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线束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7003发布日期:2018-07-17 23:4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束固定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用线束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线束由多根导线捆扎、在两端压接接触件端子形成,而汽车内的导线都是铜质多蕊软线,有些软线细如毛发,几条乃至几十条软铜线分别包裹在塑料绝缘管(聚氯乙烯)内,柔软而不容易折断。

双绞线是一种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传输介质,是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的,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也可以降低多对绞线之间的相互干扰。把两根绝缘的导线互相绞在一起,干扰信号作用在这两根相互绞缠在一起的导线上是一致的,在接收信号的差分电路中可以将干扰信号消除,从而提取出有用信号。

目前,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3294029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线束支架,包括用于固定连接到车体部件上的夹接机构、可调支柱以及装配在可调支柱上用于束缚线束的卡箍。所述可调支柱包括设有多个定位齿的纵向芯柱与横向芯柱以及套在所述纵向芯柱和横向芯柱上的套管,能够通过调整纵向芯柱和横向芯柱与套管之间的配合而调节套管相对于芯柱的位置。所述卡箍各自呈环形带状构造,分别具有设于环形带状构造一端的齿形扎带,以及设于环形带状构造另一端的卡扣,齿形扎带可插入并穿过卡扣,使得卡扣与齿形扎带相互啮合固定,可根据线束的实际直径来调整卡箍的松紧度,防止线束从支架上脱落。

但是通过卡箍固定只能够将线束的导线捆扎在一起,而一般的导线外都是没有屏蔽层的,导线之间的互感产生的电磁干扰会严重影响线束的信号传输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线束固定装置,具有减少信号干扰、增强信号传输强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车用线束固定装置,包括壳体、能够使线束形成双绞线结构的绞线装置与能够将线束固定在汽车内的固定装置,所述壳体包括上盖板与下底座,所述上盖板与下底座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分别设置在上盖板与下底座上的卡扣与卡槽连接,所述上盖板与下底座之间设置有固定腔,所述绞线装置包括并排设置在固定腔内的若干绞线辊,所述固定腔内设置有与绞线辊配合的嵌合槽,所述绞线辊上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绞线辊的两个第一绞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上盖板与下底座,将组成线束的若干导线固定在绞线装置中,每一个绞线辊上固定两根导线且两根导线分别设置在对应的两个第一绞线槽中,利用绞线辊的转动带动两个第一绞线槽内的导线绕绞线辊的轴心线转动,使绞线装置两端的线束以每一个绞线辊上的两根导线为一组,不断按螺旋方向交叉旋转形成若干双绞线,从而使任一导线在传输中辐射出来的电波被另一根导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在接收信号的差分电路中可以将干扰信号消除,有效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并提取出有用信号,且线束整体由于导线形成双绞线结构而收紧,减小了线束受到电磁干扰的面积,增强了线束中的信号传输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个第一绞线槽对称设置在绞线辊两侧且两个第一绞线槽的开口朝两侧相对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绞线槽使导线在转动形成双绞线的过程中更加稳定,从而使绞线辊受力更加均匀,且两根导线在形成双绞线时不断收紧,因此均朝绞线辊轴心线方向挤压第一绞线槽槽底,使导线不易从第一绞线槽中脱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绞线辊中间位置沿外壁一圈设置有若干锯齿形结构,所述任一锯齿形结构的一面垂直于绞线辊表面、另一面为趋向于贴近绞线辊表面的斜面,所述嵌合槽底部设置有与锯齿形结构配合的锯齿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锯齿形结构与锯齿形槽限制绞线辊的转动,使绞线辊只能够朝斜面指向的方向转动,反向转动会使锯齿形结构上垂直绞线辊表面的端面与锯齿形槽相互抵接,防止绞线辊回转导致形成双绞线后的导线复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盖板上沿绞线辊的排列方向设置有控制孔,所述控制孔设置于上盖板上与锯齿形槽对应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上盖板与下底座盖合后从控制孔中转动绞线辊,此时绞线辊被压紧在固定腔内,转动后在锯齿形结构与锯齿形槽的作用下不会回转,更加便于形成双绞线,且锯齿形结构便于操作人员用手指去转动绞线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腔内于任意两个绞线辊之间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两侧壁分别贴合两侧绞线辊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块对两侧绞线辊进行限位,使绞线辊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并将任意两个相邻的绞线辊分隔开来,避免两个绞线辊上的锯齿形结构产生碰撞,影响各自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腔内设置有与绞线辊并排设置的收线辊,所述收线辊上设置有沿轴向贯穿收线辊且沿圆周等距排布的三个第二绞线槽,所述三个第二绞线槽的开口均朝远离绞线辊轴心线的方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线束中的导线数量为奇数时,利用收线辊将三根导线绞合成三绞线,防止其余双绞线收紧后,多余出一根较长的导线,影响到车内线束排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绞线辊与收线辊均采用铁氧体磁性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线嵌入绞线槽内后,利用铁氧体磁性材料的滤波效果,使导线中正常有用的信号很好的通过,又能很好的抑制高频干扰信号的通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装置呈锚形,包括垂直于下底座底面并竖直向下延伸的连接件与连接件两侧对称设置的弹性臂,弹性臂的一端与连接件远离下底座的端头相连接,另一端朝基座方向延伸并朝连接件两侧张开与连接件之间形成夹角,弹性臂端部背向连接件方向设有倒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装置卡入钣金上的卡孔内时,弹性臂抵在卡孔两侧并朝连接件方向弯折形变,而倒钩卡在卡孔下端面上对固定装置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朝向下底座的端部设置有燕尾块,所述下底座底部设置有与燕尾块配合的燕尾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燕尾槽与燕尾块使壳体与固定装置可拆卸连接,当线束两端连接的距离很近时,可以将壳体与绞线装置拆除下来独立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组成线束的若干导线固定在绞线装置中,每一个绞线辊上固定两根导线且两根导线分别设置在对应的两个第一绞线槽中,利用绞线辊的转动带动两个第一绞线槽内的导线绕绞线辊的轴心线转动,使绞线装置两端的线束以每一个绞线辊上的两根导线为一组,不断按螺旋方向交叉旋转形成若干双绞线,从而使任一导线在传输中辐射出来的电波被另一根导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在接收信号的差分电路中可以将干扰信号消除,有效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并提取出有用信号,且线束整体由于导线形成双绞线结构而收紧,减小了线束受到电磁干扰的面积,增强了线束中的信号传输强度;

