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0057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缓和从车身侧方施加的冲击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特别是涉及配置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在车身宽度方向上配置于车门与后部座位之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向安全气囊的内部注入气体的充气机、在车身前方侧具有开口部并收纳安全气囊及充气机的收纳箱、从车身前方侧覆盖收纳箱的树脂制基座盖的装置已经众所周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通过充气机使收纳于树脂制的收纳箱的安全气囊弹出的话,安全气囊破坏位于车身前方侧的树脂制的基座盖的薄壁部来弹出展开。

详细而言,设置于车身上的车用电池与充气机通过线束被连接,在从车身侧方施加了既定值以上的冲击时,未图示的冲击传感器能够感知并向充气机供给点火用电,从而安全气囊在就座者的侧方弹出展开。

此时,安全气囊及充气机通过金属制的护圈被保持并收纳于收纳箱。因此,可确保安全气囊及充气机的保持性并引导安全气囊的弹出展开方向。

专利文献1:特开2009-403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上述树脂制基座盖以嵌入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被配置,通常,此基座盖的上端部分及下端部分被组装于车身部件而被固定。

然而,由于在车辆行驶时,车身的震动或从就座者受到的冲击会传递至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因此,为了将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稳定地安装于车身上,需要设法提高树脂制基座盖与车身部件的安装刚性。

特别是,配置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空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情况,由于需要在狭窄的空间安装构成配件这一操作,因此需要设法利用已有配件来确保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安装刚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充气机被收纳于位于基座盖的车身后方侧的收纳箱,因此线束从车用电池向收纳箱内部的充气机比较复杂地延伸。

然而,在上述这样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并没有考虑到使作为构成配件的基座盖及收纳箱支持线束。

因此,线束由于从就座者受到的振动或车身的振动等自由移动的话,线束有可能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干涉安全气囊,影响安全气囊的展开。另外,线束有可能在车辆行驶时与其他构成配件咬合,导致线束变形。

特别是,配置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空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情况,由于需要在狭窄的空间安装构成配件这一操作,因此需要设法紧凑地配置线束。

另外,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在充气机驱动使安全气囊弹出时,使安全气囊弹出的充气机的气体压力较大地负荷于收纳箱,其结果,有可能导致收纳箱变形,影响安全气囊的弹出方向。

因此,需要提高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收纳安全气囊及充气机的收纳箱周边的刚性的技术。

特别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为了谋求强度的提高,一方面将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收纳箱设置为金属制,另一方面为了谋求轻量化需要变更为树脂制。因此,需要即使将收纳箱变更为树脂制也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可抑制收纳箱变形的技术。

另外,专利文献1这样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以嵌入于车门与后部座位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被组装,这样由于在车辆行驶时,车身的振动或从就座者收到的冲击等传递至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因此需要设法抑制车身与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接触声音。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置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空间且提高了与车身部件的安装刚性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已有配件来确保与车身部件的安装刚性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线束适宜地支持于构成配件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置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空间且紧凑地配置线束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可抑制收纳安全气囊及充气机的收纳箱周边变形且可使安全气囊的弹出方向稳定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行驶时可抑制车身与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接触声音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是一种设置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可弹出的安全气囊、向该安全气囊的内部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安装于车门与所述后部座位之间的基座部件、以及护圈部件;该基座部件具有收纳折叠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及所述充气机的基座收纳部、以及安装于所述车身的基座安装部;该护圈部件从车身后方侧保持所述基座收纳部,并从保持所述基座收纳部的部分向所述基座安装部侧延伸,以与所述基座安装部重合的状态,与该基座安装部一同安装于所述车身。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作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基板的基座部件的基座安装部,以与较高刚性的护圈部件重合的状态,与护圈部件一同安装于车身,因此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安装于车身部件的安装刚性提高。

另外,根据上述构成,利用作为已有配件的护圈部件,能够确保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安装于车身部件的安装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护圈部件中,与所述基座部件重合的部分从所述基座安装部侧向所述基座收纳部侧延伸。

根据上述构成,护圈部件与基座部件的重合部分变大,进一步提高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安装于车身部件的安装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在所述护圈部件中,沿所述车身形状弯折的避开部形成于保持所述基座收纳部的上端部分与重合于所述基座安装部的下端部分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能够沿车身的形状安装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因此能够抑制相互干涉,提高支持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在所述基座收纳部及所述护圈部件分别形成有在该基座收纳部及护圈部件被组装的状态下相互连通的孔部,所述充气机中,在与所述孔部相对的部分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充气机组装于所述基座收纳部及所述护圈部件的被组装部,相对于该被组装部,组装部件从护圈孔部的基座孔部侧的相反侧被组装。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充气机从护圈部件的充气机侧的相反侧通过组装部件被同时组装于基座收纳部及护圈部件,因此提高充气机及安全气囊的安装刚性,同时安装操作也变得容易。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护圈部件中,在所述护圈孔部的周边部分设置有向所述充气机侧凹陷而形成的、且所述组装部件可嵌合的嵌合凹部。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不使安装部件突出便紧凑地组装充气机、基座收纳部及护圈部件。

