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1180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行人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气囊沿车身的前围附近的外表面膨胀来阻挡行人等(行人、骑自行车的人等)的行人用气囊装置。本发明优选涉及一种设置在挡风玻璃下端的前围区域的行人用气囊装置,所述行人用气囊以覆盖挡风玻璃和a柱的至少下部的方式膨胀。



背景技术:

如图7所示,行人用气囊装置构成为通过使气囊2沿汽车1的前围附近的外表面膨胀来阻挡行人等(行人、骑自行车的人等)。

当气囊2膨胀时,发动机罩3的后缘部、前围散热孔4、挡风玻璃5及左右的a柱6的至少下部被气囊2覆盖。

该行人用气囊装置具备:用于收纳被折叠的气囊2的保持器壳体、用于使气囊2膨胀的充气机及封闭壳体的盖体等。

保持器壳体是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盒形的壳体。作为将保持器壳体安装于车身上的结构,专利文献1的图11中示出了将上拉杆架设于发动机室内的左右的减振器壳体的上端之间并通过螺栓将气囊装置的外壳固定于该上拉杆的上表面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62488

在充气机工作使气囊膨胀时,保持器壳体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以下,有时简称为保持器壳体的宽度)扩大。因此,需要考虑保持器壳体、周边部件的配置等进行设计,以使即使保持器壳体的宽度扩大也不会对周边部件造成影响。

一种行人用气囊装置,设置于挡风玻璃的下端的前围区域,膨胀后的行人用气囊覆盖挡风玻璃和a柱的至少下部,行人用气囊装置与挡风玻璃下端接近,还与前围部接近。由于该搭载位置特有的制约,保持器壳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保持器壳体的车辆左右方向的长度大。

即使保持器壳体是这样一种细长的、不利于变形的形状,也几乎不允许变形。

另外,优选不浸入水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中无法采用如钩一体型的加强板那样的其它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人用气囊装置,能够抑制充气机工作而使气囊膨胀时的保持器壳体的宽度的扩大。

第一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具有:支撑部件,在发动机室内的后部的上部架设于左右的车身侧构件间;保持器壳体,配置于该支撑部件的上侧,沿该支撑部件延伸,并安装于该支撑部件;行人用气囊,被折叠地配置于该保持器壳体内;及充气机,用于使该气囊膨胀,所述行人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该保持器壳体具有朝向车身前方的前表面壁,在该前表面壁的上下方向的途中,具有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突出并沿保持器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伸出部。

在第一发明的一方面中,所述前表面壁具有:构成该前表面壁的下部的下部壁;从该下部壁的上缘向前方延伸的所述伸出部;及从该伸出部的前缘向上方立起并构成该前表面壁的上部的上部壁。

在第一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所述前表面壁具有:构成该前表面壁的下部的下部壁;从该下部壁的上缘向后方延伸的所述伸出部;及从该伸出部的后缘向上方立起并构成该前表面壁的上部的上部壁。

在第一发明的另一方面中,所述伸出部为朝向前方鼓出的形状的鼓出部。

第二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具有:支撑部件,在发动机室内的后部的上部架设于左右的车身侧构件间;保持器壳体,配置于该支撑部件的上侧,沿该支撑部件延伸,并安装于该支撑部件;行人用气囊,被折叠地配置于该保持器壳体内;及充气机,用于使该气囊膨胀,所述行人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该保持器壳体具有朝向车身前方的前表面壁和朝向车身后方的后表面壁,该保持器壳体通过托架而与所述支撑部件连结,该托架具有:固着于该前表面壁或后表面壁的纵向片;与该纵向片的下缘相连并固定于该支撑部件的上表面的横向片;及从该纵向片及横向片的车身宽度方向两侧立起的凸缘,在该纵向片与横向片的相交部附近凸缘从横向片立起的立起高度越靠纵向片侧越大。

