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0854阅读:457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以2014年11月2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36860为基础,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而引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从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出面流出的冷风和从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出面流出的暖风进行混合,并作为空调风向车室内吹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如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为空气混合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调节流经过制热用热交换器的暖风与旁通制热用热交换器流过的冷风的风量比。在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出面的空气流向的下流侧,并在从空气流出面吹出暖风的暖风吹出空间范围内,靠近制热用热交换器而设置有多个挡板部件。该挡板部件形成为向与空气流出面对置的箱体壁面延伸。各个挡板部件具有在冷风流方向上的上风侧部位封闭而在下风侧部位开口的流槽形状。该挡板部件把从制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出面流出的暖风导向箱体壁面。然后,流经挡板部件内部的暖风沿着与流经挡板部件之间的冷风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流动到对置的箱体壁面。由此,可增大到达箱体壁面的暖风流的比例,并能提高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331416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需要多个挡板部件,所以结构复杂。此外,挡板部件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会变大。以往,单元箱中可设置足够大的空气混合区域,因此使用简单的导向件、较小的挡板就可调整温度控制。

但是,近年来单元箱也要求小型轻量化,所以空气混合区域也不得不进一步小型化,挡板部件也变得更加复杂且密度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引导风的部件的结构简单,并可控制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性以便通过简单的调整来向各个吹出口提供具有所需温度的风。

作为在先技术所列出的专利文献的记载内容可作为该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要素,并通过参照可导入或援引到本说明书。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包括单元箱、制冷用热交换器、制热用热交换器、空气混合门、吹出口、台阶部、角落部暖风通路、以及引导部件。

单元箱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制冷用热交换器配置成横断在单元箱的内部形成的冷风通路,并冷却空气。制热用热交换器配置在制冷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向的下流,并加热空气。空气混合门在空气流向上设置在制冷用热交换器与制热用热交换器之间,并调整在单元箱内绕过制热用热交换器的冷风与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后的暖风的风量比例。吹出口设置在单元箱,并将由空气混合门进行温度调整后的空调风吹向车室内的多个部位。

台阶部设置在单元箱中位于制冷用热交换器的下游的单元箱的壁部,台阶部连接单元箱中收纳制冷用热交换器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较小的部分与单元箱中比收纳制冷用热交换器的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的部分,与冷风通路相比,台阶部扩大了单元箱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角落部暖风通路形成在与台阶部邻接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的角落,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后的暖风的一部分流过角落部暖风通路。引导部件设置在制冷用热交换器的下流侧,并使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后的冷风向左右方向分流而将冷风导向角落部暖风通路。

根据本发明,引导部件使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出面后的冷风分流,并将冷风导向左右的台阶部。通过台阶部能够提供一个暖风通路使其左右宽度大于位于制冷用热交换器的下流侧的冷风通路的左右宽度。在位于该暖风通路的左右端的角落部暖风通路中上升的从制热用热交换器流出的暖风的一部分可与被引导部件左右分流后的从制冷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冷风在单元箱的角落部混合。通过该角落部暖风通路提高了冷风与暖风的混合性,因此可实现所需要的单元箱内容积的小型化。此外,通过调整引导部件的形状尺寸,可以向多个吹出口的每一个提供所需的温度。

附图说明

在下述的详细说明里将参考附图更明确地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和效果。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单元箱内部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单元箱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图1中的引导部件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形状的简要结构图。

图5是说明图4中的引导部件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形状的简要结构图。

图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形状的简要结构图。

图8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引导部件的形状的简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各实施方式中,与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作过说明的内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只针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时,在先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可以适用在结构的其它部分。

除了在各实施方式里具体明示了能够组合的部分之间的组合以外,即使未明示,只要不特别产生组合障碍,也可将实施方式之间进行局部组合。

在附图中,箭头Y1表示车辆的上下方向(竖直方向),箭头Y2表示以车辆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上方指车辆的车顶侧,下方指车辆的底盘侧。另外,左右方向是指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的左侧和右侧。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到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单元箱1的结构。单元箱1形成供空气向车室内流动的空气通路,在单元箱1内,来自未图示的送风机的空调风流向空气通路的下流侧。

