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开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17261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门开闭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门开闭装置与固定于车辆的滑动门的导向辊单元协同动作而对滑动门进行开闭。导向辊单元具有导向部件和与该导向部件结合的带侧支架。门开闭装置具有树脂制的支承部件、支承于支承部件的多个带轮、以及绕挂于多个带轮的传动带。支承部件固定于车辆的车身,具有安装有导向部件的轨道部。带侧支架固定于传动带。电力驱动源使传动带移动以使导向部件沿着轨道部被导向且滑动门开闭。支承部件具有能够保持带侧支架的卡合部。
【专利说明】
门开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对滑动门进行开闭的门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门开闭装置,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门开闭装置。该门开闭装置具有固定于车辆的车身的树脂制的踏板部件。踏板部件形成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轨道。另外,在踏板部件支承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与下轨道邻接的多个带轮,并且在这些多个带轮上绕挂有带。门开闭装置还具有固定于滑动门的导向辊单元。该导向辊单元以与带一体移动的方式固定于该带,并且以沿着下轨道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该下轨道。利用驱动部件使带移动,从而滑动门开闭。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5263号公报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专利文献I的导向辊单元具有固定于带的带侧支架和安装于下轨道的导向辊,这些带侧支架以及下轨道是互相独立的零部件。在将踏板部件组装于车辆的车身时,预先将固定有带侧支架的带与多个带轮一起组装于踏板部件。在该情况下,带由于带侧支架的质量而挠曲,从而存在例如带侧支架的姿势变得不稳定而组装性降低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组装性的门开闭装置。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解决上述问题的门开闭装置是与固定于车辆的滑动门的导向辊单元协同动作而对所述滑动门进行开闭的门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导向辊单元具有导向部件和与该导向部件结合的带侧支架,所述门开闭装置包括:树脂制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构成为固定于所述车辆的车身,并具有安装有所述导向部件的轨道部;多个带轮,该多个带轮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传动带,该传动带绕挂于所述多个带轮,在该传动带固定有所述带侧支架;以及电力驱动源,该电力驱动源使所述传动带移动,以使所述导向部件沿着所述轨道部被引导且所述滑动门开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能够保持所述带侧支架的卡合部。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的仰视图。
[0012]图2是表示在图1的门开闭装置中,卡合片对带侧支架的保持状态的局部仰视图。
[0013]图3(a)是表示在图1的门开闭装置中,带侧支架的非保持状态的局部立体图;图3(b)是表示卡合片对带侧支架的保持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0014]图4是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观察图1的门开闭装置的局部主视图。
[0015]图5(a)、图5(b)、图5(c)、图5(d)是表示图1的门开闭装置的组装方法的局部仰视图。
[0016]图6是适用图1的门开闭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
[0017]图7(a)是从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观察本发明的变形方式的门开闭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7(b)是从车辆的后方观察图7(a)的门开闭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0018]图8(a)、图8(b)是用于对图7(a)的门开闭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对门开闭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将车辆的前后方向简称为“前后方向”,将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方以及下方分别简称为“上方”以及“下方”。另外,将朝向车室内方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简称为“车内侧”,将朝向车室外方的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简称“车外侧”。
