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电加热膜及座椅薄膜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903130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电加热膜及座椅薄膜加热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电加热膜,包括:薄膜基材;设置于所述薄膜基材上的至少三个电极,各个所述电极均具有主电极和与该主电极连接的梳状分支电极;设置于所述薄膜基材上,用于覆盖各个所述梳状分支电极的PTC热阻涂层。本实用新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加热膜难以局部调温的问题,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应用成本,更加易于市场的普及应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导电加热膜的座椅薄膜加热器。
【专利说明】一种导电加热膜及座椅薄膜加热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导电加热膜及座椅薄膜加热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代汽车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加热座椅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车辆舒适系统,广为驾乘人员所欢迎。其比车载空调系统具有更为直接、迅速、节能的座椅加热取暖效果,逐步成为冬季寒冷地域车辆的基本功能要求,已越来越快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0003]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印刷导体型座椅薄膜加热器技术研宄应运而生。其特征是将具有一对主电极,一对主电极各自附属分支电极作为附属梳状电极。一对主电极的各自附属分支电极之间相对排列,呈梳状对称电极图案。梳状对称电极图案结构通常为导电金层或银层,与覆盖石墨+有机粒子的PTC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碳楽等热阻涂层材料进行层叠印刷合成,实现了更为均匀的薄膜加热膜。PTC碳浆膜的热阻材料由于具有正温度系数电阻特征,其电气阻抗值的特性呈现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上升,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降低的特点。
[0004]通常,这种薄膜加热器内部的具有一对主电极,一对主电极所各自附属的梳状对称电极之间相互间隔固定的距离,覆盖的PT C碳浆膜热阻涂层覆盖在梳状对称电极之间,起到电阻性联通的作用。加载一定电压下,电流从一侧的梳状对称电极,经热阻涂层流向另一侧的梳状对称电极。此时,热阻涂层产生电加热作用。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电气回路的电阻也因为PTC碳浆膜的有正温度系数电阻特征而随之上升,回路电流则呈相反状态而随之下降。因此,其自身发热受到抑制,温度的上升趋势也受到抑制,而表现出发热温度受到自动抑制的形态,此被抑制的温度值范围即提供了汽车加热座椅的椅面工作温度。因此,在实际车载应用中,此类具有PTC碳浆膜热阻涂层的印刷导体型座椅薄膜加热器呈现为自动控制温度的恒温加热特征。
[0005]然而,由于在汽车座椅的应用领域,考虑到不同人群对椅面加热温度的不同需求的差异特征,设置多种不同的加热温度档位的市场需求是现实的。而传统的PTC热阻材料类薄膜加热器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
[0006]通常,要解决此类PTC热阻材料类薄膜加热器的不同温度控制,往往需要使用具有电压变换特征的电源控制器,来进行在不同电压加载下的加热器温度控制。然而,车载电源控制器的成本增加往往难以被客户所接受,影响了市场应用的普及。
[0007]因此,如何解决加热膜难以局部调温的问题,并且降低应用成本,更加易于市场的普及应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加热膜及座椅薄膜加热器,以解决加热膜难以局部调温的问题,并且降低应用成本,更加易于市场的普及应用。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0]—种导电加热膜,包括:
[0011]薄膜基材;
[0012]设置于所述薄膜基材上的至少三个电极,各个所述电极均具有主电极和与该主电极连接的梳状分支电极;
[0013]设置于所述薄膜基材上,用于覆盖各个所述梳状分支电极的PTC热阻涂层。
[0014]优选地,在上述导电加热膜中,所述主电极至少包括为第一主电极、第二主电极和第三主电极,所述第一主电极连接有第一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二主电极连接有第二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三主电极连接有第三梳状分支电极。
[0015]优选地,在上述导电加热膜中,
[0016]所述第一主电极及所述第一梳状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一电极组;
[0017]所述第二主电极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三主电极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二电极组;
[0018]所述第一电极组与所述PTC热阻涂层构成第一 PTC发热单元;
[0019]所述第二电极组与所述PTC热阻涂层构成第二 PTC发热单元。
[0020]优选地,在上述导电加热膜中,所述第一主电极及所述第一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二主电极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和所述第三主电极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均为印刷在所述薄膜基材上的导电涂层。
[0021 ] 优选地,在上述导电加热膜中,所述薄膜基材为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
[0022]所述PTC热阻涂层为含有石墨和有机粒子的正温度系数特征的热阻碳浆涂层材料;
[0023]所述导电涂层为导电金层或导电银层。
[0024]优选地,在上述导电加热膜中,所述第一 PTC发热单元和所述第二 PTC发热单元沿所述第二主电极的中心线对称。
[0025]优选地,在上述导电加热膜中,所述主电极至少包括为第一主电极、第二主电极、第三主电极、第四主电极和第五主电极;
[0026]所述第一主电极连接有第一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二主电极连接有第二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三主电极连接有第三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四主电极连接有第四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五主电极连接有第五梳状分支电极。
[0027]优选地,在上述导电加热膜中,
[0028]所述第一主电极及所述第一梳状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二主电极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一电极组;
[0029]所述第二主电极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三主电极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二电极组;
[0030]所述第三主电极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与所述第四主电极及所述第四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三电极组;