另外,能够将组装部件组装于刚性较高的嵌合凹部。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护圈部件的所述嵌合凹部从开口部向底部呈锥形形状变窄。

根据上述构成,组装部件容易地组装于嵌合凹部,同时组装部件相对于嵌合凹部的定心变得容易。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护圈部件通过所述嵌合凹部嵌合于所述基座孔部而组装于所述基座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基座部件与护圈组件的组装刚性提高。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充气机的所述被组装部由向所述护圈部件突出的组装轴部构成,所述护圈部件具备配置于所述基座收纳部的车身后方侧的后壁部、从该后壁部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左右的侧壁部,在该侧壁部形成有所述护圈孔部、及从该护圈孔部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开槽且可插通所述组装轴部的狭缝部。

根据上述构成,例如,在从车身后方侧将护圈部件组装于基座收纳部时,能够抑制充气机中,从基座收纳部的基座孔部露出的组装轴部与护圈部件的相互干涉,护圈部件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从车身前方侧覆盖收纳了所述安全气囊及所述充气机的所述基座部件的表皮材料,一端侧安装于该表皮材料、从该一端侧连续并延伸且另一端侧卡止于设置于所述基座收纳部的织物卡止部、引导所述安全气囊的弹出方向的织物,所述护圈部件中,在保持所述织物卡止部的部分,在安装有所述织物一侧的相反侧的面形成有加强部。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织物的支持刚性提高,因此即使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较强的力施加于织物,织物也能够不脱落并稳定地引导安全气囊。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一端部连接于所述充气机并向该充气机供给点火用电的线束,该线束在支持于所述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向上下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构成,成为可使线束适宜地支持于作为构成配件的基座部件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另外,由于线束在支持于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向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在配置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空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紧凑地配置例如连接设置于就座者脚下侧的车用电池与配置于就座者的上身的侧方的安全气囊及充气机的线束。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线束在上下方向上被夹持于所述基座收纳部与所述护圈部件之间。

如上所述,由于线束在上下方向被挟持于及基座收纳部与护圈部件之间,因此能够适宜地支持线束,并且能够限制线束由于从就座者受到的振动或车身振动自由移动。

此时,优选的是在所述基座收纳部设置有向所述护圈部件侧的相反侧凹陷而形成且可收纳所述线束的收纳凹部,所述线束被所述收纳凹部及所述护圈部件包围并支持。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适宜地支持线束,紧凑地配置。

此时,优选的是在所述护圈部件的车身后方侧部分设置有向位于车身后方侧的所述车身的一部分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被配置为在所述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抵接于所述车身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限制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保护基座收纳部的护圈部件向车身后方侧倾倒。

即,由于护圈部件相对于基座收纳部的支持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基座收纳部周边变形,同时能够稳定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方向。

另外,由于使护圈部件的后面一部分突出且抵接于车身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在突出部以外的部分中确保车身前后方向的空间。

另外,由于突出部被配置为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抵接于车身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在车辆行驶时车身与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接触声音。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护圈部件具备配置于所述基座收纳部的车身后方侧的后壁部、及从该后壁部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左右的侧壁部,所述突出部是使所述后壁部的至少一部分向车身后方侧凹陷而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以简易的构造提高护圈部件的支持刚性,同时能够限制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护圈部件向车身后方侧倾倒。

此时,优选的是在所述基座收纳部及所述护圈部件分别形成有可连通的、用于插通设置于所述充气机的组装轴部的孔部,相对于所述组装轴部,组装部件从所述孔部的所述充气机侧的相反侧被组装而构成,所述组装轴部至少由设置于所述充气机的上端侧的第1组装轴部及设置于下端侧的第2组装轴部构成,所述突出部配置于所述第1组装轴部的上端与所述第2组装轴部的下端之间。

如上所述,由于护圈部件的突出部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充气机的第1组装部件与第2组装部件之间且可抵接于车身部件,因此护圈部件能够有效地承受在安全气囊向车身前方侧弹出展开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根据本发明,由于基座安装部在与刚性较高的护圈部件重合的状态下,与护圈部件一同安装于车身,因此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安装于车身部件的安装刚性提高。另外,利用作为已有配件的护圈部件,能够确保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安装于车身部件的安装刚性。

根据本发明,护圈部件与基座部件的重合部分变大,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安装于车身部件的安装刚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沿车身的形状安装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因此能够抑制相互干涉,提高支持刚性。

根据本发明,充气机及安全气囊的安装刚性提高,安装操作也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使组装部件突出便紧凑地组装充气机、基座收纳部及护圈部件。另外,能够将组装部件组装于刚性较高的嵌合凹部。

