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防碰撞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89432阅读:10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防碰撞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防碰撞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防碰撞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道路交通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带来无数的生活便利、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的繁荣,但同时交通事故的经常性发生也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交通事故已经被誉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据统计,2011年,全国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受伤人数237421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和4.4%,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7873万元。交通事故具有随机性质,当从统计的角度,也可以看出它的规律性,所以应用统计的方法可以得出其发展的方向,这对于制定事故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一个交通事故死亡报告,其中有两组数据让中国人不得不深思。数据一,中国汽车总量占全球汽车总量的1.9%;数据二,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世界的15%。我国交通事故的致死率为27.3%,居世界首位;美国作为一个被世界公认为“车轮上行走的国家”,而美国交通事故的致死率仅为1.3%;日本只有0.9%。拿两个规模相当的城市比较,北京的交通事故致死率为14%,东京则为0.7%。

而二次事故又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二次事故是指在原有的交通事故等事故的基础上,由于自然不可抗力、救援方的疏忽、或当事人的错误操作引起的事故。二次事故是一次事故的危险因素的第二次激发,造成事故的扩大蔓延。那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二次发生事故的伤害?一、设立警示牌在事故车辆后一定距离设立警告标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角牌)相当于有一个警察在你车后时时刻刻给你疏导交通,让后方车辆远离你行驶,提高你的安全系数。每个三箭牌都有反光的设计,车灯照射后反射回去从而达到提示目的。二、拉紧手刹按照流程你一定要先把车辆的手刹(也许是脚刹或者是电子手刹)拉紧,避免车辆中山违章溜车造成人员或者其他物体的损伤。三、打开双闪提示灯双闪提示灯就是在车辆遭遇不好的行驶情况或者车辆出现问题的时候提示后车注意用的。而它在晚上更是能起到非常大的作。四、车辆熄火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防止车辆被二次追尾时有车辆起火的隐患。

而大雾天或者司机处于疲劳状态时,警示牌或者警示灯可能并不能引起后方驾驶员的警惕,所以,我们需要提供一种新的系统和方法,从而避免这个问题,更高效的解决汽车碰撞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采用车载信号发射器和车载信号接收器无线通讯并且报警的设计,有效的避免了汽车之间碰撞事故和二次伤害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防碰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碰撞力传感器,用于监控车辆情况,车辆发生碰撞后自动向中央处理器发送碰撞故障信号;

防碰撞手动开关,用于车辆发生故障不能形势后,手动开启向中央处理器发送故障信号;

事故车中央处理器,用于接收故障信号,并控制车载信号发射器发送故障信号通知正常行驶车辆;

车载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事故车发送的故障信号并发送至行驶车中央处理器。

行驶车中央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车载信号接收器发送的事故车故障信号,并发送至车载报警器。

车载报警器,用于接收所述行驶车中央处理器发送的信号,并且向车内驾驶员报警。

所述防碰撞报警手动开关和所述碰撞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事故车中央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事故车中央处理器电连接于所述车载信号发射器,所述车载信号发射器电连接于所述车载信号接收器,所述车载信号接收器电连接于所述行驶车中央处理器,所述行驶车中央处理器电连接于所述车载报警器。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力传感器的型号为lsz-f03b。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信号发射器和所述车载信号接收器可以为rfid射频标签通讯设备或无线电通讯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事故车中央处理器的型号为68hc912dg128。

进一步地,所述行驶车中央处理器的型号为68hc912dg128。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报警器的型号为nt350/cjb200。

