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及悬置抗扭拉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3385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及悬置抗扭拉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悬置抗扭拉杆小衬套零部件数量多,加工工序较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包括小衬套内管和套设于所述小衬套内管外壁上的小衬套橡胶体;所述小衬套橡胶体包括橡胶体主体、从所述橡胶体主体沿所述小衬套内管轴向的两端向外延伸出的两个凸缘;所述两个凸缘均向内倾斜15-25°。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采用上述小衬套的悬置抗扭拉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零部件数量少,加工工序减少,成本降低;同时,该小衬套可稳定牢固的固定于悬置抗扭拉杆的小衬套安装部。
【专利说明】一种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及悬置抗扭拉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及采用该小衬套的悬置抗扭拉杆。

【背景技术】
[0002]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通常包括所有的悬置、抗扭拉杆、阻尼元件及相关联的支架。悬置系统主要功能如下:(I)、支撑动力总成并确定动力总成位置;(2)、控制动力总成运动;
[3]、隔离动力总成振动向车身及车架的传递;(4)、承受动力总成输出扭矩及动载荷。
[0003]其中,抗扭拉杆布置于动力总成下方。抗扭拉杆一端与动力总成相连,另一端与副车架相连。抗扭拉杆控制动力总成的运动,同时减少动力总成的振动向副车架的传递,提高整车NVH(Noise、Vibrat1n、Harshness)性能。同时,抗扭拉杆在发动机输出扭矩时,起到控制动力总成位移及转角的作用。
[0004]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抗扭拉杆包括大衬套1、拉杆杆体2和小衬套3。
[0005]拉杆杆体2两端分别为管状大衬套安装部21和小衬套安装部22。
[0006]大衬套I包括大衬套外管、位于大衬套外管内的大衬套内管和大衬套橡胶体,大衬套橡胶体同时连接至大衬套外管内壁和大衬套内管外壁。大衬套外管与大衬套安装部过盈配合。
[0007]小衬套3包括小衬套外管33、位于小衬套外管33内的小衬套内管31和小衬套橡胶体32,小衬套橡胶体32同时连接至小衬套外管33内壁和小衬套内管31外壁。小衬套外管33与小衬套安装部22过盈配合。
[0008]但是,上述结构的小衬套在加工时需要先将小衬套外管33和小衬套内管31进行清洗、磷化和涂胶,然后再与小衬套橡胶体32 —起进行硫化固定。因此,上述小衬套零部件数量多,加工工序较多,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悬置抗扭拉杆小衬套零部件数量多,加工工序较多的问题,提供一种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
[0010]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1]提供一种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包括小衬套内管和套设于所述小衬套内管外壁上的小衬套橡胶体;所述小衬套橡胶体包括橡胶体主体、从所述橡胶体主体沿所述小衬套内管轴向的两端向外延伸出的两个凸缘;所述两个凸缘均向内倾斜15-25°。
[0012]本实用新型提供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只需将小衬套内管和小衬套橡胶体进行硫化固定即可。一方面,只需对小衬套内管进行硫化前的清洗、磷化、涂胶操作,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工序;另一方面,无需使用小衬套外管,减少了零件数量。
[0013]同时,作为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当用于悬置抗扭拉杆中时,需保证小衬套与拉杆杆体小衬套安装部的连接稳定可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中,两个凸缘均向内倾斜,便于小衬套在小衬套安装部上的装配;另一方面,所述两个凸缘均向内倾斜15-25°。当小衬套装配于小衬套安装部内之后,两个凸缘可有效的夹持小衬套安装部,保证小衬套在小衬套安装部内连接的稳定性。
[0014]进一步的,所述小衬套橡胶体上开设有沿所述小衬套内管周向设置的闭合凹槽。
[0015]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小衬套橡胶体上的凹槽可在不影响小衬套与小衬套安装部连接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小衬套装配操作的便利性。
[0016]进一步的,所述小衬套橡胶体上开设有两个所述凹槽。
[0017]进一步的,所述两个凹槽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缘根部。
[0018]进一步的,在所述小衬套内管周向上,所述小衬套橡胶体的长度小于所述小衬套内管的长度。
