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智能驱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0407阅读:8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驱动模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的驱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智能驱动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的传动系统是由车载动力电池+驱动器+电机组成的,而车载动力电池的充电则由另一套车载充电机或者非车载充电机+市电组成的系统来完成。

现有技术中上述传动系统是由两套系统组成,不仅造成重复投入浪费资源,而且过多占用了车身有限的空间,不利于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其次增加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的自重,降低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另外两套复杂的系统也增加了故障点,降低电动汽车或者电动车的稳定性,增加了安全隐患;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设计一种电动汽车智能驱动模块,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设计一种电动汽车智能驱动模块,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给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驱动器,所述的智能驱动器连接有车载电池、车载电机、充电插座以及电池管理单元,所述的电池管理单元连接有整车控制器;

所述的车载电池设置有车载电池正极端和车载电池负极端;

所述的智能驱动器包括A驱动单元、B驱动单元、C驱动单元、D驱动单元、E驱动单元、F驱动单元,

其中,A驱动单元包括A预驱动电路、A晶体三极管以及A二极管,A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A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A二极管的负极连接A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A二极管的正极连接A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B驱动单元包括B预驱动电路、B晶体三极管以及B二极管,B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B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B二极管的负极连接B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B二极管的正极连接B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C驱动单元包括C预驱动电路、C晶体三极管以及C二极管,C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C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C二极管的负极连接C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C二极管的正极连接C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D驱动单元包括D预驱动电路、D晶体三极管以及D二极管,D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D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D二极管的负极连接D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D二极管的正极连接D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E驱动单元包括E预驱动电路、E晶体三极管以及E二极管,E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E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E二极管的负极连接E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E二极管的正极连接E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F驱动单元包括F预驱动电路、F晶体三极管以及F二极管,F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F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F二极管的负极连接F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F二极管的正极连接F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所述的A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B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C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D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E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F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均连接到电池管理单元,

A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B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C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D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E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F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

A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C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E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到车载电池正极端,B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D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F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车载电池负极端,

A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C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E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磁开关连接到车载电机,所述的电磁开关连接到整车控制器,

A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C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E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所述的充电插座。

本技术方案中充电插座连接电网三相电;实现对车载电池的充电。

优选地,所述的车载电池为电池包。

整车控制器在车辆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路况(即负载的变化)输出计算的控制数据到智能驱动器,然后控制电机输出不同的扭矩达到车辆行驶的目的。

在车辆静止状态下,BMS(电池管理系统)根据电池的SOC确定充电曲线并输出给智能驱动器,然后将市电变换成需要的充电曲线进行充电。

智能驱动器不仅可实现车载电机的四象限运行,而且可以在电池管理单元(BMS)的配合下实现车载电池与电网之间的双向能量传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该电动汽车智能驱动模块能够实现采用一套驱动模块实现对车载电机的驱动以及对车载电池的充电,降低故障可能性,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驱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其中,1-车载电池,2-智能驱动器,3-车载电机,4-充电插座,5-电池管理单元,6-整车控制器,7-电磁开关,211-A预驱动电路,212-A晶体三极管,213-A二极管,221-B预驱动电路,222-B晶体三极管,223-B二极管,231-C预驱动电路,232-C晶体三极管,233-C二极管,241-D预驱动电路,242-D晶体三极管,243-D二极管,251-E预驱动电路,252-E晶体三极管,253-E二极管,261-F预驱动电路,262-F晶体三极管,263-F二极管,11-车载电池正极端,12-车载电池负极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智能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驱动器2,所述的智能驱动器2连接有车载电池1、车载电机3、充电插座4以及电池管理单元5,所述的电池管理单元5连接有整车控制器6;

所述的车载电池1设置有车载电池正极端11和车载电池负极端12;

所述的智能驱动器2包括A驱动单元、B驱动单元、C驱动单元、D驱动单元、E驱动单元、F驱动单元,

其中,A驱动单元包括A预驱动电路211、A晶体三极管212以及A二极管213,A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A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A二极管的负极连接A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A二极管的正极连接A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B驱动单元包括B预驱动电路221、B晶体三极管222以及B二极管223,B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B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B二极管的负极连接B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B二极管的正极连接B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C驱动单元包括C预驱动电路231、C晶体三极管232以及C二极管233,C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C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C二极管的负极连接C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C二极管的正极连接C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D驱动单元包括D预驱动电路241、D晶体三极管242以及D二极管243,D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D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D二极管的负极连接D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D二极管的正极连接D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E驱动单元包括E预驱动电路251、E晶体三极管252以及E二极管253,E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E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E二极管的负极连接E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E二极管的正极连接E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F驱动单元包括F预驱动电路261、F晶体三极管262以及F二极管263,F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F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F二极管的负极连接F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F二极管的正极连接F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

所述的A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B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C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D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E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F预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均连接到电池管理单元,

A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B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C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D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E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F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

A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C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E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到车载电池正极端11,B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D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F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车载电池负极端12,

A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C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E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电磁开关7连接到车载电机3,所述的电磁开关7连接到整车控制器6,

A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C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E晶体三极管的发射极还连接所述的充电插座4。

本技术方案中充电插座连接电网三相电;实现对车载电池的充电。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载电池1为电池包。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没有创造性的变化,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所作的若干改进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