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8104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合器部,向连杆机构传递从操纵杆接收的旋转力;制动部,固定上述连杆机构;圆筒形前壳,在内部收容有上述离合器部和制动部,且在外侧面具有拉开规定的间隔形成的一对挡止部;杆支架,包括相对于上述一对挡止部设在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一对支架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前壳的外侧面,连接上述操纵杆和上述离合器部;以及复位弹簧,包括本体部及一对弯折部,上述本体部由环形状的板簧构成,上述一对弯折部将上述本体部的两端部弯折并向上述一对挡止部及一对支架腿之间延伸而成。
【专利说明】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利用使用人员所提供的操作力来运行设在座椅内的单独的连杆机构,从而调节座椅的高度,并维持所调节的高度的调节装置(Pumping device)。

【背景技术】
[0002]通常设在车辆内部的室内的前方和后方的驾驶座、副驾驶座及作为同乘座椅子的座椅(Seat),为了乘客的舒适感而设有多种便利装置。
[0003]作为上述便利装置,包括根据乘客的体型,能够以向前后推拉的方式进行调节的滑动(Sliding)功能、和用于调节对座椅的靠背的倾斜度的倾斜(Reclining)功能等。
[0004]并且,还具有对近来上市或在设定基准以上的车辆,以如图1所示的方式从手柄100接收输入,来调节座椅的高度,从而与乘客相匹配地起到座椅升降功能的调节装置。
[0005]这种调节装置大致由杆单元(lever unit)、离合器单元(Clutch Unit)及制动单元(Brake Unit)构成,上述杆单元接收使用人员的操作力,并向上述离合器单元传递,上述离合器单元起到向座椅的连杆机构传递所输入的使用人员的操作力的作用,上述制动单元起到阻断逆输入的动力来固定已完成动作的连杆机构的作用。
[0006]上述杆单元包括杆支架,上述杆支架将设在座椅的一侧的操纵杆的上下操作力变换为旋转力,并向离合器单元传递上述旋转力。另一方面,上述调节装置还可包括复位部,上述复位部使上述操纵杆及杆支架恢复到初始位置。
[0007]通常,上述复位部包括复位弹簧,由于这种复位弹簧的作用,在使用人员的操作力得到解除之后,上述操纵杆和上述杆支架恢复到初始位置。
[0008]与此相关地,日本授权特许公报第4515146B2号公开了复位弹簧,上述复位弹簧的一侧杆部由两处构成,包括:第一杆部,与输入侧部件相卡合,以及第二杆部,当进行杆动作时,中心径变大,从而防止弹簧的脱离。但这种复位弹簧的结构由于需要将一侧支撑杆制成两处,因而因制造工序复杂且管理尺寸多而有可能发生杆的间隔。并且,当进行杆动作时,复位弹簧的中心径变大,当恢复到初始位置时,中心径变小,因而可能与其他部件的冲突而发生噪音。
[0009]另一方面,韩国特许公报第10-0921849号公开了将用于恢复杆的第一弹性部件、和用于恢复离合器单元的第二弹性部件一体化的结构,但当进行杆动作时,第一弹性部件因外力而张开,导致第二弹性部件的弹力瞬间降低,因而存在无法从输入侧部件向控制部件传递扭矩,发生滑移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供调节装置,上述调节装置构成为当输入使用人员的操作力时,环形状的复位弹簧的直径收缩,当操作力解除时,复位弹簧的直径扩张,由此无需单独的防脱离部件,从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并且,当复位弹簧向初始位置恢复时,能够防止噪声的产生。
[0011]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调节装置,上述调节装置通过分离用于恢复杆的恢复机构和用于恢复离合器部的恢复机构,从而能够防止在将这种恢复机构一体化时发生的滑移现象,能够保障具有可靠性的运行。
[0012]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离合器部,向连杆机构传递从操纵杆接收的旋转力;制动部,固定上述连杆机构;圆筒形前壳,在内部收容有上述离合器部和制动部,并且在外侧面具有拉开规定的间隔形成的一对挡止部;杆支架,包括相对于上述一对挡止部设在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一对支架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前壳的外侧面,连接上述操纵杆和上述离合器部;以及复位弹簧,包括本体部及一对弯折部,上述本体部由环形状的板簧构成,上述一对弯折部将上述本体部的两端部弯折并向上述一对挡止部及一对支架腿之间延伸而成。
[0013]并且,上述复位弹簧在上述前壳的外侧面配置于上述杆支架和上述前壳之间,上述一对弯折部之间的宽度因上述杆支架的旋转而减少。
