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24613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载线板和压线板,载线板为立式结构,电源线平行固定在载线板上、下侧;在无轨电车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转动机构,在转动机构上分别设置有四连杆机构,在四连杆机构的上端安装有横向旋转电机,在横向旋转电机的转轴上固定有电机箱,在电机箱内安装有竖向旋转电机,在竖向旋转电机的转轴上固定有所述压线板。本发明采用了上下重叠铺线法,因此可以在十字路口形成交叉互通,也可铺设多条线路使无轨电车动能最大化、是形成了道路电气化的重要因素。可以用双动能汽车来逐步完成市区、高速、国道和城乡的道路改造。
【专利说明】
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气化道路布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无轨电车的双侧式电气化道路交通线路互换机械臂。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量、和客流量的提升使我们需要更大的运力,可是我们石油危机和环境的污染却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反比例,因此我们发展清洁能源的机车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趋势。
[0003]传统的无轨电车的铺线方式是平行双线铺设法,其弊端是无法在路口形成互通,因此也没有得到道路电气化的最基本的技术要求、所以给无轨电车带来了很大的限制,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人提出把无轨电车的潜能完全开发出来、只是简单的用于了城市的内线客运。
[0004]本
【发明内容】
: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电气化道路交通路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包括被吊装用于固定电源线的载线板和安装在无轨电车上部并与电源线连接的压线板,所述载线板为立式结构,电源线平行固定在载线板上、下侧;在无轨电车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转动机构,在转动机构上分别设置有连杆机构,在连杆机构的上端安装有横向旋转电机,在横向旋转电机的转轴上固定有电机箱,在电机箱内安装有竖向旋转电机,在竖向旋转电机的转轴上固定有所述压线板;同时在车体,和压线板上设置有方向感应器,在每个转向机构两侧分别设置有接触开关,方向感应器和各接触开关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转动机构的驱动电机、横向旋转电机和竖向旋转电机和压力装制连接。所述方向感应器是位于车体上侧用于检测车体角度的角度感应器,或者是设置在方向轮或方向杆上的角度感应器。右侧连杆机构的压线板位于车体左侧,左侧四连杆机构的压线板位于车体右侧。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一个安装在无轨电车上端的转盘,转盘轴上或转盘边缘设置有齿轮,并与驱动电机连接。在所述转动机构与连杆之间连接有可起减震作用的压力装置。所述载线板包括直线式载线板和弧形载线板。所述载线板在交汇处设置让位孔,电源线从让位孔上侧布线。
[0007]有益效果:本发明是在现有的无轨电车技术上做出改动,使无轨电车更具有实用性。本发明是采用了上下重叠铺线法,因此可以在十字路口形成交叉互通,也可铺设多相电源线路使无轨电车动能最大化,是形成了道路电气化的重要因素。此线路可以在两个车道的中间吊装,是双侧接触式的线路。车辆可以在线路下通过本发明装置自由的转换车道、也就是说当一辆无轨电车在一面车道上行驶时,他所对应的是单侧线路,不会影响另一侧任何方式(超车、逆行)的通行。也可在十字路口形成互通,因此使用这种线路的无轨电车和传统汽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他只需要在现有的公路上铺设线路,不需要改变现有道路,同时他也是一个接触式电网,可以很方便的接入和收起。因此可以用双能源汽车来逐步完成市区、高速、国道和城乡的道路改造。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09]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0]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1]图4是本发明在十字路口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2]图5是图4的十字路口让位孔结构示意图;
[0013]图6是压线板切面图。
[0014]图中标号I为无轨电车,2为从动锥齿轮,3为驱动电机,4为主动锥齿轮,5为下支座,6为四连杆,7为上支座,8为电机箱,9为让位孔,10为压线板,11为直线式载线板,12为电源线,13为挂线导体,14为横向转动电机,15为竖向转动电机,16为齿轮组,17为转轴,18为转弯辅助弧形载线板,19为减震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参见图1和图2,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包括被吊装用于固定电源线的载线板,载线板为立式结构,电源线平行固定在载线板上、下侧。参见图4,载线板包括直线式载线板11和转弯辅助弧形载线板18。参见图5,载线板在交汇处设置让位孔9,以便交汇的其他载线板通过,电源线12从让位孔9上侧布线。
