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7412发布日期:2021-04-13 22:5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后地板有座椅坑或备胎坑结构的车型,其座椅坑或备胎坑均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此结构存在缺陷主要是:
3.1)座椅坑单件的成形困难,工装定位稳定性差,对于之后的尺寸精度控制不利;
4.2)备胎坑直接用于容纳折叠后的座椅,并不满足座椅所需要的刚度、强度和模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材料利用率及工装定位稳定性、提升尺寸稳定性、提高座椅坑的刚度和模态、以及提供大空间以实现第三排座椅向后翻转的功能的座椅坑安装结构。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包括左连接件、座椅坑本体和右连接件,所述左连接件的右侧与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左侧固定,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左侧与所述右连接件的右侧固定,所述左连接件、所述座椅坑本体和所述右连接件围设形成容纳第三排座椅的空腔,第三排座椅折叠平移后容纳在所述空腔内,所述左连接件的左侧顶部、所述右连接件的右侧顶部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后大梁两层式固定,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前后两侧的立面顶部分别与第四后地板横梁和尾端横梁两层式固定。
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还可以是:
8.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底部高度后部高于前部和中部,所述座椅坑本体的中后部底面与水平面夹角设置为10

15
°

9.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底部等间隔横向一体成型或固定有至少两个凸起,所述凸起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底部,所述凸起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排座椅可解除式相抵。
10.所述座椅坑本体的下方横向设置有座椅坑横梁,所述座椅坑横梁的顶部与所述座椅坑本体两层式固定且两者围设形成封闭的腔体结构,所述座椅坑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大梁两层式固定。
11.所述座椅坑横梁的前方纵向平行设置有至少一条座椅坑纵梁,所述座椅坑纵梁沿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前侧立面顶部延伸至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底部,所述座椅坑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四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座椅坑横梁两层式固定,所述座椅坑纵梁的顶部与所述座椅坑本体两层式固定。
12.所述座椅坑纵梁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所述座椅坑纵梁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座椅坑本体上且将所述座椅坑横梁分成a、b、c三段,a:b:c=1:1:1至 1:1.5:1。
13.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底部和所述座椅坑纵梁的重叠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座椅连杆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座椅坑本体和所述座椅坑纵梁可拆卸式固定。
14.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前侧立面和所述座椅坑纵梁的重叠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座椅连杆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座椅坑本体和所述座椅坑纵梁可拆卸式固定。
15.所述座椅坑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座椅连杆机构上的定位销通过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座椅坑本体可解除式插接。
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包括左连接件、座椅坑本体和右连接件,所述左连接件的右侧与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左侧固定,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左侧与所述右连接件的右侧固定,所述左连接件、所述座椅坑本体和所述右连接件围设形成容纳第三排座椅的空腔,第三排座椅折叠平移后容纳在所述空腔内,所述左连接件的左侧顶部、所述右连接件的右侧顶部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后大梁两层式固定,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前后两侧的立面顶部分别与第四后地板横梁和尾端横梁两层式固定。这样,将座椅坑分成所述左连接件、所述座椅坑本体和所述右连接件三个部分,降低座椅坑单件的成形困难,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工装定位稳定性。将三者分别加工成型后,再将所述左连接件的左侧顶部与左侧的所述后大梁两层式固定,所述右连接件的右侧顶部与右侧的所述后大梁两层式固定,所述左连接件的右侧与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左侧固定,所述右连接件的左侧与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左侧固定,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前后两侧的立面顶部分别与第四后地板横梁和尾端横梁两层式固定,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大梁、前侧的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和后侧的所述尾端横梁围设形成了封闭完整的传力通道,当汽车分别受到正碰或者侧碰时,碰撞力的传递均能避开座椅坑所在位置,围绕座椅坑所在位置的外周传递,进而保护了容纳在座椅坑内部的第三排座椅不容易因为汽车的碰撞而受到挤压变形,提高座椅坑的刚度和模态。另外,所述座椅坑本体的前后两侧存在立面,所述左连接件和所述右连接件均存在左右两侧的立面,这样,三者组成的座椅坑为下沉结构,第三排座椅在折叠后可以容纳在这样的下沉结构内部,使第三排座椅在收纳后形成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尾端横梁基本持平,将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和所述尾端横梁之间上部的全部空间用以实现第三排座椅向后翻转的功能,第三排座椅可以在此空间内进行折叠、翻转、平移和下沉等一系列动作,最后收纳进座椅坑内。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提高材料利用率及工装定位稳定性、提升尺寸稳定性、提高座椅坑的刚度和模态、以及提供大空间以实现第三排座椅向后翻转的功能。
附图说明
17.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左连接件立体图。
18.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座椅坑本体立体图。
19.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右连接件立体图。
20.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俯视图。
21.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沿图4a