根据本发明,将组装部件组装于嵌合凹部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同时,组装部件相对于嵌合凹部的定心操作也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基座部件与护圈部件的组装刚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例如,在从车身后方侧将护圈部件组装于基座收纳部时,能够抑制充气机与组装轴部、护圈部件的相互干涉,护圈部件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

根据本发明,由于织物的支持刚性提高,因此即使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较强的力施加于织物,织物也能够不脱落并稳定地引导安全气囊。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线束适宜地支持于作为构成配件的基座部件。另外,能够紧凑地配置线束。

根据本发明,能够适宜地支持线束,并且能够抑制线束由于从就座者受到的振动或车身的振动等自由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适宜地支持线束,实现紧凑地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限制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保护基座收纳部的护圈部件向车身后方侧倾倒。即,能够抑制在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基座收纳部周边的变形,同时能够稳定安全气囊的弹出展开方向。另外,能够确保在护圈部件中除突出部以外的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空间。另外,能够抑制在车辆行驶时车身与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接触声音。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提高护圈部件的支持刚性,同时能够限制在安全气囊弹出时护圈部件向车身后方侧倾倒。

根据本发明,护圈部件能够有效地承受安全气囊在向车身前方侧弹出展开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配置说明图。

图2为从正面看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3为从背面看基座部件的立体图。

图4为说明基座部件与护圈部件的组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说明充气机的组装轴与组装部件的组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说明护圈部件与车身部件的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7为图1的A-A截面图,是表示安全气囊被收纳的状态的图。

图8为图1的A-A截面图,是表示安全气囊弹出后的状态的图。

图9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1的A-A截面图。

图10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图1的A-A截面图。

图11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图1的A-A截面图。

图12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图1的A-A截面图。

图13为表示护圈部件的变形例的图5的说明图。

图14为表示护圈部件的变形例的图5的说明图。

图15为表示护圈部件的变形例的图5的说明图。

图16为表示护圈部件的变形例的图5的说明图。

图17表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变形例的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7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为设置于车身与后部座位之间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基座部件及护圈部件,该基座部件具有收纳安全气囊及充气机的基座收纳部及安装于车身的基座安装部;该护圈部件从车身后方侧保持基座收纳部,护圈部件从保持基座收纳部的部分沿车身的形状弯折并延伸,以与基座安装部重合的状态,与基座安装部一同安装于车身。

本实施方式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是用于缓和从车身侧方施加于就座者的冲击的装置,如图1所示,在车身宽度方向配置于作为后部座位1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1a与车身2的车门2a之间。

此外,在后部座位1的车身宽度方向的左右外侧分别配置有1个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主要具备图2所示的可弹出的安全气囊10、向安全气囊10的内部供给气体的充气机11、收纳处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的基座部件20、图3所示的从车身后方侧保持收纳于基座部件20的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的护圈部件30、以及连接于充气机11且向充气机11供给点火用电的线束40。

另外,如图7所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具备载置于基座部件20的车身前方侧位置的衬垫部件50、从车身前方侧覆盖基座部件20及衬垫部件50的表皮材料60、以及一端部缝合于表皮材料60、另一端部卡止于基座部件20的织物卡止部27并引导安全气囊10的弹出方向的织物70。

安全气囊10由袋装部件构成,该袋装部件从车身侧方受到冲击时从图7所示的折叠状态向车身前方侧弹出展开为图8所示的气球状。

详细而言,通过从连结于安全气囊10并作为气体产生源头的充气机11向安全气囊10内部供给气体,安全气囊10弹出。

如图2所示,充气机11由长尺状的大致圆柱形的气体产生装置构成,在上下方向配置为长尺状。

充气机11具备比其外表面更向车身前方侧突出且连结于安全气囊10内部的未图示的安全气囊连结部、形成于上端部并连接于线束40的图3所示的线束连接部12、比外表面更向车身侧方侧突出并组装于基座部件20及护圈部件30的图4所示的组装轴部13。

在上述构成中,在受到车身侧方施加的冲击时,在车身上,通过线束40从配置于就座者脚下侧的未图示的车用电池向充气机11供给点火用电,进而安全气囊10在就座者的侧方弹出展开。

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被收纳于在基座部件20设置的后述基座收纳部24。

基座部件20由作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基板的树脂制框架部件构成,如图2所示,是收纳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的部件。

基座部件20由从车身侧方看大致呈倒L字的形状构成,在车身宽度方向配置于座椅靠背1a与车门2a之间,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可装拆地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身部件。

如图2或图3所示,基座部件20主要由配置于后部座位1与车身2之间的基座主体部21、从基座主体部21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连续并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基座外壁部22及基座内壁部23构成。

基座主体部21由大致倒L字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作为构成要素具备比车身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更稍靠车身外侧一体地形成,向车身后方侧凹陷的基座收纳部24、及安装于比基座收纳部24更靠下方部分一体形成且比基座主体部21更向下方延伸的未图示的车身部件的基座安装部21a。

