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9954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带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现在的充气轮胎追求各种性能的提高,为了实现该性能提高,对胎面花纹下了很多工夫。在重载荷用轮胎中,为了实现牵引性能的提高而设有胎面花纹。

例如,已知有一种兼顾并提高差路行驶时的牵引性与高速行驶时的湿地性能直到磨损末期为止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专利文献1)。在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在胎面具备:在周向上延伸的至少一条周向主槽,和与该周向主槽相连、在该周向主槽的两侧在周向上隔有间隔地配置的多条横向槽。该周向主槽在与接地宽度的50%相当的胎面中央区域内在周向上延伸,周向主槽的槽深为接地宽度的5%以上。在该横向槽中,至少设置于胎面两侧部的横向槽的槽深为该周向主槽的槽深的109%以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1365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为了提高耐切割性能和/或耐磨损性能,增大胎面中央区域的陆部的面积。但是,若增大胎面中央区域的陆部的面积,则发热量会增加,另一方面,因槽面积下降而散热量会下降,存在耐发热性下降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若为了提高耐发热性而使槽面积增加,则存在槽容易卡石这一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胎面中央区域的陆部的耐卡石性(日文:耐石噛み性)的下降并且使耐发热性提高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设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花纹具有:

中央横横槽(日文:センターラグ溝),其在轮胎周向上隔有间隔地设有多个,以横切轮胎赤道线的方式延伸,在以轮胎赤道线为基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第1侧的半胎面区域,具有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的第1槽弯曲部以及第1端,并且在轮胎宽度方向的第2侧的半胎面区域,具有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的第2槽弯曲部以及第2端;

胎肩横槽(日文:ショルダーラグ溝),其是在多个所述中央横槽的轮胎周向上的各间隔设置的横槽(日文:ラグ溝),在每个所述半胎面区域中,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接地端开口,所述横槽所具有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所述第1端或所述第2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一对周向主槽,分别在每个所述半胎面区域中,交替地连接所述第1端或所述第2端、与所述胎肩横槽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而遍及轮胎周向上整周地形成为波形状,槽宽比所述胎肩横槽的槽宽窄;

中央块,其由所述中央横槽与所述一对周向主槽划分出而在轮胎周向上排列有多个;

胎肩块,其由所述胎肩横槽与所述一对周向主槽划分出而在轮胎周向上排列有多个;以及

周向副槽,其在所述第1槽弯曲部与所述第2槽弯曲部之间与所述中央横槽交叉而遍及轮胎周向上整周地形成,

在将所述中央横槽的槽宽设为P3、将所述周向副槽的槽宽设为P4、将所述中央块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设为WB时,

0.50≤P4/P3≤1.00且0.015≤P4/WB≤0.045。

优选的是,在一对周向主槽的各周向主槽中,具备槽深局部地变浅的底升高部。

优选的是,在将所述底升高部的槽深设为D1、将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接地宽度设为T时,D1/T<0.05。

优选的是,在将所述中央横槽的最大槽深设为D3、将所述周向副槽的最大槽深设为D4时,0.45≤D4/D3≤0.85。

优选的是,在将所述第1槽弯曲部与所述第2槽弯曲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距离设为B时,0.10≤B/WB≤0.50。

优选的是,与所述周向主槽相对应而在所述中央块形成有角部,所述角部所成的角为钝角。

优选的是,所述中央横槽的槽宽P3以及所述周向副槽的槽宽P4为7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

上述的充气轮胎能够适合用于安装于建筑用车辆或工业用车辆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优选的是,所述第1槽弯曲部在第1侧以向轮胎周向的第3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

所述第2槽弯曲部在所述第2侧以向轮胎周向的与所述第3侧相反的一侧即第4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

关于所述中央横槽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连结所述第1端与所述第1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3侧突出的突出端的第1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以及连结所述第2端与所述第2槽弯曲部向轮胎周向的所述第4侧突出的突出端的第2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比连结所述中央横槽的所述第1端与所述第2端的第3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大。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的轮胎,能够抑制胎面中央区域的陆部的耐卡石性的下降并且使耐发热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2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设置的胎面花纹的平面展开图。