[0031]所述第四主电极及所述第四梳状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五主电极及所述第五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四电极组;
[0032]所述第一电极组与所述PTC热阻涂层构成第一 PTC发热单元;
[0033]所述第二电极组与所述PTC热阻涂层构成第二 PTC发热单元;
[0034]所述第三电极组与所述PTC热阻涂层构成第三PTC发热单元;
[0035]所述第四电极组与所述PTC热阻涂层构成第四PTC发热单元。
[0036]优选地,在上述导电加热膜中,
[0037]所述第一主电极及所述第一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二主电极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三主电极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四主电极及所述第四梳状分支电极和所述第五主电极及所述第五梳状分支电极,均为印刷在所述薄膜基材上的导电涂层;
[0038]所述薄膜基材为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
[0039]所述PTC热阻涂层为含有石墨和有机粒子的正温度系数特征的热阻碳浆涂层材料;
[0040]所述导电涂层为导电金层或导电银层。
[0041]一种座椅薄膜加热器,包括导电加热膜及通过连接导线与所述导电加热膜电连接的电气连接插头;
[0042]所述导电加热膜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导电加热膜。
[0043]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电加热膜,在薄膜基材上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主电极及梳状分支电极,从而可以构成多个对应引出电气回路。经过对多个对应引出电气回路进行不同的回路关系组合,可以实现各个梳状分支电极之间的回路配合关系。同时,利用PTC热阻涂层的串并联组合,实现导电加热膜的外部阻抗的变化,进而影响在一定电压作用下的控温特性,形成不同梳状分支电极之间的回路配合关系下的不同加热温度特征的变化。此时,各个梳状分支电极之间呈现为在单一片体上的临近对称布置,也使得非邻近电极之间也可以实现跨越间隔电极的电气连接,实现密集梳状电极排布下的电流均匀分布,使得薄膜加热更加均匀。本实用新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加热膜难以局部调温的问题,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应用成本,更加易于市场的普及应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2为图1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一种原理示意图;
[0047]图3为图1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另一种原理示意图;
[0048]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49]图5为图4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一种原理示意图;
[0050]图6为图4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另一种原理示意图;
[0051]图7为图4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再一种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导电加热膜及座椅薄膜加热器,在解决加热膜难以局部调温的问题,并且降低应用成本,更加易于市场的普及应用。
[005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4]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一种原理示意图;图3为图1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另一种原理示意图。
[005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加热膜,包括薄膜基材04、电极和PTC热阻涂层05。
[0056]电极至少为三个,且设置于薄膜基材04上,各个电极均具有主电极和与该主电极连接的梳状分支电极。PTC热阻涂层05设置于薄膜基材04上,用于覆盖各个梳状分支电极。
[0057]如图1所示,以具有三个电极进行详细介绍,主电极分别为第一主电极10、第二主电极20和第三主电极30,第一主电极10连接有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第二主电极20连接有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第三主电极30连接有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
[0058]第一主电极10及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与第二主电极20及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一电极组1020’;第二主电极20及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与第三主电极30及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二电极组2030’ ;第一电极组1020’与PTC热阻涂层05构成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 ;第二电极组2030’与PTC热阻涂层05构成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
[0059]如图2所示,当第二主电极20加载车辆电源的正极( + ),第一主电极10和第三主电极30加载车辆电源的负极(一)时,第一主电极10与第二主电极20之间建立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 ;同时,第二主电极20与第三主电极30之间建立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此时,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与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形成并联电阻的加热模式。
[0060]可以理解,将第二主电极20加载车辆电源的负极(一),而第一主电极10和第三主电极30加载车辆电源的正极(+ )时,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与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依然形成并联电阻的加热模式。
[0061 ] 在固定车载电源电压值时,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与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并联加热时,导电加热膜01的回路阻抗值相对较小,电流相对较大,功率值则相对较高。因而,表现为较高的发热温度特征。
[0062]如图3所示,当第二主电极20处于空置状态,而第一主电极10和第三主电极30分别加载车辆电源的正极(+ )和负极(一)时。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与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形成串联电阻的加热模式。
[0063]在固定车载电源电压值时,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与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串联加热时,导电加热膜01的回路阻抗值相对较大,电流相对较小,功率值则相对较低。因而,表现为较低的发热温度特征。
