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416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的充气轮胎是在胎面表面形成槽、细槽来实现耐磨耗性等性能的提高。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重载荷用子午线轮胎中,通过在胎面表面形成四条在周向延伸的主槽,并在位于主槽之间的肋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细槽,谋求提高耐不均匀磨耗性和耐发热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由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横纹槽和多个主槽划分的花纹块环岸部,形成开口在该花纹块环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各主槽并且在轮胎周向有振幅的细槽,谋求抑制胎跟胎趾磨耗。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在由三条在周向延伸的主槽划分的多个肋中的、主槽之间所形成的肋只形成细槽,并且在轮胎宽度方向由位于比赤道面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肋和位于更靠外侧的肋使沟槽的形状不同,由此,谋求提高驾驶稳定性与乘坐舒适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773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250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848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在胎面表面形成的槽大大有助于排水性。当在胎面表面形成的槽过少时,则会降低排水性,因此,作为在湿路面的行驶性的湿地性能会降低。关于湿地性能,虽然能通过将横纹槽等设于胎面表面来形成更多的槽,以将胎面表面的接地区域的槽面积比变大来确保性能,但是当槽面积比变大时,环岸部的刚性变得容易降低。环岸部的刚性降低也会成为驾驶稳定性、耐磨耗性降低的理由,因此十分难兼顾湿地性能与驾驶稳定性、耐磨耗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兼顾驾驶稳定性、耐磨耗性与湿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规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接方向,其特征在于,具有:胎面部,由在轮胎周向延伸的车辆中央主槽、设置于比所述车辆中央主槽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车辆内侧主槽、以及设置于比所述车辆中央主槽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辆外侧主槽,分离为多个环岸部,所述胎面部具有: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夹在所述车辆中央主槽与所述车辆内侧主槽之间;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夹在所述车辆中央主槽与所述车辆外侧主槽之间;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为比所述车辆内侧主槽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环岸部;以及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为比所述车辆外侧主槽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所述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和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的所形成的槽全部是细槽,所述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具有:作为所述细槽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一端开口在所述车辆中央主槽,另一端开口在所述车辆内侧主槽,且在轮胎周向弯曲,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具有:作为所述细槽的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一端开口在所述车辆外侧主槽,另一端终结于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以及作为所述细槽的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一端开口在所述车辆中央主槽,另一端终结于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与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交替配设于轮胎周向。

另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具有一端开口在所述车辆外侧主槽的作为细槽的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所述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具有一端开口在所述车辆内侧主槽的作为细槽的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隔着所述车辆外侧主槽与所述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连通,所述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隔着所述车辆内侧主槽与所述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连通,且隔着所述车辆中央主槽与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连通。

另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为α1、将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为α2、将所述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的弯曲的劣角的角度设为α3的情况下,所述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以及所述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满足α3=α1+α2的关系。

另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的角度α1和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的角度α2为α1=α2。

另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在50°≤α1≤80°的范围内形成,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在50°≤α2≤80°的范围内形成。

另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为β1、将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为β2的情况下,所述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的角度β1和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的角度β2为β1=β2。

另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和所述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在50°≤β1、β2≤80°的范围内形成。

另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主槽相对于所述胎面部的接地面的面积比s1在15%≤s1≤20%的范围内,所述主槽以外的槽相对于所述接地面的面积比s2在5%≤s2≤10%的范围内。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起到了能兼顾驾驶稳定性、耐磨耗性与湿地性能这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子午线剖面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图2的b部分的详细图。

图4是图2的c部分的详细图。

图5是针对接地面的说明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定。另外,所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容易想到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的反方向。另外,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朝向轮胎旋转轴的方向,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远离轮胎旋转轴的方向。另外,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向。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子午线剖面图。在此,如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1规定了相对于车辆的装接方向,就是说规定了车辆装接时的方向。另外,充气轮胎1具有表示相对于车辆的装接方向的装接方向显示部(省略图示)。装接方向显示部例如由附着在轮胎的侧壁部的标志、凹凸构成。例如,根据ecer30(欧洲经济委员会规则第30条),有义务在车辆装接状态下成为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壁部设置装接方向显示部。以子午面剖面来观察的情况下,充气轮胎1将胎面部2配设于成为轮胎径向的最外侧的部分,胎面部2的表面,即装接该充气轮胎1的车辆(省略图示)行驶时与路面相接触的部分形成为胎面表面3。另外,从轮胎宽度方向的胎面部2的端部至轮胎径向内侧的规定的位置,配设有侧壁部16。就是说,侧壁部16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充气轮胎1的两侧这两个地方。

