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0866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农用的拖拉机或土木工程用的轮式装载机等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如今,随着实施与柴油发动机(以下简称发动机)相关的高级别的废气限制,正在要求在安装柴油发动机的农用机械、建筑工程机械、船舶等上安装对废气中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的废气净化装置等后处理装置。因此,存在有在拖拉机等现有的作业车辆中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时,将废气净化装置与柴油发动机一起安装在引擎盖之下的发动机室内的技术(参考专利文献1)。

另外,在拖拉机等作业车辆上,形成一对储存向发动机供给的燃料的油箱,将该一对油箱避开发动机和变速箱等分开配置在车身左侧和右侧(参考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66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04277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具有所述的废气应对装置的柴油发动机应用于诸如拖拉机那样的作业车辆上时,在有限的狭小的安装空间内除了柴油发动机和废气应对装置,还必须塞入散热器和电池以及与废气应对装置相关的电子部件等各种部件。

但是,在作业车辆的安装空间内,由于进行驱动的柴油发动机的放热,不仅柴油发动机本身,连废气净化装置的温度也变得相当高。因此,为了不受柴油发动机和废气应对装置的放热的不利影响,需要调节发动机室内的温度,需要研究适当的安装结构和冷却结构。另外,如果不降低对配置在发动机室后方的驾驶员座椅的加热,则操作人员的舒适性将降低。

另外,在配置了废气净化装置等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必须扩大发动机室空间,引擎盖也将增大,因此,对引擎盖的开闭构造有强度要求。尤其是在打开引擎盖的情况下,由于加重集中在支点位置,因此,优选配置具有强度的旋转支承机构。而且,要求在进行维护保养等时容易进入发动机室内。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是提供一种研究上述的目前情况而对其进行了改进的作业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作业车辆,具备安装在行驶机体前部的发动机和对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的后处理装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上部安装所述后处理装置,利用引擎盖覆盖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后处理装置,所述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引擎盖护板,所述引擎盖护板配置在所述引擎盖背面侧,从背面至少覆盖所述后处理装置,在配置于所述引擎盖后方的操纵座椅与所述引擎盖护板之间形成绝热层。

另外,本发明以上述作业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平行地配置所述后处理装置,所述引擎盖护板具有:配置在所述引擎盖的一侧、覆盖所述后处理装置后方的第一屏蔽面;从该第一屏蔽面的侧缘向前方弯曲的第二屏蔽面;以及从该第二屏蔽面的前缘朝向所述引擎盖的另一侧延伸配置的第三屏蔽面,在所述引擎盖的背面,开放所述引擎盖护板的所述第三屏蔽面与所述引擎盖的另一侧之间,使与所述后处理装置的排气侧连接的排气管朝向所述引擎盖的后方延伸配置。

另外,本发明以上述作业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擎盖护板具有规定周期的凹凸,阻断由所述引擎盖下的发动机室发出的声音。

本发明以上述作业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使覆盖所述发动机后方的引擎盖护板固定于所述行驶机体并将该引擎盖护板配置在所述引擎盖背面,在所述引擎盖与所述后处理装置之间配置隔热板,在进行所述引擎盖的开闭动作时,将所述引擎盖护板的上端位置作为支点而使所述引擎盖转动。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时,使所述引擎盖护板与配置在所述引擎盖后方的操纵座椅前方相分离,并在所述引擎盖护板的前面两侧设置与所述行驶机体平行的梁机架,所述引擎盖具有使转动部与所述引擎盖后端位置连接的铰链部以及将一端与所述引擎盖前侧连接并进行伸缩的减震器,使所述铰链部的固定部与设置在所述引擎盖护板的上缘侧的引擎盖支承部连接,且由所述梁机架将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支承为可转动。

本发明以上述作业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发动机水冷用的散热器和所述发动机及所述散热器空冷用的冷却风扇,在所述发动机的前面侧配置所述冷却风扇,在所述冷却风扇的前方配置所述散热器,在所述发动机的上部侧安装所述后处理装置,利用引擎盖覆盖所述散热器、所述冷却风扇、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后处理装置,通过所述冷却风扇的驱动,将冷却风从在所述引擎盖的前面形成的前格栅吸入所述引擎盖内,所述引擎盖在左右两侧部形成开口孔,在与所述散热器的左右侧部附近对应的位置处配置屏蔽板。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时,可以将所述散热器竖立设置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前部,将包围所述冷却风扇的风扇护罩安装在所述散热器的背面侧,当关闭了所述引擎盖时,使设置在所述引擎盖上的所述屏蔽板与所述风扇护罩的左右两侧部抵接。而且,所述引擎盖还在顶棚部形成开口孔,所述风扇护罩具有在上表面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方屏蔽部和在左右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屏蔽部,当关闭了所述引擎盖时,使所述上方屏蔽部接近所述引擎盖的顶棚部内面,并使所述侧屏蔽部与所述引擎盖的所述屏蔽板抵接,使所述引擎盖的顶棚部和左右两侧部的各自的所述开口孔位于与所述风扇护罩相比靠前方的位置处。

本发明以上述作业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擎盖的左右后方下侧具有由多孔板形成的发动机罩,使该发动机罩的上端位置位于所述后处理装置的下方,可以将被发动机和后处理装置加热了的空气释放到外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引擎盖对后处理装置的保温效果,可以在高温下进行再生运转。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引擎盖下的发动机室中的热被引擎盖护板隔热,从而可以防止操纵座椅被从发动机室排出的热升温。因此,操纵座椅上的操作人员可以不受发动机和后处理装置的排热的影响而舒适地操作。另外,由于使操纵座椅与引擎盖分离,因此,即使加大引擎盖的外径尺寸,也可以充分打开引擎盖。因此,即使在发动机室内具有诸如后处理装置那样的发热体,通过增加引擎盖内的容量,也可以减少后处理装置的散热对引擎盖的影响。

