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51791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具备可向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的间隙, 迅速且顺畅地滑入,特别是对于宽度较大的肩部和腰部,可瞬时送入,以对驾乘人员进行约 束,与此同时,能以保护骨骼较强的肩部和腰部周边的部分的厚度较薄,保护骨骼脆弱的胸 部周边的部分的厚度较厚的形态,使之膨胀的车辆用侧气囊。
【背景技术】
[0002] 一种具有内置在座椅内,通过从充气器导入充气气体的方式,在驾乘人员和车辆 车辆侧部部之间,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的侧气囊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广为人 知。对于侧气囊来说,为了调整膨胀形态,或是将内部分割成多个空腔,而会备有系绳和分 隔壁。对于这种车辆用侧气囊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有介绍。
[0003] 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侧气囊装置]以提供会使展开膨胀时的气囊压力分布产生 变化,由此来有效地对搭乘人员进行保护的侧气囊装置为课题,通过一对接缝将气囊内沿 上下方向,分成上部区室、中央区室和下部区室这三个区,以使这些区室相互连通而构成一 个气囊。而且,将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口仅配置在所述上部区室和所述下部区室。
[0004] 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气囊装置]是的课题为,为使得气囊膨胀展开到规定形状 而进行约束的系绳带和气囊的缝合部避免在高压气体影响下受损,与此同时,谋求气囊装 置的小型和轻量化,其结构为,在因碰撞时的冲击所造成的从充气器喷出的高压气体的作 用下,使气囊膨胀张开,保护驾乘人员免受碰撞冲击的气囊内设置至少1个系绳带,以使限 制气囊膨胀展开成规定的形状,将气囊的基布和系绳带的固定部位,通过由沿系绳带的长 度方向并设的第1缝合部和第2缝合部所构成的两列缝合部所缝合,相对系绳带端部的第1 缝合部而位于中央一侧靠近的位置上的第2缝合部,相对于在气囊膨胀时施加在系绳带上 的拉伸力而容易断裂或松开。
[0005] 先行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5-82068号公报
[0008]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0-1088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侧气囊是相对车辆侧部而对驾乘人员的腰部、肩部和胸部进 行保护的。需要使得侧气囊迅速进入到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内。特别是驾乘人 员的肩部和腰部是属于宽度较大的部分。对于这些部分,必须要将侧气囊尽可能瞬时地送 入并使之膨胀,由此来约束驾乘人员。此外,与此相对,必须将骨骼较强壮的肩部和腰部与 骨骼较脆弱的胸部,使用一个侧气囊合适地进行承托,由此来保护驾乘人员。
[0011] 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气囊,存在如下的待解决的问题:优先承托肩部和腰部 的部分与稍晚些承托胸部的部分相比,是属于膨胀宽度较大的形态,因此,难以进入到驾乘 人员和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内。为此,难以瞬时地送入肩部和腰部的周边,与此同时,与强 壮的肩部和腰部相比,胸部的约束作用并不充分。
[0012]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以往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构思出来的。目的是提供可将侧气囊 迅速且顺畅地滑入到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内,特别是对于宽度较大的肩部和腰 部,可瞬时地送入,由此来约束驾乘人员,与此同时,能以保护骨骼较为强壮的肩部和腰部 的周边部分的厚度较薄,保护骨骼较为脆弱的胸部周边的部分的厚度较厚的形态来膨胀的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0013] 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4] 本发明所涉及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是一种具有内置在座椅内,通过从充气器导 入充气气体,从而向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的 侧气囊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具备:快速腔,其为从座椅靠 背区域随着朝向车辆前方而逐渐变细的形态的整个上部区和下部区;延迟腔,其在该座椅 靠背区域的车辆前方,位于该上部区和该下部区之间;前后分隔部,其将该侧气囊内部分隔 成该延迟腔和该快速腔,其中,上述充气器被设置在上述快速腔内。
[0015] 在所述前后分隔部内,在连通所述上部区和所述延迟腔的上部连通口,和连通所 述下部区和该延迟腔的下部连通口两者中,最好至少设置其中任意一个。
[0016] 对于所述前后分隔部的车宽方向的宽度,在所述座椅靠背区域的位置上,宽度最 好要比较大,而在所述上部区和所述下部区的位置上,宽度要比较小。
[0017] 对于所述前后分隔部,最好在从所述座椅靠背区域朝向所述上部区变化的部分 上,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朝着向上倾斜的后方以凸状弯曲。
[0018] 对于所述前后分隔部,最好在从所述座椅靠背区域朝向所述下部区变化的部分 上,相对于车辆的前后方向,朝着向下倾斜的后方以凸状弯曲。
[0019] 最好在所述侧气囊内部设置上下分隔部,将所述快速腔分隔为包括所述上部区的 上后部气囊区和包括所述下部区的下部气囊区。
[0020] 最好在所述上下分隔部设有置与上述座椅靠背区域和上述下部区相通的追加连 通口。
[0021] 最好在所述上下分隔部设有将充气气体从车辆后方引导到车辆前方的导管。
[0022] 所述上下分隔部和所述前后分隔部相对于车辆后方所成的角度最好设定为锐角。
[0023] 本发明所涉及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具有内置在座椅内,通过从充气器导入充气 气体从而在驾乘人员和车辆侧部之间,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的侧气囊的车辆用 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下分隔部,其在上述侧气囊内部,沿着车前后方向形成, 并将该侧气囊内部划分成下部气囊区和上部气囊区;前后分隔部,其在上述侧气囊内部,从 上述上下分隔部,向着车辆上方形成,并将上述上部气囊区划分成上前部气囊区和上后部 气囊区;上述下部气囊区和上述上后部气囊区形成快速腔,所述上前部气囊区形成延迟腔, 上述充气器,在上述快速腔内部的车辆后方,配置在从上述上后部气囊区至上述下部气囊 区的整个范围内,在上述前后分隔部设有可将上述快速腔的上述上后部气囊区,与上述延 迟腔相通的前后方向通气部。
