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2963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儿童安全座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尤其涉及一种可以防止翻覆的儿童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

年纪较小的儿童在乘车时,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能直接坐在汽车座椅上,而是需要在汽车座椅上安装儿童安全座椅。儿童安全座椅在汽车座椅上有前向使用和后向使用两种安装方式,前向使用时安全座椅内的儿童朝向汽车前方,后向使用时安全座椅内的儿童朝向汽车座椅靠背。在后向使用状态下,如果汽车遇到撞击等意外事故,安全座椅可能会向汽车座椅翻覆,使儿童受到伤害。为了避免后向使用状态下安全座椅翻覆,欧洲专利第ep7510358号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防回弹构件的儿童安全座椅,其安全座椅下设置有防回弹构件,防回弹构件支撑抵顶于汽车座椅的靠背上,从而将安全座椅顶住,有效防止其向后翻覆。

但是,前向使用状态下的安全座椅不需要用到防回弹构件,在从后向使用状态调整到前向使用状态的过程中,需要将防回弹构件收折起来,操作较为不便。

因此,为了提高安全性与操作便利性,有必要提供一种无需设置防回弹构件也能够防止翻覆的儿童安全座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设置防回弹构件也能够防止翻覆的儿童安全座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儿童安全座椅,可拆卸地安装于汽 车座椅上,包括本体及呈楔形结构的底座,底座后端的厚度大于前端的厚度,底座的前端设置有向下延伸并支撑于汽车地板的顶杆。本体设置于底座上并可相对底座转动至一前向使用状态或一后向使用状态,前向使用状态下本体的背面抵靠于汽车座椅的背靠,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的前边缘与汽车座椅的背靠相抵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的底座前端设置有顶杆,顶杆支撑于汽车地板,同时儿童安全座椅的本体无论在前向使用状态下还是后向使用状态下都保持与汽车座椅的背靠的抵触,因此能够在儿童安全座椅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支撑,特别是在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的前边缘与汽车座椅的背靠抵触,使儿童安全座椅在使用时更加稳定,有效避免汽车出现意外事故时儿童安全座椅出现翻覆的情况,提高了儿童安全座椅的安全性。同时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不需要设置防回弹构件,结构上更加简单,操作更加便利。

较佳地,底座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夹角的大小为15度。

具体地,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的前边缘与底座的后端在竖直方向内大致齐平。

较佳地,本体的前边缘包括两个向下弯曲的拱形结构,两拱形结构相互连接。

较佳地,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的背面的延长线与汽车座椅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本体可相对底座前后摆动以改变锐角的大小,本体在摆动过程中前边缘的运动轨迹呈圆弧形。

具体地,锐角的大小在36度-42度的范围内。

具体地,底座的前端与后端分别设置有前滑槽与后滑槽,前滑槽与后滑槽均呈两端翘起的弧形,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前连杆与后连杆,本体承载于底座上,前连杆与后连杆分别滑动地设置于前滑槽与后滑槽中。

更具体地,底座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竖起的前立板,两前立板上分别开设有前滑槽,底座后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竖起的后立板,两后立板上分别开设有后滑槽,前连杆的两端分别位于两前滑槽内,后连杆的两端分别位于两后滑槽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本体底部并位于两前立板之间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包括可相对本体滑动的操作件、卡合件以及与本体固定的随动件,前连杆的末端穿过随动件后伸入前滑槽中,前立板上并排地设置有多个卡合孔,操作件向本体内滑动时推动卡合件穿过随动件并卡入卡合孔中,操作件向本体外滑动时推动卡合件脱离卡合孔。

较佳地,前向使用状态下本体的前边缘与汽车座椅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的前边缘与汽车座椅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2,h1与h2的比值在0.4-0.6的范围内。

具体地,h1的大小为148mm。

具体地,h2大于或等于265mm。

较佳地,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的前边缘与汽车座椅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2,本体的扶手与汽车座椅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3,h2与h3的比值在0.6-0.8的范围内。

具体地,h2与h3的大小分别为265mm与375m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安装于汽车座椅时前向使用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安装于汽车座椅时前向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安装于汽车座椅时后向使用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安装于汽车座椅时后向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6是后向使用状态下儿童安全座椅本体的倾斜补角为42度时的侧视图。