图3是中央横槽的放大图。

图4是图2的IV-IV向视截面图。

图5是图2的V-V向视截面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周向主槽中的底升高部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以往例的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充气轮胎的旋转中心轴方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是指相对于比较的对象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线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是指相对于比较的对象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靠近轮胎赤道线的一侧。轮胎周向是指在使轮胎以轮胎旋转中心轴为中心旋转时产生的胎面表面的旋转面的旋转方向。轮胎径向是指从轮胎旋转中心轴辐射状地朝向的方向。轮胎径向的外侧是指相对于比较的对象远离轮胎旋转中心轴的一侧,轮胎径向的内侧是指相对于比较的对象靠近轮胎旋转中心轴的一侧。

另外,本说明书所说的重载荷用轮胎包括JATMA(日本汽车轮胎协会标准)YEAR BOOK 2014的D章所记载的1种(自卸卡车、铲运机(英文:scraper))、2种(平地机(英文:grader))、3种(铲式装料机(英文:shovel loader)等)、4种(轮胎压路机(英文:tire roller))、移动式起重机(英文:mobile crane)(卡车起重机(英文:truck crane)、轮式起重机(英文:wheel crane))用的轮胎、TRA 2013 YEAR BOOK的SECTION 4或SECTION 6所记载的车辆用轮胎。本实施方式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被安装于例如上述的建筑用车辆或工业用车辆。建筑用车辆或工业用车辆包括:自卸卡车、铲运机、平地机、铲式装料机、轮胎压路机、轮式起重机、卡车起重机、或者压土机(COMPACTOR)、运土机(EARTHMOVER)、平地机(GRADER)、装载和推土机(LOADER AND DOZER)等车辆。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线轮胎(以后简称为轮胎)的、通过轮胎旋转轴的平面上的截面截面图。图1中,轮胎径向用R示出方向,轮胎宽度方向用W示出方向。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槽。

图1所示的轮胎1包括:胎面部2、一对胎侧部3、一对胎圈部4,在内部具有胎圈芯5、胎体层6以及交错带束层7、8、9。

一对胎圈部4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且设置于轮胎径向的内侧。在胎圈部4的轮胎径向外侧分别设有胎侧部3,各胎侧部3在轮胎径向外侧通过胎面部2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连接。

在各胎圈部4的内部设有一对胎圈芯5。在一对胎圈芯5之间,从胎圈部4遍及胎侧部3、胎面部2地设有胎体层6。胎体层6的两端部绕胎圈芯5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

在胎面部2的胎体层6的外周侧,从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按顺序设有第1交错带束层7、第2交错带束层8、第3交错带束层9。第1交错带束层7包括2个带束7a、7b。第2交错带束层8包括2个带束8a、8b。第3交错带束层9包括2个带束9a、9b。各带束7a、7b、8a、8b、9a、9b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加强帘线。加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为18~24度。

在图1所示的第1交错带束层7的形态中,带束7a位于轮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带束7b位于比带束7a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带束7a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带束7b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窄。带束7a的加强帘线与带束7b的加强帘线以互相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向相反方向倾斜。

在图1所示的第2交错带束层8的形态中,带束8a位于轮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带束8b位于比带束8a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带束8a的轮胎径向上的宽度比带束8b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宽。带束8a的加强帘线与带束8b的加强帘线以互相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向相反方向倾斜。

在图1所示的第3交错带束层9的形态中,带束9a位于轮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带束9b位于比带束9a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带束9a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带束9b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宽。带束9a的加强帘线与带束9b的加强帘线以互相交叉的方式相对于轮胎周向向相反方向倾斜。

图1所示的各带束7a、7b、8a、8b、9a、9b的形态为一例,各带束7a、7b、8a、8b、9a、9b的宽度没有特别限制。另外,在图1中设有三个交错带束层7、8、9,但也可以仅设有两个交错带束层,对于各交错带束层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制。另外,也可以在各带束7a、7b、8a、8b、9a、9b之间,局部地设置片状的缓冲材(例如橡胶层等)。

在第1交错带束层7、第2交错带束层8、第3交错带束层9的轮胎径向外侧,形成有构成胎面部2的一个或多个橡胶层。对于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最外部的橡胶,60℃下的损失弹性模量相对于储存弹性模量的比率(tanδ)优选为0.04以上且0.2以下的范围。

这样的轮胎1的构成为一例,轮胎1也可以具备此外的公知的构成。

(胎面花纹)