在第二发明的一方面中,所述前表面壁具有:构成该前表面壁的下部的下部壁;从该下部壁的上缘向前方延伸的伸出部;及从该伸出部的前缘向上方立起并构成该前表面壁的上部的上部壁,所述托架的纵向片固着于该上部壁。

第三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具有:支撑部件,在发动机室内的后部的上部架设于左右的车身侧构件间;保持器壳体,配置于该支撑部件的上侧,沿该支撑部件延伸,并安装于该支撑部件;行人用气囊,被折叠地配置于该保持器壳体内;及充气机,用于使该气囊膨胀,所述行人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该保持器壳体具有朝向车身前方的前表面壁和朝向车身后方的后表面壁,该前表面壁和后表面壁之中至少前表面壁通过托架而与所述支撑部件连结,在该保持器壳体的车身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及其附近的区域配置有多个该托架,该托架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于该中央部附近。

在第三发明中,优选的是,配置有所述托架的所述区域的车身左右方向的长度为保持器壳体的车身左右方向的全长的50%以下,所述中央部附近的车身左右方向的长度为保持器壳体的车身左右方向的全长的20%以下。

另外,在第三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表面壁和后表面壁之中至少前表面壁在其上下方向的途中具有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突出并沿保持器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伸出部。

第四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具有:支撑部件,在发动机室内的后部的上部架设于左右的车身侧构件间;保持器壳体,配置于该支撑部件的上侧,沿该支撑部件延伸,并安装于该支撑部件;行人用气囊,被折叠地配置于该保持器壳体内;及充气机,用于使该气囊膨胀,所述行人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该保持器壳体具有朝向车身前方的前表面壁和朝向车身后方的后表面壁,在该前表面壁和后表面壁中的至少一方安装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板,该加强板具有与该前表面壁或后表面壁重叠的主片和从该主片立起的立起片。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沿所述保持器壳体的后表面壁设置有杆状的所述充气机。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保持器壳体在底面与后表面壁之间具备指向斜上方的斜面壁,也可以沿该斜面壁设置有杆状的所述充气机。

本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优选设置于挡风玻璃下端的前围区域。行人用气囊以覆盖挡风玻璃和a柱的至少下部的方式膨胀。

发明效果

在第一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中,由于在保持器壳体的前表面壁设有朝向车身前方突出并沿保持器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伸出部,因此,保持器壳体前表面壁的强度及刚性变高,抑制了气囊膨胀时的保持器壳体的宽度的扩大。

在第二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中,对固着于保持器壳体的前表面壁或后表面壁上的保持器壳体的支撑部件的固定用托架的强度及刚性变高。即,托架的凸缘在托架的纵向片与横向片的相交部分变高,由此,托架的该相交部分的强度及刚性变高。这样,通过使强度及刚性高的托架固着于前表面壁或后表面壁上,保持器壳体的前表面壁、后表面壁的强度及刚性变高,抑制了气囊膨胀时的保持器壳体的宽度扩大。

在第三发明中,保持器壳体的车身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强度及刚性变高,抑制了气囊膨胀时的保持器壳体的宽度扩大。

在第四发明中,加强板安装于前表面壁或后表面壁上,保持器壳体的前表面壁、后表面壁的强度及刚性变高,抑制了气囊膨胀时的保持器壳体的宽度扩大。

此外,由于在沿保持器壳体内表面设置有杆状的充气机的情况下,该充气机的刚性较高,因此,保持器壳体的强度及刚性增大。

若沿保持器壳体的后表面壁设置杆状充气机,则后表面壁的强度及刚性增大。但是,在保持器壳体后表面壁上安装杆状充气机的作业不容易进行。

若在保持器壳体的底面与后表面壁之间设有斜面壁并沿该斜面壁设置杆状充气机,则有助于提高后表面壁的强度及刚性,且杆状充气机的安装作业也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对车身的设置方法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托架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行人用气囊装置的气囊膨胀时的汽车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对车身的设置方法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表示车身的前后。

