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6043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在车辆方向盘或仪表盘上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本发明的冲击能量装置在受到冲击力时可产生塑性变形,由此,冲击力的能量被吸收。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能量吸收装置,该装置即使作用在其上的冲击力的入射角度改变时也能吸收定量的冲击能量。
现有设在方向盘上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具有一个正方形金属板柱体部分,如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告号为平4-166449所公开的能量吸收装置。然而,如果冲击力的入射角改变,冲击力将作用在正方形柱体的边缘上,因此,由于该柱体的一个角的作用,可能改变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塑性变形过程。所以,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冲击能量吸收量也可能随之改变。因此,根据设置有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方向盘结构,设计冲击能量吸收装置是必要的,相应地使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结构设计的灵活性较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即使在冲击力的入射角改变时也能吸收定量的冲击能量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由此可增加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结构设计的灵活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该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包括一个连接部件和一些绕连接部件径向设置的能量吸收部件,每个能量吸收部件具有一个设置在连接部件侧面的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能与连接部件接触。一顶部被沿该连接部件周边径向设置,以接受冲击力。一可收缩或可折叠部分设置在该接触部分和顶部之间,以便可收缩部分可沿连接部件的径向方向塑性变形。
最好每个能量吸收部件的可收缩部分至少一个是有多边形截面的空心柱体。能量吸收部件的各可收缩部分还可以是榫舌件,该榫舌件可绕连接部件的圆周方向移动,并彼此间按顺序连接。各可收缩部分更好地是有弯曲部分的弯曲部件,该弯曲部件断面基本上为L形,并绕连接部件以相同方向设置。
相邻能量吸收部件的顶部最好一个可断开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相互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能量吸收部件的可收缩部分最好设置在顶部的一端。
在本发明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中,与一冲击力的入射角相对应的一个能量吸收部件以其顶部接受冲击力,以便吸收部件向连接部件一侧塌陷,由此使其接触部分压在连接部件上。这样,能量吸收部件的可收缩部分塌陷,以此吸收冲击力的能量。
在本发明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中,与一冲击力的入射角相对应的唯一能量吸收部件吸收冲击力。因此,如果绕连接部件径向设置的能量吸收部件的布置被仔细考虑,即使冲击力的入射角度改变,仅由一个能量吸收部件的塑性变形就可吸收冲击力。由此,可吸收定量的冲击能量,并且还可以改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结构设计的灵活性。
每个能量吸收部件的可收缩部分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多边形柱体,还可以是一种榫舌件,各榫舌件绕连接部件的圆周方向移动,并且在连接部件的径向方向按顺序相互连接。
此外,可收缩部分可以是具有基本为L形弯曲部分的弯曲件,并绕连接部件以相同方向设置。而且,当可收缩部分沿连接部件径向塌陷时,可收缩部分的弯曲件的弯曲部分进一步弯曲,直到该部分断开。相邻弯曲件以相同方向布置,以便弯曲部分能这样弯曲,即由于相邻弯曲部分以相同方向布置,该弯曲部分弯入相邻弯曲部分的凹陷侧。因此,可收缩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可被避免,而且还可以防止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变形负载增加。
此外,当相邻能量吸收部件的顶部由一可断开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相连接时,各能量吸收部件在结构上可构成一整体。各能量吸收部件绕连接部件的布置可同时进行,由此使安装过程简化。
