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高度调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38763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车辆高度调整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包括改变器、检测器和控制器。改变器构造成改变车辆的车体与车辆的车轮的轮轴的相对位置。检测器构造成检测相对位置。控制器构造成基于由检测器检测的检测值控制改变器以改变相对位置,从而控制作为车辆高度的车体的高度。控制器构造成:当在检测器中存在故障的可能性时,控制改变器以维持车辆高度。
【专利说明】
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日本审查专利申请N0.8-22680公开了一种车辆高度调整装置,该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在行驶时期增加摩托车的高度、并且在停止时期降低摩托车的高度,以有助于骑车人或乘客骑上摩托车和从摩托车下来。
[0003]该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响应于摩托车的行驶速度而自动改变摩托车的高度。具体地,当摩托车的速度达到设定速度时,该车辆高度调整装置自动增加摩托车的高度,并且当摩托车的速度变为设定速度或低于设定速度时,该车辆高度调整装置自动降低摩托车的高度。在摩托车的高度调整中,驱动电磁致动器进行操作。

【发明内容】

[0004]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包括改变器、检测器和控制器。改变器构造成改变车辆的车体与车辆的车轮的轮轴的相对位置。检测器构造成检测相对位置。控制器构造成基于由检测器检测的检测值控制改变器以改变相对位置,从而控制作为车辆高度的车体的高度。控制器构造成:当在检测器中存在故障的可能性时,控制改变器以维持车辆高度。
【附图说明】
[0005]当关联附图进行考虑、通过参考下面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更好理解时,将更容易获得对本发明及其所带来的许多优点的更加完整的理解,
[0006]其中:
[0007]图1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摩托车的示意性构造;
[0008]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前叉的截面图;
[0009]图3是图2所示的部分II1-1II的放大图;
[0010]图4是图3所示的部分IV的放大图;
[0011]图5图不出在压缩冲程时前叉如何操作;
[0012]图6图示出在回弹冲程时前叉如何操作;
[0013]图7图示出处于第一切换状态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中的油的流动;
[0014]图8图示出处于第二切换状态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中的油的流动;
[0015]图9图示出处于第三切换状态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中的油的流动;
[0016]图10图示出处于第四切换状态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中的油的流动;
[0017]图1lA图示出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第一连通通道、第二连通通道和第三连通通道是否是打开或是关闭;
[0018]图1lB图示出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第一连通通道、第二连通通道和第三连通通道是否是打开或是关闭;
[0019]图1lC图示出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第一连通通道、第二连通通道和第三连通通道是否是打开或是关闭;
[0020]图12是控制器的块图;
[0021 ]图13是通道切换单元控制器的块图;
[0022]图14A是图示出由于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的故障而发生的示例性事件的时间图;
[0023]图14B是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故障检测器的控制详情的时间图;以及
[0024]图15是由故障检测器进行的控制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其中,在各个图中,相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的相应或相同的元件。
[0026]图1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摩托车I的示意性构造。
[0027]摩托车I包括前轮2、后轮3和本体10。前轮2是位于摩托车I的前侧的车轮。后轮3是位于摩托车I的后侧的车轮。本体10包括诸如框架11、手柄12、发动机13和座椅19这样的部件。框架11限定摩托车I的构架。
[0028]摩托车I包括两个前叉21。一个前叉21位于前轮2的右侧,并且另一个前叉21位于前轮2的左侧。前叉21是将前轮2与本体10互相结合的悬挂装置的实例。摩托车I包括两个后悬挂22。一个后悬挂22位于后轮3的右侧,并且另一个后悬挂22位于后轮3的左侧。后悬挂22将后轮3与本体10互相结合。图1仅图示出位于摩托车I的右侧的前叉21和后悬挂22。前叉21和后悬挂22是改变车体10相对于前轮2的轮轴的位置和本体10相对于后轮3的轮轴的位置的改变器的实例。
[0029]摩托车I包括两个支架14和轴15。轴15安置在两个支架14之间。两个支架14分别保持位于前轮2的右侧的前叉21和位于前轮2的左侧的前叉21。轴15由框架11可旋转地支撑。
[0030]摩托车I包括控制器70。控制器70通过控制各个前叉21的后述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和各个后悬挂22的后述的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而控制摩托车I的高度。
[0031]摩托车I还包括前轮旋转检测传感器31和后轮旋转检测传感器32。前轮旋转检测传感器31检测前轮2的旋转角。后轮旋转检测传感器32检测后轮3的旋转角。
[0032]前叉21的构造
[0033]下面将详细描述各个前叉21。
[0034]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前叉21的截面图。
[0035]根据该实施例的前叉21是所谓的安置在摩托车I的本体10与前轮2之间从而支撑前轮2的直立前叉。直立前叉21包括外部件110(稍后详细描述)和内管210(稍后详细描述)。外部件110安置在前轮2侧,并且内管210安置在车体10侧。
[0036]前叉21包括轮轴侧单元100和本体侧单元200。轮轴侧单元100包括外部件110,并且安装在前轮2的轮轴上。本体侧单元200包括内管210,并且安装在本体10上。前叉21还包括前轮弹簧500。前轮弹簧500安置在轮轴侧单元100与本体侧单元200之间,以吸收由于路面不平而引起的传递到前轮2的振动。
[0037]外部件110和内管210是同轴的中空筒状部件。在下文中有时候将各个筒部的中心线的方向(即,轴向)称为“垂直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将本体10侧称为上侧,并且有时候将前轮2侧称为下侧。通过使轮轴侧单元100与本体侧单元200在垂直方向(轴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前叉21在支撑前轮2的同时吸收由于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
[0038]轮轴侧单元100的构造
[0039]轮轴侧单元100包括外部件110、衰减力生成单元130、杆150和杆保持部件160。外部件110安装在前轮2的轮轴上。衰减力生成单元130利用油的粘性阻力生成衰减力。杆150保持衰减力生成单元130 ο杆保持部件160保持杆150的下侧端部。
[0040]轮轴侧单元100还包括球166和限制部件167。球166具有球状,并且安置在杆保持部件160的后述的轴向凹部161a中。限制部件167限制球166的移动。
[0041]轮轴侧单元10还包括弹簧支撑部件170、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和引导部件190。弹簧支撑部件170支撑前轮弹簧500的下侧端部。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保持弹簧支撑部件170。引导部件190引导内管210在轴向上移动。
[0042]外部件110的构造
[0043]外部件110包括中空的筒状部111和轮轴支架112。中空的筒状部111具有中空筒状,以将内管210插入到中空筒状内。轮轴支架112能够安装于前轮2的轮轴。
[0044]中空的筒状部111在其上端处包括油密封部113和滑动衬套(bush)114。油密封部110密封内管210的外表面与中空的筒状部111之间的间隙。滑动衬套114使中空的筒状部111与内管210的外表面之间的滑动接触平滑。
[0045]轮轴支架112具有轴向通孔112a和轮轴安装孔112b。轴向通孔112a朝向轴向,以将杆保持部件160通过轴向通孔112a插入。轮轴安装孔112b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贯通轮轴支架112,以收纳前轮2的轮轴。
[0046]衰减力生成单元130的构造
[0047]衰减力生成单元130包括活塞131、上端侧阀136和下端侧阀137。活塞131限定稍后描述的形成在筒部230内侧空间中的操作油室50。上端侧阀136安置在活塞131的上侧端部。下端侧阀137安置在活塞131的下侧端部。衰减力生成单元130还包括活塞螺栓140和螺母145。活塞螺栓140支撑活塞131、上端侧阀136、下端侧阀137和其它部件。螺母145拧固在活塞螺栓140上,以确定活塞131、上端侧阀136、下端侧阀137和其它部件的位置。
[0048]活塞131是中空的筒状部件,并且在其外表面上具有密封筒部230与活塞131之间的间隙的气密(hermetic)部件。活塞131还具有作为在轴向上开口的通孔的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活塞131包括第一径向导管134和第二径向导管135。第一径向导管134在活塞131的上侧端部处径向延伸,并且与第一通孔132连通。第二径向导管135在活塞131的下侧端部处径向延伸,并且与第二通孔133连通。各个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的数量的不受限制的实例是三个。三个第一通孔132和三个第二通孔133均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安置,并且分别安置在对应于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的位置处。
[0049]上端侧阀136由堆叠的大致碟状的金属板构成。通孔贯通堆叠的金属板的中心。活塞螺栓140的后述的轴141通过通孔插入。上端侧阀136阻塞第二通孔133,并且使第一通孔132 开口。
[0050]下端侧阀137由堆叠的大致碟状的金属板构成。通孔贯通堆叠的金属板的中心。活塞螺栓140的后述的轴141通过通孔插入。下端侧阀137阻塞第一通孔132,并且使第二通孔133 开口。
[0051]活塞螺栓140包括轴141和基部142。轴141安置在活塞螺栓140的上端侧,并且具有实心圆柱状。基部142安置在活塞螺栓140的下端侧,并且具有比轴141的半径大的半径的实心圆柱状。在活塞螺栓140中,凹部143在深度上从基部142的下侧端面到轴141形成。
[0052]轴141具有形成在轴141的上侧端部处的阳螺纹。阳螺纹拧固在形成于螺母145的阴螺纹上。
[0053]凹部143具有形成在凹部143的下侧端部处的内表面上的阴螺纹。阴螺纹收纳形成在杆150的上侧端部上的阳螺纹。在凹部143的上侧端部处,形成径向通孔144。径向通孔144径向贯通凹部143,以使得凹部143能够与轴141的外部连通。
[0054]阴螺纹146形成在螺母145的上侧端部上。阴螺纹146收纳活塞螺栓140的阳螺纹。凹部147形成在阴螺纹146下方。凹部147从螺母145的下侧端面凹入一定深度,并且具有比阴螺纹146的足部的半径大的半径的实心圆柱状。在螺母145中,形成径向通孔148。径向通孔148径向贯通螺母145,以使得螺母145的外部能够与凹部147连通。
[0055]利用在上文中描述的构造,在杆150的上侧端部的阳螺纹拧固在活塞螺栓140的凹部143的阴螺纹上的情况下,衰减力生成单元130保持在杆150上。活塞131通过活塞131的外表面上的气密部件与筒部230的内表面接触。从而,活塞131将第一油室51和第二油室52限定在筒部230内的空间中。第一油室51比活塞131高,并且第二油室52比活塞131低。
[0056]杆150的构造
[0057]杆150具有中空的筒状部件,并且在杆150的外表面的上侧端部和下侧端部处具有阳螺纹。杆150的上侧端部的阳螺纹拧固在衰减力生成单元130的活塞螺栓140上。杆150的下侧端部的阳螺纹拧固在阴螺纹161d上。阴螺纹161d形成在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安置在杆保持部件160的上端侧。锁定螺母155拧固在杆150的下侧端部的阳螺纹上。从而,使杆150固定在杆保持部件160上。
[0058]在杆150的下侧端部处,杆150还具有形成在杆150的内表面上的阴螺纹。
[0059]杆保持部件160的构造
[0060]杆保持部件160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实心圆柱部。即,杆保持部件160包括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下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2和中间的实心圆柱部163。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安置在杆保持部件160的上侧端部处。下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2安置在杆保持部件160的下侧端部处。中间的实心圆柱部163安置于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与下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2之间。
[0061 ] 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具有轴向凹部161a、径向凹部161b和径向通孔161c。轴向凹部161a在轴向上从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的上侧端面凹入一定深度。径向凹部161b从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的外表面遍及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的外周径向凹入一定深度。径向通孔161c在径向上贯通轴向凹部161a和径向凹部161b。
[0062]轴向凹部161a具有阴螺纹161d,阴螺纹161d收纳杆150的下侧端部上的阳螺纹。轴向凹部16 Ia还具有倾斜面161 e。倾斜面161 e相对于轴向倾斜,即,倾斜面161 e的内径在下侧方向上逐渐减小。
[0063]在上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1的下侧端部上,形成阳螺纹161f。阳螺纹161f拧固在阳螺纹181上,稍后描述阳螺纹181,并且阳螺纹181形成在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上。
[0064]中间的实心圆柱部163具有比外部件110的轴向通孔112a的内径小的直径。从而,中间的实心圆柱部163嵌合在外部件110的轴向通孔112a中。
[0065]在下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2的外表面上,形成阳螺纹162a。
[0066]在位于下端侧的实心圆柱部162上的阳螺纹162a拧固在螺母165上的情况下,杆保持部件160固定在外部件110上。螺母165通过外部件110的轴向通孔112a插入。
