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门防撞杆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0390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汽车侧门防撞杆安装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侧门防撞杆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已经成为人们代步的一个重要交通工具之一,整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也越来越多的得到顾客的重视。随着顾客对车身碰撞要求的提高,车身碰撞结构设计开发要求越来越高。

在侧碰中,车门的严重变形会直接影响乘员安全。一般情况,侧门通过布置防撞管或防撞板来增加防侧碰能力。该结构也成为几乎所有车型必须保证的安全结构件。但碰撞传递到防撞杆的力如何被吸收,并被传递到侧门系统?防撞杆或板的连接板的结构以及如何连接到门内板上,以保证碰撞力有效传递?并且内部空间如何兼顾碰撞及布置要求?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侧门防撞杆安装装置,目的是保证碰撞力能够有效传递。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汽车侧门防撞杆安装装置,包括防撞杆,还包括与侧门的门内板或门内板加强板连接的连接支架,连接支架具有容纳所述防撞杆的容置槽且与防撞杆焊接连接。

所述连接支架包括与所述侧门的门内板或门内板加强板连接的第一连接板以及与第一连接板和所述防撞杆连接的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二连接板为圆弧形板,第二连接板的一侧形成容纳所述防撞杆的容置槽。

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防撞杆同轴。

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为垂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门内板或门内板加强板焊接连接。

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朝向第一连接板的同一侧伸出。

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的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第四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连接。

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第四翻边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且第四翻边的长度大于第三翻边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侧门防撞杆安装装置,能够大大提高自身的结构刚度,汽车侧面碰撞力沿侧门垂直方向的传力路径通过在防撞杆传递到支架,可以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将前碰力有效地分解及传递到侧门的门内板,通过内板分解并传递到整个门系统,甚至侧围,可以防止在侧碰受力过大的情况,防撞杆连接支架突然发生弯折而直接侵入乘员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侧门防撞杆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侧门防撞杆安装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防撞杆;2、门内板或门内板加强板;3、连接支架;31、第一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33、第一翻边;34、第二翻边;35、第三翻边;36、第四翻边;37、容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侧门防撞杆安装装置,包括防撞杆1和与侧门的门内板或门内板加强板2连接的连接支架3,连接支架3具有容纳防撞杆1的容置槽37且与防撞杆1焊接连接。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支架3焊接到门内板或门内板加强板2的侧面上,连接支架3同防撞杆1焊接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位于侧门前部区域的防撞结构。连接支架3包括与侧门的门内板或门内板加强板2连接的第一连接板31以及与第一连接板31和防撞杆1连接的第二连接板32,作为优选的,第一连接板31为平板,第二连接板32为圆弧形板,第二连接板32的一侧形成容纳防撞杆1的容置槽37。容置槽37为半圆形槽,防撞杆1的直径与容置槽37的直径大致相等,防撞杆1嵌入容置槽37中且与第二连接板32为同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32和防撞杆1的轴线与第一连接板31相垂直,第一连接板31与门内板或门内板加强板2的侧面焊接连接,使得汽车侧面碰撞力沿侧门垂直方向的传力路径通过在防撞杆1传递到支架,可以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将前碰力有效地分解及传递到侧门内板,通过内板分解并传递到整个门系统,甚至侧围。可以防止在侧碰受力过大的情况,防撞杆1连接支架3突然发生弯折,直接侵入乘员舱。

如图3所述,第一连接板31与门内板或门内板加强板2焊接连接,第二连接板3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31的一侧边缘垂直连接,形成的连接支架3大体呈L形结构,在大大增加结构刚度的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支架尺寸,同步降低零件重量和成本。并且相对传统支架在侧碰受力方向,可以有效的将侧碰力传递到门内板加强板上,通过整个门系统来分担碰撞力。

如图3所述,连接支架3还包括与第一连接板31固定连接的第一翻边33和第二翻边34,第一翻边33、第二翻边34和第二连接板32朝向第一连接板31的同一侧伸出,第一翻边33和第二翻边34分别与第一连接板31的一端连接且分别位于第二连接板32的一侧。连接支架3还包括与第二连接板32固定连接的第三翻边35和第四翻边36,第三翻边35与第一翻边33固定连接,第四翻边36与第二翻边34固定连接。

如图3所述,第三翻边35和第四翻边36分别朝向第二连接板32的一侧伸出且分别与第二连接板32的一端为圆弧过渡连接,第四翻边36的长度并大于第三翻边35的长度,第三翻边35和第四翻边36的长度方向与防撞杆1的轴向相平行。相应的,第二翻边34的长度大于第一翻边33的长度,第一翻边33的长度与第三翻边35的长度大致相等,第二翻边34的长度与第四翻边36的长度大致相等,第一翻边33位于第三翻边35与第二连接板32之间且与第三翻边35焊接连接,第二翻边34位于第四翻边36与第二连接板32之间且与第四翻边36焊接连接。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