进一步地,还包括云处理器和事故公示告警平台,所述车载信号发射器、所述车载信号接收器和所述事故公示告警平台分别电连接于所述云处理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防碰撞方法,其特征在于:

s1:手动按下防碰撞报警手动开关或碰撞发生触发碰撞力传感器后将信号传输至事故车中央处理器;

s2:事故车中央控制器触发后,发出信号,触发车载信号发射器;

s3:车载信号发射器触发后发射信号至车载信号接收器;

s4:车载信号接收器接到信号后,传输至行驶车中央处理器;

s5:行驶车中央处理器触发车载报警器向车内驾驶员报警;

s6:报警器报警后,驾驶员预判和提前减速停车或变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采用事故车车载信号发射器和行驶车车载信号接收器进行通讯的设计,事故车发生故障后,由碰撞力传感器或防碰撞报警手动开关触发报警,并由事故车车载信号发射器向行驶车车载信号接收器发送事故信号,事故车接收到信号后,车内报警器向驾驶员报警,有效避免了大雾天或者司机处于疲劳状态时,警示牌或者警示灯可能并不能引起后方驾驶员警惕的问题,更高效的解决汽车碰撞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防碰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碰撞力传感器,用于监控车辆情况,车辆发生碰撞后自动向中央处理器发送碰撞故障信号;

防碰撞手动开关,用于车辆发生故障不能形势后,手动开启向中央处理器发送故障信号;

事故车中央处理器,用于接收故障信号,并控制车载信号发射器发送故障信号通知正常行驶车辆;

车载信号接收器,用于接收事故车发送的故障信号并发送至行驶车中央处理器。

行驶车中央处理器,用于接收所述车载信号接收器发送的事故车故障信号,并发送至车载报警器。

车载报警器,用于接收所述行驶车中央处理器发送的信号,并且向车内驾驶员报警。

所述防碰撞报警手动开关和所述碰撞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事故车中央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事故车中央处理器电连接于所述车载信号发射器,所述车载信号发射器电连接于所述车载信号接收器,所述车载信号接收器电连接于所述行驶车中央处理器,所述行驶车中央处理器电连接于所述车载报警器。

进一步地,所述碰撞力传感器的型号为lsz-f03b。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信号发射器和所述车载信号接收器可以为rfid射频标签通讯设备或无线电通讯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事故车中央处理器的型号为68hc912dg128。

进一步地,所述行驶车中央处理器的型号为68hc912dg128。

进一步地,所述车载报警器的型号为nt350/cjb20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防碰撞方法,其特征在于:

s1:手动按下防碰撞报警手动开关或碰撞发生触发碰撞力传感器后将信号传输至事故车中央处理器;

s2:事故车中央控制器触发后,发出信号,触发车载信号发射器;

s3:车载信号发射器触发后发射信号至车载信号接收器;

s4:车载信号接收器接到信号后,传输至行驶车中央处理器;

s5:行驶车中央处理器触发车载报警器向车内驾驶员报警;

s6:报警器报警后,驾驶员预判和提前减速停车或变道;

本发明采用事故车车载信号发射器和行驶车车载信号接收器进行通讯的设计,事故车发生故障后,由碰撞力传感器或防碰撞报警手动开关触发报警,并由事故车车载信号发射器向行驶车车载信号接收器发送事故信号,事故车接收到信号后,车内报警器向驾驶员报警,有效避免了大雾天或者司机处于疲劳状态时,警示牌或者警示灯可能并不能引起后方驾驶员警惕的问题,更高效的解决汽车碰撞问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的汽车防碰撞系统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的改进,实施例一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实施例一公开的内容也属于本实施例公开的内容。

如图3所示,本发明还包括云处理器和事故公示告警平台,车载信号发射器、车载信号接收器和事故公示告警平台分别电连接于云处理器,车辆抛锚和事故发生后,车载信号发射器自动把信号发到云处理器,云处理器把信号发送到抛锚和事故发送到事故公示告警平台(导航系统、手机客户端以及高速公路收费站等),行驶车端的车载信号接收器从云处理器接收到事故告警的同时,驾驶员也可以从事故公示告警平台获得事故信息,发出的信号报警不仅限于终端的声音报警,还是可以是终端振动等各种报警形式,及时让正常车辆驾乘人员提前了解道路状况、选择减速停车或避开事故车道和让交通警察快速实施救援,采取该方案很好的避免车辆二次碰撞以及对乘员的二次伤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