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稳定杆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1286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车辆稳定杆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稳定杆总成。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悬架一般设计的较软,在高速行驶转向时,车身会产生很大的横向侧倾和横向角振动,为了减少横向侧倾,往往在悬架中加设稳定杆,稳定杆与减震器配合使用,从而为汽车行驶提供附加稳定性。目前,稳定杆根据原材料结构可分为实心稳定杆和空心稳定杆,空心稳定杆材料比较昂贵,因弯管机工装或夹具限制,空心稳定杆也不宜实现较为复杂的形状。实心稳定杆材料成本较低,但稳定杆质量较重,不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另一方面,为实现稳定杆上衬套结构的轴向限位,稳定杆上需要增加挡圈或卡箍结构。采用挡圈结构时,挡圈需在稳定杆端头成型前套入稳定杆上,在对稳定杆进行喷丸处理时,挡圈部分的稳定杆会无法直接喷丸处理,需稳定杆翻转后进行二次喷丸处理。而采用卡箍结构时,稳定杆轴向拉脱力较小,容易出现拉脱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稳定杆总成,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稳定、实用的稳定杆总成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稳定杆总成,其包括由杆体和对称连接于所述杆体两端的纵臂构成的稳定杆本体,在所述纵臂与杆体的连接处构造有外凸状的限位部;还包括与所述限位部嵌装配合而套装于所述稳定杆本体上的衬套,以及卡装于所述衬套上的稳定杆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杆体为空心的管状结构,所述纵臂为实心的弯曲杆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包括形成于所述杆体和纵臂至少其一上的沿所述杆体或纵臂的周向布置的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纵臂端部的纵臂凸起,以及对应于所述纵臂凸起形成于所述杆体端部的杆体凸起,所述纵臂凸起和杆体凸起对接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包括形成于所述杆体端部的杆体凸起,在所述纵臂的端部形成有嵌入所述杆体内的嵌入部。

进一步的,所述衬套包括对接相连的上衬套和下衬套,在所述上衬套和下衬套上形成有供所述限位部嵌入的凹槽;所述稳定杆支架由上衬套一侧卡入,并于所述下衬套一侧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杆支架的开口端呈收拢状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衬套和下衬套外周壁的中部形成有沿上衬套或下衬套周向布置的外凸的隆起部,对应于所述隆起部在所述稳定杆支架的内端面上形成有随形于所述隆起部、并扣接于所述隆起部上的容纳部。

进一步的,所述隆起部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容纳部。

进一步的,在所述上衬套和下衬套外周面的两侧形成有沿上衬套或下衬套径向设置的凸台,所述稳定杆支架卡设于两侧的凸台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车辆稳定杆总成,通过在稳定杆本体上构造呈外凸状的限位部,并使衬套嵌装于限位部上,限位部与稳定杆本体为一体式结构,可避免在稳定杆本体上设置挡圈或卡箍所带来的弊端,也可增大衬套与稳定杆本体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稳定杆本体与衬套件的扭转刚度,以及降低稳定杆本体之间产生噪音的风险,使得稳定杆总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2)杆体为空心结构可降低稳定杆总成的重量,以有利于车辆轻量化设计,纵臂为实心结构可保证稳定杆总成的结构强度。

(3)限位部采用凸起结构,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在纵臂端部形成嵌入杆体内的嵌入部可提高纵臂与杆体间的连接强度。

(4)衬套分为上衬套和下衬套,便于其结构设计和制造。稳定杆支架一端开口便于其安装。

(5)稳定杆支架的开口端呈收拢状设置可提高稳定杆支架与衬套之间卡接的稳定性。

(6)设置隆起部和容纳部可提升稳定杆支架与衬套卡接结构的稳定性。隆起部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容纳部,可使稳定杆支架对衬套施加作用力,而使衬套上的凹槽具有一定的预紧力,有助于增加稳定杆本体与衬套之间的扭转刚度,减少衬套上凹槽侧端面的磨损。

(7)在上衬套和下衬套上设置凸台结构,并使稳定杆支架置于两侧凸台内,可保证稳定杆支架在衬套上卡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稳定杆总成的结构简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上衬套的结构简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上衬套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简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下衬套的结构简图;

