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提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69054发布日期:2020-07-04 04:45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提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婴儿提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机动车越来越多地走进我国育龄家庭,儿童乘机动车出行需求明显增加。但汽车座椅安全带主要针对成年乘员设计,无法为儿童乘员提供足够的、恰当的保护。机动车儿童成员用约束系统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案之一。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中有一类主要是用于一周岁以内儿童——即婴儿的,技术上称为婴儿提篮。由于婴儿即使在整个儿童期内来看也处于最为独特的发育阶段,为了给机动车的婴儿乘员提供针对性保护,婴儿提篮为婴儿提供后向安装、半躺式的乘坐位置。

根据婴儿提篮的主要功能要求,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篮体、提手、安全带(儿童约束带)总成、连接装置(如汽车座椅安全带导向槽等)和吸能材料等。其中从外形、功能等方面来看,篮体都是婴儿提篮的主体部分。当前市场上主流的婴儿提篮的主体部分,即篮体,多是以塑料(如pp、hdpe等)材质制作的,制作工艺也是采用通用的塑料加工工艺,其中质量较好的一般采用注塑工艺。

现有婴儿提篮的篮体基本上是以塑料为材质一体化成型制作的。这种材质和工艺的选择使得当前主流的婴儿提篮存在如下两方面的局限性或潜在问题。

一方面,采用塑料作为材料,使得现有婴儿提篮在减轻自重方面遇到瓶颈。婴儿提篮与儿童安全座椅(在技术上特指面向具备自我行动能力的儿童,一般指一周岁以上的儿童)相比,其一个重要特点是婴儿提篮的可提携性。而塑料的比强度低(强度/密度),为满足保护婴儿所需要的强度条件,市场上采用注塑工艺的婴儿提篮,基本自重都在4kg以上。众所周知,大多数新生儿在一周岁以内体重约从3kg增长至10kg左右,4kg以上的婴儿提篮作为新生儿提携工具,大幅增加了新生儿监护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的负重。市场上有的产品通过吹塑工艺(塑料加工的另一种通用工艺)来减少用料量从而减重,但将削弱婴儿提篮的强度和对婴儿的保护能力。自重问题也是当前影响婴儿提篮使用率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塑料加工的通用工艺是(注塑或吹塑等的)一体化成型,使得现有婴儿提篮在极限情况下的保护能力缺失。质量合格的婴儿提篮必须能够在机动车以特定行驶速度(以下称保护速度)下发生碰撞时为婴儿乘坐者提供足够的保护,例如碰撞后提篮各处不能有开裂、破损等情况。但婴儿提篮的保护速度终归是有限的,例如50km/h或更高,在超出保护速度以外的行驶速度下发生碰撞时婴儿提篮的响应行为是不明确的。从理论上来说,在碰撞速度超出保护速度以上时,按照当前常见的方法制造的婴儿提篮发生破坏的位置是随机的,无法预期的,有可能发生在婴儿的要害部位。也就是说,在极端情况下(碰撞速度超出保护速度时),现有婴儿提篮对婴儿乘员的保护作用迅速下降。

针对该两个问题,现需要对婴儿提篮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提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婴儿提篮,包括篮体,该篮体包括核心舱、顶部延伸舱、底部延伸舱和保护外壳,所述核心舱、顶部延伸舱、底部延伸舱和保护外壳均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核心舱、顶部延伸舱和底部延伸舱的形状均为由其底面向两侧竖直方向延展,所述顶部延伸舱和底部延伸舱分别设置在核心舱的两端,且所述顶部延伸舱和底部延伸舱分别包覆在核心舱的外侧,所述保护外壳包覆在核心舱、顶部延伸舱和底部延伸舱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核心舱的包覆范围沿着婴儿后脑部位直到婴儿大腿及膝盖处,所述顶部延伸舱的包覆范围沿着婴儿头顶向上延伸,所述底部延伸舱的包覆范围沿着婴儿小腿和脚向下延伸。