进而,胎圈部10分别位于侧壁部16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部10与侧壁部16同样地配设于轮胎赤道面5的两侧这两个地方。在各胎圈部10中设置胎圈芯11,在胎圈芯11的轮胎径向外侧设有胎边芯12。

另外,在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设有多个带束层14。带束层14通过多个交叉带束141、142和带束覆盖层143层叠来进行设置。其中,交叉带束141、142构成为:将由钢或者有机纤维材形成的多个带束层帘线用涂层橡胶进行包覆并轧制加工,且具有绝对值在20°以上且55°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多个交叉带束141、142构成为所谓的斜交构造,即定义为带束层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的带束层帘线相互不同,使带束层帘线的纤维方向相互交叉而层叠。另外,带束覆盖层143对由涂层橡胶包覆的钢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个帘线进行轧制加工而形成,具有绝对值在0°以上且10°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带束覆盖层143层叠于交叉带束141、142的轮胎径向外侧进行配置。

在该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侧壁部16的轮胎赤道面5侧,连续设有内包径向层的纺织帘线的胎体层13。该胎体层13具有由一个胎体层片形成的单层构造,或者层叠多个胎体层片构成的多层构造,在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胎圈芯11之间呈环状架设,构成轮胎的骨架。详细来说,胎体层13配设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10之中从一侧的胎圈部10至另一侧的胎圈部10的位置,在胎圈部10沿着胎圈芯11朝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进行卷绕,以便包住胎圈芯11以及胎边芯12。另外,将由钢、或者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个胎体帘线用涂层橡胶进行包覆并进行轧制加工,从而构成胎体层13的胎体层片,作为胎体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的胎体角度,形成为绝对值在80°以上且95°以下。

在胎圈部10,在胎圈芯11以及胎体层13的卷绕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设有构成胎圈部10相对于轮辋凸缘的接触面的轮辋缓冲橡胶17。另外,内衬层15沿着胎体层13形成于胎体层13的内侧或者该胎体层13的、充气轮胎1的内部侧。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在胎面部2具有的胎面表面3形成有在轮胎周向延伸的三条主槽30,由该主槽30在胎面表面3划分出多个环岸部20。详细来说,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规定了在与车辆装接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朝向。因此,三条主槽30具有:车辆内侧主槽32,位于在向车辆的装接状态下的车宽度方向的最内侧;车辆外侧主槽33,位于车宽度方向的最外侧;以及车辆中央主槽31,位于车辆内侧主槽32与车辆外侧主槽33之间。其中,车辆中央主槽31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央,形成于轮胎赤道面5上。

另外,胎面部2具有由多个主槽30分离出的多个环岸部20。多个环岸部20具有位于主槽30彼此之间的环岸部20和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主槽30的外侧的环岸部20。将在位于主槽30彼此之间的多个环岸部20之中、位于车辆装接时的车宽度方向内侧且被车辆中央主槽31和车辆内侧主槽32夹着的环岸部20设为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将位于主槽30彼此之间的多个环岸部20之中、位于车辆装接时的车宽度方向外侧且被车辆中央主槽31和车辆外侧主槽33夹着的环岸部20设为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另外,将位于比三条主槽30更靠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多个环岸部20之中、比车辆内侧主槽32更靠车宽度方向内侧的环岸部20设为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将位于比三条主槽30更靠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多个环岸部20之中、比车辆外侧主槽33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环岸部20设为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

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仅形成有细槽40作为槽。即,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不形成横纹槽50,所形成的槽全部是细槽40。另外,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和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形成有细槽40和横纹槽50。在本实施方式中,细槽40是槽宽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槽深为1.0mm以上且8.0mm以下的槽。另外,横纹槽50是槽宽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槽深为1.0mm以上且8.0mm以下的槽。另外,主槽30是在周向延伸的槽,是槽宽为4.0mm以上且8.0mm以下、槽深为1.0mm以上且8.0mm以下的槽。周向细槽是在周向延伸的槽,是槽宽为0.1mm以上且1.0mm以下、槽深为1.0mm以上且8.0mm以下的槽,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