图6为图2中B-B向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稳定管支架的结构简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述的限位部的结构简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述的限位部的结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杆体,2-左纵臂,3-右纵臂,4-稳定杆支架,5-上衬套,6-下衬套,7-卡环,41-支架本体,42-连接孔,43-支架翻边,44-容纳部,51-上衬套本体,52-上衬套通槽,53-上衬套凸台,54-上衬套凹槽;55-上衬套隆起部;61-下衬套本体,62-下衬套通槽;63-下衬套凸台;64-下衬套凹槽;65-下衬套隆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稳定杆总成,其包括由杆体和对称连接于杆体两端的纵臂构成的稳定杆本体,在纵臂与杆体的连接处构造有外凸状的限位部。所述车辆稳定杆总成还包括与前述限位部嵌装配合而套装于稳定杆本体上的衬套,以及卡装于衬套上的稳定杆支架。该车辆稳定杆总成通过在稳定杆本体上构造呈外凸状的限位部,并使衬套嵌装于限位部上,由限位部与稳定杆本体的一体式结构,可避免在稳定杆本体上设置挡圈或卡箍所带来的弊端,且也可增大衬套与稳定杆本体间的接触面积,以有利于提高稳定杆本体与衬套件的扭转刚度,以及降低稳定杆本体之间产生噪音的风险,从而可使得稳定杆总成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基于如上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为便于描述,连接于杆体1两端的纵臂分别称为左纵臂2和右纵臂3,在左纵臂2与杆体1的连接处,以及右纵臂3和杆体1的连接处均套装有衬套,衬套上卡装有稳定杆支架4。本实施例中杆体1为空心的管状结构,而左纵臂2和右纵臂3则为实心的弯曲杆状结构,杆体1的空心设计可降低稳定杆本体的重量,以有利于车辆整体的轻量化设计,而左纵臂2和右纵臂3的实心设计可保证稳定杆本体的结构强度,且实心结构设计也容易实现复杂的空间造型。

本实施例中套装于稳定杆本体上的衬套包括上衬套5和下衬套6,上衬套5和下衬套6对接相连,当然除了采用由上衬套5和下衬套6组合而成的分体式结构,也可将衬套设计为一可嵌装于稳定杆本体上的整体式结构,但整体式结构不便于衬套于稳定杆本体上的安装。上衬套5的结构如图3和图4中所示,其包括上衬套本体51,上衬套本体51为半圆柱状结构,在上衬套本体51上开设有上衬套通槽52,上衬套通槽52用于容纳纵臂或杆体1,以实现衬套在稳定杆本体上的套装。在上衬套本体51上于上衬套通槽52的中部还开设有沿上衬套本体51的周向布置的上衬套凹槽54,衬套即经由上衬套凹槽54和稳定杆本体上的限位部嵌装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上衬套本体51外周面的两侧还设置有沿上衬套本体51的径向外突的上衬套凸台53。而在上衬套本体51外周面的中部还形成有沿上衬套本体51周向布置的外凸的上衬套隆起部55。本实施例中下衬套6的结构如图5中所示,其包括方块形的下衬套本体61,在下衬套本体61上也设有容纳杆体1及纵臂的下衬套通槽62,下衬套通槽内也开设有下衬套凹槽64。在下衬套6和上衬套5对接而组成衬套时,下衬套凹槽64可与上衬套凹槽54相接而形成一个完成的凹槽,以用于和稳定杆本体上的限位部嵌装配合。

