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39214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简便地提高在气囊的连接口部配置的加强片材的耐热性的气囊装置。气囊装置(S)的气囊(30)在气囊主体(31)的使充气机(20)插入的连接口部33内配置有具有挠性的加强片(70)。加强片具备第1罩部(71)和第2罩部(81),该第1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即,设置与充气机的轴向(ID)相交叉的方向上的折痕(72)而折叠为两部分,将充气机的前端侧(20)包围,该第2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即,设置沿充气机的轴向的折痕(82)而折叠为两部分,将充气机的前端侧包围。第1、2罩部(71、81)以将折痕(72、82)连接的方式重叠配置,并具有使气囊主体的主体膨胀部(31)侧开口的开口部(71c、81c)。
【专利说明】
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搭载于车辆、且具备使来自近似圆柱状的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膨胀的气囊。
【背景技术】
[0002]当前,作为将近似圆柱状的充气机连接的气囊,具备:气囊主体;以及加强片材(加强布),其配置于气囊主体内且具有挠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气囊主体具备:主体膨胀部,其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使正面侧壁部与背面侧壁部分离的方式膨胀;以及筒状的连接口部,其以使来自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向主体膨胀部流入的方式与充气机连接。连接口部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主体侧筒部,其以大致正交的方式与主体膨胀部侧连接;以及插入侧筒部,其以大致正交的方式与主体侧筒部相连,并且使充气机插入而与充气机连接,并以弯曲成L字状的状态搭载于车辆。加强片材为了提高耐热性而在气囊主体的连接口部的内周侧配置为将充气机的外周覆盖。而且,当前的加强片材为了与编织袋的加强片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相比能够更廉价地制造,将进行了平织等的片材状的布料折叠为两部分,以将膨胀用气体向主体膨胀侧引导的方式将规定的周缘缝合而形成。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01518号公报(
[0041]、图14、18)
[0004]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17109号公报
[0005]然而,在当前的气囊装置中,加强片材使得进行了平织的布料在连接口部内的插入侧筒部的从主体膨胀部离开的上缘侧形成折痕而折叠为两部分,在主体侧筒部内的从充气机离开的前缘侧附近部位设置有缝合部位。
[0006]而且,从连接口部内的插入侧筒部经由主体侧筒部而向主体膨胀部供给的来自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沿插入侧筒部的轴向流动,并以与连接口部的主体侧筒部的前缘接触的方式流动,然后,沿主体侧筒部的轴向而流动至主体膨胀部侧。然而,在当前的气囊中,在膨胀用气体所接触的主体侧筒部的前缘侧,配置有加强片材的缝合部位。
[0007]因此,如果加强片材的缝合部位与较高温的膨胀用气体接触,则有可能受到损伤,因此在提高加强片材的耐热性的方面存在课题。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便地提高在气囊的连接口部配置的加强片材的耐热性的气囊装置。
[0009]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构成为具备:气囊,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膨胀;以及近似圆柱状的充气机,其将从前端侧喷出的膨胀用气体供给至所述气囊。所述气囊具备:气囊主体;以及加强片,其配置于所述气囊主体的内周侧、且具有挠性。所述气囊主体具备:主体膨胀部,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膨胀为使得正面侧壁部和背面侧壁部分离;筒状的连接口部,其与所述充气机连接,以使来自所述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向所述主体膨胀部流入。所述加强片在所述连接口部的内周侧配置为将所述充气机的外周侧覆盖。
[0010]所述加强片具备第I罩部和第2罩部。该第I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S卩,设置在从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沿着所述充气机的轴向离开的位置上与所述充气机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交叉方向侧折痕而折叠为两部分,利用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的两侧的部位的、从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离开的两端侧,将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包围。所述第2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g卩,在从所述主体膨胀部离开的隔离缘侧设置沿着所述充气机的轴向的轴向侧折痕而折叠为两部分,利用所述轴线折痕的两侧的部位将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包围。
[0011]而且,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S卩,在从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离开的部位以将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和所述轴向侧折痕连接的方式重叠配置,并且设置有使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主体膨胀部侧开口的开口部。
[0012]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在工作时,从充气机的前端侧喷出的膨胀用气体经由气囊主体的连接口部的内部而向主体膨胀部侧流动。此时,在加强片的内部流动的膨胀用气体从连接口部经由开口部而向主体膨胀部侧流动,但在流至该主体膨胀部之前与加强片的第I罩部的交叉方向侧折痕的部位接触。然而,该折痕的部位是第I罩部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连续地连接而形成的折痕的部位,并非是将第I罩部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缝合而形成的部位,因此与当前的加强片相比,能够提高耐热性。另外,从充气机的前端侧喷出的膨胀用气体与加强片的从开口部离开的隔离缘侧接触,但在该部位配置有第2罩部的轴向侧折痕的部位,该折痕的部位也是第2罩部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连续地连接而形成的折痕的部位,并非是将第2罩部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缝合而形成的部位,因此具有耐热性。而且,仅以使得这些交叉方向侧折痕和轴向侧折痕连接的方式对第I罩部和第2罩部进行重叠配置就能够形成加强片,因此能够简便地制造具有耐热性的加热片。
[0013]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能够简便地提高在气囊的连接口部配置的加强片的耐热性。
[0014]而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加强片的所述第2罩部配置于所述第I罩部的内侧。
[0015]在这种结构中,具有轴向侧折痕的第2罩部配置于与充气机接近的内侧,从充气机的前端侧喷出的膨胀用气体与比加强片的第I罩部先接近充气机的第2罩部的轴向侧折痕接触,在气囊主体的连接口部内,从第2罩部的轴向侧折痕的部位向第I罩部的交叉方向侧折痕引导而向主体膨胀部侧流动,在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加强片能够更适当地发挥耐热性。
[0016]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第2罩部的沿所述充气机的轴向从所述充气机的前端离开的边缘侧与所述第I罩部缝合。
[0017]在这种结构中,能够防止第2罩部的沿充气机的轴向从充气机的前端离开的边缘侧从第I罩部离开的翻卷。因此,能够防止膨胀用气体绕第2罩部的边缘迂回,而进入第2罩部的外周侧和第I罩部的内周侧之间。因此,例如,即使膨胀用气体与第I罩部的交叉方向侧折痕的部位接触而反弹,然后朝向第2罩部的轴向侧折痕侧,第2罩部的边缘也难以翻卷,因此难以进入轴向侧折痕的外周侧,即使第I罩部等缝合部位处于第2罩部的轴向侧折痕的外周侧,也能够防止该缝合部位处的由膨胀用气体引起的损伤。
[0018]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加强片的所述第I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设置从所述充气机的轴正交方向朝向所述开口部侧张开的角度而使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倾斜。