另外,通过第一至第三屏蔽面使引擎盖护板形成为弯曲成曲柄状的形状,从而可以屏蔽作为发热体的后处理装置的后方和侧方,可以抑制对发动机室后方的操纵座椅的热影响。另外,通过开放热影响相对少的第三屏蔽面与引擎盖之间,可以在操作人员上下车可能性小的位置配置尾管。而且,通过使热影响相对少的第三屏蔽面位于前方,可以扩大与操纵座椅侧的空间,可以配置液压泵等部件。

另外,通过在引擎盖护板上配置凹凸,可以利用引擎盖护板的凹凸降低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产生的噪音,可以防止噪音向操纵座椅传播。

而且,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后处理装置之上配置隔热板,可以防止由后处理装置和发动机的排热引起的引擎盖的升温。由于在引擎盖与隔热板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可以使隔热板下方的发动机室内与外部空气隔热,可以使后处理装置在高温环境下运转。引擎盖下的发动机室内的热被引擎盖护板隔热,从而可以防止操纵座椅因从发动机室的排热而升温。通过在引擎盖护板与隔热板之间配置间隔,使热气难以滞留在发动机室内,可以抑制后处理装置自身的热损伤以及对引擎盖等造成的热损伤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在进行引擎盖的开闭动作时,由于将引擎盖护板的上端位置作为支点使引擎盖转动,因此,可以将引擎盖向后方敞开很大。因此,操作人员将容易进入发动机室内,从而不仅容易进行维护保养作业等,还可以防止与引擎盖接触,确保在维护保养等时操作人员的安全。

根据本发明,引擎盖下的发动机室内的热被引擎盖护板隔热,从而可以防止操纵座椅因从发动机室的排热而升温。因此,操纵座椅上的操作人员可以不受发动机和后处理装置的排热的影响而舒适地操作。另外,由于使操纵座椅与引擎盖分离,因此,即使加大引擎盖的外径尺寸,也可以充分打开引擎盖。因此,即使是在发动机室内具备诸如后处理装置那样的发热体,通过增加引擎盖内的容量,也可以减少后处理装置的散热对引擎盖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整个表面都形成了多孔状的发动机罩配置在发动机两侧,因此,可以将被发动机和后处理装置加热的空气释放到外部。而通过使发动机罩的上端位置位于后处理装置的下方,可以提高引擎盖对后处理装置的保温效果,可以在高温下进行再生运转。

另外,根据本发明,引擎盖下的发动机室内的热被引擎盖护板隔热,从而可以防止操纵座椅因来自发动机室的排热而升温。因此,操纵座椅上的操作人员可以不受发动机和后处理装置的排热的影响而舒适地操作。而且,由于在引擎盖与隔热板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可以使隔热板下侧的发动机室内与外部空气隔热,可以使后处理装置在高温环境下运转。

根据本发明,在散热器侧,利用屏蔽板阻断从开口孔吸入的冷却风向后方的流动,而将冷却风送入散热器的前面侧,因此,可以增加通过散热器的冷却风量,可以高效率地对散热器进行空冷。并且,可以通过被风扇护罩包围的冷却风扇使冷却风高效率地流向发动机,因此,在具有成为高温热源的后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可以缓和发动机外围的热环境。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关闭了引擎盖的状态下,屏蔽板和侧屏蔽部位于侧面的开口部后方,且上方屏蔽部位于顶棚部的开口部后方,因此可以使散热器吸引大量的冷却空气。因此,可以提高设置在发动机室前方的散热器和中间冷却器等各种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另外,由于可以通过被风扇护罩包围的冷却风扇吸引大量的冷却空气,因此可以向成为发热体的发动机提供冷却空气,从而可以使发动机室内的热平衡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拖拉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拖拉机的俯视图。

图3是拖拉机的右侧视图。

图4是拖拉机的主视图。

图5是行驶机体的左侧面说明图。

图6是行驶机体的右侧面说明图。

图7是从左斜后方看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8是从右斜后方看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驾驶室侧看到的引擎盖背面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拖拉机的左侧面放大图。

图11是表示从左斜后方看到的发动机室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从右斜后方看到的发动机室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从左斜下方看到的发动机室框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从右斜前方看到的发动机室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从左斜后方看到的发动机室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引擎盖的开关支承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引擎盖内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引擎盖内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19是引擎盖的后视图。

图20是引擎盖的仰视图。

图21是打开引擎盖时的拖拉机的左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引擎盖的支承结构的图。

图23是表示打开引擎盖时的发动机室内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作为作业车辆的拖拉机为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考图1~图8对拖拉机1的概要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中的拖拉机1的行驶机体2通过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前轮3和同样的左右一对后轮4支承。拖拉机1被构成为通过安装在行驶机体2前部的作为动力源的共轨式的柴油发动机5(下面简称为发动机)驱动后轮4和前轮3来前进和后退。发动机5被引擎盖6覆盖。在行驶机体2的上面配置驾驶室7,在该驾驶室7的内部配置操纵座椅8和通过转向操作使前轮3的转向方向左右活动的操纵手柄(方向盘)9。在驾驶室7的外侧下部配置操作人员上下车的踏板10。在驾驶室7的底部的下侧配置向发动机5供应燃料的油箱11。

