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1208阅读:860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专利申请(JP-A)第2002-145003号公开了如下安全气囊装置:在所述安全气囊装置中,用于座椅的气囊部和用于侧面的气囊部同时充气,其中用于座椅的气囊部通过充气提升座垫的座部的前部侧,用于侧面的气囊部通过充气从座部的座椅横向方向外侧朝向座椅上侧突出并覆盖乘员的座椅横向方向外侧。JP-A第2015-048054号公开了如下的安全气囊,其包括:主室,其容纳在座垫的座椅表面部内,并且在座椅横向方向的中央部处划分为左部和右部;以及辅助室,其与主室连通,并且设置在座椅表面部的座椅横向方向外侧的侧支撑部内。

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技术中,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时,座部内的安全气囊(座垫安全气囊)充气并引起座部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从而提升乘员的大腿区域。因此,防止或抑制乘员出现变成朝向座椅前侧挖洞的姿势的所谓的潜艇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在乘员的座椅横向方向外侧的安全气囊(侧安全气囊)充气,保护了乘员的腰部区域和大腿区域。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技术中,侧安全气囊和座垫安全气囊同时充气。因此,存在对乘员的已经通过座垫安全气囊提升的大腿区域会脱离侧安全气囊的保护范围的担忧,因而从有效保护大腿区域的观点考虑存在改进的空间。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时,该乘员保护装置可以抑制乘员的朝向座椅前侧的移动并能有效地保护大腿区域。

第一方案的一种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包括:侧安全气囊部,其容纳在侧支撑部的内部,所述侧支撑部相对于车辆座椅处的座垫的座部从座椅横向方向外侧朝向座椅上侧突出,并且在包括车辆的斜侧面碰撞的侧面碰撞时通过接收气体的供给从而充气,所述侧安全气囊部引起所述侧支撑部朝向所述座椅上侧凸出,从而从所述座椅横向方向外侧保护乘员的大腿区域和腰部区域;以及座垫安全气囊部,其容纳在所述座部的内部,并且在包括所述车辆的斜侧面碰撞的正面碰撞时通过接收气体的供给从而充气,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引起所述座部朝向所述座椅上侧凸出从而提升所述乘员的所述大腿区域,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完成迟于所述侧安全气囊部的充气。

在第一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侧安全气囊部设置在座垫的侧支撑部的内部。由于在包括车辆的斜侧面碰撞的侧面碰撞时这个侧安全气囊部接收气体的供给从而充气,所述侧安全气囊部引起所述侧支撑部朝向所述座椅上侧凸出。此外,通过这个侧安全气囊部从所述座椅横向方向外侧保护乘员的大腿区域和腰部区域。另一方面,座垫安全气囊部设置在所述座垫的所述座部的内部。由于在包括所述车辆的斜侧面碰撞的正面碰撞时这个座垫安全气囊部接收气体的供给从而充气,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引起所述座部朝向所述座椅上侧凸出。由于使座部朝向座椅上侧凸出,提升了所述乘员的所述大腿区域,从而防止或抑制了潜艇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地,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迟于侧安全气囊部完成。因此,例如,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后立即完成侧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的状态下,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没有完成。即,因为乘员的大腿区域未完全地提升,可以在保护乘员的大腿区域免于遭受碰撞体或类似物时防止或抑制大腿区域脱离侧安全气囊部的保护范围。此外,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后,在当乘员由于惯性力而朝向座椅前侧移动时,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迟于侧安全气囊部完成,从而完全提升乘员的大腿区域。因此,可以防止或抑制潜艇现象的发生。

在第二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第一方案中,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彼此连通,将气体供给到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机设置在座垫的内部,并且侧安全气囊部的通过从充气机产生的气体的充气优先。

在第二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接收来自共用充气机的气体供给从而充气。因此,与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接收来自单独充气机的气体供给从而充气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充气机的数量。另外,通过引起侧安全气囊部优先(较早)充气,即使在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彼此连通的结构中,也可以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的完成。

在第三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第二方案中,朝向座椅前侧挖空的凹部形成在所述侧安全气囊部和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之间,并且所述侧安全气囊部和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在所述座垫的座椅前侧的前端部处彼此连通。

在第三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因为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在座垫的前端部处彼此连通,从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从座椅前侧朝向座椅后侧分别流过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此处,座垫安全气囊部布置在乘员的大腿区域的座椅下侧,以提升乘员的大腿区域。因此,座垫安全气囊部被大腿区域朝向座椅下侧推动。另外,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之间的区域通过凹部朝向座椅前侧挖空。因此,从充气机产生的气体难以流至座垫安全气囊部。即,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优先流到侧安全气囊部,从而可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完成。

