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端行人保护防撞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4033发布日期:2018-10-19 23:4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端行人保护防撞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行人保护技术领域,一种汽车前端行人保护防撞梁。



背景技术:

在Euro-NCAP的汽车安全评级,行人安全是项重要考,因此,汽车碰撞测试会进行系列模拟行人头部和腿部的碰撞项目,评估车辆撞击行人的潜在受伤风险。近年来,不少车企也在研发保护行人安全的新技术。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为了减少对行人的碰撞冲击力,现有技术中在前保险杠前填充泡沫防撞材料,减小于行人的冲击了,但是该泡沫防撞材料智能适用于通常的车辆中,并且,对行人的保护力度不够。

当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为了提高对行人的保护力度,一些测量采用发动机舱盖自动弹起系统,当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外界撞击车辆的力度,随后,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信号发送给车辆中央处理器ECU。ECU根据撞击物体的信号进行判断是否执行发动机舱盖的弹起,那么,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对压力管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压力传感器的安装稳定性,而且要保证其在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后压力信号采集的准性,现有技术中,还没有提可以适用于发动机舱盖自动弹起系统中压力管的安装的防撞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满足发动机舱盖自动弹起系统中的压力管传感器的安装需求,设计了一种特殊结构的防撞结构,同时,该防撞结构也能够提上行人保护的力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研发周期短,且在适用于具有发动机舱盖自动弹起系统的车辆上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结构无法适用于具有发动机舱盖自动弹起系统的车辆上,以及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结构对行人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端行人保护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包括行人保护面、安装面和固定面,所述行人保护面与汽车前保险杠蒙皮贴合,所述安装面与汽车前保险杠贴合,所述安装面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与汽车前保险杠的安装支架配合的卡槽,所述卡槽靠近所述防撞梁的端部设置。

作为优选的,所述防撞梁采用EPP材质制成。

作为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圆柱形结构。

作为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0~30mm。

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吸能部、第二吸能部和第三吸能部,所述第一吸能部和所述第三吸能部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吸能部为直线型结构。

作为优选的,所述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吸能部与所述第三吸能部和/或所述第一吸能部与所述第二吸能部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吸能部上设置有可压溃结构,所述可压溃结构靠近第一吸能部或第二吸能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在所述卡槽处呈弧形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与汽车前保险杠的接触面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一缓冲槽和多个第二缓冲槽,所述多个第一缓冲槽和多个第二缓冲槽分别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的,每个第一缓冲槽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块,每个第二缓冲槽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缓冲块与所述第二缓冲块之间交错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撞梁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撞梁,在其与汽车前保险杠接触的面上设置有凹槽,用于容置压力传感器的压力管,能够适用于具有发动机舱盖弹起系统的车辆,并且保证了压力传感器的稳定性以及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压力传感器对于信号采集的准确性;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撞梁,在防撞梁的至少一端设置与汽车前保险杠的安装支架配合的卡槽,在行人与车辆碰撞时,通过设置该卡槽结构,使得防撞梁能够在汽车前保险杠的安装支架上脱落,缓解撞击过程中车辆对行人的冲击。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撞梁,在卡槽的弧度位置处,将凹槽也设置为弧形结构,使得该凹槽将卡槽结构避让开,避免压力管外漏在卡槽内,进一步保证里压力传感器对于信号采集的准确性;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撞梁,能够保证发动机舱盖弹起系统正常工作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对行人安全的保护力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所述的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中,1-第一吸能部,2-第二吸能部,3-第三吸能部,4-卡槽,5-凹槽,6-第一缓冲槽,7-第二缓冲槽,8-第一支撑块,9-第二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实施例1: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端行人保护防撞梁,所述防撞梁应用于具有发动机舱盖自动弹起系统的车辆上,我们都知道,在具有发动机舱盖自动弹起系统的车辆上,当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外界撞击车辆的力度,随后,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信号发送给车辆中央处理器ECU。ECU根据撞击物体的信号进行判断是否执行发动机舱盖的弹起,那么,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对压力管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具有较高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为满足具有发动机舱盖自动弹起系统车辆上的压力传感器的压力管的安装位置的要求,提供了一种如图1和图2的防撞梁结构,作为优选的,所述防撞梁采用EPP材质制成。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包括行人保护面、安装面和固定面,所述防撞梁包括行人保护面、安装面和固定面,所述行人保护面与汽车前保险杠蒙皮贴合,所述安装面与汽车前保险杠贴合,进一步的,为适应具有发动机舱盖弹起系统的车辆,所述防撞梁的安装面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凹槽5,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与汽车前保险杠的安装支架配合的卡槽4,所述卡槽4靠近所述防撞梁的端部设置。所述凹槽5内用于容置压力管传感器的压力管,所述凹槽5贯穿所述接触面的长度方向,作为优选的,所述凹槽5的横截面为圆柱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5的深度为10mm。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该凹槽5结构,使得该防撞梁能够容置压力传感器的压力管,使其能够适用于具有发动机舱盖自动弹起系统的车辆中,并且,将压力管容置与该凹槽5内,能够提高压力管传感器的安装稳定性,保证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后压力信号采集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中,作为优选的,在所述防撞梁的一端设置有与汽车前保险杠的安装支架配合的卡槽4,通过该卡槽4结构将所述防撞梁卡接固定在所述汽车前保险杠的安装支架上。具体的,所述防撞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吸能部1、第二吸能部2和第三吸能部3,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吸能部1和所述第三吸能部3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吸能部2为直线型结构。作为优选的,所述卡槽4设置在所述第二吸能部2与所述第三吸能3的连接处。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该卡槽4结构,当行人与车辆之间发生碰撞时,所述防撞梁在所述卡槽4结构处断裂,所述防撞梁在所述汽车前保险杠的安装支架上脱落,缓解撞击过程中车辆对行人的冲击。