行驶机体2包括具有前保险杠12和前车轴箱13的发动机机架14以及可拆卸自如地固定在发动机机架14后部的左右的机身支架15。使前车轴16从前车轴箱13的左右两端侧可旋转地向外突出。在前车轴箱13的左右两端侧经由前车轴16安装前轮3。在机身支架15的后部连接用于将来自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进行适当的变速后传递到前后四个车轮3、3、4、4的变速箱17。在左右的机身支架15和变速箱17的下面侧用螺栓固定有向左右外侧伸出的仰视观察下呈矩形框板状的油箱支架18。实施方式的油箱11被分成左右两个。在油箱支架18的左右伸出部的上面侧分别安装左右的油箱11。使左右的后车轴箱19向外侧突出地安装在变速箱17的左右外侧面。向左右的后车轴箱19内可转动地插入左右的后车轴20。在变速箱17上经由后车轴20安装后轮4。左右的后轮4的上方被左右的后挡泥板21覆盖。

在变速箱17的后部上面可拆卸地安装使例如旋耕机等工作机进行升降的液压式升降机构22。旋耕机等工作机经由由左右一对下连杆23和上连杆24构成的三点连杆机构与变速箱17的后部连接。在变速箱17的后侧面向着后方突出地配置用于将PTO驱动力传递到旋耕机等工作机的PTO轴25。

在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向后方突出配置的发动机输出轴(未图示)上以直接连接的方式安装飞轮26。经由在两端具有万向联轴器的动力传递轴29来连接从飞轮26向后方突出的主动轴27和从变速箱17前面侧向前突出的主变速输入轴28。在变速箱17内配置液压无级变速器、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以及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和动力传递轴29被传递到变速箱17的主变速输入轴28,通过液压无级变速器和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进行适当的变速。然后,该变速动力经由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被传递到左右的后轮4。

在从变速箱17的前面下部向前突出的前轮输出轴30上经由前轮驱动轴31连接从内置有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未图示)的前车轴箱13向后方突出的前轮传动轴(未图示)。变速箱17内的液压无级变速器和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产生的变速动力被从前轮输出轴30、前轮驱动轴31和前轮传动轴经由前车轴箱13内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传递到左右的前轮3。

下面参考图5~图10以及图17,对驾驶室7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在驾驶室7内的操纵座椅8的前方配置转向柱32。转向柱32以埋设于在驾驶室7内部的前面侧配置的仪表板33的背面侧的状态竖立设置。在从转向柱32的上面向上突出的手柄轴的上端侧安装俯视观察下基本上呈圆形的方向盘9。

柴油发动机5在内置有发动机输出轴和活塞的缸体上配备有缸盖,在缸盖右侧面配置进气歧管203,在缸盖左侧面配置排气歧管204。即,在发动机5中的沿着发动机输出轴的两侧面分别配置进气歧管203和排气歧管204。在柴油发动机5的缸体前面配置冷却风扇206,而在缸体后面配置飞轮26。即,在发动机5中的与发动机输出轴交叉的两侧面分别配置飞轮26和冷却风扇206。

柴油发动机5在其右侧面配备有用于供应燃料的燃料供给泵207、向喷射器泵送燃料的圆筒形的共轨208、从来自油箱11的燃料中去除异物的燃料滤清器209以及与进气歧管203连接的EGR装置210。油箱11的燃料通过燃料输送泵213经由燃料滤清器209被供应到燃料供给泵207之后,被从燃料供给泵207泵送到共轨208。从而,由于高压的燃料被储存在共轨208中,因此通过对每个喷射器的燃料喷射阀分别进行开闭控制,将共轨208内的高压燃料从各喷射器向发动机5的每个气缸喷射。

柴油发动机5在其左侧面配备有通过来自排气歧管204的废气对空气进行压缩的涡轮增压器211和对来自排气歧管204的一部分废气进行冷却后在EGR装置210进行再循环的EGR冷却器212。涡轮增压器211配备有内置了风机叶轮的压缩机外壳,将压缩机外壳的进气进入侧通过进气管222与空气滤清器221的进气排出侧连接,而将压缩机外壳的进气排出侧与进气中转管(进气上游侧)223连接。涡轮增压器211配备有内置了涡轮的涡轮机壳,将涡轮机壳的排气进入侧与排气歧管204的废气出口连接,而将涡轮机壳的进气排出侧与作为后处理装置的废气净化装置224的废气入口连接。

柴油发动机5利用作为回流管绕过发动机5后面(飞轮26侧)的再循环废气管214连接分开配置在两侧面的EGR冷却器212和EGR装置210。EGR装置210在发动机5的右侧与向前方(冷却风扇206侧)伸长的进气中转管(进气下游侧)225连接。进气中转管223、225被各自分开配置在柴油发动机5的两侧面并向着柴油发动机5的前方上侧延伸配置,以与配置在柴油发动机5前方的框状机架(枠フレーム)226内的中冷器(未图示)连接。另外,将空气滤清器221配置在框状机架226的前面上侧,与空气滤清器221连接的进气管222跨过框状机架226的上方向柴油发动机5左侧面后方延伸配置。

通过上述的结构,被吸进空气滤清器221的新鲜空气(外部空气)被空气滤清器221除尘和净化之后,通过进气管222被吸入涡轮增压器211的压缩机外壳。在涡轮增压器211的压缩机外壳被压缩的加压的新鲜空气通过进气中转管223、225和中冷器被供给到EGR装置210的EGR主体壳体。另一方面,来自排气歧管204的一部分废气(EGR气体)在EGR冷却器212冷却之后,通过再循环废气管214被供给到EGR装置210的EGR主体壳体。