在第四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第二方案或第三方案中,设置了将从所述充气机产生的气体引导到所述侧安全气囊部的整流布。

在第四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与未设置整流布的结构相比,可以使气体优先流到侧安全气囊部。即,可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的完成。此外,可以仅通过改变整流布的长度和/或形状调节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完成的时间。

在第五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第二方案中,所述侧安全气囊部和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通过单独的基布构造,并且经由连通孔彼此连通,并且气体流路形成为使得从所述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从所述侧安全气囊部经由所述连通孔流到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

在第五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从充气机产生的气体流到侧安全气囊部,并随后,经由连通孔流到由单独的基布构造的座垫安全气囊部。因此,可以使气体优先流到侧安全气囊部,从而可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的完成。

在第六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第五方案中,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内部空间通过拴系件分隔成在座椅前侧的前室和在座椅后侧的后室,并且所述连通孔包括连通所述前室和所述侧安全气囊部的第一连通孔以及连通所述后室和所述侧安全气囊部的第二连通孔,并且所述充气机布置在所述前室处。

在第七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个中,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以折叠状态容纳在所述座部的所述内部,并且所述侧安全气囊部以不折叠的展开状态容纳在所述侧支撑部的所述内部。

在第八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第一方案至第六方案中的任一个中,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以折叠状态容纳在所述座部的所述内部,并且所述侧安全气囊部以小于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折叠次数的次数折叠的状态容纳在所述侧支撑部的所述内部。

在第七方案和第八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折叠较多次数的座垫安全气囊部比不折叠或折叠较少次数的侧安全气囊部需要更多的时间展开。由此,可以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的完成。此外,可仅通过增加或减少折叠次数来调节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完成的时间。

在第九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个中,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具有在预定充气压力下断裂的充气限制构件,并且构造成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基布通过所述充气限制构件沿座椅竖直方向连接。

在第九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构造成所述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基布通过所述充气限制构件沿座椅竖直方向连接。另外,因为直到达到预定充气压力这个充气限制部件才断裂,可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的完成。

在第十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在第一方案至第九方案中的任一个中,所述侧安全气囊部在充气状态下设置在当从座椅横向方向观看时与所述乘员的所述大腿区域的重心和胯点重叠的位置处,并且从座椅前侧朝向座椅后侧,在所述充气状态下的所述侧安全气囊部的上端沿所述座部朝向座椅下侧倾斜。

在第十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侧安全气囊部充气至当从座椅横向方向观看时与乘员的大腿区域的重心和胯点重叠的位置。因此,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时,可保护乘员的从大腿区域到腰部区域的宽范围。另外,由于侧安全气囊部的上端沿所述座部从座椅前侧朝向座椅后侧朝向座椅下侧倾斜,可以抑制与从靠背或头枕充气并展开的其它安全气囊部的干涉。另外,与侧安全气囊部的在座椅前侧的端部和在座椅后侧的端部在座椅竖直方向上安置在相同高度的结构(侧安全气囊部不倾斜的结构)相比,侧安全气囊部能够紧凑地构造。

如上所述,第一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如下良好效果: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时可以抑制乘员的朝向座椅前侧的移动,并且可以有效地保护大腿区域。

第二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如下良好效果:可以设计为节约空间且降低成本。

第三方案至第九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如下良好效果: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的完成。

第十方案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如下良好效果:在保护乘员的从大腿区域到腰部区域的宽范围的同时,可以抑制与其它安全气囊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与第一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座椅的俯视图。

图2是应用了与第一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并且是示出侧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状态的图。

图3是与第一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放大俯视剖视图。

图4是以放大方式示出沿图2的线4-4切割的状态的剖视图,并且是示出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充气之前的非充气状态的图。

图5是对应图4的剖视图,并示出侧安全气囊部和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的中间的状态。

图6是以放大方式示出沿图2的线6-6切割的状态的剖视图,并且是示出侧安全气囊部的充气的中间的状态的图。

图7A是示出与第二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7B是示出沿图7A的线7B-7B切割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A是示出与第三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8B是示出沿图8A的线8B-8B切割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与第四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与第五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11A是示出沿图10的线11-11切割的状态的剖视图,并且是中间布断裂之前的状态。