a剖面图。
22.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底部框架图。
23.图7本实用新型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仰视图。
24.图号说明
[0025]1…
凸起
ꢀꢀꢀꢀꢀꢀꢀꢀꢀꢀꢀꢀꢀ2…
第二安装孔
ꢀꢀꢀꢀꢀꢀꢀꢀꢀ3…
第一安装孔
[0026]4…
工艺孔
ꢀꢀꢀꢀꢀꢀꢀꢀꢀꢀꢀ5…
定位孔
ꢀꢀꢀꢀꢀꢀꢀꢀꢀꢀꢀꢀꢀ6…
第四后地板横梁
[0027]7…
后大梁
ꢀꢀꢀꢀꢀꢀꢀꢀꢀꢀꢀ8…
尾端横梁
ꢀꢀꢀꢀꢀꢀꢀꢀꢀꢀꢀ9…
右连接件
[0028]
10

左连接件
ꢀꢀꢀꢀꢀꢀꢀꢀ
11

座椅坑本体
ꢀꢀꢀꢀꢀꢀꢀꢀ
12

座椅坑横梁
[0029]
13

座椅坑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垂直”、“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1]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中相关各图,包括左连接件10、座椅坑本体11和右连接件9,所述左连接件10的右侧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左侧固定,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左侧与所述右连接件9 的右侧固定,所述左连接件10、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右连接件9围设形成容纳第三排座椅的空腔,第三排座椅折叠平移后容纳在所述空腔内,所述左连接件10的左侧顶部、所述右连接件9的右侧顶部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后大梁7两层式固定,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前后两侧的立面顶部分别与第四后地板横梁6和尾端横梁8两层式固定。这样,将座椅坑分成所述左连接件10、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右连接件9三个部分,降低座椅坑单件的成形困难,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工装定位稳定性。将三者分别加工成型后,再将所述左连接件10的左侧顶部与左侧的所述后大梁7两层式固定,所述右连接件9的右侧顶部与右侧的所述后大梁7两层式固定,所述左连接件10 的右侧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左侧固定,所述右连接件9的左侧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左侧固定,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前后两侧的立面顶部分别与第四后地板横梁6和尾端横梁8两层式固定,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大梁7、前侧的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和后侧的所述尾端横梁8围设形成了封闭完整的传力通道,当汽车分别受到正碰或者侧碰时,碰撞力的传递均能避开座椅坑所在位置,围绕座椅坑所在位置的外周传递,进而保护了容纳在座椅坑内部的第三排座椅不容易因为汽车的碰撞而受到挤压变形,提高座椅坑的刚度和模态。另外,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前后两侧存在立面,所述左连接件10和所述右连接件9均存在左右两侧的立面,这样,三者组成的座椅坑为下沉结构,第三排座椅在折叠后可以容纳在这样的下沉结构内部,使第三排座椅在收纳后形成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和所述尾端横梁8基本持平,将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和所述尾端横梁8之间上部的全部空间用以实现第三排座椅向后翻转的功能,第三排座椅可以在此空间内进行折叠、翻转、平移和下沉等一系列动作,最后收纳进座椅坑内。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提高材料利用率及工装定位稳定性、提升尺寸稳定性、提高座椅坑的刚度和模态、以及提供大空间以实现第三排座椅向后翻转的功能。
[0033]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底部高度后部高于前部和中部,所述座椅坑本
体11的中后部底面与水平面夹角设置为10

