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照明装置以及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7652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照明装置以及杯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照明装置以及杯架(cupholder)。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车辆中,在车厢内设置有杯架等的内部装饰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还有,对上述杯架等的内部装饰部件安装照明装置(车辆用照明装置)而照亮其内部。这种照明装置中存在有:具备用于引导来自光源的光的导光体的照明装置。而且,还研究分析如下情况:即,该导光体的上部(上表面)设置用于覆盖导光体的遮光部件,从而利用遮光部件来设定、调整照明状态、照明效果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2063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导光体的上部设置了遮光部件的情况下,存在有来自光源的光向导光体入光时会受到遮光部件的影响的担忧,因此有必要将入光部分巧妙设计。

于是,本申请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用照明装置,其具有:

导光体,其具有用于入射来自光源的光的入光用孔部、以及将由该入光用孔部入射的光从外周缘部的位置向外表面侧出射的出射部;

遮光部件,其覆盖导光体的、除了所述出射部以外的外表面;以及

入光部件,其插入配置于所述入光用孔部,并将来自光源的光朝向所述出射部反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通过上述构成,能够防止遮光部件影响向导光体入光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杯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纵剖图。

图3是收容有饮料容器的图2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4是收容有别的饮料容器的图2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5是杯架的底面的中心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杯架的底面的外周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6a是示出将图6放大后的防污渍用高度的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导光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

图1~图7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附图。

实施例1

<构成>以下,说明该实施例的构成。

在汽车等的车辆中,车厢内设置如图1的立体图、图2的纵剖面图所示那样的、杯架1等的内部装置部件。如图3或图4的放大剖面图所示,该杯架1具备杯架本体5,该杯架本体5具有底面2和侧壁面3而呈有底容器状,并能够收容保持饮料容器4。

在此,图中的杯架1具有两个容器收容部的双连形状的杯架,从而能够并排收容两个饮料容器4。该杯架1设置于例如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之间设置的中央控制台(centerconsole)等。在杯架本体5的侧壁面3,以出入可能的方式设置有能够按压保持饮料容器4的侧面的阻力板7。该阻力板7借助图未示的赋能机构来向突出方向赋能。但是,杯架1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内容。

还有,对上述的杯架1等的内部装饰部件安装照明装置10(车辆用照明装置)而照亮其内部。另外,能够安装该照明装置10的内部装饰部件并不限于上述的杯架1,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对杯架1安装照明装置10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1)如图3(或者图4)所示(亦可一并参照图5、图6),上述的照明装置10具有:导光体7,其具有用于入射来自光源12的光13的入光用孔部14、以及将由该入光用孔部14入射的光13从外周缘部的位置向外表面侧出射的出射部17;

遮光部件19,其覆盖导光体11的、除了上述出射部17以外的外表面(在此情况下为上表面);以及

入光部件15,其插入配置于上述入光用孔部14,并将来自光源12的光13朝向上述出射部17反射。

在此,照明装置10优先构成为:针对具有不同角度的两个面(例如,底面2和侧壁面3)的照明安装部(杯架本体5的进深部),将遮光部件19以覆盖第一面(底面2)的方式安装。据此,形成从第一面(底面2)和第二面(侧壁面3)的交接部分沿着第二面(侧壁面3)(在此情况下,从下向上照亮)延伸的光13的带(参照图2的照明光13a),从而能够进行间接照明。在此情况下,照明光13a则产生随着向上方行进而逐渐变淡的浓淡度(gradation)。

光源12使用有例如led等。为了使光13均匀地分散,将光源12优选地设置于导光体11的中心位置或者其周边。光源12安装于基板12a上并收容设置在基板壳体12b内。

入光用孔部14设置于光源12的几乎为正上方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入光用孔部14设置于导光体11的内侧、例如中心位置等。配合该入光用孔部14,照明安装部(杯架本体5的进深部)形成有用于插入入光部件15的开口部21(参照图3)。

出射部17以能够从安装有遮光部件19的导光体11的边缘部瞧见的方式形成。在此情况下,出射部17以沿着导光体11的外表面的边缘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连续)设置。导光体11中的出射部17的下侧的位置(导光体11的底面的边缘部)形成有用于将光向出射部17反射的反射部16。该反射部16呈将导光体11的端部倒角的断面形状。该倒角形状的反射部16被设置成:其形状为将来自光源12的光13以入射角39°~67.5°反射。

此外,出射部17的表面设置有光扩散部18,以使能够将出射的照明光13a均匀地扩散。该光扩散部18呈如褶子图案等那样的微细的凹凸形状。

导光体11几乎呈平板状,并由丙烯酸(acryl)、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等的透明树脂构成。导光体11配合照明安装部(杯架本体5的进深部)的形状而形成。在此情况下,如图7所示,与双连形状的杯架本体5的形状配合而形成为俯视时几乎为8字的板状的导光体11。根据上述形状,光源12、入光部件15、入光用孔部14等是分别设置在两个(容器收容部的)中心位置。