图11B是示出沿图10的线11-11切割的状态的剖视图,并且是中间布断裂之后的状态。

图12是应用了与第六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座椅的俯视图。

图13是应用了与比较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座椅的侧视图,并且是示出座垫安全气囊部的充气完成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在图1至图6的基础上说明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10。注意,在相应的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前”(FR)和箭头“上”(UP)分别指示车辆座椅12的向前方向(就座的人面向的方向)和向上方向。此外,当仅通过使用纵向方向、竖直方向和左右方向给出描述时,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它们指的是座椅纵向方向的纵向、座椅竖直方向的竖直、以及当在座椅纵向方向上面向前方时的左右。此外,在相应的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外”(OUT)指的是在用作安装有车辆座椅12的车辆的汽车处的车辆横向方向外侧。

(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10(以下,简单地称为“乘员保护装置10”)安装在车辆座椅12中,并且构造为包括一对侧安全气囊部20、座垫安全气囊部22、充气机24以及用作整流布的扩散器26。

车辆座椅12布置成相对于未图示的汽车的车身的车辆横向方向中央向左或向右(在本实施例中为左侧)偏离。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车辆座椅12的座椅纵向方向与车辆的纵向方向一致,并且座椅横向方向与车辆横向方向一致。

注意,相应的附图示出如下状态:碰撞测试假人(人体模型)就座在车辆座椅12的座垫14上作为待被保护的乘员的模型。例如,假人是WORLD SID(国际标准化侧面碰撞假人:世界侧面碰撞假人)的AM50(美国成年男性的百分之五十)。这个假人以由碰撞试验方法所规定的标准就座姿势就座,并且车辆座椅12安置在对应于这个就座姿势的标准设定位置。以下,为了使阐释易于理解,假人称为“乘员P”。

车辆座椅12构造为包括:座垫14,其用于支撑乘员P的腰部区域L(此处,其包括臀部)和大腿区域D;座椅靠背16,其用于支撑乘员P的背部B;以及头枕18,其用于支撑乘员P的头部H。

如图4所示,座垫14构造为包括:座部14A(一般部),乘员P坐在座部14A上;以及侧支撑部14B,其从座椅横向方向外侧相对于座部14A朝向座椅上侧伸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对侧支撑部14B相对于座部14A设置在座椅横向方向两侧。该对侧支撑部14B用于抑制乘员P的腰部区域L和大腿区域D的横向移动。构成作为座垫14的框架的座垫框架29的侧框架28布置在侧支撑部14B处。

侧框架28布置为使得其板厚方向是座椅横向方向。此外,座垫框架29具有将左右侧框架28沿座椅横向方向连接的反作用力板34。此处,由诸如聚氨酯软垫或类似物的发泡体形成的座垫软垫30从上侧安装到座垫框架29。在座垫软垫30处,设置在座部14A处的区域是软垫中央部30A,并且设置在左右侧支撑部14B处的区域是软垫侧部30B。此外,座垫软垫30的表面由座椅表皮32覆盖。

座椅表皮32具有:上表皮32A,其覆盖软垫中央部30A的表面(顶表面);左右上侧表皮32B,其覆盖左右软垫侧部30B的顶表面;以及左右侧表皮部32C,其覆盖左右软垫侧部30B的侧表面。上表皮32A的座椅横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在缝合部S1和缝合部S2处缝合至左右上侧表皮32B的座椅横向方向内侧端部。

此外,左右上侧表皮32B的座椅横向方向外侧端部分别在缝合部S3处缝合到左右侧表皮32C的上端部。左右侧表皮32C的下端部锚固在左右侧框架28的下端部。

此处,缝合部S2设置成比缝合部S1更靠上侧,并且比缝合部S1脆弱。因此,余长部33分别在座部14A和左右侧支撑部14B之间的相应的边界部处设置在座椅表皮32处。另外,在当后述的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充气时,余长部33由于缝合部S2断裂而延伸。注意,可以存在不设置余长部33的结构。

在此,构成乘员保护装置10的座垫安全气囊部22容纳在软垫中央部30A和座垫框架29(反作用力板34)之间。此外,构成乘员保护装置10的侧安全气囊部20容纳在左右软垫侧部30B和座垫框架29之间。座垫安全气囊部22和侧安全气囊部20通过例如尼龙或聚酯的布材料(基布)缝合而形成为袋的形状。

如图1所示,座垫安全气囊部22容纳在座垫14的座部14A的内部,并且侧安全气囊部20容纳在侧支撑部14B的内部。此处,侧安全气囊部20相对于座垫安全气囊部22在座椅横向方向的两侧成对设置,并且该对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在座垫14的前端部彼此连通。

如图2所示,侧安全气囊部20从乘员P的腰部区域L延伸到大腿区域D。另外,当从座椅横向方向观看时,处于其充气状态的侧安全气囊部20的前端部与大腿区域D的重心GD重叠。另外,当从座椅横向方向观看时,处于其充气状态的侧安全气囊部20的座椅纵向方向中间部与胯点HP重叠。