EGR装置210将来自涡轮增压器211的加压的新鲜空气与来自排气歧管204的EGR气体混合之后,将该混合气体向进气歧管203供给。即,从柴油发动机5向排气歧管204排出的一部分废气向进气歧管203回流,从而在高负荷运转时的最高燃烧温度降低,来自柴油发动机5的NOx(氮氧化物)的排出量将减少。

柴油发动机5具有连续再生式的废气净化装置224(DPF)。废气净化装置224去除从发动机5排出的废气中的颗粒状物质(PM),同时降低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和烃(HC)。在柴油发动机5的上面侧中的排气歧管204的上方配置废气净化装置224。废气净化装置224构成为在与柴油发动机5的输出轴(曲轴)平行的前后方向上较长延伸的大致圆筒形,在废气净化装置224的前后两侧(废气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配置废气入口和废气出口。

废气净化装置224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后方侧)的箱体外周面配置废气入口,将该废气入口与涡轮增压器211中的涡轮机壳的废气排出侧连接。废气净化装置224在其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前方侧)的箱体外周面配置废气出口,将该废气出口与排气管227连结。在废气净化装置224中,废气入口向着下方开口,而废气出口向着右侧上方开口。排气管227被配置成从柴油发动机5的前方左侧朝向后方右侧跨过柴油发动机5的上方。

将构成废气净化装置224的支承体(DPF支承体)的排气中转支架215的下端侧用螺栓固定在排气歧管204上。排气中转支架215在其上部侧形成作为排气中转路径的排气中转管。并且,排气中转支架215将排气中转管的排气进入侧用螺栓固定在涡轮增压器211中的涡轮机壳的排气排出侧,而将排气中转管85的排气排出侧与废气净化装置224的废气入口固定。因此,排气歧管7与废气净化装置224通过涡轮增压器211中的涡轮机壳和排气中转支架215的排气中转管进行连通。

发动机5配备有作为支承固定废气净化装置224的壳体支承体的出口侧支架体216和入口侧支架体217。出口侧支架体216和入口侧支架体217在发动机5的缸盖上分开竖立设置在与发动机输出轴交叉的前面侧和后面侧。入口侧支架体217位于发动机5的后面侧,支承废气净化装置224的排气进入侧。出口侧支架体216位于发动机5的前面侧,支承废气净化装置224的排气排出侧。

将入口侧支架体217的下端侧用螺栓固定在发动机5的缸盖的后面。使入口侧支架体217的上端侧通过中转支架219与废气净化装置224的入口侧盖体固定。另外,使入口侧支架体217的下端侧后面的一部分突起,在该突起部分固定支承板218。通过前后配置入口侧支架体217和支承板218并进行连接,从而可以不降低废气净化装置224的支承强度地在入口侧支架体217与支承板218之间配置空间,该空间用于配置使EGR装置210与EGR冷却器212连接的再循环废气管214。

在柴油发动机5的上方,与柴油发动机5的输出轴平行地左右并排配置废气净化装置224和排气管227。即,以废气净化装置224覆盖柴油发动机5上面的左侧而排气管227覆盖柴油发动机5上面的右侧的方式并排配置废气净化装置224和排气管227。

与废气净化装置224的排气侧连接的排气管227通过竖立设置在柴油发动机5的后方右侧的波纹管228与尾管229连接。尾管229具有在驾驶室7的前方右侧从下方朝向上方延伸配置且在驾驶室7的下侧朝向柴油发动机5弯曲的形状。尾管229被形成为下方的弯曲部分从内侧向外侧横跨机身支架15的上方。另外,尾管229配置成除了其上端部分都被隔热板230覆盖。

下面参考图5~图18,对引擎盖6下的发动机室框架的结构进行说明。引擎盖6在前部下侧形成前格栅231,覆盖发动机室的前方。在引擎盖6的左右下侧配置由多孔板形成的发动机罩232,覆盖发动机室的左右侧。即,通过引擎盖6和发动机罩232覆盖柴油发动机5的前方、上方和左右。

左右一对发动机机架14将其前端侧内侧面与车轴箱连结部件295的左右外侧面连接。车轴箱连结部件295的下侧配置有使成为前后左右四个角的位置向下方突起的连接部分,与前车轴箱13连接,使发动机机架14悬挂支承前车轴箱13。前保险杠12通过与车轴箱连结部件295的前面连接,从而被配置在与发动机机架14的前端面抵接的位置。

以覆盖发动机机架14的前端侧上方的方式而在左右发动机机架14的上缘和前保险杠12上面架设机架底板233。机架底板233的下面通过连接支架233a与左右发动机机架14的侧面连接。配置在左右的连接支架233a使其各自的一端与发动机机架14的侧面连接,使其各自的另一端与机架底板233下面的侧缘侧连接。在机架底板233的后端配置覆盖发动机5的下侧前方的底罩296。底罩296使其前端与机架底板233连接,而使其后方左右侧缘分别与左右的发动机机架14连接。底罩296由从机架底板233的后端向着发动机机架14的下端延伸配置的前侧部分和在发动机5的下方向前侧延伸配置的后侧部分构成。

将在背面侧安装有风扇护罩234的散热器235以位于发动机5的前面侧的方式竖立设置在机架底板233上。风扇护罩234包围着冷却风扇206的外周侧,使散热器235与冷却风扇206连通。风扇护罩234具有其上端形成为截面T字形的上屏蔽部234a和从左右侧面突起的侧屏蔽部234b。上屏蔽部234a被配置成在风扇护罩234的整个上面向左右方向延伸,当关闭了引擎盖6时,上屏蔽部234a的上端接近引擎盖6的顶棚部259的下面。左右一对的侧屏蔽部234b被配置成在风扇护罩234的整个左右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当关闭了引擎盖6时,左右一对侧屏蔽部234b的左右端接近引擎盖6的侧部273的内侧面。

