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尾部防撞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8910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货车尾部防撞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货车尾部的防撞机构设计,特别适用于液罐或气罐等运输特殊物品的专用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运输业也随之迅猛发展,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各地,高速公路运输承载着运输大量物品的任务。由于汽车行驶速度快,再加上我国公路运输的特殊性,如运输卡车多在夜间行驶、驾驶员不良的驾驶习惯等,给公路运输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而这些隐患中,货车追尾事故最为严重,特别是如液罐或气罐等专用特殊车辆,一旦发生追尾,就有可能造成罐体破裂,内部物质外泄,后果极其严重。不仅对正常的公路运输效率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目前,对货车尾部的防撞设计,都只依据现有的国家标准进行,其只考虑普通轿车追尾货车的情况。由于货车底盘的较高,为保护普通轿车内乘员的安全,货车特别是货运卡车的尾部强制进行碰撞防侵入的设计,普遍采用加装离地面高度较低的防撞横梁。该设计在普通轿车追尾的货车的情况下,对保护普通轿车内的乘员具有明确的保护效果,但对于货车互相追尾或者其它大型车辆如客车追尾货车的情况,特别是大型货车相互追尾的情况,对前车的自身防护和追尾肇事车辆(后车)的防护基本上无效果。货车中,液罐或气罐等专用车辆,由于承运的物品特殊,一般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强腐蚀性等特点,尤其要对尾部防撞的防护进行精心设计。目前,针对液罐或气罐等专用车辆尾部防撞的设计,还存在很多不足,使得此类车辆在追尾事故发生时,往往损失惨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其具有自身防护和对追尾肇事车辆(后车)防护的双重功能,尤其适用于液罐或气罐等特殊专用运输车辆。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货车尾部防撞机构,货车具有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包括左上斜梁、右上斜梁、左纵斜梁、右纵斜梁、左下斜梁、右下斜梁、后防撞上横梁、后防撞中横梁、后防撞下横梁,相平行布设的后防撞上横梁、后防撞中横梁、后防撞下横梁处于车架左纵梁后部的同一竖向平面,后防撞上横梁高于车架左纵梁,后防撞下横梁低于车架左纵梁;左上斜梁、右上斜梁的前端分别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都与后防撞上横梁固定连接;左纵斜梁、右纵斜梁的前端分别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都与后防撞中横梁固定连接;左下斜梁、右下斜梁的前端分别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都与后防撞下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还包括左外防撞斜梁、右外防撞斜梁,左外防撞斜梁、右外防撞斜梁的前端分别通过长螺栓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分别与后防撞上横梁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左上斜梁、右上斜梁的倾角大于左外防撞斜梁、右外防撞斜梁的倾角。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后防撞上横梁、后防撞中横梁、后防撞下横梁的两侧分别通过左立柱、右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后防撞上横梁的长度大于货车箱体或罐体或乘员舱的览度。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后防撞中横梁与车架左纵梁或车架右纵梁持平。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左上斜梁、右上斜梁、左纵斜梁、右纵斜梁、左下斜梁、右下斜梁采用吸能梁。上述的固定连接可以采用螺栓、铆钉或焊接连接。本实用新型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I、汽车尾部的防撞横梁与货车箱体、罐体或乘员舱在纵向(即汽车行驶方向)上,设计有安全碰撞间距,以便给吸能纵梁和斜梁留有溃缩的空间。间距的大小根据车辆的吨位、承载货物的危险性等影响因素进行优化设计。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可有效降低液罐或气罐等专用运输车辆发生被追尾事故时泄露、燃烧、爆炸等风险。2、货车尾部采用能够吸收碰撞动能的吸能纵梁和吸能斜梁设计,用以吸收大部分碰撞动能,在保护被追尾车辆(前车)的同时,也对追尾肇事车辆(后车)进行保护。因此,当车辆发生追尾时,可有效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在保护被追尾车辆(前车)的同时,对追尾肇事车辆(后车)也进行了有效的防护。3、数根吸能纵梁和斜梁的布置设计,有效地增加正面追尾和偏置追尾对车辆的防护。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左外防撞斜梁2、右外防撞斜梁7、左上吸能斜梁3、右上吸能斜梁8、左立柱4、右立柱14、左纵吸能斜梁5、右纵吸能斜梁9、左下吸能斜梁6、右下吸能斜梁10、后防撞上横梁11、后防撞中横梁12、后防撞下横梁13。根据需要(如考虑降低制造成本),上述的吸能梁可以部分或全部采用强度适当的梁代替。本实施例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呈左右对称状态。货车具有两根沿长度方向且在同一水平面平行布设的车架纵梁即车架左纵梁15、车架右纵梁16,两纵梁之上承载货车箱体或罐体或乘员舱I。车架左纵梁15、车架右纵梁16后部(一段距离)布设三根相平行的后防撞上横梁11、后防撞中横梁12、后防撞下横梁13,三根后防撞横梁处于同一竖向平面,此竖向平面与车架左纵梁15或车架右纵梁16垂直。以水平地面为基准,后防撞上横梁11高于车架左纵梁15或车架右纵梁16,后防撞中横梁12与车架左纵梁15或车架右纵梁16持平,后防撞下横梁13低于车架左纵梁15或车架右纵梁16。三根后防撞横梁即后防撞上横梁11、后防撞中横梁12、后防撞下横梁13的两侧分别通过螺栓垂直连接左立柱4、右立柱14。后防撞上横梁11的长度稍大于货车箱体或罐体或乘贝舱I的览度。左外防撞斜梁2、右外防撞斜梁7向后上部倾斜,两者的前端(或称下端)分别通过长螺栓与车架左纵梁15、车架右纵梁16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或称上端)分别与后防撞上横梁11两端的端部固定连接。