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挡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5014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挡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挡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的驻车制动(即手动挡车辆中的手刹或自动挡车辆中的停车挡),用于停车时稳定车辆,避免车辆在路面尤其是在斜坡路面停车时因溜车造成事故。因而,当车辆在斜坡路面停车时,保证驻车制动处于开启状态对于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车辆,其驻车制动一般设置在主驾驶和副驾驶之间的位置,坐在后排的人员利用主、副驾驶座位之间的空隙能够轻易触碰到。这样,当车辆停靠在斜坡路面,而坐在后排的人员是儿童或包括儿童时,某些儿童出于好奇或玩耍的心态,可能会趁大人未加注意的情况下,通过间隙误将处于开启状态的驻车制动关闭掉,导致车辆发生后溜,造成较大的安全威胁。

由上述可知,由于目前的车辆的驻车制动容易被车辆后排的人员触碰到,导致车辆的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隔挡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由于目前的车辆的驻车制动容易被车辆后排的人员触碰到,导致车辆的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隔挡装置,应用于包括设有第一靠背的主驾驶座椅以及与所述主驾驶座椅位于同一排且设有第二靠背的副驾驶座椅的车辆,包括:

隔挡部,所述隔挡部为一端设有开口的空心结构,且所述隔挡部套设于所述第一靠背和所述第二靠背的外表面;

以及限位带和卡扣,所述限位带通过所述卡扣套设于所述隔挡部的外表面。

可选的,所述隔挡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靠背的长度、所述第二靠背的长度以及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第二靠背之间的间隙的长度三者之和,所述隔挡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靠背的宽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靠背的宽度,所述隔挡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靠背的高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靠背的高度,所述隔挡部的长边和宽边围合形成所述开口。

可选的,所述限位带与所述隔挡部的外表面连接。

可选的,所述限位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扣连接。

可选的,所述限位带的第一端与所述卡扣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带的第二端的端部穿过所述卡扣并与所述卡扣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隔挡装置、设有第一靠背的主驾驶座椅以及与所述主驾驶座椅位于同一排且设有第二靠背的副驾驶座椅,所述隔挡装置套设于所述第一靠背和所述第二靠背的外表面。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隔挡装置,应用于包括设有第一靠背的主驾驶座椅以及与所述主驾驶座椅位于同一排且设有第二靠背的副驾驶座椅的车辆,包括:隔挡部,所述隔挡部为一端设有开口的空心结构,且所述隔挡部套设于所述第一靠背和所述第二靠背的外表面;以及限位带和卡扣,所述限位带通过所述卡扣套设于所述隔挡部的外表面。由于隔挡部套设在主驾驶座椅的第一靠背和副驾驶座椅的第二靠背的外表面,能够将车辆前排的主、副驾驶座椅与车辆后排座椅隔挡开,进而使坐在后排的人员难以触碰到设置于车辆前排的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的驻车制动,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隔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隔挡装置安装前的车辆中的主驾驶座椅、副驾驶座椅以及驻车制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隔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隔挡装置,应用于包括设有第一靠背的主驾驶座椅以及与所述主驾驶座椅位于同一排且设有第二靠背的副驾驶座椅的车辆,包括:

隔挡部11,所述隔挡部11为一端设有开口的空心结构,且所述隔挡部11套设于所述第一靠背和所述第二靠背的外表面;