[0019]在这种结构中,从充气机的前端侧喷出的膨胀用气体在与交叉方向侧折痕的部位接触以后,因该交叉方向侧折痕的倾斜角度而以被向开口部侧引导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交叉方向侧折痕附近的压力上升,能够顺畅地使交叉方向侧折痕附近的膨胀用气体经由加强片的开口部而向气囊主体的主体膨胀部侧流动。
[0020]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加强片的所述第I罩部将从相对于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相连的所述主体膨胀部离开的隔离缘相互缝合。
[0021]在这种结构中,将加强片的第I罩部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的从开口部离开的隔离缘相互缝合,因此在将第I罩部配置于连接口部时,第I罩部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难以偏移,能够将加强片的第I罩部容易地配置于连接口部内的规定位置。
[0022]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加强片的所述第2罩部将从所述轴向侧折痕离开、且与所述开口部连接并使所述连接口部的所述充气机插入的开口侧的边缘相互缝合。
[0023]在这种结构中,在将加强片的第2罩部配置于连接口部内时,第2罩部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难以偏移,能够将加强片的第2罩部容易地配置于连接口部内的规定位置。
[0024]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将从所述轴向侧折痕离开、且与所述开口部连接并将所述连接口部的使所述充气机插入的开口侧的边缘相互重叠而进行共同缝合。
[0025]在这种结构中,还包含第I罩部和第2罩部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相互在内,第I罩部和第2罩部相互难以偏移,能够将加强片容易地配置于连接口部内的规定位置。
[0026]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由相互连结的一张加强用片材形成。
[0027]在这种结构中,预先将第I罩部和第2罩部连结,因此处理变得容易,另外,能够减轻将第I罩部和第2罩部连结的作业。
[0028]而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第I罩部构成为具备将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附近设为多层的加强部,或者所述第2罩部构成为具备将所述轴向侧折痕附近设为多层的加强部。
[0029]在这种结构中,第I罩部、第2罩部能够利用加强部而将交叉方向侧折痕附近、轴向侧折痕附近设为多层,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加强片的耐热性。
[0030]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的至少一者的与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接近的一侧,构成为在与所述充气机接触的内侧面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
[0031 ]在这种结构中,能够提高加强片的耐热性。
[0032]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均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在与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侧相对且暴露于所述膨胀用气体中的面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
[0033]在这种结构中,能够进一步提尚加强片的耐热性。
[0034]而且,如上所述,如果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的与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接近的一侧构成为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则优选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的与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接近的一侧在所述连接口部的使所述充气机插入的开口侧,设置有以将所述充气机置于中间而相对的方式延伸设置的舌部,相对的两个所述舌部配置为使前端向所述连接口部的外表面侧折返而安装于所述连接口部的外表面侧。
[0035]在这种结构中,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通常由硅树脂等涂覆剂构成,难以滑动并难以使充气机插入。然而,如果连接口部的开口的端面侧由从内周面侧向外周面侧折返的舌部覆盖,则能够以舌部将充气机向连接口部的加强片的内周侧压入,能够容易地进行充气机向连接口部的插入作业。另外,利用舌部将加强片气囊主体的连接口部的端面侧覆盖,因此还能够消除将充气机插入加强片的外周面侧与气囊主体的连接口部的内周面侧之间的误组装。
[0036]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将所述气囊配置于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连接口部和所述连接口部附近的所述主体膨胀部的内部,具备在内周侧配置有所述加强片的具有挠性的整流片,该整流片构成为具备:连接筒部,其配置于所述连接口部内,并且使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插入而与所述充气机连接;以及流出口部,其从所述连接筒部向所述主体膨胀部侧延伸,在端部侧具有使经由所述连接筒部而流入的来自所述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能够向两侧分流流出的至少两个流出口。
[0037]在这种结构中,利用加强片而提高了耐热性的整流片是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经由连接筒部而向流出口部流动,而且,能够使该气体从流出口部的至少两侧的流出口向气囊主体的主体膨胀部侧顺畅地分流流出。
[0038]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整流片由一张具有挠性的片材形成,并且在所述流出口部侧设置折痕而折叠为两部分,并形成为将重叠的外周缘相互缝合。
[0039]在这种结构中,膨胀用气体经由加强片的开口部而向整流片的流出口部流动,而且,在从两侧的流出口流出时,与流出口部的折痕的部位接触,但该部位是整流片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连续地连接而形成的折痕的部位,并非是将整流片的正面侧部和背面侧部缝合而形成的部位,因此耐热性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述这种结构中,能够简便地形成具有耐热性的整流片。
[0040]在该情况下,所述整流片可以在所述流出口部的两侧的所述流出口之间具备能够使所述膨胀用气体流出的中间流出口。
[0041]这样,如果整流片构成为在流出口部除两侧的流出口以外还设置有中间流出口,则能够根据设置于气囊主体的多个膨胀部位而对从整流片的各流出口流出的膨胀用气体的流量进行各种设定,能够提高气囊的性能。
[0042]而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优选所述整流片构成为在重叠的外周缘相互的缝合部位配置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从所述流出口部朝向所述连接筒部大致弯曲为L字状,
[0043]在所述整流片的所述弯曲部的至少附近的内周侧配置有具有挠性的接触布,
[0044]所述接触布在所述弯曲部的从所述缝合部位离开的所述弯曲部附近,相对于所述整流片的折叠为两部分的所述折痕的两侧的部位分别沿所述弯曲部缝合,作为所述整流片而实现一体化,并且在所述弯曲部的所述缝合部位使端缘相互重叠而与所述整流片一起缝入口 ο
[0045]在这种结构中,在整流片在气囊主体的内周侧、且在加强片的外周侧使流出口部侧从连接筒部膨胀时,因膨胀用气体的压力所引起的拉伸力而使得应力在弯曲部附近的缝合部位集中。然而,整流片的弯曲部的缝合部位将接触布缝合而被加强。即,整流片的折叠为两部分的折痕的两侧的部位分别在弯曲部的缝合部位的近前侧,以将接触布缝合而增加厚度的方式被加强。因此,整流片的弯曲部附近的缝合部位难以受到因膨胀用气体的压力而引起的损伤,不会破损,能够顺畅地使膨胀用气体从流出口流出。
[0046]在该情况下,如果所述接触布由在所述整流片的内周侧连接的一张片材构成,则也可以相对于一个整流片仅配置一个接触布,接触布的处理、管理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0047]图1是从搭载有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车辆的车内侧观察的主视图。
[0048]图2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工作时的充气机附近的概略部分放大主视图。
