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绕式遮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00101发布日期:2021-06-22 17:41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卷绕式遮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诸如汽车之类的车辆上的卷绕式遮光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卷绕式遮光装置的结构,该卷绕式遮光装置包括:卷绕管;轴承,该轴承分别收纳在卷绕管的两个端部中,并且每个轴承均具有贯穿部;以及可变形环,该可变形环分别附接在卷绕管内部和轴承的贯穿部周围。该环在其端部包括:至少两个凸台;以及从凸台延伸并具有向内指向的自由端部的至少两个支脚。在专利文献1中,当将对应的轴承的贯穿部设置在对应的环中时,环的支脚的自由端部与轴承的贯穿部接触,并且环的凸台与卷绕管接触。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开no.1717409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描述的技术中,由于伴随着遮光物的展开和收纳,环可能不会与卷绕管的旋转一起旋转,因此在遮光物的展开和收纳时环的支脚的自由端部在周向上的位置不固定。因此,当铰链门关闭时,从一定方向向遮光装置施加较大的冲击时,根据环的支脚的自由端的位置,在环和轴承之间可能会产生间隙,这会产生异常声音。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即使在关闭铰链门时从一定方向施加较大的冲击时,该技术也能够减少在卷绕式遮光装置中产生异常声音。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将被附接到车辆的铰链门的卷绕式遮光装置,该卷绕式遮光装置包括:片状构件;卷绕轴,该卷绕轴具有外周部,片状构件的一端附接到该外周部,该卷绕轴被配置成在使片状构件卷绕的方向上被偏压;以及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被配置成固定到铰链门,支撑构件包括:壁部,该壁部形成有通孔,卷绕轴的端部穿过该通孔;以及多个弹性变形部,该多个弹性变形部形成在通孔的内周面上,多个弹性变形部按压并可旋转地支撑穿过通孔的卷绕轴的外周部,其中,多个弹性变形部包括相对于卷绕轴的中心在铰链门的关闭方向上设置的多个第一弹性变形部,多个第一弹性变形部相对于穿过通孔的中心且在铰链门的打开和关闭方向上延伸的线以线对称的方式设置。

第二方面是根据第一方面的卷绕式遮光装置,其中,多个弹性变形部还包括相对于卷绕轴的中心在铰链门的打开方向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

第三方面是根据第二方面的卷绕式遮光装置,其中,在铰链门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将在惯性下运动的卷绕轴在使第一弹性变形部在关闭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惯性下运动的卷绕轴的运动量,小于由于卷绕轴穿过通孔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在静止状态下在打开方向上的变形量。

第四方面是根据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卷绕式遮光装置,其中,由于卷绕轴穿过通孔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在静止状态下在打开方向上的变形量大于由于卷绕轴穿过通孔而引起的第一弹性变形部在静止状态下在关闭方向上的变形量。

第五方面是根据第二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卷绕式遮光装置,其中,多个弹性变形部由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和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组成。

第六方面是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卷绕式遮光装置,其中,弹性变形部中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将通孔的内周面上的在周向上不同的两个点连接的弓弦状。

第七方面是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卷绕式遮光装置,其中,在支撑构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以固定姿势组装弹性变形部的标记。

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卷绕式遮光装置,由于弹性变形部形成在固定到铰链门的支撑构件上,因此在将卷绕式遮光装置附接到铰链门的状态下,弹性变形部可以相对于铰链门位于固定位置。结果,当在铰链门的关闭操作结束时施加较大的冲击载荷并且卷绕轴将在惯性下在铰链门的关闭方向上运动时,第一弹性变形部可以始终在固定位置处接收卷绕轴。另外,多个第一弹性变形部可以以分散的方式接收卷绕轴在铰链门的关闭方向上的惯性运动的力。因此,在卷绕式遮光装置中,即使当关闭铰链门时从一定方向施加较大的冲击时,也可以通过弹性变形部来减小卷绕轴的移动量,从而可以减少异常声音的产生。

根据第二方面,在铰链门的关闭操作结束时,第二弹性变形部跟随惯性运动之后的卷绕轴,使得在卷绕轴与第二弹性变形部之间不太可能形成间隙,这可以进一步减少异常声音的产生。

根据第三方面,在铰链门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在惯性运动之后的卷绕轴与第二弹性变形部之间没有间隙,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少异常声音的产生。

根据第四方面,在铰链门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即使惯性运动后的卷绕轴的运动量较大,第二弹性变形部也可以容易地跟随卷绕轴到达最后。