遮光部件19由暗色的人造橡胶(elastomer)、树脂等形成为具有所需厚度的非透光性部件,该所需厚度与出射部17的突出高度相同、或者与出射部17的突出高度相比稍微低。遮光部件19与导光体11相比,其外形稍微小,即,相差与出射部17的宽度尺寸相当的量。另外,针对入光用孔部14的位置,以遮光部件19不会嵌入到入光用孔部14的内侧的方式形成。

入光部件15利用透明树脂来与导光体11分体(独立)形成。入光部件15从下方或者侧方插入于入光用孔部14。入光部件15的中心部凹设形成有倒圆锥状的入光用反射部15a。倒圆锥状的入光用反射部15a具有使光13沿着导光体11的面以放射状扩散的锥面(taper面),其轴线与光源12的光轴一致。

(2)上述入光部件15与用于覆盖光源12的表面的光源保护罩15b一体形成。

在此,光源保护罩15b安装在基板壳体12b的上表面。在此情况下,光源保护罩15b由透明的树脂构成,入光部件15一体地突设形成在光源保护罩15b的外表面。该入光部件15为从光源保护罩15b朝着入光用孔部14内向上方突设的突起状部件。突起状的入光部件15为与倒圆锥状的入光用反射部15a同心的几乎为圆柱状的部件。另外,几乎为圆柱状的入光部件15形成为脱模角(draftangle)程度的细头形状等也可。

(3)上述导光体11和上述遮光部件19一体形成(一体化部件51)。

在此,导光体11和遮光部件19能够通过双色成形、嵌入成形来形成为一体。在此情况下,双色成形是利用一台成形机来将导光体11和遮光部件19依次成形。此外,嵌入成形是将预先制造好的导光体11放入成形模具内而将遮光部件19与导光体11一体地成形。或者,成形有导光体11的成形模具上安装用于成形遮光部件19的成形模具而将遮光部件19与导光体11一体地成形。另外,在结构上,导光体11和遮光部件19通过贴合而一体化也可。

(4)还有,如上叙述那样,对杯架本体5设置上述照明装置10而构成杯架1,该杯架本体5具有底面2和侧壁面3而呈有底容器状,并能够收容保持饮料容器4,底面2被遮光部件19覆盖。

另外,在上述叙述中,将照明装置10设置在杯架本体5的底面2而照亮侧壁面3,但是并不限于此,将照明装置10设置在杯架本体5的侧壁面3而照亮底面2也可。

(5)如图6、图6a(局部放大图)所示,上述出射部17具有与上述遮光部件19的表面相同、或者比其高的防污渍用高度31。

在此,防污渍用高度31由与遮光部件19的关系而定。即,防污渍用高度31设定为与上述遮光部件19的厚度相同、或者比其稍微高的突出高度。此时,防污渍用高度31成为比遮光部件19的表面高出0~1mm、优选地,高出0.5mm程度的凸形状。进而,根据需要,还能够对出射部17的遮光部件19一侧的边缘部施以倒角(倒角部32)。

(6)上述出射部17成为呈现出所出射的光13从下侧向上照亮杯架本体5的侧壁面3的效果的侧壁照明用出射宽度41。

在此,从下侧向上照亮杯架本体5的侧壁面3是指,如图2所示,以面状照明侧壁面3的下部的同时,具有如该下部的照明从下侧向上逐渐变淡的亮度变化的照明效果(另外,在附图中,根据情况,描绘成黑白颠倒的状态)。侧壁照明用出射宽度41大致设置为1mm程度的范围(例如,0.5mm~1.2mm)。这是由于,如果出射部17的宽度比上述范围变宽的话,则会变成强调底面2的轮廓的平面状的照明;相反,如果出射部17的宽度比上述范围变窄的话,则得不到将光13沿着侧壁面3向上照亮的充足的光量。另外,至少对侧壁面3的下部的照明所能达到范围内,涂布荧光涂料等也可。

<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1)将入光部件15构成为与导光体11分体。据此,入光部件15成为从遮光部件19分离的部件,因此能够防止遮光部件19影响由入光部件15向导光体11入光的情况。因此,将对于入光来说最为重要的入光部件15形成为最佳状态,从而利用入光部件15能够有效地向导光部11的出射部17导光。

(2)将入光部件15与光源保护罩15b一体形成。利用该光源保护罩15b覆盖光源12的表面,据此能够防止光源12的结露现象。还有,将入光部件15与光源保护罩15b一体化,据此还能够将光源保护罩15b作为入光部件15来使用,因此减少零件个数而谋求结构的合理化。

(3)将导光体11和遮光部件19一体成形。据此,减少零件个数、组装工序而能够削减零件成本、制造成本,并且提高导光体11和遮光部件19之间的组合精度、出射部17(的宽度尺寸)的精度,从而能够实现更加均匀且高质量的照明。