当相邻能量吸收部件的顶部由一可断开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相互连接,并且各吸收部分的可收缩部分设置在顶部的端部时,能量吸收能力可保持恒定,即使作用在能量吸收部件顶部的冲击力的入射角改变时也是如此。因此,可增加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布置的灵活性。
也就是说,当各能量吸收部件的可收缩部分设置在相应的顶部中心时,作用在任意顶部所述中心处的冲击力将精确地使该顶部弯曲,以便使该顶部两相对侧边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断开。因此,一个可收缩部分塌陷。另一方面,如果冲击力作用于或靠近于一顶部端部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上,将仅有一个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断开。相应地使所述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两相对侧边的顶部顶端弯曲,不会使能量吸收部件的可收缩部分变形。因此,当冲击力作用在任意顶部中心位置时,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变形负载值大,而当冲击力作用在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时,变形负载值小。尽管这种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变形负载值比用金属板制成的现有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小,但本发明可以使变形负载值轻微地分散。
另外,当各能量吸收部件的可收缩部分设置在顶部的端部(即靠近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及一冲击力作用在顶部中心时,仅有一个顶部弯曲,以致使处于该顶部两相对侧边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断开。然而,由于顶部的端部与该断开部分连接,使其可收缩部分变形是困难的。也就是说,变形负载值在顶部大,而在可收缩部分小。另外,如果冲击力作用在形成于顶部一端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一个断开部分被断开,靠近该断开部分的可收缩部分平稳地塌陷。即,变形负载值在顶部小,而在可收缩部分大。因此,即使冲击力作用在顶部中心和该顶部一端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的不同位置上,在该顶部和可收缩部分上的变形负载值也相互成反比例关系。因而使在顶部和可收缩部分上的变形负载总量基本恒定。
因此,即使一冲击力作用在能量吸收部件之间一顶部上的位置发生改变,也可能使变形负载值一致。并且可能使能量吸收量恒定。因此,可进一步改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布置的灵活性。
在附图中

图1是一方向盘的平面图,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用在该方向盘上;图2是一沿图1中II-II线的方向盘剖面图;图3是该第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一沿图1中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一剖面图,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情况;图6是一剖面图,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操作情况;
图7是一剖面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8是该第二实施例工作时的剖面图;图9是一剖面图,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图10是该第三实施例工作时的剖面图;图11是一方向盘的剖面图,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用在该方向盘上;图12是一方向盘的平面图,所述第四实施例用在该方向盘上;图13是一剖面图,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操作情况;图14是一剖面图,表示该第四实施例的另一种操作情况。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10被安装在车辆的方向盘W1上。该方向盘W1具有一圆环部分R、一个处于圆环部分R中心的盘毂部分B和两个连接盘毂部分B和圆环部分R的盘辐S。在这些相应部分的内部,金属芯部1、2和3相互连接。环部分R的金属芯部1和盘辐S的金属芯部3分别由覆盖层4覆盖。该冲击能量吸收装置10设置在盘毂部分B的金属芯部2和设在金属芯部2上的缓冲垫5之间。
冲击能量吸收装置10具有一个底座部分11和一个组件21,底座部分11固定在台阶部分2b(两个)上,这两个台阶部分2b在金属芯部2中分别从辐板部分2a的侧面伸出,组件21固定在底座部分11上并由例如三个能量吸收部件22形成。