根据第五方面,可以防止弹性变形部的数量增加,并且可以简化弹性变形部的形状。

根据第六方面,弹性变形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弓弦状,因此可以形成得小于通孔,这减小了可旋转地支撑卷绕轴的支撑构件的尺寸。

根据第七方面,由于弹性变形部的固定的姿势总是恒定的,因此易于将各个弹性变形部相对于铰链门设置在固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卷绕式遮光装置附接到车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卷绕式遮光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卷绕式遮光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图3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4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当铰链门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卷绕轴和支撑构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在铰链门的关闭操作结束时的卷绕轴和支撑构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支撑构件的变型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卷绕式遮光装置。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车辆9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卷绕式遮光装置10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卷绕式遮光装置10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图3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5是图4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当铰链门92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卷绕轴20和支撑构件40的说明图。图6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在插入卷绕轴20之前的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状态。

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车辆90的铰链门92,并且卷绕式遮光装置10的纵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卷绕式遮光装置10是以能够拉出和收纳用于遮蔽车辆90的窗户的片状构件12的方式使片状构件12卷绕的装置。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用于车辆90的后座的铰链门92,但是也可以附接到设置在另一位置处的铰链门。另外,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旋转轴线沿着竖直方向(车辆9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门92,但也可以附接到旋转轴线沿另一个方向延伸的铰链门。

卷绕式遮光装置10包括片状构件12、卷绕轴20和支撑构件40。这里,卷绕式遮光装置10还包括偏压构件s、框架70和旋转支撑构件80。

片状构件12是通过对布料、网状的布料、树脂片等进行切割、缝制等而形成的柔性的片状构件。片状构件12形成为具有与应用相对应的形状和尺寸,这里片状构件12形成为具有能够部分或全部遮蔽窗户的形状和尺寸。用于拉出操作的杆状拉出构件14可以设置在片状构件12的拉出侧端部。

卷绕轴20是用于使片状构件12卷绕的构件。片状构件12的一个端缘部附接到卷绕轴20的外周部。偏压构件s在使片状构件12卷绕的方向上偏压卷绕轴20。这里,卷绕轴20包括轴主体22以及轴承24和轴承34,轴承24和轴承34分别附接到轴主体22的端部。这里,将描述示例,在该示例中,在轴主体22的纵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在门铰链侧的端部处设置轴承24并且在与该门铰链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处设置轴承34,但是轴承24和轴承34可以以相反的布置方式附接。

例如,轴主体22形成为细长的圆柱形状。片状构件12的所述一个端缘部附接到轴主体22的外周部。

轴承24附接到轴主体22在纵向上的端部。轴承24形成为包括装配部25、贯穿部28、凸缘部29和偏压构件附接部30的形状。例如,轴承24是通过注射成型等形成的一体成型产品。

装配部25是从轴主体22的端部开口装配到轴主体22中的部分。装配部25被装配于轴主体22中,并且固定到轴主体22,使得装配部25和轴主体22不能绕轴主体22的轴线相对于彼此旋转。例如,装配部25形成为在圆柱形构件的外周部上在周向上布置有多个凹部的形状。也就是说,装配部25的外周部形成为在径向上突出的突起26和在径向上凹入的凹部27在周向上交替布置的形状。例如,轴主体22的端部的内周部也具有与装配部25的外周部相对应的凹凸形状。由于装配部25的外周部的凹凸形状和轴主体22的内周部的凹凸形状,装配部25以无法围绕轴主体22的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到轴主体22。另外,例如,将突起26的外径设定为大于轴主体22的内径,并且将装配部25压配合到轴主体22中,从而装配部25以不能绕轴主体22的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到轴主体22。

贯穿部28是在穿过形成在支撑构件40中的壁部的通孔的状态下被可旋转地支撑的部分。贯穿部28与装配部25的轴向端部连续。例如,贯穿部28形成为圆柱状,并且形成为相对于装配部25向外周侧突出的形状。贯穿部28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轴主体22的内径,以便不插入轴主体22中。也就是说,在将装配部25装配到轴主体22的内部中的状态下,贯穿部28在轴向上与轴主体22的端面接触,并且防止装配部25被进一步插入。

凸缘部29是容纳在支撑构件40中的部分。凸缘部29是用于在轴承24被支撑构件40支撑的状态下防止在轴向上运动的部分。例如,凸缘部29形成为圆盘状,并且形成为从贯穿部28的轴向端部的外周部向外周侧突出的形状。

