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3332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发明涉及农用的拖拉机或土木作业用的轮式装载机等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农业用拖拉机等作业车辆具备将处于行驶机体上的操纵座椅覆盖的驾驶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等)。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驾驶室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和配置在驾驶室框架的上端侧的棚顶体。驾驶室框架为将支柱(pillar)、梁构件(beam)组合的所谓框架构造,通过支柱及梁构件来确保刚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8-1717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676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570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带驾驶室的作业车辆中,在驾驶室的左右侧部设有水平转动式的侧门。为了确保视野,侧门多由一片玻璃构成。在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侧门上直接安装有将侧门切换为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门锁定构件以及将侧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于驾驶室框架的上下一对铰链。因此,侧门的支承载荷、开闭时的冲击载荷等集中于上下两铰链或者与门锁定构件的连结部,侧门可能会变形或破损。

另外,以往的门锁定构件位于侧门的前部侧,因此在操作员从驾驶室下来时,必须进行从操纵座椅站起、对门锁定构件的室内杆进行解除操作、然后推开侧门这样的动作,关于侧门的开放操作性这一点还有改善的空间。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申请发明的技术性课题在于研讨上述的现状而提供一种实施了改善的作业车辆。

第一方案的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辆,其具备将位于行驶机体上的操纵座椅覆盖的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将所述驾驶室的左右侧部堵挡的侧门,其中,在所述侧门的内表面侧配置有提高所述侧门的强度的侧视观察呈C字状的加强框架,所述加强框架具有沿着所述侧门的后缘侧延伸的纵框架部、从所述纵框架部的上端侧沿着所述侧门的上缘侧向前延伸的上横框架部、以及从所述纵框架部的下端侧以对所述侧门的上下进行划分的方式向前延伸的下横框架部。

第二方案的发明以第一方案记载的作业车辆为基础,其中,所述加强框架与将所述侧门切换为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门锁定构件、及将所述侧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于所述驾驶室框架的上下一对铰链连结。

第三方案的发明以第二方案记载的作业车辆为基础,其中,在所述下横框架部中的、就座于所述操纵座椅的操作员的手能到达的部位,设有通过用手握住而将所述门锁定构件向解锁的方向进行切换操作的抓握体。

第四方案的发明以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记载的作业车辆为基础,其中,所述作业车辆具备将所述侧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与所述驾驶室框架连结的铰链,所述铰链具有设于所述驾驶室框架的铰链撑条和以能够横向转动的方式与所述铰链撑条进行枢轴连接的铰链罩,在所述铰链撑条安装有与所述铰链罩的内表面侧抵接来限制所述侧门的最大打开角度的限动构件。

第五方案的发明以第四方案记载的作业车辆为基础,其中,所述限动构件是拧入所述铰链撑条的限动螺栓,通过调节所述限动螺栓的拧入量,来变更所述限动螺栓与所述铰链罩的抵接位置,从而调节所述侧门的最大打开角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发明,作业车辆具备将位于行驶机体上的操纵座椅覆盖的驾驶室,所述驾驶室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将所述驾驶室的左右侧部堵挡的侧门,其中,在所述侧门的内表面侧配置有提高所述侧门的强度的侧视观察呈C字状的加强框架,所述加强框架具有沿着所述侧门的后缘侧延伸的纵框架部、从所述纵框架部的上端侧沿着所述侧门的上缘侧向前延伸的上横框架部、以及从所述纵框架部的下端侧以对所述侧门的上下进行划分的方式向前延伸的下横框架部,因此,所述加强框架以包围所述侧门的上部侧的方式设置。因此,确保了所述驾驶室侧方的视野,并且将所述加强框架用作所述侧门自身的强度构成部分,谋求多由一片玻璃构成的所述侧门的刚性提高。而且,也可以将所述下横框架部用作上下所述驾驶室时的扶手。

根据第二方案的发明,所述加强框架与将所述侧门切换为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门锁定构件、及将所述侧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于所述驾驶室框架的上下一对铰链连结,因此,通过所述门锁定构件及所述上下一对铰链和所述加强框架能够夹持所述侧门,能够简单且高强度地将所述加强框架连结于所述侧门。因此,能谋求所述侧门的组装作业的容易化及制造成本的降低。

根据第三方案的发明,在所述下横框架部中的、就座于所述操纵座椅的操作员的手能到达的部位,设有通过用手握住而将所述门锁定构件向解锁的方向进行切换操作的抓握体,因此,操作员在保持就座于所述操纵座椅的状态下仅通过例如在各所述框架体握住所述抓握体这样极其简单的动作,就能够将所述门锁定构件解锁,能够提高所述侧门的开放操作性。

根据第四方案的发明,所述作业车辆具备将所述侧门以能够开闭的方式与所述驾驶室框架连结的铰链,所述铰链具有设于所述驾驶室框架的铰链撑条和以能够横向转动的方式与所述铰链撑条进行枢轴连接的铰链罩,在所述铰链撑条安装有与所述铰链罩的内表面侧抵接来限制所述侧门的最大打开角度的限动构件,因此,仅通过利用了在所述铰链撑条安装的所述限动构件这样的简单构造,就能够实现所述侧门的最大打开角度的限制。因此,与所述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廉价地制造,能谋求成本降低。

根据第五方案的发明,所述限动构件是拧入所述铰链撑条的限动螺栓,通过调节所述限动螺栓的拧入量,来变更所述限动螺栓与所述铰链罩的抵接位置,从而调节所述侧门的最大打开角度,因此能极其简单地进行所述侧门的最大打开角度的调节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拖拉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拖拉机的俯视图。

图3是拖拉机的右侧视图。

图4是拖拉机的从右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行驶机体的左侧视说明图。

图6是表示行驶机体的详细构造的左侧视说明图。

图7是行驶机体的从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行驶机体的右侧视说明图。

图9是表示行驶机体的详细构造的右侧视说明图。

图10是行驶机体的从右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1是驾驶室的左侧视图。

图12是驾驶室的俯视图。

图13是驾驶室的主视图。

图14是驾驶室的右侧视图。

图15是驾驶室的后视图。

图16是驾驶室的仰视图。

图17是驾驶室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18是驾驶室框架的俯视图。

图19是驾驶室框架的主视图。

图20是驾驶室框架的右侧视图。

图21是驾驶室框架的后视图。

图22是驾驶室框架的从左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3是驾驶室框架的从左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4是驾驶室的防振支承构造的从左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5是驾驶室的防振支承构造的从右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6是右前支柱及前梁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7是右后支柱及后梁构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8是棚顶体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内顶的立体图。

