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防撞逐级自动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6898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防撞逐级自动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防撞制动装置。
现有车辆前端设置的护杠,在车辆发生较轻碰撞事故时,可减轻部份车辆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在车速较快情况下碰撞,其作用就极小了。不少采用机械、电子及多种技术结合的车辆防撞改进技术,不同程度地增强了车辆防撞效果。但是,它们存在结构较复杂,制作成本较高,容易损坏刹车装置,性能不可靠,防撞效果不理想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性能可靠,防撞效果显著的车辆防撞逐级自动刹车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它包括护杠、刹车装置以及缓冲板、固定架、对称设置的传动杆和各杆上分别对称设置的缓冲簧、簧套、固定销轴、拦环、钢管套、弹簧钢珠、变向三角架、刹车拉链、复位簧、刹车制动环,其中在车辆护杠的前方设置有与其平行的缓冲板,缓冲板通过与其镶卡的固定架支撑固定,固定架同与其相垂直并对称设置的两个管状传动杆的前端头相连固定,传动杆向后各自分别穿过护杠,两杆体的前段设置至少2节缓冲簧分置在护杠的前后分别套置在各自杆体上,各传动杆上的各节缓冲簧的簧丝径自前向后呈逐节增大,各缓冲簧簧体外的前段处分别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簧套,前面一节缓冲簧的前端经簧套分别顶于固定架的后壁面处,其后端顶于护杠前壁面/或下节缓冲簧的簧套前端面上,中间缓冲簧的前端经其簧套顶于前节缓冲簧的后端面/或护杠后壁面处,其后端顶于下节缓冲簧的簧套前端面/或护杠的前壁面处,末节缓冲簧的前端经其簧套顶于护杠后壁面/或前节缓冲簧的后端面处,其后端分别卡固在传动杆杆体上设置的固定销轴处,在固定销轴后的两传动杆杆体上分别设置有拦环,在拦环后的两传动杆杆体上分别设置套装有钢管套,在两钢管套的套壁上各镶装有一对相对称的弹簧钢珠,在拦环后的两传动杆杆本上分别等距间隔设置有与弹簧钢珠相匹配的珠槽,在两钢管套的套壁上分别设置有拉耳,两拉耳分别与对应的变向三角架的一端相接,变向三角架的中部折拐处与车体活接,变向三角架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刹车拉链及复位簧的一端相连,刹车拉链及复拉簧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刹车制动环相连,通过其与同侧的车辆刹车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上述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主要有1、设计精巧,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制作安装简便,经济实用;2、本装置采用依次逐级刹死,刹车稳靠,防撞效果显著,可有效地减小车辆碰撞损失和人员伤亡;3、本装置不影响原刹车装置的正常使用,在车辆碰撞时,即可自动控制刹车,增强了可靠性4、本装置无论在车辆主动碰撞或被动碰撞,在车辆与车辆碰撞或车辆与物体碰撞,均可起同样的作用;5、本装置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机动车辆,且不仅可在新车上装设,对现有车辆也可方便地改装增设,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车辆防撞逐级自动刹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所示的实施例,在车辆护杠5的前方设置有与其平行的缓冲板1,以橡胶制作的缓冲板1通过与其镶卡的金属固定架2支撑固定,固定架2同与其相垂直并对称设置的两个管状传动杆7和7′的前端头焊接固定,传动杆7和7′向后各自分别穿过护杠5,两杆1本的前段分别各套置有三节缓冲簧3和3′,各传动杆上的各节缓冲簧的簧丝径自前向后呈逐节增大,前面一节缓冲簧的前端经簧套分别顶于固定架2的后壁面,其后端与中间一节缓冲簧的簧套前端尾首相顶,中间一节缓冲簧的后端分别顶于护杠5的前壁面处,末节缓冲簧的前端分别顶于护杠5的后壁面处,其后端分别卡固在传动杆7和7′杆体上设置的固定销轴6和6′处,各缓冲簧3和3′簧体外分别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簧套4和4′,以保证缓冲簧的正常工作,在固定销轴6和6′后的两传动杆7和7′杆体上分别设置有拦环8和8′,在拦环8和8′后的两传动杆7和7′杆体上分别套装有钢管套9和9′,在钢管套9和9′的套壁上各镶装有一对相对称的弹簧钢珠10和10′,在拦环8和8′后的两传动杆7和7′杆体上分别等距间隔设置有与弹簧钢珠10和10′相匹配的珠槽,以便在车辆发生碰撞使缓冲簧3和3′压缩而推动传动杆7和7′向后运动时,依撞击力大小使弹簧钢珠10和10′分别镶卡入对应的珠槽内,在两钢管套9和9′的套壁上各设置固定的拉耳分别与对应的变向三角架11和11′的一端相接,变向三角架11和11′的中部折拐处与车体活接,变向三角架11和11′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刹车拉链12、12′及复位簧13、13′的一端相连,刹车拉链12、12′及复位簧13、13′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刹车制动环14、14′相连。再通过其与同侧的车辆刹车装置15和15′相连接。
