一种承载落差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106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承载落差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载梁,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承载具有高度落差物体的承载落 差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认可领域的扩大,特殊装备和特殊用 途的工具也越来越丰富成熟。但就承载工具这个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特别是承载骨架安 置在运行车辆上,且可以灵活的、反复的拆卸的技术就更加的少见。并且目前没有专门用承 载具有高度落差物体的装置,在运输大型的具有高度落差物体难度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承载落差梁装置,使其可将具有高度 落差的物体固定到运输装置上,便于高度落差的物体的运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固定支撑梁和活动支撑梁,固定支撑梁 包括上横梁和内竖梁,上横梁的一端与内竖梁的上端固定连接,活动支撑梁包括下横梁和 外竖梁,下横梁的一端与外竖梁的下端固定连接,内竖梁和外竖梁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为了增加强度,所述的上横梁与内竖梁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下横梁与外竖梁连接 方式为焊接,上横梁和内竖梁之间焊接有内斜撑,下横梁和外竖梁之间焊接有外斜撑。为了降低活动支撑梁对螺栓的剪切力,所述的内竖梁的底部焊接有底板,外竖梁 的下端压在底板上。为了使其强度高,所述的上横梁与内竖梁垂直,所述的下横梁与外竖梁垂直,上横 梁、外竖梁、外斜撑、下横梁、内竖梁和内斜撑均采用槽钢。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可以上装到运行车辆车架上,也可以安装到别 的承载装置上。本实用新型具两个有一定高度落差的支撑梁,方便装载具有高度落差的物 体,并且活动支撑梁可多次反复的拆卸,在车辆限行的地方,可将活动支撑梁拆卸下来,便 于车辆通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横梁,2、外竖梁,3、螺栓,4、螺母,5、外斜撑,6、下横梁,7、底板,8、内竖 梁,9、内斜撑,10、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它包括上横梁1、外竖梁2、螺栓3、螺母4、外斜撑 5、下横梁6、底板7、内竖梁8和内斜撑9。上横梁1固定安装在车架10上,上横梁1右端与内竖梁8的上端焊接,上横梁1与内竖梁8垂直,内斜撑9焊接在上横梁1与内竖梁8之间,内斜撑9且与上横梁1和内竖梁8围成一个三角形;内竖梁8的底部焊接有底板7,上横梁1、内竖梁8、内斜撑9和底板7 组成一个固定支撑梁。外竖梁2的下端与下横梁6的左端焊接,外竖梁2和下横梁6垂直,外斜撑5焊接 在外竖梁2和下横梁6之间,外竖梁2、下横梁6和外斜撑5围成一个三角形。外竖梁2、下 横梁6和外斜撑5组成一个活动支撑梁。外竖梁2的下端压在底板7上,外竖梁2贴在内竖梁8的外侧,外竖梁2和内竖梁 8通过螺栓3和螺母4连接。上横梁1、外竖梁2、外斜撑5、下横梁6、内竖梁8和内斜撑9均采用槽钢。上横梁1与内竖梁8焊接处要求内竖梁8靠近上横梁1的槽型面焊接,外竖梁2 与下横梁6焊接处要求中间对称焊接,彼此之间尺寸要求严格、准确。
权利要求一种承载落差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撑梁和活动支撑梁,固定支撑梁包括上横梁(1)和内竖梁(8),上横梁(1)的一端与内竖梁(8)的上端固定连接,活动支撑梁包括下横梁(6)和外竖梁(2),下横梁(6)的一端与外竖梁(2)的下端固定连接,内竖梁(8)和外竖梁(2)通过螺栓(3)和螺母(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落差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横梁(1)与内竖梁 (8)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下横梁(6)与外竖梁(2)连接方式为焊接,上横梁(1)和内竖梁(8) 之间焊接有内斜撑(9),下横梁(6)和外竖梁(2)之间焊接有外斜撑(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承载落差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竖梁(8)的底 部焊接有底板(7),外竖梁(2)的下端压在底板(7)上。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落差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横梁(1)与内竖梁 (8)垂直,所述的下横梁(6)与外竖梁(2)垂直,上横梁(1)、外竖梁(2)、外斜撑(5)、下横 梁(6)、内竖梁(8)和内斜撑(9)均采用槽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承载落差梁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固定支撑梁和活动支撑梁,固定支撑梁包括上横梁和内竖梁,上横梁的一端与内竖梁的上端固定连接,活动支撑梁包括下横梁和外竖梁,下横梁的一端与外竖梁的下端固定连接,内竖梁和外竖梁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上装到运行车辆车架上,也可以安装到别的承载装置上。本实用新型具两个有一定高度落差的支撑梁,方便装载具有高度落差的物体,并且活动支撑梁可多次反复的拆卸,在车辆限行的地方,可将活动支撑梁拆卸下来,便于车辆通过。
文档编号B60P7/06GK201573589SQ20102001328
公开日2010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11日
发明者李旭虎, 杨灿辉 申请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