[0049]图3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概略剖面图,与图2的II1-1II部位相对应。
[0050]图4是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概略剖面图,与图2的IV-1V部位相对应。
[0051 ]图5是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的主视图。
[0052]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构成部件的主视图。
[0053]图7是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气囊中所使用的加强片材的加强用片材的主视图。
[0054]图8是按顺序对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气囊中所使用的加强片材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55]图9是按顺序对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气囊中所使用的加强片材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表不图8之后的工序。
[0056]图10是按顺序对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气囊中所使用的加强片材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表不图9之后的工序。
[0057]图11是表示形成实施方式的加强片材的状态的图。
[0058]图12是按顺序对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气囊中所使用的内袋(innertube)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59]图13是对制造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60]图14是对制造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表示图13之后的工序。
[0061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加强用片材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0062]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加强用片材的其他变形例的主视图。
[0063]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变形例的通过双层编织而形成的连接口部附近的放大主视图。
[0064]图18是图17的XVII1-XVIII部位的概略纵剖面图。
[0065]图19是按顺序对形成在图17所示的连接口部内配置的加强片材的第2罩部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66]图20是按顺序对形成在图17所示的连接口部内配置的加强片材的第I罩部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67]图21是对形成在图17所示的连接口部内配置的内袋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68]图22是对形成在图17所示的连接口部内配置的内袋设置有加强片材的加强片材组装体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69]图23是在其他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所使用的气囊的主视图。
[0070]图24是图23所示的气囊的连接口部附近的放大主视图。
[0071]图25是与充气机连接的状态的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24的XXV-XXV部位相对应。
[0072]图26是与充气机连接的状态的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24的XXV1-XXVI部位相对应。
[0073]图27是膨胀时的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与图24的XXVI1-XXVII部位相对应。
[0074]图28是表示图23的气囊的构成部件的主视图。
[0075]图29是对形成在图23的气囊中所使用的加强片材的第2罩部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76]图30是对形成图23的气囊的加强片材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77]图31是对形成图23的气囊的加强片材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表示图30之后的工序。
[0078]图32是对形成图23的气囊的加强片材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表示图31之后的工序。
[0079]图33是对形成在图23的气囊中所使用的内袋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80]图34是说明对图23的气囊的内袋和加强片材进行组装的工序的图。
[0081]图35是说明对图23的气囊的内袋和加强片材进行组装的工序的图,表示图34之后的工序。
[0082]图36是对制造图23的气囊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0083]图37是对制造图23的气囊的工序进行说明的图,表示图36之后的工序。
[0084]标号的说明
[0085]20‘"充气机,30、3(?、300"(帘式)气囊,31、318、310"气囊主体,323‘"(正面侧壁部)车内侧壁部,32b…(背面侧壁部)车外侧壁部,33、33B、33C...连接口部,34、34Β.._主体侧筒部,35、35Β.??插入侧筒部,37、37Β、37C...主体膨胀部,
[0086]63、63B、63C...(整流片)内囊,64...连接筒部,65、65B、65C...流出口部,65a、65b...流出口,65c…中间流出口,66b...(弯曲部的)缝合部,67...弯曲部,68、68B、68C...囊用片材,68a…折痕,69...接触布,69a、69b…(沿弯曲部的)缝合部,
[0087]70、7(?、700"加强片,70卜"隔离缘,71、718、710"第1罩部,71(^"开口部,72".交叉方向侧折痕,75...(共同缝合)缝合部,76...(隔离缘?上缘的)缝合部,77...加强部,78、79...(第I罩部和第2罩部的)缝合部,81、81B、81C…第2罩部,81c…开口部,81h…(沿充气机的轴向从充气机的前端开始的)缘,82…轴向侧折痕,85…(共同缝合)缝合部,86…加强部,88…舌部,
[0088]90、90A...加强用片材,91、91A、91B…第I罩构成部,91C…第I罩构成部件,91b…层叠用加强部,92、92A、92B...第2罩构成部,920..第2罩构成部件,92b…层叠用加强部,93...连结部,CL...涂覆层,
[0089]V...车辆,ID...(充气机的)轴向,G...膨胀用气体,S...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90]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是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构成为具备:头部保护气囊(也称为帘式气囊,下面,简称为气囊)30;充气机20,其将膨胀用气体喷出;气囊罩11;以及安装托架13。气囊30在车辆V的车内侧的前座、后座的侧方且前后排列设置的车窗(侧窗)W1、W2的上缘WU侧,折叠收纳于从前支柱部FP的下缘侧经由中间支柱部CP的上方直至后支柱部RP的上方为止的范围。
[0091]如图2?图4所示,充气机20作为近似圆柱状的圆筒式而插入于气囊30的用于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的后述的连接口部33,并与气囊30连结。充气机20构成为内置有因燃烧而产生膨胀用气体G的药剂、点火装置等,并构成为具备:圆柱状的主体部21;小径的圆柱状的气体喷出部22,其设置于主体部21的前端。在气体喷出部22配置有多个气体喷出口 22a,充气机20在工作时从这些气体喷出口 22a将膨胀用气体G喷出。
[0092]该充气机20在主体部21的外周面21a的根部侧、即根部侧外周面21c以夹持主体部21的方式安装有安装托架24,安装托架24由螺栓26固定,从而被安装固定为相对于中间支柱部CP的上方附近的上边梁部RR的内面板2而由天花板衬里5的下缘5a覆盖(参照图1)。另夕卜,充气机20从包含气体喷出部22在内的前端侧20a插入于连接口部33的后述的插入侧筒部35内,利用作为连接单元的夹具28,以将插入侧筒部35夹持于充气机20侧的方式对插入侧筒部35进行按压,使得充气机20与插入侧筒部35连接。
[0093 ]另外,利用对包括车辆V的侧面碰撞、偏置碰撞在内的倾斜碰撞进行检测的规定的控制装置使该充气机20工作。
[0094]如图1所示,各安装托架13利用安装螺栓14将气囊30的后述的安装部60安装固定于内面板2。此外,将各安装螺栓14紧固连结于内面板2的设置有螺母等的螺纹孔。
[0095]如图1所示,气囊罩11由配置于前支柱部FP的前支柱装饰件4的下缘4a侧、以及配置于上边梁部RR的天花板衬里5的下缘5a侧构成。
