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靠、汽车门内护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4700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肘靠、汽车门内护板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肘靠、汽车门内护板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地不断发展,人们早已不满足汽车的代步功能,转而对其操纵、乘坐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为了降低驾驶人员长期驾驶汽车时产生的肘部疲劳,汽车制造厂商会在驾驶员侧汽车车门的门内护板上安装一个肘靠,以支撑驾驶员的肘部,从而尽可能的缓解驾驶员的肘部不适感。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肘靠的结构图,该肘靠包括肘靠本体101,肘靠本体101通常是由上支撑面1011、下支撑面1012、前支撑面1013、后支撑面1014和侧支撑面1015构成的空腔结构。肘靠本体101被固定连接在驾驶员侧汽车车门的门内护板的护板主体2上且伸出护板主体2以起到支撑驾驶员肘部的作用。

但现有的这种按照标准人体模型或经验值固定设置在驾驶员侧汽车车门的门内护板上的肘靠,其高度不可调,不能满足具有不同人体尺寸的驾驶人员的需求,人机交互性差,不能有效缓解驾驶人员的肘部疲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肘靠、汽车门内护板组件,肘靠的高度能够被调节,以使其高度能够适应不同人体尺寸的驾驶员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肘靠,除了包括:肘靠本体,还包括:至少一个驱动电机、固连于每一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端部的主动调节齿轮、与驱动电机数量相同的调节杆、两个导向杆、至少一个调节按钮,以及套装在每一所述调节杆上的从动调节齿轮、转动盘和固定板;

其中,每个所述调节杆固定安装在所述肘靠本体内,每个所述调节杆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

套装在每一所述调节杆上的从动调节齿轮与该调节杆通过螺纹相配合;套装在每一所述调节杆上的转动盘和固定板通过滚动部件连接;套装在每一所述调节杆上的从动调节齿轮与转动盘固定连接;每一所述固定板与护板主体固定连接;

每个驱动电机的驱动电机本体固定于护板主体中,每个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所述肘靠本体内,通过固连于输出轴端部的主动调节齿轮与对应的从动调节齿轮啮合;

所述两个导向杆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肘靠本体固定连接,所述两个导向杆的第二端分别嵌入至护板主体的两个竖直方向的竖直滑槽中;

所述调节按钮安装在所述肘靠本体的外侧,其与各个驱动电机电连接,用于通过控制驱动电机开启或关闭以调节肘靠本体向上或向下运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为两个;分别安装于所述护板主体的内侧板的内侧与所述肘靠本体的侧支撑面正对的位置,每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轴线和两个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中心的连线均与水平线平行;

所述调节杆为两个;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肘靠本体内与所述两个驱动电机相对的位置,每一所述调节杆的轴线与该调节杆对应的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轴线垂直并位于同一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调节按钮为两个,均与各个驱动电机电连接,分别用于通过控制驱动电机开启或关闭以调节肘靠本体向上或向下运动。

优选的,所述从动调节齿轮和所述主动齿轮均为圆锥齿轮。

优选的,每个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通过螺钉或螺栓与所述肘靠本体的上支撑面的内侧固定连接,每个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通过螺钉或螺栓与所述肘靠本体的下支撑面的内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每一所述导向杆的第二端具有与设置在所述护板主体的外侧板的内侧上的竖直滑槽配合的凸起,以使每一所述导向杆的第二端能够嵌入到对应的竖直滑槽中。

优选的,每一所述导向杆通过开设在所述护板主体的内侧板上的安装孔延伸至护板主体内;并通过开设在所述护板主体的内侧板上的安装孔,在所述肘靠本体的带动下沿两个竖直滑槽上下滑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门内护板组件,包括:护板主体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肘靠。