[006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主电极20及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同时承接来自于第一主电极10及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和第三主电极30及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的电压降。第二主电极20及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与第一主电极10及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和第三主电极30及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的导电图案特征保持对称排列是有利的。即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与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沿第二主电极20的中心线呈对称电气分布特征是有利的。
[0065]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与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呈对称电气分布,使得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与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保持同样的加热功率特征,可以避免汽车座椅加热时椅面不同区域的加热温度不均衡。
[006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电加热膜,通过在薄膜基材上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主电极及梳状分支电极,从而可以通过分配正负极构成多个对应引出电气回路。经过对多个对应引出电气回路进行不同的回路关系组合,可以实现各个梳状分支电极之间的回路配合关系。同时,利用PTC热阻涂层05的串并联组合,实现导电加热膜01的外部阻抗的变化,进而影响在一定电压作用下的控温特性,形成不同梳状分支电极之间的回路配合关系下的不同加热温度特征的变化。此时,各个梳状分支电极之间呈现为在单一片体上的临近对称布置,也使得非邻近电极之间也可以实现跨越间隔电极的电气连接,实现密集梳状电极排布下的电流均匀分布,使得薄膜加热更加均匀。本实用新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加热膜难以局部调温的问题,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应用成本,更加易于市场的普及应用。
[0067]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主电极10及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第二主电极20及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和第三主电极30及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均为印刷在薄膜基材04上的导电涂层。导电涂层可以为导电金层或导电银层。
[0068]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薄膜基材04为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PTC热阻涂层05为含有石墨和有机粒子的正温度系数特征的热阻碳浆涂层材料。
[0069]请参阅图4-图7,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一种原理示意图;图6为图4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另一种原理示意图;图7为图4示出的座椅薄膜加热器的再一种原理示意图。
[0070]以具有五个电极进行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的数量还可以为其它数量,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三个或五个电极的实现方式。主电极至少包括为第一主电极10、第二主电极20、第三主电极30、第四主电极20和第五主电极30。
[0071 ] 第一主电极10连接有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第二主电极20连接有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第三主电极30连接有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第四主电极40连接有第四梳状分支电极,第五主电极50连接有第五梳状分支电极。
[0072]第一主电极10及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与第二主电极20及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一电极组1020’;第二主电极20及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与第三主电极30及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二电极组2030’ ;第三主电极30及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与第四主电极40及第四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三电极组3040’ ;第四主电极40及第四梳状分支电极,与第五主电极50及第五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四电极组4050’ ;第一电极组1020’与PTC热阻涂层05构成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 ;第二电极组2030’与PTC热阻涂层05构成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 ;第三电极组3040’与PTC热阻涂层05构成第三PTC发热单元3040 ;第四电极组4050’与PTC热阻涂层05构成第四PTC发热单元3040。
[0073]如图5所示,当第一主电极10、第三主电极30和第五主电极50加载车辆电源的正极( + ),第二主电极20、第四主电极40加载车辆电源的负极(一)时,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第三PTC发热单元3040、第四PTC发热单元4050之间共同形成完全并联电阻的加热模式。
[0074]可以理解,在此完全并联加热时,导电加热膜01的回路阻抗值相对最小,电流相对最大,功率值则相对最高。因而,表现为最高的发热温度特征。
[0075]如图6所示,当第一主电极10和第五主电极50加载车辆电源的负极(一),第三主电极10加载车辆电源的正极( + ),而第二主电极20、第四主电极40空置时,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与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之间局部构成串联组;第三PTC发热单元3040、第四PTC发热单元4050之间也局部构成串联组;两个串联组之间又共同形成并联组。这种连接同时构成了串、并联电阻的混合联接加热模式。
[0076]可以理解,在此混合联接加热时,导电加热膜01的回路阻抗值相对较小,电流相对较大,功率值则相对较高。因而,表现为低于完全并联加热的发热温度特征。
[0077]如图7所示,当第一主电极10和第五主电极50分别加载车辆电源的正极(+ )和负极(一),第二主电极20、第三主电极30和第四主电极40空置时,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第三PTC发热单元3040、第四PTC发热单元4050之间共同形成完全串联电阻的加热模式。
[0078]可以理解,在此完全串联加热时,导电加热膜01的回路阻抗值相对最大,电流相对最小,功率值则相对最小。因而,表现为最低的发热温度特征。
