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0907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通过许多突起的弹性变形而被赋予缓冲性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特别是涉及用于进一步提升触感的突起配置图案。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重叠复合内饰部件,其具有:(a)具有预定的配合面的第1构件;和(b)第2构件,其能够弹性变形由树脂材料制成,并具有与所述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并且在该板状部一体地设置有朝向该配合面突出的许多突起使得在其与该配合面之间形成空间,该第2构件配置成在该突起与该配合面接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构件重叠,并且,(c)所述许多突起为同一形状,构成为,对于压缩载荷的抗挠刚度绕轴线具有各向异性,向绕该轴线的一个方向挠曲变形,并且,(d)该许多突起按照规则地设置有许多配置单元而得到的配置图案,配置于确定该配置单元的形状的各线段上,(e)该突起的顶端被按压到所述配合面而弹性变形,由此该重叠复合内饰部件被赋予缓冲性。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用的内饰部件(装饰品等)是其一例,按照规则地设置有作为配置单元的多边形而得到的配置图案,在该多边形的各边上配置有突起。另外,在图31(b)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将微小突起232的倒下方向相互错开以抑制微小突起232彼此的干涉,并增大微小突起232的高度尺寸,由此增大按压行程从而进一步提升柔软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3/1326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以往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中,若为了能够得到均匀的触感而使突起的配置图案高密度化(细密化)、或者为了进一步提升柔软感而进一步增大突起的高度尺寸,则也会在挠曲变形时突起彼此干涉,因而仍有改善的余地。若在挠曲变形时突起彼此干涉,则不仅按压行程反而变小而损伤柔软感,而且会产生凹凸感,因而不优选。另外,若增大突起的配置间隔则能够增大高度尺寸,但因突起的有无造成的反力的差(设置有突起的位置与中间位置的反力的差)变大,因而在触感上产生违和感。

本发明是将以上情况作为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通过许多突起的弹性变形而被赋予缓冲性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中,适当地维持突起的配置间隔同时增大突起的高度尺寸从而进一步提升柔软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第1发明提供一种重叠复合内饰部件,其具有:(a)具有预定的配合面的第1构件和(b)第2构件,其能够弹性变形、由树脂材料制成,并具有与所述配合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并且在该板状部一体地设置有朝向该配合面突出的许多突起使得在该板状部与该配合面之间形成空间,该第2构件配置成在该突起与该配合面接触的状态下与所述第1构件重叠,并且,(c)所述许多突起为同一形状,构成为,对于压缩载荷的抗挠刚度绕轴线具有各向异性,向绕该轴线的一个方向挠曲变形,并且,(d)所述许多突起按照规则地设置有许多配置单元而得到的配置图案,配置于确定该配置单元的形状的各线段上,(e)该突起的顶端被按压到所述配合面而弹性变形,由此该重叠复合内饰部件被赋予缓冲性,该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的特征在于,(f)所述配置图案设定为,所述许多配置单元互相分离,并且相邻的配置单元的接近的线段彼此互相平行,(g)设置于该接近的线段上的双方的突起以作为所述一个方向的挠曲方向相互平行的姿势配置于在挠曲变形时具有间隙的位置。

此外,上述挠曲方向是从垂直方向(法线方向)观察设置有突起的板状部的俯视图中突起挠曲变形的方向,是从相对于板状部垂直的垂直方向对突起施加了压缩载荷的情况的挠曲方向(一个方向)。

第2发明,在第1发明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接近的线段上的所述双方的突起,以所述挠曲方向反向且朝向对方侧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使得在挠曲变形时所述双方的突起平行地排列。

第3发明,在第1发明或第2发明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单元设定为恒定大小的多边形,所述配置图案设为,以一个该多边形或多个该多边形的组合为一个单位,该一个单位连续重复。

第4发明,在第3发明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a)所述配置单元设定为恒定大小的正三角形,所述配置图案设为,以包括使该正三角形绕旋转中心每次旋转60°的六个正三角形的风车形状为一个单位,该风车形状连续重复,(b)所述突起在构成所述正三角形的各边的所述线段上各设有一个,并且以向与该线段平行的、绕该正三角形的中心线的相同周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