[0019]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悬置抗扭拉杆,包括拉杆杆体、大衬套和如前所述的小衬套;所述拉杆杆体两端分别为大衬套安装部和小衬套安装部;所述大衬套固定于所述大衬套安装部内;所述小衬套设置于所述小衬套安装部内;所述橡胶体主体与小衬套安装部过盈配合,所述凸缘在所述小衬套安装部沿所述小衬套内管轴向的两端夹持所述小衬套安装部。
[0020]上述结构中,一方面,具有前述结构的小衬套的橡胶体主体与小衬套安装部过盈配合。另一方面,具有前述结构的小衬套的凸缘在所述小衬套安装部沿所述小衬套内管轴向的两端夹持所述小衬套安装部。通过上述两结构的共同作用可有效的保证小衬套在小衬套安装部上的稳定装配,使该小衬套可正常使用。
[0021]进一步的,在所述小衬套内管径向上,所述凸缘的高度与所述小衬套安装部的厚度相问。
[0022]此时,可在不影响悬置抗扭拉杆外观的前提下,更好的保证小衬套在小衬套安装部上的安装稳定性。
[0023]进一步的,所述大衬套包括大衬套外管、大衬套橡胶体和大衬套内管;所述大衬套内管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内;所述大衬套内管的上侧外壁和下侧外壁通过所述大衬套橡胶体连接至所述大衬套外管的内壁;所述大衬套内管的左侧外壁和/或右侧外壁上设有缓冲凸起,所述缓冲凸起与所述大衬套外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大衬套外管与所述大衬套安装部过盈配合。
[0024]此时,当动力总成产生振动,尤其是在极限工况下,上述缓冲凸起可有效的对可能发生的大衬套内管与大衬套外管或其他部件发生的碰撞进行缓冲,避免冲击感的产生,对提高整车的NVH性能非常有利。
[0025]进一步的,所述大衬套内管的左侧外壁和右侧外壁上均设有多个缓冲凸起;所述多个缓冲凸起呈齿状分布;所述大衬套外管内壁上还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正对所述缓冲凸起,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缓冲凸起之间存在间隙。
[0026]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左侧内壁上并正对所述大衬套内管左侧外壁上的缓冲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右侧内壁上并正对所述大衬套内管右侧外壁上的缓冲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或第二限位块内开设有通孔。
[002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或第二限位块内设置通孔,可在大衬套内管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或第二限位块发生碰撞时,产生缓冲作用,对进一步降低冲击感,提高整车的NVH性能非常有利。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悬置抗扭拉杆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悬置抗扭拉杆中小衬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的主视图;
[0031]图4是图3中A-A向剖视图;
[0032]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悬置抗扭拉杆结构示意图;
[0033]图6是图5中B-B想剖视图;
[0034]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悬置抗扭拉杆中大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0035]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6]1、大衬套;11、大衬套内管;12、大衬套橡胶体;13、大衬套外管;14、缓冲凸起;15、第一限位块;16、第二限位块;17、通孔;
[0037]2、拉杆杆体;21、大衬套安装部;22、小衬套安装部;
[0038]3、小衬套;31、小衬套内管;32、小衬套橡胶体;321、橡胶体主体;322、凸缘;323、
凹槽;33、小衬套外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径向”、“长度”、“高度”、“厚度”、“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5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包括小衬套内管和套设于所述小衬套内管外壁上的小衬套橡胶体;所述小衬套橡胶体包括橡胶体主体、从所述橡胶体主体沿所述小衬套内管轴向的两端向外延伸出的两个凸缘;所述两个凸缘均向内倾斜15-25°。
[0043]根据本实用新型,小衬套包括小衬套内管和套设于所述小衬套内管外壁上的小衬套橡胶体。本实用新型中对小衬套内管没有特殊要求,具体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小衬套内管的结构。
[0044]对于所述小衬套橡胶体,具体包括橡胶体主体和从所述橡胶体主体沿所述小衬套内管轴向的两端向外延伸出的两个凸缘。即,所述小衬套橡胶体大体呈哑铃状,其中间部分为橡胶体主体,两端突出部分为凸缘。
[0045]本实用新型中,尤其重要的是,所述两个凸缘均向内倾斜15-25°。上述描述中,“内”定义为:位于橡胶体主体两端的两个凸缘之间的方向。“向内倾斜”可理解为两个凸缘相向倾斜。上述倾斜的角度定义为凸缘所延伸的方向与小衬套内管径向之间形成的锐角的角度。