[0016]在无轨电车上部安装有压线板10及其组件。具体结构参见图1-图3,在无轨电车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转动机构,该转动机构的结构形式,例如可以是安装在无轨电车上部的从动锥齿轮2,驱动电机3在工作时有一个恒定的外推力。来保证压线板和线路之间有一个恒定压力。输出轴上安装有主动锥齿轮4,主动锥齿轮4与从动锥齿轮2相啮合。在从动锥齿轮2上固定有下支座5,下支座5上设置有连杆机构6和减震机构19 (电动液压机构和机械弹簧装置,电动液压装置用来进行粗调,机械弹簧起减振作用)连接与下支座5和连杆机构6。在连杆机构6的上端连接有上支座7。上支座7的空腔内安装有横向旋转电机14,在横向旋转电机14的转轴通过齿轮组16与电机箱8连接,在电机箱8内安装有竖向旋转电机15,在竖向旋转电机15的转轴17上固定有所述压线板。右侧连杆机构的压线板位于车体的左侧,左侧连杆机构的压线板位于车体的右侧。
[0017]同时,在无轨电车I上设置有方向感应器来调节的外推力的大小,或者在每个转向机构两侧分别设置有接触开关,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转动机构的驱动电机、(横向旋转电机和)竖向旋转电机连接。方向感应器可以是位于车体上侧用于检测车体角度的角度感应器,或者是设置在方向轮或方向杆上的角度感应器。另外,在转动机构下支座与连杆之间连接有减震机构19。
[0018]当车辆转向时,角度感应器向控制器发出左转或右转信号,控制器使驱动电机15工作,(也可以连接转向灯开关)当驱动电机15工作时会产生一个恒定力,带动从动齿轮旋转,当从动锥齿轮旋转时,使压线板10的前端和线路之间形成一个开和角,这样可以使压线板10顺利的通过让位孔衔接与转弯辅助弧形载线板来完成左、右转向。
[0019]当车辆正常行驶在线路的一侧时他所形成的是单侧压型板压线,只有在车辆向线下靠拢需要在线下切换车道(超车)时,线路会对压线板形成一个反压使机械臂反转回至左侧车体正上方(也是右侧接触臂上的压线板正上方时)。这时左侧接触臂触及触点开关,使停留在左侧的右侧机械臂电源打开,使右侧接触臂上的压线板升起,同时打开3号驱动电机工作,当压线板触及载线板时会触发19号压力装置的触点开关,调节高度和压力。这时会形成双侧压线板压线,当左侧机械臂反转回至车辆右侧,左侧接触臂会触及另一触点开关,关闭左侧接触臂电源,同时,左侧接触臂上电机14驱动齿轮放下压线板10、使左侧接触臂停留至车上方右侧位置。如反方向切换车道则反之。在十字路口直行时,单侧压线板压线保持不变,从让位孔中穿过即可。
[0020]当车辆转向时,角度感应器向控制器发出左转或右转信号,控制器使驱动电机15工作,(也可以连接转向灯开关)当驱动电机15工作时会产生一个恒定力,带动从动齿轮旋转,当从动锥齿轮旋转时,,使压线板10的前端和线路之间会形成一个开和角,这样可以使压线板10顺利的通过让位孔衔接与转弯辅助弧形载线板来完成左、右转向。
[0021]由于压线板的宽度大于让位孔的宽度,可以保持中途不断电,如果在直行时车辆的另一侧还有一条双侧式线路时,如需要切换至另一条线路时,可人工打开一设置开关,使车辆的另一侧机械臂强制打开接入另一条线路,然后人工打开另一设置开关使另一侧机械臂强制回收至预定位置。
【主权项】
1.一种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包括被吊装用于固定电源线的载线板和安装在无轨电车上部并与电源线连接的压线板,其特征是:所述载线板为立式结构,电源线平行固定在载线板上、下侧;在无轨电车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转动机构,在转动机构上分别设置有四连杆机构,在四连杆机构的上端安装有横向旋转电机,在横向旋转电机的转轴上固定有电机箱,在电机箱内安装有竖向旋转电机,在竖向旋转电机的转轴上固定有所述压线板;同时在车体上设置有方向感应器,在每个转向机构两侧分别设置有接触开关,方向感应器和各接触开关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转动机构的驱动电机、横向旋转电机和竖向旋转电机连接。所述方向感应器是位于车体上侧用于检测车体角度的角度感应器,或者是设置在方向轮或方向杆上的角度感应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其特征是:右侧四连杆机构的压线板位于载线板左侧,左侧四连杆机构的压线板位于载线板右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其特征是: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一个安装在无轨电车上端的转盘,转盘轴上或转盘边缘设置有齿轮,并与驱动电机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其特征是:在所述转动机构与四连杆之间连接有减震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其特征是:所述载线板包括直线式载线板和弧形载线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轨电车双侧式线路互换机械臂,其特征是:所述载线板在交汇处设置让位孔,电源线从让位孔上侧布线。
【文档编号】B60L5/22GK105882423SQ201510031623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2日
【发明人】张利明, 裴中喜, 刘同根, 彭素芬, 王连水, 马茂彬
【申请人】张利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