在单元箱1的内部,加热空气的制热用热交换器3和冷却空气的制冷用热交换器4以使在单元箱1内流动的空气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和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方式配置。在单元箱1的内部,如箭头Y33、Y41、Y42、Y34所示,冷风从制冷用热交换器4流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的上方。制冷用热交换器4具有空气流出面4a,在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内部流动的流体和流过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该空气作为冷风从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空气流出面4a流出。

另外,在单元箱1的内部设置有暖风通路,该暖风通路供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之后的暖风流向单元箱1的上方。该暖风通路是供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后的暖风朝向上方流动的通路。该暖风通路由中央部暖风通路和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构成。中央部暖风通路供从制热用热交换器3流出的暖风如图3的箭头Y38所示在单元箱1的中央部流动。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供从制热用热交换器3流出的暖风如图3的箭头Y37、Y39所示在单元箱1的两个端部流动。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为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角落部暖风通路。中央部暖风通路和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并非是由壁划分的通路,而是互相连通的一个通路。另外,中央部暖风通路、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是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被冷却后的冷风与暖风进行混合的混合区域。

空气混合门6为已知的滑动门,其设置在制热用热交换器3的上游侧。空气混合门6调整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4之后旁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的冷风和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4之后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而变成暖风的冷风的风量比例。由此,空气混合门6调整该冷风和该暖风混合生成的空调风的温度。在单元箱1设置有朝上方开口的多个吹出口7、81、82,多个吹出口7、81、82把前述空调风吹向车室内的多个部位。

在单元箱1形成有台阶部91、92,在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空气流出面4a的下游侧的左右两侧直角状地鼓出壁部分而形成台阶部91、92。由于台阶部91、92的存在,单元箱的壁面产生尺寸Wa的台阶差。台阶部91、92增加了空气通路的左右宽度,确保了形成供一部分暖风如箭头Y37、Y39所示流动的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的空间。另外图2只表示了单元箱1的内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个台阶部,但台阶部91、92对称地存在于单元箱1的左右方向两侧。

更具体而言,单元箱1具有左右方向宽度较小的单元箱部分(第一箱部1a)和左右方向宽度比第一箱部1a宽度大的单元箱部分(第二箱部1b)。第一箱部1a收纳制冷用热交换器4。第二箱部1b位于空气流动方向上的第一箱部1a的下游侧。台阶部91、92连接第一箱部1a和第二箱部1b,并扩大单元箱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换言之,在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下游,台阶部91、92从第一箱部1a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与第二箱部1b连接,台阶部91、92使第二箱部1b相比第一箱部1a在左右方向上扩大。并且,通过第二箱部1b和台阶部91划分角落部暖风通路10a,通过第二箱部1b和台阶部92划分角落部暖风通路10b。

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91、92从单元箱1的上下方向Y1上的下端延伸到引导部件11的附近。但是,台阶部91、92也可从单元箱1的上下方向Y1上的下端的上方延伸到引导部件11的附近,只要能引导暖风并能形成角落部暖风通路即可。

引导部件11设置在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空气流出面4a的下游侧。如图3的箭头Y33、Y41、Y42、Y34所示,引导部件11使通过空气流出面4a后的冷风中不流向制热用热交换器3的冷风向左右分流。而且,引导部件11将来自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冷风导向左右的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如图1所示,俯视时,该引导部件11具有向左右扩张的形状(海鸥形状)。

通过引导部件11被分流并按箭头Y33、Y34流动的冷风与从下方上升的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的暖风碰撞而混合,形成空调风56再流向上方的中间面部吹出口7和侧方面部吹出口81、82。

如图2所示,以横贯单元箱1内部的空气通路(第一箱部1a)的方式设置有构成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蒸发器。设置有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该空气通路,换言之也即冷风通路。在该蒸发器的下游侧形成有构成制热用热交换器3的加热器芯。作为发动机冷却水的温水在制热用热交换器3的内部流动,该温水对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的空气进行加热。如图3的箭头Y37、Y39所示,被制热用热交换器3加热后的暖风的一部分沿着台阶部91、92在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中上升。

引导部件11具有第一引导翼部11b1、第二引导翼部11b2、顶部11a以及与顶部11a连接的壁部11c。通过贯通该壁部11c的固定轴15把引导部件11固定在单元箱1的壁面。

在中间面部吹出口7的前侧设置有向前窗玻璃吹出暖风的除霜吹出口21。在除霜吹出口21的内部,以与轴一起转动的方式设置有调整向前窗玻璃吹出的风量的除霜门21d。另外,图1中截断除霜吹出口21的一部分来图示,并将内部的除霜门21d以假想方式示出。