此处,处于其充气状态的侧安全气囊部20的上端在从座椅前侧朝着座椅后侧去时沿座垫14的座部14A朝向座椅下侧倾斜。另外,当从座椅横向方向观看时,侧安全气囊部20的后端部安置在座椅设计和腰部区域L的外形的交点CP处。注意,在乘员P的相反侧的侧安全气囊部20相似地构造。

如图1所示,座垫安全气囊部22布置在乘员P的大腿区域D的下方。这是一种结构,其中:由于座垫安全气囊部22充气,座垫安全气囊部22使座部14A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从而提升乘员P的大腿区域D。

如图3所示,朝向座椅前侧挖空的凹部36(阻塞部)形成在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之间的边界部处。凹部36形成在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座椅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并且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连通的部分(连通部)通过这些凹部36变窄。另外,充气机24布置在座垫14的前端部,其中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在所述前端部彼此连通。

充气机24是所谓的圆筒型的充气机,并且以座椅横向方向作为其长度方向的方式容纳在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前端部内。气体喷出部24A设置在充气机24的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处。此外,将由充气机24产生的气体引导到侧安全气囊部20的扩散器26设置在充气机24的外侧。扩散器26形成为在座椅横向方向的两个端侧开口的管状,并延伸到左右凹部36的附近。因此,如箭头所示,在充气机24处产生的气体从扩散器26的在座椅横向方向的两个端侧处的开口流入侧安全气囊部20。

如图1所示,充气机24电连接到作为控制部的ECU 38。ECU 38电连接到感测车辆的碰撞的碰撞传感器或类似物。例如,碰撞传感器通过检测车辆的加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或类似物构成,并且构造成使得能够检测各种形式的碰撞。

另外,ECU 38在基于来自未示出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感测到车辆牵涉到碰撞中时引起充气机24操作。注意,在预测车辆的碰撞的预测碰撞传感器电连接到ECU 38的情况下,ECU 38可以构造为当ECU38在基于来自预测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预测车辆的碰撞时引起充气机24操作。

由于充气机24操作,气体从充气机24的气体喷出部24A喷出。因此,气体经由扩散器26供给到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由于侧安全气囊部20充气,侧支撑部14B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从而从座椅横向方向外侧保护和限制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

此处,本实施例构造成使得气体通过扩散器26优先流入侧安全气囊部20。另外,由于座垫安全气囊部22被乘员P的大腿区域D朝向座椅下侧推动,气体难以流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由此,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迟于侧安全气囊部20完成。即,存在如下结构:在所述结构中,在图5中所示的状态下,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没有完成,并且,例如,在侧安全气囊部20的充气完成后的10至20毫秒,完成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当车辆牵涉到斜侧面碰撞中时,充气机24由ECU 38操作,并产生气体。此处,如图1和图3所示,扩散器26设置在充气机24的外侧,并且气体经由此扩散器26优先流到侧安全气囊部20。另外,因为座垫安全气囊部22被乘员P的大腿区域D推动,气体难以流动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因此,侧安全气囊部20的充气较早完成。此外,如图2所示,由于侧安全气囊部20充气,侧支撑部14B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从而从座椅横向方向外侧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

以此方式,与座部14A和侧支撑部14B破裂并且安全气囊充气并展开的结构相比,因为存在侧支撑部14B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从而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的结构,没有必要形成成为破裂起点的缝合部或类似物。结果,可以确保车辆座椅12的外观。另外,在座部14A和侧支撑部14B断裂并且安全气囊充气并展开的结构中,侧支撑部在乘员进入和离开车辆时被摩擦,并且因此,要求座椅表皮的强度,但是,另一方面,缝合部必须通过即使低的输出断裂,因此难以实现两者。相比之下,在本实施例中,存在使侧支撑部14B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从而侧支撑部14B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的结构,因此,没有必要设置缝合部,从而可以增加座椅表皮的强度。

然后,由于座垫安全气囊部22迟于侧安全气囊部20充气,使得座部14A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从而提升乘员P的大腿区域D。因此,防止或抑制乘员P变成朝向座椅前侧挖洞的姿势的所谓潜艇现象的发生。另外,因为侧支撑部14B朝向座椅上侧凸出,限制了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从而防止或抑制乘员P的在座椅横向方向上的惯性移动。

特别是,在例如斜侧面碰撞或类似碰撞的碰撞形式下,通过在早期使侧安全气囊部20充气从而引起侧支撑部14B朝向座椅上侧凸出,可以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免于遭受碰撞体等。