当车辆正常行驶时,缓冲簧处于正常伸展状态没有被压缩,本装置处于不工作状态,对车辆的正常操作无影响,如需要车辆刹车时,驾驶员仍按正常操作规程完成刹车动作。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无论是车辆与车辆,还是车辆与固定物碰撞;无论是主动碰撞,还是被动碰撞,首先接触碰撞的缓冲板1所起的缓冲作用,使撞击力有所减弱,同时碰撞撞击力通过固定架2向后依次压缩两侧传动杆7和7′上套置的各节缓冲簧3和3′,进一步缓解碰撞撞击力,并推动两传动杆7和7′向后运动,当分别套置于传动杆7和7′的后端处的钢管套9和9′套壁上的弹簧钢珠10、10′依撞击力的大小逐次分别落入传动杆7和7′杆体上对应的珠槽内相卡时,钢管套9和9′上的拉耳随其向后运动,并带动变向三角架11和11′与拉耳相连的一端向后运动,变向三角架11和11′以中部折拐处连接轴为轴点,使变向三角架11和11′的另一端带动刹车拉链12和12′分别通过刹车制动环14和14′拉动车辆两侧的刹车装置15和15′,实现车辆制动。
缓冲板1至护杠5间的距离大于单侧缓冲簧3(或3′)的弹簧压缩长度。
各缓冲簧3、3′的对应簧套4、4′的长度大于本节缓冲簧的弹簧压缩长度。
两传动杆7、7′自拦环8、8′后的杆体为实心杆,前后两段杆体采用丝扣相接。
两传动杆7、7′杆体上的最后的一个珠槽至拦环8、8′的距离小于缓冲簧3、3′的弹簧压缩长度。
依不同车型采用相适应的缓冲簧3和3′的数目和规格。
依不同车型采用相适应的缓冲簧3和3′分置于护杠5前、后的缓冲簧数目。
权利要求1.一种包括护杠(5),刹车装置(15)、(15′)的车辆防撞逐级自动刹车装置,其特征为还包括缓冲板(1),固定架(2),对称设置的传动杆(7)、(7′)和各杆上分别对称设置的缓冲簧(3)、(3′),簧套(4)、(4′),固定销轴(6)、(6′),拦环(8)、(8′),钢管套(9)、(9′),弹簧钢珠(10)、(10′),变向三角架(11)、(11′),刹车拉链(12)、(12′),复位簧(13)、(13′),刹车制动环(14)、(14′),其中在车辆护杠(5)的前方设置有与其平行的缓冲板(1),缓冲板(1)通过与其镶卡的固定架(2)支撑固定,固定架(2)同与其相垂直并对称设置的两个管状传动杆(7)、(7′)的前端头相连固定,传动杆(7)、(7′)向后各自分别穿过护杠(5),两杆体的前段设置至少2节缓冲簧(3)、(3′)分置在护杠(5)前后分别套置在各自杆体上,各传动杆上的各节缓冲簧(3)、(3′)的簧丝径自前向后呈逐节增大,各缓冲簧(3)、(3′)簧体外的前段处分别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簧套(4)、(4′),前面一节缓冲簧(3)、(3′)的前端经簧套(4)、(4′)分别顶于固定架(2)的后壁面处,其后端顶于护杠(5)前壁面/或下节缓冲簧(3)、(3′)的簧套(4)、(4′)前端面上,中间缓冲簧(3)、(3′)的前端经其簧套(4)、(4′)顶于前节缓冲簧(3)、(3′)的后端面/或护杠(5)后壁面处,其后端顶于下节缓冲簧(3)、(3′)的簧套(4)、(4′)前端面/或护杠(5)的前壁面处,末节缓冲簧(3)、(3′)的前端经其簧套(4)、(4′)顶于护杠(5)后壁面/或前节缓冲簧(3)、(3′)的后端面处,其后端分别卡固在传动杆(7)、(7′)杆体上设置的固定销轴(6)、(6′)处,在固定销轴(6)、(6′)后的两传动杆(7)、(7′)杆体上分别设置有拦环(8)、(8′),在拦环(8)、(8′)后的两传动杆(7)、(7′)杆体上分别设置套装有钢管套(9)、(9′),在两钢管套(9)、(9′)的套壁上各镶装有一对相对称的弹簧钢珠(10)、(10′),在拦环(8)、(8′)后的两传动杆(7)、(7′)杆体上分别等距间隔设置有与弹簧钢珠(10)、(10′)相匹配的珠槽,在两钢管套(9)、(9′)的套壁上分别设置有拉耳,两拉耳分别与对应的变向三角架(11)、(11′)的一端相接,变向三角架(11)、(11′)的中部折拐处与车体活接,变向三角架(11)、(11′)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刹车拉链(12)、(12′)及复位簧(13)、(13′)的一端相连,刹车拉链(12)、(12′)及复位簧(13)、(13′)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刹车制动环(14)、(14′)相连,再通过其与同侧的车辆刹车装置(15)、(15′)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防撞制动装置。它主要包括缓冲板、护杠及对称设置的传动杆、缓冲簧、钢管套、弹簧钢珠、变向三角架、刹车拉链、复位簧等。本装置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采用依次逐级刹死,刹车稳靠、防撞效果显著、可有效地减少车辆碰撞损失和人员伤亡,本装置适用于各种车辆,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B60T7/12GK2230255SQ9522292
公开日1996年7月3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1995年9月22日
发明者王惠晓 申请人:王惠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