[0067]限制部件167的构造
[0068]限制部件167是阶状的中空筒状部件。限制部件167具有阳螺纹,该阳螺纹形成在限制部件167的上侧端部处的外表面上。在阳螺纹拧固在杆150的下侧端部处的内表面上的阴螺纹情况下,限制部件167固定在杆150上。限制部件167在其下侧端部处限制球166的移动,限制部件167安置在杆保持部件160的轴向凹部161a中。
[0069]弹簧支撑部件170的构造
[0070]弹簧支撑部件170是中空的筒状部件,并且固定于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的上侧端部。弹簧支撑部件170的固定方法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和压嵌。
[0071]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的构造
[0072]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是中空的筒状部件。在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的下侧端部处,形成阴螺纹181。阴螺纹181收纳形成在杆保持部件180上的阳螺纹161f。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通过收纳形成在杆保持部件160上的阳螺纹161f的阴螺纹181而固定在杆保持部件160上。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具有连通孔182。连通孔182形成在轴向对应于杆保持部件160的径向凹部161b的位置处,并从而将支撑部件的保持部件180的内部和外部互相连通。
[0073]引导部件190的构造
[0074]引导部件190包括中空的筒状部191和向内部192。中空的筒状部191具有中空筒状。向内部192从中空的筒状部191的下侧端部径向向内延伸。
[0075]在向内部192保持在杆保持部件160与外部件110之间的情况下,引导部件190固定在杆保持部件160与外部件110之间。
[0076]向内部192在向内部192的下侧端部处倒角。O形环195嵌合在限定于倒角部与杆保持部件160之间的空间中。O形环195密封引导部件190、杆保持部件160与外部件110之间的间隙。从而,O形环195使外部件110的中空的筒状部111内部的空间保持液密。
[0077]在具有上文中描述的构造的轮轴侧单元100中,储存室40(存储室)限定在外部件110的内表面与杆150和支撑部件保持部件180的外表面之间。储存室40存储在前叉21中保持气密的油。
[0078]本体侧单元200的构造
[0079]本体侧单元200包括内管210和帽220。内管210具有开口端部的中空筒状。帽220安装在内管210的上侧端部。
[0080]本体侧单元200还包括筒部230和气密部件240。筒部230具有中空筒状。气密部件240安装在筒部230的下侧端部,并且使筒部230内部的空间保持气密。
[0081 ]本体侧单元200还包括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和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是在其上侧端部处支撑前轮弹簧500、并且调整(改变)前轮弹簧500的长度的调整器的非限制的实例。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安装在筒部230的上侧端部,并且选择油的通道,油是液体的非限制的实例。
[0082]本体侧单元200还包括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作为检测器)(参见图11)。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检测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的稍后描述的基础部件260的位置。
[0083]内管210的构造
[0084]内管210是中空的筒状部件。
[0085]内管210在其下侧端部处包括滑动衬套211和移动限制部件212。滑动衬套211具有中空筒状,并且使内管210与外部件110的中空的筒状部111的内表面之间的滑动接触平滑。移动限制部件212具有中空筒状,并且与弹簧支撑部件170和外部件110的轮轴支架112接触。从而,移动限制部件212限制内管210的轴向移动。
[0086]在内管210的上侧端部,形成阴螺纹213。阴螺纹213收纳稍后描述的形成在帽220上的阳螺纹。
[0087]帽220的构造
[0088]帽220是大致中空的筒状部件。在帽220的外表面上,形成阳螺纹221。阳螺纹211拧固在形成于内管210上的阴螺纹213上。在帽220的内表面上,形成收纳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和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上的阳螺纹的阴螺纹。帽220安装在内管210上,并且保持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和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
[0089]帽220包括O形环222。0形环222使内管210内的空间保持液密。
[0090]筒部230的构造
[0091]筒部230是中空的筒状部件。在筒部230的上侧端部处的外表面上,形成收纳前轮通道切换单元上的阳螺纹的阴螺纹。在筒部230的下侧端部处的内表面上,形成收纳气密部件240上的阳螺纹的阴螺纹。
[0092]气密部件240的构造
[0093]气密部件240是中空的筒状部件。在气密部件240的外表面上,形成阳螺纹,该阳螺纹拧固在筒部230的下侧端部处的内表面上的阴螺纹上。在阳螺纹拧固在筒部230的下侧端部处的内表面上阴螺纹上的情况下,气密部件240保持在筒部230上。
[0094]气密部件240在气密部件240的内周侧上包括滑动衬套245。滑动衬套245使气密部件240与杆150的外表面之间的滑动接触平滑。为了使筒部230内部的空间保持液密,气密部件240包括O形环246和O形环247。0形环246安置在气密部件240与杆150的外表面之间。O形环247安置在气密部件240与筒部230的内表面之间。
[0095]气密部件240还包括在气密部件240的上侧端部处的冲击减缓部件248。冲击减缓部件248减缓气密部件240与衰减力生成单元130之间的接触的冲击。冲击减缓部件248的非限制实例是诸如树脂和橡胶这样的弹性部件。
[0096]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的构造
[0097]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包括基础部件260和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基础部件260固定在帽220上。上侧端支撑部件270支撑在其上侧端部处的前轮弹簧500,并且能够相对于基础部件260在轴向上移动。从而,上侧端支撑部件270调整前轮弹簧500的长度。
[0098]基础部件260是大致中空的筒状部件。在基础部件260的上侧端部处的外表面上,形成阳螺纹260a。阳螺纹260a拧固在帽220的阴螺纹上。在阳螺纹260a拧固在帽220上的阴螺纹上的情况下,基础部件260固定在帽220上。
[0099]基础部件260具有在基础部件260的上侧端部处的突起260b。突起260b是基础部件260的外周的径向突出部。排出通道41安置在突起260b与稍后描述的支撑部件400的外表面上的下侧端部之间。排出通道41用于将筒部230中的油排出到储存室40内。
[0100]基础部件260在其下侧端部处包括滑动衬套261和O形环262。滑动衬套261具有嵌合在基础部件260的外周中的中空筒状,并且使基础部件260与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的内表面之间的滑动接触平滑。O形环262比滑动衬套261更加径向向内。环状通道61限定在基础部件260的内表面与筒部230的外表面之间。O状通道61具有环状。
[0101]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包括中空的筒状部271和向内部272。中空的筒状部271具有中空筒状。向内部272从中空的筒状部271的下侧端部径向向内延伸。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在限定于筒部230的外表面与基础部件260的下侧端部之间的空间中限定顶起室(jackchamber) 60。顶起室60存储用于调整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位置的油。
[0102]中空的筒状部271具有等于或小于嵌合在基础部件260中的滑动衬套261的外径的内径。中空的筒状部271具有径向通孔273。径向通孔273径向贯通中空的筒状部271,并从而将筒状部271的内部与外部互相连通。通过径向通孔273,顶起室60中的油排出到储存室40内。以这种方式,限制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位移。
[0103]向内部272包括在向内部272的内周侧上的O形环274。0形环274密封向内部272与筒部23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从而使顶起室60保持液密。
[0104]通过限定在基础部件260的内表面与筒部230的外表面之间的环状通道61,将筒部230中的油供给到顶起室60。稍后将详细描述该构造。
[0105]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的构造
[0106]例如,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检测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位移量,S卩,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于本体框架11的位移量。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线圈围绕基础部件260的外表面缠绕,并且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由磁性材料制成。基于线圈的阻抗,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检测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的位移量,该线圈的阻抗根据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位移而改变。
[0107]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的构造
[0108]图3是图2所示的部分III的放大图。
[0109]图4是图3所示的部分IV的放大图。
[0110]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是在第一选项、第二选项和第三选项之中切换的装置。在第一选项中,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将从稍后描述的栗600排出的油供给到储存室40。在第二选项中,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将从栗600排出的油供给到顶起室60 ο在第三选项中,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将容纳在顶起室60中的油供给到储存室40。
[0111]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包括前轮螺线管310、球状阀体321、推杆322、阀体座部件330、螺旋弹簧340和按压部件350。推杆322按压阀体321。阀体座部件330具有用于阀体321的放置面(resting surface)。按压部件350接收螺旋弹簧340的弹力,以针对放置面对阀体321施压。
[0112]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还包括球360、螺旋弹簧361和圆盘(disc)362。螺旋弹簧361将轴向推动力施加到球360。圆盘362安置在球360与螺旋弹簧361之间。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还包括球座部件365和容纳部件370。球座部件365具有用于球360的放置面。容纳部件370容纳螺旋弹簧361和圆盘362。
[0113]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还包括阀容纳内侧部件380、阀容纳外侧部件390和支撑部件400。阀容纳内侧部件380容纳阀体321、阀体座部件330和其它部件。阀容纳外侧部件390安置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外侧,并且容纳球360、球座部件365和其它部件。支撑部件400支撑阀容纳内侧部件380和阀容纳外侧部件390。
[0114]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还包括传输部件410和螺旋弹簧415。传输部件410安装在前轮螺线管310的稍后描述的操作杆314的下端上,并且将前轮螺线管310的推力传输到推杆322。螺旋弹簧415将轴向推动力施加到传输部件410。
[0115]前轮螺线管310的构造
[0116]前轮螺线管310是包括线圈311、芯部312、活塞313和操作杆314的比例螺线管。芯部312安置在线圈311内侦U。活塞313由芯部312引导。操作杆314结合到活塞313。
[0117]前轮螺线管310还包括外壳315和盖316。外壳315容纳线圈311、芯部312、活塞313和其它部件。盖316覆盖外壳315的开口。
[0118]外壳315包括中空的筒状部315a和向内部315b。中空的筒状部315a具有中空筒状。向内部315b从中空的筒状部315a的下侧端部径向向内延伸。向内部315b具有通孔,操作杆314通过该通孔插入。引导衬套315c与向内部315b嵌合,以引导操作杆314的移动。
[0119]操作杆314具有中空筒状。在上侧端部处,操作杆314容纳在外壳315中。在下侧端部处,操作杆314从外壳315突出。操作杆314的从外壳315突出的部分与盘状阀317装接。盘状阀317打开和关闭形成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中的稍后描述的通道。螺旋弹簧318围绕操作杆314的位于阀317与外壳315之间的部分。螺旋弹簧318将轴向推动力施加到阀317。
[0120]利用在上文中描述的前轮螺线管310的构造,通过安装在帽220上的连接器和导线对线圈311供给电流。电流使活塞313产生与电流量一致的轴向推力。活塞313的推力使结合到活塞313的操作杆314进行轴向移动。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前轮螺线管310中,活塞313产生轴向推力量,该轴向推力量使操作杆314从外壳315突出随着供给到线圈311的电流增大而增加的量。
[0121]通过控制器70控制供给到线圈311的电流量。
[0122]推杆322的构造
[0123]如图3所示,推杆322包括第一轴322a、第二轴322b和第三轴322c。第一轴322a具有柱状,并且安置于推杆322的上端侧。第二轴322b具有柱状,并且安置于推杆322的下端侧。第三轴322c具有柱状,并且安置于第一轴322a与第二轴322b之间。
[0124]第三轴322c具有比第一轴322a和第二轴322b的每个半径都大的半径。换句话说,第三轴322c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积比第一轴322a和第二轴322b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积大。
[0125]阀体321和推杆322可以互相一体化。
[0126]阀体座部件330的构造
[0127]阀体座部件330包括圆锥状部332和实心圆柱部333。圆锥状部332具有倾斜面331。倾斜面331相对于轴向倾斜,S卩,阀体座部件330的外径在下侧方向上逐渐减小。实心圆柱部333具有实心圆柱状。
[0128]圆锥状部332具有上端凹部334。上端凹部334在轴向上从圆锥状部332的上侧端面凹入一定深度。实心圆柱部333具有下端凹部335和连通孔336。下端凹部335在轴向上从实心圆柱部333的下侧端面凹入一定深度。通过连通孔336,下端凹部335与上端凹部334互相连通。