此外,与座垫安全气囊部22和侧安全气囊部20的充气同时完成的结构或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较早完成的结构相比,可以有效地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参照图13中所示的比较例的乘员保护装置100描述这种效果。注意,在图13中,与本实施例的结构类似的结构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此外,侧安全气囊部20不设置在乘员保护装置100处,但是,为与本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10相比,本实施例的侧安全气囊部20的充气状态通过假想线示出。

在图13所示的比较例中,座垫安全气囊102容纳在座垫14的前端部的内部。另外,充气机104设置在座垫安全气囊102的内部。

此处,当充气机104操作从而座垫安全气囊102充气,如附图中通过假想线所示,座垫14的座部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从而提升乘员P的大腿区域D。由于大腿区域D以这种方式提升,大腿区域D的重心GD比充气状态下的侧安全气囊部20进一步朝向座椅上侧移动。因此,从车辆的斜侧面碰撞之后立即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免于遭受碰撞体或类似物的观点考虑,存在改进的空间。

相比之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之后立即先完成侧安全气囊部20的充气。因此,可以防止或抑制大腿区域D在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免于遭受碰撞体或类似物时脱离侧安全气囊部20的保护范围。此外,由于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迟于侧安全气囊部20完成,可以防止或抑制大腿区域D提升以及乘员P的朝向座椅前侧的移动。通过这种方式,在确保车辆座椅12的外观的同时,可以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时抑制乘员P朝向座椅前侧的移动,从而可以有效地保护大腿区域D。

此外,同样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或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的适当时间,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可以充气从而可以保护乘员P。例如,在车辆牵涉到正面碰撞中的情况下,充气机24由ECU 38操作,并产生气体。因此,如上所述,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充气。此处,在正面碰撞通过未图示的碰撞传感器感测后,乘员P的朝向座椅前侧的惯性移动在经过预定时间后开始。另一方面,因为座垫安全气囊部22晚于侧安全气囊部20充气,座部14A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从而当乘员P的朝向座椅前侧的惯性移动开始时向上提升乘员P的大腿区域D。以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发生潜艇现象。

类似地,在车辆牵涉到侧面碰撞中的情况下,充气机24由ECU 38操作,并产生气体,从而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充气。此处,在侧面碰撞时,需要迅速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免于遭受碰撞体或类似物。此时,因为从充气机24产生的气体24优先流到侧安全气囊部20,侧安全气囊部20在早期充气,从而引起侧支撑部14B朝向座椅上侧凸出。以这种方式,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可以有效地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另外,因为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稍后完成,可以防止或抑制大腿区域D在需要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时脱离侧安全气囊部20的保护范围。

另外,本实施例构造成使得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彼此连通,并且通过接收来自共用的充气机24的气体供给来充气。因此,与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通过接收来自各自的充气机的气体供给来充气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充气机的数量。即,可以设计为节约空间和降低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仅通过改变扩散器26的长度和/或形状来调节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的时间。例如,如果使扩散器26的在座椅横向方向上的长度短,从扩散器26流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气体的量大,从而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的时间短。相反,如果扩散器26的在座椅横向方向上的长度长,从扩散器26流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气体的量小,从而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的时间长。以这种方式,可以调节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的时间。

另外,在如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中,侧安全气囊部20充气至当从座椅横向方向观看时与乘员P的大腿区域D的重心GD和胯点HP重叠的位置上。此外,正如从座椅横向方向观看到的,处于充气状态的侧安全气囊部20的后端部安置在座椅设计和腰部区域L的外形的交点CP处。因此,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时可保护乘员P的从大腿区域D至腰部区域L的宽范围。特别是,在安全气囊从座椅靠背16展开的结构中,安全气囊与侧支撑部14B干涉,因此难以有效地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相比之下,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引起侧支撑部14B凸出而有效地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

此外,侧安全气囊部20的上端在从座椅前侧朝着座椅后侧去时沿座部14A朝向座椅下侧倾斜。因此,可以抑制与从座椅靠背16或头枕18充气并展开的其它安全气囊干涉。另外,与侧安全气囊部20的在座椅前侧处的端部和在座椅后侧处的端部在座椅竖直方向上安置在相同高度的结构相比(侧安全气囊部20不倾斜的结构),侧安全气囊部20可以紧凑地构造。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在图7A和图7B的基础上说明与第二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40。注意,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类似的结构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从而适当省略其说明。另外,由于车辆座椅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构造,因此省略其说明和描述。