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形成有作为细槽40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具有多个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的一端开口在车辆中央主槽31,另一端开口在车辆内侧主槽32,且在轮胎周向弯曲。具体而言,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横跨形成于车辆中央主槽31与车辆内侧主槽32之间。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朝轮胎周向倾斜而形成,朝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在轮胎宽度方向的规定的位置发生变化。例如,在轮胎宽度方向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的中央附近的位置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朝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发生变化。将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中的朝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发生变化的部分设为在轮胎周向弯曲的弯曲部41a。弯曲部41a优选形成于从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的车辆中央主槽31侧的端部至轮胎宽度方向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的宽度的35%的位置。

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具有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作为细槽40。就是说,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形成有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为一端开口在车辆外侧主槽3、另一端终结于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细槽40,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为一端开口在车辆中央主槽31、另一端终结于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细槽40。这些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在轮胎周向交替配设于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

另外,这些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均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朝轮胎周向倾斜。对于该倾斜朝向而言,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从车辆外侧主槽33侧朝向车辆中央主槽31侧时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与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从车辆中央主槽31侧朝向车辆外侧主槽33侧时的向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相同。

另外,在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形成有作为一端开口在车辆内侧主槽32的细槽40的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形成于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隔着车辆内侧主槽32与该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连通。

详细来说,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朝轮胎周向倾斜。另外,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弯曲部41a的两侧,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朝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不同。对于这样形成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而言,在轮胎宽度方向比弯曲部41a更靠车辆内侧主槽32的部分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朝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和倾斜角度的大小,与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的倾斜朝向以及倾斜角度的大小相同。

进而,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将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配设于朝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的方向延长的延长线上。即,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将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中开口于车辆内侧主槽32的部分配设于朝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的方向延长的延长线上,由此,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与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隔着车辆内侧主槽32而连通。

另外,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隔着车辆中央主槽31与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连通。详细来说,对于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而言,在轮胎宽度方向比弯曲部41a更靠车辆中央主槽31的部分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朝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和倾斜角度的大小,与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的倾斜朝向和倾斜角度的大小相同。

进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将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配设于朝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方向延长的延长线上。即,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将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中开口于车辆中央主槽31的部分配设于朝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方向延长的延长线上,由此,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与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隔着车辆中央主槽31而连通。

图3是图2的b部分的详细图。对于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和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而言,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以及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相加后所得的角度的大小与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的弯曲部41a的角度的大小相同。就是说,在将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为α1、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为α2、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的弯曲部41a的劣角的角度设为α3的情况下,满足α3=α1+α2的关系。

另外,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的角度α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的角度α2为α1=α2,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以相对于轮胎周向的相同大小的倾斜角度朝不同的方向倾斜。另外,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这些角度的大小都为50°以上且80°以下。就是说,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在50°≤α1≤80°的范围内形成,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在50°≤α2≤80°的范围内形成。即,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以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都在5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内的相同大小的倾斜角度形成,并隔着车辆内侧主槽32以及车辆中央主槽31与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连通。

另外,在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形成有作为一端开口在车辆外侧主槽33的细槽40的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形成于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隔着车辆外侧主槽33与该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连通。

详细来说,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朝轮胎周向倾斜,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也同样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朝轮胎周向倾斜。对于这样形成的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而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朝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和倾斜角度为相同的大小。

进而,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将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配设于朝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的方向延长的延长线上。即,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将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中开口于车辆外侧主槽33的部分配设于朝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的方向延长的延长线上,由此,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与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隔着车辆外侧主槽33而连通。

图4是图2的c部的详细图。详细来说,对于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而言,在将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为β1、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设为β2的情况下,满足β1=β2的关系。由此,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朝轮胎周向的倾斜朝向和倾斜角度为相同的大小。

另外,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这些角度都为50°以上且80°以下的大小。就是说,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在50°≤β1≤80°的范围内形成,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在50°≤β2≤80°的范围内形成。即,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以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都在5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内的相同大小的倾斜角度形成,并隔着车辆外侧主槽33相互连通。

另外,在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形成有作为细槽40的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47,其两端终结于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内且闭塞于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内。在与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朝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的反方向上,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47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朝轮胎周向倾斜。在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形成有多个沿轮胎周向并列的该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47。另外,在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在轮胎周向的各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47彼此之间形成有作为横纹槽的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1,其以槽宽比细槽40宽、比主槽30窄的宽度形成于大致轮胎宽度方向。