[0096]如图1、图5所示,气囊30构成为具备:气囊主体31,其膨胀为将车窗Wl、W2覆盖;作为整流片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称为整流布)的内囊63,其配置于气囊主体31内,且具有挠性;以及加强片材(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也成为加强布)70,其提高了耐热性,且具有挠性。
[0097]气囊主体31使来自充气机20的膨胀用气体G流入而从折叠状态展开,并展开膨胀为将车窗Wl、W2、中间支柱部CP、以及后支柱部RP的车内侧覆盖。如图2?图5所示,该气囊主体31构成为具备:气体流入部32,其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而膨胀为使得对置的作为正面侧壁部的车内侧壁部32a和作为背面侧壁部的车外侧壁部32b分离;以及非流入部45,其以将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结合的状态而不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
[0098]气体流入部32构成为具备:主体膨胀部37,其将车窗Wl、W2、中间支柱部CP、以及后支柱部RP的车内侧覆盖;以及筒状的连接口部33,其与充气机20连接以使来自充气机20的膨胀用气体G向主体膨胀部37流入。
[0099]连接口部33配置为从主体膨胀部37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向上方凸出。而且,连接口部33构成为L字状,具有:主体侧筒部34,其以从主体膨胀部37侧大致正交地向上方凸出的方式与主体膨胀部37连接;以及插入侧筒部35,其在主体侧筒部34的上端以从主体侧筒部34大致正交地向后方凸出的方式与主体侧筒部34连接,并且从后端的开口 35c将充气机20插入而使该插入侧筒部35与充气机20连接,并以其弯曲的状态搭载于车辆V。
[0100]另外,主体膨胀部37构成为具备:前侧膨胀部39,其配置为在膨胀完毕时将车窗Wl的车内侧覆盖;后侧膨胀部40,其配置为将车窗W2的车内侧覆盖;以及供给路部38,其在气囊主体31的上缘31a侧沿前后方向配置为筒状。供给路部38为如下部位,S卩,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与连接口部33连接,利用内囊63将来自连接口部33的膨胀用气体G供给至前侧膨胀部39和后侧膨胀部40。
[0101]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构成部件,气囊主体31由以下三种部件构成:非流入部45的后述的安装部60;连接口部用布料(参照图3、4、6、13),其构成连接口部33的车内侧壁部32a、车外侧壁部32b;以及双层编织部47,其构成主体膨胀部37的部位,且以双层编织的方式形成。双层编织部47构成为具备:袋主体部48,其构成气体流入部32,该气体流入部32由聚酰胺、聚酯等丝线通过双层编织的方式形成,并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而膨胀为使得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分离;以及封闭部49,其配置于气体流入部32的周围。用于形成连接口部用布料52(521、520)、安装部60、进而用于形成加强片材70的加强用片材90、用于形成内囊63的囊用片材68、以及后述的引导布(也能称为引导片)94,由具有挠性的片材、例如对芳族聚酰胺等丝线进行平织而得到的布料等形成。
[0102]非流入部45由周缘部46和安装部60构成。周缘部46形成为将气体流入部32的周围包围,位于气囊主体31的上缘31a侧的上缘46a构成为包括:通过双层编织而形成的双层编织部47的封闭部49;以及囊形成用缝合部55,其通过与连接口部用布料52等一体的缝合而形成。
[0103]此外,封闭部49在气囊主体31的上缘31a侧具备上前封闭部49a和上后封闭部49b,在两者之间配置有作为开口部的分断部位50。如图3、5、13所示,在分断部位50的周缘的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利用连结缝合部57而分别缝合有连接口部用布料52(521、
520)的下缘侧的延伸设置部位52c。
[0104]如图3?图6、13所示,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形成连接口部33的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并分别具备:主体侧部52a,其形成主体侧筒部34;插入侧部52b,其形成插入侧筒部35;以及延伸设置部位52c,其缝合于主体膨胀部37侧,换言之,缝合于分断部位50侧。
[0105]而且,利用囊形成用缝合部55的前缘侧缝合部55a和后缘侧缝合部55b将分断部位50和连接口部33处的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相互缝合。前缘侧缝合部55a从上前封闭部49a向后方延伸,经由分断部位50而从连接口部33的主体侧筒部34的前缘34a将插入侧筒部35的上缘35a处的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相互缝合(参照图5、14)。后缘侧缝合部55b从上后封闭部49b向前方延伸,经由分断部位50而从连接口部33的主体侧筒部34的后缘34b将插入侧筒部35的下缘35b的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相互缝合(参照图
5、14)。
[0106]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囊形成用缝合部55的前缘侧缝合部55a将内囊63和加强片70也与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起进行共同缝合(在相同的位置进行缝合),后缘侧缝合部55b同样将内囊63和加强片70也与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起缝合,对内囊63和加强片70的后述的缝合部75、85也进行共同缝合。
[0107]如图5所示,安装部60以从气囊主体31的上缘31a侧的周缘部46的上缘46a向上方凸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实施方式中为6个)。在各安装部60形成有安装孔60a,安装螺栓14将该安装孔60a插入。如上所述,在各安装部60固接有用于安装于车体I侧的内面板2的安装托架13,而且,将插入各安装孔60a的安装螺栓14紧固连结于内面板2的各螺纹孔,由此将各安装部60固定于内面板2。
[0108]前端的安装部60F由利用聚酰胺等织布形成的分体的布料构成,相对于气囊主体31的通过双层编织而形成的周缘部46的前缘46dl过缝合而形成。另外,该安装部60F构成为:固定于前支柱部FP的下部附近,在气囊30的膨胀完毕时,在气囊30的下缘31b侧、具体而言在将安装部60F与从前支柱部FP离开的安装部60(60B,参照图1)连结的线上发挥较强的张力,使气囊30向乘员的室内侧的约束性变得良好。
[0109]此外,从前方起第二个安装部60S通过缝合而配置于安装部60F的布料。
[0110]如图2?图5所示,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配置为从气囊主体31的连接口部33内向连接口部33附近的供给路部38内延伸。即,内囊63具备:连接筒部64,其配置于连接口部33内,并且使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插入而与充气机20连接;以及流出口部65,其从连接筒部64向气囊主体31的主体膨胀部37侧的供给路部38延伸,并在端部侧使来自充气机20的膨胀用气体G从两侧的流出口 65a、65b分流流出。在连接筒部64的后端,使充气机20插入的插入口 64a开口,流出口部65在内囊63的下缘63c侧的前后两端使流出口65a、65b以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开口。
[0111]如图6、图12所示,该内囊63由一张具有挠性的囊用片材68形成。如上所述,囊用片材68由聚酰胺等织布形成,并以如下方式形成,S卩,在中央进行折叠而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的折痕68a,除插入口 64a、流出口 65a、65b的部位以外,对折叠的外周缘进行缝合。即,从折痕68a起,作为正面侧部的车内侧部63a和作为背面侧部的车外侧部63b向上方延伸,将除插入口 64a、流出口 65a、65b的部位以外的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的外周缘相互缝合,由此形成内囊63。换言之,内囊63的折痕68a处于下侧,缝合部66a、66b、66c配置于上缘侧。
[0112]如图2?图5所示,加强片70在配置于连接口部33内的内囊63的内部配置。详细而言,加强片70在内囊63内的连接筒部64和流出口部65的上部附近配置。换言之,加强片70遍及连接筒部64内以及未到达供给路部38的区域的流出口部65内地配置。而且,加强片70将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的周围、以及从充气机20沿着充气机20的轴向ID离开的部位(前端侧20a之前的空间的部位)覆盖。构成为具备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而将上述这些部位覆盖。