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40(以下,简单地称为“乘员保护装置40”)处,侧安全气囊部42和座垫安全气囊部44通过单独的基布构造。

具体地,侧安全气囊部42构造为包括沿座椅纵向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右侧部42A以及沿座椅横向方向延伸并将侧部42A的前端部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部42B。因此,侧安全气囊部42形成为其座椅后侧开口的大致U形,正如在俯视图中观看到的。注意,侧安全气囊部42并不限制于此,并且可以例如构造为使得不设置连接部42B并且一对侧部42A是分离的。

上侧第一连通孔42C和上侧第二连通孔42D形成在侧部42A的座椅下侧处的基布中。上侧第一连通孔42C形成在侧部42A的前端部中,并且上侧第二连通孔42D形成在从上侧第一连通孔42C朝向座椅后侧偏移的位置处。另外,侧安全气囊部42的内部空间和座垫安全气囊部44的内部空间经由上侧第一连通孔42C和上侧第二连通孔42D连通。注意,上侧第一连通孔42C和上侧第二连通孔42D分别形成在一对侧部42A中。

座垫安全气囊部44设置在侧安全气囊部42的座椅下侧处。座垫安全气囊部44形成为大致半圆形,正如在俯视图中观看到的,其座椅后侧是凸的。此外,如图7B所示,作为分隔布的拴系件44A设置在座垫安全气囊部44内。拴系件44A从座垫安全气囊部44的座椅横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延伸到另一个端部。另外,拴系件44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缝合至构造座垫安全气囊部44的上下基布。因此,座垫安全气囊部44的内部空间通过拴系件44A分隔成在座椅前侧处的前室46和在座椅后侧处的后室48。

此外,下侧第一连通孔44B和下侧第二连通孔44C形成在座垫安全气囊部44的座椅上侧处的基布中。下侧第一连通孔44B在对应于侧安全气囊部42的上侧第一连通孔42C的位置处形成为比拴系件44A更靠座椅前侧。另外,下侧第二连通孔44C在对应于侧安全气囊部42的上侧第二连通孔42D的位置处形成为比拴系件44A更靠座椅后侧。因此,侧安全气囊部42和前室46经由上侧第一连通孔42C和下侧第一连通孔44B连通,并且侧安全气囊部42和后室48经由上侧第二连通孔42D和下侧第二连通孔44C连通。另外,充气机24布置在前室46中,并且这个充气机24电连接到ECU 38。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40中,当车辆牵涉到斜侧面碰撞中时,充气机24由ECU 38操作,从而产生气体。然后,从充气机24产生的气体如附图中的箭头所示地从前室46经由上侧第一连通孔42C和下侧第一连通孔44B流入侧安全气囊部42中。因此,侧安全气囊部42充气从而引起侧支撑部14B朝向座椅上侧凸出(参照图2)。

然后,由于气体从侧安全气囊部42经由上侧第二连通孔42D和下侧第二连通孔44C流入后室48,座垫安全气囊部44充气从而引起座部14A朝向座椅上侧凸出(参照图1)。

如上所述,由于在充气机24处产生的气体经由侧安全气囊部42流到座垫安全气囊部44,可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44的充气的完成。结果,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员P的大腿区域D脱离侧安全气囊部42的保护范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即使不设置扩散器26,也可以使气体优先流到侧安全气囊部42。此外,仅通过改变上侧第二连通孔42D和下侧第二连通孔44C的位置和/或大小,可以改变气体从侧安全气囊部42流到座垫安全气囊部44的时间以及气体的流量。即,可以调节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44的展开完成的时间。其它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类似。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在图8A和图8B的基础上说明与第三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50。注意,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类似的结构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从而适当省略其说明。另外,因为车辆座椅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构造,省略其说明和描述。

如图8A和图8B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50(以下,简单地称为“乘员保护装置50”)构造为包括一对侧安全气囊部20、座垫安全气囊部22、充气机24和扩散器26。

在此,侧安全气囊部20不折叠,而座垫安全气囊部22在非充气状态下以卷的形式折叠。具体地,使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座椅后侧部成为以卷的形式折叠的卷折部22R。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50中,当车辆牵涉到斜侧面碰撞中时,充气机24由ECU 38操作,从而产生气体。在此,由于气体被供给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卷折部22R,卷折部22R在充气的同时展开(打开)。因此,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的完成迟于未折叠的侧安全气囊部20。结果,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员P的大腿区域D脱离侧安全气囊部20的保护范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不设置扩散器26,并因此,存在来自充气机24的气体优先流到侧安全气囊部20的结构。因此,可有效地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