2、通过设置有三个第二绞线槽的收线辊,当线束中的导线数量为奇数时,利用收线辊将三根导线绞合成三绞线,防止其余双绞线收紧后,多余出一根较长的导线,影响到车内线束排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绞线辊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收线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绞线装置;3、固定装置;4、上盖板;5、下底座;6、卡扣;7、卡槽;8、固定腔;9、嵌合槽;10、绞线辊;11、收线辊;12、第一绞线槽;13、第二绞线槽;14、锯齿形结构;15、锯齿形槽;16、限位块;17、控制孔;18、连接件;19、弹性臂;20、倒钩;21、燕尾块;22、燕尾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车用线束固定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壳体1、绞线装置2与能够固定在汽车内的固定装置3,壳体1包括上盖板4与下底座5,上盖板4与下底座5的一端铰接、另一端通过分别一体成型在上盖板4与下底座5上的卡扣6与卡槽7连接,上盖板4与下底座5之间闭合形成有固定腔8,固定腔8上下两侧一体成型有嵌合槽9,绞线装置2包括并排设置在嵌合槽9内的若干绞线辊10与一个收线辊11。

如图1所示,绞线辊10上开设有沿轴向贯穿绞线辊10的两个第一绞线槽12,两个第一绞线槽12对称设置在绞线辊10两侧且两个第一绞线槽12的开口朝两侧相对设置。将组成线束的若干导线分别嵌入若干绞线辊10上的第一绞线槽12中,利用绞线辊10的转动带动两个第一绞线槽12内的导线绕绞线辊10的轴心线转动,使绞线装置2两端的线束以每一个绞线辊10上的两根导线为一组,不断按螺旋方向交叉旋转形成若干双绞线,而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绞线槽12使导线在转动形成双绞线的过程中更加稳定,从而使绞线辊10受力更加均匀,且两根导线在形成双绞线时不断收紧,因此均朝绞线辊10轴心线方向挤压第一绞线槽12槽底,使导线不易从第一绞线槽12中脱出。而双绞线结构使任一导线在传输中辐射出来的电波被另一根导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在接收信号的差分电路中可以将干扰信号消除,有效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度,并提取出有用信号,且线束整体由于导线形成双绞线结构而收紧,减小了线束受到电磁干扰的面积,增强了线束中的信号传输强度。