[0014]并且,上述一对弯折部中的一个弯折部由于上述杆支架的旋转而向与上述杆支架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但另一个弯折部由于上述一对挡止部而被限制移动。
[0015]并且,上述一对挡止部与上述前壳形成为一体,上述一对支架腿与上述杆支架形成为一体。
[0016]并且,上述前壳包括:圆筒形的大径部,以及小径部,从上述大径部的前表面以形成规定的台阶的方式突出;上述复位弹簧的本体部设在上述小径部的外侧;初始状态的上述本体部的内径小于上述大径部的外径;在上述杆支架最大限度地旋转的状态下的上述本体部的内径大于上述小径部的外径。
[0017]并且,上述离合器部包括离合器弹簧,上述离合器弹簧向与上述旋转力相反的方向生成恢复力,来使离合器部恢复到初始位置;上述离合器弹簧包括:环形状的本体部,在上述前壳的外侧前方配置于上述杆支架和上述前壳之间,以及加压部,将上述本体部的两端部弯折并朝向上述前壳的后方延伸而成;上述加压部贯通形成于上述前壳的导槽而延伸。
[0018]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具有如下效果:由于不需要单独的防脱离部件,因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节约制造成本,并且,当复位弹簧向初始位置恢复时,可防止发生噪声。
[0019]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通过分离构成用于恢复杆的恢复机构和用于恢复离合器部的恢复机构,能够防止在将这种恢复机构一体化时可发生的滑移现象,从而能保障具有可靠性的运行。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示出具有高度调节功能的车辆座椅的图。
[0021]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3为图2的调节装置的结合立体图。
[0023]图4为将图2及图3所示的调节装置在与中心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切断的剖视图,是示出施加使用人员的操作力之前的初始状态的图。
[0024]图5为将图2及图3所示的调节装置在与中心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切断的剖视图,是示出施加了使用人员的操作力的状态的图。
[0025]图6为沿着与中心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切断图2及图3所示的调节装置200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27]本发明可施加多种变形,并能具有多个实施例,将特定实施例例示于附图,并对详细的说明进行具体说明。这并不意味着将本发明限定于特定实施方式,而是应解释为包括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所包括的所有变更、等同技术方案至代替技术方案。
[0028]在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过程中,第一、第二等术语可使用于说明多种结构要素,但上述结构要素不会因上述术语而受到限制。上述术语用于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相区别。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结构要素可命名为第二结构要素,相似地,第二结构要素可命名为第一结构要素。
[0029]术语“和/或”可包括多个相关记载项目的组合或多个相关记载项目的一个项目。
[0030]在指出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连接”或“接上”的情况下,虽然可理解为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接上,但也可理解为中间还能存在其他结构要素。相反,当指出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接上”时,可理解为中间不存在其他结构要素。
[0031]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为了说明特定实施例而使用,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单数的表达只要在文脉上没有明确地表示,就能包括复数的表达。
[0032]本申请中的“包括”或“具有”等术语可理解为用于指定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并不预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0033]只要没有以不同方式定义,包括技术术语或科学术语的在此所使用的所有术语能够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意义相同的意义。通常所使用的与词典上所定义的术语相同的术语可被解释为与具有相关技术的文脉所具有的意义相同的意义,只要本申请没有明确定义,可能不会被解释为异常或过度形式性的意义。