此外,在基座主体部21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安装于车身部件的基座安装部。

基座外壁部22由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配置于与车门2a相向的部分,在基座外壁部22的延伸端部,一体形成有在上下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多个设置的、卡止表皮材料60的一端部的卡止爪22a。

基座内壁部23同样由大致矩形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配置于与后部座位1的座椅靠背1a相对的部分,在基座内壁部23的延伸端部一体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呈长尺状延伸设置的、将表皮材料60的另一端部贴花的贴花槽23a。

基座外壁部22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比基座内壁部23的宽度更窄地形成。

如图2或图3所示,基座收纳部24由在车身前方侧具有开口部分的上下方向长尺状的箱体构成,具备大致凸形形状的内部空间,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可装拆地收纳于基座收纳部24的内部空间内的底部部分。

基座收纳部24具备配置于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的车身后方侧的后壁部24a、从后壁部24a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延伸,且配置于车身宽度方向的车外侧的外侧壁部24b与配置于车内侧的内侧壁部24c。

另外,在相当于基座收纳部24的上端的上壁部分形成有开口部分,该开口部分以露出充气机11的上端部分的方式被设置。

如图3所示,在外侧壁部24b中,在与充气机11的线束连接部12相对的部分设置有可支持线束40的一部分的切口部25。

如图4所示,在内侧壁部24c设置有织物卡止部27、基座孔部28、狭缝部28a,该织物卡止部27在上下方向间隔一定距离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两个且可以卡止织物70的另一端部;该基座孔部28在上下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形成有两个且配置于两个织物卡止部27之间并可插通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该狭缝部28a从基座孔部28连续并在车身前方侧开槽、且可插通组装轴部13。

此外,组装轴部13相当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的充气机的被组装部。

如图2或图3所示,基座安装部21a从基座主体部21连续并向下方延伸,其延伸端部安装于车身部件而构成。

详细说明的话,基座安装部21a具有沿着位于车身后方侧的车身形状弯折的避开形状,在其延伸端部面向车身部件形成螺栓紧固孔,通过紧固螺栓基座部件20与车身部件被安装。

如图3所示,护圈部件30由从车身后方侧保持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的金属制的保持部件构成,从车身后方侧被安装于基座收纳部24。

护圈部件30由截面大致コ字形状构成,具备配置于基座收纳部24的车身后方侧的后壁部30a、从后壁部30a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延伸,配置于车外侧的外侧壁部30b及配置于车内侧的内侧壁部30c。

外侧壁部30b、内侧壁部30c分别沿基座收纳部24的外侧壁部24b、内侧壁部24c配置。

如图3所示,护圈部件30的后壁部30a从保持基座收纳部24的部分面向基座安装部21a并向下方延伸,在一部分与基座安装部21a的背面重合的状态下,与基座安装部21a一同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身部件。

后壁部30a的下方延伸部分具有沿车身前方侧的基座安装部21a及车身后方侧的车身形状弯折的避开形状(避开部)。

详细说明的话,后壁部30a的下方延伸部分具有避开形状,该避开形状由下述部分构成:从保持基座收纳部24的部分面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部分、从前述该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部分向车内侧弯折并延伸的部分、从前述该向车内侧弯折并延伸的部分向车外侧弯折并延伸的延伸端部。

并且,在其延伸端部形成有面向车身部件的螺栓紧固孔,与基座安装部21a一同通过螺栓被紧固。

后壁部30a中,与基座安装部21a重合的部分从基座安装部21a侧向基座收纳部24侧,大约连续延伸至基座安装部21a与基座收纳部24的大致中央位置。

此外,后壁部30a的延伸部分中,在车身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向车身前方侧突出的法兰部。因此,能够确保护圈部件的刚性,同时能够提高与基座安装部21a的安装刚性。

另外,如图4所示,在后壁部30a形成有突出部39,该突出部39设置于后壁部30a的上方部分中与充气机11相对的位置,且向车身后方侧突出。

如图3所示,在外侧壁部30b设置有切口部31,该切口部31形成在与基座部件20的切口部25相对的部分并可支持线束40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在内侧壁部30c设置有织物保持部32、护圈孔部33、狭缝部33a及嵌合凹部34,该织物保持部32在上下方向间隔一定距离突出形成两个并保持卡止织物70的织物卡止部27;该护圈孔部33在上下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形成两个并配置于两个织物保持部32之间,且可插通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该狭缝部33a从护圈孔部33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开槽,且可插通组装轴部13;该嵌合凹部34在护圈孔部33的周边部分向充气机11侧凹陷形成,可嵌合组装部件35。