在散热器235的前面侧,使矩形框状的框状机架226竖立设置在机架板(フレーム板)233上。在对左右的发动机机架14进行架桥的车轴箱连结部件295的上方位置从前方起依次配置框状机架226、散热器235和风扇护罩234。框状机架226以由散热器235覆盖后面的方式形成,其前面和左右侧面由网状板覆盖。并且,在框状机架226内,除了上述的中冷器,还配置有机油冷却器和燃料冷却器等。在框状机架226前面的上方位置配置空气滤清器221。这样,由于从前格栅231吸入的冷却空气向着前格栅231后方的框状机架226流动,因此,在对空气滤清器221进行冷却的同时,对框状机架226内的中冷器、机油冷却器和燃料冷却器进行冷却。另外,来自前方的冷却空气到达配置于框状机架226后面的散热器235,从而提高对向柴油发动机5供给的冷却水的冷却效果。

左右的机身支架15的前端侧通过垫片297与左右的发动机机架14的后端侧连接,左右的机身支架15被配置成夹住左右的发动机机架14。左右一对机身支架15通过支承用梁机架236连接地板40的前方下侧。支承用梁机架236的与机身支架15的连接面(外侧面)和垫片297的与机身支架15的连接面(外侧面)形成同一平面。该支承用梁机架236与左右机身支架15的每一个用螺栓固定,架设左右机身支架15,在其上面安装发动机支承机架237。发动机支承机架237通过将其下端面与支承用梁机架236的上面用螺栓固定,从而与支承用梁机架236一起形成包围住柴油发动机5的飞轮26的形状。

柴油发动机5将配置在其左右侧面下侧的发动机支承安装部(未图示)通过具有防振橡胶239的发动机支承体238而与配置在左右一对发动机机架14中间部分的发动机支架298连接。柴油发动机5将配置在后面的发动机支承安装部(未图示)通过具有防振橡胶241的发动机支承体240与发动机支承机架237上面连接。

在与左右一对发动机机架14的中间部分外侧连接的发动机支架298的上部,以使防振橡胶239在下侧的方式用螺栓固定发动机支承体238。通过左右一对发动机支承体238将柴油发动机5夹在发动机机架14上,支承柴油发动机5的前侧。使柴油发动机5的后面通过支承用梁机架236、发动机支承机架237以及发动机支承体240与左右一对机身支架15的前端侧连接,在机身支架15的前端支承柴油发动机5的后侧。柴油发动机5通过左右的前部防振橡胶239和左右的后部防振橡胶241被支承在行驶机体2上。

左右一对支柱机架242、243以从左右夹住发动机支承体240的方式竖立设置在发动机支承机架237的上面。具体是,左侧支柱机架242通过支架242a竖立设置在发动机支承体240的左侧后方位置,右侧支柱机架243通过支架243a竖立设置在发动机支承体240的右侧前方位置。支架242a设置在发动机支承机架237的左缘侧的后方,支架243a设置在发动机支承机架237的右缘侧的前方。覆盖引擎盖6后方的引擎盖护板(屏蔽板)244以使其下缘与发动机支承体240的上表面分离的方式与左右一对支柱机架242、243连接。

引擎盖护板244在俯视观察下具有弯曲的形状。即,引擎盖护板244包括:从左侧支柱机架242的外侧(左侧)向着右方与挡风玻璃321的前表面基本平行地扩展的后屏蔽面(第一屏蔽面)245;在后屏蔽面245的右缘向着前方弯曲的侧屏蔽面(第二屏蔽面)246;以及在侧屏蔽面245的前缘向着右方弯曲并与右侧支柱机架243连接的连接面(第三屏蔽面)247。后屏蔽面245与左侧支柱机架242连接,并形成其左缘向左侧支柱机架242的更外侧(左侧)伸出的形状,与挡风玻璃321的前表面分离配置。侧屏蔽面246被配置在发动机支承体240上面的右侧。连接面247配置成其右缘与右侧支柱机架243的前表面相一致,并与右侧支柱机架243连接。

在引擎盖6的内侧,将引擎盖护板244配置在引擎盖6的背面侧,至少覆盖废气净化装置224和排气管227的背面。引擎盖护板244形成向左侧支柱机架242的左侧伸出的形状,从而至少覆盖柴油发动机5的左侧(排气歧管204侧)的背面。引擎盖护板244形成在左右一对支柱机架242,243上连接两缘的结构,从而覆盖整个柴油发动机5的背面。并且,在引擎盖6的背面侧,开放引擎盖护板244右侧的区域,在该区域配置与排气管227连接的波纹管228和尾管229的一部分。

通过利用引擎盖护板244覆盖引擎盖6的背面,引擎盖6之下的发动机室的热被引擎盖护板244隔热,可以防止驾驶室7侧因发动机室的排热而升温。因此,驾驶室7内的操作人员可以不受柴油发动机5和废气净化装置224的排热的影响,舒适地操作。通过将引擎盖护板244与驾驶室7的前表面分离配置,从而在配置于引擎盖6后方的驾驶室7与引擎盖护板244之间形成了绝热层。

另外,引擎盖护板244在后屏蔽面245设置有规定周期的凹凸,隔断引擎盖6下的发动机室产生的声音。具体是,引擎盖护板244在后屏蔽面245的后方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设置向后方突起的矩形的凸部245a。通过在引擎盖护板244上设置凹凸,可以利用引擎盖护板244的凹凸减弱引擎盖6下的发动机室内的柴油发动机5等产生的噪音,防止噪音传到驾驶室7内。