[0113]如图2所示,第I罩部71以如下方式配置,S卩,在从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沿着充气机20的轴向ID离开的方向,换言之,在充气机20的轴向ID上且在与充气机20的前端相对的缘(相对缘)、在实施方式中为加强片70的前缘70a侧,设置与充气机20的轴向ID相交叉的方向上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而折叠成两部分,利用从位于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两侧的、作为正面侧部的车内侧部73和作为背面侧部的车外侧部74的折痕72离开的两端侧,将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包覆。第I罩部71构成为具备:筒状搭接部71a,其卷绕于充气机20的主体部21的前端侧外周面21b侧;以及气体流路部71b,其是从筒状搭接部71a至将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的周围覆盖且到达交叉方向侧折痕72为止的部位。
[0114]第2罩部81以如下方式配置,S卩,在从气囊主体31的主体膨胀部37离开的隔离缘侧、在实施方式中为加强片70的上缘70b侧,设置沿着充气机20的轴向ID的轴向侧折痕82而折叠成两部分,利用从轴向折痕82延伸的作为正面侧部的车内侧部83和作为背面侧部的车外侧部84,将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包覆。第2罩部81构成为具备:筒状搭接部81a,其卷绕于充气机20的主体部21的前端侧外周面21b侧;以及气体流路部81b,其是从筒状搭接部81a将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的周围覆盖且朝向加强片70的前缘70a侧的部位。
[0115]而且,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在从充气机20的前端的气体喷出部22离开的部位以使得交叉方向侧折痕72和轴向侧折痕82连续的方式重叠(双层)配置,并且配置为将开口部71c、81c设置于下端侧,该开口部71c、81c使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的流出口部65侧开口。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罩部81配置于第I罩部71的内侧。
[0116]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强片70为了针对从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提高连接口部33的耐热性以及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的耐热性而配置。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加强片70利用将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与轴向侧折痕82连接的部位,而从内侧将缝合部66a覆盖,以使得从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不与内囊63的连接筒部64、流出口部65的上前缘的缝合部66a直接接触。
[0117]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第I罩部71将交叉方向侧折痕72配置为形成从充气机20的轴正交方向VD朝向开口部71c侧张开的倾斜角度Θ (实施方式中约为45°)而倾斜。
[0118]并且,在实施方式中,第I罩部71在包含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部位的气体流路部71b的内周侧配置有能提高耐热性的加强部77,第2罩部81在包含轴向侧折痕82的部位的气体流路部81b的外周侧配置有能提高耐热性的加强部86。
[0119]而且,如图6、图7所示,实施方式中的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由上述的利用聚酰胺等织布构成的一张加强用片材90形成。加强用片材90构成为利用连结部93将第I罩构成部91和第2罩构成部92连结,其中,该第I罩构成部91形成第I罩部71,该第2罩构成部92形成第2罩部81。
[0120]该第I罩构成部91构成为具备主体部91a和层叠用加强部91b。主体部91a构成为使得车内侧部73和车外侧部74从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配置部位延伸,使这些车内侧部73和车外侧部74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附近的近似梯形形状的部位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而作为形成气体流路部7Ib的流路侧构成部9Iab(参照图7中的斜线部分),并使与流路侧构成部9Iab相邻的近似长方形形状的部位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而作为形成筒状搭接部71a的筒侧构成部91aa。层叠用加强部91b配置为从车外侧部74的流路侧构成部91ab的边缘延伸设置,并在该边缘形成折痕91c而在主体部91a侧折叠配置。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使加强部91b不从主体部91a偏移,在重叠之后,利用大致缝合为“口”字状的缝合部91d(参照图9B)将主体部91a和加强部91b缝合。
[0121]第2罩构成部92构成为具备主体部92a和层叠用加强部92b。主体部91a构成为使得车内侧部83和车外侧部84从轴向侧折痕82的配置部位延伸,使相对于这些车内侧部83和车外侧部84的轴向侧折痕82的宽度尺寸较大的近似长方形形状的部位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而作为形成气体流路部81b的流路侧构成部92ab(参照图7中的斜线部分),并使从流路侧构成部92ab沿着轴向侧折痕82相对于轴向侧折痕82的宽度尺寸变窄的近似长方形形状的部位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而作为形成筒状搭接部81a的筒侧构成部92aa。层叠用加强部92b配置为从车内侧部83和车外侧部84的流路侧构成部92ab的从筒侧构成部92aa离开的边缘延伸设置,并在该边缘形成折痕92c而在主体部92a侧折叠配置。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使加强部92b不从主体部92a偏移,在重叠之后,利用大致缝合为“口”字状的缝合部92d(参照图9A)将主体部92a和加强部92b缝合。
[0122]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在形成该缝合部92d时,为了容易将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从加强片70的插入口70a插入加强片70内,以直接与充气机20的外周面21a接触而能够进行引导的方式,将近似长方形形状的引导布94共同缝合于第2罩构成部92的主体部92a。在与轴向侧折痕82—致的折痕处对引导布94进行折叠,以使得引导布94能够在充气机20的主体部21的前端侧外周面21b滑动的方式大致形成为筒状。引导布94具备从插入口 70e凸出的把持部94a,能够一边把持这些把持部94a,一边使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插入于插入部70d,能够使充气机20向插入部70d的插入作业变得容易。
[0123]对加强片7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如图8A、B所示,将引导布94配置于第2罩构成部92的主体部92a的处于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并且,形成折痕92c而在主体部92a的与引导布94的配置侧相反的侧(主体部92a的外周侧)对层叠用加强部92b进行折叠,如图8B、图9A所示,使用由聚酰胺等构成的缝合线95,设置缝合部92d而形成加强部86。接着,如图9A、B所示,形成折痕91c而在第I罩构成部91的主体部91a的内周侧对层叠用加强部91b进行折叠,使用缝合线95,设置缝合部91d而形成加强部77。
[0124]然后,如图9B、图1OA所示,在连结部93的部位形成折痕,将第2罩构成部92放置于处于第I罩构成部91的内周侧的车内侧部73的部位,如图10A、B所示,在第2罩构成部92形成轴向侧折痕82,对第2罩构成部92与引导布94 一起进行折叠。此外,此时形成第2罩部81的外形形状。
[0125]然后,进一步如图10B、C所示,形成交叉方向侧折痕72,保持将第2罩部81放置于第I罩构成部91的车内侧部73之上的状态不变,如果将第I罩构成部91的车内侧部73放置于车外侧部74上,则还形成第I罩部71的外形形状,并形成加强片70。
[0126]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如图10C、图11所示,为了防止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的偏移、并防止第I罩部71的车内侧部73和车外侧部74的偏移,使用缝合线95对缝合部75、76、85
进行缝合。
[0127]缝合部75是加强片70的使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插入的插入部70d的周缘的下缘侧的部位,并通过将第I罩部71的车内侧部73和车外侧部74的下缘后部侧相互缝合而形成。缝合部76是加强片70的上缘70b的部位,并通过将第I罩部71的从交叉方向侧折痕72向后方侧延伸的车内侧部73和车外侧部74的重叠的外周缘相互缝合而形成。缝合部85是加强片70的使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插入的插入部70d的周缘的下缘侧的部位,并通过将第2罩部81的车内侧部83和车外侧部84的下缘后部侧相互缝合而形成。