如图4所示,织物保持部32由截面大致L字形状构成,内侧壁部30c的一部分向车内侧弯折而形成。

在织物保持部32中,在与安装织物70一侧的相反侧的面形成有相当于加强部的加强筋。因此,织物保持部32的支持刚性提高。

此外,加强部也可采用除加强筋形状之外的阶梯形状等形状。

护圈孔部33与基座孔部28在护圈部件30及基座收纳部24被组装的状态下相互连通配置。

具体而言,通过护圈部件30的嵌合凹部34嵌合于基座孔部28的内部,护圈部件30及基座收纳部24被组装。

嵌合凹部34从开口部向底部形成为逐渐变窄的锥形形状,形成为容易嵌合于基座孔部28的形状。

如图5所示,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插通基座孔部28及护圈孔部33,且其插通端部组装于相当于组装螺母的组装部件35,充气机11、基座部件20及护圈部件30分别被固定。

并且,组装部件35组装于组装轴部13的话,组装部件35嵌入护圈部件30的嵌合凹部34而被收纳,可实现紧凑的配置。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在基座收纳部24形成有狭缝部28a,因此在将充气机11收纳于基座收纳部24内部时,能够使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倾斜的同时,使一部分插通狭缝部28a,进一步地能够使充气机11旋转的同时插入。

其结果,能够抑制组装轴部13与基座收纳部24的干涉,充气机11的收纳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在护圈部件30形成有狭缝部33a,因此在将护圈部件30安装于基座收纳部24的背面时,能够抑制充气机11中,从基座收纳部24的基座孔部28露出的组装轴部13与护圈部件30的相互干涉,护圈部件30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

如图6、图7所示,突出部39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后壁部30a的一部分向车身后方侧凹陷形成,与位于车身后方侧的车身部件38间隔一定距离被配置。

突出部39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a的上端与组装轴部13b的下端之间,进一步地配置于设置在基座收纳部24的织物卡止部27a与织物卡止部27b之间。

如图8所示,突出部39在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在车身前后方向以抵接于车身部件38的方式配置,成为限制护圈部件30向车身后方侧倾倒的部件。

详细而言,如图6所示,在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突出部39的车身后方侧的平面部分成为相对于车身部件38的荷重承受面,成为抵接于车身部件38的车身前方侧的平面的构成。

如图7所示,在上述构成中,突出部39在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前的状态时,以不抵接于车身部件38的方式空出间隔而设置。

因此,在车辆行驶时,能够抑制车身与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接触声音。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突出部39在上下方向配置于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a与组装轴部13b之间,详细而言,配置于与充气机1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相对应的位置。

因此,护圈部件30能够有效地承受安全气囊10向车身前方侧弹出展开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此外,通过设置突出部39,能够提高护圈部件30的突出部39周边部分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突出部39相对于车身部件38的荷重承受面,与车身部件38的抵接面的形状一致而形成为平面状。

因此,能够将安全气囊弹出展开时对车身部件38的最适合的荷重承受面设置于护圈部件30。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如图2所示,由于护圈部件30被设置为,在上端侧中突出部39可抵接于车身部件38,同时,在下端侧中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身部件,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刚性进一步提高。

线束40是向充气机11供给点火用电的电线束,将多条电气布线通过波纹管集中,将耦合器安装于端部而构成。

如图3所示,线束40的上端部41连接于位于充气机11的上端部的线束连接部12,下端部42连接于车身上配置于就座者的脚下侧的车用电池,在上下方向呈长尺状延伸。

线束40在上下方向以支持于基座部件20及护圈部件30的状态延伸。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线束40从连接于充气机11的线束连接部12的上端部41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上端部分安装于基座收纳部24的切口部25及护圈部件30的切口部31并被支持。

此时,在线束40的外表面通过卷起波纹管形成凹凸形状,通过将线束40与切口部25、31相互挂止,能够决定线束40的位置并被支持。

线束40从被挂止的上端部分弯曲并向下方延伸,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沿护圈部件30的外侧壁部30b被支持。

并且,线束40的下端部42从其中央部分连续并向下方延伸、连接于设置于车身上的车用电池。

如图7所示,衬垫部件50由载置于基座部件20与表皮材料60之间的缓冲材料构成,配置于基座部件20的车身前方侧的整个面。

此外,衬垫部件50通过固定于设置在基座部件20的未图示的衬垫安装部而被连结于基座部件20。

衬垫部件50在与基座收纳部24相对的部分,详细而言,在基座收纳部24中与外侧壁部24b侧相对的部分,形成有贯穿车身前后方向的衬垫开口部51。

衬垫部件50整体具备配置于比衬垫开口部51更靠车外侧的外部衬垫部件50a、配置于比衬垫开口部51更靠车内侧的内部衬垫部件50b。

衬垫开口部51为上下方向长尺状的开口部分,从表皮材料60侧向基座部件20侧插通有织物70。

衬垫开口部51及织物卡止部27相对于安全气囊10相互位于车身宽度方向的相反侧。

在上述构成中,在如图8所示的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衬垫部件50在车身宽度方向以衬垫开口部51为分叉点被分为外部衬垫材料50a及内部衬垫材料50b并展开。