在风扇护罩234和引擎盖护板244各自的上部架设左右一对梁机架248、249。左侧梁机架248的一端(后端)通过引擎盖护板244的后屏蔽面245与左侧支柱机架242连接。比左侧梁机架248短的右侧梁机架249的一端(后端)通过引擎盖护板244的连接面247与右侧支柱机架243连接。左右一对梁机架248、249各自的另一端(后端)通过连接支架234c与风扇护罩234的上方后面连接。由于通过一对梁机架248、249架设并连接被行驶机体2稳定支承的风扇护罩234和引擎盖护板244,因此这些部件形成一体,可以构建一个整体牢固的发动机室框架。

具有左右两缘被固定在左右一对梁机架248、249上的隔热板250。隔热板250以在引擎盖6下从梁机架248、249的中间部分起覆盖后方的方式架设梁机架248、249。隔热板250被配置成覆盖柴油发动机5上侧的废气净化装置224和排气管227的上部。由于是以架设梁机架248、249的方式固定隔热板250,因此可以通过隔热板250加固梁机架248、249,可以将发动机室框架形成更牢固的结构。另外,通过在废气净化装置224以及排气管227与引擎盖6之间配置隔热板250,从而可以防止引擎盖6因发动机室的排热而升温。

使安装在柴油发动机5上部的废气净化装置224位于引擎盖6的后方内侧,在引擎盖6与废气净化装置224之间配置隔热板250。通过在废气净化装置224之上配置隔热板250,可以防止引擎盖6因废气净化装置224和柴油发动机5的排热而升温。另外,在引擎盖6与隔热板250之间形成空间而使隔热板250下侧的发动机室内与外部空气隔热,由此可以使废气净化装置224在高温环境下运转。

而且,除了上述隔热板250,还配备引擎盖护板244,所述引擎盖护板244配置在引擎盖6的背面侧,从背面至少覆盖废气净化装置224。引擎盖下的发动机室中的热通过被隔热板250和引擎盖护板244隔热,从而可以防止驾驶室7内因发动机室的排热而升温。另外,通过在引擎盖护板244与隔热板250之设置间隔,使热气难以停留在引擎盖6下的发动机室内,可以抑制废气净化装置224自身的热损伤和对引擎盖6等的热损伤的发生。

具备安装在行驶机体2前部的柴油发动机5;配置在柴油发动机5的上部、对柴油发动机5的废气进行净化的废气净化装置224;以及柴油发动机5的空冷用的冷却风扇206。在柴油发动机5的前面侧配置冷却风扇206,并将覆盖冷却风扇206的风扇护罩234固定在行驶机体2上,利用引擎盖6覆盖冷却风扇206、柴油发动机5和废气净化装置224。将覆盖柴油发动机5后方的引擎盖护板244配置在引擎盖6背面,使引擎盖护板244与行驶机体2固定。在风扇护罩234和引擎盖护板244各自的上部架设左右一对梁机架248、249。

去除挡风玻璃321水珠的雨刷251被枢接到挡风玻璃321。雨刷251使驱动轴252穿过挡风玻璃321而插入驾驶室7内部,并以驱动轴252为中心转动。雨刷251的驱动轴252的前方被引擎盖护板244的后屏蔽面245覆盖。即,在正面观察下,挡风玻璃321覆盖安装在行驶机体2上的驾驶室7的前面,由引擎盖6的上表面后部覆盖擦拭挡风玻璃321的雨刷251的驱动轴252。因此,可以抑制雨水直接落到雨刷251的驱动轴252或雨刷251的驱动机构上,同时可以更加美观。

另外,在挡风玻璃321的一部分上设置有通孔253,使被支承在驾驶室7内部的液压泵254从通孔253向驾驶室7外部突出。通孔253被设置在与引擎盖护板244的连接面247相向的位置。因此,在使液压泵254从通孔253向驾驶室7的外部突出地配置时,可以防止与引擎盖护板244的缓冲。另外,由于液压泵254的前面被引擎盖护板244覆盖,因此,可以防止因引擎盖6内的发动机室的散热而升温。

引擎盖护板244通过将覆盖成为高温热源的废气净化装置224后方的后屏蔽面245配置在后方,从而设置废气净化装置224的设置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将后屏蔽面245配置在覆盖排气管227的后方的连接面244的更后方,从而在连接面244的后方设置液压泵254的设置空间。即,通过使引擎盖护板244在俯视观察下弯曲成曲轴状,从而可以在驾驶室7(操纵座椅8)的前方扩大使发动机室侧的排热产生的影响降低了的空间,可以最优地配置液压泵254等。

为了转动支承引擎盖6的后方,在引擎盖护板244的前表面上缘设置引擎盖支架255。引擎盖支架255具有使左右两缘弯曲的形状,与引擎盖护板244的后屏蔽面245和侧屏蔽面246固定。即,使引擎盖支架255的背面与后屏蔽面245连接,并使在其右缘侧弯曲的侧面与侧屏蔽面246连接。

另外,如图16所示,引擎盖支架255的上端侧与铰链部件263连接,所述铰链部件263与引擎盖6的后方部分连接并支承,同时进行转动。引擎盖护板244的侧屏蔽面246在其上缘侧具有切槽部246a,引擎盖支架255的右侧面的一部分可从引擎盖护板244外侧进入。使引擎盖支架255的临时固定销255a分别从左右的外侧面突起,所述临时固定销255a对与引擎盖6连接的铰链部件263进行临时固定。另外,引擎盖支架255在左右各内侧面的临时固定销255a的上方位置具有用于使铰链部件263连接的螺母255b。

