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地隙的转向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8488阅读:9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地隙的转向驱动桥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地隙的转向驱动桥装置,属于车辆转向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与地面产生自动适应的转向驱动桥装置。



背景技术:

丘陵山地多以不规则地面、坡地等地面为主,传统拖拉机在丘陵山区转移及农田作业时,地形及地面引起的拖拉机姿态变化情况复杂多变,机组行驶稳定性差,驾驶人员安全性难以保障。因此,为保证拖拉机在山地的适应性,实现拖拉机在坡地车身自调平,需要一种新型转向桥,即可以自动适应路面,又可以配合姿态主动调平装置和行走机构使车身调平。

丘陵山区的地块通常凹凸不平,拖拉机作业时各个轮胎与地面不能充分接触,导致动力性和行驶稳定性下降。因此需要一种新型转向桥,可以与使轮胎与地面充分接触。

丘陵山地的地块通常凸凹不平且农作物种类相同,高离地间隙不但可以保护桥壳免受地面高起部位的影响,还能减小耕作时对农作物的损伤。

全轮驱动车辆有较大的驱动力和克服障碍、防止打滑的能力。在许多全轮驱动的拖拉机,前桥除了作为转向桥外,还兼顾驱动桥的作用。

但是现有拖拉机前桥,在与地面适应的同时,不能保证各个轮胎与地面充分接触,容易导致稳定性差,易侧翻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地隙的转向驱动桥,可适应不规则路况及坡地,且能保证轮胎与地面充分接触,可以配合车身姿态调平,保持车身的稳定。

本发明是一种高地隙的转向驱动桥,其包括前桥壳体,前桥壳体中间通过摇摆轴和前桥支架与托架铰接,其中前桥支架与托架固定连接,保证前桥壳体可以绕着机身转动;前桥壳体两端连有末端总成,末端总成包括连接在前桥壳体末端的末端壳体和转向节,末端壳体上外侧连接有转向节。

进一步的,所述前桥壳体为整体式桥壳,离地间隙从桥壳凸包到桥壳末端线性递减,抬高了桥壳凸包的高度,从而增加了离地间隙。

进一步的,末端壳体与前桥壳体之间铰接,保证末端壳体可以绕着前桥壳体转动;转向节铰接于末端壳体,保证转向节可以绕着末端壳体转动;两侧的末端壳体与托架之间均铰接有拉杆,两侧转向节之间铰接有转向横拉杆。

进一步的,拉杆两端分别与末端壳体和托架铰接,前桥壳体分别与末端壳体和前桥支架铰接,在不规则地面或者坡地等路况时,车轮与前桥壳体之间的角度随着改变,使其可以配合大坡度的车身姿态自调平,且可以适应不规则地面,又可以增强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强行驶安全性和行驶稳定性;

进一步的,前桥壳体、末端壳体、托架和拉杆铰接呈四边形状,保证了机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前桥壳体内装有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与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连接的两侧内半轴以及与两侧内半轴通过内万向节连接的两侧中半轴,所述两侧中半轴通过两侧外万向节连接两侧外半轴;其动力经过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传至左、右内半轴和左、右内万向节及左、右中半轴,然后传至左、右外万向节及左、右外半轴(传动轴)传到左、右两轮毂,使驱动轮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末端壳体和所述转向节均为是中空的,所述前桥壳体与末端壳体铰接轴线(旋转轴线)和所述转向节与末端壳体铰接轴线(主销轴线)相交于所述外万向节中心。因此,可避免自动适应路况、驱动和转向的运动干涉。

本发明一种高地隙的转向驱动桥,其优点在于:

1.前桥壳体即可以围绕中心摇摆轴旋转,又可以围绕末端壳体前后旋转轴旋转,保证前桥壳体可以自动适应不规则路况或坡地等工况。

2.在末端壳体与托架之间铰接拉杆,可以使车轮与车桥之间的角度随路况变化,增强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在自动适应路况的同时保持车身的稳定。

3.横拉杆与车桥之间铰接成四边形,保证了机构可以稳定的适应路况变化。

4.其中主销轴线、前桥壳体与末端壳体铰接的旋转轴轴线相交于外万向节中心,可避免转向、驱动和自动适应地面的过程中运动不干涉,也保证了在转向过程中动力不中断。

5.离地间隙从桥壳凸包到桥壳末端线性递减,高离地间隙不但可以保护桥壳免受地面高起部位的影响,还能减小对农作物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专利的一种实施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1中前桥壳体的示意图。

图5是前桥壳体与托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姿态调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驱动方案示意图。

图中具体标号如下:

1、左转向节2、左末端壳体3、左拉杆4、托架

5、右拉杆6、右末端壳体7、右转向节8、前桥壳体

9、前桥支架10、转向横拉杆11、右螺栓12、左螺栓

13、右拉杆内侧销轴14、右拉杆外侧销轴

15、旋转轴16、左销轴17、左主销18、右主销

19、右销轴20、左旋转轴21、左外半轴22、左外万向节

23、左中半轴24、左内万向节25、左内半轴26、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

27、右内半轴28、右内万向节29、右中半轴

30、桥壳凸包31、左桥壳末端32、右桥壳末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下面的详细阐述中,只通过说明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的本质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力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2、3所示,一种高地隙的转向驱动桥,其外部装置包括:前桥壳体8、托架4、前桥支架9、转向横拉杆10、左拉杆3、右拉杆5、左末端壳体2、右末端壳体6、左转向节1、右转向节7。其中,如图4所示,前桥壳体8为整体式桥壳,离地间隙从桥壳凸包30到左桥壳末端31(右桥壳末端32)线性递减。

如图5所示,该种高地隙的转向驱动桥包括前桥壳体8,前桥壳体8中间通过摇摆轴和前桥支架9与托架4铰接,其中前桥支架9与托架4通过左螺栓12和右螺栓11固定连接,保证前桥壳体8可以绕着托架4转动。

如图6所示,前桥壳体8末端铰接有右末端壳体6,前桥壳体8末端设有销轴孔,且销轴孔水平,右末端壳体6通过旋转轴15绕着前桥壳体8转动。托架4右侧设有销轴座腔,右末端壳体6上端设有销轴座腔,且所设右拉杆内侧销轴13和右拉杆外侧销轴14均为水平,右拉杆5内侧通过右拉杆内侧销轴13与托架4铰接,右拉杆5外侧通过右拉杆外侧销轴14与右末端壳体6铰接。前桥壳体8、右末端壳体6、右拉杆5、托架4铰接呈四边形,构成姿态调整机构,保证机构运动的稳定性。

与上述图6结构类似,前桥壳体8末端铰接有左末端壳体2,前桥壳体8末端设有销轴孔,且销轴孔水平,左末端壳体2通过销轴绕着前桥壳体8转动。托架4左侧设有销轴座腔,左末端壳体2上端设有销轴座腔,且所设销轴均水平,左拉杆3两端分别于与末端壳体6和托架4铰接。前桥壳体8、左末端壳体2、左拉杆5、托架4铰接呈四边形,构成姿态调整机构,保证机构运动的稳定性。

上述装置保证了,在不规则地面或者坡地等路况时,由于前桥壳体8可以绕着托架4转动,右末端壳体6(或左末端壳体2)均可绕着前桥壳体8转动,则右末端壳体6(或左末端壳体2)与前桥壳体8之间的角度随之改变,右车轮(或右车轮)与前桥壳体8之间的角度随着改变,使其可以配合大坡度的车身姿态自调平,且可以适应不规则地面,又可以增强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强行驶安全性和行驶稳定性。

如图7所示,右末端壳体6外侧铰接有右转向节7,右转向节7上下两端设有销轴孔,右末端壳体6为中空结构,在右末端壳6上下两端设有右主销18,右转向节7绕右末端壳体6转动。左末端壳体2外侧铰接有左转向节1,左转向节1上下两端设有销轴孔,左末端壳体2为中空结构,在左末端壳6上下两端设有左主销17,左转向节1绕左末端壳体2转动。右转向节1和左转向节6之间设有转向横拉杆10,转向横拉杆10两端均设有销轴座腔,转向横拉杆10两端分别通过左销轴16和右销轴19于转向节1和转向节7铰接。车辆转向时,转向横拉杆10带动右转向节7绕着右末端壳体6转动,同时带动左转向节1绕着左末端壳体2转动,右转向节6带动右侧车轮,左转向节2带动左侧车轮,实现整车的转向。在不转向的时候,右转向节7与右末端转向6相当于固定连接,左转向节1与左末端传动2相当于固定连接。

如图8所示,前桥壳体内装有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26、与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连接的左内半轴25和右内半轴27、与内半轴连接的左内万向节24和右内万向节28,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的机构以及其与半轴连接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动力经过驱动轴、主减速器和差速器总成26传至左内半轴25和左内万向节24及左中半轴23,然后传至左外万向节22、左外半轴21(传动轴)传动左轮毂,右侧结构相同,驱动车轮旋转。左右外半轴与车轮连接机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在赘述。

前桥壳体8与右末端壳体6的转动轴为右旋转轴15,右转向节壳体7与右末端壳体6的转动轴为右主销18的主销轴线。前桥壳体8与左末端壳体2的转动轴为左旋转轴20,左转向节壳体1与左末端壳体2的转动轴为左主销17的主销轴线。旋转轴线和主销轴线交于外万向节中心,可避免转向、驱动和自动适应地面的过程中运动不干涉,也保证了在转向过程中动力不中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