[0034]并且,以下的实施例为了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完整地说明本发明而提供,附图中的要素的形状及大小等可以为了更加明确的说明而被夸张。
[0035]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200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图2的调节装置200的结合立体图。
[0036]参照图2及图3,本发明的车辆座椅300的调节装置200包括:离合器部230,向连杆机构传递从图1的操纵杆100输入的旋转力;制动部240,固定上述连杆机构;圆筒形的前壳220,在内部收容有上述离合器部230和制动部240,在外侧面具有以规定的间隔拉开形成的一对挡止部227 ;杆支架2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前壳220的外侧面,连接上述操纵杆100和上述离合器部230,包括相对于上述一对挡止部227设在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一对支架腿211 ;以及复位弹簧232,包括本体部232a及一对弯折部232b,上述本体部232a由环形状的板簧构成,上述一对弯折部232b由上述本体部232a的两端部被弯折而向上述一对挡止部227及一对支架腿211之间延伸而成。
[0037]上述前壳220包括:圆筒形状的主体部221,形成前方关闭、后方开放的内部空间,以及侧面凸缘224,形成于圆筒形状的主体部221的被开放的后方;在上述主体部221的相当于另一侧相应的、前方的前面部形成有轴孔222、第一凸台部226及多个导槽223-1、223-2,上述第一凸台部226以与轴孔222同心的方式在轴孔222突出,将后述的制动轴242的辅助轴242d支承为能够旋转;在上述侧面凸缘224形成有紧固孔225。
[0038]S卩,上述前壳220在前面部的中心位置形成有轴孔222及第一凸台部226,在两侧面形成有侧面凸缘224,在侧面凸缘224上形成有多个紧固孔225,在前表面形成有与上述轴孔222大致同心的多个导槽223-1、223-2。
[0039]在此,在上述多个导槽223-1、223_2中,第一导槽223_1为供将离合器弹簧250的环形状本体部250a的两端部弯折而向上述前壳220的后方延伸的弯折部加压部250b贯通地延伸的空间,借助上述第一导槽223-1,离合器弹簧250的弯折部加压部250b的移动得到引导,并且,上述第一导槽223-1同时执行离合器弹簧250的挡止部(stopper)的作用。
[0040]另一方面,在上述多个导槽223-1、223_2中,第二导槽223_2为供从上述杆支架210突出的导腿(未图示)通过的空间,起到借助上述第二导槽223-2及上述导腿来限制操纵杆的旋转量、即杆支架210的旋转量的机构的作用。
[0041]上述轴孔222相对于调节装置200的中心轴A-A大致呈同心,由此后述的离合器部230和制动部240以上述中心轴A-A为中心排列。
[0042]上述第一凸台部226具有从上述前壳220的前表面突出的近似圆筒形状,起到将后述的制动轴的辅助轴242d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作用,优选地支承为以向心轴承形式旋转的作用。第一凸台部226能够与前壳220以一体方式设置,尤其,能够通过将具有金属材质的前壳220的前面部进行翻边(burring)加工来形成。
[0043]另一方面,上述离合器部230以如下方式构成。
[0044]上述离合器部230包括:离合器轴231,插入在前壳220的内部,且一端以固定方式与杆支架210相结合;卡合构件235,沿着离合器轴231的外周面以规定间隔配置多个;以及离合器鼓轮233,通过与上述卡合构件235的摩擦接触,而与离合器轴231的旋转联动地旋转。
[0045]上述杆支架210,其前表面与图1的操纵杆相连接,中心部形成有用于与离合器轴231相结合的轴孔222,且形成有朝向上述前壳220的后方突出的多个支架腿211。上述多个支架腿211起到通过与上述复位弹簧232的弯折部232b的接触来相互间传递旋转力和恢复力的作用。对于这种支架腿211和复位弹簧232的详细结构,将参照图3至图5进行后述。
[0046]另一方面,上述离合器轴231以其前端固定于杆支架210的状态位于前壳220的内部空间,在中心部形成有供制动轴242的前端插入的插入孔。此时,在上述离合器轴231的后端的外周面以放射状形成有多个凹陷的曲面或平面形状的凸轮面,优选地,上述凸轮面以规定间隔在离合器轴231的外周面形成多个。
[0047]并且,在上述各个凸轮面配置有卡合构件235,此时,优选地,各凸轮面和卡合构件235以一对一相对应的方式配置。上述卡合构件235约束在凸轮面和离合器鼓轮23的内周面之间,从而在离合器轴231旋转时与凸轮面一同旋转。这种卡合构件235虽然可以呈球或辊子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还能呈其他形状。