[0020]如图6所示,车辆的车身10具有乘降用的开口11,对该开口 11进行开闭的滑动门16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车身1。在车辆的地板12以面对开口 11的方式形成有凹部13,并且,在该凹部13设置有作为支承部件的踏板用板17。
[0021]如图1所示,踏板用板17由树脂材料构成,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主体部21,并且具有从该主体部21的车外侧的部位向下方(在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跟前侧)延伸的作为轨道部的下轨道22。该下轨道22大致沿着主体部2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下轨道22具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且互相平行地延伸的两个纵壁。另外,踏板用板17在比下轨道22靠车内侧且与下轨道22邻接的位置处具有从主体部21向下方延伸的多个导向壁23、24、25。这些导向壁23?25以大致沿着下轨道22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设。
[0022]在主体部21上,在比下轨道22靠车内侧且与下轨道22邻接的位置设置有驱动单元30。该驱动单元30在比导向壁25靠后方的位置具有固定于主体部21的作为电力驱动源的带减速器的电动机31,并且具有由该电动机31驱动的驱动带轮单元32。另外,驱动单元30具有一对带轮即带齿的从动带轮33、34,并且具有空转带轮35。从动带轮33、34分别以能够绕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主体部21的前端以及后端。空转带轮35以能够绕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主体部21的比导向壁24靠车内侧且与导向壁24邻接的部位。
[0023]驱动单元30具有卷挂于从动带轮33、34等的作为传动带的环状的环形带齿型带36。环形带齿型带36具有接近下轨道22侧的第I部位和远离下轨道22侧的第2部位作为在两个从动带轮33、34之间大致沿着下轨道22延伸的部位。第I部位与导向壁23?25中的与下轨道22相对的部位抵接。第2部位与驱动带轮单元32啮合,并且以绕挂于空转带轮35的方式在导向壁24与空转带轮35之间通过,进一步与导向壁23中的与下轨道22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抵接。若驱动带轮单元32被电动机31驱动,则一边使从动带轮33、34等从动旋转一边使环形带齿型带36大致沿着下轨道22向与驱动带轮单元32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移动。
[0024]踏板用板17具有从主体部21向下方延伸的筋状的分隔壁26。该分隔壁26以将各相邻的导向壁23?25彼此连接的方式在环形带齿型带36的长度方向大致全长上延伸。分隔壁26配置于环形带齿型带36的第I部位与第2部位之间而使两部位彼此分隔开。
[0025]在环形带齿型带36的第I部位的规定位置(图1的状态下,导向壁25的附近的位置),设有例如由金属板构成的大致U字状的带侧支架37。该带侧支架37夹持环形带齿型带36,由此,以与环形带齿型带36—体移动的方式固定于该带36。在所述滑动门16固定有例如由金属板构成的大致臂状的门侧支架38,并且,该门侧支架38与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下轨道22的导向部件39连结。该导向部件39紧固于带侧支架37。因而,若带侧支架37与环形带齿型带36—起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则滑动门16与导向部件39以及门侧支架38—起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带侧支架37、门侧支架38、以及导向部件39构成导向辊单元GR。导向部件39具有一对辊39a,一对辊39a能够绕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且能够在所述下轨道22上滚动,引导部件39对滑动门16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导向。
[0026]接着,对带侧支架37与导向部件39的结合方法进行说明。
[0027]如图2、图3(a)以及图3(b)所示,所述主体部21在导向壁25附近的位置具有从车外侧的端面朝向车内侧凹陷的大致四边形的收容凹部27,并且,具有从该收容凹部27的前侧的内壁面的下端朝向后方延伸的作为卡合部的卡合片28。在卡合片28的后端(顶端)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爪部28a。主体部21在收容凹部27的后方且与该收容凹部27邻接的位置具有从车外侧的端面朝向车内侧凹陷的大致圆弧状的作业用凹部21 a。在主体部21的车外侧端形成有大致倾斜状的导向凹部29,导向凹部29随着从作业用凹部21a朝向收容凹部27而从下端面朝向上方凹陷。如与图4 一并所示那样,在卡合片28的上方、即卡合片28与主体部21的底面之间形成有槽部28b,该槽部28b在利用导向凹部29而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扩大的状态下向斜后方敞开。