[0128]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缝合部75、85通过对第I罩部71及第2罩部81的车内侧部73、83和车外侧部74、84进行共同缝合而形成,虽然标注不同的标号,但是是相同的缝合部位。
[0129]如图11所示,这样形成的加强片70形成有:筒状的插入部70d,其在后端侧配置有能够使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朝向前方侧插入的插入口 70e;以及释放部70f,其将使膨胀用气体G流出的释放口 70g配置于前缘70a侧的下缘70c侧。释放部70f接收从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的气体喷出口 22a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并从释放口 70释放,换言之从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的开口部71c、81c将气体释放。而且,在实施方式中,释放部70f的部位由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的气体流路部71b、81b构成。
[0130]如图12A?C所示,这样形成的加强片70放置于折叠之前的囊用片材68之上,在折痕68a处进行折叠,使用缝合线95将重叠的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的除了插入口 64a、流出口65a、65b的部位以外的规定的外周缘相互缝合。即,在实施方式中,形成内囊63的后缘侧的插入口 64a与流出口 65b之间的外周缘的缝合部66b,并且,以从缝合部66b分支的方式形成将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缝合为L字状的缝合部66c。
[0131 ] 此外,缝合部66b和缝合部66c在局部与加强片70共同缝合。因此,此时,形成内囊63的形状,并且加强片70也与内囊63连结,形成设置有加强片70的内囊63,换言之,形成加强片组装体97。
[0132]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对于内囊63的前缘的流出口65a和插入口 64a之间的外周缘的部位(上前缘),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形成为在缝合连接口部33的前缘侧缝合部55a时进行缝合,但也可以在形成该内囊63时通过将上前缘的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相互缝合而形成缝合部66a。
[0133]然后,将在内囊63设置有加强片70的加强片组装体97组装于气囊主体31。此时在气囊主体31中,如图13A、B所示,预先设置使用了缝合线95的连结缝合部57,而将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缝合于双层编织部47的分断部位50的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接着,如图14A、B所示,在展开的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之间配置加强片组装体97。而且,设置使用了缝合线95的囊形成用缝合部55的前缘侧缝合部55a和后缘侧缝合部55b,如果对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加强片70以及内囊63进行共同缝合,则能够形成连接口部33,并且,能够将在内囊63设置有加强片70的加强片组装体97配置固定于连接口部33内。利用前缘侧缝合部55a而共同缝合于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的部位,是内囊63的上前缘66a的部位和加强片70的比轴向侧折痕82靠上方侧的上缘70b的部位(参照图11)。利用后缘侧缝合部55b而共同缝合于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的部位,是内囊63和加强片70的插入侧筒部35的下缘侧的部位。换言之,前缘侧缝合部55a未将轴向侧折痕82的部位缝合。
[0134]接着,如果将安装部60缝合于规定部位,则能够形成气囊30。
[0135]然后,以使下缘31b侧接近上缘31a侧的方式对气囊30进行折叠,卷绕防止折叠松散用的能够断裂的未图示的带,并且将安装托架13安装于安装部60,从连接口部33的插入侧筒部35的开口 35c侧经由插入口 70e而将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插入于内囊63的连接筒部64内的加强片70的插入部70d内,并以将夹具28从插入侧筒部35的外周侧向充气机20侧按压的方式进行连结,如果使充气机20与插入侧筒部35连接,则能够对气囊组装体99进行组装。
[0136]而且,这样组装成的气囊组装体99将组装有安装托架13的各安装部60配置于车体I侧的内面板2的对应的安装部位,通过插入于各安装孔60a等而将安装螺栓14紧固连结于螺纹孔,并且,利用螺栓26将安装托架24固定,将充气机20固定于内面板2,将气囊组装体99安装于车体I。接着,将从规定的充气机工作用的控制装置延伸的未图示的引线连接于充气机20,将前支柱装饰件4、天花板衬里5安装于车体I,并且,如果将中间支柱装饰件7、后支柱装饰件8安装于车体I,则能够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搭载于车辆V。
[0137]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向车辆V搭载之后,如果充气机20工作,则膨胀用气体G被从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的气体喷出口22a喷出,并从气囊30的连接口部33向主体膨胀部37侧流动。详细而言,如图2?图4所示,膨胀用气体G从气体喷出部22的气体喷出口 22a向加强片70的释放部70f流出,从加强片70的释放口70g向内囊63的流出口部65的上部流出,到达内囊63的下缘63c,向前后两侧分流,从流出口部65的前后两端的流出口 65a、65b经由气囊主体31的主体膨胀部37的供给路部38而向主体膨胀部37的前侧膨胀部39和后侧膨胀部49流动,因此气囊30将气囊罩11压开,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以将车窗Wl、W2、中间支柱部CP、以及后支柱部RP的车内侧覆盖的方式展开膨胀。
[0138]而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中,在工作时,如图2?图4所示,从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在气囊主体31的连接口部33的内部沿插入侧筒部35流动,而且,从插入侧筒部35转向而流动至主体侧筒部34,而且流动至主体膨胀部37侧。此时,在加强片70的内部,从插入侧筒部35转向而流动至主体侧筒部34的膨胀用气体G经由开口部71c、81c而向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的流出口部65侧流动,但在此之前与加强片70的第I罩部71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部位(前缘70a)接触。然而,如图2、图4所示,该折痕72的部位是第I罩部71的车内侧部(正面侧部)73和车外侧部(背面侧部)74连续地连接而形成的折痕的部位,并非是将第I罩部71的车内侧部73和车外侧部74缝合而形成的部位,因此与当前的加强片(由平织等的布料构成的加强布)相比,能够提高耐热性。另外,从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的气体喷出口 22a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与加强片70的从开口部71 c、81 c离开的相反侧的隔离缘70b侧接触,但如图2、图3所示,该部位配置于第2罩部81的轴向侧折痕82的部位,该折痕82的部位也是第2罩部81的车内侧部(正面侧部)83和车外侧部(背面侧部)84连续地连接而形成的折痕的部位,并非是将第2罩部81的车内侧部83和车外侧部84缝合而形成的部位,因此具有耐热性。而且,加强片70能够以将这些交叉方向侧折痕72与轴向侧折痕82连接的方式仅通过重叠配置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而形成,因此能够简便地制造具有耐热性的加强片70。
[0139]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能够简单地提高配置于气囊30的连接口部33的加强片70的耐热性。
[0140]当然,在实施方式的加强片70中,利用将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和轴向侧折痕82连接的部位,使从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不与内囊63的连接筒部64、流出口部65的上前缘的缝合部66a直接接触,提高了内囊63的耐热性。[0141 ]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气囊30配置于气囊主体31的连接口部33与连接口部33附近的主体膨胀部37的内部,具备在内周侧配置有加强片70且具有挠性的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内囊63构成为具备连接筒部64和流出口部65。连接筒部64配置于连接口部63内,并且使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插入,使加强片70介于中间而与充气机20连接。流出口部65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从连接筒部64向主体膨胀部37侧延伸,在端部侧(下缘63c侧),具有使经由连接筒部64而流入的来自充气机20的膨胀用气体G能够向前后两侧分流流出的至少两个流出口65a、65b0