在引擎盖6下方的隔热板250的左右两侧配置可伸缩的气弹簧(引擎盖减震器)256、256。左右一对气弹簧256、256各自的一端(后端)枢接在左右一对梁机架248、249各自的后端侧,气弹簧256、256各自的另一端(前端)枢接在引擎盖6的上部内侧面。因此,通过抬起引擎盖6的前部,可以以引擎盖护板244的上端位置为轴支点打开引擎盖6,进行柴油发动机5的维护保养作业等。

如图1~图4和图17~图23所示,引擎盖6在前表面中央位置具有前格栅231,在前格栅231的左右两侧上下地配置前灯257、258。引擎盖6上侧的顶棚部259具有从前方朝向后方向斜上方倾斜的形状。该顶棚部259的后方下侧的空间变大,在引擎盖6内部的发动机室可以形成很大的收容废气净化装置224的空间。另外,引擎盖6在左右侧面部269各自的前方具有开口孔268,从引擎盖6的左右两侧通过开口孔268吸入冷却风。而且,引擎盖6在顶棚部259的前方也设置有开口孔270,也从引擎盖6的前侧上方通过开口孔270吸入冷却风。

使覆盖废气净化装置224上侧的隔热板250与引擎盖6的顶棚部259充分地分离而形成空间,由此可以保持发动机室内良好的热平衡。另外,在引擎盖6前表面中央的大的区域配置用于吸入冷却风的前格栅231,由此可以向发动机室内适当地供应冷却风,可以防止引擎盖6内的热积累。而且,由于在引擎盖6的两个侧面部269和顶棚部259的前侧也设置有开口孔268、270,因此,可以优化引擎盖6之下的发动机室内的冷却结构。

由于在引擎盖6的左右后方下侧的大区域配置有在整面配置了冲孔的发动机罩232,因此可以将被柴油发动机5和废气净化装置224加热的空气向外部释放。另一方面,通过使发动机罩232的上端位置位于废气净化装置224的下方,可以提高引擎盖6对废气净化装置224的保温效果,可以进行高温下的再生运转。

如图16~图23所示,引擎盖6的顶棚部259具有在其后缘设置了切槽部260的形状,在切槽部260的后方配置在雨刷251的驱动轴252上,从而在对引擎盖6的正面观察下,用引擎盖6的顶棚部259后部覆盖驱动轴252。使在左右方向上架设顶棚部259后部的后部机架框架261和在左右方向上架设顶棚部259的中间部分的中间部分机架框架262与引擎盖6的顶棚部259内面固定。后部机架框架261和中间部分机架框架262具有沿着引擎盖6的内周面弯曲的形状,后部机架框架261和中间部分机架框架262各自的两端部被固定于引擎盖6的左右侧面部269的内侧面。

在顶棚部259的内面侧,在后部机架框架261的中央位置设置引擎盖侧连接部件(支承部件)264,该引擎盖侧连接部件264嵌合固定于引擎盖支架255的铰链部件263上。使纵机架271相对于引擎盖6的顶棚部259前后延伸设置,连接后部机架框架261的左右中央位置和中间部分机架框架262的左右中央位置。引擎盖侧连接部件264也与后端被固定在后部机架框架261上的纵机架271连接。

在顶棚部259的内面,在铰链部件263后端的左侧位置设置使引擎盖护板244的后屏蔽面245上侧延长的左后方屏蔽部件(挡泥板)266。在引擎盖侧连接部件(支承部件)264后端的右侧位置设置使引擎盖护板244的连接面246延长的右后方屏蔽部件(挡泥板)267。连接板272在后部机架框架261的后方位置与顶棚部259的内面连接,被配置在引擎盖侧连接部件264的左侧位置。左后方屏蔽部件266与连接板272的后缘连接。右后方屏蔽部件267与后部机架框架261的后缘连接。

使从引擎盖6的左右侧面部269的内侧面突起的屏蔽突起部(屏蔽板)27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通过密封部件274嵌合屏蔽突起部273的前端。屏蔽突起部273被配置在对应于散热器235的左右侧部附近的位置。更具体是,屏蔽板273在引擎盖6的开口部268的后方位置,以沿着开口部268的后缘上下延伸的方式突出设置。因此,当关闭了引擎盖6时,屏蔽突起部273与位于散热器235背面的风扇护罩234的侧屏蔽部234b抵接。

中间部分机架框架262在顶棚部259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弯曲的左右面的上方位置设置向内侧突出的轴265,左右一对气弹簧256的前端分别与左右的轴265枢接。左右的气弹簧256各自的后端被插入拉杆256a。在梁机架248、249各自的后端设置对气弹簧256的拉杆256a后端进行轴支承的支承部248a、249a。如图22所示,在打开了引擎盖6时,气弹簧256使拉杆256a伸长的同时,相对支承部248a、249a进行转动,在中间部分机架框架262支承引擎盖6前侧。

铰链部件263具备固定在引擎盖6上的转动部275和固定在引擎盖护板244上的固定部276,具有将转动部275可转动地与固定部276枢接的结构。转动部275与固定于顶棚部259的引擎盖侧连接部件264连接,与顶棚部259内面固定。固定部276具有使左右两缘弯曲、在俯视观察下大致呈U字(コ字)的形状。固定部276的左右侧面具有在上侧切去了下缘的一部分的切槽263a和插入螺栓255c的螺栓插入孔263b。在转动部275的后端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套277,将插入轴套277的芯棒(旋转轴)278的左右两端在固定部276的左右侧面上端枢接。