第5发明,在第3发明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a)所述配置单元设定为恒定大小的正三角形,所述配置图案设为,以两个该正三角形反向组合而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为一个单位,该平行四边形连续重复,(b)所述突起在构成所述正三角形的各边的所述线段上各设有一个,并且以向与该线段平行的、绕该正三角形的中心线的相同周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

第6发明,在第1发明或第2发明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a)所述配置单元由配置成T字形的一对线段即第1线段和第2线段构成,(b)作为所述突起,在所述第1线段上以向与该第1线段平行的方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有第1突起,在所述第2线段上以向与该第2线段平行的方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有第2突起,(c)所述配置图案设为,将以所述T字形反向的方式组合的一对配置单元作为一个单位,该一个单位连续重复,(d)所述配置图案设定为,配置于预定的配置单元的所述第1线段上的所述第1突起,在挠曲变形时与其他的配置单元的所述第1突起相邻并与其平行地排列,并且配置于该预定的配置单元的所述第2线段上的所述第2突起,在挠曲变形时与另一其他的配置单元的所述第2突起相邻并与其平行地排列。

发明的效果

在这样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中,构成突起的配置图案的许多配置单元互相分离,并且相邻的配置单元的接近的线段彼此互相平行,设置于该接近的线段上的双方的突起以挠曲方向互相平行的姿势配置于在挠曲变形时具有间隙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挠曲变形时的突起彼此的干涉同时增大高度尺寸。即,适当地维持突起的配置间隔使得起因于由突起的有无造成的反力的差的违和感受到抑制,因此即使在高密度地设置比较小的配置单元的配置图案上,也能够避免设置于接近的线段上的双方的突起彼此的干涉同时增大高度尺寸,由此能够增大突起挠曲变形的按压行程从而进一步提升柔软感。

在第2发明中,设置于相邻的配置单元的接近的线段上的双方的突起,以挠曲方向反向且朝向对方侧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使得挠曲变形时该双方的突起平行地排列,因此挠曲变形时的双方的突起合计的长边方向(挠曲方向)的尺寸短,从而与其他的突起的干涉受到抑制,能够更为高密度地配置突起来降低起因于突起的有无的违和感,或增大突起的高度尺寸从而进一步提升柔软感。另外,挠曲方向反向,因此按压时的触感的各向异性得到缓和从而能够得到优良的触感品质。

在第4发明中,配置图案设定为,以包括使恒定大小的正三角形绕旋转中心每次旋转60°的六个正三角形的风车形状为一个单位,该风车形状连续重复,许多突起在正三角形的各边上(线段上)各设有一个,并且以向与该边平行的、绕该正三角形的中心线的相同周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因此能够一边以适当地维持突起的配置间隔的方式高密度地配置突起,一边避免挠曲变形时的干涉同时增大突起的高度尺寸从而提升柔软感。特别是,作为配置单元的正三角形的各边上的突起,以向绕该正三角形的中心线的相同周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因此相邻的正三角形的接近的边上的突起的挠曲方向反向,从而按压时的触感的各向异性得到缓和从而能够得到优良的触感品质。另外,在一个正三角形中突起的姿势绕轴线每次变化120°,而且该正三角形绕旋转中心每次旋转60°,因此,结果在风车形状中突起的姿势绕轴线每次变化60°,并向绕轴线的六个方向挠曲变形,即使各个突起向绕轴线的一个方向挠曲变形,以风车形状为单位的按压时的触感的各向异性仍得到缓和从而能够得到更为优良的触感质量。

在第5发明中,配置图案设定为,以两个恒定大小的正三角形反向组合而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为一个单位,该平行四边形连续重复,许多突起在正三角形的各边上(线段上)各设有一个,并且以向与该边平行的、绕该正三角形的中心线的相同周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因此能够一边以适当地维持突起的配置间隔的方式高密度地配置突起,一边避免挠曲变形时的干涉同时增大突起的高度尺寸从而提升柔软感。特别是,作为配置单元的正三角形的各边上的突起以向绕该正三角形的中心线的相同周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因此相邻的正三角形的接近的边上的突起的挠曲方向反向,从而按压时的触感的各向异性得到缓和从而能够得到优良的触感品质。另外,在一个正三角形中突起的姿势绕轴线每次变化120°,而且两个正三角形反向(180°旋转的姿势)组合,因此,结果在平行四边形中突起的姿势绕轴线每次变化60°,并向绕轴线的六个方向挠曲变形,即使各个突起向绕轴线的一个方向挠曲变形,以平行四边形为单位的按压时的触感的各向异性也得到缓和从而能够得到更为优良的触感品质。