偏压构件附接部30是附接有偏压构件s的部分。偏压构件附接部30形成为与偏压构件s相对应的形状。这里,由于设置螺旋弹簧作为偏压构件s,因此偏压构件附接部30形成为使得螺旋弹簧的端部(这里为内周侧的端部)可以被附接。偏压构件附接部30与贯穿部28的轴向端部连续。例如,偏压构件附接部30形成为直径小于贯穿部28的圆柱形状,并且形成为在其外周部中形成有向内周侧延伸的凹槽31的形状。凹槽31到达偏压构件附接部30的自由端部侧的端面,并且螺旋弹簧的内周侧的端部插入并被支撑在凹槽31中。

轴承34附接到轴主体22在纵向上的另一端部。这里,轴承34形成为具有圆柱形的内周面的轴承形状。轴承34具有:装配在轴主体22中的装配部35,以及在该装配部35的一个端部处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36。与轴承24的装配部25类似,装配部35的外周部形成为在外周面上在周向上交替地布置有突起和凹部的形状。因此,装配到轴主体22中的轴承34以不能相对于轴主体22绕轴线旋转的方式固定到轴主体22。类似于贯穿部28,在将装配部35装配到轴主体22的内部中的状态下,凸缘部36在轴向上与轴主体22的端面接触,并且防止装配部35被进一步插入。

支撑构件40是可旋转地支撑卷绕轴20在纵向上的端部的构件。支撑构件40固定到铰链门92。当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车辆90的铰链门92并且处于使用状态时,支撑构件40以不能绕卷绕轴20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被固定。这里,支撑构件40以不能绕支撑构件40的轴线相对于框架70旋转的方式附接到框架70,并且支撑构件40经由框架70固定到铰链门92。在下文中,将描述支撑构件40是容纳偏压构件s的外壳40的示例。

外壳40包括:壁部49,该壁部49形成有通孔51,卷绕轴20的端部(这里为贯穿部28)穿过该通孔51;以及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55,该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55形成在通孔51的内周面上,并且该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55按压并可旋转地支撑穿过通孔51的卷绕轴20的端部(这里为贯穿部28)的外周部。这里,将描述外壳40包括单独模制的容纳构件42和盖构件48的示例。壁部49和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55形成在盖构件48上。轴承24的凸缘部29和偏压构件附接部30以及偏压构件s容纳在由容纳构件42和盖构件48形成的容纳空间中。

容纳构件42包括形成为盒状的容纳部43和形成在容纳部43的外周面上的多个(这里为三个)锁定突起46。

容纳部43主要容纳偏压构件s和偏压构件附接部30。在容纳部43中,沿着卷绕轴20的轴向的一个表面是开口的。凹部形成在容纳部43的与开口相反的一侧的底部中,并且从其外表面突出。该凹部是用于容纳偏压构件附接部30的末端的末端容纳部44。由于附接有偏压构件s的偏压构件附接部30的末端容纳在末端容纳部44中,因此可以防止偏压构件s从偏压构件附接部30脱离,并且能够防止轴承24、34的轴线倾斜。容纳部43的周壁部的一部分向外突出以形成端部容纳部45。用作偏压构件s的螺旋弹簧的外周侧端部容纳在端部容纳部45中。

多个(这里为三个)锁定突起46在周向上彼此分开地形成。锁定突起46用于与盖构件48配合。

盖构件48包括:盖部49,该盖部49形成为封闭容纳构件42的容纳部43的开口的盖形状;多个(这里为三个)第一支脚部56,该多个第一支脚部56沿着卷绕轴20的轴向从盖部49的外周面朝向容纳构件42突出;以及多个(这里是三个)第二支脚部58,该多个第二支脚部58沿着卷绕轴20的轴向从盖部49的外表面朝向与容纳构件42相反的一侧突出。

在盖部49的容纳构件42侧的表面上形成有容纳凸缘部29的凹陷50。该凹陷50形成为直径与凸缘部29相同的圆形。凹陷50的底部形成有通孔51,该通孔51用于允许贯穿部28穿过该通孔51。因此,这里,盖部49用作壁部49,并且在通孔51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和55。

通孔51形成为直径比贯穿部28大使得贯穿部28可以插入通孔51中的圆形。通孔51形成为具有比凸缘部29和凹陷50的直径小的直径。因此,通孔51的作为凹陷50的底部的周缘部与凸缘部29接触,从而防止轴承24脱落。

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55包括多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该多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相对于卷绕轴20的中心c在铰链门92的关闭方向上设置。此外,这里,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55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该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相对于卷绕轴20的中心c在铰链门92的打开方向上设置。这里,将描述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和55包括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及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示例。