[0048]另一方面,离合器轴231的形成有上述凸轮面的后端位于离合器鼓轮233的中心部,在离合器鼓轮233的中心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卡合构件235摩擦接触的加压面233a。即,形成于上述离合器轴231的外周面的各个凸轮面和离合器鼓轮233的加压面233a之间插入有卡合构件235,而这种卡合构件235分别与离合器轴231的凸轮面和离合器鼓轮233的加压面233a相接触。
[0049]因此,在离合器轴231的旋转过程中,上述卡合构件235分别与离合器轴231的凸轮面和离合器鼓轮233的加压面233a摩擦接触,从而使离合器轴231的旋转扭矩通过上述卡合构件235向离合器鼓轮233传递。
[0050]并且,轴孔222以贯通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离合器鼓轮233的中心部,在上述离合器鼓轮233的外周面形成有沿着中心轴A-A方向朝制动楔(brake wedge) 241延伸的多个突出腿233b,而这种突出腿233b插入于在制动楔241的外周面突出的各个楔凸台241a之间,从而能够向制动楔241传递离合器鼓轮233的旋转力。
[0051]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为了使上述卡合构件235恢复到初始位置而提供弹性恢复力的离合器弹簧250,能够与操纵杆100的复位弹簧232单独构成。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离合器弹簧250考虑到调节装置200的中心轴A-A方向的厚度,使用环形状的弹簧,并配置于上述杆支架210和上述前壳220之间。若使用人员利用操纵杆100使杆支架210旋转,则上述卡合构件235向与上述杆支架210相同的方向旋转,上述离合器弹簧250向旋转方向被压缩。之后,若解除向杆支架210施加的旋转力,则因被压缩的离合器弹簧250的弹性恢复力,上述卡合构件235恢复到初始位置。像这样,通过单独构成离合器弹簧250和操纵杆100的复位弹簧232,可防止在以一体方式形成离合器弹簧250和复位弹簧232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卡合构件235和离合器鼓轮233之间的滑移现象,因此,能够有效地从卡合构件235向离合器鼓轮233传递旋转力。
[0052]然后,对制动部240的结构进行观察。这种制动部240并不局限于以下所述的实施例,除此之外,还能进行多种变形。
[0053]如上所述,上述制动部240包括:制动楔241,形成有从外周面沿着半径方向突出的楔凸台241a ;制动轴242,具有输出齿轮242a,上述输出齿轮242a与上述制动楔241相结合,从后盖270的轴孔271露出,并与连杆侧扇形齿轮相啮合;以及辊部件243,位于上述制动楔241的外周面,以对前壳220的摩擦力来产生制动力。
[0054]上述制动楔241形成与中心轴A-A大致呈同心的锁孔(Latch hole) 241d,上述制动轴242形成锁(Latch) 242b,从而相互进行锁结合,但上述制动楔241和制动轴242能够以强制压入的方式具有一体形结构。
[0055]在上述制动楔241的外周面形成有以规定间隔沿着半径方向突出的多个楔凸台241a,如上所述,在各楔凸台241a之间插入有离合器鼓轮233的突出腿233b。
[0056]并且,供辊部件243的第一辊轴243a及第二辊轴243b插入的辊位面241b,以将各楔凸台241a介于它们之间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制动楔241的外周面。并且,上述辊位面241b之间,通过从制动楔241的外周面突出的约束区间面241c来连接。上述约束区间面241c通过减少前壳220和制动楔241之间的间隔来实现对辊部件243的楔作用,从而以强的制动力约束制动楔241,起到防止制动轴242旋转的作用。
[0057]上述输出齿轮242a与连杆侧扇形齿轮相啮合,从而起到在解除制动力时,向上或向下拉动连杆侧,并在形成制动力时,约束连杆侧的移动的作用。
[0058]上述辊部件243包括:成对的第一辊轴243a及第二辊轴243b ;插入弹簧243c,位于上述第一辊轴243a及第二辊轴243b之间,分别推动第一辊轴243a和第二辊轴。上述插入弹簧243c具有包围制动楔241的楔凸台241a,且分别推动位于两侧的第一辊轴243a及第二辊轴243b的结构,为此,形成为“Μ”形状。
[0059]如图所示,组装于制动楔241的楔凸台241a侧的辊位面241b,并接收从插入弹簧243c推动的作用力的第一辊轴243a及第二辊轴243b,通过连接辊位面241b并突出的约束区间面241c而被约束移动,从而能够约束制动楔241的旋转。
[0060]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调节装置200,作为在解除通过上述操纵杆100而向杆支架210施加的旋转力的情况下,产生用于使操纵杆100和杆支架210恢复到初始位置的恢复力的机构,具有复位弹簧232。