图7是后向使用状态下儿童安全座椅本体的倾斜补角为40度时的侧视图。

图8是后向使用状态下儿童安全座椅本体的倾斜补角为38度时的侧视图。

图9是后向使用状态下儿童安全座椅本体的倾斜补角为36度时的侧视图。

图10是固定于本体底部的前连杆与后连杆的示意图。

图11是设置于底座上的前滑槽与后滑槽的示意图。

图12是锁定机构在底座上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图13是锁定机构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儿童安全座椅1,可拆卸地安装于汽车座椅2上以供儿童乘坐并为儿童提供安全防护。儿童安全座椅1包括底座11及转动地设置在底座11之上的本体12,儿童乘坐于本体12内。安装于汽车座椅2后,本体12可相对底座11转动至图2中所示的前向使用状态或图4中所示的后向使用状态。前向使用状态时本体12内的儿童朝向汽车前方,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12内的儿童朝向汽车座椅2的背靠21。

底座11呈楔形结构且后端的厚度大于前端的厚度,底座11的下表面为大致平行于水平方向的平面,底座1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具有一夹角α,此夹角α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取值为15度。底座11的前端设置有向下延伸并支撑于汽车地板的顶杆13,顶杆13可以设置为伸缩结构,使其可以根据汽车座椅2的高度调整并保持对汽车底板的抵顶。底座11的后端设置有两个向后延伸的对接臂14,对接臂14插入汽车座椅2上设置的isofix接口(未显示)以将儿童安全座椅1安装锁定在汽车座椅2上。

本体12包括一供儿童倚靠的背板121以及固定在背板121两侧的两侧板122,侧板122的上边缘是供儿童扶靠的扶手123。本体12的前边缘124位于两个侧板122之间,且前边缘124包括两个向下弯曲的拱形结构124a,两拱形结构124a相互连接。前向使用状态下儿童的两腿可分别放置于两拱形结构124a处。

如图3所示,在前向使用状态下本体12朝向前方,本体12的背板121背面抵靠于汽车座椅2的背靠21,此时本体12的前边缘124与汽车座椅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

如图5所示,在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12朝向后方,此时前边缘124与底座11的后端在竖直方向内大致齐平。前边缘124与汽车座椅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2,而扶手123与汽车座椅2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3。由于底座11是上下 表面间夹角α为15度的楔形结构,因此本体12在从前向使用状态转动到后向使用状态的过程中前边缘124逐渐升高,使h2大于h1。并且在后向使用状态下,前边缘124与汽车座椅2的背靠21相抵触。由于前边缘124是两个拱形结构124a连接而成的形状,因此前边缘124与背靠21接触的面积较大,两者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相对于直线形的前边缘124,将前边缘124设置为两个拱形结构124a连接而成的形状,有利于增加本体12抵触于背靠21时的稳定性。

为确保前向、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12均能够与背靠21抵顶,保证本体12内儿童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将h1与h2的比值设置在0.4-0.6的范围内,将h2与h3的比值设置在0.6-0.8的范围内。具体的,h2大于或等于265mm,只有h2满足这个数值要求,才能保证前边缘124具有足够的高度与背靠21抵触。本实施例中h1、h2与h3的大小分别为148mm、265mm与375mm。

参照图6至图9,本体12可相对底座11前后摆动以改变倾斜角度。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12的背板121的延长线与汽车座椅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一锐角,将该锐角定义为倾斜补角β,倾斜补角β的数值越小说明本体12相对底座11的倾斜程度越大。将倾斜补角β的大小限制在36度-42度的范围内,确保本体12不会摆动至较大的倾斜程度,从而降低不设置防回弹构件的情况下儿童安全座椅1翻覆的风险。图6至图9中所示的倾斜补角β的大小分别为42度、40度、38度及36度。

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12在摆动过程中前边缘124的运动轨迹呈圆弧形,使得前边缘124在运动过程中与背靠21始终保持相似的接触距离。确保前边缘124能够起到防回弹构件的作用。