图2是将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设置的胎面花纹平面展开后的花纹图。图2中,轮胎周向用C示出方向,轮胎宽度方向用W示出方向。

胎面部2具备一对周向主槽11A、11B、多个胎肩横槽12A、12B、多个中央横槽14、以及周向副槽15来作为胎面花纹。由一对周向主槽11A、11B与中央横槽14划分出的中央块20在轮胎周向上呈一列地形成有多个。另外,由周向主槽11A与胎肩横槽12A划分出的胎肩块21A、以及由周向主槽11B与胎肩横槽12B划分出的胎肩块21B在轮胎周向上呈一列地形成有多个。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胎面部2的胎面花纹被设置成相对于任意的中央横槽14与轮胎赤道线CL的交点呈点对称。

(中央横槽)

中央横槽14在轮胎周向上隔有间隔地设有多个。中央横槽14以横切轮胎赤道线CL的方式,在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半胎面区域延伸并具有两端。中央横槽14是连接设置于一方的半胎面区域(轮胎赤道线CL与一方的接地端E1之间的半胎面区域)的周向主槽11A与设置于另一方的半胎面区域(轮胎赤道线CL与另一方的接地端E2之间的半胎面区域)的周向主槽11B的槽。即,中央横槽14在一方的半胎面区域具有与周向主槽11A连接的一端,在另一方的半胎面区域具有与周向主槽11B连接的另一端。

在此,接地端E1、E2为沿着胎面部2的外形形状的延长线与沿着胎侧部3的外形形状的延长线的交点。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与胎侧部3的连接部分不带圆的情况下,胎面部2与胎侧部3的外形形状的连接部分成为接地端E1、E2。接地宽度T为接地端E1、E2间的距离。

中央横槽14在与周向主槽11A连接的第1端和与周向主槽11B连接的第2端之间,具有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的第1槽弯曲部14a以及第2槽弯曲部14b。第1槽弯曲部14a优选设置于比轮胎赤道线靠周向主槽11A侧(第1侧)处,第2槽弯曲部14b优选设置于比轮胎赤道线靠周向主槽11B侧(第2侧)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横槽14在第1槽弯曲部14a与第2槽弯曲部14b之间与轮胎赤道线交叉,但也可以是,中央横槽14在第1槽弯曲部14a与第2槽弯曲部14b之间与轮胎赤道线不交叉。

在槽弯曲部14a、14b,中央横槽14可以以成为角形状的方式弯折,也可以以变圆了的弯曲形状弯曲。在角形状中,也包括以预定的曲率半径弯折的形状。另外,中央横槽14的槽弯曲部14a、14b之外的部分可以为直线形状也可以为弯曲形状。在使槽弯曲部14a、14b与槽弯曲部14a、14b之外的部分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两者为相同曲率半径的弯曲形状。另外,也可以使两个槽弯曲部14a、14b中的一方为直线形状的槽与弯曲形状的槽连接而形成的弯折形状的连接部,使另一方为弯曲形状的连接部。

图3为中央横槽14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中央横槽14在第1槽弯曲部14a与第2槽弯曲部14b之间与周向副槽15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央横槽14的周向主槽11A侧(第1侧)的端部设为第1端14c,将周向主槽11B侧(第2侧)的端部设为第2端14d,将连结第1端14c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第1槽弯曲部14a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直线设为第1直线14e,将连结第2端14d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第2槽弯曲部14b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直线设为第2直线14f,将连结第1端14c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第2端14d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直线设为第3直线14g。

此外,在第1槽弯曲部14a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将连结第1槽弯曲部14A的向轮胎周向突出的突出端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第1端14c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直线设为第1直线14e。另外,在第2槽弯曲部14b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将连结第2槽弯曲部14b的向轮胎周向突出的突出端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与第2端14d的槽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的直线设为第2直线14f。

此时,第1直线14e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以及第2直线14f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优选为55°以上且75°以下的范围。即,在将第1直线14e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θ1(0°≤θ1≤90°)、将第2直线14f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θ2(0°≤θ2≤90°)时,θ1以及θ2优选为15°以上且35°以下的范围。