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相对于卷绕轴20的中心c从铰链门92的关闭方向与卷绕轴20的外周面接触。因此,当卷绕轴20将在关闭方向上运动时,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挡住卷绕轴20。这里,假设在静止状态下卷绕轴20的中心c和通孔51的中心c彼此重合。当然,在静止状态下,卷绕轴20的中心c和通孔51的中心c可以彼此不重合。

另外,多个(这里为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相对于穿过通孔51的中心c并沿铰链门92的打开和关闭方向延伸的线l以线对称的方式布置。因此,卷绕轴20相对于穿过通孔51的中心c并沿铰链门92的打开和关闭方向延伸的线l从两侧被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支撑。特别地,这里,多个(这里为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相对于穿过通孔51的中心c并沿铰链门92的打开和关闭方向延伸的线l以线对称的方式布置。结果,卷绕轴20从多个(这里为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接收的弹力基本相等。

第二弹性变形部55相对于卷绕轴20的中心c从铰链门92的打开方向侧与卷绕轴20接触。因此,当卷绕轴20将沿打开方向运动时,第二弹性变形部55支撑卷绕轴20。

如上所述,这里设置了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所述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与穿过通孔51的中心c并沿铰链门92的打开和关闭方向延伸的线l交叉的部分处与卷绕轴20接触。

在静止状态下,卷绕轴20使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在关闭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在静止状态下,卷绕轴20受到从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朝向卷绕轴20的中心c的弹力。从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施加到卷绕轴20的中心c的弹力包括沿打开方向施加的分量。此外,在静止状态下,卷绕轴20使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打开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在静止状态下,卷绕轴20受到从第二弹性变形部55朝向卷绕轴20的中心c的弹力。从第二弹性变形部55施加到卷绕轴20的中心c的弹力包括沿关闭方向施加的分量。

这里,弹性变形部52、53和55中的每一个形成为连接通孔51的内周面上的在周向上不同的两个点的弓弦状。特别地,这里,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及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均形成为弓弦状。在卷绕轴20穿过之前的状态(由图6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下,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和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被布置成构成比通孔51大的等边三角形的不同边的部分。因此,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及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通孔51的内周面上彼此独立而彼此不交叉。

当然,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及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布置。例如,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和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可以以等边三角形以外的等腰三角形形状布置,其中该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作为底边的部分。此外,例如,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和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可以部分地形成小于内接在通孔51中的等边三角形的等边三角形的不同边。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和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在通孔51内彼此交叉。如在这种情况下一样,弓弦状的弹性变形部可以在通孔51内彼此交叉。

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及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由于卷绕轴20(这里为贯穿部28)的贯穿而弹性变形,并且其中间部分在卷绕轴20穿过之后的静止状态(在图6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下在通孔51的径向上向外弯曲。因此,在静止状态下,卷绕轴20处于受到从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和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中的每一个朝向卷绕轴20的中心c的弹力的状态。结果,使卷绕轴20在静止状态下的轴线的位置稳定。

这里,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和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均形成为相同的尺寸,在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的中间部分与通孔51的内周面之间以及在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中间部分与通孔5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51h。因此,在静止状态下,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及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变形量。当然,在静止状态下,多个弹性变形部可以包括具有不同变形量的一个弹性变形部。

在将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铰链门92的状态下,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和55不能相对于铰链门92绕轴线旋转。这里,由于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55是与外壳40(这里为盖构件48)一体成型的构件并且外壳40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到铰链门92,因此在将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铰链门92的状态下,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和55不能相对于铰链门92绕轴线旋转。

多个(这里为三个)第一支脚部56在盖部49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彼此分开地形成,并且形成在与容纳构件42的锁定突起46相对应的位置处。盖构件48的第一支脚部56形成有锁定凹部57,容纳构件42的锁定突起46装配到该锁定凹部57中。因此,容纳构件42和盖构件48是彼此配合的构件。

多个(这里为三个)第二支脚部58以围绕通孔51的中心在周向上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在盖部49的与容纳构件42相反的外表面上。第二支脚部58是用于将外壳40固定到框架70的部分。第二支脚部58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突出件59,该突出件59从盖部49的与容纳构件42相反的外表面在轴向上突出;第一伸出部60,该第一伸出部60从突出件59的末端朝向外周侧伸出;第二伸出部61,该第二伸出部61从突出件59的一个周向侧部朝向外周侧伸出;以及突出部62,该突出部62形成在突出件59的中间部分的外周面上。此外,作为第二支脚部58中的一个第二支脚部的第二支脚部58a包括第三伸出部63,该第三伸出部63从第一伸出部60的一部分朝向外周侧进一步伸出。稍后将描述第二支脚部58的每个部分的细节。