如图2和3所示,底座部分11由金属板制成,并且具有一个底板部分12、分别从底板部分12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两侧壁部分14和分别从两侧壁部分14的顶端纵向向外延伸的两顶板部分15。
在底板部分12上,具有四个在垂直方向上形成的固定孔12a,固定孔12a用于将底座部分11用诸如螺钉16固定在台阶部分2b上。固定孔12a的内圆周表面开有与螺钉16配合的螺纹。此外,在底板部分12的两相对边缘设在垂直壁12b。在每个垂直壁12b上设有两个固定孔12c,该孔通过螺钉17将组件21固定。固定孔12c内圆周表面开有与螺钉17相配合的螺纹。
一连接部分13被固定在两侧壁部分14上,以使两侧壁部分14相互连接。
一喇叭弹簧6通过绝缘垫片8和9用一铆钉7被固定在每一个顶板部分15上,如图3和4所示。此外,在每一顶板部分15上开有用来夹持缓冲垫5的插入孔15a。
与喇叭驱动电路正极连接的导线20连接在铆钉7上,以使喇叭弹簧6与该正极电连接。另外,底座部分11被连接在两台阶2b上,以使顶板部分15通过盘毂部分的金属芯部2与喇叭驱动电路的负极电连接。
缓冲垫5带有一些凸起5a,该凸起压在喇叭弹簧6的两相对端的接触部分6a上,如图4所示。当压接触部分6a时,各接触部分6a与顶板部分15接触,由此启动该喇叭。凸缘式垫片18从插入孔15a的底部插进该孔,该垫片18通过螺钉19被固定在凸起5b上,以使缓冲垫5被固定在相应的顶板部分15上。
构成组件21的三个能量吸收部件22形成一个整体,所述部件是由可塑性变形的金属板或硬的合成树脂制成。各能量吸收部件22围绕底座部分11内的连接部件13径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组件21由例如聚丙烯制成。
每一个能量吸收部件22都包括一个设置在连接部件13侧大约为1/6弧度的接触部分23,该接触部分23可与连接部件13的侧面接触;一个径向处于连接部件13外部的用于接受冲击力的大约为1/6弧度的顶部24;和一个可收缩或可折叠部分25,该部分25设在接触部分23和顶部24之间,并且可沿连接部件13的径向方向塑性地变形及收缩。本实施例的可收缩部分25被制成菱形筒体,其轴向方向与连接部件13平行,该部分是多边形柱体的一个实例。
相邻能量吸收部件22的各相应的顶部24与一薄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6联接,该部分26可被断开,以便将该顶部分开。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相邻能量吸收部件22的接触部分23也与一个薄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7彼此联接,该部分27可被断开,以便将该接触部分分开。
固定部分29通过薄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8与两个底部能量吸收部件22的顶部24的相对置的底部连接。在每个固定部分29上开有两个固定孔29a。所述固定孔29a用来将组件21通过螺钉17固定在底座部分11的垂直壁部分12b上。
下面将描述方向盘W1的设置。首先,固定孔29a与垂直壁12b的固定孔12c对齐,并且用螺钉17将组件21固定在其上。
接着,凸缘式垫片18从下面插进顶板部分15的插入孔15a。然后,使凸起5b与凸缘式垫片18相配合。螺钉19从下面旋进凸起5b内,以此将缓冲垫5连接在底座部分11上。
然后,底板部分12被装在辐板部分2a的两台阶部分2b的顶面上,并且各螺钉16从下面固定在各固定孔12a内,以此安装方向盘W1。
如图5和6所示,当冲击力F1、F2或F3(在图6中以双点划线表示)作用在方向盘W1上时,根据冲击力F1、F2或F3的作用角度,能量吸收部件22首先以其顶部24接受该冲击力,能量吸收部件22的顶部24或接触部分23断开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6、27和28,这些断开部分分别与相邻能量吸收部件22的顶部24、接触部分23和固定部分29联接,以此,能量吸收部件22将向着连接部件13的方向塌陷。接触部分23由连接部件13推着,以使可收缩部分25收缩就象断开那样,由此吸收冲击力F1、F2或F3的能量。当冲击力F3起作用时,对应于冲击力F3的能量吸收部分22相对于作为对称中心的连接部件13以与图6的情况相对称的方式变形。
因此,与冲击力F1、F2或F3的入射角相对应的能量吸收部件22之一与相邻能量吸收部件22分开,以由其本身吸收冲击力F1、F2或F3。因此,如果能量吸收部件22适当地绕连接部件13径向设置,可仅使一个能量吸收部件22产生塑性变形吸收一定量的能量来处理冲击力,既使冲击力(F1、F2或F3)改变作用角度。相应地,可使能量吸收量恒定,以此改善结构布置的灵活性。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10中,分别绕连接部件13设置的能量吸收部件22的各顶部24通过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6彼此连接。由此,绕连接部件13的各能量吸收部件22的布置可以唯一的定位步骤来完成,使装置的安装更容易。
在该实施例中,各能量吸收部件22的接触部分23彼此通过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7相连接。因此,各吸收部件22构成一体如组件21。由此,更容易实现各吸收部件22的定位。