在车辆尾部左右两侧加装左右外防撞斜梁,目的是在偏置追尾的情况下,对被追尾车辆(前车)的左右两侧进行防护。左上吸能斜梁3、右上吸能斜梁8向后上部倾斜,其倾角大于左外防撞斜梁2、右外防撞斜梁7的倾角,两者的前端(或称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车架左纵梁15、车架右纵梁16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或称上端)分别与后防撞上横梁11固定连接。左纵吸能斜梁5、右纵吸能斜梁9的前端分别通过螺栓与车架左纵梁15、车架右纵梁16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分别与后防撞中横梁12连接。左下吸能斜梁6、右下吸能斜梁10向下倾斜,两者的前端(或称上端)分别通过螺栓与车架左纵梁15、车架右纵梁16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或称下端)分别与后防撞下横梁13固定连接。可根据工艺的需要,上述固定连接方式可以部分或全部采用铆钉或焊接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中,货车箱体或罐体或乘员舱I的后端面与后防撞上横梁
11、后防撞中横梁12、后防撞下横梁13所在的平面具有安全碰撞间距D。安全间距D的取值在50cm左右,此距离根据车辆吨位、承载货物性质等因素,进行优化设计。车辆吨位越高,承载货物的危险性越大,则适当增加安全间距D的取值。当发生正面追尾事故时,由左立柱4、右立柱14以及后防撞上横梁11、后防撞中横梁12、后防撞下横梁13组成的大平面,可有效增加受力面积,从而极大地增加追尾肇事车辆(后车)的受力面积,有效发挥其前部溃缩吸能部位的作用(一般货车前端驾驶室的强度较小)。同时,左上吸能斜梁3、右上吸能斜梁8、左纵吸能斜梁5、右纵吸能斜梁9、左下吸能斜梁6、右下吸能斜梁10的共同吸能作用,也有效地吸收了碰撞的能量,极大地降低了碰撞造成的冲击。安全碰撞间距D的设计,可以有效保护货车箱体或罐体或乘员舱I的后端避免因后车的侵入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当发生偏置追尾事故时,以左偏置追尾为例,由左立柱4以及后防撞上横梁11、后防撞中横梁12、后防撞下横梁13组成的平面,可有效增加受力面积,从而大大增加追尾肇事车辆(后车)的受力面积,有效发挥其前部溃缩吸能部位的作用(一般货车前端驾驶室的强度较小)。同时,左上吸能斜梁3、左纵吸能斜梁5、左下吸能斜梁6的共同吸能作用,也有效吸收了碰撞的能量,大大降低了碰撞造成的冲击。左外防撞斜梁2可增加抵御偏置碰撞带来的不平衡冲力,有效保护货车箱体或罐体或乘员舱I的左后端。安全碰撞间距D的设计,可以有效保护货车箱体或罐体或乘员舱I的左后端,避免因后车的侵入而产生的严重后果。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至IJ,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思想,在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式和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这些改变也 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货车尾部防撞机构,货车具有车架左纵梁和车架右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包括左上斜梁、右上斜梁、左纵斜梁、右纵斜梁、左下斜梁、右下斜梁、后防撞上横梁、后防撞中横梁、后防撞下横梁,相平行布设的后防撞上横梁、后防撞中横梁、后防撞下横梁处于车架左纵梁后部的同一竖向平面,后防撞上横梁高于车架左纵梁,后防撞下横梁低于车架左纵梁; 左上斜梁、右上斜梁的前端分别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都与后防撞上横梁固定连接; 左纵斜梁、右纵斜梁的前端分别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都与后防撞中横梁固定连接; 左下斜梁、右下斜梁的前端分别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都与后防撞下横梁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还包括左外防撞斜梁、右外防撞斜梁,左外防撞斜梁、右外防撞斜梁的前端分别通过长螺栓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分别与后防撞上横梁两端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左上斜梁、右上斜梁的倾角大于左外防撞斜梁、右外防撞斜梁的倾角。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上横梁、后防撞中横梁、后防撞下横梁的两侧分别通过左立柱、右立柱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后防撞上横梁的长度大于货车箱体或罐体或乘员舱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后防撞中横梁与车架左纵梁或车架右纵梁持平。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左上斜梁、右上斜梁、左纵斜梁、右纵斜梁、左下斜梁、右下斜梁采用吸能梁。
8.如权利要求I或4所述的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连接为螺栓、铆钉或焊接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货车尾部防撞机构,包括左上斜梁、右上斜梁、左纵斜梁、右纵斜梁、左下斜梁、右下斜梁、后防撞上横梁、后防撞中横梁、后防撞下横梁,相平行布设的后防撞上横梁、后防撞中横梁、后防撞下横梁处于车架左纵梁后部的同一竖向平面,后防撞上横梁高于车架左纵梁,后防撞下横梁低于车架左纵梁;左上斜梁、右上斜梁的前端分别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都与后防撞上横梁固定连接;左纵斜梁、右纵斜梁的前端分别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都与后防撞中横梁固定连接;左下斜梁、右下斜梁的前端分别与车架左纵梁、车架右纵梁的后部固定连接,两者的后端都与后防撞下横梁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B60R19/02GK202783039SQ20122043923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金惠琪, 金启想 申请人:金启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