[0061]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位弹簧232配置于上述前壳220的外部,详细地,配置于上述前壳220的前方外侧面的、上述杆支架210和上述前壳220之间,上述恢复力通过上述杆支架210从上述复位弹簧232向上述操纵杆传递。
[0062]并且,上述复位弹簧232包括:本体部232a,由环形状的板簧构成;以及第一弯折部232b-l及第二弯折部232b-2,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_l及第二弯折部232b_2为由上述本体部232a的两端部被弯折,并朝向上述本体部232a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延伸的一对弯折部232b。
[0063]杆支架210包括第一支架腿211-1及第二支架腿211_2来作为朝向上述前壳220的后方突出的一对支架腿211,通过上述杆支架210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上述第一支架腿211-1对第一弯折部232b-l进行加压,而使其向上述第二弯折部232b-2移动,通过上述杆支架210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上述第二支架腿211-2对上述第二弯折部232b-2进行加压,而使其向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l移动,即,通过上述杆支架210的旋转,上述一对弯折部232b之间的宽度减少。
[0064]通过这种结构,上述杆支架210的支架腿211和上述复位弹簧232的弯折部232b借助相互间的接触来传递旋转力和恢复力。
[0065]另一方面,作为用于限制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_l及第二弯折部232b_2的移动的机构,第一挡止部227-1及第二挡止部设在前壳220,来作为在上述前壳220的外侧面以规定的间隔拉开的一对挡止部227,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l及上述第二弯折部232b-2配置于上述第一挡止部227-1和上述第二挡止部之间,从而借助上述杆支架210的旋转来减少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l与上述第二弯折部232b-2之间的宽度。
[0066]此时,通过配置于上述第一挡止部227-1和上述第二挡止部之间的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l及上述第二弯折部232b-2的结构,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_l及第二弯折部232b_2能够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但无法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上述第一挡止部227-1和上述第二挡止部227-2可由单独的部件构成,但为了节约制造成本及简化制造工序,能够与前壳220以一体方式形成,优选地,能够弯折金属材质的前壳220的一部分而形成。
[0067]图4及图5为将图2及图3所示的调节装置200在与中心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切断的剖视图。图4示出基于杆支架210的使用人员的操作力在向复位弹簧232施加之前的初始状态,图5示出使用人员的操作力沿着顺时针方向施加于复位弹簧232的状态。
[0068]首先,参照图4,本发明的复位弹簧232优选为环形状,优选为板状的压缩弹簧,包括:环形状本体部232a,在上述前壳220的外侧面配置于上述杆支架210和上述前壳220之间;以及第一弯折部232b-l及第二弯折部232b-2,将上述环形状本体部232a的两端部弯折而向上述一对挡止部227及一对支架腿211之间延伸而成。此时,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l及上述第二弯折部232b-2虽然能够因上述第一挡止部227-1和上述第二挡止部227-2的作用而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但无法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0069]另一方面,以朝向上述前壳220的后方突出的方式设在杆支架210的第一支架腿211-1或第二支架腿211-2,具有与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l或上述第二弯折部232b_2实现相互间的旋转力传递的结构,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支架腿211-1配置于第一弯折部232b-l的左侧,第二支架腿211-2配置于第二弯折部232b-2的右侧。上述第一支架腿211-1及上述第二支架腿211-2虽然能够与杆支架210单独构成,但优选地,弯折金属材质的杆支架210的一部分而形成。