图30的(a)是前梁构件的放大剖视图,(b)是后梁构件的放大剖视图,(c)是右侧梁构件的放大剖视图,(d)是左侧梁构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31的(a)是表示前梁构件、左侧梁构件及左前支柱的连结构造的说明图,(b)是表示前梁构件、右侧梁构件及右前支柱的连结构造的说明图。

图32的(a)是表示后梁构件、左侧梁构件及左后支柱的连结构造的说明图,(b)是表示后梁构件、右侧梁构件及右后支柱的连结构造的说明图。

图33的(a)是基体托架的侧视图,(b)是基体托架的后视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加强框架的构造的驾驶室的左侧视图。

图35是表示加强框架的构造的左侧门的内表面图。

图36是表示铰链的安装构造的驾驶室框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37是铰链的俯视剖视图。

图38是后挡玻璃的后视图。

图39是后挡玻璃的内表面图。

图40是转动式方向盘和被卡止块的立体图。

图41是转动式方向盘和被卡止块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将本申请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列举作为作业车辆的拖拉机为例基于附图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图10说明拖拉机1的概要。实施方式中的拖拉机1的行驶机体2由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前车轮3和同样的左右一对后车轮4支承。通过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搭载的作为动力源的共轨式的柴油发动机5(以下,简称为发动机)来驱动后车轮4及前车轮3,由此拖拉机1进行前进后退行驶。发动机5由发动机罩6覆盖。在行驶机体2的上表面设置驾驶室7,在该驾驶室7的内部配置操纵座椅8和通过转向操作而将前车轮3的转向方向左右活动的操纵方向盘(圆形方向盘)9。在驾驶室7的左右下部设有操作员上下车的踏板10。在比驾驶室7的底部靠下侧的位置设有向发动机5供给燃料的油箱11。

行驶机体2由发动机框架14和左右的机体框架15构成,该发动机框架14具有前保险杠12及前车轴箱13,该左右的机体框架15在发动机框架14的后部固定成拆装自如。前车轴1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从前车轴箱13的左右两端侧向外突出。在前车轴箱13的左右两端侧经由前车轴16安装有前车轮3。在机体框架15的后部连结有变速箱17,该变速箱17用于对来自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进行适当变速而向前后四轮3、3、4、4传递。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及变速箱17的下表面侧螺栓紧固有向左右外方突出的仰视观察为矩形框板状的油箱架18。实施方式的油箱11分为左右两个。在油箱架18的左右突出部的上表面侧分开搭载有左右的油箱11。在变速箱17的左右外侧面以向外突出的方式装配有左右的后车轴箱19。左右的后车轴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内插于左右的后车轴箱19。在变速箱17经由后车轴20而安装有后车轮4。左右的后车轮4的上方由左右的后挡泥板21覆盖。

在变速箱17的后部上表面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液压式升降机构22,该液压式升降机构22使例如旋耕机这样的作业机升降移动。旋耕机等作业机经由包括左右一对下连杆23及上连杆24的三点连杆机构而连结于变速箱17的后部。用于向旋耕机等作业机传递PTO驱动力的PTO轴25向后地突出设置于变速箱17的后侧面。

在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向后突出设置的发动机输出轴(图示省略)上以直接连结的方式安装有飞轮26。经由在两端具有万向联轴器的动力传递轴29,将从飞轮26向后突出的主动轴27与从变速箱17前表面侧向前突出的主变速输入轴28连结(参照图1、图7及图10)。在变速箱17内配置有液压无级变速器、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及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及动力传递轴29向变速箱17的主变速输入轴28传递,由液压无级变速器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进行适当变速。并且,该变速动力经由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向左右的后车轮4传递。

在从变速箱17的前表面下部向前突出的前车轮输出轴30上,经由前车轮驱动轴31,连结有从内置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图示省略)的前车轴箱13向后突出的前车轮传递轴(图示省略)。变速箱17内的液压无级变速器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产生的变速动力从前车轮输出轴30、前车轮驱动轴31及前车轮传递轴经由前车轴箱13内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向左右的前车轮3传递。

接下来,参照图1~图4,说明驾驶室7内部的构造。在驾驶室7内的操纵座椅8的前方配置有转向柱32。转向柱32以埋设于在驾驶室7内部的前表面侧配置的仪表盘33的背面侧的状态竖立设置。在从转向柱32上表面向上突出的方向盘轴的上端侧安装有俯视观察大致圆形的操纵方向盘9。

在转向柱32的右侧配置有强制性地使旋耕机等作业机移动到最上升位置或最下降位置的单触升降杆34和用于对行驶机体2进行制动操作的左右一对制动踏板35。在转向柱32的左侧配置有用于将行驶机体2的行进方向向前进和后退进行切换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6(换向杆)和用于对动力断续用的离合器(图示省略)进行切断操作的离合器踏板37。

在转向柱32的左侧且在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下方配置有沿着前进后退切换杆36延伸的误操作防止体38(换向保护件)。通过将作为接触防止用具的误操作防止体38配置在前进后退切换杆36下方,在上下拖拉机1时,能防止操作员意外接触前进后退切换杆36。在仪表盘33的背面上部侧设有内置了液晶面板的操作显示盘39。

在处于驾驶室7内的操纵座椅8前方的地板40中的转向柱32的右侧配置有控制发动机5的旋转速度或车速的油门踏板41。需要说明的是,地板40上表面的大致整体形成为平坦面。隔着操纵座椅8而在左右两侧配置有侧柱42。在操纵座椅8与左侧柱42之间配置有用于执行将左右两后车轮4维持为制动状态的操作的驻车制动杆43、强制性地使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车速)大幅降低的超低速杆44(慢行杆)、用于对变速箱17内的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的输出范围进行切换的副变速杆45、以及用于对PTO轴25的驱动速度进行切换操作的PTO变速杆46。在操纵座椅8的下方配置有用于对左右两后车轮4的差动驱动进行接通切断的差速器锁止踏板47。在操纵座椅8的后方左侧配置有执行使PTO轴25反转驱动的操作的反转PTO杆48。