此外,可仅通过增加或减少卷折部22R折叠的次数来调节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的时间。例如,如果折叠的次数增加,则展开时间较长,并因此,可以更多延迟直到充气完成的时间。其它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相同。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例子,座垫安全气囊部22以卷的形式折叠,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而是可以使用其它折叠方式。例如,座垫安全气囊部22可以以波纹形式或类似方式折叠。此外,可以存在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两者都折叠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侧安全气囊部20折叠次数少于座垫安全气囊部22折叠次数,可以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的完成。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在图9的基础上说明与第四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60。注意,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类似的结构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从而适当省略其说明。另外,因为车辆座椅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构造,省略其说明和描述。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60(以下,简单地称为“乘员保护装置60”)构造为包括一对侧安全气囊部20、座垫安全气囊部22、充气机24、扩散器26和拴系件62。

拴系件62是用于分隔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内部并形成气体的流路的分隔布,并且分别缝合到上下基布。注意,拴系件62的在座椅竖直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使得拴系件62不限制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的长度。此外,拴系件62构造为包括沿扩散器26在座椅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前后分隔部62A,以及从前后分隔部62A的两个端部朝向座椅后侧延伸的左右分隔部62B。

前后分隔部62A以座椅纵向方向为其厚度方向的方式布置在扩散器26的座椅后侧。前后分隔部62A的在座椅横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安置在侧安全气囊部20中的一个的座椅横向方向的中间部处。前后分隔部62A的在座椅横向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安置在另一侧安全气囊部20的座椅横向方向的中间部处。

左右分隔部62B以座椅横向方向为其厚度方向的方式分别布置在一对侧安全气囊部20的内部,并且延伸到侧安全气囊部20的后端部的附近。因此,如附图中箭头G1所示的,在充气机24处产生的气体先从扩散器26朝向座椅横向方向外侧流动,并且随后,沿拴系件62在侧安全气囊部20的座椅横向方向外侧流动。然后,如箭头G2所示,在侧安全气囊部20的后端部处,气体朝向侧安全气囊部20的座椅横向方向内侧盘旋,并沿着拴系件62朝向座椅前侧流动。因此,侧安全气囊部20充气。此后,座垫安全气囊部22由于气体向座垫安全气囊部22流动而充气。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60处,当车辆牵涉到斜侧面碰撞中时,充气机24由ECU 38操作,从而产生气体。此处,如上所述,因为气体流路通过拴系件62形成,在充气机24处产生的气体流入侧安全气囊部20,并且随后,流入座垫安全气囊部22。以这种方式,可以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并且,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员P的大腿区域D脱离侧安全气囊部20的保护范围。其它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类似。

<第五实施例>

接下来,在图10和图11的基础上说明与第五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70。注意,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类似的结构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从而适当省略其说明。另外,因为车辆座椅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构造,省略其说明和描述。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70(以下,简单地称为“乘员保护装置70”)构造为包括一对侧安全气囊部20、座垫安全气囊部22、充气机24以及用作充气限制装置的中间布72。

此处,中间布72设置在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内部,并从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后端部沿座椅纵向方向延伸到充气机24的附近,且座椅横向方向为其厚度方向。

另外,如图11A所示,构造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上下基布由中间布72连接。此外,在充气完成时,中间布72的在座椅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在座椅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短。即,这是一种结构,其中: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通过中间布72限制。

中间布72由比构成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基布脆弱的材料形成。因此,如图11B所示,中间布72由于施加至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预定的充气压力而断裂。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70中,当车辆牵涉到斜侧面碰撞中时,充气机24由ECU 38操作,从而产生气体。因此,气体被供给到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此处,如上所述,因为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通过中间布72限制,侧安全气囊部20的充气先完成。此后,当座垫安全气囊部22到达预定充气压力,中间布72断裂,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以这种方式,可以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并且,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员P的大腿区域D脱离侧安全气囊部20的保护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仅通过改变中间布72的材料和/或厚度来改变直到中间布72断裂的时间。即,可以调节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的时间。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

注意,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上下基布由中间布72连接,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而是可以采用其它充气限制装置。例如,构成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上下基布可以在脆弱的作为缝合部的撕裂缝处缝合。在这种情况下,直到座垫安全气囊部22到达预定充气压力,撕裂缝才断裂。并因此,可延迟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充气完成。另外,作为另一种结构,断裂穿孔可以形成在中间布72的车辆竖直方向中间部处。