[0129]上端凹部334具有比第三轴322c的半径大的内径。连通孔336具有比第二轴322b的半径大的内径。推杆322中的第二轴322b和第三轴322c插入连通孔336和上端凹部334中。第二轴322b的外表面与连通孔336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和第三轴322c的外表面与上端凹部334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充当稍后描述的第三连通通道R3的一部分和稍后描述的第四连通通道R4的一部分。
[0130]下端凹部335包括圆锥状凹部335b和圆柱状凹部335c。圆锥状凹部335b具有倾斜面335a。倾斜面335a相对于轴向倾斜,S卩,圆锥状凹部335b的半径在下侧方向上逐渐增大。圆柱状凹部335c具有圆柱状。圆锥状凹部335b的半径在下侧方向上从比阀体321的半径小的值增加到比阀体321的半径大的值。圆锥状凹部335b容纳阀体321。在阀体321与倾斜面335a接触的情况下,阀体321与圆锥状凹部335b之间的间隙被密封。下端凹部335的圆柱状凹部335c的半径比按压部件350的稍后描述的第一实心圆柱部351的半径大。下端凹部335容纳按压部件350的第一实心圆柱部351。
[0131]圆锥状部332具有在圆锥状部332的外表面上的槽332a。槽332a遍及圆锥状部332的外周地径向凹入。O形环337嵌合在槽332a中,以密封圆锥状部332与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之间的间隙。
[0132]按压部件350的构造
[0133]按压部件350包括两个不同直径的实心圆柱部,S卩,第一实心圆柱部351和第二实心圆柱部352。第一实心圆柱部351具有形成在第一实心圆柱部351的上侧端面上的凹部。该凹部与阀体321的下侧端部的形状相符。第一实心圆柱部351的半径比阀体321的半径大,并且比螺旋弹簧340的中心直径的一半大。在上侧端面上,第一实心圆柱部351支撑阀体321的下侧端部。在下侧端面上,第一实心圆柱部351支撑螺旋弹簧340的上侧端部。
[0134]第二实心圆柱部352的半径比螺旋弹簧340的内径的一半小。第二实心圆柱部352位于螺旋弹簧340的内部。
[0135]球座部件365的构造
[0136]球座部件365是中空的筒状部件,具有形成在球座部件365的上侧端部处的凸缘。球座部件365在球座部件365的上侧端部处具有开口。在开口处,形成与球360的下侧端部的形状相符的凹部。球座部件365具有形成在球座部件365的外表面上的槽366。槽366遍及球座部件365的外周径向凹入。O形环367嵌合在槽366中,以密封槽366与阀容纳外侧部件390之间的间隙。
[0137]容纳部件370的构造
[0138]容纳部件370是大致实心的圆柱状部件。容纳部件370具有上端凹部371和下端凹部372。上端凹部371具有圆柱状,并且在轴向上从容纳部件370的上侧端面凹入一定深度。下端凹部372具有圆柱状,并且在轴向上从容纳部件370的下侧端面凹入一定深度。上端凹部371容纳螺旋弹簧340的下侧端部。下端凹部372容纳螺旋弹簧361和圆盘362。下端凹部372的开口的尺寸比球360的上侧端部的尺寸大。下端凹部372容纳球360的上侧端部。
[0139]容纳部件370嵌合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下侧端部中。在容纳部件370的外表面上,形成槽373。槽373遍及容纳部件370的外周径向凹入。O形环347嵌合在槽373中,以密封容纳部件370与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之间的间隙。
[0140]径向通孔375形成在容纳部件370的从阀容纳内侧部件380露出的部分中。径向通孔375径向贯通容纳部件370,以使得下端凹部372的内部与容纳部件370的外部连通。
[0141]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构造
[0142]阀容纳内侧部件380是大致实心的圆柱状部件,具有形成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上侧端部处的凸缘。阀容纳内侧部件380具有上端凹部381、下端凹部382和连通孔383。上端凹部381在轴向上从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上侧端面凹入一定深度。下端凹部382在轴向上从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下侧端面凹入一定深度。通过连通孔383,上端凹部381与下端凹部382互相连通。
[0143]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径向凹部384和第二径向凹部385。第一径向凹部384和第二径向凹部385遍及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外周径向凹入。
[0144]上端凹部381具有实心圆柱状,并且容纳传输部件410和螺旋弹簧415。
[0145]下端凹部282包括第一圆柱状凹部382a、第二圆柱状凹部382b和圆锥状凹部382c。第一圆柱状凹部283a和第二圆柱状凹部382b具有不同直径的圆柱状。圆锥状凹部382c形成在第一圆柱状凹部382a与第二圆柱状凹部382b之间,并且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倾斜面,即,圆锥状凹部382c的半径在下侧方向上逐渐增大。
[0146]第一圆柱状凹部382a、第二圆柱状凹部382b和圆锥状凹部382c容纳阀体座部件
330。具体地,圆锥状凹部382的倾斜面与阀体座部件330的圆锥状部332的倾斜面331的形状相符。第二圆柱状凹部382b具有比阀体座部件330的实心圆柱部333的半径小的半径。
[0147]容纳部件370的上侧端部嵌合在下端凹部382的开口,S卩,第二圆柱状凹部382b的下端部中。嵌合在容纳部件370中的O形环374密封容纳部件370与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之间的间隙。
[0148]O形环386嵌合在第二径向凹部385中,以密封第二径向凹部385与阀容纳外侧部件390之间的间隙。
[0149]阀容纳内侧部件380具有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第一径向连通孔387。各个第一径向连通孔387是下端凹部382的第一圆柱状凹部382a与第一径向凹部384通过其互相连通的径向通孔。
[0150]阀容纳内侧部件380具有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第二径向连通孔388。各个第二径向连通孔388是第二圆柱状凹部382b与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外部通过其互相连通的径向通孔。
[0151]阀容纳内侧部件380具有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各个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是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上侧端部与第一径向凹部384通过其互相连通的轴向通孔。
[0152]阀容纳内侧部件380具有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外侧轴向连通孔389b。夕卜侧轴向连通孔389b轴向贯通凸缘。
[0153]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构造
[0154]阀容纳外侧部件390包括第一中空筒状部391、第二中空筒状部392和凸缘。第一中空筒状部391和第二中空筒状部392具有不同直径的筒状。凸缘从第一中空筒状部391的上侧端部径向向外延伸。第一中空筒状部391具有比第二中空筒状部392的外径大的外径。
[0155]阀容纳外侧部件390具有上端凹部393。上端凹部393在轴向上从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上侧端面凹入一定深度。
[0156]第一中空筒状部391具有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的多个轴向连通孔394。各个轴向连通孔394使得上端凹部393能够与位于第一中空筒状部391下方、并且限定在第二中空筒状部392的外表面与筒部230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连通。
[0157]第一中空筒状部391在其外表面上具有第一径向凹部395、第二径向凹部396和阳螺纹390a。第一径向凹部395和第二径向凹部396遍及第一中空筒状部391的外周径向凹入。阳螺纹390a拧固在筒部230的上侧端部处的阴螺纹上。
[0158]O形环395a嵌合在第一径向凹部395中,以密封第一径向凹部395与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的基础部件260之间的间隙。
[0159]O形环396a嵌合在第二径向凹部396中,以密封第二径向凹部396与筒部230之间的间隙。
[0160]第一中空筒状部391具有多个第一径向连通孔397和多个第二径向连通孔398。第一径向连通孔397和第二径向连通孔398是使得第一中空筒状部391的内部与外部能够互相连通的径向通孔。第一径向连通孔397和第二径向连通孔398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并且形成在第一中空筒状部391上的不形成轴向连通孔394的位置处。具体地,第一径向连通孔397在轴向上位于比第一径向凹部395的位置高的位置处,并且第二径向连通孔398在轴向上形成于第一径向凹部395与第二径向凹部396之间。
[0161]第二中空筒状部392具有突起399。突起399从第二中空筒状部392的内表面径向向内突出。球座部件365的凸缘安装在突起399的上侧端面上。突起399的内表面与球座部件365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由嵌合在球座部件365中的O形环367密封。
[0162]在第一中空筒状部391的外表面上的阳螺纹390a拧固在筒部230的内表面上的阴螺纹上的情况下,筒部230保持在阀容纳外侧部件390上。
[0163]支撑部件400的构造
[0164]如图3所示,支撑部件400包括中空的筒状部401和向内部402。中空的筒状部401具有中空筒状。向内部402从中空的筒状部401的下侧端部径向向内延伸。
[0165]在中空的筒状部401的上侧端部处的外表面上,形成阳螺纹403。阳螺纹403拧固在帽220的阴螺纹上。在形成于中空的筒状部401的外表面上的阳螺纹403拧固在帽220的阴螺纹上的情况下,支撑部件400保持在帽220上。支撑部件400通过将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凸缘和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凸缘保持在向内部402与前轮螺线管310之间而保持阀容纳内侧部件380和阀容纳外侧部件390。
[0166]传输部件410的构造
[0167]传输部件410包括第一实心圆柱部411和第二实心圆柱部412。第一实心圆柱部411和第二实心圆柱部412具有不同直径的实心圆柱状。
[0168]第二实心圆柱部412具有比螺旋弹簧415的内径小的外径,并从而第二实心圆柱部412插入螺旋弹簧415中。
[0169]第一实心圆柱部411具有比螺旋弹簧415的内径大的外径。第一实心圆柱部411具有形成在第一实心圆柱部411的外表面上的槽。螺旋弹簧415的上侧端部嵌合在该槽中。
[0170]传输部件410和螺旋弹簧415容纳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上端凹部381中。
[0171]阀317和螺旋弹簧318容纳在形成于前轮螺线管310的下侧端面上的凹部319中。阀317具有轴向通孔317a。轴向通孔317a形成在面向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上端凹部381的位置处。螺旋弹簧318将指向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上侧端面的轴向推动力施加于阀317。
[0172]利用在上文中描述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的构造,当对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电流供给停止时、或当供给到线圈311的电流比预定的第一基准电流小时,安装在操作杆314上的阀317不放置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上侧端面上。这使得形成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中的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的上端侧的开口开放。
[0173]当供给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一基准电流时,操作杆314在下侧方向上移动,以使安装在操作杆314上的阀317放置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上侧端面上,以关闭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的上端侧上的开口。
[0174]当供给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电流等于或高于比第一基准电流高的预定的第二基准电流时,操作杆314在下侧方向上进一步移动。然后,操作杆314通过传输部件410在下侧方向上推动推杆322。当在下侧方向上推动推杆322时,阀体321由推杆322推动,而远离阀体座部件330的倾斜面335的倾斜面335a。
[0175]当对线圈311的电流供给停止、或当供给到线圈311的电流小于第一基准电流时,安装在操作杆上的阀317使形成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中的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开放,并且阀体321放置在阀体座部件330的下端凹部335的倾斜面335a上。在下文中将该状态称为第一切换状态。
[0176]当供给到线圈311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一基准电流并且小于第二基准电流时,安装在操作杆314上的阀317关闭形成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中的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并且阀体321放置在阀体座部件330的下端凹部335的倾斜面335a上。在下文中将该状态称为第二切换状态。
[0177]当供给到线圈311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并且小于第三基准电流时,安装在操作杆314上的阀317关闭形成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中的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并且阀体321远离阀体座部件330的下端凹部335的倾斜面335a。在下文中将该状态称为第三切换状态。
[0178]在非限制的实例中,第一基准电流和第二基准电流分别是0.1A和0.5A。流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最大电流的非限制的实例是2A。
[0179]当供给到线圈311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三基准电流时,安装在操作杆314上的阀317关闭形成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中的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并且阀体座部件330的圆锥状部332的倾斜面331远离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圆锥状凹部382c上的倾斜面。在下文中将该状态称为第四切换状态。在第四切换状态中,阀体321放置在阀体座部件330的下端凹部335的倾斜面335a上。
[0180]前叉21的操作
