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后尾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9986阅读:1324来源:国知局
汽车用后尾门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后尾门构造。



背景技术:

阐述汽车用后尾门构造的现有例。图8是示出具备后尾门的汽车的后部的立体图,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向视剖视图。如图8所示,汽车100例如具备掀背式的后尾门102。后尾门102开闭车身104的后尾门开口部105。如图9所示,后尾门102具备后尾门框107、后车窗109及防看见内部部件111。后尾门框107具有车窗框部113。车窗框部113由内板114和外板115构成。内板114在其内周部和外周部具有凸缘114a,外板115亦同样地在其内周部和外周部具有凸缘115a。内板114的两凸缘114a与外板115的两凸缘115a接合。由此,车窗框部113形成为闭合剖面构造的四边筒状。

后车窗109通过粘合材料117与车窗框部113的车外侧的侧壁部(具体为外板115的侧壁部115b)粘合。防看见内部部件111通过双面胶带等(未图示)与后车窗109粘合。防看见内部部件111具有覆盖后车窗109和框部113(具体为外板115的凸缘115a)之间的缝隙119的罩部121。防看见内部部件111隐蔽该缝隙119,以免在打开后尾门102时缝隙119向外部露出。由此,提高后尾门102的美观性。防看见内部部件111未与外板115的凸缘115a接合。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也记载了将后车窗与后尾门框的车窗框部粘合的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42665号公报

根据现有例,后车窗109与后尾门框107的车窗框部113接合。因此,与后车窗109的配置相关的设计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其理由例如有以下(1)、(2)。

(1)配置于车身104的后尾门开口部105(参见图8)的密封条(未图示)限制后尾门开口部105的开口形状。例如,如果密封条以尖锐的角度折弯,则密封条的中空部会被压坏而出现密封不良。为了避免这样的密封不良,会限制后尾门开口部105的形状。与此相伴,后尾门框107的形状也受到限制。

(2)后尾门框107的车窗框部113(参见图9)的剖面形状被外板115和内板114的成形性限制。因此,后车窗109相对于车窗框部113的粘合位置受到限制。

另外,作为经由分界线与后车窗109邻接的车身侧部件123,例如,有后顶盖侧板、车后组合灯等。通常,如图9中实线所示,车身侧部件123与后车窗109的外表面无阶梯差地连续,由此提高了汽车100的美观性。但是,例如,因为汽车100的外观设计的迫切期望,车身侧部件123有时会如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向汽车100的后方(在图9中为上方)大幅地伸出。在该情况下,因上述的对与后车窗109的配置相关的设计的自由度的限制,而在后车窗109和车身侧部件123之间产生阶梯差S。因此,会破坏汽车100的美观性。在将后车窗109与后尾门框107的车窗框部113接合的构造中,难以使后车窗109无阶梯差地与车身侧部件123连续,从而限制与汽车100的外观设计相关的设计的自由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与车窗的配置相关的设计的自由度的汽车用后尾门构造。

解决上述课题的汽车用后尾门构造具备:后尾门框,该后尾门框具有车窗框部;车窗,该车窗配置于上述车窗框部的车外侧;以及防看见内部部件,该防看见内部部件具有覆盖上述车窗和上述车窗框部之间的缝隙的罩部,上述车窗经由上述防看见内部部件与上述后尾门框接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后尾门的汽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后尾门构造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后尾门构造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后尾门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后尾门构造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后车窗组件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具备现有例所涉及的后尾门的汽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9是沿图8的IX-IX线的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具备后尾门12的汽车10的后部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向视剖视图。如图1所示,汽车10例如具备掀背式的后尾门12。后尾门12开闭车身14的后尾门开口部15。如图2所示,后尾门12具备后尾门框17、后车窗19及防看见内部部件21。后尾门框17具有车窗框部23。车窗框部23由内板24和外板25构成。内板24在其内周部和外周部具有凸缘24a。外板25亦同样地在其内周部和外周部具有凸缘25a。内板24的两凸缘24a与外板25的两凸缘25a接合。由此,车窗框部23形成为闭合剖面构造的四边筒状。

内板24的主体部分形成为剖面U字状。另外,外板25的主体部分形成为剖面倒U字状。内板24的两凸缘24a与外板25的两凸缘25a的接合部被配置于汽车10的内外方向上的车窗框部23的中央部。换言之,凸缘24a、25a被配置于车窗框部23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另外,在车窗框部23的闭合剖面内沿内板24设置有加强件27。加强件27的内端部(在图2中为左端部)被夹设于内板24的内周侧的凸缘24a与外板25的内周侧的凸缘25a之间。本实施方式的后尾门框17和密封条(未图示)例如与现有例相同。