[0028]主体部21在比作业用凹部21a靠后方的位置且位于下轨道22内的位置具有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贯通的大致长圆形的作业用孔21b。下轨道22具有设置于比作业用孔21b还靠后方的位置的投入口 22a。投入口 22a是将下轨道22中的靠车外侧的纵壁切除成大致四边形而形成的。下轨道22的内部在投入口 22a与车外侧连通。
[0029]所述带侧支架37具有:夹持环形带齿型带36的固定部37a;从该固定部37a向前方延伸且向车外侧延伸的大致L字状的第I结合片37b;以及从固定部37a向斜后方的车外侧延伸的大致臂状的第2结合片37c。第I结合片37b的顶端跨过下轨道22并超过主体部21而向车外侧突出,第2结合片37c的顶端位于下轨道22的下方。固定部37a自不待言位于比下轨道22靠车内侧的位置。在第I结合片37b的两顶端部以及第2结合片37c的两顶端部分别形成有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贯通的大致圆形的第I结合孔37d以及第2结合孔37e。
[0030]在踏板用板17相对于车身10(凹部13)的组装前的状态下,带侧支架37在固定部37a将环形带齿型带36扭曲并且带侧支架37倾斜以使得第I结合片37b的顶端上升,该第I结合片37b的顶端插入到槽部28b。将此时的带侧支架37的位置称为“保持位置”。带侧支架37在由槽部28b(卡合片28)将向下方以及向前方的移动一起限制的状态下保持于卡合片28。此时,带侧支架37的向环形带齿型带36的扭曲方向的旋转被一并限制。在随着带侧支架37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一边使环形带齿型带36扭曲一边使第I结合片37b相对于卡合片28卡合以及脱离时,该第I结合片37b的卡合和脱离被导向凹部29引导。例如,如图4中箭头所示那样,在为了使第I结合片37b与卡合片28卡合而使带侧支架37向前方移动时,一边以第I结合片37b沿着导向凹部29移动的方式使环形带齿型带36扭曲、一边使第I结合片37b进入槽部28b。
[0031]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使带侧支架37以及导向部件39互相结合时,如图2所示,在带侧支架37保持于卡合片28的状态下使下轨道22等朝向下侧,在该状态下使踏板用板17与车身1结合。
[0032]接下来,如从图2向图5(a)的变化所示,通过使带侧支架37向后方移动,一边将第I结合片37b的顶端引导至导向凹部29—边使第I结合片37b的顶端从槽部28b(卡合片28)脱离,使该第I结合片37b到达作业用凹部21a。此时,第2结合片37c的第2结合孔37e与作业用孔21b大致同心地配置。因而,在该状态下,第I结合孔37d的周围的作业空间通过作业用凹部21a被扩张,利用作业用孔21b在第2结合孔37e的上方确保作业空间。将此时的带侧支架37的位置称为“组装位置”。自不待言带侧支架37从保持位置朝向组装位置的移动方向、SP从卡合片28释放带侧支架37时的该带侧支架37的移动方向与滑动门16的开方向一致。
[0033]所述分隔壁26在导向壁25的后方且与该导向壁25邻接的位置具有以向车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26a。利用该弯曲部26a,使位于组装位置的带侧支架37的固定部37a的位置处的下轨道22与分隔壁26之间的距离比位于保持位置的带侧支架37的固定部37a的位置处的下轨道22与分隔壁26之间的距离大。也就是说,若将位于组装位置的带侧支架37的固定部37a的位置处的下轨道22与分隔壁26之间的距离表示为L1、将位于保持位置的带侧支架37的固定部37a的位置处的下轨道22与分隔壁26之间的距离表示为L2,则满足Ll>L2的关系。
[0034]接下来,如图5(b)所示,在相对于车身10从车外侧组装滑动门16时,以前方的辊39a比后方的辊39a靠车内侧的方式使导向部件39相对于门侧支架38倾斜,从投入口 22a将两辊39a依次投入下轨道22内,而后将两辊39a安装于下轨道22内。此时,导向部件39经由在下轨道22的靠车外侧的纵壁与同其相对的凹部13的面之间的车辆的高度方向的间隙通过,而避免与凹部13的面等干涉。在相对于车身10组装滑动门16时,自不待言该滑动门16位于与开状态相当的位置。
[0035]接下来,如图5(c)所示,一边使安装到下轨道22内的两辊39a沿着下轨道22向前方滚动、一边使导向部件39(滑动门16)向前方移动。此时,使位于组装位置的带侧支架37预先向车内侧移动直到其固定部37a与分隔壁26抵接为止,从而带侧支架37从导向部件39的移动轨迹极力退避,因而,可避免导向部件39与带侧支架37之间的干涉。尤其是,如前所述那样由于弯曲部26a的存在,位于组装位置的带侧支架37的固定部37a的位置处的下轨道22与分隔壁26之间的距离(LI)被扩大,从而,能够使带侧支架37相对于下轨道22更大幅度地位移。因此,能够使带侧支架37更大程度地从导向部件39的移动轨迹退避。
[0036]如图5(d)所示,若随着导向部件39(滑动门16)的向前方的移动,两辊39a分别到达第I结合片37b以及第2结合片37c的上方,则两辊39a—起通过投入口 22a。因此,两辊39a通过投入口 22a而不会从下轨道22脱落。接下来,使紧固件(螺栓等,省略图示)沿着作业用凹部21a从上方贯通导向部件39且插入第I结合孔37d并紧固。另外,使紧固件(螺栓等、省略图示)沿着作业用孔21b从上方贯通导向部件39且插入第2结合孔37e并紧固。由此,带侧支架37以及导向部件39相互结合。作业用凹部21a以及作业用孔21b以确保供紧固件的紧固作业用的工具插入的空间的方式发挥功能。