如图2所示,收线辊11上开设有沿轴向贯穿收线辊11且沿圆周等距排布的三个第二绞线槽13,三个第二绞线槽13的开口均朝远离绞线辊10轴心线的方向设置。当线束中的导线数量为奇数时,利用收线辊11将三根导线绞合成三绞线,防止其余双绞线收紧后,多余出一根较长的导线,影响到车内线束排布。

如图2所示,绞线辊10与收线辊11均采用铁氧体磁性材料制成,当导线嵌入绞线槽内后,利用铁氧体磁性材料的滤波效果,使导线中正常有用的信号很好的通过,又能很好的抑制高频干扰信号的通过。

如图所示,绞线辊10中间位置沿外壁一圈设置有若干锯齿形结构14,任一锯齿形结构14的一面垂直于绞线辊10表面、另一面为趋向于贴近绞线辊10表面的斜面,且嵌合槽9底部一体成型有与锯齿形结构14配合的锯齿形槽15。利用锯齿形结构14与锯齿形槽15能够限制绞线辊10的转动,使绞线辊10只能够朝斜面指向的方向转动,反向转动会使锯齿形结构14上垂直绞线辊10表面的端面与锯齿形槽15相互抵接,防止绞线辊10回转导致形成双绞线后的导线复原。

如图2、图3所示,固定腔8内于任意两个嵌合槽9之间一体成型有限位块16,限位块16的两侧壁分别贴合两侧绞线辊10表面,对绞线辊10进行限位,使绞线辊10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并将任意两个相邻的绞线辊10分隔开来,避免两个绞线辊10上的锯齿形结构14产生碰撞,影响各自的转动。

如图2所示,上盖板4上沿绞线辊10的排列方向开设有控制孔17,控制孔17设置于上盖板4上与锯齿形槽15对应的位置。在上盖板4与下底座5盖合后,能够通过控制孔17转动绞线辊10,此时绞线辊10被压紧在固定腔8内,转动后在锯齿形结构14与锯齿形槽15的作用下不会回转,更加便于形成双绞线,且锯齿形结构14便于操作人员用手指去转动绞线辊10。

如图1所示,固定装置3呈锚形,包括垂直于下底座5底面的连接件18与连接件18两侧对称设置的弹性臂19,弹性臂19的一端与连接件18远离下底座5的端头一体成型,另一端朝基座方向延伸并朝连接件18两侧张开与连接件18之间形成夹角,弹性臂19端部背向连接件18方向一体成型有倒钩20。当固定装置3卡入钣金上的卡孔内时,弹性臂19抵在卡孔两侧并朝连接件18方向弯折形变,而倒钩20卡在卡孔下端面上对固定装置3进行固定。

如图1所示,连接件18朝向下底座5的端部一体成型有燕尾块21,下底座5底部开设有与燕尾块21配合的燕尾槽22,利用燕尾槽22与燕尾块21使壳体1与固定装置3可拆卸连接,当线束两端连接的距离很近时,可以将壳体1与绞线装置2拆除下来独立使用。

如图2、图4所示,收线辊11与绞线辊10除了第二绞线槽13与第一绞线槽12的数量不同以外,其余结构均相同,收线辊11能够与任一嵌合槽9内的绞线辊10替换使用。

本实施例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当要将线束中的导线形成双绞线结构时,先打开上盖板4,将导线以两根为一组分别嵌入绞线辊10上的第一绞线槽12中,导线若是奇数则将任意三根导线嵌入收线辊11上的第二绞线辊10上,导线设置好后,利用卡扣6与卡槽7将上盖板4与下底座5扣合固定,接着从上盖板4上的控制孔17中通过手指转动绞线辊10表面的锯齿形结构14带动绞线辊10转动,从而使绞线辊10两端的两根导线分别绞合成双绞线结构,利用双绞线结构达到减弱干扰信号、增强信号传输强度的效果,导线若是奇数根,则再转动收线辊11使收线辊11上的三个导线绞合形成三绞线,根据其它双绞线的长度减少收线辊11的转动圈数,使三绞线长度与双绞线一致。最后将固定装置3卡入车身内的钣金上的卡孔内,使两侧弹性臂19抵在卡孔两侧并朝连接件18方向弯折形变,而倒钩20卡在卡孔下端面上进行固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燕尾槽22与燕尾块21配合,将壳体1与绞线装置2拆除下来独立使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