此外,优选的是,第1端14c与第2端14d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错开,中央横槽14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倾斜。在此,将相对于第1端14c而存在第2端14d的轮胎周向的方向设为第3侧,将相对于第2端14d而存在第1端14c的轮胎周向的方向设为第4侧。图3中的上侧为第3侧,下侧为第4侧。此时,第1槽弯曲部14a优选相对于第3直线14g位于第3侧,第2槽弯曲部14b优选相对于第3直线14g位于第4侧。即,在将第3直线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θ3(0°≤θ3≤90°)时,优选θ1>θ3且θ2>θ3。θ3优选为5°以上且25°以下的范围。

中央横槽14的槽宽P3优选为7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

优选的是,第1槽弯曲部14a在比轮胎赤道线靠周向主槽11A侧(第1侧)处,以向图2的上方向(轮胎周向的第3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另一方面,优选的是,第2槽弯曲部14b在比轮胎赤道线靠周向主槽11B侧(第2侧)处,以向轮胎周向的与所述第3侧相反的一侧即第4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中央横槽14设有第1槽弯曲部14a以及第2槽弯曲部14b,能够提高中央块20的胎面刚性。

即,在将中央块20硌压得从路面离开的情况下,在因中央块20从路面受到的轮胎周向的剪切力而导致中央块20要变形倒塌时,在周向上相邻的中央块20彼此在中央横槽14的槽弯曲部14a、14b处互相咬合而作为一体发挥功能,产生反作用力,所以能够提高中央块20的胎面刚性。通过提高中央块20的胎面刚性,能够抑制中央块20的倒塌,能够抑制在中央横槽14的轮胎周向的两侧的中央块20的局部的区域的磨损。

在将第1槽弯曲部14a与第2槽弯曲部14b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距离设为B、将中央块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设为WB时,优选为0.10≤B/WB≤0.50,更优选为0.20≤B/WB≤0.40。通过将B/WB设为0.50以下,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央块20的胎面刚性。另一方面,若B/WB比0.10小,则槽弯曲部14a、14b与周向副槽15的距离变近,在接地时在槽弯曲部14a、14b的附近中央横槽14的开度会变大,耐卡石性能下降。

(周向副槽)

周向副槽15被设置成沿着轮胎赤道线CL而在轮胎周向上环状地延伸。周向副槽15在第1槽弯曲部14a与第2槽弯曲部14b之间的位置与中央横槽14交叉。在此,“第1槽弯曲部14a与第2槽弯曲部14b之间”包含两端。即,周向副槽15可以在第1槽弯曲部14a的位置处与中央横槽14交叉,也可以在第2槽弯曲部14b的位置处与中央横槽14交叉。通过将周向副槽15设置于该位置,能够提高中央块20的最容易产生发热的中央部的耐热性。

通过使周向副槽15遍及轮胎周向上整周地形成,从而使空气在周向副槽15内在轮胎周向上流动,所以能够高效地冷却中央块20,能够提高耐热性。

在此,在将周向副槽15的槽宽设为P4、将中央块2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设为WB时,优选为0.015≤P4/WB≤0.045,更优选为0.025≤P4/WB≤0.03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周向主槽11A、11B遍及轮胎周向上整周地形成为波形状,所以中央块2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WB与接地宽度T的比WB/T变大为0.35~0.55。即使是这样大的中央块20,也能够通过设为0.015≤P4/WB≤0.045,来抑制周向副槽15的卡石性的下降。

具体而言,周向副槽15的槽宽P4优选为7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

另外,周向副槽15的槽宽P4与中央横槽14的槽宽P3的比P4/P3优选为0.50≤P4/P3≤1.00,更优选为0.65≤P4/P3≤0.85。通过将P4/P3设为上述的范围,从而使空气在中央横槽14与周向副槽15之间高效地流动,促进冷却,所以能够提高耐热性。

在将中央横槽14的最大槽深设为D3、将周向副槽15的最大槽深设为D4时,优选为0.45≤D4/D3≤0.85,更优选为0.55≤D4/D3≤0.75。若D4/D3比0.45小,则空气不会在中央横槽14与周向副槽15之间高效地流动,耐发热性能会下降。另一方面,若D4/D3比0.85大,则石子容易进入中央横槽14,耐卡石性能下降。

(胎肩横槽)

胎肩横槽12A、12B在多个中央横槽14的轮胎周向上的各间隔设置。胎肩横槽12A在一方的半胎面区域中,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向轮胎旋转方向C的一方向(图2的上方向)延伸并向接地端E1开口。胎肩横槽12B在另一方的半胎面区域中,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且向轮胎旋转方向C的另一方向(图2的下方向)延伸并向接地端E2开口。