优选的,所述护板主体为由内侧板、外侧板、上封板、下封板、前封板和后封板构成的空腔结构;所述肘靠的肘靠本体设置在所述外侧板的外侧,所述肘靠中的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内侧板的内侧上与所述肘靠本体正对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外侧板上被所述肘靠本体遮盖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外侧板的内侧设置有滑槽;所述肘靠中的导向杆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护板主体内,并嵌入所述滑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肘靠、汽车门内护板组件,其中的肘靠除了包括:肘靠本体外,还包括:至少一个驱动电机、固连于每一驱动电机输出轴端部的主动调节齿轮、与驱动电机数量相同的调节杆、两个导向杆、至少一个调节按钮,以及套装在每一调节杆上的从动调节齿轮、转动盘和固定板。护板主体组件中的护板主体上安装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肘靠。由于驾驶员可以通过调节按钮控制驱动电机旋转,驱动电机旋转可以驱动套装在对应的调节杆上的从动调节齿轮旋转,从动调节齿轮旋转时,可以使调节杆带动肘靠本体向上或向下运动,因此,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肘靠、汽车门内护板组件,使得驾驶员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肘靠本体的高度进行调节,以对驾驶员的肘部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从而有效地缓解驾驶员的肘部疲劳,提高了驾驶舒适性。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肘靠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肘靠与护板主体的装配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装配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述装配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3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肘靠中的驱动电机与护板主体的装配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9中各个部件名称与相应附图标记间的对应关系为:

1肘靠;

101肘靠本体:1011上支撑面、1012下支撑面、1013前支撑面、1014后支撑面、1015侧支撑面;

2护板主体:201内侧板、202外侧板、203安装孔、204竖直滑槽、205上封板、206下封板、207前封板、208后封板;

3驱动电机:301驱动电机输出轴、302主动调节齿轮、303驱动电机本体;

4调节杆:401第一端、402第二端;

5导向杆:501第一端、502第二端;

6调节按钮;

7从动调节齿轮;

8转动盘;

9滚动部件;

10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均以汽车为参照,首先,将与汽车行驶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定义为纵向,将水平面上与纵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横向,将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定义为竖直方向;在纵向上,以汽车的行驶方向为前,以与汽车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后;在横向上,沿行驶方向看,左手边为左,右手边为右;在竖直方向上,以远离地面的方向为上,以靠近地面的方向为下。

请参见图2,该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肘靠与护板主体的装配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由图2可知,本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汽车门内护板组件包括肘靠1和护板主体2,其中,肘靠1中的肘靠本体101可相对于护板主体的内壁上下滑动,以方便乘员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调整肘靠本体101的高度,从而提高乘员的乘坐舒适度。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汽车门内护板组件的具体结构,请一并参见图3和图4,其中,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肘靠与护板主体的装配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肘靠与护板主体的装配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详细地,请参考图5至图7,其中,图5示出了图3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图7示出了图3中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5至图7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肘靠,除了包括肘靠本体101外,还包括:两个驱动电机3、固连于每一驱动电机3输出轴端部的主动调节齿轮302、两个调节杆4、两个导向杆5、两个调节按钮6,以及套装在每一调节杆4上的从动调节齿轮7、转动盘8和固定板10;其中,转动盘8和固定板10通过滚动部件9连接,滚动部件9可以是滚珠也可以是滚轴。

参考图5和图7可知,驱动电机3固定连接于护板主体2上。

继续参见图5和图7可知,护板主体2为由内侧板201、外侧板202、上封板205、下封板206、前封板207、后封板208构成的一个空腔结构;其中,外侧板202、上封板205、下封板206、前封板207和后封板208可以一体成型;外侧板202上被肘靠本体101遮盖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203;外侧板202的内侧设置有竖直滑槽204。

驱动电机3的本体303通过自身底部的固定孔,固定在护板主体2的内侧板201的内侧上与所述肘靠本体101的侧支撑面1015正对的位置;每一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301经由护板主体2的外侧板202上开设的安装孔203伸至护板主体2外,并伸入肘靠本体101内。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301的伸出端固定套装了主动调节齿轮302。主动调节齿轮302与对应的从动调节齿轮7相啮合,啮合面可以起到支撑肘靠本体101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将驱动电机3内置于护板主体2内,极大地节省了肘靠1的安装空间。可以理解,在满足驱动肘靠本体101相对于护板主体2上下滑动以调整其高度功能、加工及装配工艺要求的基础上,该护板主体2可以为实心结构,驱动电机本体303直接固定于其外表面。