[0046]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两个凸缘向内倾斜的角度为15-25°,一方面便于小衬套在小衬套安装部上的装配;另一方面,可在小衬套装配于小衬套安装部上之后,两个凸缘对小衬套安装部进行稳定有效的夹持。若倾斜角度过小,则不利于装配,同时,两个凸缘所提供的夹持力不够,难以保证小衬套在小衬套安装部上的稳定装配。若倾斜角度过大,不利于小衬套空间的合理布局,同时,过大的倾斜角度也将导致两个凸缘所提供夹持力的下降,不利于小衬套在小衬套安装部上的稳定装配。
[0047]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小衬套橡胶体的外径需大于拉杆杆体中小衬套安装部内孔的内径,从而保证小衬套橡胶体与小衬套安装部之间实现过盈配合。发明人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小衬套橡胶体的外径比小衬套安装部内孔的内径大5mm较为合适,可兼顾装配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0048]当上述小衬套装配于小衬套安装部上之后,小衬套橡胶体处于压缩状态。为便于小衬套在使用时的装配,优选所述小衬套橡胶体上开设有沿所述小衬套内管周向设置的闭合凹槽。此时,小衬套橡胶体被压缩时,凹槽部分所形成的空间可供小衬套橡胶体被压缩时体积的填充,在不影响小衬套与小衬套安装部连接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小衬套装配操作的便利性。
[0049]对于上述凹槽,其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优选情况下,所述小衬套橡胶体上开设有两个所述凹槽。上述凹槽具体设置位置没有特殊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情况下,所述两个凹槽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缘根部。
[0050]上述小衬套中,小衬套橡胶体的长度可在较大范围内变化。为保证小衬套使用时在小衬套安装部上的装配稳定性,优选情况下,在所述小衬套内管周向上,所述小衬套橡胶体的长度小于所述小衬套内管的长度。
[00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小衬套可采用现有的工艺进行加工,例如先将小衬套内管进行清洗、磷化、涂胶,然后在其外壁上进行硫化,形成小衬套橡胶体。由于省去了小衬套外管,只需对小衬套内管进行硫化前的清洗、磷化、涂胶操作,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工序,并且减少了零件数量。
[0052]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悬置抗扭拉杆,包括拉杆杆体、大衬套和如前所述的小衬套;所述拉杆杆体两端分别为大衬套安装部和小衬套安装部;所述大衬套固定于所述大衬套安装部内;所述小衬套设置于所述小衬套安装部内;所述橡胶体主体与小衬套安装部过盈配合,所述凸缘在所述小衬套安装部沿所述小衬套内管轴向的两端夹持所述小衬套安装部。
[0053]其中,上述结构中,一方面,具有前述结构的小衬套的橡胶体主体与小衬套安装部过盈配合。另一方面,具有前述结构的小衬套的凸缘在所述小衬套安装部沿所述小衬套内管轴向的两端夹持所述小衬套安装部。通过上述两结构的共同作用可有效的保证小衬套在小衬套安装部上的稳定装配,使该小衬套可正常使用。
[0054]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情况下,在所述小衬套内管径向上,所述凸缘的高度与所述小衬套安装部的厚度相同。
[0055]此时,可在不影响悬置抗扭拉杆外观的前提下,更好的保证小衬套在小衬套安装部上的安装稳定性。
[0056]并且,小衬套橡胶体在装配后被压缩(具体为沿小衬套内管径向的压缩),产生形变,小衬套橡胶体沿小衬套内管轴向的长度变长,因此,设计时,小衬套橡胶体上两个凸缘根部之间的距离优选小于小衬套安装部内孔轴向的长度。小衬套橡胶体在装配后,小衬套橡胶体变长,当两个凸缘根部之间的距离伸长至与小衬套安装部内孔轴向的长度相等时最好,此时,两个凸缘对小衬套安装部的夹持效果最佳。
[0057]本实用新型中,拉杆杆体结构为现有的,具体的,拉杆杆体两端分别为用于与大衬套固定连接的大衬套安装部和用于与小衬套固定连接的小衬套安装部。通常,上述大衬套安装部和小衬套安装部均为管状,内部具有贯穿上述大衬套安装部或小衬套安装部的孔。上述管状大衬套安装部的轴向与小衬套安装部的轴向设置没有特殊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大衬套安装部和小衬套安装部进行调整,例如,大衬套安装部的轴向可以与小衬套安装部的轴向平行或垂直。
[0058]根据本实用新型,大衬套固定于拉杆杆体一端部的大衬套安装部内。
[0059]对于上述大衬套,可采用现有结构,例如,大衬套具体包括大衬套外管、大衬套橡胶体和大衬套内管;所述大衬套内管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内;所述大衬套内管的外壁通过所述大衬套橡胶体连接至所述大衬套外管的内壁。