后车窗19相对于后尾门框17的车窗框部23被配置于车外侧。后车窗19被配置为关闭由车窗框部23形成的车窗开口部。后车窗19自身未与车窗框部23接合。后车窗19由具有透明性的树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或丙烯酸树脂成形的树脂制面板构成。

防看见内部部件21以相对于后车窗19位于室内侧的方式,一体成形于后车窗19的外周区域。防看见内部部件21由不透明性(含半透明性)的着色树脂、例如调配了玻璃纤维、炭黑的黑色的聚碳酸酯树脂构成。防看见内部部件21具有基座部30、罩部32及接合部34。基座部30相对于后车窗19的车内侧的面的外周区域遍布整周地形成为层叠状。由基座部30在后车窗19的外周区域形成盲区。基座部30的外周面形成与后车窗19的外周面相同的面或者大致相同的面。

罩部32形成为覆盖后车窗19和车窗框部23(具体为外板25的外周侧的凸缘25a)之间的缝隙36的外周侧端部。罩部32从基座部30的外端部向外板25的外周侧的凸缘25a的外端部呈剖面直线状延伸。即,罩部32在后车窗19的外周缘部与车窗框部23的外周缘部之间延伸。罩部32的宽度即基座部30与接合部34之间的尺寸被调整和设定为在后车窗19(具体为外表面19a)和车身侧部件38(具体为经由分界线与后车窗19的外表面19a邻接的外端面或者外端部38a)之间不产生或者几乎不产生阶梯差。关于罩部32的长边方向(在图2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后车窗19和车窗框部23(具体为外板25的外周侧的凸缘25a)之间的缝隙36会发生变化。与该缝隙36的变化对应,罩部32的宽度在罩部32的长边方向上发生变化。另外,接合部34从罩部32的前缘部向车窗框部23的内周侧(在图2中为左方)延伸,形成为凸缘状。接合部34与外板25的外周侧的凸缘25a对应。

一体成形件亦即后车窗组件40由后车窗19和防看见内部部件21构成。后车窗组件40通过双色成形而形成。在双色成形中,例如,通过对具有透明性的树脂进行注塑成形来形成后车窗19,并且以与后车窗19接触的方式对着色树脂进行注塑成形,由此形成防看见内部部件21。

在将后车窗19配置于车窗框部23的车外侧的状态下,经由粘合材料42将防看见内部部件21的接合部34与车窗框部23的外板25的外周侧的凸缘25a粘合即接合,由此将后车窗组件40安装于后尾门框17。因此,防看见内部部件21隐蔽该缝隙36,以免打开后尾门12时缝隙36向外部露出。由此,提高了后尾门12的美观性。另外,在接合部34与凸缘25a之间,在相比粘合材料42靠外侧的位置设置有防止粘合材料42露出的由发泡材料等构成的阻挡件44。

根据上述汽车用后尾门构造,后车窗19经由防看见内部部件21与后尾门框17接合。由此,能够同与后车窗19的配置相关的设计上的限制无关地,提高与后车窗19的配置相关的设计的自由度。进而,能够提高与汽车10的外观设计相关的设计的自由度。

具体地,因汽车10的外观设计的迫切期望,例如有时会想使车身侧部件38相对于车窗框部23向车外侧大幅地伸出(参见图2)。此时,只要将防看见内部部件21的罩部32的宽度(基座部30与接合部34之间的尺寸)设定为在后车窗19与车身侧部件38之间不产生或几乎不产生阶梯差即可。因此,在使用与现有例相同的后尾门框和密封条(未图示)的情况下,也能使后车窗19(具体为外表面19a)和车身侧部件38(具体为外端面或者外端部38a)共面。由此,能够提高汽车10的美观性。因此,能够与现有例中的与后车窗的配置相关的设计上的限制无关地,调整后车窗19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与后车窗19的配置相关的设计的自由度。进而,能够提高与汽车10的外观设计相关的设计的自由度。

在后车窗19一体成形有防看见内部部件21,无需将防看见内部部件21作为独立于后车窗19的部件成形。由此,能够减少后尾门12的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减少成本。

防看见内部部件21的罩部32被配置为覆盖缝隙36的外周侧端部。因此,能够由罩部32隐蔽该缝隙36,以免在打开后尾门12时,缝隙36向外部露出。

防看见内部部件21与后车窗19一体化,防看见内部部件21具有与罩部32连续并且与车窗框部23(具体为外板25的凸缘25a)接合的接合部34。因此,能够将防看见内部部件21容易地与后尾门框17的车窗框部23接合。另外,防看见内部部件21的罩部32与同车窗框部23接合的接合部34连续,因此能够抑制因振动等造成的罩部32的抖动。