在操纵座椅8与左侧柱42之间设有用于放置就座于操纵座椅8的操作员的臂或肘的扶手49。扶手49具备:与操纵座椅8分体地构成、并使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进行增减速的主变速杆50;手动地对旋耕机这样的作业机的高度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刻度盘式的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升降刻度盘)。需要说明的是,扶手49构成为能够以后端下部为支点进行多级升降转动(跳ね上げ回動)。

在左侧柱42从前侧依次配置有对发动机5的旋转速度进行设定保持的节气门杆52、对于从PTO轴25向旋耕机等作业机的动力传递进行断续操作的PTO离合器开关53、以及用于对配置在变速箱17的上表面侧的液压外部取出阀(副控制阀,图示省略)进行切换操作的多个液压操作杆54(SCV杆)。在此,液压外部取出阀用于向后安装于拖拉机1的前装载机这样的其他作业机进行工作油的供给控制。在实施方式中,对应于液压外部取出阀的个数(4个)而配置4个液压操作杆54。

接下来,参照图11~图27,说明驾驶室7的详细构造。将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具备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驾驶室框架300是大致箱框状的结构,其具备:位于操纵座椅8的前方的左右一对前支柱301;位于操纵座椅8的后方的左右一对后支柱302;将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前梁构件303;将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后梁构件304;以及将前后排列的前支柱301与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左右的侧梁构件305。在驾驶室框架300的上端侧,即由前梁构件303、后梁构件304及左右的侧梁构件305构成的矩形框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棚顶体306。

在各前支柱301的下端侧连结有向左右内方延伸的前下部片板307的左右外端侧。在左右两前下部片板307的左右内端侧连结有对仪表盘33进行固定支承的纵长的仪表盘支承板308,在左右两前支柱301之间竖立设置仪表盘支承板308。另一方面,在左右两后支柱302的下端部之间连结有与后梁构件304呈平行状地延伸的后中间梁构件309。在后中间梁构件309上连结有向下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下部框架310的上端侧。在前后排列的前下部片板307和后下部框架310的下端侧连结有前后延伸的底框架311的长度方向各端部。

在各后支柱302的下端侧连结有沿着后挡泥板21的形状以在侧视观察下向前方且上方鼓出的方式弯曲的挡泥板框架312的后端上部侧。各挡泥板框架312的前端下部侧连结于从对应的前支柱301的下部向后突出的侧框架313的后端侧。在各侧框架313也连结有前下部片板307的左右外端侧。在各挡泥板框架312的左右外表面侧及与之对应的后下部框架310的左右外表面侧安装有左右的后挡泥板21。

在后中间梁构件309和左右的后下部框架310安装有后罩板314,该后罩板314覆盖由后中间梁构件309及左右的后下部框架310围成的区域。在后罩板314的下端侧和左右的底框架311安装有侧视观察呈L字板状的座椅支承板315。在座椅支承板315上配置有操纵座椅8。在左右的挡泥板框架312、后下部框架310及底框架311安装有沿着后车轮4的前部内表面侧的鼓出形状的挡泥板内板316。在左右的挡泥板内板316上配置有侧柱42。在左右的前下部片板307、底框架311的前部侧、侧框架313及座椅支承板315的前端侧安装并支承有地板支承片317。在左右的地板支承片317上配置地板40。左右的挡泥板框架312的前端下部侧和与之对应的底框架311的前后中途部由左右横长的辅助框架318连结。

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前表面侧,即由左右的前支柱301、前梁构件303及左右的前下部片板307围成的区域配置有前挡玻璃321。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后表面侧,即由左右的后支柱302、后梁构件304及后中间梁构件309围成的区域配置有后挡玻璃322。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左右侧面侧,即由前后排列的前支柱301及后支柱302、侧梁构件305、挡泥板框架312及侧框架313围成的区域配置有由透明的玻璃构成的侧门323。各侧门323经由上下一对铰链324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对应的后支柱302。

根据前挡玻璃321、后挡玻璃322及左右的侧门323的配置构造可知,各支柱301、302及各梁构件303、304、305位于驾驶室7(驾驶室框架300)的侧边部。因此,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前后左右侧面能够开设较大的窗。在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室框架300的前后左右侧面配置前挡玻璃321、后挡玻璃322及左右的侧门323(透明的玻璃制)。其结果是,在确保操作员的前后左右的视野的同时,确保驾驶室框架300的刚性。

如图22~图25所示,左右的前下部片板307的前部侧经由作为防振构件的前防振橡胶体98而连结于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上安装的前部支承台96。而且,在左右的后下部框架310与底框架311的连结部(对接部)设有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基体托架327。左右的基体托架327经由作为防振构件的后防振橡胶体99而连结于在左右的后车轴箱19上安装的后部支承台97。因此,行驶机体2经由多个防振橡胶体98、99对驾驶室7进行防振支承。

如图11~图27所示,在驾驶室框架300设有灯具构件安装用的各种支承撑条331、335、338、343。即,在前梁构件303的长度中途部焊接固定有左右一对前上段支承撑条331。各前上段支承撑条331是向前斜上方突出的薄板状的结构。在各前上段支承撑条331上经由向前下方延伸的前安装片332而安装有作为灯具构件的一例的前上段作业灯333。左右的前上段作业灯333将拖拉机1的前方照明。左右的前上段作业灯333在主视观察下与前梁构件303重叠设置,以免妨碍操作员的前方视野。在棚顶体306的前部侧形成有凹陷部334(也称为鼓出部),该凹陷部334向上凹陷,以供各前上段作业灯333嵌合。当在驾驶室框架301的上端侧安装棚顶体306时,在前部侧的各凹陷部334收纳前上段作业灯333,因此棚顶体306与各前上段作业灯333不会干涉。