[0142]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利用加强片70而提高了耐热性的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能够使充气机20的膨胀用气体G经由连接筒部64而向流出口部65流动,而且,能够使该气体从流出口部65的至少前后两侧的流出口 65a、65b向气囊主体31的主体膨胀部37侧的前侧膨胀部39、后侧膨胀部40顺畅地分流流出。
[0143]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由一张具有挠性的囊用片材68形成,并且在流出口部65侧设置折痕68a而折叠为两部分,并将重叠的外周缘相互缝合而形成。
[0144]因此,在实施方式中,膨胀用气体G经由加强片70的开口部71c、81c而向内囊63的流出口部65流动,而且,在从两侧的流出口 65a、65b流出时,与流出口部65的折痕68a的部位接触,但该部位是内囊63的作为正面侧部的车内侧部63a和作为背面侧部的车外侧部63b连续地连接而形成的折痕68a的部位,并非是将内囊63的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缝合而形成的部位,因此提高了耐热性。因此,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能够简单地形成具有耐热性的内囊63。
[0145]当然,如果不考虑上述几点,则也可以将内囊63的上前缘66a的部位作为折痕,使用折叠成两部分的囊用片材而折叠为两部分,并将重叠的外周缘的下缘63c和后方侧的内周缘(配置有缝合部66b的边缘)缝合而形成作为整流片的内囊。
[0146]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加强片70的第2罩部81配置于第I罩部71的内侧。
[0147]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具有轴向侧折痕82的第2罩部81配置于接近充气机20的内侦U,从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与比加强片70的第I罩部71更接近充气机20的第2罩部81的轴向侧折痕82的部位接触,在气囊主体31的连接口部33内,从第2罩部81的轴向侧折痕82的部位被第I罩部71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引导而向主体膨胀部37侧流动。即,从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从连接口部33的插入侧筒部35顺畅地向主体膨胀部34侧流动,在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加强片70能够更适当地发挥耐热性。
[0148]当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则也可以将第I罩部71配置于第2罩部81的内侧。例如,使第2罩部8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如果将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上端配置为与从第2罩部81的轴向侧折痕82的前端向后方偏移的位置接触,则作为将交叉方向侧折痕72和轴向侧折痕82连接的状态,能够将第I罩部71配置于第2罩部81的内侧。
[0149]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加强片70的第I罩部71将交叉方向侧折痕72配置为形成从充气机20的轴正交方向朝向开口部71c侧张开的倾斜角度Θ (实施方式中约为45°)而倾斜(参照图11)。
[0150]因此,在实施方式中,从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的气体喷出口22a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在与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部位接触以后,因该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部位的倾斜角度Θ而以被向开口部71c侧引导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交叉方向侧折痕72附近的压力上升,能够顺畅地使交叉方向侧折痕72附近的膨胀用气体G经由加强片70的开口部71c、81c而向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的流出口部65侧、主体膨胀部37侧流动。
[0151]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则也可以不设置倾斜角度Θ而是将交叉方向侧折痕72设置为与充气机20的轴向ID正交。
[0152]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将倾斜角度Θ设为45°,但为了确保折痕72的紧凑的配置空间、且确保顺畅的气体的引导,倾斜角度Θ优选为15°?75°的范围内,更优选为30°?60°的范围内。另外,如果倾斜角度Θ减小,则能够伴随着交叉方向侧折痕72在前后方向上的缩小而使加强片7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加强片70。因此,如果加强片70的加强用片材90的强度较大,则能够使倾斜角度Θ不足15°,例如处于0°?5°的范围内,从而紧凑地构成加强片70。
[0153]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加强片70的第I罩部71设置缝合部76而将从相对于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部位连接的主体膨胀部37离开的隔离缘70b相互缝合。
[0154]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将加强片70的第I罩部71的车内侧部(正面侧部)73和车外侧部(背面侧部)74的从开口部71c离开的隔离缘70b相互缝合,因此在将第I罩部71配置于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内(连接口部33内)时,第I罩部71的车内侧部73和车外侧部74难以偏移,能够容易地将加强片70的第I罩部71配置于内囊63内(连接口部33内)内的规定位置。
[0155]当然,第I罩部71在与充气机20连接时,使用夹具28而使其与内囊63—起相对于充气机20的前端侧外周面21b紧固连结,因此最终配置为相对于内囊63、连接口部33未偏移,因而可以省略缝合部76。并且,在实施方式中,还利用形成连接口部33的前缘侧缝合部55a、后缘侧缝合部55b对内囊63和第I罩部71进行共同缝合,因此可以省略缝合部76。
[0156]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加强片70的第2罩部81设置缝合部85而将边缘70c相互缝合,该边缘70c从轴向侧折痕82的部位离开、且与开口部81c和使充气机20插入的开口(插入口)70e侧相邻。
[0157]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在将加强片70的第2罩部81配置于内囊63内(连接口部33内)时,第2罩部81的车内侧部83和车外侧部84难以偏移,能够容易地将加强片70的第2罩部81配置于内囊63内(连接口部33内)内的规定位置。
[0158]当然,第2罩部81在与充气机20连接时,也使用夹具28而使其与内囊63—起相对于充气机20的前端侧外周面21b紧固连结,因此最终配置为相对于内囊63、连接口部33未偏移,因而可以省略缝合部85。并且,在实施方式中,还利用形成连接口部33的后缘侧缝合部55b对内囊63和第2罩部81进行共同缝合,因此可以省略缝合部85。
[0159]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使从轴向侧折痕82离开、且与开口部71c、81c连接、使充气机20插入的开口(插入口)70e侧的下缘侧相互重叠而作为缝合部75、85,对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进行共同缝合。
[0160]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包含车内侧部73、83和车外侧部74、84在内,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相互难以偏移,能够容易地将加强片70配置于内囊63内(连接口部33内)的规定位置。
[0161]当然,利用后缘侧缝合部55b将缝合部75、85相对于内囊63、连接口部33缝合,因此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则在形成加强片70时,可以不设置共同缝合而成的缝合部75、85。或者,可以将缝合部75、85配置于相互偏移的位置。
[0162]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由相互连结的一张加强用片材90形成。
