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8192发布日期:2021-04-13 23:09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连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2.后减震器是安装在车身上的重要接口部件,影响着底盘及车身内部的布置。车身需要根据后减震器的结构及安装形式布置相应的安装点及加强结构,以满足后减震器安装要求及强度要求。新车型为提升整车舒适性,后地板做平布置座椅长滑轨,采用了全新的后悬架及后减震器形式。车身上现有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强度无法与新的后减震器结构匹配,整体结构需要全新设计。
3.新车型后减震器结构与以往车型后减震器结构对比:
4.1、以往车型后减震器为两点式安装,新车型的后减震器为单点式安装,现有后减震器安装结构无法满足新的后减震器结构安装要求,安装强度无法匹配。
5.2、以往车型后减震器属于单通道结构,受力小,虽需要比较大的接触安装面,但对于车身侧围钣金强度要求较小;新车型的后减震器缓冲块不放弹簧座上而是集成到后减震器,属于双通道结构,使其行程加大,减少冲击增加舒适性,但要对应车身侧围钣金强度大,现有后减震器安装结构无法匹配安装强度。
6.3、以往车型车身后减震器对车身强度要求相对较低,整体结构比较简单。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可以满足后减震器结构安装要求,匹配后减震器结构安装的安装强度。
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包括后轮罩内板、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后轮罩内板设于后侧围内板下端的内壁上,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设于后侧围内板的外侧壁上,所述后轮罩内板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的下端穿过所述开口与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设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壁上,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设于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上部,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顶部和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顶部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安装孔,后减震器上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的顶部固定。
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还可以是:
10.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内侧壁上纵向设有向外凸起的u形凸包,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的中部纵向嵌入设于所述凸包内,所述开口位于凸包的顶部,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顶部设于所述开口处。
11.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包括纵向由上至下设置的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上体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下体,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上体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下体焊接固定。
12.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上体包括平面的第一顶板、第一下背板、第一上背板、第一
翻边和第一延长边,所述第一下背板为第一顶板后侧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上背板为第一顶板左侧、右侧和前侧均向上延伸围设成的u形组成,第一上背板上端设有向外横向延伸的第一翻边,第一下背板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延长边,所述第一翻边的下端与第一延长边上端连接,所述第一翻边的上表面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背板嵌入式设于所述凸包内,所述第一延长边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板中间设有第一安装孔。
13.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包括平面的第二顶板、第二下背板、第二上背板、第二翻边和第二延长边,所述第二下背板从第二顶板后侧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上背板由第二顶板左侧、右侧和前侧向上延伸围设成的u形组成,第二上背板上端设有向外横向延伸的第二翻边,第二下背板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二延长边,所述第二翻边的下端与第二延长边上端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上设有侧翼,所述第二翻边通过侧翼与后轮罩内板的上侧壁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的下端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翻边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翻边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背板的前侧与所述第一上背板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下背板的前侧和所述第一下背板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下背板嵌入式设于所述凸包内,所述第二延长边的前侧与所述第一延长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延长边的后侧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板中央位置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位置对齐。
14.所述第一下背板和所述第二下背板分别设有u形下沉部,所述后减震器一侧置于所述下沉部内,所述u形下沉部嵌入式固定连接于所述凸包内。
15.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凸包上部设有向后的凸台,所述第二下背板设于所述凸台内,所述第二下背板下边缘与所述凸台上沿对齐。
16.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处,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的纵向截面为t形,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中间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的纵向部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内,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的横向部与第一顶板的下表面固定。
17.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上处,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的纵向截面为t形,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中间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的纵向部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内,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的横向部与第二顶板的上表面固定。