[0070]即,借助使用人员的逆时针方向操作力,第一支架腿211-1以使第一弯折部232b-l朝向第二弯折部232b-2移动的方式进行加压,借助使用人员的顺时针方向操作力,第二支架腿211-2以使第二弯折部232b-2朝向第一弯折部232b_l移动的方式进行加压,相反,在使用人员的操作力被解除的情况下,朝向第二弯折部232b-2进行了移动的第一弯折部232b-l,向从第二弯折部232b-2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同时沿着顺时针方向对第一支架腿211-1进行加压,而朝向第一弯折部232b-l进行了移动的第二弯折部232b-2,向从第一弯折部232b-l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同时沿着逆时针方向对第二支架腿211-2进行加压,从而使操纵杆恢复到初始位置。
[0071 ] 此时,因上述第一挡止部227-1和上述第二挡止部227-2的作用,在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l朝向上述第二弯折部232b-2移动的情况下,第二弯折部232b_2因上述第二挡止部227-2而成为固定状态,而在上述第二弯折部232b-2朝向上述第一弯折部232b_l移动的情况下,第一弯折部232b-l因上述第一挡止部227-1而成为固定状态。即,在因上述第一挡止部227-1和上述第二挡止部227-2的作用而第一弯折部232b_l成为自由端的情况下,第二弯折部232b-2成为固定端,在第二弯折部232b-2成为自由端的情况下,第一弯折部232b-l成为固定端,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弹簧作用。
[0072]像这样,在使用人员的操作力向环形状的复位弹簧232施加的情况下,环形状的复位弹簧232的直径比初始状态减小,从而与复位弹簧232扩径的现有技术相比,无需为复位弹簧232设置单独的用于防止向半径方向脱离的部件,因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节约制造成本。并且,可防止在使用人员的操作力被解除的情况下,复位弹簧232恢复到初始状态,即向初始状态扩径的过程中因与其他部件相冲突而发生的噪声。
[0073]参照图5,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位弹簧232的作用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0074]若复位弹簧232以图4所示的初始状态为基准向逆时针方向接收旋转力,则如图5所示,杆支架210旋转,从而由第一支架腿211-1使第一弯折部232b-l从初始状态沿着逆时针方向,朝向第二弯折部232b-2移动。
[0075]此时,由于第二挡止部227-2的作用,第二弯折部232b_2朝向逆时针方向的移动受限,从而使第二弯折部232b-2成为固定状体,S卩,成为固定端。
[0076]随着第一弯折部232b_l朝向第二弯折部232b_2移动,复位弹簧232的环形状本体部232a的直径减小,被压缩。
[0077]另一方面,若使用人员的操作力被解除,则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被压缩的环形状本体部232a产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恢复力,而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弯折部232b-2也因第二挡止部227-2而维持固定状体,从而只使第一弯折部232b-l向顺时针方向移动。并且,由于第一弯折部232b-l,第一支架腿211-1也产生向顺时针方向移动的恢复力,结果,杆支架210及操纵杆100恢复到初始状态恢复。
[0078]另一方面,若使用人员的操作力向顺时针方向施加,而使复位弹簧232向顺时针方向接收旋转力,则与如上所述的内容相反,第二弯折部232b-2因第二支架腿211-2而成为被加压并移动的自由端,第一弯折部232b-l因第一挡止部227-1而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受限,从而起到固定端的作用,且复位弹簧232的环形状本体部232a被压缩。
[0079]此时,若使用人员的操作力被解除,则与如上所述的内容相比,仅方向相反,以相同的方式杆支架210及操纵杆100恢复到初始状态。
[0080]另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200还包括用于防止复位弹簧向上述调节装置200的中心轴方向A-A脱离的结构。图6作为沿着与中心轴方向相平行的方向切断图2及图3所示的调节装置200的剖视图,示出了这种轴方向防脱离结构。
[0081]参照图6,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200的前壳220的主体部221包括:圆筒型的大径部221-1,以及小径部221-2,从上述大径部221-1的前表面以形成规定的台阶的方式突出;上述复位弹簧232的本体部232a设在上述小径部221-2的外侧。