15
ꢀ°
。这样,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后部微微抬起10

15
°
,第三排座椅在折叠翻转后容纳在座椅坑内时,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前侧需要容纳座椅连杆机构,因此将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后部抬起10

15
°
,使所述座椅坑本体 11的中后部底面与折叠后的第三排座椅底面完全吻合,进而防止所述座椅坑本体11在与座椅连杆机构同时分担第三排座椅的重力时尺寸不容易发生变化,即提高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尺寸稳定性,进而防止所述座椅坑本体 11经常因为放置第三排座椅而发生形变影响使用寿命。并且,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中部至后部位置处微微抬起一定角度满足了汽车后端可视性要求。
[0034]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底部等间隔横向一体成型或固定有至少两个凸起1,所述凸起1左右对称分布在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底部,所述凸起1的顶部与所述第三排座椅可解除式相抵。这样,所述凸起1增加了所述座椅坑本体11在此处的表面积,起到了加强筋的作用,第三排座椅翻转折叠后落入所述座椅坑内,所述凸起1的顶部可能与第三排座椅可解除式相抵,那么第三排座椅的重力通过这些所述凸起1的顶部分散至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各个部位,进而所述凸起1给放置状态下的第三排座椅提供局部的支撑,减小座椅在放置时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受力,提高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耐久使用性。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凸起1的形状为蛋形凸起1。这样,所述蛋形凸起1在其外周上的过渡形状为弧形,使其所承受的第三排座椅放置状态下的部分重力均匀传递至所述座椅坑本体11上,进而防止所述座椅坑本体11因为所述蛋形凸起1对应位置处受力不均而引起钣金断裂等现象,进而所述蛋形凸起1的设置提高了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耐久实用性。
[0035]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下方横向设置有座椅坑横梁12,所述座椅坑横梁12的顶部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两层式固定且两者围设形成封闭的腔体结构,所述座椅坑横梁12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大梁7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座椅坑横梁12与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所述后端梁和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大梁7一起构成了“日”字形的封闭传力通道,在碰撞力传递至所述座椅坑横梁12与所述后大梁7的固定点时,可以通过所述座椅坑横梁12和所述后大梁7一起分担传递碰撞力,弱化了仅在所述后大梁7上传递的碰撞力,对碰撞力进行规则的引导,保护了固定在此框架内部的座椅坑不受到侵入,进而保护容纳在座椅坑内部的第三排座椅。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座椅坑横梁12的左右两侧分别两层式固定有横梁延伸件,所述横梁延伸件由所述座椅坑横梁12延伸至所述后大梁7且与所述后大梁7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横梁延伸件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2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横梁结构,使所述座椅坑横梁12在承受第三排座椅容纳在座椅坑内时的部分重力,还将所述重力分担至所述后大梁7 上,而所述座椅坑横梁12位于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底部,而所述后大梁7 位于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顶部,所述座椅坑横梁12和所述后大梁7存在高度差,所述横梁延伸件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2的分体式设置,在生产时,可以先将所述横梁延伸件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2分别加工成型,降低了所述座椅坑横梁12至所述后大梁7处的高度差所引起的一体成型件的困难,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工装定位稳定性。
[0036]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
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坑横梁12的前方纵向平行设置有至少一条座椅坑纵梁13,所述座椅坑纵梁13沿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前侧立面顶部延伸至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底部,所述座椅坑纵梁13的前后两端分别与第四后地板横梁6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2两层式固定,所述座椅坑纵梁13的顶部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两层式固定。这样,所述座椅坑纵梁13连接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2,使所述座椅坑横梁12 和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之间多了至少一条传力通道,即当碰撞力或者座椅连杆机构往复运动时产生的应力传递至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时,可以通过所述座椅坑纵梁13传递一部分至所述座椅坑横梁12上,而这部分碰撞力沿所述座椅坑纵梁13从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前侧立面顶部传递至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底部,然后从所述座椅坑横梁12的左右两侧分散减弱。