框架70是用于将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铰链门92的构件。具体地,框架70包括:框架主体71,该框架主体71覆盖轴主体22的侧面;第一轴支承部72,该第一轴支承部72形成在框架主体71在纵向上的一个端部处;第二轴支承部74,该第二轴支承部74形成在框架主体71在纵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处;以及门附接部76,该门附接部76用于与铰链门92附接。

这里,框架主体71形成为在卷绕轴20的轴向上连续的l形的横截面的形状。因此,框架主体71从两个方向覆盖轴主体22。

第一轴支撑部72是支撑卷绕轴20的一个端部的部分。这里,外壳40以不能旋转的方式附接到第一轴支撑部72。这里,形成为与从盖构件48的盖部49的外表面突出的第二支脚部58相对应的形状的支撑孔73形成在框架主体71在纵向上的一个端部的端面中,并且用作第一轴支撑部72。这里,在将第二支脚部58插入支撑孔73中之后,外壳40绕卷绕轴20的轴线旋转,由此第二支脚部58以不能旋转的方式附接到第一轴支撑部72。

更具体地,支撑孔73的内周面具有第一部分73a和第二部分73b,第一部分73a形成为与第一伸出部60相对应的形状以允许第一伸出部60插入第一部分73a中,第二部分73b的直径小于第一部分73a。这里,由于设有三个第二支脚部58,所以三个第一部分73a和三个第二部分73b在周向上交替布置。在支撑孔73的径向上向外凹入的凹部73c形成在每个第二部分73b在周向上的中间部分中。

例如,外壳40与第一轴支撑部72的附接如下进行。也就是说,首先,将第二支脚部58的第一伸出部60插入支撑孔73的第一部分73a中。然后,插入操作继续以超过第二支脚部58的第一伸出部60直到突出件59的基端侧。在该状态下,当外壳40绕轴线沿一个方向(在图5的示例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二支脚部58的突出件59的外周面与支撑孔73的第二部分73b的内周面彼此面对。之后,继续旋转操作,并且将形成在突出件59的外周面上的突出部62装配到形成在第二部分73b中的凹部73c中。通过使支撑孔73的周缘部分的第一部分73a和第二部分73b之间的台阶部分与第二伸出部61的内表面接触,防止外壳40的进一步的旋转。结果,外壳40以不能旋转的方式附接到第一轴支承部72。

当在外壳40插入到第一部分73a中以超过第二支脚部58的第一伸出部60到达突出件59的基端的状态下,外壳40将绕轴线沿另一方向(在图5的示例中为顺时针)旋转时,通过使支撑孔73的周缘部的第一部分73a和第二部分73b之间的台阶部分与第二伸出部61的外表面接触,防止外壳40沿该方向的旋转。因此,支撑孔73形成为在插入第二支脚部58之后允许第二支脚部58绕轴线仅沿一个方向(在图5的示例中为逆时针)旋转的形状。

第二轴支撑部74是支撑卷绕轴20的另一个端部的部分。这里,卷绕轴20的另一个端部经由旋转支撑构件80被第二轴支撑部74可旋转地支撑。这里,支撑孔75形成在框架主体71在纵向上的另一个端部的端面中,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卷绕轴20的另一个端部的旋转支撑构件80以不能旋转的方式插入并附接到支撑孔75中。

旋转支撑构件80以可绕轴主体22的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轴承34,并且以不能旋转的方式附接到第二轴支撑部74。这里,旋转支撑构件80包括:支撑部82,该支撑部82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轴承34;以及框架附接部84,该框架附接部84以不能旋转的方式附接到第二轴支撑部74。

支撑部82形成为包括圆柱状的外周面的轴状,并且插入到轴承34中。这里,支撑部82的外径被设定为比轴承34的内径小(这里为稍小)。因此,支撑部82可旋转地支撑轴承34。如图3所示,垫圈w可以附接到支撑部82。例如,垫圈w沿轴向介于轴承34与框架70之间。