另外,驱动电机3作为一个用电设备,可由汽车的发电机电源供电,也可由汽车上的蓄电池供电。

详细地,参考图7可知,每个导向杆5的第一端501与肘靠本体101固定连接,第二端502嵌装于护板主体2的竖直滑槽204内,以便肘靠本体101相对于护板主体2仅具备上下移动的自由度。

参考图5和图7可知,每个调节杆4固定安装在肘靠本体101内,每个调节杆4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详细地,两个调节杆4固定连接在肘靠本体101内与两个驱动电机3正对的位置上,安装后,每一调节杆4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也即,调节杆4竖直布置),并且每一调节杆4的轴线与该调节杆4对应的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的轴线垂直并位于同一平面上;每一调节杆4上套装有一个从动调节齿轮7,每一调节杆4和套装在其上的从动调节齿轮7通过螺纹相配合。

详细地,参考图5和图6可知,套装在每一调节杆4上的转动盘8和固定板10通过滚动部件9连接;套装在每一调节杆4上的从动调节齿轮7与转动盘8固定连接;每一固定板10与外侧板202固定连接,也即固定板10与门护板主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参考图6可知,固定板10上开设有可通过调节杆4的通孔,以该通孔为中心,在固定板10的下表面开设有沿圆周均布的可嵌入滚动部件9的多个槽;转动盘8的上表面也开设有沿圆周均布的可嵌入滚动部件9的槽;开设在固定板10的下表面的槽的数量和开设在转动盘8的上表面的槽的数量相等,且位置相对应,与槽的数量相等的滚动部件9嵌入其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节杆4上加工有外螺纹,从动调节齿轮7上加工有与调节杆4上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使得套装在每一调节杆4上的从动调节齿轮7与该调节杆4通过螺纹连接,以形成丝杠螺母机构,在该丝杠螺母机构中,从动调节齿轮7在转动盘8和固定板10的限制下,始终与主动调节齿轮302紧密啮合,使得从动调节齿轮7只发生转动,不发生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进而使调节杆4能够在竖直方向上平稳地移动。也就是说,从动调节齿轮7与主动调节齿轮302相啮合,以便在驱动电机3的作用下驱动调节杆4上下升降,同时肘靠本体101和导向杆5可随调节杆4沿竖直滑槽204上下滑动,进而实现了对肘靠本体101的高度的调节。

参考图4可知,两个调节按钮6设置在肘靠本体101的外侧,均与各个驱动电机3电连接,例如通过导线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电机3的开启或关闭以调节肘靠本体101向上或向下运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具有标记“上”的调节按钮6用于控制驱动电机3的正转,具有标记“下”的调节按钮6用于控制驱动电机3的反转。相应地,当驱动电机3正转时,位于其输出轴301端部的主动调节齿轮302驱动与其啮合的从动调节齿轮7反转,使得与从动调节齿轮7配合的调节杆4向上运动,从而带动肘靠本体101向上运动;当驱动电机3反转时,位于其输出轴301端部的主动调节齿轮302驱动与其啮合的从动调节齿轮7正转,使得与从动调节齿轮7配合的调节杆4向下运动,从而带动肘靠本体101向下运动。

在参考图4和图5的前提下,下面以驱动电机3正转为例,说明驱动电机3运转时间接驱动肘靠本体101相对于护板主体2向上运动的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乘员摁下“向上”的调节按钮6后,驱动电机3开始正向转动;

驱动电机3正转时带动固连于其输出轴301端部的主动调节齿轮302正向旋转;主动调节齿轮302旋转时驱动与之啮合的从动调节齿轮7反向旋转;