另一方面,在左右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焊接固定有后上段支承撑条335的基端侧,该后上段支承撑条335在俯视观察下向远离后梁构件304及左右的侧梁构件305这两方的左右外方的后方突出,以免妨碍操作员的前方视野。在各后上段支承撑条335的前端侧经由向后延伸的后安装片336而安装有作为灯具构件的一例的后上段作业灯337。左右的后上段作业灯337将拖拉机1的后方(作业机等)照明。在实施方式中,不是在后梁构件304而是在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设置后上段支承撑条335,由此,良好地确保了操作员的后方视野,并且在左右的后上段支承撑条335之间确保了棚顶体306的后部侧的配置空间(收容空调机364的后部罩363的配置空间)。

在左右的前支柱301的上下中途部焊接固定有前中段支承撑条338的基端侧。在各前中段支承撑条338的前端侧安装有作为灯具构件的一例的前复合灯339及前中段作业灯340。各前中段支承撑条338在俯视观察下向远离前梁构件303及左右的侧梁构件305这两方的左右外方的前方突出,且以从长度中途部向前延伸的方式弯曲,以免前复合灯339及前中段作业灯340妨碍操作员的前方视野。前复合灯339对处于拖拉机1前方的车或人示出拖拉机1的车宽及左右转动等意思,实施方式的前复合灯339由方向指示灯和示廓灯构成。左右的前中段作业灯340将拖拉机1的前方照明。在实施方式中,在各前中段支承撑条338的前端侧设置上下长条的安装托架341,在安装托架341的前表面侧安装前复合灯339。在安装托架341的上端侧安装前中段作业灯340。需要说明的是,在左右的前支柱301中的比前中段支承撑条靠上方处经由后视镜撑条341而安装有侧后视镜342。后视镜撑条341也是在俯视观察下向远离前梁构件303及左右的侧梁构件305这两方的左右外方的前方延伸,以免妨碍操作员的前方视野。

在左右的后支柱302的下部焊接固定有上下长度的后下段支承撑条343的前表面侧。在各后下段支承撑条343的后表面侧安装有作为灯具构件的一例的后复合灯344及后下段作业灯345。各后下段支承撑条343在后视观察下从左右的后支柱302向左右外方突出,以免后复合灯344及后下段作业灯345妨碍操作员的后方视野。后复合灯344对处于拖拉机1后方的车或人示出拖拉机1的减速、停止、后退及左右转动等意思,实施方式的后复合灯344由尾灯、制动灯、后退灯、方向指示灯构成。左右的后下段作业灯345将拖拉机1的左右侧方照明。在实施方式中,在各后下段支承撑条343的前表面侧安装后复合灯344。在后下段支承撑条343的上端侧安装后下段作业灯345。前复合灯339与后复合灯设定在大致相同程度的上下高度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详情未图示,但是在实施方式中将驾驶室框架300形成为中空状,将该中空状的内部构成为线缆类插通用的配线通路。并且,从形成在各支柱301、302、梁构件303、304及支承撑条上的切口孔(图示省略)引出线缆,将该线缆与各灯具构件333、337、339、340、344、345连接。

根据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1~图27可知,作业车辆1具备将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配置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上端侧的棚顶体306,在作业车辆1中,安装灯具构件333、337、339、340、344、345的支承撑条331、335、338、343设于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因此能够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上直接安装所述灯具构件333、337、339、340、344、345。从而有助于生产线的组装作业性的提高,谋求成本降低。

另外,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具备左右一对前支柱301、左右一对后支柱302、将所述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前梁构件303、将所述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后梁构件304、以及将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301与所述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侧梁构件305,在设置于所述各前支柱301的上下中途部的所述支承撑条338上安装有作为所述灯具构件的前复合灯339及前中段作业灯340,在设于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下部的支承撑条343上安装有作为所述灯具构件的后复合灯344及后下段作业灯345,因此,在所述各前支柱301侧的支承撑条338上能够一并安装前复合灯339及前中段作业灯340,在所述各后支柱302侧的支承撑条343上能够一并安装后复合灯344及后下段作业灯345。即,能够将所述各支承撑条338、343兼用作对所述多个灯具构件339、340、344、345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能够有助于部件个数的削减。而且,也能够简化线缆类对于所述多个灯具构件339、340、344、345的布置。也容易确保从所述驾驶室7内的前后左右的视野。

根据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1~图27可知,作业车辆1具备将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上端侧配置的棚顶体306,在作业车辆1中,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具备左右一对前支柱301、左右一对后支柱302、将所述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前梁构件303、将所述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后梁构件304、以及将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301与所述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侧梁构件305,在设于所述前梁构件303的长度中途部的左右一对支承撑条331上分别安装前上段作业灯333,而在设于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的支承撑条335上安装后上段作业灯337,因此,能够在所述前梁构件303上直接安装所述前上段作业灯333,并且能够在所述后梁构件304上直接安装所述后上段作业灯337。因此,有助于生产线的组装作业性的提高,谋求成本降低。而且,由于无需在所述棚顶体306上安装所述各上段作业灯333、337或布置线缆类,因此也能够简化所述棚顶体306对于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组装作业。在这一点上也能对生产线的组装作业性的提高作出贡献。

另外,将所述各前上段作业灯333设置成在主视观察下与所述前梁构件303重叠,因此能够格外降低所述各前上段作业灯333遮挡就座于所述操纵座椅8的操作员的前方视野的可能性,能够良好地确保操作员的前方视野。

接下来,参照图11~图23,说明在驾驶室7的左右下部设置的踏板10的详细构造。如图11~图23所示,在前后排列的前车轮3与后车轮4之间且在驾驶室7的左右下部侧,悬挂地设有操作员上下车的踏板10。实施方式的踏板10具备多个踏板梯级部351(在实施方式中为两个梯级)和与这些踏板梯级部351连结的前后的侧板部352、353。多个踏板梯级部351以随着向下层前进而远离后车轮4的方式沿前后方向错开相互的位置。在实施方式中,下层侧的踏板梯级部351与上层侧的踏板梯级部351相比处于向前方错开的位置。

这种情况下,前侧板部352在主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L字状。前侧板部352的纵长部354的上端侧螺栓紧固于在各前支柱301的下端侧焊接固定的托架片355。在前侧板部352的纵长部354的上下中途部位固定有上层侧的踏板梯级部351的前端侧。在前侧板部352的下端水平部356固定有下层侧的踏板梯级部351的前端侧。前侧板部352的下端水平部356比纵长部向前方突出。