[0037]在带侧支架37与导向部件39结合后,投入口22a被适当的遮蔽板(省略图示)封闭。由上,两辊39a能够在下轨道22的大致全长上滚动,从而滑动门16被支承成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自如。
[0038]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39]在将处于预先固定有带侧支架37的环形带齿型带36与从动带轮33、34等一起组装好的状态的踏板用板17固定于车身10(凹部13)时,通过利用卡合片28保持带侧支架37,使该带侧支架37的姿势稳定化。由此,可抑制因例如带侧支架37由于自重垂下而引起该带侧支架37与周边零部件干涉或夹入车身10与踏板用板17之间这样的状况,组装性得以提高。
[0040]如以上详细论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0041 ] (I)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带侧支架37的姿势稳定化,能够提高组装性。此外,在将踏板用板17固定于车身10之后,在使带侧支架37在从卡合片28释放了的状态下与导向部件39结合,从而不会影响滑动门16的开闭动作。
[0042](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卡合片28释放带侧支架37时,该带侧支架37朝向与滑动门16的开方向一致的方向移动。因此,在该释放完成的位置(组装位置)使带侧支架37以及导向部件39相互结合时,滑动门16成为更加敞开的状态,从而能够与作业空间扩大相对应地进一步提尚组装性。
[0043]或者,例如即使从释放完成的位置不使带侧支架37的移动方向反向,也能够使带侧支架37与导向部件39相互结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性。
[0044](3)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带侧支架37与导向部件39的结合作业的组装位置在滑动门16的开闭方向上配置于卡合片28与投入口 22a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因此,在使带侧支架37与导向部件39相互结合时,从投入口 22a将辊39a投入到下轨道22内的导向部件39朝向与滑动门16的闭方向一致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在带侧支架37与导向部件39相互结合时,使这些带侧支架37以及导向部件39以在滑动门16的开闭方向上互相靠近的方式分别移动。因而,能够一起抑制带侧支架37以及导向部件39的移动距离,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性。
[0045]另外,通过导向部件39朝向与滑动门16的闭方向一致的方向移动,从而两辊39a从投入口 22a远离。因此,可抑制两辊39a从下轨道22脱落,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性。
[0046](4)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带侧支架37向从卡合片28释放的方向移动,导向凹部29以使带侧支架37的顶端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向远离踏板用板17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导向。因而,在利用卡合片28限制带侧支架37(第I结合片37b)的顶端向下方移动时,该顶端被导向凹部29引导以使该顶端靠近踏板用板17。因而,在将处于预先固定有带侧支架37的环形带齿型带36与从动带轮33、34等一起组装好的状态的踏板用板17固定于车身10(凹部13)时,带侧支架37的顶端与踏板用板17更加紧密贴合,能够降低该顶端与周边零部件干涉的可能性。
[0047](5)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导向部件39结合前的带侧支架37例如能够与下轨道22错开,直至相对于环形带齿型带36的固定位置(即固定部37a)与分隔壁26抵接。带侧支架37位于组装位置时比位于保持位置时更能够相对于下轨道22较大程度地错开。由此,在将带侧支架37以及导向部件39在组装位置相互结合时,S卩、例如在从投入口 22a将辊39a投入到下轨道22内的导向部件39朝向带侧支架37移动时,能够预先使该带侧支架37相对于下轨道22更大程度地错开。因此,能够抑制带侧支架37与导向部件39的干涉。
[0048](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处于预先固定有带侧支架37的环形带齿型带36与从动带轮33、34等一起组装好的状态的踏板用板17输送而固定于车身10或滑动门16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带侧支架37与周边零部件干涉的可能性。