框架附接部84包括:附接主体85,该附接主体85装配到形成于第二轴支撑部74中的支撑孔75中;以及保持部86,该保持部86防止附接主体85脱落。

附接主体85与支撑部82的端部在轴向上连续。这里,附接主体85的外周面和支撑孔75的内周面形成为圆形。附接主体85形成为等于或大于(在这种情况下稍大于)支撑孔75。当附接主体85装配到支撑孔75中时,由于附接主体85和支撑孔75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附接主体85围绕轴线旋转。当然,附接主体85的外周面和支撑孔75的内周面可以形成为圆形以外的其他形状,例如矩形。

保持部86形成为从附接主体85的轴向端部朝向外周侧伸出。保持部86形成为大于支撑孔75。

在以上示例中,轴承34和旋转支撑构件80可绕轴线相对旋转,并且旋转支撑构件80和框架70不可绕轴线相对旋转,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轴承34和旋转支撑构件80可以不能绕轴线相对旋转,并且旋转支撑构件80和框架70可以能够绕轴线相对旋转。

这里,轴承34不包括贯穿部28和弹性变形部52、53和55,而轴承34可以包括贯穿部28和弹性变形部52、53和55。在这种情况下,外壳40也可以附接到卷绕轴20的另一端部。

返回到框架70的描述,门附接部76包括从框架主体71的两个端部和中间部分延伸的三个延伸件77。在三个延伸件77中的每一个中形成附接孔78。卷绕式遮光装置10例如使用附接孔78通过用螺钉连接到铰链门92或通过用铆钉固定到铰链门92而附接到铰链门92。当然,可以以除通过附接孔78的附接模式以外的附接模式将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铰链门92。例如,可以将锁定件形成为门附接部,并且可以通过将锁定件与铰链门92接合来进行附接。

此外,这里,在外壳4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以预定姿势组装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标记。这里,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形成为所述标记。

第一标记是第三伸出部63,第三伸出部63形成在盖构件48的一个第二支脚部58的第一伸出部60中使得其一个周向端部的一部分朝向外周侧伸出。在框架70的第一轴支撑部72的支撑孔73的一个第一部分73a中形成有伸出孔部73d,通过该伸出孔部73d可以插入第三伸出部63。结果,其上形成有第二标记的第二支脚部58可以仅插入到支撑孔73的特定的第一部分73a(其上形成有伸出孔部73d的第一部分73a)中,因此,当外壳40插入支撑孔73中时的外壳40围绕轴线的姿势变为固定姿势。在将第二支脚部58插入支撑孔73中之后,如上所述,外壳40仅可以围绕轴线沿一个方向(在图5的示例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外壳40与第一轴支撑部72的附接姿势变为固定姿势,由此,形成在外壳上的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姿势变为固定姿势。也就是说,第一标记用作在组装成固定姿势期间能够限制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姿势的标记。

第二标记是由容纳构件42的容纳部43的伸出到外周侧的一部分形成的端部容纳部45和盖构件48的盖部49的与端部容纳部45相对应的部分。因此,在组装状态下,通过目视检查或触摸第二标记,能够容易地确认弹性变形部是否以固定姿势被附接。也就是说,第二标记用作视觉标记。

然而,可以不形成用于以预定姿势组装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标记。另外,即使形成标记,也不必形成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两者,并且可以仅形成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中的一种标记。此外,除了第一标记和第二标记以外的标记可以单独形成或另外形成。

<操作>

在下文中,将除了参照图6之外,还参照图7描述在门关闭操作结束时卷绕式遮光装置10的操作。图7是示出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的卷绕轴20和外壳40的状态的说明图。在图7中,双点划线表示当铰链门92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状态。

当将关闭处于打开状态的铰链门92时,卷绕式遮光装置10与铰链门92一起相对于车辆90在铰链门92的关闭方向上运动。当铰链门92处于关闭状态被停止时,在关闭方向上的较大惯性力被施加到卷绕式遮光装置10。该惯性力使卷绕轴20相对于外壳40在关闭方向上运动。

这里,通常,当在关闭方向上移动的卷绕轴20与位于打开方向侧的支撑件(位于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位置处的件)之间产生间隙时,在惯性运动结束之后过渡到静止状态期间,卷绕轴20和位于打开方向侧的支撑件(位于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位置处的件)可能会彼此接触并产生接触噪声。另外,认为,随着卷绕轴20与位于打开方向侧的支撑件(位于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位置处的件)之间的间隙变大,接触噪声增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弹性变形部52、53和55以减小接触噪声。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如图7所示卷绕轴20在使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弹性变形的同时在关闭方向上在惯性下运动。