后侧板部353的上端侧螺栓紧固于将左右的挡泥板框架312与底框架311连结的辅助框架318。在后侧板部353的上下中途部固定有上层侧的踏板梯级部351的后端侧。在后侧板部353的下端侧固定有下层侧的踏板梯级部351的后端侧。后侧板部353向前斜下方倾斜并在上下中途部附近进一步向前弯折。这样构成的话,容易使乘坐于驾驶室7的操作员的移动方向朝着面向操纵座椅8的后斜上方(通过各踏板梯级部351的错开配置而能够使操作员的动作路线朝向操纵座椅8)。因此,能够格外地提高上下驾驶室7的方便性。

如图13、图19、图22及图23所示,后侧板部35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定得比前侧板部352(纵长部35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宽。这样构成的话,操作员将脚放置于各踏板梯级部351时,前侧板部352(纵长部354)的存在不会成为干扰,在这一点上也能对上下驾驶室7的方便性的提高作出贡献。而且,由于后侧板部353为宽幅,因此通过后侧板部353的存在能够有效地抑制后车轮4的溅泥。

根据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1~图23可知,作业车辆1具备搭载有发动机5的行驶机体2、对所述行驶机体2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前车轮3及后车轮4、将处于所述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以及用于向所述驾驶室7内上下的踏板10,其中,在前后排列的所述前车轮3与所述后车轮4之间且在所述驾驶室7的左右下部侧悬挂设有所述踏板10,所述踏板10具备多个踏板梯级部351和与这些踏板梯级部351连结的前后的侧板部352、353,所述多个踏板梯级部351以随着向下层前进而远离所述后车轮4的方式沿前后方向错开相互的位置,因此使所述各踏板梯级部351沿着朝向所述驾驶室7内外的操作员的动作路线设置,能够格外提高上下所述驾驶室7的方便性。

另外,由于将所述后侧板部35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定得比所述前侧板部352(纵长部35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宽,因此操作员在将脚放置于所述各踏板梯级部351时,所述前侧板部352的存在不会成为干扰,在这一点上也能对上下所述驾驶室7的方便性的提高作出贡献。而且,由于所述后侧板部353为宽幅,因此通过所述后侧板部353的存在能够有效地抑制所述后车轮4的溅泥。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11、图14、图28及图29,说明棚顶体306内外的空调构造。在驾驶室框架301的上端侧安装的棚顶体306具备作为外包装的外顶361、构成驾驶室7的顶棚的内顶362、以及比后梁构件304向后方突出的后部罩363。利用外顶361从上方覆盖内顶362及后部罩363,由此将棚顶体306内部构成为中空状。从而外顶361的后部侧也比后梁构件304向后方延伸。供各前上段作业灯333嵌合的凹陷部334(鼓出部)形成在外顶361的前部侧。

棚顶体306内部由内顶362和后部罩363划分为前后两个室。内顶362侧的空间相当于前室,后部罩363侧的空间相当于后室。在棚顶体306内部的后室侧(后部罩363侧)收容有对驾驶室7内的空调进行管理的空调机364。空调机364通过利用了发动机5的冷却水的制热、利用了由发动机驱动的压缩器、冷凝器及蒸发器等的制冷,来调节驾驶室7内的空调(室内温度)。将空调机364配置在比后梁构件304向后方突出的后部罩363侧,由此防止驾驶室7的整个高度升高为必要以上。尤其是在实施方式中,不是在后梁构件304而是在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设置后上段支承撑条335,由此,良好地确保操作员的后方视野,并且在左右的后上段支承撑条335之间确保棚顶体306的后部侧的配置空间(收容空调机364的后部罩363的配置空间)。

后部罩363与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梁构件304连结。因此,后部罩363及空调机364由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梁构件304支承。在后部罩363的周缘部安装有密封件365。在内顶362及后部罩363上覆盖而安装有外顶361的状态下,密封件365紧贴于外顶361的内表面侧,棚顶体306内部的后室侧(后部罩363侧)成为密闭状。

外顶361的左右侧部以切成朝向左右内侧的斜下方的方式倾斜。在外顶361的左右侧部中的与将发动机5的废气向外部排出的尾管229(参照图1~图10)相反的一侧的侧部形成有使棚顶体306内部的后室侧(后部罩363侧)与外部连通的外气取入口366。这种情况下,尾管229在驾驶室7的前方右侧以从下方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沿着右前支柱301延伸)。相对于此,外气取入口366形成在外顶361左侧部的后部侧(与后部罩363对应的部位)。外气取入口366经由在后部罩363的左侧壁部形成的连通口(图示省略)而从左侧方面向后部罩363内的空调机364。在外气取入口366装配有格子状的通气框体367。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是在形成于后部罩363的左侧壁部上的连通口安装有除尘过滤器。另一方面,在与就座于操纵座椅8的操作员的后头部相对的内顶362的后部侧形成有使后部罩363内与驾驶室7内连通的内气取入口368。在内气取入口368装配有格子状的通气框体369。

在后部罩363内配置有内外气切换开闭板370,该内外气切换开闭板370对形成在后部罩363的左侧壁部上的连通口进行开闭。内外气切换开闭板370通过致动器371的驱动而进行开闭转动。当使内外气切换开闭板370进行开放动作时,后部罩363的连通口开放,通过后部罩363内的空调机364的驱动,从外气取入口366经由连通口向后部罩363内导入外部空气。当使内外气切换开闭板370进行关闭动作时,后部罩363的连通口关闭而使外部空气不再从外气取入口366进入,通过空调机364的驱动,从内气取入口368向后部罩363内导入驾驶室7内的空气。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内外气切换开闭板370的开度(开闭程度),能够调节向后部罩363内的空调机364引导的外气与内气的比例。