胎肩横槽12A的周向主槽11A侧的端部与其接地端E1侧的端部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也可以错开。即,胎肩横槽12A也可以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横槽12A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的倾斜角度为75°以上且88°以下的范围。在此,所谓胎肩横槽12A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的倾斜角度是指连结胎肩横槽12A的两端部的槽宽度方向上的各中心的直线与轮胎赤道线CL所成的角。

同样,胎肩横槽12B的周向主槽11B侧的端部与其接地端E2侧的端部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也可以错开。即,胎肩横槽12B也可以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横槽12B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的倾斜角度为75°以上且88°以下的范围。在此,所谓胎肩横槽12B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的倾斜角度是指连结胎肩横槽12B的两端部的槽宽度方向上的各中心的直线与轮胎赤道线CL所成的角。

胎肩横槽12A、12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中央横槽14的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处。

胎肩横槽12A、12B的槽宽比中央横槽14的槽宽宽。

此外,胎肩横槽12A、12B的槽宽也可以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发生变化。例如,胎肩横槽12A、12B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的槽宽也可以比其接地端侧的端部的槽宽窄。通过在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到接地端侧的端部的范围内使胎肩横槽12A、12B的槽宽增宽,从而能够提高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接地端侧的排水性能。

(周向主槽)

周向主槽11A在第1侧的半胎面区域(轮胎赤道线CL与一方的接地端E1之间的半胎面区域)中,交替地连接中央横槽14的第1端与胎肩横槽12A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而遍及轮胎周向上整周地形成为波形状。

周向主槽11B在第2侧的半胎面区域(轮胎赤道线CL与另一方的接地端E2之间的半胎面区域)中,交替地连接中央横槽14的第2端与胎肩横槽12B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而遍及轮胎周向上整周地形成为波形状。

在此,所谓周向主槽11A、11B为波形状是指周向主槽11A、11B通过一边在周向上延伸一边使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移位从而蜿蜒的形状。

周向主槽11A通过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有与胎肩横槽12A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连接的连接部11a和与中央横槽14的第1端连接的连接部11b,从而遍及轮胎周向上整周地形成为波形状。在连接部11a,周向主槽11A以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成为凸状的方式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在连接部11b,周向主槽11A以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成为凸状的方式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

周向主槽11B通过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有与胎肩横槽12B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端连接的连接部11a和与中央横槽14的第2端连接的连接部11b,从而遍及轮胎周向上整周地形成为波形状。在连接部11a,周向主槽11B以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成为凸状的方式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在连接部11b,周向主槽11B以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成为凸状的方式呈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地弯曲。

在连接部11a、11b,周向主槽11A、11B可以以成为角形状的方式弯折,也可以以变圆了的弯曲形状弯曲。在角形状中,也包括以预定的曲率半径弯折的形状。另外,周向主槽11A、11B的连接部11a、11b之外的部分可以为直线形状也可以为弯曲形状。在使连接部11a、11b与连接部11a、11b之外的部分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两者为相同曲率半径的弯曲形状。另外,也可以使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连接部11a、11b中的一方为直线形状的槽与弯曲形状的槽连接而形成的弯折形状的连接部,使另一方为弯曲形状的连接部。

周向主槽11A、11B的槽宽比胎肩横槽12A、12B的槽宽小。周向主槽11A、11B的宽度优选为例如7mm以上且20mm以下的范围。

周向主槽11A中的连接部11a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与周向主槽11B中的连接部11a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错开。即,周向主槽11A中的连接部11a与周向主槽11B中的连接部11a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

同样,周向主槽11A中的连接部11b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与周向主槽11B中的连接部11b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错开。即,周向主槽11A中的连接部11b与周向主槽11B中的连接部11b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配置。

因此,周向主槽11A的波形状与周向主槽11B的波形状大致为相同波长,相位错开。

另外,优选的是,周向主槽11A、11B具备槽深局部地变浅的底升高部11c。

图6是示出设有底升高部11c的周向主槽11A的一例的截面图,是连接部11a与连接部11b之间的截面图。此外,也可以是,在周向主槽11B也设置同样的底升高部11c。如图6所示,底升高部11c被设置于连接部11a与连接部11b之间。在图6中,在连接部11a、连接部11b的部分处周向主槽11A、11B的深度最大,底升高部11c的深度比连接部11a、连接部11b的部分处的深度浅。周向主槽11A、11B的最深的部分的深度优选与胎肩横槽12A、12B的深度相同。