如图10至图12所示,底座11上设置有一沿儿童安全座椅1的前后方向延伸且两端翘起的弧形座111,本体12承载在弧形座111上。弧形座111的前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竖起的前立板112,弧形座111的后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竖起的后立板113。两前立板112上分别开设有前滑槽112a,两后立板113上分别开设有后滑槽113a,前滑槽112a与后滑槽113a都呈两端翘起的弧形。本体12的底部设置有前连杆125与后连杆126,前连杆125的两端分别滑动地容纳于两前滑槽112a内,后连杆126的两端分别滑动地容纳于两后滑槽113a内。 通过将本体12底部的连杆容纳于底座11上的滑槽中,可以实现本体12在底座11上的滑动,并使本体12在相对底座11摆动的过程中,前边缘124的运动轨迹呈圆弧形。

结合图10至图13,儿童安全座椅1还包括锁定机构15,锁定机构15设置在本体12与底座11之间并可将本体12锁定在底座11上使本体12无法相对底座11滑动,锁定机构15解锁后本体12可自由滑动。本实施例中,锁定机构15设置在本体12的底部并位于两前立板112之间。两前立板112上分别并排地设置有多个卡合孔112b,用于供锁定机构15锁定,并排的多个卡合孔112b位于前滑槽112a的下方。锁定机构15包括随动件151、操作件152、两驱动件153以及两呈u形结构的卡合件154。

随动件151固定在本体12的底部并跟随本体12在两前立板112之间滑动,随动件151包括两侧部151a,每一侧部151a上均开设有一上通孔151b以及位于上通孔151b下方的两个下通孔151c。前连杆125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侧部151a上的上通孔151b后伸入到两前滑槽112a内。随动件151还设置有两个位于两侧部151a之间的卡合滑槽151d以及位于两个卡合滑槽151d之间的凸起的导向柱151e。卡合滑槽151d沿儿童安全座椅1的左右方向延伸。两驱动件153分别滑动地设置在两卡合滑槽151d内,驱动件153远离对应的侧部151a的一端设置有凸起的驱动柱153a,驱动件153靠近对应的侧部151a的一端开设有定位槽153b。卡合件154的中部容纳在对应的驱动件153的定位槽153b中,卡合件154的两个臂可从对应的侧部151a上的两个下通孔151c中穿过并卡入前立板112上的两个卡合孔112b中。卡合件154卡入卡合孔112b后随动件151被锁死在底座11上,因此本体12也无法相对底座11滑动。

操作件152滑动设置在本体12底部,且滑动方向为儿童安全座椅1的前后方向,操作件152是一拉柄,操作件152的后端设置有导向槽152a以及位于导向槽152a两侧的两驱动斜槽152b。导向柱151e位于导向槽152a内从而限定了操作件152相对本体12的滑动方向。两个驱动斜槽152b分别位于两个驱动件153的上方,两驱动件153内侧的驱动柱153a分别伸入两驱动斜槽152b中。当操作件152向本体12内滑动时,通过驱动斜槽152b与驱动柱153a的配合驱使 两驱动件153向外滑动,进而驱使两卡合件154分别穿过侧部151a并卡入卡合孔112b内,实现锁定;当操作件152向本体12外滑动时驱使两驱动件153向内滑动,从而带动卡合件154内缩并脱离卡合孔112b,实现解锁。解锁后本体12与锁定机构15一起相对底座11滑动,滑动一定角度后卡合件154的位置与另外的卡合孔112b相对并在操作件152向内滑动时重新进行卡合锁定。

锁定机构15还包括第一复位弹簧155及两个第二复位弹簧156。操作件152上设置有凸起的定位柱152c,第一复位弹簧155是拉簧,且第一复位弹簧155的两端分别勾在导向柱151e与定位柱152c上,第一复位弹簧155向内拉动操作件152,使得锁定机构15保持于锁定状态。两第二复位弹簧156分别设置在两驱动件153与随动件151之间,第二复位弹簧156向外推动驱动件153,使卡合件154保持卡入卡合孔112b内的状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1的底座11前端设置有顶杆13,顶杆13支撑于汽车地板,同时儿童安全座椅1的本体12无论在前向使用状态下还是后向使用状态下都保持与汽车座椅2的背靠21的抵触,因此能够在儿童安全座椅1的前后两端分别形成支撑,特别是在后向使用状态下,本体12的前边缘124与汽车座椅2的背靠21抵触,使儿童安全座椅1在使用时更加稳定,有效避免汽车行驶过程中儿童安全座椅1出现翻覆的情况,提高了儿童安全座椅1的安全性。同时本发明儿童安全座椅1不需要设置防回弹构件,结构上更加简单,操作更加便利。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