此时,由于安全气囊10的弹出方向通过织物70被引导,因此位于基座收纳部24的车身前方的衬垫部件50的一部分不会飞散,能够适宜地使安全气囊10展开。

详细而言,外部衬垫部件50a被设置为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后从特定位置几乎不移动,内部衬垫部件50b则被设置为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后其一部分与织物70一同向车身前方侧展开。

如图7所示,表皮材料60由从车身前方侧覆盖基座部件20及衬垫部件50的部件构成,在车身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中与基座收纳部24的大致中央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开裂的部分,即表皮开裂部61。

表皮60主要由一端部分别在各表皮开裂部61的位置被连结、相对于表皮开裂部61配置于车外侧的外部表皮材料62及配置于车内侧的内部表皮材料63构成。

外部表皮材料62的车外侧的另一端部62a在上下方向卡止于基座外壁部22的卡止爪22a,内部表皮材料63的车内侧的另一端部63a贴花于基座内壁部23的贴花槽23a。

具体而言,在外部表皮材料62的另一端部62a,在上下方向形成有用于卡止于卡止爪22a的卡止孔,在内部表皮材料63的另一端部63a缝合有用于贴花于贴花槽23a的树脂制的装饰绳。

在上述构成中,在如图8所示的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表皮材料60以表皮开裂部61为分叉点被分为外部表皮材料62及内部表皮材料63并展开。

表皮开裂部61在车身宽度方向配置于与安全气囊10重合的位置。

织物70由将安全气囊10的弹出展开方向向车身前方侧引导的布料部件构成。

如图7所示,织物70的一端部71安装于表皮材料60的表皮开裂部61,从一端部71连续,以覆盖衬垫部件50的方式延伸,另一端部72卡止于基座部件20的织物卡止部27。

具体而言,织物70从缝合于内部表皮材料63侧的表皮开裂部61的一端部71连续,并以沿内部衬垫部件50b的前面的方式向车外侧延伸,到达与衬垫开口部51相对的部分。

并且,织物70穿过衬垫开口部51,以沿内部衬垫部件50b的车外侧面及背面延伸的方式连续并延伸,到达设置于基座收纳部24的内侧壁部24c的织物插通孔29。

此时,织物70以在车身前后方向穿过衬垫部件50与安全气囊10之间的方式延伸。

并且,织物70穿过设置于基座收纳部24的织物插通孔并连续延伸至织物卡止部27,卡止于织物卡止部27。

此时,在织物70的另一端部72缝合有用于卡止于织物卡止部27的树脂制的装饰绳。

在上述构成中,在图8所示的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织物70将安全气囊10的弹出展开方向向表皮材料60的表皮开裂部61侧引导。

另外,织物70的一端部71侧与内部衬垫部件50b及内部表皮材料63一同向车身前后方向的前方侧展开,另外向车身宽度方向的车内侧展开。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如图7、图8所示,从车身后方侧保持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的护圈部件30以被位于其车身后方侧的车身部件38抵接支持的方式被配置。

因此,护圈部件30相对于基座收纳部24的支持刚性提高,在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能够抑制基座收纳部24的变形。并且,能够稳定安全气囊10的弹出展开方向。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9就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省略说明与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重复的内容。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不同之处在于,线束140在上下方向被形成在基座收纳部124的收纳凹部126与护圈部件130包围并被支持。

如图9所示,基座收纳部124具备后壁部124a、从后壁部124a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外侧壁部124b与内侧壁部124c、设置于内侧壁部124c并配置于比织物卡止部127更靠车内侧且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第2内侧壁部124d。

第2内侧壁部124d由整体设置于基座收纳部124的加强肋拱构成,与内侧壁部124c构成截面大致コ字形状的收纳凹部126。

收纳凹部126以向护圈部件130侧的相反侧的车身前方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可在上下方向收纳线束140。

护圈部件130具备后壁部130a、从后壁部130a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外侧壁部130b与内侧壁部130c、设置于后壁部130a并配置于比内侧壁部130c更靠车内侧且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第2内侧壁部130d。

第2内侧壁部130d配置于比基座部件120的第2内侧壁部124d更靠车内侧,以与后壁部130a及内侧壁部130c间夹着第2内侧壁部124d的方式保持。

线束1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以被基座收纳部124的收纳凹部126及护圈部件130的第2内侧壁部130d包围的状态被支持。

换言之,线束1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在护圈部件130中以被由后壁部130a、内侧壁部130c、第2内侧壁部130d形成的收纳部及基座收纳部124的第2内侧壁部124d包围的状态被支持。

在上述构成中,一方面线束140与织物卡止部127安装于基座收纳部124的内侧壁部124c侧,另一方面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被组装于外侧壁部124b。

并且,线束140与织物卡止部127在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因此,能够抑制相互干涉,使组装操作高效化。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由于织物卡止部127在车身宽度方向被内侧壁部124c及第2内侧壁部124d挟持,因此织物卡止部127的支持刚性提高。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0就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不同之处在于线束240在上下方向挟持于基座收纳部224的外侧壁部224b与护圈部件230之间。