在第6发明中,由配置成T字形的一对线段即第1线段和第2线段构成配置单元,在该第1线段上以向与第1线段平行的方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有第1突起,并且在第2线段上以向与第2线段平行的方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有第2突起,另一方面,配置图案设定为,将以T字形反向的方式组合的一对配置单元作为一个单位,预定的配置单元的第1突起在挠曲变形时与其他的配置单元的第1突起相邻并与其平行地排列,并且该预定的配置单元的第2突起在挠曲变形时与另一其他配置单元的第2突起相邻并与其平行地排列,因此能够一边以适当地维持突起的配置间隔的方式高密度地配置突起,一边避免挠曲变形时的干涉同时增大突起的高度尺寸从而提升柔软感。另外,配置图案设定为,将一对配置单元组合成T字形状反向,并且在挠曲变形时相邻的第1突起彼此和第2突起彼此平行地排列,因此相邻的配置单元的接近的第1线段上的第1突起彼此和第2线段上的第2突起彼此的挠曲方向均反向,从而按压时的触感的各向异性得到缓和从而能够得到优良的触感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装饰品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的上端部的图,是从设计面侧(车室内侧)观察到的概略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向视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III-III向视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说明设置于表层构件的里面的许多微小突起的图,是一并示出由许多多边形构成的配置图案的放大俯视图。

图5是将图4的微小突起放大地表示的两视图。

图6是图5的(b)中的VI-VI向视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是对图4的俯视图用空心箭头表示各微小突起的挠曲方向,并用斜线部表示完全地倒下的情况的区域的图。

图8是对高度尺寸不同的四种微小突起用CAE解析研究反力与行程的关系时的解析条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表示通过图8的CAE解析而得到的反力-行程特性的图。

图10是说明在表层构件固着表皮件的其他的实施例的图,是与图2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1是说明第1构件是表层构件且第2构件固定于基材的其他的实施例的图,是与图2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2是说明微小突起的配置图案的另外的例子的图,是与图7相对应的俯视图。

图13是说明微小突起的配置图案的另一例的图,是与图7相对应的俯视图。

图14是说明图13的配置图案的单一的配置单元的图。

图15是说明将两个图14的T字形的配置单元反向组合而成的一个单位的组合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说明将两个图14的T字形的配置单元反向组合而成的一个单位的组合形状的另外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应用于车门装饰件和/或行李厢侧壁装饰件、仪表板等车辆用内饰部件和/或,安装于该内饰部件的装饰品等,但也可以应用于车辆用以外的面板部件。另外,不仅板状的面板部件,也可以应用于在具有三维弯曲的立体形状的第1构件或基材的表面上重叠第2构件而成的立体部件。在使用第1构件作为基材的情况下,适合使用硬质聚氯乙烯和/或聚丙烯、聚乙烯、ABS等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但也可以是金属等其他的材料制。在使用第1构件作为表层构件的情况下,作为第2构件的树脂材料,适合使用软质聚氯乙烯和/或苯乙烯系、烯烃系、聚酯系等各种热塑性树脂。作为表皮件,不仅软质聚氯乙烯和/或苯乙烯系、烯烃系、聚酯系等各种热塑性树脂,也可以采用纺布和/或无纺布、编织布、氯乙烯、软质膜等各种表皮件料。

许多突起例如构成为横截面形状呈长方形,但也可以是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形状、曲柄形状等各种形状。另外,也可以采用随着朝向顶端侧而向一个方向倾斜的突起。优选,这些突起设为朝向顶端侧截面积连续地或阶段地变小的细尖形状。突起的高度尺寸H适于在例如3.5mm≤H≤6.5mm的程度的范围内,优选尽可能地大。若增大突起的配置间隔则能够增大高度尺寸H,但是会因突起的有无造成的反力的差而产生违和感,因此在维持减小配置较小同时提升柔软感这方面来看高度尺寸H适于在6.5mm的程度以下,根据突起的配置间隔适当设定高度尺寸H使得在挠曲变形时不会干涉。另外,在基端部的横截面形状是长方形的情况下,该横截面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尺寸L适于在例如1.5mm≤L≤2.5mm的程度的范围内,与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宽度尺寸d适于在例如0.8mm≤d≤2.0mm的程度的范围,优选,在四角的角部设有半径是0.3~0.5mm的程度的R(圆弧)。