优选的,所述顶部延伸舱和底部延伸舱上均开设有卯栓孔,所述顶部延伸舱和底部延伸舱的卯栓孔内均通过舱位卯栓与核心舱卯接,所述保护外壳上相对应卯接位置均开设有栓头埋孔,所有的舱位卯栓的栓头均伸入栓头埋孔内设置,且所有的卯栓孔均开设在婴儿的非要害部位。

优选的,该篮体上还设置有错动腔,所述错动腔设置在顶部延伸舱和底部延伸舱与核心舱的衔接处;所述错动腔包括吸能区和吸能腔。

优选的,所述吸能区为舱位卯栓沿着核心舱与顶部延伸舱平行朝向顶部延伸舱方向相邻的区域、核心舱与底部延伸舱平行朝向底部延伸舱方向相邻的区域;所述吸能腔为沿着吸能区向上延伸的相邻的材料薄弱区。

优选的,所述核心舱和保护外壳的底面上均开设有婴儿约束带引导槽,所述婴儿约束带引导槽内穿过有婴儿约束带总成。

优选的,所述顶部延伸舱的内侧覆盖有吸能材料,所述底部延伸舱的两侧和顶部延伸舱的外侧均设置有汽车安全带引导槽,所述保护外壳上设置有提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该提篮的主体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而成,这种新材料为材质可以在保证特定保护强度的前提下大幅减轻婴儿提篮自身重量,增强婴儿提篮的便携性,也有利于提高婴儿提篮的使用率;

2、通过使该提篮的主体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在保证特定保护强度的前提下降低提篮壁的厚度从而在提篮外径及整体所占空间不明显增加的前提下提高提篮结构的可设计性;

3、通过将提篮设置成由核心舱、顶部延伸舱、底部延伸舱和保护外壳通过错动腔进行连接的模块化结构,为婴儿提篮的乘坐者提供了一种在以超出规定保护速度以上的速度发生碰撞的极端情况下的额外保护机制,其中核心舱作为核心单一模块起到最终保护婴儿所有要害部位的作用;极端情况下(超过质量要求的碰撞速度而婴儿提篮被破坏时),错动腔引导婴儿提篮在特定位置优先破坏,防止提篮优先在婴儿要害部位发生破坏,同时通过自身的形变吸能,并且允许核心舱漂移一小段可控的距离卸能,从而提高婴儿提篮在极端情况下对婴儿乘员的保护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婴儿提篮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婴儿提篮的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婴儿提篮的错动腔的结构图。