如图10所示,基座收纳部224具备外侧壁部224b与内侧壁部224c、比外侧壁部224b更向车外侧连续设置并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第2外侧壁部224d。

第2外侧壁部224d由整体设置于基座收纳部224的加强肋拱构成,确保外侧壁部224b的厚度。

护圈部件230具备后壁部230a、从后壁部230a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外侧壁部230b与内侧壁部230c、从外侧壁部230b连续并向车外侧延伸的第2后壁部230d、从第2后壁部230d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延伸的第2外侧壁部230e。

第2后壁部230d及第2外壁部230e沿基座收纳部224的背面延伸。

线束2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以被基座收纳部224的外侧壁部224b及第2外侧壁部224d、护圈部件230的第2后壁部230d及第2外侧壁部230e包围的状态被支持。

在上述构成中,一方面线束240及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安装于基座收纳部224的外侧壁部224b侧,另一方面,织物卡止部227被组装于内侧壁部224c。

并且,线束240与组装轴部13在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因此,能够抑制相互干涉,使组装操作高效化。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1就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不同之处在于线束340在上下方向被挟持于设置在基座部件320的基座外壁部322的卡止爪322a与表皮材料60之间并被支持。

线束34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在被收纳于通过设置在卡止爪322a背面的卡止凹部与表皮材料60形成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被支持。

详细而言,设置于卡止爪322a的卡止凹部从车身后方侧向前方侧开槽而形成,在表皮材料60的车外侧端部设置有可插通线束340的未图示的贯穿孔。

在上述构成中,线束340安装于基座部件320的车外侧端部,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安装于基座收纳部324的外侧壁部324b,织物卡止部227组装于内侧壁部324c。

因此,能够抑制相互干涉,使组装操作高效化。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2就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与图7的第1实施方式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护圈部件330由截面コ字形状构成,内侧壁部330c的一部分不弯折而形成织物保持部332。

具体而言,内侧壁部330c从后壁部330a的车内侧端部连续并向车身前方侧大致直线形状延伸,内侧壁部330c的延伸端部变为织物保持部332,以覆盖织物卡止部27的方式保持。

因此,与图7的第1实施方式相比,护圈部件330保护基座收纳部24的面积变大,能够有效地承受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施加的冲击力。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或图3所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中,基座部件20的基座安装部21a与护圈部件30的后壁部30a延伸端部在重合的状态下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身部件。

此时,设置于基座安装部21a的螺栓紧固孔与设置于后壁部30a延伸端部的螺栓紧固孔以一致的方式重合,通过一个螺栓紧固于车身部件,但并不限定于此,各螺栓紧固孔也可设置于相互分离的位置,分别通过单独的螺栓紧固于车身部件。

另外,并不限定于螺栓紧固,以基座安装部21a与后壁部30a延伸端部重合的状态安装于车身部件即可。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充气机11的被组装部为组装轴部13,组装部件35作为组装螺母而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充气机11侧为组装螺母,组装部件35为组装轴部,也可采用其他公知的组装方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或图4所示,基座部件20的基座收纳部24中,线束40配置于外侧壁部24b侧,织物70及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分别配置于内侧壁部24c侧,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如图9-图11所示适当变更配置场所。

除上述之外,在基座收纳部24中,线束40配置于后壁部24a侧,充气机11的组装轴部13配置于外侧壁部24b侧,织物70的另一端部72维持原有状态配置于内侧壁部24c侧亦可。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抑制相互干涉实现紧凑地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突出部39由大致长方体形状构成,与护圈部件30整体地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与车身部件38的形状相对应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也可如图13所示,由大致圆柱形状构成的突出部139与护圈部件30整体设置。突出部139形成为,大致圆锥形状的、其上端被切断为水平面的形状。

通过这样构成,突出部139的相对于车身部件的荷重承受面集中配置于与充气机11的中央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因此,护圈部件30能够有效地承受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另外,例如,也可如图14所示,构成为礼帽形状的突出部239与护圈部件30分开设置。

突出部239由连结于护圈部件30的前壁部239a、从前壁部239a的左右两端连续并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左右的侧壁部239b、从左右的侧壁部239b向左右外侧延伸的左右的后壁部239c构成。

突出部239既可与护圈部件30一样为金属制,也可为可弹性变形的树脂制或橡胶制。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不局限于护圈部件的成形条件,自由地形成与车身部件的形状最适合的荷重承受面。

另外,例如,如图15所示,与充气机11的形状相对应、在上下方向为长尺状的突出部339也可与护圈部件30整体设置。突出部339具备与未图示的车身部件的形状相对应的、由倾斜面构成的荷重承受面。

这样,由于突出部339形成为与充气机11的形状相对应,且与未图示的车身部件相对应的形状,因此能够有效承受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如图16所示,形成于基座收纳部424的用于安装充气机11的基座孔部428,与图4的基座孔部28相比更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到达后壁部424a。

