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内饰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161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内饰部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内饰部件。该车辆用内饰部件具备具有多个凹部及凸部的主体部件、接合于该主体部件的表面侧的表面基材、接合于上述主体部件的背侧的背部基材。背部基材的周边端部具有折回部,表面基材的周边端部具有折回部。这些背部基材的折回部与表面基材的折回部被压扁而形成为一体的前端接合部,该前端接合部接合于背部基材的侧壁部。
【专利说明】车辆用内饰部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内饰部件。

【背景技术】
[0002] -直以来,众所周知堵塞配置于汽车后备箱上的底面开口的盖板等的车辆用内饰 部件(参照日本特开2005-153210号公报)。
[0003] 在该日本特开2005-153210号公报中记载的盖板的周边部上,表面基材在周边角 部向背面侧弯曲,周边端部延长至背面侧的背部基材附近。
[0004] 可是,在日本特开2005-153210号公报中涉及的盖板中,表面基材的周边端部的 锐利的端缘配置在背面侧的背部基材附近。因此,乘员在把持盖板的周边部时,手指碰到表 面基材的周边端部的端缘,恐怕手指上会感到不舒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在把持周边部时、能降低手指感到的 不舒适感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0006] 涉及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内饰部件具备:具有多个凹部及凸部且由合成树脂构成 的主体部件;接合于该主体部件的表面侧,形成为板状的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表面基材;以 及接合于上述主体部件的背面侧,形成为板状的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背部基材,上述背部基 材的周边端部由弯曲形成的周边角部、从该周边角部向表面侧延伸的侧壁部、以及从该侧 壁部的前端折回并延长的折回部构成。上述表面基材的周边端部由弯曲形成的周边端部、 从该周边端部的前端折回并延长的折回部构成,这些背部基材的折回部与表面基材的折回 部被压扁而形成为一体的前端接合部,该前端接合部接合于背部基材的侧壁部。
[0007] 上述前端接合部的端缘的高度位置配置于主体部件的厚度的中央部。
[0008] 上述背部基材的侧壁部形成为相对于与表面基材正交的正交面倾斜延伸的倾斜 面,
[0009] 该倾斜面与正交面的相交角设定为10°?30°。
[0010] 上述背部基材的周边角部的曲率半径比表面基材的周边角部的曲率半径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从斜后方观察配置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盖板的车辆的立体图。
[0012]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盖板的立体图。
[0013]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放大剖视图。
[0014] 图4是沿图2中A-A线的放大剖视图,表示各部位的尺寸。
[0015] 图5是表示涉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表示用上衬垫 和下衬垫从上下挟持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的状态。
[0016] 图6是表示涉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表示通过将热 冲头下降至下端位置,将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向厚度方向压扁,在车辆用内饰部件用 原材料的端部形成压扁部的状态。
[0017] 图7是表示涉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表示将热冲头 提升的状态。
[0018] 图8是表示涉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表示通过提升 上下滑动体,使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的压扁部弯曲的状态。
[0019] 图9是表示涉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盖板的制造工序的剖视图,表示通过提升 上下滑动体,将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的压扁部接合于侧壁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与附图一起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021] (车辆用内饰部件的结构)
[0022] 如图1所示,在根据本实施方式而制成的车辆1的车厢内,配置前部座椅3及后部 座椅5,在该后部座椅5的后方,配直后备箱7。在该后备箱7的底面上设直存放备用轮胎 和工具等的收纳凹部(未图示)。该收纳凹部的上部开口由盖板9 (车辆用内饰部件)覆 盖。上述的盖板9如图2所示,俯视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如后述,构成为由合成树脂构成 的板状部件。
[0023] 如图3所示,涉及本实施方式的盖板9具备主体部件11、表面基材13、背面基材15 及表皮材料17、19。
[0024] 上述主体部件11在具有多个凹部21及凸部23的同时,由合成树脂构成。上述主 体部件11的凸部23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截面并向上方突出,凸部23的顶部23a与表面基材 13接合。另外,上述主体部件11的凹部21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截面并向下方凹陷,凹部21 的底部21a与背部基材15接合。