在形成于空调机364的前表面侧的调整空气排出口372连接有从后室侧(后部罩363侧)向前室侧(内顶362侧)引导调整空气的俯视观察下呈两叉状的空调通道373的上游侧。空调通道373的上游侧位于内气取入口368的上方,在贯通后部罩363的前表面侧和内顶362的后表面侧后向左右呈两叉状地分支。空调通道373的两叉状的通道部374沿着由前梁构件303、后梁构件304及左右的侧梁构件305构成的矩形框而在俯视观察下呈矩形形状地延伸。在空调通道373的各通道部374的中途部分配置有调节开闭板376,该调节开闭板376调节在内顶362的左右两侧部设置的制冷制热用吹出口375与通道部374的连通状态。左右的调节开闭板376通过致动器377及推拉丝线378而连动地转动。空调通道373的各通道部374的下游侧与在内顶362的前部设置的除雾用吹出口379连通。在各吹出口375、379设有对来自空调机364的调整空气的风量、风向进行变更调节的翅片(图示省略)。

当通过左右两调节开闭板376堵挡各通道部374的向下游侧的流动(向各除雾用吹出口379的流动)时,来自空调机364的调整空气仅从左右的制冷制热用吹出口375向驾驶室7内吹出。当通过左右两调节开闭板376堵挡向左右的制冷制热用吹出口375的流动时,来自空调机364的调整空气仅从左右的除雾用吹出口379向驾驶室7内吹出。根据左右两调节开闭板376的转动角度,能够调节来自制冷制热用吹出口375的调整空气的风量和来自除雾用吹出口379的调整空气的风量。

根据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图2、图11、图14、图28及图29可知,作业车辆1具备将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上端侧配置的棚顶体306,在作业车辆1中,在所述行驶机体2的左右一方具备将搭载于所述行驶机体2的发动机5的废气向外部排出的尾管135,将所述棚顶体306的内部划分为前后两个室,在后室363侧收容空调机364,在所述棚顶体306的左右侧部中的与所述尾管229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使所述后室363与外部连通的外气取入口366,因此能够格外地防止将来自所述尾管229的废气向所述外气取入口366取入的可能性。

另外,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具备左右一对前支柱301、左右一对后支柱302、将所述前支柱301彼此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前梁构件303、将所述后支柱302彼此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后梁构件304、以及将前后排列的所述前支柱301与所述后支柱302的上端部之间连结的侧梁构件305,使所述棚顶体306的后室363比所述后梁构件304向后方突出,利用所述后梁构件304支承所述后室363,在设于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的支承撑条335上安装后上段作业灯337,因此不用升高所述驾驶室7的整体高度就能够在所述棚顶体306内部配置所述空调机364,并且能够避免为了在所述棚顶体306的前室362收容所述空调机364而限制操作员的前方视野这样的问题。而且,在设于所述各后支柱302的上端侧的支承撑条335上安装后上段作业灯337,由此能够将所述棚顶体306的后室363侧的配置空间形成在所述两后上段作业灯337用的所述支承撑条335之间,并且也能够良好地确保操作员的后方视野。

接下来,参照图30的(a)~(d)、图31及图32,说明梁构件303、304、305的详细构造。如前所述,对棚顶体306进行支承的矩形框具备前梁构件303、后梁构件304及左右的侧梁构件305。前梁构件303、后梁构件304及左右的侧梁构件305相当于构成驾驶室框架300的框架构件。如图30的(a)所示,前梁构件303由中空状(截面矩形形状)的方管材料构成,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如图31的(a)、(b)所示,前梁构件303的左右各端面焊接固定于前支柱301的上端侧面。

后梁构件304及左右的侧梁构件305都由截面C字状(槽形)的钢材构成。后梁构件304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左右的侧梁构件305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在后梁构件304及各侧梁构件305的开口部嵌入并焊接固定有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板304a、305a。因此,后梁构件304及各侧梁构件305的至少长度中途部成为方管那样的中空状(截面矩形形状)。

如图32的(a)、(b)所示,后梁构件304的左右各端面焊接固定于后支柱302的上端侧面。如图31的(a)、(b)所示,各侧梁构件305的前端面焊接固定于前支柱301的上端侧面。因此,在前支柱301的上端侧,前梁构件303的左右任一端面与左右任一侧梁构件305的前端面对接。在前梁构件303和左右的侧梁构件305的内侧焊接固定有倾斜状(筋交い状)的加强托架319。由于加强托架319的存在,能确保前梁构件303、左右的侧梁构件305、前支柱301的连结强度。

如图32的(a)、(b)所示,各侧梁构件305的后端面焊接固定于后支柱302的上端侧面。因此,在后支柱302的上端侧,后梁构件304的左右任一端面与左右任一侧梁构件305的后端面对接。在后梁构件304和左右的侧梁构件305的内侧也焊接固定有倾斜状的加强托架319。由于加强托架319的存在,能确保后梁构件304、左右的侧梁构件305、后支柱302的连结强度。

根据上述的记载以及图30~图32可知,作业车辆1具备将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在作业车辆1中,将所述驾驶室框架300中的至少一根框架构件304、305形成为截面C字状,将沿着所述框架构件304、30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板304a、305a焊接固定于所述框架构件304、305的开口部,由此将所述框架构件304、305的至少长度中途部构成为中空状,因此不使用所述以往那样的高成本的方管材料,能够提高框架构件304、305以及驾驶室框架300的刚性,并谋求低成本化。

接下来,参照图22~图25及图33的(a)、(b),说明驾驶室7后方下部侧的防振支承构造的详情。在处于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侧的左右的对接部以向左右外方伸出的方式安装基体托架327。这种情况下,如图22~图25及图33的(a)、(b)所示,在左右的后下部框架310与底框架311的连结部(对接部)设有向左右外方伸出的基体托架327。并且,在从行驶机体2的变速箱17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后车轴箱19上的后部支承台97,经由作为防振构件的后防振橡胶体99而连结基体托架327。在实施方式中,在底框架311的后端上表面焊接固定后下部框架310的下端面。并且,在底框架311的后端侧预先通过焊接来安装基体托架327而进行单元化。