通过将底升高部11c设置于周向主槽11A、11B,从而由胎肩横槽12A与周向主槽11A包围的胎肩块21A、中央块20、以及由胎肩横槽12B与周向主槽11A包围的胎肩块21B的刚性升高。由此,胎肩块21A、中央块20、以及胎肩横槽12B的变形量变小,所以能够降低由变形引起的热的产生量。另外,通过设置底升高部11c,从而周向主槽11A、11B的底面的面积增加,与在周向主槽11A、11B中流动的空气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加,所以能够提高散热性能。

此外,也可以在连接部11a、连接部11b的部分处设置底升高部11c。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底升高部11c的深度比胎肩横槽12的槽深浅。此外,周向主槽的最深的槽深优选与胎肩横槽12的槽深相同。

底升高部11c的深度可以为一定,但也可以在比最深的部分浅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的深度。例如,底升高部11c可以为从周向主槽11A、11B的最深的部分阶段地变浅的形态,也可以为从最深的部分连续地变浅的形态。

此时,在将底升高部11c的最浅的槽深设为D2时,优选为D2/T<0.05。在D2/T≥0.05的情况下,无法充分获得底升高部11c抑制变形量的效果。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周向主槽11A、11B的通气性,D2/T优选比0.02大。

(中央块)

中央块20的在连接部11a、11b处的角部所成的角为优选为钝角。即,连接部11a处的周向主槽11A或周向主槽11B的弯折角、以及连接部11b处的周向主槽11A或周向主槽11B与中央横槽14所成的角优选为钝角。通过使中央块20的角部为钝角,从而中央块20的角部具有充分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中央块20的角部的弹性变形,能够抑制由弹性变形引起的发热。

另外,通过使连接部11b处的弯折角为钝角,从而连接部11b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肩块21A、21B的角部具有充分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胎肩块21A、21B的角部的弹性变形,能够抑制由弹性变形引起的发热。

在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胎面花纹的轮胎中,通过在中央横槽14设有第1槽弯曲部14a以及第2槽弯曲部14b,能够提高中央块20的胎面刚性。

另外,通过使周向副槽15遍及轮胎周向上整周地形成为波形状,能够一边维持中央块20的刚性、维持耐磨损性一边提高耐热性。

而且,通过周向副槽15具有第3槽弯曲部15a以及第4槽弯曲部15b,能够提高中央块20的胎面刚性。

另外,通过将周向副槽15的槽宽P4与中央块2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WB的比P4/WB设为0.015≤P4/WB≤0.045,并且将周向副槽15的槽宽P4与中央横槽14的槽宽P3的比P4/P3设为0.50≤P4/P3≤1.00,能够一边抑制耐卡石性的下降一边提高耐发热性能。

而且,通过在周向主槽11A、11B的各周向主槽设置底升高部11c,能够提高胎面部2的刚性,提高耐磨损性,并且提高耐热性。

图4为周向副槽15的截面图,图5为中央横槽14的截面图。在如图4所示、将周向副槽15的最大槽深设为D4,如图5所示、将中央横槽14的最大槽深设为D3时,通过将D4/D3设为0.45≤D4/D3≤0.85,能够一边抑制耐卡石性的下降一边提高耐发热性能。

另外,通过将第1槽弯曲部14a和第2槽弯曲部15b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距离B与中央块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WB的比B/WB设为0.10≤B/WB≤0.50,能够一边抑制耐卡石性的下降一边提高耐发热性能。

通过将与周向主槽11A、11B相对应而形成于中央块20的角部所成的角设为钝角,能够提高中央块20的刚性。

(实施例、以往例、比较例)

为了调查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效果,试制各种胎面花纹不同的轮胎,调查了耐磨损性能以及耐发热性能。试制的轮胎为46/90R57。

(耐发热性能的评价)

将轮胎安装于轮辋尺寸29.00-6.0的TRA规定轮辋(日文:規定リム),以气压为700kPa(TRA规定气压(日文:規定空気圧))、标准最大载荷(日文:規格最大荷重)63,000kg的110%为试验条件,进行室内滚筒(英文:drum)试验。从速度5km/h每12小时使速度各增加1km/h,测定到轮胎因发热而破坏为止的行驶时间。以将以往例的行驶时间设为100的指数来评价耐发热性能。