[0181 ]利用在上文中描述的构造,前轮弹簧500支撑摩托车I的重量,并从而吸收冲击。衰减力生成单元130使前轮弹簧500中的振动衰减。
[0182]图5图示出在压缩冲程时前叉21如何操作。
[0183]在前叉21的压缩冲程中,衰减力生成单元130的活塞131在上侧方向上相对于筒部230移动,如轮廓箭头所示。活塞131的移动使第一油室51中的油加压。这使得覆盖第一通孔132的下端侧阀137打开,并且油通过第一通孔132流入第二油室52内(参见箭头Cl)。从第一油室51到第二油室52的油流通过第一通孔132和下端侧阀137而变窄。这使得产生用于压缩冲程的衰减力。
[0184]在压缩冲程时,杆150进入筒部230。该进入使得筒部230中的对应于杆150的体积的油量供给到顶起室60或储存室40,这取决于由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选择的切换状态(参见箭头C2) ο稍后将描述由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选择的对顶起室60和储存室40中的哪个供油的切换状态。这里,衰减力生成单元130、杆150、筒部230和其它元件充当将筒部230中的油供给到顶起室60或储存室40的栗。在下面的描述中,有时候将该栗称为“栗600”。
[0185]图6图示出在回弹冲程时前叉21如何操作。
[0186]在前叉21的回弹冲程中,衰减力生成单元130的活塞131在下侧方向上相对于筒部230移动,如轮廓箭头所示。活塞131的移动使第二油室52中的油加压。这使得覆盖第二通孔133的上端侧阀136打开,并且油通过第二通孔133流入第一油室51内(参见箭头Tl)。从第二油室52到第一油室51的油流通过第二通孔133和上端侧阀136而变窄。这使得产生用于回弹冲程的衰减力。
[0187]在回弹冲程时,杆150从筒部230退出。该退出使已经处于筒部230中的对应于杆150的体积的油量从储存室40供给到第一油室51。即,活塞131在下侧方向上的移动使第一油室51减压,并且使储存室40中的油进入第一油室51。具体地,储存室40中的油通过支撑部件保持部件180的连通孔182和杆保持部件160的径向通孔161c,并且进入杆保持部件160的轴向凹部161a。然后,油使球166在上侧方向上移动,并且进入杆150(参见箭头T2)。在杆150中,油通过活塞螺栓140的凹部143、径向通孔144和螺母145的径向通孔148,并且到达第一油室51(参见箭头T3)。
[0188]从而,支撑部件保持部件180的连通孔182、杆保持部件160的径向通孔161c、杆保持部件160的轴向凹部161a、杆150的内部、活塞螺栓140的凹部143、径向通孔144、螺母145的径向通孔148用作吸入通道,油通过该吸入通道从储存室40吸入筒部230(第一油室51)。球166和形成在杆保持部件160的轴向凹部161a上的倾斜面161e用作使油从储存室40流入杆150的内部、并且限制油从杆150的内部排出到储存室40的止回阀。球166和倾斜面161 e将称为“吸入侧止回阀Vc”。
[0189]与由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选择的切换状态对应的油的流动
[0190]图7图示出处于第一切换状态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中的油的流动。
[0191]在前叉21的压缩冲程时,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从由诸如衰减力生成单元130、杆150和筒部230这样的部件构成的栗600排出的油通过轴向连通孔394在上侧方向上流动,如图7中的箭头Pl所示,该轴向连通孔394形成在阀容纳外侧部件390中。已经通过形成在阀容纳外侧部件390中的轴向连通孔394在上侧方向上流动的油通过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轴向连通孔389b在上侧方向上流动,并且然后通过打开的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在下侧方向上流动。然后,通过形成在阀容纳外侧部件390中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97、并且通过限定在基础部件260的突起260b与支撑部件400的下侧端部之间的排出通道41,油流到储存室40。
[0192]从而,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轴向连通孔394、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外侧轴向连通孔389b和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97和排出通道41用作第一连通通道Rl(参见图11)。筒部230与储存室40通过第一连通通道Rl互相连通。安装在操作杆314上的阀317、螺旋弹簧318和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上侧端部用作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 (参见图11)。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打开和关闭第一连通通道Rl。
[0193]图8图示出处于第二切换状态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中的油的流动。
[0194]在前叉21的压缩冲程时,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安装在操作杆314上的阀317关闭形成在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中的内侧轴向连通孔389a。这使得从栗600排出的油流到顶起室60,如图8中的箭头P2所示。具体地,从栗600排出的油针对螺旋弹簧361的推动力上推球360,并且通过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外表面与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和容纳部件370的外表面与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在上侧方向上流动。然后,油通过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98流到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外侧。已经通过第二径向连通孔398的油通过环状通道61流到顶起室60,该环状通道61限定在筒部230的外表面与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的基础部件260的内表面之间。
[0195]从而,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外表面与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容纳部件370的外表面与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98和环状通道61用作第二连通通道R2(参见图11)。筒部230与顶起室60通过第二连通通道R2互相连通。球360、螺旋弹簧361、圆盘362和球座部件365用作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参见图11)。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打开和关闭第二连通通道R2。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还用作使油从筒部230的内部流到顶起室60内、并且抑制油从顶起室60流到筒部230内的止回阀。
[0196]图9图示出处于第三切换状态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中的油的流动。
[0197]在前叉21的压缩冲程时,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顶起室上的油流到储存室40,如图9中的箭头P3所示。具体地,顶起室60中的油通过限定在筒部230的外表面与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的基础部件260的内表面之间的环状通道61、通过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98、并且通过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88,进入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下端凹部382。已经进入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下端凹部382的油通过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与阀体座部件330的实心圆柱部333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在下侧方向上流动、并且进入阀体座部件330的下端凹部335。已经进入阀体座部件330的下端凹部335的油通过按压部件350与阀体321之间的间隙、和推杆322与阀体座部件330之间的间隙在上侧方向上流动,并且通过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87。已经通过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87的油通过形成在阀容纳外侧部件390中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97、并且通过限定在基础部件260的突起260b与支撑部件400的下侧端部之间的排出通道41流到储存室40。
[0198]从而,环状通道61、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98、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88、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与阀体座部件330的实心圆柱部333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按压部件350与阀体321之间的间隙、推杆322与阀体座部件330之间的间隙、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87、阀容纳内侧部件39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97、和排出通道41用作第三连通通道R3(参见图11)。顶起室60与储存室40通过第三连通通道R3互相连通。阀体321和阀体座部件330的下端凹部335的倾斜面335a用作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 (参见图11)。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打开和关闭第三连通通道R3。
[0199]图10图示出处于第四切换状态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中的油的流动。
[0200]在前叉21的压缩冲程时,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时,顶起室60中的油流到储存室40,如图1O中的箭头P4所示。具体地,顶起室60中的油通过环状通道61、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98和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88进入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下端凹部382。已经进入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下端凹部382的油通过由阀体座部件330的圆锥状部332的倾斜面331、0形环337和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圆锥状凹部382c上的倾斜面限定的间隙在上侧方向上流动,并且穿过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87。已经通过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87的油通过形成在阀容纳外侧部件390中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97、并且通过限定在基础部件260的突起260b与支撑部件400的下侧端部之间的排出通道41流到储存室40。
[0201 ]从而,环状通道61、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98,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二径向连通孔388,由阀体座部件330的倾斜面331、0形环337和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圆锥状凹部382c上的倾斜面限定的间隙、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87、阀容纳外侧部件390的第一径向连通孔397以及排出通道41用作第四连通通道R4(未示出)。顶起室60与储存室40通过第四连通通道R4互相连通。阀体座部件330的圆锥状部332的倾斜面
331、0形环337和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圆锥状凹部382c上的倾斜面用作第四连通通道切换阀V4(未示出)。第四连通通道切换阀V4打开和关闭第四连通通道R4。
[0202]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的从第三切换状态到第四切换状态的改变
[0203]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顶起室60中的油流到储存室40,如图9中的箭头P3所示。该油的流动使顶起室60中的油量增加,使得前轮弹簧500的长度减小。弹簧500的长度减小使得顶起室60中的压力减小。结果,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的限定在阀体座部件330与容纳部件370之间的背压室中的压力比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的背压室中的压力低。这使得阀体座部件300开始在下侧方向上移动。
[0204]当对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供给等于或高于第三基准电流的电流时,推杆322比当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使阀体321进一步在下侧方向上移动。这放大了阀体321与阀体座部件330的下端凹部335的倾斜面335a之间的间隙。结果,顶起室60中的压力进一步减小,使得背压室中的压力进一步减小。背压室中的压力的进一步减小使阀体座部件330在下侧方向上移动。这使得阀体座部件330的圆锥状部332的倾斜面331远离阀容纳内侧部件380的圆锥状凹部382c上的倾斜面移动。从而,第三切换状态变为第四切换状态。
[0205]连通通道与由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选择的切换状态相对应地打开或关闭
[0206]图1lA图示出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第一连通通道R1、第二连通通道R2和第三连通通道R3打开或是关闭。图1IB图示出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第一连通通道Rl、第二连通通道R2和第三连通通道R3打开或是关闭。图1lC图示出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第一连通通道R1、第二连通通道R2和第三连通通道R3打开或是关闭。