[0049](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卡合片28保持带侧支架37的状态下,环形带齿型带36被扭曲,因此,在环形带齿型带36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第I结合片37b被施力以与卡合片28抵接。因而,能够更切实地限制带侧支架37向环形带齿型带36的扭曲方向旋转。另外,通过环形带齿型带36的扭曲和张力之间的协同动作,能够一并限制带侧支架37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0050](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I结合片37b与卡合片28抵接的状态下,爪部28a位于第I结合片37b的后方,从而能够利用爪部28a轻微地限制带侧支架37的向后方的移动。
[0051]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样变更。
[0052].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依据上述的踏板用板17的构造的踏板用板40,在与位于保持位置的带侧支架37的固定部37a匹配的位置具有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贯通的大致四边形的保持孔41。该保持孔41的前后方向的开口宽度设定成与固定部37a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同等,保持孔4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开口宽度设定成与固定部37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同等。另外,踏板用板40具有作为卡合部的一对卡合爪42,一对卡合爪42以从保持孔41的前方以及后方的两内壁面的下端中央部起互相相对的方式沿着前后方向突出。也就是说,卡合爪42配置成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环形带齿型带36的移动轨迹错开。带侧支架37的固定部37a相对于第I结合片37b以及第2结合片37c向上方延伸,在由固定部37a夹持着的环形带齿型带36的上方形成沿着前后方向贯通的通孔37f。
[0053]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带侧支架37临时固定于踏板用板40时,首先,在保持孔41的下方配置固定部37a。并且,如图8(a)所示,例如固定部37a以其前端比后端上升的方式倾斜,前侧的卡合爪42卡挂于通孔37f的前端。接下来,如图8(b)所示,固定部37a以成为大致水平的方式使该后端上升,后侧的卡合爪42卡挂于通孔37f的后端。由此,固定部37a的上端嵌入保持孔41。
[0054]根据以上内容,带侧支架37卡合而保持于两卡合爪42。因而,在将处于该状态的踏板用板17固定于车身10(凹部13)时,可使带侧支架37的姿势稳定化。在将踏板用板17与车身10结合之后,从保持孔41的上方将固定部37a下方推压,或者将该固定部37a拉向下方,使该固定部37a从两卡合爪42脱离。该脱离既可以利用各卡合爪42弹性变形来实现,也可以利用各卡合爪42断裂来实现。之后,将依据上述实施方式而在下轨道22将安装了两辊39a的导向部件39与带侧支架37结合。
[0055]因而,即使如此变更,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1)、(6)同样的效果。尤其是,各卡合爪42配置成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通常的环形带齿型带36的移动轨迹错开,因此,在释放带侧支架37之后,不会阻碍环形带齿型带36的移动。
[0056].下轨道(22)与分隔壁(26)之间的宽度朝向上方缩小,也可以在该宽度缩小的部位,下轨道和分隔壁夹持带侧支架37。即、下轨道和分隔壁也可以构成卡合部。
[0057]即使如此变更,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I)、(6)同样的效果。另外,该情况的卡合部配置成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通常的环形带齿型带36的移动轨迹错开,因此,在释放带侧支架37之后,不会阻碍环形带齿型带36的移动。这样,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所述卡合部。
[005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导向部件39结合前的带侧支架37未必需要错开到相对于环形带齿型带36的固定位置(即固定部37a)与分隔壁26抵接为止,也可以仅错开成靠近该分隔壁26。
[00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位于组装位置的带侧支架37的固定部37a的位置处的下轨道22与分隔壁26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比位于保持位置的带侧支架37的固定部37a的位置处的下轨道22与分隔壁26之间的距离缩小,也可以互相同等。另外,也可以省略分隔壁26。
[006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可在卡合片28的上方确保能够将带侧支架37(第I结合片37b)的顶端保持的车辆的高度方向的空间,也就可以省略导向凹部29。
[006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侧支架37的组装位置也可以是投入口22a的位置或比投入口 22a的位置靠后方的位置。