配置有上述突起的配置图案,例如在配置单元是多边形的情况下,以同一形状的正三角形和/或正方形,或正六边形等正多边形连续重复的方式设定,但也可以是长方形和/或菱形、平行四边形、不等边三角形、不等边六边形等连续地重复的图案。另外,还可以是形状和/或大小不同的多个种类的多边形规则地重复的图案。突起例如在上述多边形的各边各配置一个,但也可以在各边配置两个以上。在多边形的各边的长度不同的长方形和/或平行四边形等中,也可以在长边和短边上突起的数量不同。各突起例如以挠曲方向与边平行的姿势配置于多边形的边上,但也可以以挠曲方向相对于边正交或倾斜的姿势配置。作为配置单元,也可以采用T字形和/或U字形等多边形以外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确定配置单元的形状的线段(T字和/或U字的竖划部分和/或横划部分)上配置有突起。上述多边形是配置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多边形的边与确定配置单元的形状的线段相当。

在第2发明中,设置于接近的线段上的双方的突起的挠曲方向反向且向对方侧挠曲变形,但实施第1发明时,也可以是双方的突起的挠曲方向为相同的方向,还可以是双方的突起的挠曲方向反向且向对方的相反侧(向外侧)挠曲变形。

对于压缩载荷的抗挠刚度绕相对于板状部垂直的轴线具有各向异性、向绕轴线的一个方向挠曲变形的突起,例如能够以绕轴线的特定位置的纵截面呈非对称形状的方式构成,或者通过使从板状部立起的根基部分的拐角形状绕轴线不同或使材质绕轴线不同而设置。作为纵截面的非对称形状,例如纵截面的两侧的侧壁的斜度设为不同的大小,不仅有遍及侧壁的全长斜度不同的情况,也可以有例如在顶端侧的一部分等处局部斜度不同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是,(a)所述重叠复合内饰部件是板状的面板部件,(b)所述第2构件是表层构件,(c)所述第1构件是由比所述第2构件硬质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板状的基材,(d)该基材的表面作为所述配合面而发挥功能,所述表层构件以重叠于该表面的方式配置并构成为一体地安装于该基材。在该情况下,进一步可以构成为,在上述表层构件,在所述板状部的设置有所述突起的一侧的相反侧的表面一体地固着有表皮件,并与所述板状的基材一起作为整体呈三层构造。本发明的另外的方式是,(a)所述重叠复合内饰部件是板状的面板部件,(b)所述第1构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树脂材料制成的板状的表层构件,(c)所述第2构件构成为,以所述板状部的设置有所述突起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里面紧贴板状的基材的方式一体地固定于该基材。

实施例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表示具有应用了本发明的装饰品10的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上端的肩部分(窗的下端部分)的概略图,是从车辆右侧的车门的设计面侧即室内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2是与图1中的II-II向视部分相当的装饰品10的剖视图,图3是与图1中的III-III向视部分相当的装饰品10的剖视图。

上述装饰品10是由板状的基材14和配置成沿着该基材14的表面22大致平行地重叠的表层构件16构成的板状面板,与重叠复合内饰部件相当,基材14的表面22与配合面相当。另外,表层构件16是第2构件,由软质聚氯乙烯等比较软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通过注射塑模成形而一体成形,并具有与上述表面22大致平行的板状部18,并且在该板状部18的里面一体地设置有朝向基材14的表面22突出的许多微小突起20。而且,通过这些微小突起20在板状部18与表面22之间形成空间24,并且在微小突起20的顶端紧贴表面22的状态下将板状部18的外周终端部26卷绕于基材14的外周缘部,由此将表层构件16一体地安装于基材14。微小突起20与突起相当。

基材14与第1构件相当,由比上述表层构件16硬质的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使得所述终端部26挂止于在里面的外周缘部所设置的多个挂接止动突起28。在基材14的里面还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安装接合部30,经由该安装接合部30一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在这样装饰品10经由安装接合部30一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状态下,通过设置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多个按压部32将所述终端部26按压到基材14的外周缘部,并保持为卷绕于该外周缘部的状态。此外,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其他的固定手段将终端部26固定于基材14的周缘部。