基体托架327具备供后防振橡胶体99安装的基板片328、以及对基板片328与底框架311的连结强度进行增补的前后一对支撑片329及加强板片330。基板片328以向左右外方伸出的方式焊接固定于底框架311的后端下表面侧。前后一对支撑片329将基板片328的上表面与底框架311的后端侧连结。后支撑片329堵挡中空状(截面矩形形状)的方管材料即底框架311的后开口端面。前支撑片329经由加强板片330而支承底框架311的后端侧面。加强板片330以从侧方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后下部框架310与底框架311的对接部。在加强板片330形成有开口孔330a,该开口孔330a面向后下部框架310与底框架311的对接部。由于开口孔330a的存在,能够将后下部框架310与底框架311的对接部中的由加强板片330盖住的部分和加强板片330进行焊接。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在底框架311上预先安装带有加强板片330的基体托架327而进行单元化,在此基础上,在底框架311上后安装并焊接固定后下部框架310。而且,在底框架311焊接固定后下部框架310时,由于开口孔330a的存在,能够充分地确保底框架311与后下部框架310的对接部中的由加强板片330盖住的部分的焊接长度。因此,能够提高底框架311及后下部框架310的接合作业性,并且能谋求底框架311及后下部框架310的接合强度的提高以及驾驶室框架300的刚性提高。

另外,在处于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侧的左右的对接部,以向左右外方伸出的方式安装基体托架327,在从行驶机体2的变速箱17向左右外方突出的后车轴箱19上的支承台97,经由防振构件99而连结基体托架327,因此能够从比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侧靠左右外侧的位置支承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侧,能够将驾驶室框架300的后方下部侧防振且稳定地连结于行驶机体2。

接下来,参照图34及图35,说明驾驶室7后方下部侧的防振支承构造的详情。如前所述,在驾驶室7的左右各侧部(驾驶室框架300的左右侧面侧)配置有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堵挡该部位的透明的一片玻璃制的侧门323。侧门323经由上下一对铰链324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对应的后支柱302。在侧门323的前部侧设有将该侧门323切换为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门锁定构件400。通过对设于门锁定构件400的外表面侧的把手400a进行操作而使门锁定构件400进行锁定或解锁,从而进行侧门323的开闭。在侧门323的内表面侧配置有提高该侧门323的强度且侧视观察下呈C字状的加强框架401。

加强框架401具有沿着侧门323的后缘侧延伸的纵框架部402、从纵框架部402的上端侧沿着侧门323的上缘侧向前延伸的上横框架部403、以及从纵框架部402的下端侧以对侧门323的上下进行划分的方式向前延伸的下横框架部404。下横框架部404位于侧门323内表面的上下中途部,相当于提高侧门323的强度的前后长条的框架体。在实施方式中,加强框架401以包围侧门323的上部侧的方式设置。

加强框架401与门锁定构件400以及上下一对铰链324连结。在实施方式中,将下横框架部404的前端侧连结于门锁定构件400。将下横框架部404与纵框架部402的拐角部连结于下铰链324的前端侧,将纵框架部402的上端侧连结于上铰链324。即,成为通过门锁定构件400及上下一对铰链324和加强框架401夹持侧门323的状态。上横框架部403的前端侧直接连结于侧门323的上端前部。需要说明的是,下铰链324与挡泥板框架312经由气缸405而连结。

在下横框架部404的前后中途部、即下横框架部404中的就座于操纵座椅8的操作员的手能到达的部位,设有通过手握住而将门锁定构件400向解锁的方向进行切换操作的抓握体406。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是抓握体406经由内装于下横框架部404的丝线构件而连动连结于门锁定构件400。例如若在各下横框架部404握住抓握体406,则经由丝线构件而门锁定构件400向解锁方向进行切换工作。其结果是,门锁定构件400被解锁。操作员在保持就座于操纵座椅8的状态下仅通过例如在各下横框架部404握住抓握体406这样极其简单的动作,就能够将门锁定构件400解锁。若直接推压侧门323,则侧门323顺畅地进行开放转动。

根据上述的记载以及图34及图35可知,作业车辆1具备将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将所述驾驶室7的左右侧部堵挡的侧门323,在作业车辆1中,在所述侧门323的内表面侧配置有提高所述侧门323的强度且侧视观察下呈C字状的加强框架401,所述加强框架401具有沿着所述侧门323的后缘侧延伸的纵框架部402、从所述纵框架部402的上端侧沿着所述侧门323的上缘侧向前延伸的上横框架部403、以及从所述纵框架部402的下端侧以对所述侧门323的上下进行划分的方式向前延伸的下横框架部404,因此所述加强框架401以包围所述侧门323的上部侧的方式设置。因此,能确保所述驾驶室7侧方的视野,并将所述加强框架401用作所述侧门323自身的强度构成部分,谋求多由一片玻璃构成的所述侧门323的刚性提高。而且,也能够将所述下横框架部404用作上下所述驾驶室7时的扶手。

另外,在将所述侧门323切换为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门锁定构件400、以及将所述侧门32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连结于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上下一对铰链324上连结所述加强框架401,因此能够通过所述门锁定构件400及所述上下一对铰链324和所述加强框架401夹持所述侧门323,能够简单且高强度地将所述加强框架401连结于所述侧门323。因此,谋求所述侧门323的组装作业的容易化及制造成本的降低。

根据上述的记载以及图34及图35可知,作业车辆具备将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将所述驾驶室7的左右侧部堵挡的侧门323,在作业车辆中,在所述侧门323的前部侧设置将所述侧门323切换为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门锁定构件400,在所述侧门323内表面中的上下中途部配置有提高所述侧门323的强度的前后长条的框架体404,在所述框架体404的前端侧连结所述门锁定构件400,在所述框架体404中的就座于所述操纵座椅8的操作员的手能到达的部位设置通过用手握住而将所述门锁定构件400向解锁的方向进行切换操作的抓握体406,因此操作员在保持就座于所述操纵座椅8的状态下仅通过例如在各所述框架体404握住所述抓握体406这样极其简单的动作,就能够将所述门锁定构件400解锁,能够提高所述侧门323的开放操作性。