[0025] 上述背部基材15与上述主体部件11的背面侧接合,由形成为板状的合成树脂构 成。上述背部基材15的周边端部25由弯曲形成的周边角部27、从该周边角部27向表面侧 沿斜上方的方向延长的侧壁部29、从该侧壁部29的前端折回并延长的折回部31构成。
[0026] 上述表面基材13与主体部件11的表面侧接合,由形成为板状的合成树脂构成。上 述表面基材13的周边端部33由弯曲形成的周边角部35、在该周边角部35的前端折回的折 回部37构成。
[0027] 这些背部基材15的折回部31与表面基材13的折回部37被压扁而形成为一体的 前端接合部39,该前端接合部39接合于背部基材15的侧壁部29。
[0028] 上述表皮材料17、19通过热熔敷或粘接剂粘贴于表面基材13及背部基材15上。
[0029] 如图4所示,上述背部基材15的侧壁部29形成为相对于与表面基材13正交的正 交面P倾斜延伸的倾斜面41。该倾斜面41与正交面P的相交角Θ优选1〇°?30°。
[0030] 而且,表面基材13的周边角部35按第1曲率半径(未图示)弯曲形成,背部基材 15的周边角部27按第2曲率半径(未图示)弯曲形成。在此,第2曲率半径设定为比第1 曲率半径大。
[0031] 并且,前端接合部39的端缘39a的高度位置,设定为主体部件11厚度的约1/3。 艮P,从前端接合部39的周边角部27、35至端缘39a的长度设定为主体部件11厚度T的约 1/3。
[0032] (车辆用内饰部件的材质)
[0033] 表面基材13、主体部件11及背部基材15的材料优选以下例举的合成树脂。列举 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同质聚丙烯、随机聚丙烯、块状聚丙烯 等的聚烯烃类树脂及这些共聚单体或者共聚单体与其他的共聚单体的共聚体、聚氯乙烯、 氯化聚氯乙烯、ABS、AAS、AES、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聚碳酸酯、聚酰胺、氟化聚偏氯 乙烯、聚苯硫醚、聚砜、聚醚醚酮以及这些共聚单体或者共聚单体与其他共聚单体的共聚体 等。这些材料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如上,能够使用各种热塑性树脂,考虑到成 本、成形性、物理性质、耐低温性、耐热性等的特性的平衡,优选聚丙烯类树脂。并且,提高车 辆用内饰部件的刚性的情况下,可以将填充物作为辅助材料配合使用。辅助材料未特别限 定,考虑成本、成形性、操作性等的特性的平衡,优选滑石、碳酸钙等。增加填充物的添加量 时,牵涉成本高、比重增大的因素,所以,考虑这些平衡,就添加量优选相对于总重量而言, 滑石的情况为5?30质量%,碳酸钙的情况为20质量%左右以下。而且,上述填充物的 其他种类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防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防静电剂、抗菌剂、阻燃剂、光稳定 齐U、润滑剂等。另外,上述车辆用内饰部件的产品厚度优选例如3?10_。
[0034] 并且,作为表皮材料17、19,能够适用无纺布、起毛的布、人造皮革样式罩布、合成 树脂膜等的表皮、或者在那些表皮上裱合上缓冲垫材质的表皮材料。而且,优选一般性的无 纺布、聚酯纤维单独或者由在聚酯纤维中混合聚丙烯纤维〇?20质量%的混合纤维构成的 单位面积重量为20?500g/m 2的针刺无纺布。
[0035] (车辆用内饰部件的末端部的成形方法)
[0036] 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内饰部件,例如,能够用以下的方法成形末 端部。
[0037] 首先,如图5所示,准备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该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 51,具备多个凹部21及凸部23且由合成树脂构成的主体部件用原材料53的下侧与形成为 板状的由合成树脂组成的表面基材原材料57接合,并且,在主体部件用原材料53的上侧与 形成为板状的由合成树脂组成的背部基材用原材料55接合而形成。而且,也接合表皮材料 54、56。
[0038] 并且,将上述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载置在下衬垫61和配置于该下衬垫61 旁边的上下滑动体63上。并且,用配置于上述下衬垫61上方的上衬垫65与下衬垫61从 上下挟持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
[0039] 其次,在上述上下滑动体63的上方配置热冲头73。该热冲头73具备以随着向下 方从上衬垫65离开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67、从该倾斜部67的下端向横向方向延伸的底部 69和设置于该底部69的端部且向下方突出的切刃71。
[0040] 并且,如图6所示,通过使上述热冲头73下降,在厚度方向上压扁车辆用内饰部件 用原材料51,在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的端部上形成前端接合部58,并且,用切刃71 切断前端接合部58。与此同时,用上述热冲头73的倾斜部67挤压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 料51的侧壁部75而形成。这时,在热冲头73的倾斜部67和上衬垫65的侧面74之间形 成的空间部77与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的背面侧的周边角部79对面配置。
[0041] 而且,如图7所示,提升上述热冲头时73后,如图8所示,提升上下滑动体63。由 此,用上下滑动体63的上端角部81折弯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的前端接合部58,如 图9所示,将前端接合部58接合于侧壁部75。
[0042] 以下,说明由本实施方式而产生的作用效果。
[0043] (1)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盖板9 (车辆用内饰部件)具备:具备多个凹部21及凸部 23且由合成树脂构成的主体部件11 ;接合于该主体部件11的表面侧,形成为板状且由合成 树脂构成的表面基材13 ;接合于上述主体部件11的背侧,形成为板状且由合成树脂构成的 背部基材15。
[0044] 上述背部基材15的周边端部25由弯曲形成的周边角部27、从该周边角部27向表 面侧延长的侧壁部29、从该侧壁部29的前端折回延伸的折回部31构成。