图4是说明设置于上述表层构件16的里面的许多微小突起20的图,是从相对于板状部18垂直的垂直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另外,图5是微小突起20的两视图,(a)是从顶端侧观察到的俯视图,(b)是从前侧观察到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b)中的VI-VI向视部分、即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从这些图可知,许多微小突起20为同一形状,并且在从相对于板状部18垂直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图4的状态)中呈长条形状,按照规则地设置有相同形状的许多多边形而得到的配置图案34,其配置于构成该多边形的各边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微小突起20的俯视的形状即基端部的横截面形状是四个角的角部带圆角的长方形,以其长边方向与多边形的各边正交的姿势配置。

如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上述配置图案34设定为,恒定大小的正三角形36作为多边形互相分离地设置,并且相邻的正三角形36的接近的边彼此互相平行。具体而言,设为,以包括使正三角形36绕旋转中心S每次旋转60°的六个正三角形36的风车形状为单位,该风车形状连续重复。若使正三角形36绕旋转中心S每次旋转60°,则在旋转方向上相邻的正三角形36的接近的边彼此互相平行。图4所示的正六边形38包围了一个单位的风车形状,并以该正六边形38的各边重叠的方式连续地设置,由此形成有该正六边形38的各顶点也作为旋转中心S的风车形状,并且许多正三角形36规则地连续重复设置。正三角形36相对于旋转中心S的姿势和距离设定为能够确定这样的正六边形38。而且,按照该配置图案34设置微小突起20,由此无论按压表层构件16的任何位置均能得到大致均匀的触感。另外,为了适当地维持微小突起20的配置间隔以使得不会因微小突起20的有无造成的反力的差而在触感上产生违和感,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正三角形36的一边的长度a是5~6mm的程度(在实施例中约为5.3mm),正六边形38的一边的长度b是8~9mm的程度(在实施例中约为8.5mm)。此外,不恒定需要在装饰品10的整个区域都得到相同的触感,也可以局部变更配置图案34的边长a、b,或变更配置图案34本身,或者变更微小突起20。在本实施例中,正三角形36与配置单元相当,正三角形36的各边与确定配置单元的形状的线段相当。

从图5和图6可知,所述微小突起20呈随着朝向顶端侧截面积变小的平缓的细尖形状,在顶端设置有大致半球形状的头部40。该微小突起20的各部分的尺寸和/或角度可以考虑表层构件16的材质等而适当设定使得能够得到预定的触感(柔软感和/或刚度感等)和/或强度等。具体而言,基端部的横截面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尺寸L在1.5mm≤L≤2.5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7mm,与长边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的宽度尺寸d在0.8mm≤d≤2.0mm的范围内且比长度尺寸L短,在本实施例中约为1.1mm,设置于四角的角部的R的半径在0.3~0.5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0.45mm。另外,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在3.5mm≤H≤6.5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约为6mm。头部40的半径在本实施例中约为0.3mm。

另一方面,微小突起20的前壁42和后壁44均随着朝向顶端侧而以倾斜角度α、β向内侧倾斜,α>β,设为随着朝向顶端侧而相对于轴线O偏向后壁44侧的细尖形状。另外,在前壁42的上部以接近轴线O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台阶48,并且头部40与后壁44连续且设置于比轴线O向后壁44侧偏置的位置。由此,若从相对于板状部18垂直的垂直方向即与轴线O平行的方向对头部40施加压缩载荷,则微小突起20向图5的(a)和图6中的空心箭头所示的一个方向、即后壁44侧挠曲变形。即,从图6可知,该微小突起20的前后方向的纵截面形状相对于轴线O为非对称形状,对于压缩载荷的抗挠刚度绕轴线O具有各向异性,该微小突起20容易向相对于轴线O头部40所偏置的后壁44侧挠曲变形。在本实施例中,倾斜角度α约为2°,倾斜角度β约为1.7°。也可以是微小突起20向绕轴线O的一个方向挠曲变形的各种形态,例如,仅将倾斜角度设为α=β、设置台阶48并将头部40设置于向后壁44侧偏置的位置,从而使对于压缩载荷的抗挠刚度具有各向异性而使该微小突起20向后壁44侧挠曲变形。微小突起20的轴线O是微小突起20的基端部的横截面的中心线,是相对于板状部18垂直的垂直方向(法线方向)的直线。