[0207 ]如图11A所示,当供给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电流小于第一基准电流时,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即,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打开,并且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关闭。这使得从栗600排出的油通过第一连通通道Rl到达储存室40。在这种情况下,从栗600排出的油不具有打开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的高压。因此,油不通过第二连通通道R2流动。换句话说,由于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打开,所以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关闭。在第一切换状态中,顶起室60中的油不增加或减少。
[0208]如图1lB所示,当供给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一基准电流并且小于第二基准电流时,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即,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和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关闭。从而,从栗600排出的油打开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以通过第二连通通道R2到达顶起室60 ο在第二切换状态中,顶起室60中的油量增加。
[0209]如图1lC所示,当供给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并且小于第三基准电流时,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即,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关闭,并且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打开。这使得顶起室60中的油通过第三连通通道R3到达储存室40。在第三切换状态中,顶起室60中的油量减少。
[0210]当供给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三基准电流时,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即,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关闭,并且第四连通通道切换阀V4打开。这使得顶起室60中的油通过第四连通通道R4到达储存室40。
[0211]通过由阀体座部件330的圆锥状部332的倾斜面331、0形环337和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上的倾斜面限定的间隙限定在第四切换状态的通道比通过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与阀体座部件330的实心圆柱部333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限定在第三切换状态的通道更宽。
[0212]由阀体321与阀体座部件330上的倾斜面335a之间的间隙限定在第三切换状态的通道比由阀容纳内侧部件380与阀体座部件330的实心圆柱部333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限定在第三切换状态的通道更窄。因此,当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时,顶起室60中的油量比当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更快地减少。
[0213]车辆高度的升降
[0214]在以上述方式操作的前叉21中,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在压缩冲程时从栗600排出的油流入顶起室60内,增加顶起室60中的油量。顶起室60中的油量的增加使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在下侧方向上相对于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的基础部件260移动。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在下侧方向上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移动使前轮弹簧500的弹簧长度缩短。与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移动之前的弹性力相比,前轮弹簧500的缩短的弹簧长度使前轮弹簧500在按压上侧端支撑部件270时的弹性力增大。这使得预设载荷(预载荷)增大,该预设载荷作为即使当力从本体框架11朝着前轮2侧作用时、也保持车体框架11的位置相对于前轮2的位置不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前叉21的下陷量比当相同量的力在轴向上从本体框架11(座椅19)侧作用时小。从而,当前轮弹簧500的弹簧长度由于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移动而缩短时,座椅19的高度相比于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移动之前的座椅19的高度而增加(S卩,车辆高度增加)。
[0215]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或第四切换状态时,顶起室60中的油量减少。油量的减少使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在上侧方向上相对于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的基础部件260移动。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在上侧方向上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移动使前轮弹簧500的弹簧长度增加。与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移动之前的弹性力相比,前轮弹簧500的增加的弹簧长度使前轮弹簧500的在按压上侧端支撑部件270时的弹性力减小。这使得预设载荷(预载荷)减小,并且前叉21的下陷量比当相同量的力在轴向上从本体框架11(座椅19)侧作用时大。从而,当前轮弹簧500的弹簧长度由于上侧端支撑部件270在上侧方向上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移动而增加时,座椅19的高度相比于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移动之前的座椅19的高度而降低(S卩,车辆高度降低)。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时,顶起室60中的油量比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更快地减少,如上所述。因此,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时,车辆高度比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更快地降低。
[0216]当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在压缩冲程时从栗600排出的油流入储存室40内,并从而顶起室60中的油量不增加或减少。从而,维持座椅19的高度(S卩,维持车辆高度)。
[0217]后悬挂22的构造
[0218]后悬挂22安置在摩托车I的本体10与后轮3之间,并且支撑后轮3。后悬挂22包括轮轴侧单元、本体侧单元和后轮弹簧502(参见图1)。轮轴侧单元安装在后轮3的轮轴上。本体侧单元安装在本体10上。后轮弹簧502安置在轮轴侧单元与本体侧单元之间,并且吸收由于路面不平引起的传递到后轮3的振动。后轮弹簧502具有支撑在本体侧单元上的上侧端部,并且具有支撑在轮轴侧单元上的下侧端部。
[0219]轮轴侧单元包括衰减力生成单元、杆152(参见图1)、和弹簧下侧端支撑部件153(参见图1)。衰减力生成单元利用油的粘性阻力产生衰减力。杆152保持衰减力生成单元。弹簧下侧端支撑部件153支撑后轮弹簧502的下侧端部。
[0220]本体侧单元包括筒部232(参见图1)、后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2(参见图1)、和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参见图1)。衰减力生成单元插入筒部232中。后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2是支撑后轮弹簧502的上侧端部、以调整(改变)后轮弹簧502的长度的调整器的实例。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安装在筒部232的外部,以切换油的通道。
[0221]后悬挂22还包括储存室(作为存储室)和栗。储存室存储油。栗包括筒部232。当本体10与后轮3之间的相对距离增加时,栗将存储在储存室中的油吸入到筒部232内。当本体10与后轮3之间的相对距离减小时,栗将油从筒部232排出。
[0222]与前叉21的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相似地,后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2包括基础部件253和上侧端支撑部件254。基础部件253固定于车体框架11侧。上侧端支撑部件254之臣后轮弹簧502的下侧端,并且在轴向上相对于基础部件253移动,从而改变后轮弹簧502的长度。后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2包括容纳油的顶起室(作为容纳室)。上侧端支撑部件254支撑后轮弹簧502的上侧端部。后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2根据顶起室中的油量调整后轮弹簧502的长度。
[0223]后悬挂22还包括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作为检测器)(参见图12),以检测支撑后轮弹簧502的上侧端部的部件相对于车体框架11的位置。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检测上侧端支撑部件254在轴向上相对于基础部件253的位移量,S卩,上侧端支撑部件254在轴向上相对于本体框架11的位移量。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线圈缠绕在基础部件253的外表面周围,并且上侧端支撑部件254由磁性材料制成。基于线圈的阻抗,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检测上侧端支撑部件254的位移量,该线圈的阻抗根据上侧端支撑部件254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于基础部件253的位移而变化。
[0224]连通通道根据由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选择的切换状态打开或关闭
[0225]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具有与前叉21的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的构造和功能相似的构造和功能。具体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包括第一连通通道Rl、第二连通通道R2和第三连通通道R3。第一连通通道Rl使得筒部232的内部与储存室互相连通。第二连通通道R2使得筒部232的内部与顶起室互相连通。第三连通通道R3使得顶起室与储存室互相连通。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还包括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1、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和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 ο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打开和关闭第一连通通道Rl ο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打开和关闭第二连通通道R2 ο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打开和关闭第三连通通道R3。
[0226]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电流小于预定的第一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打开第一连通通道Rl并且关闭第三连通通道R3。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一基准电流并且小于第二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关闭第一连通通道Rl和第三连通通道R3 ο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打开第三连通通道R3并且关闭第一连通通道Rl。
[0227]具体地,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电流小于预定的第一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使得筒部232的内部与储存室能够互相连通,以将从栗排出的油引导到储存室内。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一基准电流并且小于第二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使得筒部232的内部与顶起室能够互相连通,以将从栗排出的油引导到顶起室内。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使得顶起室与储存室能够互相连通,以将容纳在顶起室中的油引导到储存室内。
[0228]更具体地,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后轮螺线管的线圈的电流小于第一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处于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打开并且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关闭的第一切换状态。这使得从栗排出的油通过第一连通通道Rl到达储存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从栗排出的油不具有打开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的高压,所以油不流经第二连通通道R2。换句话说,由于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打开,所以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关闭。在第一切换状态中,顶起室中的油不增加或减少,并且因此,维持车辆高度。