接下来,参照图36及图37,说明将侧门323支承为能够转动的铰链324的详细构造。将侧门32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与驾驶室框架300中的后支柱302连结的上下各铰链324具有设于后支柱302的铰链撑条408和以能够横向转动的方式枢轴连接于铰链撑条408的铰链罩409。将铰链罩409的前半部螺栓紧固在侧门323的后缘侧。铰链撑条408具备从后支柱302突出的平板部408a和在平板部408a的前端侧形成的枢支部408b。在铰链撑条408的平板部408a安装限动螺栓410,该限动螺栓410作为与铰链罩409的内表面后部侧抵接来限制侧门323的最大打开角度的限动构件。限动螺栓410在铰链罩409的内表面后部侧设有金属制的抵接片411。将侧门323开放而使限动螺栓410的头部或前端部与铰链罩409的抵接片411抵接的状态成为侧门323的最大打开角度。通过调节限动螺栓410的拧入量,来变更铰链罩490的抵接片411与限动螺栓410的抵接位置,从而调节侧门323的最大打开角度。

根据上述的记载以及图36及图37可知,作业车辆1具备将处于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将所述驾驶室7的左右侧部堵挡的侧门323,在作业车辆1中,其具备将所述侧门32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与所述驾驶室框架300连结的铰链324,所述铰链324具有设于所述驾驶室框架300的铰链撑条408和以能够横向转动的方式与所述铰链撑条408枢轴连接的铰链罩409,在所述铰链撑条408安装限动构件410,该限动构件410与所述铰链罩409的内表面侧抵接来限制所述侧门323的最大打开角度,因此,仅通过利用了安装于所述铰链撑条408的所述限动构件410的简单的构造,就能够实现所述侧门323的最大打开角度的限制。因此,能够廉价地制造对所述侧门323的最大打开角度进行限制的构造,谋求成本降低。

另外,所述限动构件410是拧入所述铰链撑条408的限动螺栓,通过调节所述限动螺栓410的拧入量,来变更所述限动螺栓410与所述铰链罩409的抵接位置,从而调节所述侧门323的最大打开角度,因此能极其简单地进行所述侧门323的最大打开角度的调节作业。

接下来,参照图38~图41,说明将作为开闭窗的后挡玻璃322的开闭位置进行多级切换的构造。在驾驶室7的后侧部(驾驶室框架300的后表面侧)配置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堵挡该部位的透明的一片玻璃制的后挡玻璃322。后挡玻璃322经由左右一对合页413以能够开闭(能够升降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后梁构件304。在驾驶室框架300中的后中间梁构件309上表面的左右中央部螺栓紧固有决定后挡玻璃322的开闭位置的作为被卡止部的被卡止块414。被卡止块414形成为朝向一方的后支柱302开口的俯视观察コ字状。

在后挡玻璃322内表面的自由端侧安装有转动式方向盘415。转动式方向盘415具备紧固于后挡玻璃322内表面的自由端侧的方向盘基部416、从方向盘基部416向前突出的转动轴部417、以及从转动轴部417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方向盘部418。在转动轴部417形成有沿着其长度方向空出适当间隔地设置的向下突状的多个卡合突起420a、420b。实施方式的卡合突起420a、420b为两个,通过各卡合突起420a与被卡止块414的卡合的组合,能够将包含全闭位置在内的后挡玻璃322的开闭位置进行四级切换。

即,在使转动轴部417后端侧的第一卡合突起420a以重合的方式与被卡止块414的驾驶室7内部侧的前侧面414a抵接的状态下,驾驶室7的后侧部由后挡玻璃322闭塞(后挡玻璃322成为全闭位置)。在第一卡合突起420a嵌入被卡止块414的コ字状的凹槽414b的状态下,后挡玻璃322成为从驾驶室7的后侧部稍分离的最小半开位置。在使转动轴部417前端侧的第二卡合突起420b以重合的方式与被卡止块414的前侧面414a抵接的状态下,后挡玻璃322成为比最小半开位置从驾驶室7的后侧部更加分离的中间半开位置。在第二卡合突起420b嵌入被卡止块414的凹槽414b的状态下,后挡玻璃322成为从驾驶室7的后侧部分离最远的最大开放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开闭窗,并不局限于后挡玻璃322。而且,开闭窗并不局限于升降转动式的结构,也可以是上下转动式的结构或水平转动式的结构。

在后挡玻璃322的外表面上部侧设有对后挡玻璃322进行清扫的雨刮器421(参照图38)。另一方面,在后挡玻璃的内表面上部侧安装雨刮器驱动箱422,该雨刮器驱动箱422收容有对雨刮器421进行驱动的雨刮器电动机(图示省略)等(参照图39)。雨刮器421在后挡玻璃322的外表面上部侧向外突出,因此在棚顶体306的后部罩363形成有在使后挡玻璃322较大地升降转动时防止雨刮器421与后部罩发生干涉的向上凹陷的避让凹陷部423(参照图29)。如图38所示,在安装于后挡玻璃322的左侧部的固定托架424上设置反射板427。固定托架424与左侧的后支柱302经由气缸等缓冲体425而连结,后挡玻璃322的右侧部与右侧的后支柱302经由气缸等缓冲体426而连结(参照图39)。

根据上述的记载以及图38~图41可知,作业车辆1具备将行驶机体2上的操纵座椅8覆盖的驾驶室7,所述驾驶室7具有构成骨架的驾驶室框架300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将所述驾驶室7的一侧部堵挡的转动式的开闭窗322,在作业车辆1中,在所述驾驶室框架300安装有决定所述开闭窗322的开闭位置的被卡止部414,在设于所述开闭窗322的自由端侧的转动式方向盘415上安装有通过所述转动式方向盘415的转动操作而选择性地与所述被卡止部414卡合/松脱的多个卡合突起420a、420b,因此仅通过所述转动式方向盘415的转动操作这样极其简单的(单触性的)操作,就能够将所述开闭窗322的开闭位置进行多级切换,能够简便地进行使所述开闭窗322为全闭或半开的开闭作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发明中的各部的结构没有限定为图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说明

1 拖拉机

2 行驶机体

3 前车轮

4 后车轮

7 驾驶室

8 操纵座椅

300 驾驶室框架

301 前支柱

302 后支柱

303 前梁构件

304 后梁构件

304a、305a 加强板

305 侧梁构件

327 基体托架

330 加强板片

330a 开口孔

400 门锁定构件

401 加强框架

406 抓握体

408 铰链撑条

409 铰链罩

410 限动螺栓

414 被卡止块

415 转动式方向盘

420a 第一卡合突起

420b 第二卡合突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