[0082]此时,初始状态的复位弹簧232的本体部232a的内径dl小于上述大径部221_1的外径D1,上述杆支架210最大限度地旋转的状态下的本体部232a的内径d2大于上述小径部221-2的外径D2。
[0083]S卩,复位弹簧232的本体部232a配置于前壳220的大径部221-1和小径部221-2之间形成台阶的部分,在本体部232a发生变形之前,最大内径dl小于大径部221-1的外径D1,在本体部232a发生变形之后,最小内径d2大于小径部221-2的外径D2,从而在调节装置200运行时,能够防止本体部232a向前壳220的后方脱离。
[0084]并且,作为用于防止复位弹簧232向前方脱离的结构,杆支架210可包括防脱离部212,上述防脱离部212从上述杆支架210的旋转轴朝向半径方向的外部突出并延伸,上述杆支架210的旋转轴A-A至上述防脱离部212为止的最大距离D3大于在上述初始状态的上述复位弹簧232的本体部232a的内径dl。
[0085]通过这种防脱离结构,当复位弹簧232发生变形时,防止复位弹簧232向前壳220的前方或后方脱离,从而能够保障调节装置的可靠的运行。
[0086]像这样,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变更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具体形态实施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技术结构。
[0087]因此,应理解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限定,并且,需要解释的是,本发明的范围应通过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来表示,而非上述的详细说明,权利要求的意义、范围及从其等同技术方案中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均包括于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离合器部,向连杆机构传递从操纵杆接收的旋转力; 制动部,固定所述连杆机构; 圆筒形前壳,在内部收容有所述离合器部和所述制动部,且在外侧面具有相互拉开规定的间隔形成的一对挡止部; 杆支架,包括相对于各个所述挡止部设在半径方向的外侧的一对支架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前壳的外侧面,连接所述操纵杆和所述离合器部;以及 复位弹簧,包括本体部及一对弯折部,所述本体部由环形状的板簧构成,所述一对弯折部将所述本体部的两端部弯折并向所述一对挡止部及一对支架腿之间延伸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弹簧在所述前壳的外侧面配置于所述杆支架和所述前壳之间,所述一对弯折部之间的宽度因所述杆支架的旋转而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弯折部中的一个弯折部由于所述杆支架的旋转而向与所述杆支架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但另一个弯折部由于所述一对挡止部中的一个挡止部而被限制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挡止部与所述前壳形成为一体,所述一对支架腿与所述杆支架形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包括: 圆筒形的大径部,以及 小径部,从所述大径部的前表面以形成规定的台阶的方式突出; 所述复位弹簧的本体部设在所述小径部的外侧; 初始状态的所述本体部的内径小于所述大径部的外径; 在所述杆支架最大限度地旋转的状态下的所述本体部的内径大于所述小径部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支架还包括防脱离部,所述防脱离部防止所述复位弹簧向前方脱离; 从所述杆支架的旋转轴至所述防脱离部为止的最大距离,大于所述初始状态的所述复位弹簧的本体部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器部包括离合器弹簧,所述离合器弹簧向与所述旋转力相反的方向生成恢复力,来使离合器部恢复到初始位置; 所述离合器弹簧包括: 环形状的本体部,在所述前壳的外侧前方配置于所述杆支架和所述前壳之间,以及 加压部,将所述本体部的两端部弯折并朝向所述前壳的后方延伸而成; 所述加压部贯通形成于所述前壳的导槽而延伸。
【文档编号】B60N2/22GK104395139SQ201380034321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8日
【发明者】金在浩 申请人:达世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