[0229]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后轮螺线管的线圈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一基准电流并且小于第二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处于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和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关闭的第二切换状态。这使得从栗排出的油打开第二连通通道切换阀V2并且到达顶起室。在第二切换状态中,顶起室中的油量增加以增高车辆高度。
[0230]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后轮螺线管的线圈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并且小于第三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处于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关闭并且第三连通通道切换阀V3打开的第三切换状态。这使得顶起室中的油通过第三连通通道R3到达储存室。在第三切换状态中,顶起室中的油量减少以降低车辆高度。
[0231]当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后轮螺线管的线圈的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三基准电流时,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处于第一连通通道切换阀Vl关闭并且第四连通通道切换阀V4打开的第四切换状态。这使得顶起室中的油通过第四连通通道R4到达储存室。在第四切换状态中,顶起室中的油量更快地减少,以比第三切换状态更快地降低车辆高度。
[0232]控制器70的构造
[0233]下面将描述控制器70。
[0234]图12是控制器70的块图。
[0235]控制器70包括CPU、R0M和RAM13ROM存储要在CPU中执行的程序和各种数据。RAM用作例如CPU的操作记忆部。控制器70接收诸如从前轮旋转检测传感器31、后轮旋转检测传感器32、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和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输出的信号这样的输入。
[0236]控制器70包括前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1和后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2。前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1基于从前轮旋转检测传感器31输出的信号计算前轮2的旋转速度。后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2基于从后轮旋转检测传感器32输出的信号计算后轮3的旋转速度。前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1和后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2均基于作为从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的脉冲信号来获取旋转角度,并且利用经过的时间对旋转角求微分以计算旋转速度。
[0237]控制器70包括前轮位移量获取部73。前轮位移量获取部73基于从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输出的信号获取前轮位移量Lf。前轮位移量Lf是前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0的上侧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位移量。控制器70还包括后轮位移量获取部74。后轮位移量获取部74基于从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输出的信号获取后轮位移量Lr。后轮位移量Lr是后轮弹簧长度调整单元252的上侧端支撑部件254相对于基础部件260的位移量。前轮位移量获取部73基于线圈的阻抗与前轮位移量Lf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获取前轮位移量Lf。后轮位移量获取部74基于线圈的阻抗与后轮位移量Lr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获取后轮位移量Lr。所述相互关系预先存储在ROM中。
[0238]控制器70还包括车辆速度获取部76,车辆速度获取部76基于由前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1计算的前轮2的旋转速度和/或基于由后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2计算的后轮3的旋转速度,来获取作为摩托车I的行驶速度的车辆速度Vv。车辆速度获取部76使用前轮旋转速度Rf或后轮旋转速度Rr来计算前轮2或后轮3的行驶速度,以获取车辆速度Vv。使用前轮旋转速度Rf和前轮2的轮胎的外径来计算前轮2的行驶速度。使用后轮旋转速度Rr和后轮3的轮胎的外径来计算后轮3的移动速度。当摩托车I以正常状态行驶时,能够解释为车辆速度Vv等于前轮2的行驶速度和/或后轮3的行驶速度。可选择地,车辆速度获取部76可以使用前轮旋转速度Rf和后轮旋转速度Rr的平均值来计算前轮2和后轮3的平均行驶速度,从而获取车辆速度Vv。
[0239]控制器70还包括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基于由车辆速度获取部76获取的车辆速度Vv来控制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的切换状态和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切换状态。稍后将描述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
[0240]前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1、后轮旋转速度计算部72、前轮位移量获取部73、后轮位移量获取部74、车辆速度获取部76和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由CPU实现,该CPU执行存储在例如ROM的存储区域中的软件。
[0241 ]现在将详细描述控制器70的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
[0242]图13是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的块图。
[0243]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包括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0。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00包括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和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确定作为前轮位移量Lf的目标值的前轮目标位移量。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确定作为后轮位移量Lr的目标值的后轮目标位移量。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还包括目标电流确定部710和控制部720。目标电流确定部710确定要供给到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的前轮螺线管310和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后轮螺线管(未示出)的目标电流。控制部720基于由目标电流确定部710确定的目标电流进行诸如反馈控制这样的控制。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还包括故障检测器780。故障检测器780检测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和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的故障。
[0244]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0基于由车辆速度获取部76获取的车辆速度Vv并且基于摩托车I的车辆高度调整开关(未示出)所在的控制位置来确定目标位移量。车辆高度调整开关是所谓的拨号盘式开关。摩托车I的骑手转动开关的转盘,以在“低”、“中”和“高”之间选择。例如,车辆高度调整开关安置在速度计附近。
[0245]在摩托车I开始行驶之后,当由车辆速度获取部76获取的车辆速度Vv低于预定的上升车辆速度Vu时,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0确定目标位移量为零。当车辆速度Vv从低于上升车辆速度Vu的值改变为等于或高于上升车辆速度Vu的值时,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0根据车辆高度调整开关的控制位置确定在预定值处的目标位移量。更具体地,当车辆速度Vv从低于上升车辆速度Vu的值改变为等于或高于上升车辆速度Vu的值时,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根据车辆高度调整开关的控制位置确定前轮目标位移量为预定的前轮目标位移量LfO。当车辆速度Vv从低于上升车辆速度Vu的值变为等于或高于上升车辆速度Vu的值时,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根据车辆高度调整开关的控制位置确定后轮目标位移量为预定的后轮目标位移量LrO。然后,在由车辆速度获取部76获取的车辆速度Vv等于或高于上升车辆速度Vu时,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确定前轮目标位移量为预定的前轮目标位移量LfO,并且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确定后轮目标位移量为预定的后轮目标位移量LrO AOM预先存储车辆高度调整开关的控制位置、与控制位置对应的预定的前轮目标位移量LfO、和与控制位置对应的预定的后轮目标位移量LrO的关系。根据前轮位移量Lf和后轮位移量Lr确定摩托车I的车辆高度。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根据车辆高度调整开关的控制位置确定作为摩托车I的车辆高度的目标值的目标车辆高度。预先确定根据目标车辆高度的预定的前轮目标位移量Lf O和预定的后轮目标位移量LrO,并且存储在ROM中。
[0246]当摩托车I的车辆速度Vv从等于或高于上升车辆速度Vu的值变为等于或低于预定的下降车辆速度Vd的值时,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0确定目标位移量为零。即,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和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分别将前轮目标位移量和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为零。在非限制的实例中,上升车辆速度Vu是10km/h,并且下降车辆速度Vd是8km/h。
[0247]目标电流确定部710包括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和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基于由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确定的前轮目标位移量,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确定作为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的前轮螺线管310的目标电流的前轮目标电流。基于由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确定的后轮目标位移量,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确定作为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后轮螺线管的目标电流的后轮目标电流。
[0248]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基于经验规则准备表示前轮目标位移量与前轮目标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映射,并且预先存储在ROM中。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将由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确定的前轮目标位移量代入映射中,以确定前轮目标电流。
[0249]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基于经验规则准备表示后轮目标位移量与后轮目标电流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映射,并且预先存储在ROM中。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将由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确定的后轮目标位移量代入映射中,以确定后轮目标电流。
[0250]在基于由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确定的前轮目标位移量的前轮目标电流的确定中,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可以基于由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确定的前轮目标位移量与由前轮位移量获取部73获取的前轮位移量Lf之间的误差进行反馈控制,从而确定前轮目标电流。相似地,在基于由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确定的后轮目标位移量的后轮目标电流的确定中,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可以基于由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确定的后轮目标位移量与由后轮位移量获取部74获取的后轮位移量Lr之间的误差进行反馈控制,从而确定后轮目标电流。
[0251]控制部720包括前轮螺线管驱动部733、前轮操作控制部730和前轮电流检测部734。前轮螺线管驱动部733驱动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的前轮螺线管310。前轮操作控制部730控制前轮螺线管驱动部733的操作。前轮电流检测部734检测流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电流。控制部720还包括后轮螺线管驱动部743、后轮操作控制部740和后轮电流检测部744。后轮螺线管驱动部743驱动后轮螺线管。后轮操作控制部740控制后轮螺线管驱动部743的操作。后轮电流检测部744检测流到后轮螺线管的电流。
[0252]前轮操作控制部730包括前轮反馈(F/B)控制部731和前轮PWM控制部732。前轮反馈控制部731基于由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确定的前轮目标电流和由前轮电流检测部734检测的电流(前轮检测电流)之间的误差来进行反馈控制。前轮PWM控制部732进行前轮螺线管310的PffM控制。
[0253]后轮操作控制部740包括后轮反馈(F/B)控制器741和后轮HVM控制部742。后轮反馈控制部741基于由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确定的后轮目标电流与由后轮电流检测部744检测的电流(后轮检测电流)之间的误差来进行反馈控制。后轮PWM控制部742进行后轮螺线管的PffM控制。