此时,由于弹性变形部52、53和55形成在固定到铰链门92的外壳40的通孔51的内周面上,因此在将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铰链门92的状态下,弹性变形部52、53和55可以相对于铰链门92定位在固定位置。结果,当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卷绕轴20将在惯性下在铰链门92的关闭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可以总是在固定位置处挡住卷绕轴20。此外,多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可以以分散的方式受到卷绕轴20在铰链门92的关闭方向上的惯性运动力。结果,可以减小卷绕轴20的惯性运动量,从而可以减小第二弹性变形部55和卷绕轴20之间的间隙。结果,可以降低接触噪声。

另外,此时,鉴于第二弹性变形部55,由于卷绕轴20在关闭方向上的惯性运动,施加于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载荷变得比在铰链门92的静止状态下的载荷小。因此,当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卷绕轴20在惯性下在关闭方向上运动时,第二弹性变形部55弹性地恢复。这里,由于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静止状态下在打开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在卷绕轴20的惯性运动期间,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关闭方向上弹性恢复,并跟随卷绕轴20。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二弹性变形部55和卷绕轴20之间的间隙。

此外,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将在惯性下运动的卷绕轴20在使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在关闭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惯性下运动的卷绕轴20的运动量,被设定为小于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静止状态下在打开方向上的变形量。由此,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在卷绕轴20的惯性运动期间,第二弹性变形部55可以在弹性地恢复的同时跟随卷绕轴20到最后。因此,第二弹性变形部55与卷绕轴20之间的间隙不太可能产生。

将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将在惯性下运动的卷绕轴20在使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在关闭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惯性下运动的运动量,指的是当施加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的假定的最大载荷时的卷绕轴20的惯性运动量。

根据如上所述的卷绕式遮光装置10,由于弹性变形部52、53和55形成在固定到铰链门92的外壳40上,因此在将卷绕式遮光装置10附接到铰链门92的状态下,弹性变形部52、53和55可以相对于铰链门92定位在固定位置。结果,当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施加较大的冲击载荷并且卷绕轴20将在惯性下在铰链门92的关闭方向上移动时,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可以总是在固定位置处支撑卷绕轴20。此外,多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可以以分散的方式承受卷绕轴20在铰链门92的关闭方向上的惯性运动力。因此,在卷绕式遮光装置10中,即使在关闭铰链门92时从一定方向施加较大的冲击时,也可以通过弹性变形部52、53和55来减小卷绕轴20的运动量,因此,可以减少异常声音的产生。

此外,由于多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以分散的方式承受惯性运动后的卷绕轴20的载荷,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的耐久性。

此外,由于设置有第二弹性变形部55,因此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跟随惯性运动之后的卷绕轴20。因此,在卷绕轴20与第二弹性变形部55之间不太可能形成间隙,这进一步减少了异常声音的产生。

此外,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将在惯性下运动的卷绕轴20在使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在关闭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惯性下运动的运动量,小于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静止状态下在打开方向上的变形量。因此,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在惯性运动之后的卷绕轴20与第二弹性变形部55之间没有间隙,并且可以进一步减少异常声音的产生。

另外,由于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由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及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组成,所以可以防止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数量增加,并且可以简化弹性变形部的形状。

此外,弹性变形部52、53和55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弓弦状,因此可以形成为小于通孔51,这减小了可旋转地支撑卷绕轴20的外壳40的尺寸。

此外,由于在外壳4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以固定姿势组装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标记,因此容易始终保持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固定姿势。由于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的姿势总是固定的,因此容易将各个弹性变形部52、53和55相对于铰链门92设置在固定位置。

假定除了在铰链门的关闭操作结束时的力之外的力被施加到卷绕轴20。

作为这种力,例如,可以考虑在正常行驶期间由车辆90的振动引起的力。在正常行驶期间由车辆90的振动引起的力是不依赖于特定方向的力。这里,认为在正常行驶期间由车辆90的振动引起的力小于在关闭操作结束时施加到卷绕轴20的力。在该方面,卷绕轴20的外周部被弹性变形部52、53、55朝向中心按压。因此,即使在正常行驶期间由车辆90的振动引起的力被施加于卷绕轴20,也可以通过弹性变形部52、53和55防止卷绕轴20发出嘎嘎声,并且减少异常声音的产生。