[006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卡合片28释放带侧支架37时的该带侧支架37的移动方向也可以与滑动门16的闭方向一致。
[006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合片28也可以在例如带侧支架37与导向部件39结合后去除。
[006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带轮和传动带的组合,替代从动带轮33、34和环形带齿型带36的组合,既可以采用例如无齿的带轮和无齿的环形带或金属丝的组合,也可以采用链轮和链条的组合。
[006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踏板用板17兼用作支承部件,但也可以与踏板用板17独立地设置树脂制的支承部件。
【主权项】
1.一种门开闭装置,是与固定于车辆的滑动门的导向辊单元协同动作而对所述滑动门进行开闭的门开闭装置,其中,所述导向辊单元具有导向部件和与该导向部件结合的带侧支架,所述门开闭装置包括: 树脂制的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构成为固定于所述车辆的车身,并具有安装有所述导向部件的轨道部; 多个带轮,该多个带轮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 传动带,该传动带绕挂于所述多个带轮,在该传动带固定有所述带侧支架;以及电力驱动源,该电力驱动源使所述传动带移动,以使所述导向部件沿着所述轨道部被引导且所述滑动门开闭,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能够保持所述带侧支架的卡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开闭装置,其中, 从所述卡合部释放所述带侧支架时的该带侧支架的移动方向与所述滑动门的开方向一 Sc 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导向部件具有能够在所述轨道部上滚动的辊, 所述轨道部具有容许将所述辊投入所述轨道部内的投入口, 进行所述带侧支架以及所述导向部件的结合作业的组装位置在所述滑动门的开闭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投入口之间的中间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门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带侧支架具有固定于所述传动带的固定部和远离该固定部的顶端, 所述卡合部能够以限制所述带侧支架的所述顶端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所述带侧支架,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导向凹部,随着所述带侧支架向从所述卡合部释放的方向移动,该导向凹部能够将所述带侧支架的所述顶端引导成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向远离所述支承部件的方向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传动带具有接近所述轨道部侧的第I部位和远离所述轨道部侧的第2部位,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将所述传动带中的所述第I部位和所述第2部位彼此分隔开的分隔壁, 所述带侧支架具有固定于所述传动带的固定部, 位于所述组装位置的所述带侧支架的所述固定部的位置处的所述轨道部与所述分隔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由所述卡合部保持于保持位置的所述带侧支架的所述固定部的位置处的所述轨道部与所述分隔壁之间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部配置成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传动带的移动轨迹错开。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贯通的保持孔, 所述卡合部是从所述保持孔的内壁突出的卡合爪,该卡合爪能够卡挂于所述带侧支架。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开闭装置,其中, 所述传动带具有接近所述轨道部侧的第I部位和远离所述轨道部侧的第2部位,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将所述传动带中的所述第I部位和所述第2部位彼此分隔开的分隔壁, 所述轨道部与所述分隔壁之间的宽度朝向车辆的上方缩小,所述轨道部和所述分隔壁以在该宽度缩小了的部位夹持所述带侧支架的方式构成所述卡合部。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门开闭装置,其中, 在所述卡合部保持所述带侧支架的状态下,所述传动带被扭曲。
【文档编号】B60R3/00GK105873781SQ201480070404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2日
【发明人】酒井伸, 铃木诚, 铃木诚一, 中西英介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