与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同样,在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形成有作为细槽40的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48,其两端终结于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内且闭塞于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内。在与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朝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的反方向上,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48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朝轮胎周向倾斜。在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形成有多个沿轮胎周向并列的该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48。另外,在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在轮胎周向的各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48彼此之间形成有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2。进而,在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在车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附近形成有多个凹部55,其为以大致圆形的形状形成的凹陷。该凹部55分别在轮胎周向的各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横纹槽52彼此之间形成多个,通过在车轮的旋转时使空气发生乱流,谋求抑制空气从轮胎表面剥离,抑制空气阻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形成为主槽30相对于胎面部2的接地面的面积比s1在15%≤s1≤20%的范围内,主槽30以外的槽相对于接地面的面积比s2在5%≤s2≤10%的范围内。图5是针对接地面的说明图。在此,接地面是指位于胎面部2的接地宽度w内的区域的面,对于充气轮胎1而言,形成于胎面表面3的槽之中主槽30相对于该接地面的面积比s1在15%≤s1≤20%的范围内,以及主槽30以外的槽相对于该接地面的面积比s2在5%≤s2≤10%的范围内。该情况下的接地宽度w是指,将充气轮胎1装接于规定轮辋,在规定内压(例如230kpa)的内压条件以及规定载荷的80%的条件下,负载于平板的垂直方向时在平板形成的接地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接地端e之间的最长直线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规定轮辋是指jatma规定的“适用轮辋”,tra规定的“designrim”,或者etrto规定的“measuringrim”。另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规定的“最高气压”,tra规定的“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的最大值,或者etrto规定的“inflationpressures”。另外,规定载荷是指jatma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tra规定的“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的最大值,或者etrto规定的“loadcapacity”。

当将如上所述构成的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进行行驶时,胎面表面3中位于下方的胎面表面3与路面接触的同时,该充气轮胎1进行旋转。因此,在车辆行驶时,虽然形成于胎面表面3的环岸部20一边依次接地一边行驶,但胎面表面3没有设置与主槽30交叉的横纹槽,而形成有三条主槽30。即,环岸部20没有形成为块状,其全部形成为在轮胎周向延伸的肋状。由此,环岸部20的刚性变高,在胎面表面3的接地时,环岸部20难以变形,因此驾驶稳定性变高,另外,由于环岸部20的刚性高,由此环岸部20难以产生不均匀磨耗。

另外,在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形成有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其在轮胎周向弯曲并且开口在车辆中央主槽31和车辆内侧主槽32。另外,在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沿轮胎周向交替形成有开口在车辆中央主槽31的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和开口在车辆外侧主槽33的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因此,在湿路面的行驶时,能通过这些细槽40将位于胎面表面3的接地面与路面之间的水朝向主槽30进行排水。其结果是,能兼顾驾驶稳定性、耐磨耗性与湿地性能。

另外,形成于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细槽40分别隔着主槽30与形成于相邻的环岸部20的细槽40连通,因此在环岸部20的细槽40附近产生应力时,能通过隔着主槽30与该细槽40连通的细槽40的周围的环岸部20,将应力进行分散。由此,能减轻环岸部20的应力集中,因此能更可靠地使耐磨耗性提高。另外,隔着主槽30形成于相邻的环岸部20的细槽40彼此连通,细槽40的实质长度变长,因此,能通过细槽40更可靠地将胎面表面3与路面之间的水朝向主槽30进行排水。由此,能提高使用了细槽40的排水能力,能使湿地性能提高。

另外,在轮胎周向弯曲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的弯曲部41a的角度α3形成为将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1与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2相加后所得的角度,因此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41、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以及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处于直线连通的状态。由此,能通过这些细槽40更可靠地将胎面表面3与路面之间的水朝主槽30进行排水,能更可靠地使湿地性能提高。

另外,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的角度α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的角度α2形成为相同的角度,因此能将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附近的水均等地流动到车辆内侧主槽32和车辆中央主槽31。由此,能更可靠地将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附近的水进行排水,能更可靠地使湿地性能提高。

另外,由于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的角度α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的角度α2都为50°以上,因此能抑制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开口在主槽30的部分附近的形状过于尖锐。由此,能对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这些细槽40开口在主槽30的部分附近的刚性进行确保,能更可靠地使驾驶稳定性、耐磨耗性提高。

另外,由于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的角度α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的角度α都为80°以下,能使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适当地倾斜,能确保这些细槽40的长度。由此,能更可靠地将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附近、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附近的水进行排水,能使湿地性能提高。因此,通过将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5的角度α1设在50°≤α1≤80°的范围内、将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42的角度α2设在50°≤α2≤80°的范围内,能更可靠地兼顾驾驶稳定性、耐磨耗性与湿地性能。