进一步的,参阅图1和图2,所述凹槽5在所述卡槽4的开设处设置为弧形结构,能够有效避让开卡槽4,避免压力管传感器的压力管穿过该卡槽4时暴露在卡槽结构中,进一步保证里压力传感器对于信号采集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所述防撞梁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横板、第二横板和第三横板,所述凹槽5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板上,所述第一横板与所述第二横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缓冲槽6,所述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三横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缓冲槽7,每个第一缓冲槽6之间通过第一支撑块8间隔,每个第二缓冲槽7之间通过第二支撑块9间隔,作为优选的,上下设置在所述凹槽5两侧的第一支撑块8和第二支撑块9交错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缓冲槽6和第二缓冲槽7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防撞梁在受到外界的压力时的缓冲作用,减少对行人的冲击。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板向上凸起有凸条。

进一步的,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梁的第二吸能部2上设置有可压溃结构,所述可压溃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吸能部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的可压溃结构可以理解为材料填充比较少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体现为,在所述第一横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吸能部1处向下凹陷,即所述第一横板在此处的厚度小于其余部分的厚度,进一步的,靠近所述第一吸能部1的第二支撑块9的两侧的第二缓冲槽7贯穿所述防撞梁的宽度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将所述第二吸能部2靠近所述第一吸能部1的位置处设置为上述结构即形成了一个可压溃结构,由于在该可压溃结构处的填充材料比较少,当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在此处溃缩断裂,进一步缓解撞击过程中车辆对于行人的冲击。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凹槽5结构将压力管传感器的压力管容置其中,并同时设置卡槽4结构和可压溃结构,使得该防撞梁不仅能够适用于具有发动机舱盖弹起系统的车辆,而且保证了压力传感器的稳定性、行人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压力传感器对于信号采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了行人安全的保护力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卡槽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吸能部1与所述第二吸能部2的连接处,所述可压溃结构还可以靠近所述第三吸能部3设置。

实施例2:

与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防撞梁的两端即所述第一吸能部与所述第二吸能部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吸能部与所述第三吸能部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卡槽,通过卡槽代替实施例中的可压溃结构。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30mm,适用于直径较大的压力管传感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