这样,在将护圈部件430从车身后方侧安装于基座收纳部424时,嵌合凹部434在使基座孔部428弹性变形的同时被嵌入。

结果,护圈部件430的安装刚性提高,同时护圈部件430的安装操作变得容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如图17所示,护圈部件430与图3的护圈部件30相比以上下方向变短的方式在中途被切割,另外,与基座安装部421b重合的一部分作为第2护圈片430f被留下。

这样,能够至少保持收纳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的基座收纳部424,同时能够实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轻量化。并且,在基座安装部421b被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身部件时,由于能够使金属制的第2护圈片430f介于两者之间并进行金属接触,因此能够使向车身的安装更加稳定。

另外,优选的是连结设置于基座部件420的车身安装用的上部基座安装部421a与下部基座安装部421b的假想线L1以至少通过充气机11及基座收纳部424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这样,基座部件420能够适宜地支持于未图示的车身部件,同时能够承受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另外,优选的是连结车身抵接用的基座突起部421c与下部基座安装部421b的假想线L2至少穿过基座收纳部424的一部分。这样,基座部件420能够适宜地支持于车身部件,同时能够承受安全气囊10弹出展开时产生的反作用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突出部39与车身部件38间隔一定的距离配置,但是以预先抵接于车身部件38的状态配置亦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座收纳部24的后壁部24a中,在与护圈部件30的突出部39相对的部分,向车身后方侧突出的突出部整体或分开形成亦可。

优选的是该突出部与护圈部件30的突出部39的形状一致。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基座收纳部24周边的刚性,能够使安全气囊10的弹出展开方向进一步稳定。另外,成为组装护圈部件30时的决定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织物卡止部27形成于基座收纳部24的内侧壁部24c,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于基座收纳部24的外侧壁部24b或后壁部24a。

此外,优选的是织物卡止部27形成于基座收纳部24中比安全气囊10及充气机11更靠车身宽度方向的车内侧。

这样,通过织物70能够使安全气囊10更加稳定地向车身前方侧弹出展开。

理由是,在收纳安全气囊10的基座收纳部24的车身宽度方向,一方面外侧壁部24b侧支持于刚性较高的车门2a,另一方面内侧壁部24c侧支持于弹性较高的后部座位1。于是,安全气囊10的弹出展开方向有被拉向车身宽度方向中弹性较高的后部座位1侧的倾向。

因此,在内侧壁部24c侧设置织物卡止部27,内侧壁部24c侧通过织物70优先引导的话,安全气囊10的弹出展开方向变得稳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衬垫部件50作为整体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外部衬垫部件50a与内部衬垫部件50b也可以作为不同的部件被设置。

另外,衬垫部件50至少载置于基座部件20中基座收纳部24的车身前方侧的位置即可。这样,至少载置于基座收纳部24的前方位置,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的车身前方面不会一部分凹陷,能够形成大致同一水平面的外表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具体例子对用于汽车后部座位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于汽车的前部座位、火车、公共汽车等的车用座椅、飞机、船等的乘坐物用座椅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本发明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S进行了说明

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上只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更容易的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时,本发明包括其等价物是理所当然的。

符号说明

S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1 后部座位

1a 座椅靠背

2 车身

2a 车门

10 安全气囊

11 充气机

12 线束连接部

13、13a、13b 组装轴部

20、320、420 基座部件

21 基座主体部

21a、421a、421b 基座安装部

421c 基座突起部

22、322 基座外壁部

22a、322a 卡止爪

23 基座内壁部

23a 贴花槽

24、124、224、324、424 基座收纳部

24a、124a、424a 后壁部

24b、124b、224b、324b 外侧壁部

24c、124c、224c、324c 内侧壁部

124d 第2内侧壁部

224d 第2外侧壁部

25 切口部

27、27a、27b、127、227、327 织物卡止部

28、428 基座孔部

28a 狭缝部

29 织物插通孔

30、130、230、330、430 护圈部件

30a、130a、230a、330a、430a 后壁部

30b、130b、230b 外侧壁部

30c、130c、230c、330c 内侧壁部

130d 第2内侧壁部

230d 第2后壁部

230e 第2外侧壁部

430f 第2护圈片

31 切口部

32、332 织物保持部

33 护圈孔部

33a 狭缝部

34、434 嵌合凹部

35 组装部件

38 车身部件

39、139、239、339 突出部

239a 前壁部

239b 侧壁部

239c 后壁部

40、140、240、340 线束

41 上端部

42 下端部

50 衬垫部件

50a 外部衬垫部件

50b 内部衬垫部件

51 衬垫开口部

60 表皮材料

61 表皮开裂部

62 外部表皮材料

62a 另一端部

63 内部表皮材料

63a 另一端部

70 织物

71 一端部

72 另一端部

126 收纳凹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