易出现的情况是,如果不需要上述的优点,各能量吸收部件22可以不必形成一个组件21。代之以由底座部分11或方向盘金属芯部2和3单独支承各吸收部件22。
虽然在第一实施例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10中能量吸收部件22的可收缩部分25形成一个单一的圆筒体,但是,可收缩部分25可以用蜂窝状可收缩部分45代替,每个可收缩部分45包括一些与连接部件13轴线平行延伸的六角形柱体,如图7和8所示。
此外,如图9和10所示,可收缩部分55可以由各榫舌件55a构成,该榫舌件55a沿连接部件13的圆周方向移动,并且相互之间在连接部件13的径向方向上顺序连接。所述诸榫舌件55a通过重叠部分55b相互连接,所述诸重叠部分55a的强度可减低,以便能被断开。
在本发明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40和50中,可收缩部分45和55在塌陷过程中不向外扩展,而是沿连接部件13的径向方向收缩,如图8和10所示。因此,各可收缩部分45和55相互之间不影响,并且可以较小的空间吸收冲击能量。
如图11和12所示,第四实施例中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70可防止各可收缩部分相互影响。与第一、二和三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这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13本身设置在冲击能量吸收装置10、40和50上,而在第四实施例中,一连接部件68设置在安装有冲击能量吸收装置70的同样部件上。这样,该连接部件无须将其本身安装在冲击能量吸收装置上。
第四实施例的冲击能量吸收装置70包括一个支承部件71和一个组件81,该组件81由例如三个能量吸收部件82形成一整体。安装有方向盘W2的转向轴68被用作连接部件。
支承部件71由冲压金属薄板形成,以构成一个底板部分72、一个从底板部分72的边缘倾斜向上延伸的固定部分73、一个从固定件部分73、一个从固定件部分73的顶部延伸的支承件部分74、从底板部分72的相对置的两边缘向上延伸的支架部分75和在支架部分75的顶端相对置部分形成的支座部分76。
在底板部分72的中心,有一个能使转向轴68的顶端部分伸入的插入孔72a。在底板部分72的前部边缘处开有垂直贯穿该板72的插入孔72b。此外,设有一个配合件部分72d,以便从插入孔72b的前部边缘向下延伸。在靠近底板部分72的前部边缘的插入孔72b的后部边缘的部分上设有一个用于组件81的支承面72c。
在固定件部分73的底部开有带内缘翻边式螺纹的固定孔73a。一穿过在底板部分62a上的固定孔62b的螺钉78旋进该固定孔73a。由此,冲击能量吸收装置70被固定在方向盘W2上。
支承件部分74的上表面具有一个用于支承组件81的支承表面74a。支承表面74a的右左边缘设有嵌塞部分74b,以便固定组件81。
在前、后、右和左部分设置的支座部分76具有固定在其上的喇叭开关本体66。当支承部分71由螺钉78固定时,支座部分76由覆盖层64的延伸部分的上表面连接和支承。覆盖层64在由喇叭缓冲垫65覆盖的部分设置在方向盘W2的盘辐S的相应金属芯部上。各支座76通过配合孔76a与喇叭缓冲垫65配合。
组件81是由聚丙烯材料制成一整体部件。三个能量吸收部件82围绕一起连接部件作用的转向轴68的顶端表面68a设置。
当一个冲击力作用在本实施例上时,组件81被弯曲,由此,相对于各能量吸收部件82之一的可收缩部分85塑性变形。因此,各吸收部件82绕这样的一个位置径向布置,该位置从转向轴68的顶端表面68a向上略微移动。
每一个能量吸收部件82包括一个设置在连接部件侧边的能接触连接部件68的接触部分83、一个能吸收冲击力的大约为1/6弧度的顶部84和一个可收缩或可折叠部分85,该部分85设置在接触部分83和顶部84之间,并能绕连接部件68的顶端表面68a在径向方向上塑性变形。
每个可收缩部分85包括一个断面基本为L形的弯曲部分85a。该弯曲部分85a包括第一板式臂部分85b,该部分设在连接部件68的侧边;一个第二板式臂部分85c,该部分通过一弯曲部分85d与第一臂部分85b连接,并离开连接部件68。
每个可收缩部分85的弯曲部分85d围绕连接部件68的顶端表面68a以相同方向倾斜设置。各第一臂部分85b靠近连接部件68的端部相交,并通过一个支承板部分88相连接。各能量吸收部件82所共有的唯一的接触部分83向下伸出。各第二臂部分85的外端部分85c与各顶部84的前端相连。每个弯曲部分85d在顶部84的中心处略向后侧几乎垂直地伸出。
各顶部84相互之间通过薄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或裂痕槽86相连接,并且在最后边的顶部84由薄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87与支承板部分88相连接。
支承板部分的形成应使接触部分83的底边基本上与转向轴68的轴线垂直,以便由支承部件71的支承表面74a来支承。同时,嵌塞部分74b被固定在形成于支承板部分上的凹槽88a中,以便支承板部分88与支承部件71连接。支承板部分88在后侧边部分处而不是接触部分83处向下倾斜延伸。一锁止板部分89从支承板部分88的前端向下延伸。该锁止板部分89在其下端有一个钩状部分89a。该锁止板部分89插进在支承部件底板部分72上形成的插入孔72b内。钩状部分89a与锁止件部分72d的下端配合,以使锁止板部分89与支承部件71相连接。