作为这种力,例如,考虑由片状构件12的拉出操作引起的力。由片状构件12的拉出操作引起的力在片状构件12的拉出方向上施加到卷绕轴20。片状构件12的拉出方向大致是与门的打开和关闭方向相交的方向,并且可以是例如图6中的纸张上的上下方向。这里,认为由于片状构件12的拉出操作而施加到卷绕轴20上的力小于关闭操作结束时施加到卷绕轴20上的力。在该方面中,卷绕轴20的外周部被弹性变形部52、53、55朝向中心按压。因此,即使由片状构件12的拉出操作引起的力被施加到卷绕轴20,也可以通过弹性变形部52、53和55防止卷绕轴20发出嘎嘎声,并且减少异常声音的产生。

{变型例}

图8是示出外壳40的变型例的侧视图。图8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在卷绕轴20被插入的静止状态下的卷绕轴20以及弹性变形部152、153和155。

在实施例中,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静止状态下的变形量与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在静止状态下的变形量相同,然而,这不是必须的。可以考虑,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静止状态下的变形量大于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在静止状态下的变形量。

为了改变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及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静止状态下的变形量,例如,可以考虑改变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与第二弹性变形部55之间的弹性变形的容易性。也就是说,在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和第二弹性变形部55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但是,通过以比第二弹性变形部55更难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可以将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静止状态下的变形量设定为大于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在静止状态下的变形量。

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将第一弹性变形部152和153的厚度尺寸(在径向上的尺寸)设定为大于第二弹性变形部155的厚度尺寸,从而第一弹性变形部152和153以比第二弹性变形部155更难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因此,如图8所示,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155在静止状态下的变形量大于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一弹性变形部152和153在静止状态下的变形量。

当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比第二弹性变形部55更难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时,可以采用除了上述结构之外的结构。例如,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的宽度尺寸(在轴向上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宽度尺寸,或者可以在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的中间部分与通孔51的内周面之间的每个间隙空间51h中设置诸如弹簧或橡胶之类的弹性构件。

以这种方式,在静止状态下第二弹性变形部155的变形量大于第一弹性变形部152和153的变形量,从而第二弹性变形部155在弹性恢复时的运动量增加。因此,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即使在惯性运动之后的卷绕轴20的运动量较大,第二弹性变形部155也可以容易地跟随卷绕轴20到最后。

另外,在实施例中,多个弹性变形部52、53和55包括两个第一弹性变形部52和53以及一个第二弹性变形部55,但是,这不是必须的。例如,多个弹性变形部可以包括三个或更多个第一弹性变形部。例如,多个弹性变形部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弹性变形部。例如,多个弹性变形部可以不包括第二弹性变形部。例如,当多个弹性变形部包括第一弹性变形部和第二弹性变形部时,第一弹性变形部的数量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二弹性变形部的数量,或者第一弹性变形部的数量和第二弹性变形部的数量可以相同。

在实施例中,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将在惯性下运动的卷绕轴20在使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在关闭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惯性下运动的运动量,小于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静止状态下在打开方向上的变形量,然而,这不是必须的。在铰链门92的关闭操作结束时将在惯性下运动的卷绕轴20在使第一弹性变形部52、53在关闭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同时在惯性下运动的运动量可以被设定为等于或大于由于卷绕轴20穿过通孔51而引起的第二弹性变形部55在静止状态下在打开方向上的变形量。同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二弹性变形部55的弹性恢复,可以减小第二弹性变形部55与卷绕轴20之间的间隙。

另外,在实施例中,弹性变形部52、53和55每一个形成为将通孔51的内周面上的在周向上不同的两个点连接的弓弦状,然而,这并不是必须的。例如,当弹性变形部52、53和55与外壳40一体地形成时,弹性变形部52、53和55可以形成为从通孔51的内周面向内突出的悬臂形状。作为弹性变形部52、53和55,例如,弹性构件可以与外壳40分开设置。

在实施例中,支撑构件40被描述为容纳偏压构件s的外壳40,然而,这不是必需的。还可以考虑,支撑构件形成为不容纳偏压构件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偏压构件例如形成为螺旋弹簧状,并且设置在卷绕轴20的中空部分中。

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例中描述的结构可以适当地组合,只要它们不相互矛盾即可。

尽管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以上描述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本发明不限于此。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设想出许多未举例说明的变型例。

本申请基于2018年11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215690,其内容通过引用合并于此。

附图标记列表

10卷绕式遮光装置

12片状构件

20卷绕轴

22轴主体

24轴承

25装配部

28贯穿部

29凸缘部

30附接部

40外壳(支撑构件)

42容纳构件

45端部容纳部(第二标记)

48盖构件

49盖部(壁部)

51通孔

52、53第一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部)

55第二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部)

63第三伸出部(第一标记)

70框架

90车辆

92铰链门

s偏压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