从动调节齿轮7反向旋转时,与从动调节齿轮7通过螺纹配合的调节杆4向上运动,进而带动与调节杆4固连的肘靠本体101及与肘靠本体101固连的导向杆5沿竖直滑槽204向上运动。

同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上文中述及的驱动电机3正转间接驱动肘靠本体101向上运动的过程,可以推出驱动电机3反转间接驱动肘靠本体101向下运动的过程,因此,驱动电机3反转间接驱动肘靠本体101向下运动的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具体实施方式通过驱动电机3、由主动调节齿轮302和从动调节齿轮7构成的齿轮传动机构,以及从动调节齿轮7和调节杆4构成的丝杠螺母传动机构,一方面,巧妙地实现了肘靠本体101相对于护板主体2上下移动,乘员可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将肘靠高度调整至最佳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滚动部件9连接的转动盘8和固定板10,减少了因转动盘8与固定板10相对运动对二者造成的磨损,很好地保证了转动盘8和固定板10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图7至图8,对驱动电机3在护板主体2上的设置位置及安装方式进行更为具体地说明。

结合图7和图8可知,每一驱动电机3安装于护板主体2的内侧板201的内侧与肘靠本体101的侧支撑面1015正对的位置,安装后,每一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301的轴线和两个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的中心的连线均与水平面平行(也即,驱动电机3水平布置);每一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301经由安装孔302延伸至护板主体2外,且伸出端安装有主动调节齿轮302。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图7可知,相应的,两个调节杆4分别安装于肘靠本体101内与所述两个驱动电机3正对的位置,每一调节杆4的轴线与该调节杆4对应的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301的轴线垂直并位于同一平面上。

显然,驱动电机3水平布置于护板主体2内时,不仅更能节省安装空间,而且可以使由主动调节齿轮302和从动调节齿轮7构成的齿轮传动机构更为简单,安装更为方便。

较佳的,两个驱动电机3的固定位置可以相对于肘靠本体101的侧支撑面1015的竖直中心线对称;相应的,两个调节杆4的固定位置也相对于肘靠本体101的侧支撑面1015的竖直中心线对称.这种对称的结构,使得肘靠本体101上下运动时更为平稳。

可以理解的是,当驱动电机3水平布置、调节杆4竖直布置时,相应地,互相啮合的主动调节齿轮302和从动调节齿轮7均为圆锥齿轮。且,啮合面还可起到支撑肘靠本体101的作用。此种布置方式可减小肘靠1在竖直方向上的安装空间。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电机3也可以不水平布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驱动电机3的布置方向不做具体限定,只要驱动电机3能够通过动力传动机构驱动调节杆4上下运动即可。例如,驱动电机3和调节杆4均可以竖直布置,竖直布置时,互相啮合的主动调节齿轮302和从动调节齿轮7均为圆柱齿轮。

继续结合图5和图7可知,每一导向杆5的第一端501均与肘靠本体101固定连接,每一导向杆5的第二端502均通过开设在外侧板202上的安装孔203,延伸并嵌入至位于护板主体2内的竖直滑槽204内;并通过安装孔203,在肘靠本体101的带动下顺利地沿两个竖直滑槽204上下滑动。

进一步地,参考图7可知,两个导向杆5的第二端502可以具有与设置在护板主体2内的竖直滑槽204配合的凸起,以使每一导向杆5的第二端502能够嵌入到对应的竖直滑槽204中。例如,在图7中,两个导向杆5的第二端502可以呈T字形凸起,相应的,护板主体2内的竖直滑槽204可以呈能容T字形凸起嵌入的T字形凹槽。

显然,两个导向杆5的第二端502通过T字形的凸起与竖直滑槽204中的T字形凹槽配合时,不仅限制了肘靠本体101前后方向上的位移,还限制了肘靠本体101左右方向上的位移,使得肘靠本体101仅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运动更为平稳可靠。另外,这种T字形的凸起和凹槽的加工和安装也非常方便。