另外,从图5的(b)可知,微小突起20的两侧的侧壁46设置为呈相对于轴线O对称的对称形状,并且呈越接近顶端侧宽度尺寸变得越窄的细尖形状,其倾斜角度γ在4°≤γ≤10°的范围内,根据高度尺寸H适当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约为5°。

而且,这样的微小突起20在所述配置图案34中的许多正三角形36的各边上各设有一个,并且以向与该边平行的、绕该正三角形36的中心线的相同周向在本实施例中向顺时针方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图7是对图4的俯视图用空心箭头表示各微小突起20的挠曲方向、并且用细的斜线表示完全地倒下的情况的区域的图。从该图7可知,微小突起20的大小、形状、配置间隔即所述高度尺寸H、长度尺寸L、宽度尺寸d、倾斜角度γ、边长a、b等被设定成,使得许多微小突起20在向挠曲方向完全地倒下的情况下也不会干涉或重叠。另外,同样从图7可知,设置于相邻的正三角形36的互相平行的接近的边上的一对微小突起36的挠曲方向反向且朝向对方侧挠曲变形,以使得在挠曲变形时具有预定的间隙而平行地排列。即,正三角形36的各边上的微小突起20的配置位置设定为偏向挠曲方向相反侧的位置而不是该边的中央。此外,图7是从相对于板状部18垂直的垂直方向对各微小突起20施加压缩载荷的情况下各微小突起20向一个方向完全地倒下的情况,现实的按压载荷不仅从垂直方向也从倾斜方向施加,因此许多微小突起20的挠曲方向不恒定限定于上述一个方向,有可能向各种方向挠曲变形而互相干涉。

在像以上那样构成的装饰品10中,在表层构件16的板状部18被手、胳膊、身体等按压的情况下,通过微小突起20的顶端被按压到基材14的表面22而弹性变形,由此该装饰品10被赋予缓冲性,并得到预定的触感。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微小突起20的配置图案34的许多正三角形36互相分离,并且相邻的正三角形36的接近的边彼此互相平行,设置于该接近的边上的一对微小突起20以挠曲方向互相平行的姿势配置于在挠曲变形时具有间隙的位置,因此能够避免挠曲变形时的突起彼此的干涉同时增大高度尺寸H。即,适当地维持微小突起20的配置间隔以抑制起因于由微小突起20的有无造成的反力的差的违和感,因此即使在设定了边长a、b使得比较小的正三角形36高密度设置的配置图案34中,也能够避免设置于相邻的正三角形36的接近的边上的一对突起彼此的干涉同时增大高度尺寸H,从而能够增大微小突起20挠曲变形的按压行程从而进一步提升柔软感。

另外,设置于相邻的正三角形36的接近的边上的一对微小突起20,以挠曲方向反向且朝向对方侧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以使得在挠曲变形时平行地排列,因此挠曲变形时的一对微小突起20合计的长边方向(挠曲方向)的尺寸变短,与其他的微小突起20的干涉受到抑制,从而能够进一步高密度地配置微小突起20来降低起因于微小突起20的有无的违和感,也能够增大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从而进一步提升柔软感。

另外,接近的边上的一对微小突起20的挠曲方向反向且微小突起20为细尖形状,因此能够在挠曲变形时不发生干涉地进一步接近地配置相邻的正三角形36,从而能够进一步高密度地设置微小突起20。而且,接近的边上的一对微小突起20的挠曲方向反向,因此按压时的触感的各向异性得到缓和从而能够得到优良的触感质量。

另外,配置图案34设定为,以包括使恒定大小的正三角形36作为多边形绕旋转中心S每次旋转60°的六个正三角形36的风车形状为单位,该风车形状连续重复,许多微小突起20在正三角形36的各边上各设有一个,并且以向与该边平行的、绕该正三角形36的中心线的相同周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因此能够一边以适当地维持微小突起20的配置间隔的方式高密度地配置微小突起20,一边避免挠曲变形时的干涉同时增大高度尺寸H从而提升柔软感。