[0079]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主电极10及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第二主电极20及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第三主电极30及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第四主电极40及第四梳状分支电极和第五主电极50及第五梳状分支电极,均为印刷在薄膜基材04上的导电涂层,导电涂层可以为导电金层或导电银层。
[0080]在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薄膜基材04为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PTC热阻涂层05为含有石墨和有机粒子的正温度系数特征的热阻碳浆涂层材料。
[008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薄膜加热器,包括导电加热膜及通过连接导线02与导电加热膜电连接的电气连接插头03;导电加热膜为如上实施例公开的导电加热膜01。
[0082]各个主电极分别具有独立的连接导线02作为电气连接回路。各个连接导线02与主电极之间的连接可以为金属端子铆接、导电胶粘固等电气连接形式。各个连接导线02经电气连接插头03与外部控制电路连接。
[008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薄膜加热器00,可以适用于汽车座椅的坐垫加热装置和靠背加热装置。
[0084]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85]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薄膜基材(04); 设置于所述薄膜基材(04)上的至少三个电极,各个所述电极均具有主电极和与该主电极连接的梳状分支电极; 设置于所述薄膜基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极至少包括为第一主电极(10 )、第二主电极(20 )和第三主电极(30 ),所述第一主电极(10 )连接有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所述第二主电极(20)连接有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所述第三主电极(30)连接有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电极(10)及所述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与所述第二主电极(20)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一电极组(1020 ’); 所述第二主电极(20)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与所述第三主电极(30)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二电极组〔2030’ ); 所述第一电极组(1020’ )与所述?扣热阻涂层(05)构成第一 ?扣发热单元(1020); 所述第二电极组〔2030’ )与所述?扣热阻涂层(05)构成第二 ?扣发热单元〔20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电极(10)及所述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0、所述第二主电极(20)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和所述第三主电极(30)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均为印刷在所述薄膜基材(04)上的导电涂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基材(04)为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 所述?扣热阻涂层(05)为含有石墨和有机粒子的正温度系数特征的热阻碳浆涂层材料; 所述导电涂层为导电金层或导电银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发热单元(1020)和所述第二 发热单元(2030)沿所述第二主电极(20 )的中心线对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极至少包括为第一主电极(川)、第二主电极〔2(0、第三主电极〔3(0、第四主电极(20)和第五主电极(30); 所述第一主电极(10)连接有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所述第二主电极(20)连接有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所述第三主电极(30 )连接有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所述第四主电极(40)连接有第四梳状分支电极,所述第五主电极(50)连接有第五梳状分支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电极(10)及所述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与所述第二主电极(20)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一电极组(1020 ’); 所述第二主电极(20)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与所述第三主电极(30)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二电极组〔2030’ ); 所述第三主电极(30)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与所述第四主电极(40)及所述第四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三电极组(30400 ; 所述第四主电极(40)及所述第四梳状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五主电极(50)及所述第五梳状分支电极,构成梳状相对排列形态的第四电极组(4050’ ); 所述第一电极组(1020’ )与所述PTC热阻涂层(05)构成第一 PTC发热单元(1020); 所述第二电极组(2030’ )与所述PTC热阻涂层(05)构成第二 PTC发热单元(2030); 所述第三电极组(3040’ )与所述PTC热阻涂层(05)构成第三PTC发热单元(3040); 所述第四电极组(4050 ’)与所述PTC热阻涂层(05 )构成第四PTC发热单元(3040 )。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电加热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电极(10)及所述第一梳状分支电极(11)、所述第二主电极(20)及所述第二梳状分支电极(21)、所述第三主电极(30)及所述第三梳状分支电极(31)、所述第四主电极(40)及所述第四梳状分支电极和所述第五主电极(50)及所述第五梳状分支电极,均为印刷在所述薄膜基材(04)上的导电涂层; 所述薄膜基材(04)为聚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 所述PTC热阻涂层(05)为含有石墨和有机粒子的正温度系数特征的热阻碳浆涂层材料; 所述导电涂层为导电金层或导电银层。
10.一种座椅薄膜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加热膜(01)及通过连接导线(02)与所述导电加热膜(01)电连接的电气连接插头(03); 所述导电加热膜(01)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导电加热膜。
【文档编号】B60N2/56GK204236293SQ201420668911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1日
【发明者】张海涛 申请人:廊坊市金色时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