另外,面部门23以可控制流出中间面部吹出口7的空气流的方式与旋转轴22连接。左右一对的侧方面部门24设置在旋转轴22,并控制从侧方面部吹出口81、82流出的空气流。在图2中只示出设置在一边的侧方面部门24,另外一边的侧方面部门位于侧方面部吹出口82的内部。

引导部件11具有第一引导翼部11b1和第二引导翼部11b2。第一引导翼部11b1从顶部11a向左右方向之中的一方向(图3的右侧)延伸,第二引导翼部11b2从顶部11a向左右方向之中的另一方向(图3的左侧)延伸。第一引导翼部11b1和第二引导翼部11b2以朝向从制冷用热交换器4远离的方向(空气流的下游)而弯曲(凸出)的方式延伸。第一引导翼部11b1和第二引导翼部11b2分别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顶部11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下述的第一端部11d1、第二端部11d2)与固定轴15相结合。通过把引导翼部11b1、11b2与固定轴15结合,能减少引导翼部11b1、11b2的振动。

引导部件11与固定轴15共同由一体的树脂成型品构成。引导部件11经由固定轴15而被支承于单元箱1中的壁面(内壁面)。如图2的箭头Y3所示,在单元箱1的壁面中的制热用热交换器3的上部设置有吹出空调风的脚部吹出口26。如此,由于形成有脚部吹出口26,可向乘员的脚边如箭头Y3所示吹出比较温暖的风。通过脚部门25的转动控制该情况下的空调风的风量以及温度。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11使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空气流出面4a后的冷风左右分流。被分流后的冷风如箭头Y33、Y34所示被导向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

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后的暖风如箭头Y37、Y39所示沿着台阶部91、92在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中上升。能够使该暖风与被引导部件11左右分流的冷风在单元箱1内部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处混合。

并且,可减小空气混合所需要的前后方向Y2上的单元箱1的尺寸,因此能够实现单元箱1的容积的小型化。另外,通过调整引导部件11的形状以及尺寸,可对多个吹出口21、7、81、82提供各自所需的温度。

另外,引导部件11具有顶部11a、第一引导翼部11b1、以及第二引导翼部11b2。顶部11a在引导部件11中位于离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空气流出面4a最近的位置。第一引导翼部11b1和第二引导翼部11b2以从该顶部11a向左右方向分支的方式延伸。第一引导翼部11b1和第二引导翼部11b2分别朝向从制冷用热交换器4远离的方向而弯曲(凸出)。因此,可将从制冷用热交换器4流出的空气顺畅地导向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引导部件11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也可调整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比例以便能够向各个吹出口提供所需温度的空调风。另外,引导部件11在上下方向Y1上延伸,使冷风沿上下方向Y1分流,并使冷风向左右方向扩散,并将冷风导向后方的暖风通路10b。

此外,第一引导翼部11b1沿左右方向中的一方向从顶部11a延伸到第一端部11d1。第二引导翼部11b2沿左右方向中的另一方向从顶部11a延伸到第二端部11d2。第一端部11d1和第二端部11d2的每一个与空气流出面4a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比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的每一个与空气流出面4a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大。换言之,引导部件1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11d1、11d2在空气流方向上位于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的下游。通过此结构,从制冷用热交换器4流出的冷风可以被第一引导翼部11b1以及第二引导翼部11b2确切地导向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

另外,顶部11a与空气流出面4a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比空气流出面4a与一对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的每一个之间的距离小。通过此结构,从制冷用热交换器4流出的冷风可以通过第一引导翼部11b1以及第二引导翼部11b2被更加确切地导向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

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被第二箱部1b和台阶部91、92所规定,且位于空气流向上的台阶部91、92的下游。由于通过台阶部91、92扩大了单元箱1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因此当被制冷用热交换器4冷却并流过第一箱部1a的冷风流进第二箱部1b时,其风速会减小。因此,能够使被制热用热交换器3加热后的暖风容易地沿着台阶部91、92在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中上升。