另外,由于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的角度β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的角度β2形成为相同的角度,因此能更可靠地将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设为直线状,能使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更可靠地连通。由此,能通过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更可靠地将车辆外侧主槽33周围的水相对于车辆外侧主槽33进行排水,能更可靠地使湿地性能提高。

另外,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的角度β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的角度β2都为50°以上,因此能抑制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开口在车辆外侧主槽33的部分附近的形状过于尖锐。由此,能对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这些细槽40开口在主槽30的部分附近的刚性进行确保,能更可靠地使驾驶稳定性、耐磨耗性提高。

另外,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的角度β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的角度β2都为80°以下,因此能使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适当地倾斜,能确保这些细槽40的长度。由此,能更可靠地将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附近、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附近的水进行排水,能使湿地性能提高。因此,通过将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46的角度β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43的角度β2设为50°≤β1、β2≤80°的范围内,能在使湿地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更可靠地使驾驶稳定性和耐磨耗性提高。

另外,对于形成于胎面部2的槽,主槽30相对于接地面的面积比s1在15%≤s1≤20%的范围内,主槽30以外的槽相对于接地面的面积比s2在5%≤s2≤10%的范围内,因此能确保排水性的同时确保环岸部20的刚性。其结果是,能在使湿地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更可靠地使驾驶稳定性和耐磨耗性提高。

〔实施例〕

图6a、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以下,关于上述的充气轮胎1,对以往例中的充气轮胎1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所进行的性能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对作为在干燥的路面的驾驶稳定性的干地驾驶稳定性、作为在湿路面的行驶性能的湿地性能和作为对于行驶时的磨耗的性能的耐磨耗性进行性能评价试验。

这些评价试验根据以下来进行:155/65r14·75s尺寸的充气轮胎1与14×4.5j尺寸的jatma标准轮辋的车轮进行轮辋组装,前轮、后轮的空气压都调整为240kpa,装接于轻型汽车并进行测试行驶。对于各试验项目的评价方法而言,关于干地驾驶稳定性,通过参评者进行感官评价并且将评分指数化来进行评价,指数越大则表示干地驾驶稳定性越优异。另外,关于湿地性能,通过对速度100km/h时的制动距离进行测定并且将制动距离指数化来进行评价,指数越大则表示湿地性能越优异。另外,关于耐磨耗性,通过在模式行驶下行驶10,000km,对行驶后的充气轮胎1的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以及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25和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26的磨耗量进行测定并且算出磨耗量,将磨耗量指数化,从而进行评价。指数越大则表示耐磨耗性越优异。需要说明的是,各评价试验的指数是用将以往例的充气轮胎1的性能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

进行评价试验的充气轮胎1全部都具有三条主槽30,并且在主槽30之间形成有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在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形成有细槽40。其中,以往例的充气轮胎1在主槽30之间的环岸部20形成有横纹槽,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的细槽40和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细槽40相对于主槽30都为非开口,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的细槽40设为不弯曲,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细槽40仅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单侧。

一方面,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一个例子的实施例1~8在主槽30之间的环岸部20全部仅形成细槽40,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21的细槽40开口在主槽30,并在轮胎周向弯曲。另外,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细槽40仅一端开口在主槽30,根据轮胎宽度方向的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22的两端侧的轮胎周向的位置来交替配置。进而,实施例1~8的充气轮胎1是否经由主槽30连通细槽40,细槽40的倾斜角度α1、α2、β1、β2、相对于接地面的主槽面积比s1以及主槽以外的面积比s2分别不同。

使用这些充气轮胎1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是,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可知实施例1~8的充气轮胎1与以往的充气轮胎1相比至少在维持湿地性能的同时,提高了干地驾驶稳定性和耐磨耗性。即,实施例1~8的充气轮胎1能在使湿地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谋求驾驶稳定性和耐磨耗性的提高。

符号说明

1充气轮胎

2胎面部

3胎面表面

5轮胎赤道面

10胎圈部

11胎圈芯

12胎边芯

13胎体层

14带束层

141、142交叉带束

143带束包覆层

15内衬层

16侧壁部

17轮辋缓冲橡胶

20环岸部

21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

22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

25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

26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

30主槽

31车辆中央主槽

32车辆内侧主槽

33车辆外侧主槽

40细槽

41车辆内侧中央环岸部细槽

41a弯曲部

42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内侧细槽

43车辆外侧中央环岸部外侧细槽

45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细槽

46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细槽

47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

48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内细槽

51车辆内侧胎肩环岸部横纹槽

52车辆外侧胎肩环岸部横纹槽

55凹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