[0045] 上述表面基材13的周边端部33由弯曲形成的周边角部35、从该周边角部35的前 端折回延伸的折回部37构成。
[0046] 这些背部基材15的折回部31和表面基材13的折回部37被压扁而形成为一体的 前端接合部39,该前端接合部39接合于背部基材15的侧壁部29。
[0047] 在背部基材15的周边端部25上的周边角部27弯曲形成。因此,把持盖板9时, 手指支撑背面侧的周边角部27,能够减少手指感觉的不舒适感。
[0048] (2)上述背部基材15的侧壁部29形成为相对于正交于表面基材13的正交面P倾 斜延长的倾斜面41,
[0049] 该倾斜面41与正交面P的相交角Θ设定为1〇°?30°。
[0050] 相交角不足10°的情况下,侧壁部29近似垂直,背部基材15的周边角部27的曲 率半径小,为尖锐形状。因此,把持盖板9时,手指所感觉的不舒适感变强。
[0051] 另一方面,相交角比30°的情况下,前端接合部39很难接合于侧壁部29。
[0052] (3)在上述背部基材15上的周边角部27的曲率半径比表面基材13的周边角部 35的曲率半径大。
[0053] 把持盖板9时,手指碰到背部基材15的周边角部27。该背部基材15的周边角部 27的曲率半径比表面基材13的周边角部35的曲率半径大,所以,能够降低手指感受的不舒 适感。
[0054] (4)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盖板9 (车辆用内饰部件)的末端部成形方法具备下述步 骤:
[0055] 准备具有多个凹部21和凸部23且由合成树脂构成的主体部件用原材料53的上 侧与形成为板状的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背部基材用原材料55接合,并且,在主体部件用原材 料53的下侧接合形成为板状的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表面基材用原材料57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用原材料51 ;
[0056] 将上述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载置于下衬垫61与配置于该下衬垫61旁边 的上下滑动体63上,用配置于上述下衬垫61上方的上衬垫65和下衬垫61从上下夹持车 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 ;
[0057] 将具备以上衬垫侧的侧面随着向下方从上衬垫65分离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67、 从该倾斜部67的下端向横向方向延长的底部69、设置于该底部69且向下方突出的切刃71 的热冲头73配置在上述上下滑动体63的上方;
[0058] 通过使上述热冲头73下降,在厚度方向上压扁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在车 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的端部上形成前端接合部58,并且,用上述热冲头73的倾斜部 67挤压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的侧壁部75而形成时,将形成于热冲头73的倾斜部 67与上衬垫65的侧面74之间的空间部77对面配置于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的背面 侧的周边角部79 ;
[0059] 将上述热冲头73提升后,通过将上下滑动体63提升,将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 51的前端接合部58折弯,接合于侧壁部75。
[0060] 使在热冲头73的倾斜部67与上衬垫65的侧面74之间形成的空间部77与车辆 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51的背面侧的周边角部79对置。因此,能够将盖板9的背面侧的周 边角度79形成为曲率半径大的弯曲形状。
[0061](实施例)
[0062]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0063] 具体地说,如下述表1所表示,是用厚度为5mm、前端接合部的长度为0mm?5mm的 车辆用内饰部件用原材料,进行盖板的末端部的成形。将其结果在表1中表示。
[0064]【表1】
[0065]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用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多个凹部及凸部且由合成树脂构成的主体部件;接合于该主体部件的表面 侦牝形成为板状的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表面基材;以及接合于上述主体部件的背侧,形成为板 状的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背部基材, 上述背部基材的周边端部由弯曲形成的周边角部、从该周边角部向表面侧延长的侧壁 部、以及从该侧壁部的前端折回并延长的折回部构成, 上述表面基材的周边端部由弯曲形成的周边角部、以及从该周边角部的前端折回并延 长的折回部构成, 这些背部基材的折回部和表面基材的折回部被压扁而形成为一体的前端接合部,该前 端接合部接合于背部基材的侧壁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端接合部的端缘的高度位置配置于主体部件的厚度的中央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部基材的侧壁部形成为相对于与表面基材正交的正交面倾斜延伸的倾斜面, 该倾斜面与正交面的相交角设定为10°?30°。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内饰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背部基材的周边角部的曲率半径比表面基材的周边角部的曲率半径大。
【文档编号】B60R13/01GK204109921SQ201420574779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4日
【发明者】山本悟, 小林孝至 申请人:盟和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