如箭头Y37、Y39所示,通过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的暖风沿着具有宽度尺寸Wa的台阶部91、92上升。宽度尺寸Wa为在左右方向上的台阶部91、92的长度。在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中流动的如箭头Y37、Y39所示的暖风流向除霜吹出口21等。引导部件11调整流向中间面部吹出口7和侧方面部吹出口81、82的冷风的左右方向上的分布,并调整流向除霜吹出口21的冷风和暖风的风量。台阶部91、92的宽度尺寸Wa、引导部件11的扩宽尺寸Wb、引导部件11的高度尺寸Wc涉及到前述冷风分布和风量的调整。扩宽尺寸Wb规定为第一引导翼部11b1的第一端部11d1与第二引导翼部11b2的第二端部11d2之间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高度尺寸Wc规定为,在上下方向Y1上的引导部件11的长度。可通过增减宽度尺寸Wa、扩宽尺寸Wb、以及高度尺寸Wc来调整从吹出口7、81、82流向车室内的空调风以使其具有所需的温度。

在引导部件11的下部,如图3的箭头Y35、Y36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分流后的冷风与箭头Y37、Y39所示的在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中上升的暖风的一部分混合。此外,通过引导部件11的中央部的如箭头Y38所示的暖风与箭头Y41h、Y42h所示的冷风在混合区域(暖风通路10b)混合。通过混合而具有适当温度的空气如箭头Y31、Y32所示流动,并作为空调风56从中间面部吹出口7、侧方面部吹出口81、82向车室内吹出。

需要减小中间面部吹出口7与侧方面部吹出口81、82之间的面部吹出温度的偏差时,可以增加引导部件11的高度尺寸Wc、减小台阶部91、92的宽度尺寸Wa。

例如,具有从在上下方向Y1上并排的面部吹出口和脚部吹出口这两者都吹出空气的双层模式(Bi-Level Mode)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需要扩大面部吹出口与脚部吹出口之间的温度差,或者需要扩大脚部吹出口26与除霜吹出口21之间的温度差。在这种情况下,可减小台阶部91、92的宽度尺寸Wa和引导部件11的高度尺寸Wc,并增加引导部件11的扩宽尺寸Wb。通过按照前述方法调整尺寸Wa、Wb、Wc,能够将目标温度偏差和从上下方向Y1上并排的两个吹出口流出的空气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调整成所需值。

另外,引导部件11的引导翼部11b1、11b2之所以弯曲是为了在将中央部的流速快的冷风分流到左右方向时,使通风阻力的影响最小化。上述尺寸Wa、Wb、Wc需要根据冷风碰撞到引导部件11时的风量、角度,冷风被引导部件11导向并流出单元箱1内部的空气通路时的方向,以及各个吹出口21、7、81、82的风量进行设定。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首先把引导部件11设置在图1所示的位置,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来最终确定引导部件11的形状和尺寸。

在具体例中,将单元箱1的通路宽度WU设为165mm,台阶部91、92的宽度尺寸Wa设为25mm,引导部件11的扩宽尺寸Wb设为160mm,引导部件11的高度尺寸Wc设为30mm。在前述设定之下,能够将双层模式(Bi-Level Mode)下的从面部吹出口流出的空气温度与从脚部吹出口流出的空气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设为21.2℃,能够将从脚部吹出口26流出的空气温度与从除霜吹出口21流出的空气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设为12.4℃。