另外,在一个正三角形36中,微小突起20的姿势绕轴线O每次变化120°,而且该正三角形36绕旋转中心S每次旋转60°,因此,结果在风车形状中微小突起20的姿势绕轴线O每次变化60°,并且绕轴线O向六个方向挠曲变形。由此,即使各个微小突起20绕轴线O向一个方向挠曲变形,也能使得以风车形状为单位的按压时的触感的各向异性得到缓和从而得到更为优良的触感品质。

顺便说明一下,对高度尺寸H不同的四种微小突起20用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解析研究了反力与行程的关系,并得到了图9所示的结果。图8是说明该CAE解析的解析条件的图,与表层构件16相当的试验片模型是60mm×60mm的大小,并且使用了作为材质的TPO(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的物性值。基材和压头为刚体,压头的顶端的球面半径是20mm。

在图9中,实线是高度尺寸H为6.0mm的所述实施例的情况,单点划线是高度尺寸H为5.0mm的情况,双点划线是高度尺寸H为4.5mm的情况,虚线是高度尺寸H为3.5mm的情况。从该结果可判断,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越大,反力相对于行程的上升变得越和缓,能够得到优良的柔软感。此外,这四种试验片模型中,仅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不同,配置图案34与所述实施例相同,均与本发明产品相当。

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与所述实施例实质上共通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与所述装饰品10比较,图10的装饰品50是在表层构件16的表面即板状部18的设置有微小突起20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上一体地固着有表皮件52、并与板状的基材14一起作为整体呈三层构造的情况。表皮件52例如由纺布和/或无纺布、编织布,氯乙烯、软质膜等构成,并与表层构件16一体成形,由此在该表层构件16成形的同时成形,并且一体地固着于该表层构件16的表面。另外,表皮件52的外周终端部54卷绕于基材14的外周缘部,并挂止于所述挂接止动突起28,并且在装饰品50一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按压部32将终端部54按压到基材14的外周缘部,由此表层构件16与表皮件52一起一体地安装于基材14。

在这样的装饰品50中,也能够得到与所述装饰品10同样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表层构件16由表皮件52覆盖,因此即使在该表层构件16的板状部18的微小突起20的相反侧的面上产生了收缩和/或色泽不均匀等也不会在外部露出,并且表层构件16的损伤得到防止。因此,该表层构件16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并且与触感相关的微小突起20的形状等的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更为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图11的装饰品60在板状的基材62的表面设置有具有许多微小突起64的缓冲构件66,并以与该缓冲构件66的微小突起64侧重叠的方式安装有表层构件68。基材62与所述基材14同样地由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在里面侧一体地设置有所述挂接止动突起28和/或安装接合部30。缓冲构件66与第2构件相当,与所述表层构件16同样地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具有以紧贴基材62的表面的方式一体地固定的板状部70,在该板状部70一体地设置有许多微小突起64。微小突起64与所述微小突起20同样地构成,按照所述配置图案34配置于许多正三角形36的各边上,从板状部70朝向表层构件68侧突出地突设使得在表层构件68的里面72与板状部70之间形成空间74,顶端紧贴于里面72。里面72与配合面相当。另外,表层构件68与第1构件相当,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表层构件16同样地由比较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而且,表层构件68的外周终端部76卷绕于基材62的外周缘部并挂止于未图示的挂接止动突起28,并且在装饰品60一体地安装于车辆用车门装饰件12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按压部32将终端部76按压到基材62的外周缘部。此外,也可以在该表层构件68上还设置有所述表皮件52。

在这样的装饰品60中,在表层构件68被手、胳膊、身体等按压的情况下,该表层构件68的里面72被按压到设置于缓冲构件66的微小突起64的顶端,由此能够通过该微小突起64的弹性变形得到优良的触感等与所述装饰品10同样的效果。另外,设置有微小突起64的缓冲构件66由表层构件68覆盖,并且缓冲构件66的板状部70固定于基材62,因此即使在该板状部70的微小突起64的相反侧的面上产生了收缩和/或光泽不均匀等也不会向外部露出,缓冲构件66的树脂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并且与触感相关的微小突起64的形状等的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更为容易且适当地进行触感的调整。