图中:1、核心舱;2、顶部延伸舱;3、底部延伸舱;4、保护外壳;5、舱位卯栓;6、婴儿约束带总成;7、吸能材料;8、提手;9、汽车安全带引导槽;10、婴儿约束带引导槽;12、栓头埋孔;13、错动腔;131、吸能区;132、吸能腔;14、卯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婴儿提篮,包括篮体,该篮体包括核心舱1、顶部延伸舱2、底部延伸舱3和保护外壳4,核心舱1、顶部延伸舱2、底部延伸舱3和保护外壳4均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而成,核心舱1、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的形状均为由其底面向两侧竖直方向延展,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分别设置在核心舱1的两端,且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分别包覆在核心舱1的外侧,保护外壳4包覆在核心舱1、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该提篮的主体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而成,这种新材料为材质可以在保证特定保护强度的前提下大幅减轻婴儿提篮自身重量,增强婴儿提篮的便携性,也有利于提高婴儿提篮的使用率;通过使该提篮的主体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在保证特定保护强度的前提下降低提篮壁的厚度从而在提篮外径及整体所占空间不明显增加的前提下提高提篮结构的可设计性。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核心舱1的包覆范围沿着婴儿后脑部位直到婴儿大腿及膝盖处,顶部延伸舱2的包覆范围沿着婴儿头顶向上延伸,底部延伸舱3的包覆范围沿着婴儿小腿和脚向下延伸;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上均开设有卯栓孔14,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的卯栓孔14内均通过舱位卯栓5与核心舱1卯接,保护外壳4上相对应卯接位置均开设有栓头埋孔12,所有的舱位卯栓5的栓头均伸入栓头埋孔12内设置,且所有的卯栓孔14均开设在婴儿的非要害部位。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核心舱1、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能够分开保护婴儿的不同部位,设置保护外壳4,能够进一步保护核心舱1与顶部延伸舱2、底部延伸舱3衔接处以及通过栓头埋孔12保护衔接处舱位卯栓5的栓头的作用。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该篮体上还设置有错动腔13,错动腔13设置在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与核心舱1的衔接处;错动腔13包括吸能区131和吸能腔132;吸能区131为舱位卯栓5沿着核心舱1与顶部延伸舱2平行朝向顶部延伸舱2方向相邻的区域、核心舱1与底部延伸舱3平行朝向底部延伸舱3方向相邻的区域;吸能腔132为沿着吸能区131向上延伸的相邻的材料薄弱区;核心舱1和保护外壳4的底面上均开设有婴儿约束带引导槽10,婴儿约束带引导槽10内穿过有婴儿约束带总成6;顶部延伸舱2的内侧覆盖有吸能材料7,底部延伸舱3的两侧和顶部延伸舱2的外侧均设置有汽车安全带引导槽9,保护外壳4上设置有提手8。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提篮设置成由核心舱1、顶部延伸舱2、底部延伸舱3和保护外壳4通过错动腔13进行连接的模块化结构,为婴儿提篮的乘坐者提供了一种在以超出规定保护速度以上的速度发生碰撞的极端情况下的额外保护机制,其中核心舱1作为核心单一模块起到最终保护婴儿所有要害部位的作用;极端情况下(超过质量要求的碰撞速度而婴儿提篮被破坏时),错动腔13引导婴儿提篮在特定位置优先破坏,防止提篮优先在婴儿要害部位发生破坏,同时通过自身的形变吸能,并且允许核心舱1漂移一小段可控的距离卸能,从而提高婴儿提篮在极端情况下对婴儿乘员的保护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为一种婴儿提篮,在使用时,将汽车安全带穿过汽车安全带引导槽9,能够将该提篮固定住,然后再通过婴儿约束带总成6穿过不同的婴儿约束带引导槽10,将婴儿束缚住,此时,核心舱1、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分别保护婴儿身体的不同部位。错动腔13是在极端情况下,引导婴儿提篮在非要害部位优先发生破坏以及通过破坏形变错动吸能,从而减小最终传递到核心舱1的能量,进而为婴儿提供极端情况下额外保护的核心结构。在婴儿提篮保护速度(如50km/h或更高)以内发生碰撞时,错动腔13不发生作用,此时婴儿提篮整体发挥保护作用,并且不发生破裂等破坏。在碰撞速度超过婴儿提篮保护速度的极端情况下,错动腔13开始发挥作用,错动腔13是指顶部延伸舱2、底部延伸舱3在与核心舱1衔接处,顶部延伸舱2和底部延伸舱3上的卯栓孔14向后延伸的一部分区域。舱位卯栓5与卯栓孔14沿着同顶部延伸舱2与核心舱1、底部延伸舱3与核心舱1底面平行朝向顶部延伸舱2、底部延伸舱3方向相邻的一部分是错动腔13的吸能区131,继续在该方向上延伸相邻的空腔部分是错动腔13的吸能腔132。吸能区131可以保证在保护速度以内发生碰撞时不发生破坏,当碰撞速度超过保护速度,该区域材料优先发生破坏,核心舱1与顶部延伸舱2或底部延伸舱3发生错动,吸能区131破坏,舱位卯栓5进入吸能腔132,在此过程中,吸能区131破坏,发生形变吸能,为核心舱1卸能并提供额外保护。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