[0254]前轮反馈控制部731计算前轮目标电流与由前轮电流检测部734检测的前轮检测电流之间的误差,并且进行反馈处理以使误差为零。后轮反馈控制部741计算后轮目标电流与由后轮电流检测部744检测的后轮检测电流之间的误差,并且进行反馈处理以使误差为零。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前轮反馈控制部731使用比例元素对前轮目标电流与前轮检测电流之间的误差进行比例处理,并且使用积分元素进行积分处理,并且使用加法器将这些值加在一起。后轮反馈控制部741使用比例元素对后轮目标电流与后轮检测电流之间的误差进行比例处理,并且使用积分元素进行积分处理,并且使用加法器将这些值加在一起。在另一个非限制的实施例中,前轮反馈控制部731使用比例元素对目标电流与检测电流之间的误差进行比例处理,使用积分元素进行积分处理,并且使用微分元素进行微分处理,并且使用加法器将这些值加在一起。后轮反馈控制部741使用比例元素对目标电流与检测电流之间的误差进行比例处理,使用积分元素进行积分处理,并且使用微分元素进行微分处理,并且使用加法器将这些值加在一起。
[0255]前轮PWM控制部732改变预定周期(T)中的脉冲宽度(t)的占空比( = t/TX 100(%)),并且进行前轮螺线管310的开度(施加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电压)的HVM控制。当进行P WM控制时,电压以与占空比对应的脉冲的形态施加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这里,由于线圈311的阻抗,所以流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的电流不能改变从而跟随以脉冲形态施加但是以减弱形态输出的电压,并且在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中流动的电流与占空比成比例地增加和减少。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当前轮目标电流为零时,前轮P丽控制部732将占空比设定为零。当前轮目标电流处于其最大时,前轮P丽控制部732将占空比设定为100%。
[0256]相似地,后轮PWM控制部742改变占空比,并且进行后轮螺线管的开度(施加到后轮螺线管的线圈的电压)的PffM控制。当进行PffM控制时,电压以与占空比对应的形脉冲的形态施加到后轮螺线管的线圈,并且在后轮螺线管的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与占空比成比例地增加和减少。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当后轮目标电流为零时,后轮PWM控制部742将占空比设定为零。当后轮目标电流处于其最大时,后轮PWM控制部742将占空比设定为100%。
[0257]前轮螺线管驱动部733包括例如晶体管(FET)。晶体管是连接在电源的正电极线与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之间的开关元件。前轮螺线管驱动部733驱动晶体管的门极,以开关晶体管,从而控制前轮螺线管310的驱动。后轮螺线管驱动部743包括例如连接在电源的正电极线与后轮螺线管的线圈之间的晶体管。后轮螺线管驱动部743驱动晶体管的门极,以开关晶体管,从而控制后轮螺线管的驱动。
[0258]前轮电流检测部734根据连接于前轮螺线管驱动部733的分流电阻器的端子之间的电压来检测流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电流值。后轮电流检测部744根据连接于后轮螺线管驱动部743的分流电阻器的端子之间的电压来检测流到后轮螺线管的电流值。
[0259]稍后将详细描述故障检测器780。
[0260]在上述构造的摩托车I中,控制器70的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基于与车辆高度调整开关的控制位置对应的目标车辆高度来确定目标电流,并且进行PWM控制,以使供应到前轮螺线管310和后轮螺线管的实际电流是所确定的目标电流。即,通道切换单元控制部77的前轮HVM控制部732和后轮HVM控制部742改变占空比,以控制施加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线圈311和后轮螺线管的线圈的电力,从而将前轮螺线管310和后轮螺线管控制为期望的开度。
[0261]图14A是图示出由于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的故障而的示例性事件的时间图。图14A所示的故障是前轮故障的例示。
[0262]在上述构造的控制器70中,如果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和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异常地操作,则不能或难以适当地调整车辆高度。例如,如果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产生故障而保持上限附近的输出值(即,示出对于上限值附近的值的持续),则基于从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输出的信号由前轮位移量获取部73获取的前轮位移量Lf (在下文中称为“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变得比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在下文中称为“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a”)大。结果,即使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a等于由前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1确定的前轮目标位移量,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也变得比前轮目标位移量大。这使得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将前轮目标电流确定为减小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a的电流。具体地,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将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的电流确定为前轮目标电流。
[0263]然而,故障的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继续输出上限附近的值。这使得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将前轮目标电流确定为减小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a的电流。具体地,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继续将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的电流确定为前轮目标电流。结果,即使摩托车I的车辆速度Vv等于或高于上升车辆高度Vu,车辆高度也降低。在车辆以等于或高于上升车辆速度Vu的速度行驶时,车辆高度的突然降低引起车体倾斜的困难。这使得难以确保大的侧倾角(bank angle)。
[0264]相似地,如果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产生故障而保持输出上限附近的值(S卩,示出对于上限值附近的值的持续),则基于从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输出的信号由后轮位移量获取部74获取的后轮位移量Lr(在下文中称为“检测的后轮位移量Lrd”)变得比实际的后轮位移量Lr(在下文中称为“实际的后轮位移量Lra”)大。结果,即使实际的后轮位移量Lra等于由后轮目标位移量确定部772确定的后轮目标位移量,检测的后轮位移量Lrd也变得比后轮目标位移量大。这使得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将后轮目标电流确定为减小实际的后轮位移量Lra的电流。具体地,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将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的电流确定为后轮目标电流。
[0265]然而,故障的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继续输出上限附近的值。这使得后轮目标电流712将后轮目标电流确定为减小实际的后轮位移量Lra的电流。具体地,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继续将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的电流确定为后轮目标电流。结果,即使摩托车I的车辆速度Vv等于或高于上升车辆高度Vu,车辆高度也降低。在车辆以等于或高于上升车辆速度Vu的速度行驶时,车辆高度的突然降低引起车体倾斜的困难。这使得难以确保大的侧倾角。
[0266]故障检测器780的详情
[0267]鉴于上述情况,根据该实施例的故障检测器780检测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和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的故障。并且,当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和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故障时,故障检测器780控制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和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维持车辆高度。
[0268]图14B是图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故障检测器780如何进行控制的时间图。图14B所示的控制是前轮控制的实例。
[0269]故障检测器780将预定的前轮确定值加到前轮目标位移量,并且将总和视为前轮基准位移量。当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等于或大于前轮基准位移量时、并且当由前轮电流检测部734检测的电流(前轮检测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的时间段等于或长于预定的第一基准时间段tl时,故障检测器780判定存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故障的可能性。当故障检测器780判定存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故障的可能性时,故障检测器780将供给到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的前轮螺线管310的前轮目标电流确定为零,从而临时(暂时)维持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a。然后,故障检测器780将使前轮目标电流为零的命令信号输出到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使前轮目标电流为零以临时维持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a称为“前轮临时维持模式”。
[0270]然后,当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等于或大于前轮基准位移量时、并且当前轮临时维持模式继续的时间段等于或长于预定的第二基准时间段t2时,故障检测器780确认已经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中发生故障。当故障检测器780确认已经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中发生故障时,故障检测器780点亮警报灯,并且将用于继续使前轮目标电流为零的命令信号输出到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从而继续地维持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a。
[0271]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第一基准时间段tl是160毫秒(msec),并且第二基准时间段t2是450mseco
[0272]故障检测器780将预定的后轮确定值加到后轮目标位移量,并且将总和视为后轮基准位移量。当检测的后轮位移量Lrd等于或大于后轮基准位移量时、并且当由后轮电流检测部744检测的电流(后轮检测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的时间段等于或长于预定的第三基准时间段t3时,故障检测器780暂时判定存在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故障的可能性。当故障检测器780判定存在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故障的可能性时,故障检测器780将供给到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的后轮螺线管的后轮目标电流确定为零,从而临时(暂时)维持实际的后轮位移量Lra。然后,故障检测器780将用于使后轮目标电流为零的命令信号输出到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使后轮目标电流为零以临时维持实际的后轮位移量Lra称为“后轮临时维持模式”。
[0273]然后,当检测的后轮位移量Lrd等于或大于后轮基准位移量时、并且当后轮临时维持模式继续的时间段等于或长于预定的第四基准时间段t4时,故障检测器780确认已经在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中发生故障。当故障检测器780确认已经在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中发生故障时,故障检测器780点亮警报灯,并且将用于继续使后轮目标电流为零的命令信号输出到后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2,从而继续地维持实际的后轮位移量Lra。
[0274]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与第一基准时间段tl和第二基准时间段t2相似地,第三基准时间段t3和第四基准时间段t4分别是160msec和450msec。注意,第三基准时间段t3和第四基准时间段t4可以分别与第一基准时间段tl和第二基准时间段t2不同。
[0275]接着,将使用流程图描述由故障检测器780进行的控制处理的过程。
[0276]图15是由故障检测器780进行的控制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0277]如上所述,故障检测器780检测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和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的故障。在下面的描述中,将选择用于检测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的故障的控制处理作为代表性实例。在这里将不详述与用于检测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的故障的控制处理大致相同的用于检测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的故障的控制处理。
[0278]故障检测器780在每个预定周期(例如,4msec)中重复地进行控制处理。