[0060]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情况下,所述大衬套具体包括大衬套外管、大衬套橡胶体和大衬套内管;所述大衬套内管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内;所述大衬套内管的上侧外壁和下侧外壁通过所述大衬套橡胶体连接至所述大衬套外管的内壁;所述大衬套内管的左侧外壁和/或右侧外壁上设有缓冲凸起,所述缓冲凸起与所述大衬套外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0061]发明人发现,当动力总成振动时,连接至动力总成的大衬套内管也会振动。在极限工况下,大衬套内管会与大衬套内的其他部件发生碰撞,在其他部件刚性较大时,上述碰撞会产生较强的冲击感,不利于整车NVH性能的提高。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大衬套内管的上侧外壁和下侧外壁通过所述大衬套橡胶体连接至所述大衬套外管的内壁。保证大衬套内管固定于大衬套外管内,同时,所述大衬套内管的左侧外壁和/或右侧外壁上设有缓冲凸起,所述缓冲凸起与所述大衬套外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此时,大衬套内管可在左右方向上运动,并且大衬套内管的左侧外壁和/或右侧外壁上设有缓冲凸起可在大衬套内管与其他部件碰撞时进行缓冲,降低碰撞时的冲击感,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0062]对于上述大衬套中的缓冲凸起,可采用各种形态,只要能起到缓冲作用即可。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情况下,所述大衬套内管的左侧外壁和右侧外壁上均设有多个缓冲凸起;所述多个缓冲凸起呈齿状分布。上述缓冲凸起可采用现有的各种弹性材质,例如可以采用橡胶。
[0063]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大衬套外管内壁上还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正对所述缓冲凸起,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缓冲凸起之间存在间隙。
[0064]优选情况下,所述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左侧内壁上并正对所述大衬套内管左侧外壁上的缓冲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块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右侧内壁上并正对所述大衬套内管右侧外壁上的缓冲凸起。
[0065]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上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为橡胶材质。
[0066]为进一步提高大衬套内管与第一限位块或第二限位块碰撞时的缓冲效果,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块和/或第二限位块内开设有通孔。
[006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通孔的开设位置和数量进行选择。例如,通常,第一限位块体积大于上述第二限位块。可仅在第一限位块上开设通孔。通孔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从而实现更好的缓冲效果。
[0068]如前所述,大衬套固定于拉杆杆体端部的大衬套安装部内。大衬套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例如,所述大衬套外管位于所述大衬套安装部内并与所述大衬套安装部过盈配合。通过大衬套外管与大衬套安装部的过盈配合可有效的实现大衬套的安装固定。
[0069]下面结合图3-图4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进行进一步说明。
[0070]参见图3,该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3包括小衬套内管31及套设于小衬套内管31外壁上的小衬套橡胶体32,小衬套橡胶体32大体呈哑铃状。
[0071]具体参见图4,小衬套橡胶体32包括橡胶体主体321和从所述橡胶体主体321沿所述小衬套内管31轴向的两端向外延伸出的两个凸缘322。本优选实施方式中,橡胶体主体321外径为39mm。
[0072]两个凸缘322均向内倾斜设置,具体的,两个凸缘322向内倾斜的角度均为20°。
[0073]小衬套橡胶体32上开设有两条沿所述小衬套内管31周向设置的闭合凹槽323。两条凹槽323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缘322根部。
[0074]小衬套橡胶体32沿小衬套内管31轴向的长度小于小衬套内管31轴向的长度。
[0075]下面结合图5-图7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中的采用前述小衬套的悬置抗扭拉杆进行进一步说明。
[0076]参见图5,该悬置抗扭拉杆包括大衬套1、拉杆杆体2和小衬套3。
[0077]其中,拉杆杆体2两端分别为管状的大衬套安装部21和小衬套安装部22。大衬套安装部21内具有贯穿大衬套安装部21的孔,小衬套安装部22内具有贯穿小衬套安装部22的孔。
[0078]大衬套安装部21轴向与小衬套安装部22轴向垂直。
[0079]大衬套I固定于大衬套安装部21内,小衬套3固定于小衬套安装部22内。
[0080]参见图6,小衬套橡胶体32固定于小衬套内管31外壁上。
[0081]本优选实施方式中,小衬套安装部22内孔的内径为34mm。小衬套橡胶体32与小衬套安装部22过盈配合,小衬套橡胶体32在小衬套安装部22内呈被压缩状态,小衬套橡胶体32发生形变,前述凹槽323被形变后的小衬套橡胶体32填充。且压缩后的小衬套橡胶体32沿小衬套内管31轴向的长度与小衬套安装部22轴向的长度相等。
[0082]并且,小衬套橡胶体32沿所述小衬套内管31轴向的两端均向外延伸出凸缘322。在所述小衬套内管31径向上,所述凸缘322的高度与所述小衬套安装部22的厚度相同。所述凸缘322在所述小衬套安装部22沿所述小衬套内管31轴向的两端夹持所述小衬套安装部22。
[0083]参见图7,大衬套I包括大衬套内管11、大衬套外管13和大衬套橡胶体12。