(耐卡石性的评价)

将试制的轮胎安装于实车(200吨用自卸卡车),在铺了粒径2~20mm的石子的30m的区间进行五次往复行驶后,计测卡入中央横槽、周向副槽以及周向主槽的石子的数量。以后述的以往例的测定结果的倒数为基准(指数100),以指数越大则耐卡石性越优异的方式,通过指数来表示测定结果的倒数。

试制的轮胎为以往例、比较例1~4以及实施例1~20。

图7是示出以往例的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图。图7所示的胎面花纹具备一对周向主槽111A、111B、胎肩横槽112A、112B以及中央横槽114。周向主槽111A、111B、胎肩横槽112A、112B、中央横槽114分别具有与周向主槽11A、11B、胎肩横槽12A、12B、中央横槽14同样的构成,但周向主槽111A、111B的宽度和胎肩横槽112A、112B的宽度与胎肩横槽12A、12B的宽度相同。在由周向主槽111A、111B以及中央横槽114包围的陆部没有设置周向副槽。

在比较例1中,使用了具有设有周向副槽但中央横槽不具有槽弯曲部的形状的胎面花纹的轮胎。在比较例2中,使用了具有设有周向副槽但中央横槽仅具有一个槽弯曲部的形状的胎面花纹的轮胎。

在实施例1中,使用了具有除了θ3比θ1以及θ2小以外,具有与图2所示的胎面花纹同样的胎面花纹的轮胎。

比较例3、4以及实施例2~19使用了具有与图2所示的胎面花纹同样的胎面花纹的轮胎。

对于下述表1~3,示出胎面花纹的各要素与此时的耐磨损性以及耐发热性的评价结果。在耐发热性为105以上且耐卡石性为95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一边抑制卡石性的降低一边提高耐发热性。

表1

表2

表3

通过以往例与比较例1的比较,可知:通过具有周向副槽,从而耐发热性提高,另一方面,耐卡石性下降。另外,在对比较例1~3进行比较时,中央横槽具有两个槽弯曲部的情况(比较例3)下的耐发热性比中央横槽没有槽弯曲部的情况(比较例1)下的耐发热性和/或中央横槽具有一个槽弯曲部的情况(比较例2)下的耐发热性高(耐卡石性能低)。

从实施例1、2的比较可知,θ1以及θ2比θ3大的实施例1的耐热性以及耐卡石性相比θ3比θ1以及θ2小的实施例2的耐热性以及耐卡石性升高。

通过比较例3、4以及实施例1~6的比较,可知:通过使P4/WB为0.015~0.045的范围且使P4/P3为0.50~1.00的范围,能够一边抑制卡石性的降低一边提高耐发热性。另外,可知,通过使P4/WB为0.025~0.035的范围且使P4/P3为0.65~0.85的范围,能够进一步一边抑制卡石性的降低一边提高耐发热性。

通过实施例4、7的比较,可知:具有底升高部的情况下的耐发热性比没有底升高部的情况下的耐发热性更高。

在对实施例7~13进行比较时,可知:在D4/D3为0.45~0.85的范围内时,能够一边维持耐发热性一边进一步提高耐卡石性。尤其是,可知:在D4/D3为0.55~0.75的范围内时,能够一边进一步维持耐发热性一边进一步提高耐卡石性

在对实施例11、14~19进行比较时,可知:通过使B/WB为0.1~0.5的范围,能够一边进一步维持耐发热性一边进一步提高耐卡石性。可知:该效果在B/WB为0.2~0.4的范围内显著。

根据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变得明了。

以上,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和/或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

2:胎面部;

3:胎侧部;

4:胎圈部;

5:胎圈芯;

6:胎体层;

7:第1交错带束;

8:第2交错带束;

9:第3交错带束;

11A、11B:周向主槽;

11a、11b:连接部;

11c:底升高部;

12A、12B:胎肩横槽;

14:中央横槽;

14a、14b:槽弯曲部;

14c:第1端;

14d:第2端;

14e:第1直线;

14f:第2直线;

14g:第3直线;

15:周向副槽;

E1、E2:接地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