在下衬套本体61外周面的两侧也设置有下衬套凸台63,且在下衬套本体61的外周面上也设置有外凸的下衬套隆起部65。本实施例中下衬套隆起部65只在下衬套本体61的两侧外周面上部分设有,在下衬套6和上衬套5对接时,下衬套隆起部65也可与上衬套5上的上衬套隆起部55相连,以构成设置于衬套外周面上的完整的隆起部。而下衬套凸台63可在下衬套6和上衬套5对接时与上衬套5上的上衬套凸台53相连构成完整的凸台结构,稳定杆支架4置于两侧凸台内,可保证稳定杆支架4在衬套上卡装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以左纵臂2和杆体1连接处的限位部为例,对限位部的具体结构进行阐述,右纵臂3和杆体1连接处的限位部结构与此相同。如图6中所示,该限位部包括形成于左纵臂2端部的沿左纵臂2外周面的周向布置的纵臂凸起,以及对应于左纵臂2上的纵臂凸起形成于杆体1端部的沿杆体1外周面的周向布置的杆体凸起。纵臂凸起可为经由锻造形成于左纵臂2的端部,而杆体凸起则可通过卷边而形成于杆体1的端部。杆体凸起和纵臂凸起对接固连后,置于上衬套凹槽54和下衬套凹槽64拼合而成的凹槽内,从而实现限位部与衬套的嵌装,杆体凸起和纵臂凸起的连接可采用但不限于熔化极非惰性气体保护焊和摩擦焊等形式。

本实施例中稳定杆支架4的结构如图7中所示,其包括呈“几”字形的支架本体41,在支架本体41的两端设有连接孔42,以用于稳定杆支架4和其它构件的连接。在支架本体41的两侧还形成有支架翻边43,设计支架翻边43可增强稳定杆支架4的结构强度。而在支架本体41呈弧状的部分还设置有隆起的容纳部44,容纳部44为随形于衬套上的隆起部的构形设置,以便在稳定杆支架4卡装于衬套上时,容纳部44可扣接于隆起部上。如图2中所示,安装时稳定杆支架4由上衬套5一侧卡装于衬套上,下衬套6即位于稳定杆支架4的开口端。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稳定杆支架4与衬套之间卡接的稳定性,可将稳定杆支架4的开口端设置成收拢状,以使得稳定杆支架4的开口尺寸小于位于稳定杆支架4开口端的下衬套6的结构尺寸。而为了使稳定杆支架4卡装于衬套上时可对衬套施加作用力,以使得衬套上的凹槽具有一定的预紧力,从而可夹紧于稳定杆本体上的限位部上,并由此增加稳定杆本体与衬套之间的扭转刚度,以及减少衬套上凹槽侧端面的磨损,本实施例中也使得衬套上隆起部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稳定杆支架4上容纳部44的横截面尺寸。

本车辆稳定杆总成在组装时,使左纵臂2和右纵臂3相对于杆体1对称布置,再将杆体凸起和纵臂凸起对接后焊接于一起,然后进行上衬套5和下衬套6的套装,使杆体凸起和纵臂凸起组合成的限位部嵌装于上衬套5和下衬套6中的上衬套凹槽54和下衬套凹槽64拼合而成的凹槽内,最后再将稳定杆支架4卡装于上衬套5和下衬套6组合成的衬套上,使卡套上的隆起部置于稳定杆支架4上的容纳部44中即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稳定杆总成,其具有和实施例一中的车辆稳定杆总成大致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形成于稳定杆本体上的限位部为形成于杆体1端部的杆体凸起,该杆体凸起可通过卷边工艺形成于杆体1的端部。而在左纵臂2的端部还形成有一个外径与杆体1的内径相同的嵌入部,该嵌入部可通过车铣工艺形成于左纵臂2的端部。在车辆稳定杆总成组装时,左纵臂2端部的嵌入部嵌入杆体1内,并将左纵臂2与杆体1焊接于一起,然后使衬套上的凹槽与杆体1端部的杆体凸起嵌装配合即可。以上为以左纵臂2一侧的限位部为例说明,右纵臂3一侧的限位部结构与上述相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稳定杆总成,其具有和实施例一中的车辆稳定杆总成大致相同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形成于稳定杆本体上的限位部为卡装于杆体1端部的卡环7,在左纵臂2的端部还形成有一个外径与杆体1的内径相同的嵌入部,该嵌入部可通过车铣工艺形成于左纵臂2的端部。在车辆稳定杆总成组装时,左纵臂2端部的嵌入部嵌入杆体1内,并将左纵臂2、杆体1及卡环7焊接于一起,然后使衬套上的凹槽与杆体1端部的卡环7嵌装配合即可。以上为以左纵臂2一侧的限位部为例说明,右纵臂3一侧的限位部结构与上述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