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下巴士的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5192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轮椅上下巴士的机器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器人领域,具体地说是轮椅上下巴士的机器人。



背景技术:

目前的巴士的上下车门离地面有一定距离,乘坐轮椅的乘客上下巴士较为困难,需要他人协助才能上下,导致乘坐轮椅的乘客上下车时间较长,影响巴士运行。目前还没有一种装置能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轮椅上下巴士的机器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轮椅上下巴士的机器人,包括导轨,导轨水平安装在巴士内后侧顶部,导轨的端部位于巴士后端外侧,导轨下方固定安装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在平板的一侧的中央位置,平板上设置数个竖直的挂轮架,挂轮架顶端安装挂轮,挂轮位于导轨上,挂轮与导轨滑动配合,平板上前部设置四个绳轮,四个绳轮连线能形成正方形,四个绳轮上的绳子穿过平板分别连接承重板的四角,绳轮通过收放绳能实现承重板升降,四个绳轮中央位置一侧设置电机,每个绳轮的轮轴连接第一皮带轮,电机输出轴连接转杆,转杆上与四个第一皮带轮对应位置设置四个第二皮带轮,第二皮带轮与转杆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与第一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转杆两侧的绳轮的放绳转动方向相反。

如上所述的轮椅上下巴士的机器人,所述的承重板四周固定安装斜面。

如上所述的轮椅上下巴士的机器人,所述的承重板上两侧各固定安装一个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竖直的推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本实用新型乘坐轮椅的乘客能快速舒适便捷的上车和下车,无需他人协助且上下车时间较短不会影响巴士运行,同时乘坐轮椅的乘客从巴士后部上车,其他乘客通过右侧上下车门上下,互不影响较为节约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B向视图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导轨 2第一气缸 3平板 4挂轮架 5挂轮 6绳轮 7绳子 8承重板 9电机 10转杆 11第一皮带轮 12第二皮带轮 13皮带 14斜面 15第二气缸 16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轮椅上下巴士的机器人,包括导轨1,导轨1水平安装在巴士内后侧顶部,导轨1的端部位于巴士后端外侧,导轨1下方固定安装第一气缸2,第一气缸2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在平板3的一侧的中央位置,平板3上设置数个竖直的挂轮架4,挂轮架4顶端安装挂轮5,挂轮5位于导轨1上,挂轮5与导轨1滑动配合,平板3上前部设置四个绳轮6,四个绳轮6连线能形成正方形,四个绳轮6上的绳子7穿过平板3分别连接承重板8的四角,绳轮6通过收放绳能实现承重板8升降,四个绳轮6中央位置一侧设置电机9,每个绳轮6的轮轴连接第一皮带轮11,电机9输出轴连接转杆10,转杆10上与四个第一皮带轮11对应位置设置四个第二皮带轮12,第二皮带轮12与转杆10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12与第一皮带轮11通过皮带13连接,转杆10两侧的绳轮6的放绳转动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气缸2控制平板3移动到指定位置,平板通过挂轮架4与挂轮5能沿导轨方向移动,到达指定位置后电机9开启带动第二皮带轮12正向转动,第二皮带轮12转动带动第一皮带轮11转动,第一皮带轮11带动绳轮6转动,从而实现同步放绳,当承重板8降到地面时乘坐轮椅的乘客登上,电机9带动第二皮带轮12反向转动,将承重板8至与巴士后侧车门平齐,乘坐轮椅的乘客直接登上巴士即可,操作简单,使用便捷。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所述的承重板8四周固定安装斜面14。斜面14便于乘坐轮椅乘客推动轮椅登上承重板8,操作简单,使用便捷。

具体的,本实施例所述的承重板8上两侧各固定安装一个第二气缸15,第二气缸15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竖直的推板16。当乘坐轮椅乘客登上承重板8,第二气缸15推动推板16,两推板16将轮椅夹住避免在移动过程引发轮椅摇摆导致乘坐轮椅乘客感到不适,有效的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