较佳的,两个导向杆5可以对称固定在肘靠本体101的侧支撑面105的竖直中心线的两侧,护板主体2内的竖直滑槽204设置在与两个导向杆5相对的位置。这样,当肘靠本体101在调节杆4的带动下运动时,可以进一步地使肘靠本体101在竖直方向上平稳、可靠地运动。

另外,两个导向杆5及与之配合的竖直滑槽204,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支撑肘靠本体101的作用。

由于每一驱动电机3上的主动调节齿轮302和与其相对应的从动调节齿轮7相啮合,因此,当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301旋转时,位于输出轴301端部的主动调节齿轮302可以带动与之啮合的套装在调节杆4上的从动调节齿轮7旋转;又由于每一调节杆4和套装在其上的从动调节齿轮7是通过螺纹相配合的,且每一从动调节齿轮7相对于护板主体2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当从动调节齿轮7旋转时,可以使与其配合的调节杆4在竖直方向上沿竖直滑槽204向上或向下运动,进一步使得与每一调节杆4固定连接的肘靠本体101可以在竖直方向上沿竖直滑槽204向上或向下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肘靠本体101的高度的调节,以使肘靠对驾驶员的肘部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从而有效地缓解驾驶员的肘部疲劳,提高了驾驶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肘靠中的驱动电机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三个或者其他数值,优选的为两个,相比于一个,当驱动电机的数量为两个时,可以保证肘靠本体101上下运动时的平稳性;相比于三个,当驱动电机的数量为两个时,可以节约成本。为了便于清楚地理解驱动电机的数量及设置位置,请一并参见图8,该图示出了图4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更为详细地,图9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肘靠中的驱动电机3与护板主体2的装配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可知,安装孔203可以为长方形,其宽度小于肘靠本体101的高度,其长度小于肘靠本体101的长度,通过安装孔203可以观察到竖直滑槽204。安装孔203在竖直方向上限制了肘靠本体101的高度调节范围。

更为详细地,如图2所示,肘靠本体101是由上支撑面1011、下支撑面1012、前支撑面1013、后支撑面1014和侧支撑面1015构成的空腔结构。

在此基础上,结合图5和图7可知,每个调节杆4位于肘靠本体101内,每个调节杆4的第一端401与肘靠本体101的上支撑面1011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每个调节杆4的第二端402与肘靠本体101的下支撑面1012的内侧固定连接。

具体的,每个调节杆4的第一端401的第二端402均可以为圆形的、具有一定厚度的盘状结构,该盘状结构上开设有固定孔;相应的,肘靠本体101的上支撑面1011和下支撑面1012上也开设有固定孔。

这样,每一调节杆4的第一端401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与肘靠本体101的上支撑面1011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每一调节杆4的第二端402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与肘靠本体101的下支撑面1012的内侧面固定连接。

或者,相应的,可以在制造肘靠本体101时,在上支撑面1011的内侧和下支撑面1012内侧设置与肘靠本体101一体成型的螺柱。这样,每一调节杆4的第一端401可以通过固定设置上支撑面1011的内侧的螺柱,配合螺母实现每一调节杆4的第一端401的固定;每一调节杆4的第二端402可以通过固定设置在下支撑面1012的内侧的螺柱,配合螺母实现每一调节杆4的第二端402的固定。

上述通过螺钉或螺栓将调节杆4固定在肘靠本体101上的固定方式,不仅稳定可靠,还便于安装和调整。

当然,每个调节杆4的第一端401和第二端402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并通过其他方式与肘靠本体101的上支撑面1011或下支撑面1012固定连接。

具体的,每个调节杆4的中间部位为带有外螺纹的圆柱状结构,具有内螺纹的从动调节齿轮7套装在相应的调节杆4上,以实现两者的螺纹连接关系。

另外,参考图2可知,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肘靠安装在护板主体2上之后,肘靠本体101在向上或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位于护板主体2的外侧板202上的安装孔203不可见,这种结构不但防尘,还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