[0024] 所述侧气囊至少包括车辆外侧板和车内侧板,所述前后分隔部最好是通过接合这 些车辆外侧板和车内侧板来形成。
[0025] 所述侧气囊包括分别与所述车辆外侧板的外侧和所述车内侧板的外侧相接合的 补充车辆外侧板和补充车内侧板,这些补充板向所述前后分隔部的车辆前方延伸,所述延 迟腔最好通过接合这些补充板之间,从而形成在所述前后分隔部的车辆前方。
[0026] 所述前后分隔部最好是,将与所述车辆外侧板上的所述补充车辆外侧板之间的重 叠部分,和与所述车内侧板上的所述补充车内侧板之间的重叠部分接合起来而形成。
[0027] 在所述快速腔的所述下部气囊区,设有重叠在所述车辆外侧板和所述车内侧板内 侧面上的附加板,所述上下分隔部最好是通过接合相对的上述附加板而形成。
[0028] 在所述上下分隔部,最好设置有通过所述快速腔的所述下部气囊区的内部压力上 升来进行封锁的密封阀。
[0029] 所述附加板在所述侧气囊内部,形成了从所述快速腔的所述下部气囊区至所述上 后部气囊区范围内的充气器安装管,最好在该充气器安装管上,设置通过上述下部气囊区 的内部压力上升来进行封锁的密封阀。
[0030] 所述前后方向的通气部最好通过夹缝来形成。
[0031] 最好在所述上下分隔部上设有可将所述快速腔的所述下部气囊区与所述延迟腔 相通的上下方向的通气部。
[0032] 所述充气器的气体喷出孔最好设定在所述快速腔的所述下部气囊区一侧。
[0033] 所述侧气囊中的设定为,优选为,所述快速腔的所述下部气囊区位于驾乘人员腰 部周边,该快速腔的所述上后部气囊区位于驾乘人员肩部周边,所述延迟腔位于驾乘人员 胸部周边。
[0034] 发明效果
[0035] 本发明涉及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可将侧气囊迅速且顺畅地滑入到驾乘人员与 车辆侧部之间的间隙内,特别是针对宽度较大的肩部和腰部,可瞬时地送入,由此对驾乘人 员进行约束。与此同时,能以保护骨骼较为强壮的肩部和腰部周边的部分的厚度较薄,而保 护骨骼较为脆弱的胸部周边的部分的厚度较厚的形态使之膨胀。
【附图说明】
[0036] 图1是本发明涉及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基本实施方式,即,表示第1实施方式 的概念构成的侧视图略图。
[0037]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概念构成的平面图略图。
[0038] 图3是图2中,A方向的矢向视图。
[0039] 图4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第1变形示例的,卸下了一侧的板 之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40] 图5是表不图4中,B-B线矢向视图截面的各种不例的说明图。
[0041] 图6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第2变形示例的,卸下了一侧的板 之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42] 图7是表不图6中,C一C线矢向视图截面的各种不例的说明图。
[0043] 图8是表示图1中所示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第3变形示例的,对应于图6中的 D-D线矢向视图的截面图。
[0044] 图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到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0045] 图10是表示适用于图9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侧气囊的侧视图。
[0046] 图11是制作图10所示的侧气囊的第1工序的说明图。
[0047] 图12是制作图10所示的侧气囊的第2工序的说明图,图12(a)是正视图,图12(b) 是图12(a)中,Aa -A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
[0048] 图13是制作图10所示的侧气囊的第3工序的说明图。
[0049] 图14是制作图10所示的侧气囊的第4工序的说明图。
[0050] 图15中,图15(a)是图14中的Ba-B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图15(b)是图14中的 Ca-C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
[0051] 图16是制作图10中所示的侧气囊的第5工序的说明图。
[0052] 图17中,图17(a)是图16中的Da-D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图17(b)是图16中的 Ea-E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
[0053] 图18是制作图10所示的侧气囊的第6工序的说明图。
[0054] 图19是图18中的Fa-F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
[0055] 图20是制作图10所示的侧气囊的第7工序的说明图,图20(a)是-局部折断侧 视图;图20(b)是图20(a)中的Ga-G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
[0056] 图21中,图21(a)是图10中的Ha-H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图21(b)是10图中的 Ia-I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
[0057] 图22中,图22(a)是图10中的Ja-J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图22(b)是图10中的 图Ka-K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图22 (c)是图10中的La-La线矢向视图截面图。
[0058] 图23是适用于图10的侧气囊的前后方向通气部的说明图,图23(a)是关闭状态 下的透视图;图23(b)是打开状态下的透视图。
[0059] 图24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的作用的图表。
[0060] 图25是表示图9所示的车辆用侧气囊装置变形示例的,在充气器安装管上嵌入了 密封阀后的状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