还可以是当座椅坑横梁12受到碰撞力或者座椅连杆机构往复运动时产生的应力时,通过所述座椅坑纵梁13将一部分力传递至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上,然后经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的左右两侧分散减弱,进而增加了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所述尾端横梁8和左右两侧的所述后大梁7围设形成的框架结构和座椅坑的刚度和强度。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座椅坑纵梁13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所述座椅坑纵梁13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座椅坑本体11上且将所述座椅坑横梁12分成a、b、c三段,a:b:c=1:1:1至1:1.5:1。这样,两条所述座椅坑纵梁13将所述座椅坑横梁12分成a、b、c三段且a:b:c=1: 1:1至1:1.5:1,即两条所述座椅坑纵梁13纵向均匀分布在所述第四后地板横梁6和所述座椅坑横梁12之间的位置,两条所述座椅坑纵梁13的分布可以均匀地分散第三排座椅放置在座椅坑时往复运动产生的应力源,提高座椅坑的强度、刚度及模态。
[0037]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底部和所述座椅坑纵梁13的重叠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孔3,座椅连杆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3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座椅坑纵梁13可拆卸式固定。这样,为了使第三排座椅可以翻转后平移下沉,所述座椅连杆机构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所述座椅连杆机构可以看成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点即为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四个铰接点,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下部前侧的那个铰接点可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3位置对应为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座椅坑纵梁13可拆卸式固定。当进行第三排座椅翻转时,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绕所述第一安装孔3旋转且变形,进而使第三排座椅翻转收纳进座椅坑内。可以是螺栓从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上方依次穿过所述座椅连杆结构、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座椅坑纵梁13后与所述座椅坑纵梁13下方的螺帽可拆卸式固定,而螺帽还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安装孔3的底部与所述座椅坑横梁12焊接固定,这样在安装的时候可以不用手动固定所述第一安装孔3下侧的螺帽。
[0038]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前侧立面和所述座椅坑纵梁13的重叠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安装孔2,座椅连杆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2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座椅坑纵梁13可拆卸式固定。这样,为了使第三排座椅可以翻转后平移下沉,所述座椅连杆机构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所述座椅连杆机构可以看成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点即为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四个铰接点,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下部后侧的那个铰接点可以在所述第二安装孔2位置对应为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座椅坑纵梁13可拆卸式固定。当进行第三排座椅翻转时,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绕所述第二安装孔2旋
转且变形,进而使第三排座椅翻转收纳进座椅坑内。还可以是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下侧两个铰接点分别绕所述第一安装孔3和所述第二安装孔2旋转,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上部两个铰接点均平行移动,带动第三排座椅平行移动至座椅坑上方,然后下沉入座椅坑。可以是螺栓从所述座椅连杆机构的上方依次穿过所述座椅连杆结构、所述座椅坑本体11和所述座椅坑纵梁13后与所述座椅坑纵梁13下方的螺帽可拆卸式固定,而螺帽还可以是在所述第二安装孔2的底部与所述座椅坑横梁12焊接固定,这样在安装的时候可以不用手动固定所述第二安装孔2下侧的螺帽。
[0039]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坑本体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定位孔5,座椅连杆机构上的定位销通过所述定位孔5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 可解除式插接。这样,所述座椅连杆机构上设置有定位销,将所述定位销可解除式插接于所述定位孔5内,即完成所述座椅连杆结构的定位工装,然后进行所述座椅连杆结构与所述座椅坑本体11的固定工装,这样可以提高所述座椅连杆机构安装的精度,防止第三排座椅在下沉的时候发生错位等现象。
[0040]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座椅坑安装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7中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座椅坑本体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工艺孔4。这样,在对所述座椅坑本体11进行喷漆时,因为所述座椅坑本体 11为下沉结构,因为喷漆工装不可能特别精确的控制油漆的用量,因此在所述座椅坑本体11内侧可能会有残留的油漆存在,因此在涂装过程中可以使多余残留的油漆从所述工艺孔4内流出。
[0041]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