支承板部分88的后端由嵌塞部分74b嵌塞。锁止板部分89与锁止件部分72d相配合,由此,组件81通过支承表面72c和74a被固定连接在支承件71上。
现在来描述方向盘W2的布置。喇叭开关本体66、组件88和缓冲垫65被连接在支承部件71上。冲击能量吸收装置70连同缓冲垫65一起由螺钉78连接在方向盘W2上。实际上,当冲击能量吸收装置70由螺钉78固定在方向盘W2上时,转向轴68已经由螺母69固定在金属芯部62的盘毂62c上。
如图13和14所示,在该方向盘W2中,当一冲击力F1、F2或F3(在图1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作用时,相对应该冲击力F1、F2或F3的入射角度的能量吸收装置82之一在其顶部84接受该冲击力。与相邻能量吸收部件82的顶部84及支承板部分88连接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86和87被断开。同时,支承板部分88被弯曲,以使接触部分83与作为连接部件的转向轴68的顶端表面68a接触。
接着,在与所作用的冲击力的角度相对应的能量吸收部件82中的弯曲部分85进一步弯曲,直到该部分断开。从而,该冲击力的能量被吸收,由此可获得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在第四实施例中,弯曲部件85a的弯曲部分85d在冲击力作用在其上时被弯曲,直至该部分断开。然而,由于弯曲部件85a以与邻近的弯曲部件85a的弯曲方向同方向地设置,该进一步弯曲的弯曲部分85d伸入相邻弯曲部分85d的凹陷侧。相应地,这可防止可收缩部分85相互影响或相互干扰,由此,在冲击力能量被吸收过程中,能阻止负载值增加。为了获得这种效果,弯曲部件85a的断面并非总是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的L形,例如,它们可以是C形。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用作各能量吸收部件82的可收缩部分85的弯曲部件85a被设置在顶部84的端部,(即靠近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86)。因此,一个顶部84B变形并断开在其两相对侧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当一冲击力F1作用在顶部84B的中心时,一个弯曲部件85a变形。然而,由于该弯曲部件85a是与顶部84B的一端连接,难以使弯曲部件85a变形。也就是说,在顶部84B上的变形负载值大,而在弯曲部件85a上的变形负载值小。另外,如果冲击力F4(在图1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作用在处于中84B端部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86上,该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86断开,由此,靠近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86的弯曲部件85a平稳变形。也就是说,变形负载值在顶部84B上的小,在弯曲部件85a上的大。因此,如果冲击力F1或F4作用在顶部84B上的位置改变,作用在顶部84B及弯曲部件85a上的变形负载值相互成反比,以此可使作用在顶部84B及弯曲部件85a上的变形负载量大体恒定。
在该第四实施例中,即使一冲击力作用在每一能量吸收部件82的顶部84的位置改变,也可使变形负载值一致,并且使能量吸收量恒定,因此,可使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布置灵活性进一步得以改善。
当各吸收部件22的可收缩部分25设置在如第一实施例中的顶部24的中心时,一顶部24B弯曲,在该部两相对侧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6断开。当一冲击力F1作用在顶部24B的中心时,一可收缩部分25B也收缩。另外,如果冲击力F4(在图2中由双点划线表示)作用在形成于顶部24B的端部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6上,将仅有一个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6断开,由此,在该断开部分两相对侧的顶部24A和24B的顶端弯曲。因此,使在该断开部分两相对侧的可收缩部分25A和25B变形是困难的。相应地,当冲击力F1作用在顶部中心时,冲击能量吸收装置10的变形负载值大,而当冲击力F4作用在处于顶部24B端部的预先设置的断开部分26时,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变形负载值小。相应地,如果冲击力作用在各个能量吸收部件22的顶部24的位置改变,变形负载值也将产生某些改变。
因此,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各可收缩部分25、45和55也可以被连接在顶部24的侧端部上。
虽然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各能量吸收部件22是空心的,并由塑性可变形的金属板或硬合成树脂制成,但各能量吸收部件也可以由泡沫体形成,诸如用可塑性变形的硬尿脘人造橡胶泡沫、或类似物形成。