如图16所示,铰链部件263从引擎盖支架255的上方嵌合固定部276,以覆盖引擎盖支架255的前方的方式配置固定部276。此时,通过将引擎盖支架255的临时销255a嵌合到固定部276的切槽263a,从而可以相对引擎盖支架255将铰链部件263引导到固定位置。即,向切槽263a插入临时销255a,在使固定部276的左右侧面的内侧与引擎盖支架255的左右侧面的外侧抵接的状态下,使固定部276与引擎盖支架255固定。

然后,向引擎盖支架255的临时销255a拧紧螺母255d,并向引擎盖支架255的螺母255b拧紧螺栓255c,从而使铰链部件263与引擎盖支架255紧固。即,在插入固定部276的切槽263a的临时销255a上紧固螺母255d,并将插入固定部276的螺栓插入孔263b的螺栓255c与螺母255b紧固,从而使固定部276固定在引擎盖支架255上。此时,由于通过固定部276和引擎盖支架255形成矩形横截面框架,可以相对引擎盖支架255高刚性地支承铰链部件263,在打开引擎盖6时可以得到足够的支承强度。

使覆盖柴油发动机5后方的引擎盖护板244固定在行驶机体2上而配置在引擎盖6的背面,并在引擎盖6与废气净化装置(后处理装置)224之间配置隔热板230。在进行引擎盖6的开闭动作时,以引擎盖护板244的上端位置为支点使引擎盖6转动。

另外,将引擎盖护板244与配置在引擎盖6后方的驾驶室7的前方分离地配置,并且在引擎盖护板244的前表面两侧设置与行驶机体2平行的梁机架248、249。引擎盖6具有使转动部275与引擎盖6后端位置连接的铰链部件263和一端连接于引擎盖6前侧并进行伸缩的减震器(气弹簧)256。使铰链部件263的固定部276与设置在引擎盖护板255的上缘侧的引擎盖支承部(引擎盖支架)255连接,并通过梁机架248、249将减震器256的另一端支承为可转动。

如图17所示,在关闭了引擎盖6的状态下,使向引擎盖6的两侧面部269内侧突出设置的屏蔽突起部273与设置于风扇护罩234侧面的侧屏蔽部234b抵接。通过屏蔽突起部273和侧屏蔽部234b,切断从设置于屏蔽突起部273前方的开口部268进入的冷却空气向引擎盖6内的框状机架226和散热器235外侧空间的后方流动。因此,从开口部268吸入的冷却空气被迫通过框状机架226的前表面和左右侧面的网状板材的网眼。

如图18所示,在关闭了引擎盖6的状态下,使引擎盖6的顶棚部259的内面接近设置在风扇护罩234上表面的上屏蔽部234a。通过上屏蔽部234a切断从位于上屏蔽部234a前方的开口部270进入的冷却空气向引擎盖6内的框状机架226和散热器235外侧空间的后方的一部分流动。因此,从开口部268吸入的冷却空气的大部分将被迫通过框状机架226的前表面和左右侧面的网状板材的网眼。

如上所述,在关闭了引擎盖6的状态下,屏蔽突起部273和侧屏蔽部234b位于开口部268后方,且上屏蔽部234a位于开口部270后方,因此,可以使框状机架226吸引大量的冷却空气。因此,可以提高设置在发动机室前方的散热器235和中冷器等各种冷却部件的冷却効果。另外,由于通过被风扇护罩234包围的冷却风扇206可以吸引大量的冷却空气,因此可以向作为发热体的发动机5供应冷却空气,从而可以使发动机室内的热平衡良好。

引擎盖6在左右两侧部(侧面部)269形成有开口孔268,在与散热器235的左右侧部附近对应的位置配置屏蔽板(屏蔽突起部)273。因此,将从开口孔268吸入的冷却空气引导到散热器235的前面侧,可以使通过散热器235的冷却风量增大,可以高效率地对散热器235进行空冷。另外,将散热器235竖立设置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将包围冷却风扇206的风扇护罩234安装在散热器235的背面侧,当关闭了引擎盖6时,使配置在引擎盖6上的屏蔽板273与风扇护罩234的左右两侧部抵接。

引擎盖6在顶棚部259还形成开口孔270,风扇护罩234具有在上表面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上屏蔽部234a和在左右侧面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屏蔽部234b。并且,当关闭了引擎盖6时,使上屏蔽部234a与引擎盖6的顶棚部259的内面接近,并使侧屏蔽部234b与引擎盖6的屏蔽板抵接。使引擎盖6的顶棚部259和左右两侧部269的各自的开口孔270、268位于风扇护罩234的前方。

此外,本发明中的各部件的结构并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拖拉机,2行驶机体,3前轮,4后轮,5发动机,6引擎盖,7驾驶室,10踏板,11油箱,12前保险杠,14发动机架,15机身支架,26飞轮,203进气歧管,204排气歧管,206冷却风扇,209燃料滤清器,213燃料输送泵,224废气净化装置,227排气管,231前格栅,232发动机罩,236支承用梁机架,237发动机支承机架,242左侧支柱机架,243右侧支柱机架,244引擎盖护板,245后屏蔽面,246侧屏蔽面,247连接面,248梁机架,249梁机架,250隔热板,251雨刷,252驱动轴,253通孔,254液压泵,255引擎盖支架,256气弹簧,259顶棚部,260切槽部,261后部机架框架,262中间部分机架框架,263铰链部件,264支承部件,265轴,266挡泥板(左),267挡泥板(右),268开口孔,269侧面部,270开口孔,271纵机架,272连接板,273屏蔽突起部(屏蔽板),274密封部件,275转动部,276固定部,277轴套,278芯棒(旋转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