防看见内部部件21的接合部34与车窗框部23所具有的凸缘(具体为外板25的外周侧的凸缘25a)接合。因此,能够提高防看见内部部件21的周缘部的美观性。

[实施方式2]

说明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以后的多个实施方式都是对实施方式1施加变更而成的,因此将对其变更部分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图3是示出后尾门12的构造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2的防看见内部部件46具有基座部48、罩部50、连接部52及接合部54。基座部48和罩部50与实施方式1(参见图2)的基座部30和罩部32同样地形成。在实施方式2中,实施方式1(参见图2)中的接合部34被省略。

连接部52从基座部48的内外方向(图3中为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向车窗框部23的车外侧的侧壁部(具体为外板25的侧壁部25b)呈剖面直线状延伸。连接部52与罩部50平行。另外,接合部54从连接部52的前缘部向内侧(在图3中为左方)延伸,形成为凸缘状。将接合部54经由粘合材料56与外板25的侧壁部25b粘合即接合。在接合部54与侧壁部25b之间,在相比粘合材料56靠车窗框部23的外周侧的位置设置有防止粘合材料56露出的由发泡材料等构成的阻挡件58。

[实施方式3]

说明实施方式3。图4是示出后尾门12的构造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实施方式2(参见图3)中的防看见内部部件46的罩部50。而且,连接部52兼做罩部。

[实施方式4]

说明实施方式4。图5是示出后尾门12的构造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替代实施方式1(参见图2)中的防看见内部部件21的接合部34,形成有接合部60。接合部60从罩部32的宽度方向(图3中为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向内侧(图3中为左方)延伸,形成为凸缘状。接合部60经由粘合材料62与外板25的侧壁部25b粘合即接合。在接合部60与侧壁部25b之间,在相比粘合材料62靠车窗框部23的外周侧的位置设置有防止粘合材料62露出的由发泡材料等构成的阻挡件64。

[实施方式5]

说明实施方式5。图6是示出后尾门12的构造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实施方式1(参见图2)中车窗框部23的外板25形成为平板状。另外,防看见内部部件21的接合部34向内侧(在图6中为左方)延伸。接合部34经由粘合材料66与外板25的侧壁部25c粘合即接合。在接合部34与外板25的侧壁部25c之间,在相比粘合材料66靠车窗框部23的外周侧的位置设置有防止粘合材料66露出的由发泡材料等构成的阻挡件68。

[实施方式6]

说明实施方式6。图7是示出后车窗组件40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1的防看见内部部件21设置有加强罩部32的多个加强肋70。各加强肋70为U字板状,与基座部30、罩部32以及接合部34连接。即,各加强肋70设置于罩部32、基座部30及接合部34之间。加强肋70每隔规定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由加强肋70加强罩部32。另外,加强肋70还可以设置于罩部32与基座部30之间或者罩部32与接合部34之间。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变更。例如,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掀背式的后尾门12,还可以用于横开式的后尾门。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与后尾门12的后车窗19并列配置的车窗、例如附加车窗(Extra Windows)。即,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后尾门并且能够应用于后尾门的各种车窗。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后车窗19与车身侧部件38共面,但也可以根据汽车10的设计,设定阶梯差。后车窗19与车身侧部件38之间的阶梯差可以形成为车身侧部件38相对于后车窗19伸出,也可以形成为车车窗19相对于车身侧部件38伸出。后车窗19与车身侧部件38之间的阶梯差也可以形成于相互邻接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后车窗19可以替代树脂制面板,而采用玻璃制面板。防看见内部部件21、46可以是黑色以外的颜色。另外,还可以将防看见内部部件21、46与后尾门框17一体化,并且与后车窗19接合。

在实施方式2(参见图3)中,可以将图7所示的加强肋70设置于罩部50与基座部48和连接部52中的至少一个之间,也可以设置于连接部52与基座部48和接合部54中的至少一个之间。在实施方式3(参见图4)中,可以将图7所示的加强肋70设置于连接部52(罩部)与基座部48和接合部54中的至少一个之间。在实施方式4(参见图5)中,可以将图7所示的加强肋70设置于罩部32的基端区域(接合部60延伸的部分与基座部30的外端部之间的罩部32的部分)与基座部30和接合部60中的至少一个之间,也可以设置于罩部32的前端区域(超出接合部60所延伸的部分而延伸的罩部32的部分)与接合部60之间。在实施方式5(参见图6)中,可以将图7所示的加强肋70设置于防看见内部部件21的罩部32与基座部30和接合部34中的至少一个之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