虽然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各能量吸收部件22和82是绕连接部件13和68径向设置的,但是,可以使组件21和81的宽度(在方向盘W1和W2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较短。这样的一些组件在连接部件13和68的轴向方向上顺序设置,同时,绕连接部件13和68径向设置的能量吸收部件22和82的角度在各相邻组件之间可相互改变。
虽然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冲击能量吸收装置10、40、50或70被设置在方向盘上,但是本发明的这种冲击能量吸收装置也可以设置在车辆的仪表盘、车门、座椅背或类似部位上。
权利要求
1.一种能量吸收装置,包括一个延伸的连接部件,该部件具有一个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轴线;和一些绕所说连接部件设置并与所说连接部件基本平行延伸的能量吸收部件,每个所说能量吸收部件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说能量吸收部件靠近所说连接部件的第一径向近侧边上的接触部分;一个设置在所说能量吸收部件相对所说能量吸收部件的第一径向近侧边的第二径向远侧边上的顶部;和至少一个在所说接触部分和所说顶部之间连接并延伸的可折叠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至少一个可折叠部分是一空心柱体,该柱体具有一多边形截面并基本平行于所说连接部件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至少一个可折叠部分是一个具有一些蜂窝形截面的柱体,每个蜂窝形截面具有一多边形截面并基本平行于所说连接部件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至少一个可折叠部分包括一个壁部,该壁部具有一些滑动的可重叠的延伸部分,该部分基本上平行于所说连接部件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至少一个可折叠部分是一个基本平行于所说连接部件的壁部,该壁部具有一个基本上平行于所说连接部件的弯曲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诸能量吸收部件的所说的至少一个可折叠部分以相同方向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诸能量吸收部件的各顶部沿各自的可断开部分相互连接,该可断开部分的结构和布置应使其在冲击力的作用下能断开,以此分开相邻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至少一个可折叠部分相对于圆周方向沿所说顶部与所说顶部的一中心部分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的能量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至少一个可折叠部分与邻近的所说顶部的一轴向边缘部分连接。
10.一种车辆方向盘组件,具有一个中心底座部分,一个能量吸收装置,该能量吸收装置包括一个延伸的连接部件,该部分具有一个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轴线;和一些绕所说连接部分设置并与所说连接部件基本平行延伸的能量吸收部件,每个所说能量吸收部件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说能量吸收部件靠近所说连接部件的第一径向近侧边上的接触部分;一个设置在所说能量吸收部件相对所说能量吸收部件的第一径向近侧边的第二径向远侧边上的顶部,其中,所说一些能量吸收部件的各顶部沿各自的可断开部分相互连接,该可断开部分的结构和布置应使其在冲击力的作用下能断开,以此分开相邻的顶部;和至少一个在所说接触部分和所说顶部之间连接并延伸的可折叠部分,其中,所说一些能量吸收部件的各顶部沿各自的可断开部分相互连接,其中,各能量吸收部件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顶部的轴向周边也通过可断开部分与底座部分连接,该可断开部分基本上平行于所说连接部分延伸,该可断开部分的结构及布置应使其在冲击力的作用下能断开。
全文摘要
一种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包括一个连接部件和一些绕该连接部件径向设置的能量吸收部件,每个能量吸收部件具有一个设置在连接部件侧面以便与连接部件接触的接触部分,一个在连接部件径向外侧设置的用于接受冲击力的顶部和一个在接触部分和顶部之间设置的可收缩部分,以便可收缩部分塑性变形,以此在连接部件的径向方向上收缩。该冲击能量吸收装置即使在冲击力角度改变时也能使吸收能量保持恒定,因此,冲击能量吸收装置的安装灵活性得以改善。
文档编号B60R21/05GK1132160SQ9512057
公开日1996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1995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1994年10月25日
发明者藤田佳幸, 加贺浩一, 内田贞夫, 梅村纪夫, 永田笃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