图12是说明微小突起20的配置图案的另外的例子的图,是与图7相对应的俯视图。该配置图案80是以反向组合所述正三角形36的包括2个正三角形36的平行四边形82内的微小突起20为一个单位,并连续地重复排列该平行四边形36而成的配置图案。在该情况下,也与所述实施例同样地许多正三角形36互相分离,并且相邻的正三角形36的接近的边彼此互相平行,设置于该接近的边上的一对微小突起20以挠曲方向互相平行且反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以使得挠曲变形时平行地排列,因此能够得到能够避免突起彼此的干涉同时增大高度尺寸H等与所述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13是说明微小突起20的配置图案的另一另外的例子的图,是与图7相对应的俯视图。该配置图案90是将图14所示的T字形状的配置单元92规则地设置而得到的配置图案,T字形状的配置单元92由横划部分的第1线段94和竖划部分的第2线段96构成,第2线段96设定为相对于第1线段94成大致直角地交叉(抵碰)。在本实施例中,也按照配置图案90来设置所述微小突起20,在第1线段94与第2线段96上各设有一个微小突起20,在将这些微小突起区别开的情况下,将第1线段94上的微小突起20设为第1突起20a,将第2线段96上的微小突起20设为第2突起20b。而且,第1线段94上的第1突起20a以向与该第1线段94平行的方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第2线段96上的第2突起20b以向与该第2线段96平行且朝向第1线段94的方向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

配置图案90设定为,如图15所示,将以T字形状反向的方式组合的一对配置单元92作为一个单位,并且该一个单位连续重复。具体而言,从图13可知,预定的配置单元92的第1突起20a以相对于另外的配置单元92的第1突起20a挠曲方向反向且朝向对方侧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以使得在挠曲变形时其相对于另外的配置单元92的第1突起20a隔着预定的间隙地相邻并平行地排列。另外,第2突起20b以相对于另一配置单元92的第2突起20b挠曲方向反向且朝向对方侧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以使得在挠曲变形时其相对于另一配置单元92的第2突起20b隔着预定的间隙地相邻并平行地排列。图15所示的一个单位设定为一对配置单元92的第2突起20b在挠曲变形时互相相邻并平行地排列,但即使如图16所示,以一对配置单元92的第1突起20a在挠曲变形时互相相邻并平行地排列的方式,将T字形状背靠背地组合而得到的整体设为一个单位,也能够设定相同的配置图案90。

即使在这样的配置图案90中,T字形的配置单元92的第1突起20a以与其他的配置单元92的第1突起20a相邻并平行地排列的方式挠曲变形,并且第2突起20b以与另一其他的配置单元92的第2突起20b相邻并平行地排列的方式挠曲变形,因此能够一边以适当地维持微小突起20的配置间隔的方式高密度地配置微小突起20,一边避免挠曲变形时的干涉同时增大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从而进一步提升柔软感。

另外,设置于相邻的配置单元92的接近的第1线段94上和第2线段96上的一对第1突起20a彼此和一对第2突起20b彼此,均以挠曲方向反向且朝向对方侧挠曲变形的姿势配置以使得在挠曲变形时平行地排列,因此,挠曲变形时的一对第1突起20a彼此和一对第2突起20b彼此的长边方向(挠曲方向)的尺寸变短,从而能够抑制与其他的微小突起20的干涉,更为高密度地配置微小突起20来降低起因于微小突起20的有无的违和感,也能够增大微小突起20的高度尺寸H从而进一步提升柔软感。

另外,设置于接近的第1线段94上和第2线段96上的一对第1突起20a彼此和一对第2突起20b彼此的挠曲方向均反向,而且这些第1突起20a、第2突起20b为细尖形状,因此能够以在挠曲变形时不发生干涉的方式进一步接近地配置相邻的配置单元92,从而能够进一步高密度地设置微小突起20。而且,接近的第1线段94上和第2线段96上的一对第1突起20a彼此和一对第2突起20b彼此的挠曲方向均反向,因此按压时的触感的各向异性得到缓和从而能够得到优良的触感品质。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可以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施加了各种变更、改良的方式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50、60:装饰品(重叠复合内饰部件) 14:基材(第1构件) 16:表层构件(第2构件) 18、70:板状部 20、64:微小突起(突起) 20a:第1突起 20b:第2突起 22:表面(配合面) 24、74:空间 34、80、90:配置图案 36:正三角形(多边形,配置单元) 66:缓冲构件(第2构件) 68:表层构件(第1构件) 72:里面(配合面) 82:平行四边形 92:配置单元 94:第1线段 96:第2线段 O:轴线 S:旋转中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