以及限位带12和卡扣13,所述限位带12通过所述卡扣13套设于所述隔挡部11的外表面。

其中,上述隔挡部11可以是由具有伸缩性的布料制成,也可以是由不具备伸缩性的布料制成。而上述限位带12可以是具备伸缩性比如弹性布料,也可以是不具备伸缩性比如皮质的限位带。而上述隔挡部11套设于所述第一靠背和所述第二靠背的外表面,可以是指隔挡部11同时包覆住第一靠背和第二靠背,换言之可以是指第一靠背和第二靠背均套入隔挡部11的空腔中。而上述限位带可以是位于上述隔挡部的设有开口的一端。而上述卡扣13可以是用于收紧上述限位带以使限位带箍紧上述隔挡部11的结构。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可以在图1的基础上结合2。图2所示为隔挡装置安装前的车辆中的主驾驶座椅、副驾驶座椅以及驻车制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21为主驾驶座椅的第一靠背,22为副驾驶座椅的第二靠背,23为设置于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的驻车制动。由此,不难看出,通过隔挡部套设在主驾驶座椅的第一靠背和副驾驶座椅的第二靠背的外表面,就能够将车辆前排的主、副驾驶座椅与车辆后排座椅隔挡开,进而使坐在后排的人员很难触碰到设置于车辆前排的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的驻车制动,从而减少后排人员在车辆停靠在坡道时对驻车制动的误操作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同时,通过设置卡扣可以使隔挡部更加稳定地固定于第一靠背和第二靠背的外表面,使隔挡部不轻易被车辆后排的人员取下,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隔挡部1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靠背的长度、所述第二靠背的长度以及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第二靠背之间的间隙的长度三者之和,所述隔挡部1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靠背的宽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靠背的宽度,所述隔挡部11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靠背的高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靠背的高度,所述隔挡部11的长边和宽边围合形成所述开口。

这样,能够使隔挡部同时套设到第一靠背和第二靠背的外表面时更加容易和方便。

可选的,所述限位带12与所述隔挡部11的外表面连接。

这样,限位带更不容易丢失,同时也更方便装配与拆卸。

可选的,所述限位带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扣13连接。

其中,上述卡扣13可以是包括相互匹配的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而上述限位带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扣13连接,可以是限位带12的一端与第一卡接件连接,限位带12的另一端与第二卡接件连接。此种结构的原理在于:通过将第一卡接端与第二卡接端连接以将限位带套设在隔挡部的外表面。

这样,只需要将卡扣连接就可以将限位带套设到隔挡部的外表面上,操作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限位带12的第一端与所述卡扣13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带12的第二端的端部穿过所述卡扣13并与所述卡扣13可拆卸连接。

这样,由于限位带的第二端的端部穿过卡扣,因而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限位带的尺寸,进而控制限位带于隔挡部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大小,使装配更加可靠。

可选的,所述隔挡部11设有第一空腔、第二空腔以及连接部,所述第一空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靠背的尺寸,所述第二空腔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靠背的尺寸,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连接,所述连接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靠背与所述第二靠背之间的间隙的长度,所述连接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靠背的高度且大于所述第二靠背的高度。

这样,针对第一靠背和第二靠背单独设置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可以使隔挡部的装配更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的隔挡装置,其使用方式为:首先,将隔挡部套设在主驾驶座椅的第一靠背和副驾驶座椅的第二靠背的最低端,使前排座椅与后排座椅隔断开,防止车辆后排人员对驻车制动开关进行误操作;然后,收紧限位带,使隔断罩难以取下。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隔挡装置,应用于包括设有第一靠背的主驾驶座椅以及与所述主驾驶座椅位于同一排且设有第二靠背的副驾驶座椅的车辆,包括:隔挡部,所述隔挡部为一端设有开口的空心结构,且所述隔挡部套设于所述第一靠背和所述第二靠背的外表面;以及限位带和卡扣,所述限位带通过所述卡扣套设于所述隔挡部的外表面。由于隔挡部套设在主驾驶座椅的第一靠背和副驾驶座椅的第二靠背的外表面,能够将车辆前排的主、副驾驶座椅与车辆后排座椅隔挡开,进而使坐在后排的人员很难触碰到设置于车辆前排的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的驻车制动,减少误操作驻车制动的现象,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所述的隔挡装置、设有第一靠背的主驾驶座椅以及与所述主驾驶座椅位于同一排且设有第二靠背的副驾驶座椅,所述隔挡装置套设于所述第一靠背和所述第二靠背的外表面。

这样,由于在车辆中设有套设于所述第一靠背和所述第二靠背的外表面的隔挡装置,从而可以将车辆前排的主、副驾驶座椅与车辆后排座椅隔挡开,进而使坐在后排的人员很难触碰到设置于车辆前排的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之间的驻车制动,减少误操作驻车制动的现象,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