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该行人用气囊装置10在发动机室内的后部的上部架设于分别设于车身左侧及右侧的车身侧构件11、11间。作为该车身侧构件,例如可以列举减振器壳体,但不限于此。

在车身侧构件11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固定行人用气囊装置10的内螺纹孔。

行人用气囊装置10具有支撑部件20、设置于该支撑部件20上的保持器壳体30、该保持器壳体30内的气囊40及充气机50、覆盖在保持器壳体30上的盖体60等。

支撑部件20具有:以跨越车身侧构件11、11之间的方式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主桥部21;分别与该主桥部21的长度方向两端侧相连并以越靠前端侧越低的方式倾斜的下立部22;及从各下立部22的前端侧分别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安装片部23。该安装片部23重叠于车身侧构件11上。在安装片部23设有与车身侧构件11的内螺纹孔重叠的螺栓插通孔24。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各安装片部23上设有两个螺栓插通孔24。

在主桥部2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前侧及后侧的边部分别隔开预定间隔地设有内螺纹孔25。

主桥部21图示为平板状,但实际上还设有肋、波纹等弯曲部(省略图示),能够提高强度及刚性。

保持器壳体30为沿支撑部件20的上表面延伸的长盒形,具有底面31、分别从该底面31的车身前方侧的边部及车身后方侧的边部立起的前表面壁32及后表面壁33。脚片部35通过焊接等固着于保持器壳体3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该脚片部35朝向车身的侧方形成下坡,从其前端侧延伸设置有大致水平的固定片部36。在该固定片部36设有螺栓插通孔37。

在该实施方式中,保持器壳体30的前表面壁32具有从底面31的前缘立起的下部壁32a、从该下部壁32a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伸出部32b及从该伸出部32b的前缘向上方立起的上部壁32c。伸出部32b相对于下部壁32a及上部壁32c分别大致垂直。伸出部32b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优选为前表面壁32的高度的2~50%、特别优选为2~10%左右。伸出部32b优选设为前表面壁32的高度的20~80%、特别优选设为40~60%的高度。

托架70通过焊接等固着于下部壁32a的前表面。如图3所示,托架70具有纵向片71、横向片72、凸缘73及设于横向片72上的螺栓插通孔74。纵向片71与上部壁32a重叠,通过点焊固着于该上部壁32a上。横向片72从纵向片71的下缘向前方延伸,托架70从侧面来看的形状大致为l字形状。横向片72位于比保持器壳体30的底面31稍靠下部的位置。

凸缘73从纵向片71的左右两边向前方立起,并从横向片72的左右两边向上方立起。凸缘73从纵向片71到横向片72连续地设置。在纵向片71与横向片72的相交部分附近,在凸缘73上设有从横向片72向上方立起的立起高度越靠后方越大的增强部73a。通过设置该增强部73a,托架70的强度及刚性变高,特别是纵向片71对向前方倒伏的方向的弯曲刚性变大。

气囊40被折叠地配置于保持器壳体30内。在该气囊40的内部配置有充气机50。在该实施方式中,充气机50是大致圆柱形状的杆状,沿后表面壁33配置。充气机50在后表面壁3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沿该长度方向延伸。

多根双头螺栓从充气机50朝向车身后方突出设置。该双头螺栓贯通气囊40及后表面壁33。通过在该双头螺栓上拧紧螺母,充气机50及气囊40固定于后表面壁33上。图2中未图示双头螺栓及螺母,但其与后述的图6的双头螺栓51及螺母52相同。