<第六实施例>

接下来,在图12的基础上说明与第六实施例有关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80。注意,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类似的结构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从而适当省略其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80(在下文中简单地称为“乘员保护装置80”)构造为包括一对侧安全气囊部82,座垫安全气囊部84以及充气机86、88。另外,本实施例与其它实施例不同在于侧安全气囊部82和座垫安全气囊部84彼此不连通这点。

一对侧安全气囊部82分别容纳在侧支撑部14B的内部,并且构造成以便通过充气来引起侧支撑部14B朝向座椅上侧凸出。此外,侧安全气囊部82从乘员P的腰部区域L延伸到大腿区域D。处于充气状态的侧安全气囊部82设置成使得当从座椅横向方向观看时与大腿区域D的重心GD和的胯点HP重叠(参见图2)。此外,处于充气状态的侧安全气囊部82的上端在从座椅前侧朝着座椅后侧去时沿座部14A朝向座椅下侧倾斜,并且当从座椅横向方向观看时,侧安全气囊部82的后端部安置在座椅设计与腰部区域L的外形的交点处。

另外,充气机86分别设置在一对侧安全气囊部82的内部。充气机86以座椅纵向方向为其长度方向的方式沿座垫14的侧支撑部14B布置。气体喷出部86A设置在充气机86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

座垫安全气囊部84容纳在座垫14的座部14A的内部。座垫安全气囊部84容纳在乘员P的大腿区域D的座椅下侧,并且构造成以便通过充气来引起座部14A朝向座椅上侧凸出,并提升大腿区域D。另外,充气机88设置在座垫安全气囊部84的内部。充气机88布置在座垫安全气囊部84的前端部内,使得座椅横向方向是其长度方向。气体喷出部88A设置在充气机8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

此处,一对充气机86和充气机88电连接到ECU 38。当车辆牵涉到斜侧面碰撞中时,一对充气机86由ECU 38操作,从而产生气体。此外,这是一种结构,其中:一对充气机86操作,并随后,经过预定时间,充气机88操作。

(操作和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80处,由于ECU 38引起充气机88的操作正时迟于充气机86的操作正时,座垫安全气囊部84的充气可以稍后完成。结果,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防止或抑制乘员P的大腿区域D脱离侧安全气囊部82的保护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一对侧安全气囊部82和座垫安全气囊部84彼此不连通,而是构造为独立的模块。因此,例如,在正面碰撞时,能够仅使座垫安全气囊部84充气。另外,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仅使侧安全气囊部82充气。即,能够依照碰撞形式仅充气需要的安全气囊。

虽然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已在上面描述,这些实施例可通过适当组合使用,并且当然,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侧安全气囊部42容纳在座部14A的座椅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处的侧支撑部14B内。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而是可以构造成使得侧安全气囊部42仅容纳在一侧的侧支撑部14B内。在这种情况下,从在车辆的斜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P的大腿区域D和腰部区域L免于遭受碰撞体或类似物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侧安全气囊部42容纳在车辆横向方向外侧处安置的侧支撑部14B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气体喷出部24A设置在充气机2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例如,可以存在气体喷出部24A形成在充气机2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处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与气体喷出部24A仅设置在充气机2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的结构相比,气体可以基本均匀地供给到左右侧安全气囊部20。

此外,尽管上述实施例构造成使得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在座垫14的前端部处互相连通,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例如,可以存在侧安全气囊和座垫安全气囊在座垫14的后端部处彼此连通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座垫安全气囊形成为以便从乘员P的腰部区域L延伸并且跨过大腿区域D,但是存在如下结构就足够了:在所述结构中,通过设定诸如乘员P的腰部区域L的下侧处的缝合或类似物的非充气部等,仅在大腿区域D的下侧处的区域充气。

此外,尽管上述实施例构造为使得充气机24布置在座垫14的前端部处,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而是充气机24可以布置在其它部分处。此外,充气机24可以布置在侧安全气囊部20和座垫安全气囊部22的外部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充气机24和侧安全气囊部20或座垫安全气囊部22通过管或类似物连接,则可以供给气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特别是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扩散器26设置在充气机24的外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即,只要存在可以使气体优先流入侧安全气囊部20的结构,就可以有不设置扩散器26的结构。

此外,与第三实施例或第五实施例有关的发明可应用至如第六实施例中的侧安全气囊部82和座垫安全气囊部84彼此不连通的结构。例如,可以存在如图12所示的座垫安全气囊部84的座椅后侧部以卷的形式折叠的结构。此外,用作充气限制装置的中间布72可以设置在座垫安全气囊部84处。通过采用这些结构,即使在该对充气机86和充气机88通过ECU 38同时操作的情况下,座垫安全气囊部84的充气也可迟于侧安全气囊部82完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