还有,将导光体11和遮光部件19一体成形的情况下,在导光体11成形之后成形遮光部件19,但是之后成形的遮光部件19的熔融树脂会导致使导光体11的表面变得粗糙的可能性。因此,将入光部件15一体设置在导光体11的情况下,对于入光来说最为重要的入光部件15的表面会变得粗糙,由此来自光源12的光13发生乱反射而无法有效地向出射部17反射的可能性高。针对此情况,如上所述那样,将导光体11和入光部件15分体构成,只将导光体11与遮光部件19一体成形,据此防止入光部件15的粗糙化,从而能够有效地将来自光源12的光13反射至出射部17。

(4)将照明装置10设置在杯架。据此能够用照明装置10照明杯架。下面,说明将上述照明装置10设置在杯架的情况下的具体的作用效果。

首先,杯架1能够通过对具有底面2和侧壁面3的有底容器状的杯架本体5从上方插入饮料容器4的来收容保持饮料容器4。

而且,在杯架本体5内,以覆盖其底面2的方式设置透明的导光体11。据此,如果将光源12点灯的话,来自光源12的光13经由入光部件15并在入光用反射部15a处反射而从入光用孔部14入光至导光体11内,而且在导光体11内朝向杯架本体5的底面2的外周侧反射,并在外周部由反射部16向上侧反射而从出射部17沿着杯架本体15的底面2的外周缘部向上方出射。

据此,能够实现杯架1的内部的照明,并易于掌握侧壁面3和底面2的边界部分的位置、侧壁面3的形状。因此,易于确认杯架本体5的位置,从而使对于杯架本体5的饮料容器4的存取变得容易。此外,饮料容器4、饮料透明的情况下,能够使这些发亮。

此时,出射部17的表面设置光扩散部18。据此,能够使由出射部17出射的照明光13a扩散而谋求照明的均匀化。其结果,能够提高照明的视觉效果。

进而,导光体11的上部设置覆盖导光体11的除了上述出射部17以外部分的遮光部件19。据此,能够进行沿着侧壁面3和底面2的边界部分的照明,并非是底面2的整体的照明。其结果,能够提高照明效果。

而且,饮料容器4一般形成为下部变窄的形状,因此其能够被放置于遮光部件19之上,并且出射部17及光扩散部18沿着杯架本体5的侧壁面3和底面2之间的边界(角部)设置而避开饮料容器4的底面,据此易于减少或者放置由饮料容器4的刮擦而产生的光扩散部18的磨耗。

(5)出射部17具有与遮光部件19的表面相同或者比其高的防污渍高度31。例如,将出射部17设置成比遮光部件19的表面低的情况下,会发生从饮料容器4的底面等脱落的灰尘等的异物移动至出射部17的上方而妨害照明光13a的均匀化效果。与此相对,如本实施例那样,将出射部17设置成比遮光部件19的表面高的情况下,即使发生了从饮料容器4的底面等脱落的灰尘等的异物残留在遮光部件19之上的情况,灰尘等的异物也不会移动至出射部17的上方。其结果,能够长期维持照明光13a的均匀化效果。

(6)将出射部17作为侧壁照明用出射宽度41,并利用由出射部17出射的光13来从杯架本体5的侧壁面3的下侧向上照射而进行照明。据此,以面状照明侧壁面3,因此从外部容易观察到照明,并且能够进行具有立体感的照明。而且,产生出如随着向上行进而逐渐变淡的膜状光13,因此能够演绎出恰似极光那样的神秘且具有高级感的照明效果。另外,将出射部17设置成比侧壁照明用出射宽度41宽的情况下,会导致对侧壁面3的照明变弱,并变成只能强调出底面2的轮廓的平面状照明,因此无法得到积极地以面状照明侧壁面3的大范围的效果,成为不具有立体感、高级感的照明。另外,侧壁照明用出射宽度41限于大概1mm左右的范围。

以上,虽然通过附图对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实施例为仅仅是示例而已。因此,并不限于实施例的构成,即使存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的变更等,也必然包括在本申请内。另外,例如在各实施例中包括多个构成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特别的记载,也必然包括这些构成的可能的组合。另外,在作为本发明的内容公开多个实施例和变形例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特别的记载,也必然涵盖这些例子的构成的组合中的可能的组合。另外,在附图中所描绘的构造,即使没有特别记载,也必然包含在内。进一步,在存在“等”的用语的情况下,用于表示包含等同物的意思。另外,在存在“大致”“约”“左右”等用语的情况下,用于表示包含通常公认的范围和精度的意思。

附图标记说明

1杯架

2底面

3侧壁面

4饮料容器

5杯架本体

11导光体

12光源

13光

14入光用孔部

15入光部件

15b光源保护罩

17出射部

19遮光部件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发明基于2015年4月15日向日本特许厅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83481主张优先权,其公开内容全部通过引用而并入本说明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