18.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下体包括下沉的u形第一竖板和由第一竖板两侧向外延伸的外翻边,所述u形第一竖板嵌入式固定于所述凸包内,所述外翻边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1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包括后轮罩内板、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和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后轮罩内板设于后侧围内板下端的内壁上,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设于后侧围内板的外侧壁上,所述后轮罩内板顶部设有开口,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的下端穿过所述开口与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设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壁上,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设于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上部,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顶部和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顶部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安装孔,后减震器上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顶部固定。这
样,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提供了后减震器的纵向支撑,使汽车后减震器作用力直接通过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向上传递,有利于力的传递和分散,同时通过后轮罩内板顶部开口将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与后减震器上加强板连接,将后减震器作用力进一步分散到车身各处,有效增强整体机构强度,由于后减震器安装点处应力较高,将后轮罩内板顶部开口与后减震器上加强板固定,可减低后轮罩内板开裂风险,同时可降低后轮罩内板冲压成型难度。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可以满足后减震器结构安装要求,匹配后减震器结构安装的安装强度。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与侧围外板外侧壁连接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与侧围外板内侧壁连接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与侧围外板内侧壁另一连接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的c部局部放大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的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示意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的a部局部放大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的b部局部放大图。
29.图号说明
30.1、后轮罩内板 2、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 3、后减震器上加强板 4、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 5、安装孔 6、凸包 7、开口 8、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上体 9、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下体 10、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 11、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 12、凸台 13、后减震器
31.801、第一顶板 802、第一下背板 803、第一上背板
32.804、第一翻边 805、第一延长边 806、第一安装孔
33.901、第一竖板 902、外翻边 301、第二顶板
34.302、第二下背板 303、第二上背板 304、第二翻边
35.305、第二延长边 306、第二安装孔 307、侧翼
36.14、第三安装孔 15、第四安装孔 16、后侧围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9,包括后轮罩内板1、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和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4,后轮罩内板1设于后侧围内板16下端的内壁上,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4设于后侧围内板16的外侧壁上,所述后轮罩内板1顶部设有开口7,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4的下端穿过所述开口7与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设于后轮罩内板1的内侧壁上,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设于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上部,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顶部和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顶部的对应位置处分别设有安装孔5,后减震器上端穿过所述安装
孔5并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的顶部固定。这样,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4提供了后减震器的纵向支撑,使汽车后减震器作用力直接通过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4向上传递,有利于力的传递和分散,同时通过后轮罩内板1顶部开口7将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4 与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连接,将后减震器作用力进一步分散到车身各处,有效增强整体机构强度,由于后减震器安装点处应力较高,将后轮罩内板1顶部开口7与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固定,可减低后轮罩内板1开裂风险,同时可降低后轮罩内板1冲压成型难度。
3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与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的搭接面上设有结构胶。这样,将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 与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的搭接面通过结构胶固定,减少开裂风险,显著增加后减震器安装面的强度和刚度,将后减震器作用力进一步分散到车身各处,减少应力集中。
4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所述后轮罩内板1的内侧壁上纵向设有向外凸起的u形凸包6,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和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的纵向中部嵌入式设于所述凸包6内,所述开口7位于凸包6的顶部,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的顶部设于所述开口7处。这样,后轮罩内板 1的侧壁上设有凸包6可以避免后减震器与后轮罩内板1的干涉,同时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和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的纵向中部嵌入式设于所述凸包6内,双重纵向结构支撑可以提高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纵向强度,将接收的后减震器作用力通过凸包6和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和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分散到车身各处。