另外,引导部件11具有与顶部11a结合的壁部11c,并且引导部件11通过贯通该壁部11c的固定轴15固定于单元箱1的壁面。通过该结构,通过固定轴15可以将引导部件11坚固地装配到单元箱1的中央部。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4示出俯视第二实施方式采用的引导部件11的结构。另外,参考图5说明图4的引导部件11的作用。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11具有第一开口部11h1和开口部11h2,第一开口部11h1由贯通第一引导翼部11b1的贯通孔形成,开口部11h2由贯通第二引导翼部11b2的贯通孔形成。第一开口部11h1和第二开口部11h2在引导部件11的表面开口。如箭头Y41h、Y42h所示,一部分冷风通过第一开口部11h1和第二开口部11h2流向引导部件11的后方。通过此结构,在引导部件11的后方的中央部如箭头Y38所示上升的暖风可与通过开口部11h1、11h2后的冷风混合。此外,通过设置开口部11h1、11h2,可减少引导部件11的重量并能缓和通风阻力的增加。如上所述,通过在引导翼部11b1、11b2形成开口部11h1、11h2,可更有效地进行冷风与暖风的混合。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翼部11b1与第二引导翼部11b2在顶部11a处形成锐角,而且顶部11a的空气流向上的顶端部具有尖状。然而,顶部11a只要能对空气流进行左右方向分流,可具有除了尖状以外的其他形状。例如,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部11a的顶端部为平坦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同第二实施方式,第一引导翼部11b1具有第一开口部11h1,第二引导翼部11b2具有第二开口部11h2。如箭头Y41h、Y42h所示,一部分冷风通过第一开口部11h1和第二开口部11h2,并流向引导部件11的前后方向Y2上的后方。另外,开口部11h1、11h2也可采用一端开口并具有U形断面的槽状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7中,引导翼部11b1、11b2的截面不是曲线状,而形成为折线状。并且,开口部11h1、11h2设置在折线的弯折部分。通过此结构,如箭头Y41h、Y42h所示,空气通过开口部11h1、11h2流动。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引导翼部11b1、11b2从顶部11a呈折线状地向单元箱1的壁面延伸。因此,容易制作引导翼部11b1、11b2,并且容易模拟由引导翼部11b1、11b2产生的风流。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引导部件11具有在前后方向Y2上延伸并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第一壁部11c1和第二壁部11c2。另外,顶部11a具有互相分离设置的第一顶部11a1和第二顶部11a2。第一顶部11a1与第二顶部11a2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一壁部11c1与第二壁部11c2之间也形成有间隙,如箭头Y41h所示,冷风流过这些间隙。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引导翼部11b1、11b2从一对顶部11a1、11a2分别向单元箱1的左右两侧的壁面延伸。具体而言,第一引导翼部11b1沿左右方向中的一方向从第一顶部11a1延伸到第一端部11d1。第二引导翼部11b2沿左右方向中的另一方向从第二顶部11a2延伸到第二端部11d2。通过此结构,在引导翼部11b1、11b2相互之间可形成任意大小的通风路。另外,第一引导翼部11b1和第二引导翼部11b2的形状可以不完全对称。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化而加以实施。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仅为示例,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上述记载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书中示出,并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制热用热交换器3不限于来自发动机的温水流过的热交换器,也可采用电加热器或者热泵式冷凝器。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调整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的暖风和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4的冷风的风量比例的空气混合门6也可以不采用滑动门,而采用具有绕轴转动的空气混合挡板的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台阶部91、92沿着与前后方向Y2垂直的左右方向延伸。然而,台阶部91、92也可以设置成相对于前后方向Y2倾斜而使单元箱1内部的空气通路的截面积逐渐扩大。只要是通过台阶部91、92与第二箱部1b形成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而且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3后的暖风的一部分如箭头Y37、Y39所示沿着台阶部91、92在角落部暖风通路10a、10c中上升,台阶部91、92可任意设置。

引导部件11由单个树脂部件所构成,但引导部件11也可通过将分别分体的引导翼部11b1和引导翼部11b2固定在单元箱1的内壁面的方式构成。此外,也可省略壁部11c。进一步,固定轴15的截面不限于圆形,只要能加固引导部件11,固定轴15的截面可具有任意形状。只要能将引导翼部11b1、11b2的顶端坚固地固定于单元箱1的壁,也可省略固定轴15。另外,在引导翼部11b1、11b2与固定轴15分别形成的情况下,只要使引导翼部11b1、11b2与固定轴15的一部分相接触,就可以通过固定轴吸收引导部件的振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11的引导翼部11b1、11b2与固定轴15是使用同样材料一体成型,但是固定轴15也可用金属制作。此外,在图4中,引导翼部11b1、11b2也可与固定轴15分体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形成于固定轴15的嵌合孔中嵌合与引导翼部11b1、11b2一体的爪部,再使用嵌合固定部11b3、11b4将固定轴15与引导翼部11b1、11b2进行固定。

在上述情况下,通过装卸嵌合固定部11b3、11b4,可容易替换引导翼部11b1、11b2,从而能够更灵活地对应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规格变更。引导翼部11b1、11b2的表面最好形成平滑的曲面状,但为了减小通风阻力或调整风向,引导翼部11b1、11b2的表面上也可形成凹坑状的凹凸。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Y2以及左右方向是以车辆的行进方向为基准,并将上下方向Y1设定为垂直方向。但是,在可达到本发明效果的条件下,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搭载方向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的方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