[0084]具体的,大衬套内管11设置于大衬套外管13内。大衬套内管11的上侧外壁和下侧外壁均通过大衬套橡胶体12固定连接至大衬套外管13的内壁上。
[0085]大衬套内管11的左侧外壁和右侧外壁上均具有多个呈齿状分布的缓冲凸起14。
[0086]大衬套外管13左侧内壁上固定有第一限位块15,大衬套外管13右侧内壁上固定有第二限位块16。并且,第一限位块15正对大衬套内管11的左侧外壁上的缓冲凸起14,第二限位块16正对大衬套内管11的右侧外壁上的缓冲凸起14。
[0087]第一限位块15内开设有三个通孔17。
[0088]大衬套外管13与大衬套安装部21过盈配合。
[0089]上述悬置抗扭拉杆可在大衬套内管11与第一限位块15或第二限位块16发生碰撞时实现有效的缓冲,降低冲击感,提高整车NVH性能;同时,可简化小衬套橡胶体32硫化前的工序,减少零件数量。
[009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悬置抗扭拉杆用小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小衬套内管(31)和套设于所述小衬套内管(31)外壁上的小衬套橡胶体(32); 所述小衬套橡胶体(32)包括橡胶体主体(321)、从所述橡胶体主体(321)沿所述小衬套内管(31)轴向的两端向外延伸出的两个凸缘(322); 所述两个凸缘(322)均向内倾斜15-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衬套橡胶体(32)上开设有沿所述小衬套内管(31)周向设置的闭合凹槽(3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衬套橡胶体(32)上开设有两个所述凹槽(3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凹槽(323)分别位于所述两个凸缘(322)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小衬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衬套内管(31)周向上,所述小衬套橡胶体(32)的长度小于所述小衬套内管(31)的长度。
6.—种悬置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拉杆杆体(2)、大衬套(I)和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小衬套(3); 所述拉杆杆体(2)两端分别为大衬套安装部(21)和小衬套安装部(22); 所述大衬套(I)固定于所述大衬套安装部(21)内; 所述小衬套(3)设置于所述小衬套安装部(22)内;所述橡胶体主体(321)与小衬套安装部(22)过盈配合,所述凸缘(322)在所述小衬套安装部(22)沿所述小衬套内管(31)轴向的两端夹持所述小衬套安装部(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置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小衬套内管(31)径向上,所述凸缘(322)的高度与所述小衬套安装部(22)的厚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悬置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衬套(I)包括大衬套外管(13)、大衬套橡胶体(12)和大衬套内管(11);所述大衬套内管(11)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13)内;所述大衬套内管(11)的上侧外壁和下侧外壁通过所述大衬套橡胶体(12)连接至所述大衬套外管(13)的内壁; 所述大衬套内管(11)的左侧外壁和/或右侧外壁上设有缓冲凸起(14),所述缓冲凸起(14)与所述大衬套外管(13)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大衬套外管(13)与所述大衬套安装部(21)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悬置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衬套内管(11)的左侧外壁和右侧外壁上均设有多个缓冲凸起(14);所述多个缓冲凸起(14)呈齿状分布; 所述大衬套外管(13)内壁上还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正对所述缓冲凸起(14),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缓冲凸起(14)之间存在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悬置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15)和第二限位块(16); 所述第一限位块(15)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13)左侧内壁上并正对所述大衬套内管(11)左侧外壁上的缓冲凸起(14); 所述第二限位块(16)位于所述大衬套外管(13)右侧内壁上并正对所述大衬套内管(11)右侧外壁上的缓冲凸起(14);
所述第一限位块(15)和/或第二限位块(16)内开设有通孔(17)。
【文档编号】B60K5/12GK203920388SQ201420204356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4日
【发明者】曾肇豪, 李玉发, 樊帆, 胡培龙, 徐璋, 刘迎龙 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