4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组件2包括纵向由上至下设置的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上体8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下体9,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上体8和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下体9焊接固定。这样,将后减震器下加强板分成两个件,可以降低零件冲压成型难度,并降低开裂风险。
4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上体8包括平面的第一顶板801、第一下背板802、第一上背板803、第一翻边804和第一延长边805,所述第一下背板802为第一顶板801后侧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上背板803为第一顶板801左侧、右侧和前侧均向上延伸围设成的u 形组成,第一上背板803上端设有向外横向延伸的第一翻边804,第一下背板802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延长边805,所述第一翻边804的下端与第一延长边805上端连接,所述第一翻边804的上表面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 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背板802嵌入式设于所述凸包6内,所述第一延长边805与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板801中间设有第一安装孔806。这样,第一顶板801为后减震器提供了安装平面,第一上背板803是由第一顶板801左侧、右侧和前侧均向上延伸围设成的u形结构组成,将后减震器上方进行立体包裹,可以将后减震器作用力的分散到各个侧面,从而提高了安装结构的刚度。
4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所述后减震器上加强板3包括平面的第二顶板301、第二下背板302、第二上背板303、第二翻边304和第二延长边305,所述第二下背板302从第二顶板301后侧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第二上背板303由第二顶板301左侧、右侧和前侧向上延伸围设成的u
形组成,第二上背板303上端设有向外横向延伸的第二翻边304,第二下背板302设有横向延伸的第二延长边305,所述第二翻边304的下端与第二延长边305 上端连接,所述第二翻边304上设有侧翼307,所述第二翻边304通过侧翼 307与后轮罩内板1的上侧壁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4的下端穿过所述开口7与所述第二翻边30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 30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翻边80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上背板303 的前侧与所述第一上背板803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下背板302的前侧和所述第一下背板802的后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下背板302嵌入式设于所述凸包6内,所述第二延长边305的前侧与所述第一延长边80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延长边305的后侧与后轮罩内板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板30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顶板80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板301 中央位置设有第二安装孔306,所述第二安装孔306与所述第一安装孔806 位置对齐。这样,所述第二翻边304的上表面与后轮罩内板1的上侧壁内侧固定连接,将安装面设计为最小值,使汽车后减震器作用力直接通过后减震器加强板撑板4向上传递,有利于力的传递和分散,第二顶板301为后减震器提供了安装平面,第二上背板303是由第二顶板301左侧、右侧和前侧均向上延伸围设成的u形结构组成,第二上背板303与第一上背板803固定,使后减震器上方形成双重立体包裹,将后减震器作用力进一步分散到车身各处,有效增强整体机构强度。
4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所述第一下背板802和所述第二下背 302板分别设有u形下沉部,所述后减震器一侧置于所述下沉部内,所述u 形下沉部嵌入式固定连接于所述凸包6内。这样,通过设置u形下沉部6可以避免后减震器与后减震器下安装板上体的干涉,方便安装,同时增加了纵向结构的支撑,提高了安装刚度。
4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所述后轮罩内板1的凸包6上部设有向后的凸台12,所述第二下背板302设于所述凸台12内,所述第二下背板302下边缘与所述凸台12上沿对齐。这样,通过后轮罩内板1的凸包6上部设有向后的凸台12,将所述第二下背板302设于所述凸台12内,可以使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上体8与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下体9的后部安装面为一平面,提高了安装的稳定性,保证了安装的刚度。
4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10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806处,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10的纵向截面为t形,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10中间设有第三安装孔14,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10 的纵向部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806内,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10的横向部与第一顶板801的下表面固定。这样,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10的纵向部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806内,所述后减震器外安装支架10的横向部与第一顶板801的下表面固定,为后减震器安装部提供了纵向和横向的支撑,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保证了连接的刚度。
4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11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306处,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11的纵向截面为t形,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11中间设有第四安装孔15,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11 的纵向部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306内,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
11的横向部与第二顶板301的上表面固定。这样,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11的纵向部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306内,所述后减震器内安装支架11的横向部与第二顶板301的上表面固定,为后减震器安装部提供了纵向和横向的支撑,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保证了连接的刚度。
4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减震器安装加强结构,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至图9,还可以是:所述后减震器下加强板下体9包括下沉的u形第一竖板901和由第一竖板901两侧向外延伸的外翻边902,所述 u形第一竖板901嵌入式固定于所述凸包6内,所述外翻边902与后轮罩内板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这样,通过将u形第一竖板901嵌入式固定于所述凸包6内可以避免后减震器与后减震器下安装板下体的干涉,将外翻边902 与后轮罩内板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方便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纵向结构的支撑,提高了安装刚度。
49.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