盖体60具有覆盖保持器壳体30的上表面的主板部61和从该主板部61的前边及后边下立的前板部62及后板部63。在主板部61上设有撕裂线61a。

盖体60的前板部62、后板部63分别以与保持器壳体30的上部的外表面重叠的方式安装于保持器壳体30上,并通过铆钉64固定于保持器壳体30上。

保持器壳体30配置于支撑部件20的上侧。托架70的横向片72与支撑部件20的上表面抵接,螺栓77通过螺栓插通孔74而拧入内螺纹孔25。由此,保持器壳体30组装于支撑部件20上而一体化。此时,从脚部35延伸出的固定片部36与支撑部件20的安装片部23重叠,固定片部36的螺栓插通孔37与安装片部23的一方的螺栓插通孔24重叠。

这样,支撑部件20与具备气囊40及充气机50的保持器壳体30一体化,构成行人用气囊装置10。

该行人用气囊装置10以架设于车身侧构件11、11之间的方式配置,螺栓80通过螺栓插通孔37、24而拧入车身构件11的内螺纹孔。另外,螺栓81通过另一方的螺栓插通孔24而拧入车身构件11的内螺纹孔。由此,行人用气囊装置10固定设置于车身上。

在具备这样构成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的汽车与行人等接触的情况下,充气机50工作,气囊40使盖体60沿撕裂线61a开裂,与图7同样,通过发动机罩的后方沿车身外表面膨胀展开。

在该气囊40膨胀时,以从气囊40对保持器壳体30使宽度扩大的方式施力。特别是对保持器壳体3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附近施加较大的力。

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保持器壳体30的前表面壁32上设有朝向车身前方突出并沿保持器壳体长度方向延伸的伸出部32b,因此,前表面壁32的强度及刚性变高,抑制气囊40膨胀时的保持器壳体30的扩宽。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前表面壁32的下部壁32a上固着有托架70。在该托架70的凸缘73上设有增强部73a,纵向片71倒入横向片72侧的方向的弯折刚性变大。因此,在从将要膨胀的气囊40对前表面壁32施加前倒方向的力时,抑制前表面壁32向前方的倾动,抑制保持器壳体30的扩宽。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托架70使前表面壁32的下部壁32a的强度及刚性增大,并如上述那样从设有伸出部32b的部位,通过来自气囊40的按压力,前表面壁32的上部壁32c将以如图2的箭头θ所示那样向前方倒入的方式变形。在该情况下,与前表面壁32的整体从前表面壁32与底面31的相交部分向前方倒入的情况相比,前表面壁32上端向前方的移动量l较小。

该行人用气囊装置10的保持器壳体30中,气囊40膨胀时的扩宽方向的变形量较小,对周边部件的影响小。由于杆状的充气机50通过螺栓固定于保持器壳体30的后表面壁33上,因此,向后表面壁33的后方的变形较少。

在图1~3中,托架70的纵向片71固着于下部壁32a上,但也可以如图8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d那样固着于上部壁32c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伸出部32b从下部壁32a的上端向前方伸出,但也可以如图9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e那样向后方伸出。在该情况下,上部壁32c从伸出片32b的后缘向上方立起。

在本发明中,如图11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所示那样,也可以将托架70仅配置于保持器壳体30的车身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及其附近。

在图11中,托架70所存在的区域的车身左右方向的长度l优选为保持器壳体30的车身左右方向的全长的50%以下,例如优选为30~50%,特别优选为40~50%。

优选的是,多个托架70中的至少一个配置于保持器壳体30的车身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具体来说,优选的是,在保持器壳体30的车身左右方向上,位于距离保持器壳体30的中心偏离保持器壳体30的全长的±10%的范围内。即,该中央部的托架70的车身左右方向上的存在范围为保持器壳体30的全长的20%以下的范围。

图4~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a、10b、10c的剖视图。此外,在图4~6中省略了支撑部件20的图示。

在图4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a中,在前表面壁32上设有向前方的鼓出部80。该鼓出部80在前表面壁32的高度方向的途中在保持器壳体30a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鼓出部80具有具备上侧伸出部81、下侧伸出部82及连接这些上下伸出部81、82的前缘之间的前表面83的“コ”字形截面形状。该行人用气囊装置10a的其它结构与图1~3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相同,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分。