[0279]首先,故障检测器780进行是否选择了前轮临时维持模式的判定(SlOl)。这是用于判定设定在RAM中的前轮临时维持模式标记在稍后描述的步骤S106中是否开启的处理。当未选择前轮临时维持模式时(步骤SlOl中的否),故障检测器780进行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是否等于或大于前轮基准位移量的判定(S102)。当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等于或大于前轮基准位移量时(S102中的是),则故障检测器780增加下降电流继续计数器(S103)。
[0280]然后,故障检测器780进行下降电流继续时间段是否等于或长于第一基准时间段tl的判定(S104)。这是用于判定下降电流继续计数器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的第一基准值的处理。当下降电流继续时间段等于或长于第一基准时间段tl时(步骤S104中的是),则故障检测器780判定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中已经发生故障,临时将用于使前轮目标电流为零的命令信号输出到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并且切换为前轮临时维持模式(S105)。然后,故障检测器780在RAM中将前轮临时维持模式标记设定为开启,以表示选择了前轮临时维持模式(S106)。
[0281]然后,故障检测器780进行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是否等于或大于前轮基准位移量的判定(S107)。当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等于或大于前轮基准位移量时(步骤S107中的是),故障检测器780增加前轮临时维持模式继续计数器(S108)。然后,故障检测器780进行前轮临时维持模式继续时间段是否等于或长于第二基准时间段t2的判定(S109)。这是用于判定前轮临时维持模式继续计数器是否等于或大于预定的第二基准值的处理。当前轮临时维持模式继续时间段等于或长于第二基准时间段t2时(步骤S109中的是),故障检测器780确认已经发生故障,点亮警报灯,并且将命令信号输出到前轮目标电流确定部711以使前轮目标电流为零(S110)。
[0282]当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小于前轮基准位移量时(步骤S107中的否),故障检测器780重设前轮临时维持模式继续计数器(S 111)。然后,故障检测器780终止前轮临时维持模式(临时停止使前轮目标电流为零以维持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a),并且将前轮临时维持模式标记设定为关闭以进行正常控制(S112)。
[0283]当在步骤S102中做出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不等于或大于前轮基准位移量的判定时(步骤S102中的否),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小于前轮基准位移量,并且因此,重设下降电流继续计数器(S113)。
[0284]当在步骤S102中做出选择前轮临时维持模式的判定时(步骤SlOl中的是),故障检测器780进行步骤S107和下面的步骤。
[0285]当在步骤S102做出下降电流继续时间段不等于或长于第一基准时间段tl的判定时(步骤S104中的否),并且当在步骤S102中做出临时维持模式继续时间段不等于或长于第二基准时间段t2的判定时(步骤S109中的否),故障检测器780结束该处理。
[0286]第一基准时间段tl可以根据车辆速度Vv而改变。例如,当车辆速度Vv等于或高于40km/h时,第一基准时间段tl可以是80msec。如在该实例中,第一基准时间段tl可以随着车辆速度Vv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随着车辆速度Vv增加,在行驶期间的车辆高度的突然降低弓丨起车体倾斜的困难。相似地,第二基准时间段t2可以根据车辆速度Vv而改变。
[0287]即使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或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中发生故障(诸如对于上限值附近的值的持续),当预定状态继续第一基准时间段tl或更长时,上述构造的故障检测器780判定存在已经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或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并且暂时使前轮目标电流或后轮目标电流为零。从而,维持实际的前轮位移量Lfa和实际的后轮位移量Lra。该构造防止了车辆高度突然、极大地降低而不顾及高速行驶。结果,即使在行驶期间车辆高度发生突然降低,这也使得摩托车的骑手遇到的车体倾斜的困难最小化。
[0288]当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或检测的后轮位移量Lrd等于或大于前轮基准位移量或后轮基准位移量时,并且当前轮检测电流或后轮检测电流等于或高于第二基准电流的时间段等于或长于第一基准时间段tl时,故障检测器780判定已经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或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中发生故障。然而,该构造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情况。当检测的前轮位移量Lfd或检测的后轮位移量Lrd等于或大于前轮基准位移量或后轮基准位移量的时间段等于或长于第一基准时间段tl时,故障检测器780可以判定存在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或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中已经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0289]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故障检测器780判定存在已经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或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中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时,并且当故障检测器780判定确认已经发生故障时,故障检测器780使前轮目标电流或后轮目标电流为零。然而,该构造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情况。代替使前轮目标电流为零,故障检测器780可以关闭(遮断)前轮继电器(未示出)。前轮继电器连接于前轮螺线管驱动部733与前轮螺线管310之间的电流路径,以打开或关闭从前轮螺线管驱动部733供给到前轮螺线管310的电流。相似地,代替使后轮目标电流为零,故障检测器780可以关闭(遮断)后轮继电器(未示出)。后轮继电器连接于后轮螺线管驱动部743与后轮螺线管之间的电流路径,以打开或关闭从后轮螺线管驱动部743供给到后轮螺线管的电流。
[0290]各个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和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作为单个单元控制与电流量对应的三种控制模式。这三种控制模式是:用于增加车辆高度的增加模式、用于降低车辆高度的降低模式、和用于维持车辆高度的维持模式。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在前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1或后轮相对位置检测器282中检测到故障时,故障检测器780进行控制以维持车辆高度。该控制应用于前轮通道切换单元300和后轮通道切换单元302,以作为单个单元控制三种控制模式。然而,由故障检测器780进行的控制的应用不应该限于作为单个单元控制三种控制模式的单元。该控制可以应用于通过两个控制阀(电磁致动器)实现三种控制模式的构造。
[0291]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可以包括检测器,该检测器检测车辆高度,并且控制改变器(诸如电磁致动器)以调整车辆高度,从而使由检测器检测的检测值保持在目标值。利用该构造,当检测器示出输出比实际车辆高度高的检测值这样的故障(例如,称为上限持续的故障)时,即使实际的车辆高度等于目标值,检测器也输出高于目标值的检测值。响应于检测值,控制器控制改变器,以使改变器降低车辆高度。由于从检测器输出的检测值高于实际的车辆高度,所以控制器保持控制改变器以降低车辆高度。结果,在摩托车以高速行驶的同时,当在检测器中发生故障时,存在车辆高度不顾高速行驶而突然降低的可能性。当车辆高度在行驶时意外地降低时,摩托车的骑手变得难以倾斜车体并且确保足够大的侧倾角。
[0292]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构造成检测故障,在该故障期间由检测器检测的检测值保持在上限值附近。
[0293]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构造成基于由检测器检测的检测值并且基于相对位置的目标值来检测检测器中的故障。
[0294]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构造成:当由检测器检测的检测值等于或大于相对位置的目标值的状态达到预定时间段时,判定存在检测器故障的可能性。
[0295]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即使在控制器判定存在检测器故障的可能性之后,当由检测器检测的检测值小于相对位置的目标值时,控制器也可以构造成控制改变器停止维持车辆高度、并且返回正常模式。
[0296]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当由检测器检测的检测值等于或大于相对位置的目标值预定基准时间段时,控制器可以构造成确认在检测器中已经发生故障。
[0297]在非限制的实施例中,改变器可以包括弹簧、调整器、存储室、栗和通道切换单元。弹簧具有支撑在本体侧处的一端,并且具有支撑在车轮侧处的另一端。调整器包括容纳室以容纳液体,并且构造成根据容纳室中的液体量而调整弹簧的长度。存储室存储液体。栗包括筒部。当车体与车轮之间的相对距离增加时,栗构造成将存储在存储室中的液体吸入筒部内。当车体与车轮之间的相对距离减小时,栗构造成将液体从筒部排出。通道切换单元构造成,在将从栗排出的液体引导到容纳室内以增加容纳室中的液体量的状态、将容纳室中的液体引导到存储室内以减少容纳室中的液体量的状态和维持容纳室中的液体量的状态之间切换状态。当存在检测器故障的可能性时,控制器构造成控制改变器以维持维持容纳室中的液体量的状态。
[0298]在行驶期间,即使在检测器中发生故障时,实施例也消除或最小化了车辆高度的意外极大降低。
[0299]显然,基于以上教导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改进和变化。因此理解的是:在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除了如在这里的具体描述之外,也可以实现本发明。
【主权项】
1.一种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包括: 改变器,该改变器构造成改变车辆的车体与所述车辆的车轮的轮轴的相对位置; 检测器,该检测器构造成检测所述相对位置;和 控制器,该控制器构造成控制所述改变器,以基于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检测值改变所述相对位置,从而控制作为车辆高度的所述车体的高度, 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在所述检测器中存在故障的可能性时,控制所述改变器,以维持所述车辆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检测所述故障,在所述故障期间,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所述检测值保持在上限值附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基于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所述检测值并且基于所述相对位置的目标值来检测所述检测器中的所述故障。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所述检测值等于或大于所述相对位置的所述目标值的状态达到预定时间段时,判定为在所述检测器中存在所述故障的可能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即使在所述控制器判定为在所述检测器中存在所述故障的可能性之后,也在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所述检测值小于所述相对位置的所述目标值时,控制所述改变器,以停止维持所述车辆高度并且返回到正常控制。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所述检测值等于或大于所述相对位置的所述目标值达到预定基准时间段时,确认为已经在所述检测器中发生所述故障。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基于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所述检测值并且基于所述相对位置的目标值来检测所述检测器中的所述故障。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所述检测值等于或大于所述相对位置的所述目标值的状态达到预定时间段时,判定为在所述检测器中存在所述故障的可能性。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也构造成即使在所述控制器判定为在所述检测器中存在所述故障的可能性之后,也在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所述检测值小于所述相对位置的所述目标值时,控制所述改变器,以停止维持所述车辆高度并且返回到正常控制。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由所述检测器检测的所述检测值等于或大于所述相对位置的所述目标值达到预定基准时间段时,确认为已经在所述检测器中发生所述故障。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其中,所述改变器包括 弹簧,该弹簧包括支撑在所述车体的一侧的一端和支撑在所述车轮的一侧的另一端, 调整器,该调整器包括容纳室以容纳液体,该调整器构造成根据所述容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来调整所述弹簧的长度, 存储室,该存储室存储所述液体, 栗,该栗包括筒部,所述栗构造成当所述车体与所述车轮之间的相对距离增加时,将存储在所述存储室中的所述液体吸入所述筒部内,并且当所述车体与所述车轮之间的相对距离减小时,将所述液体从所述筒部排出,和 通道切换单元,该通道切换单元构造成在下述三种状态之间切换状态:将从所述栗排出的所述液体引导到所述容纳室内以增加所述容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状态、将所述容纳室中的所述液体引导到所述存储室内以减少所述容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状态、和维持所述容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状态,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在所述检测器中存在所述故障的可能性时,控制所述改变器,以保持维持所述容纳室中的所述液体的量的状态。
【文档编号】B60G17/015GK106004304SQ201610179270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5日
【发明人】春日高宽, 千田俊也, 是泽崇広
【申请人】株式会社昭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