由于也通过该行人用气囊装置10a在前表面壁32上设有鼓出部80,因此,抑制气囊40膨胀时的保持器壳体30a的扩宽。

在图4中,前表面83形成为与上下的伸出部81、82大致垂直的平板状,但也可以是,前表面83形成为半圆形截面形状,鼓出部整体形成为横向u字形截面形状。鼓出部整体也可以形成为半圆形截面形状、横向v字形截面形状等其它截面形状。

在图5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b中,在前表面壁32及后表面壁33的外表面分别通过铆钉87或点焊等固着加强板85、86。加强板85、86分别在保持器壳体3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加强板85为具有沿上部壁32c延伸的第一片85a和从该第一片85a的上缘向前方立起的第二片85b的“l”字形截面形状。也可以具备从第一片85a的下缘立起的第三片等其它片。

加强板86具有与后表面壁33重叠的第一片86a、从该第一片86a的上缘及下缘分别向后方立起的第二片及第三片86b、86c、和从第三片86c的后缘向下方垂下的第四片86d。还可以具备从第二片86b的后缘向上方立起的第五片等其它片。

该行人用气囊装置10b的其它结构与行人用气囊装置10相同,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分。

也通过该行人用气囊装置10b抑制气囊40膨胀时的保持器壳体30的扩宽。在图4所示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a中也可以设置同样的加强板85、86。

在图5中使用有铆钉64、87,但如图10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f所示那样,也可以通过铆钉87将盖体60的后板部63和加强板86安装于保持器壳体30。前板部62和加强板85也可以通过通用的铆钉安装于保持器壳体30。

在图6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c中,保持器壳体30c在底面31与后表面壁33之间具备斜面壁34。充气机50沿该斜面壁34配置。斜面壁34以相对于底面31越靠后方越高的方式倾斜。该倾斜角度优选为30~60゜,特别优选为40~50゜左右。在该斜面壁34上设有螺栓插通孔(省略图示)。该螺栓插通孔在保持器壳体30c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

从充气机50的侧面,在充气机5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立设有两根螺栓51。螺栓51在与充气机50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立起。各螺栓51分别通过气囊40及保持器壳体30c的螺栓插通孔而向保持器壳体30c外突出,螺母52被拧入到各螺栓51。由此,充气机50固定于斜面壁34上。

由于使充气机50的螺栓51相对于该斜面壁34的螺栓插通孔从斜上方通过,因此,与在后表面壁33上设有螺栓插通孔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螺栓51容易地通过螺栓插通孔,容易进行气囊40及充气机50向保持器壳体30c的安装作业。由于棒状的高强度且高刚性的充气机50安装于斜面壁34上,因此,斜面壁34的强度及刚性较高。因此,后表面壁33的强度及刚性比沿底面31设置充气机50的情况高。

该行人用气囊装置10c的其它结构与行人用气囊装置10b相同,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分。

也通过该行人用气囊装置10c,抑制气囊40膨胀时的保持器壳体30c的扩宽。

在该实施方式中,斜面壁34形成为平板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圆弧形截面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双头螺栓51直接设于充气机50,但在将充气机保持于保持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保持架设有双头螺栓。

在图1~4所示的行人用气囊装置10、10a中也可以是在保持器壳体设有斜面壁且在该斜面壁上设置充气机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均为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也可以是图示以外的形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体60的主板部61与保持器壳体30的底面31大致平行地图示,但主板部61也可以以越靠后方越低的方式倾斜。气囊40膨胀时的形状也可以为图7以外的形状。

使用特定的方式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言而喻。

本申请基于2014年11月1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29005,并通过引用而援用其整个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0、10’、10a~10f行人用气囊装置

20支撑部件

30、30a、30c保持器壳体

31底面

32前表面壁

32b伸出部

33后表面壁

40气囊

50充气机

60盖体

70托架

73凸缘

80鼓出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