[0163]因此,在实施方式中,预先利用连结部93将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连结,因此处理变得容易,另外,能够减轻将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连结的作业。
[0164]当然,对于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由于利用夹具28而将它们与充气机20的前端侧外周面21b紧固以相互连结,或者在缝合部75、85的共同缝合时、或加强品70的形成时、或内囊63的形成时,进而在连接口部33的形成时变为相互连结的方式,因此可以如图15所示,形成第I罩部71的第I罩构成部91和形成第2罩部的第2构成部92相互分离。
[0165]而且,在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中,第I罩部71构成为具备将交叉方向侧折痕72附近设为双层构造的加强部77。同样地,第2罩部81构成为具备将轴向侧折痕82附近设为双层构造的加强部86。
[0166]因此,在实施方式中,第I罩部71、第2罩部81能够通过加强部77、86,而更进一步提高交叉方向侧折痕72附近、轴向侧折痕82附近的耐热性。
[0167]并且,在实施方式中,这些加强部77、86以能够折叠配置于加强用片材90的第I罩构成部91、第2罩构成部92的主体部91a、92a的方式,作为层叠用加强部91b、92b而配置为相对于主体部91a、92a连接,处理变得容易,能够容易地配置加强部77、86。
[0168]当然,可以与充气机20的输出对应地省略加强部77、86的一方、或者省略双方。例如,如图16所示的加强用片材90A,可以不设置层叠用加强部91b、92b而构成第I罩构成部91A、第2罩构成部92A。相反,在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可以使追加的层叠用加强部91b、92b从主体部91a、92a延伸设置,或者从相对于主体部91a、92a延伸设置的层叠用加强部91b、92b进一步延伸设置。
[0169]当然,可以与设置的加强层的数量对应地另外缝合配置加强部77、86。
[0170]另外,在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将引导布94设置于加强片70的插入部70d的内周侧,能够一边对把持部94a进行把持,一边容易地将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插入于插入部70d内。当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可以不设置引导布94。
[0171]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与双层编织部47缝合的连接口部用布料52(520、
521)形成气囊30的连接口部33的情况,但如图17、图18所示,对于将加强片70B设置于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B的加强片组装体97B,可以将其配置于气囊30的由聚酰胺丝线等通过双层编织的方式形成的气囊主体31B的连接口部33B。该连接口部33B以如下方式构成,S卩,具备:主体侧筒部34B,其从气囊30的主体膨胀部37B向上方延伸设置;以及插入侧筒部35B,其从主体侧筒部34B向后方弯曲,将使充气机20插入的开口 35c设置于插入侧筒部35B的后端。连接口部33B的主体侧筒部34B与主体膨胀部37B的上部侧的供给路部38连通。当然,可以不对供给路部38、连接口部33B进行缝合,而是通过双层编织的方式使它们形成为一体化。
[0172]如图17、图21A、B至图22A、B所示,内囊63B与图12A至C所示的内囊63相同,在内囊63B的处于流出口部65B的下缘63侧的部位设置折痕68a而将由聚酰胺丝线等形成的囊用片材68B折叠为两部分,并在重叠的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的规定的外周缘设置缝合部66a、66b、66c而形成。缝合部66a是将内囊63B的与连接充气机20的连接筒部64的插入口 64a和前侧的流出口 65a相连的前上缘缝合的部位,缝合部66b是将与插入口 64a和后侧的流出口 65b相连的内周缘缝合的部位,缝合部66c设为从缝合部66b分支的L字状的部位。缝合部66c与加强片70B共同缝合,缝合部66b的一部分与加强片70B共同缝合。
[0173]此外,为了防止晃动,该内囊63B利用缝合部81f而使加强片70B的第2罩部81B的开口部81c的下缘81d与流出口部65B的车内侧部63a以及车外侧部63b结合。为了不使缝合部81f从连接口部33B的内周侧露出,在将内囊63B的囊用片材68B折叠为两部分之前,将该下缘81d与车内侧部63a以及车外侧部63b缝合、且使其从缝边81g反转(参照图18及图21B)。
[0174]如图17、图19A至图20C所示,加强片70B构成为使得构成第I罩部71B的第I罩构成部91B和构成第2罩部81B的第2罩构成部92B分离。当然,即使是该加强片70B,第I罩部71B也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在从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沿充气机20的轴向ID离开的方向上的加强片70B的前缘70a侧,设置与充气机20的轴向ID相交叉的方向上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而将第I罩部71B折叠为两部分,利用从配置于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两侧的作为正面侧部的车内侧部73和作为背面侧部的车外侧部74的折痕72离开的两端侧,将充气机2的前端侧20a包覆。第I罩部71B构成为具备:筒状搭接部71a,其卷绕于充气机20的主体部21的前端侧外周面21b侧;以及从筒状搭接部71a起直至将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的周围覆盖并达到交叉方向侧折痕72为止的部位的气体流路部71b。第2罩部81B以如下方式配置,S卩,在气囊主体31B的从主体膨胀部37B离开的隔离缘侧、在实施方式中为加强片70B的上缘70b侧,设置沿着充气机20的轴向ID的轴向侧折痕82而将第2罩部81B折叠为两部分,利用从轴向侧折痕82延伸的作为正面侧部的车内侧部83和作为背面侧部的车外侧部84将充气机2的前端侧20a包覆。第2罩部81B构成为具备:筒状搭接部81a,其卷绕于充气机20的主体部21的前端侧外周面21b侧;以及从筒状搭接部81a将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的周围覆盖、并朝向将强片70B的前缘20a侧的部位的气体流路部81b。
[0175]而且,与加强片70相同,第I罩部71B和第2罩部81B以如下方式配置,S卩,在从充气机20的前端的气体喷出部22离开的部位重叠配置为将交叉方向侧折痕72和轴向侧折痕82相连,并且设置有使内囊63B的流出口部65B侧开口的开口部71c、81c。并且,第2罩部81B配置于第I罩部71B的内侧。
[0176]当然,对于该加强片70B也以如下方式配置,S卩,交叉方向侧折痕72与轴向侧折痕82的连接部位,将内囊63B的上前缘侧的缝合部66a的内周侧覆盖,以使得从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不与该缝合部66a接触,从而提高了内囊63B的耐热性。
[0177]另外,对于该第I罩部71B也以如下方式配置,S卩,如图22B所示,设置从充气机20的轴正交方向VD朝向开口部71c侧张开的倾斜角度Θ(实施方式中约为45°)而使交叉方向侧折痕72倾斜。
[0178]并且,即使是第I罩部71B,也在包含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部位的气体流路部71b的内周侧配置有能提高耐热性的加强部77,对于第2罩部81,也在包含轴向侧折痕82的部位的气体流路部81b的外周侧配置有能提高耐热性的加强部86。
[0179]对该加强片组装体97B的制造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9A、B所示,将引导布94配置于第2罩构成部92B的主体部92a的处于内周侧的规定位置,并且,形成折痕92c而在主体部92a的与引导布94的配置侧相反的侧(主体部92a的外周侧)对层叠用加强部92b进行折叠,如图19B所示,使用缝合线95对缝合部92(琎行缝合。而且,如图21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折叠为两部分之前的囊用片材68B的规定位置,在将缝边Slg配置为朝向外侧的状态下使用缝合线95对成为流路侧构成部92ab的端缘的下缘81d、81d进行缝合,由此形成缝合部81f。
[0180]接着,如图21B(参照图19C)所示,在第2罩构成部92B形成轴向侧折痕82,将第2罩构成部92与引导布94 一起折叠,并且形成折痕68a而将囊用片材68B折叠为两部分。此外,此时,形成第2罩部81B与内囊63B的外形形状(折叠形状)。
[0181]同时,如图20A、图20B所示,在第I罩构成部91B的主体部91a和层叠用加强部91b的连结部91c形成折痕,将层叠用加强部91b放置于主体部91a上,为了不使层叠用加强部91b偏移,设置缝合部91d而将二者缝合。而且,如图20C所示,形成交叉方向侧折痕72,如果将第I罩部91B的车内侧部73放置于车外侧部74上,则形成第I罩部71B的外形形状(折叠形状)。
[0182]而且,如图21A、图21B所示,在将第2罩部81B缝合的内囊63B的内侧的规定位置,从张开的上前缘侧放入第I罩部71B,而且,如果在内囊63B设置缝合部66a、66b、66c,则能够形成加强片材组装体97B。此外,作为从第2罩部81B的轴向侧折痕82向上方离开的配置位置,使从第I罩部71B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延伸的上缘的缝合部76重叠并进行共同缝合而形成内囊63B的上前缘的缝合部66a(参照图22A)。另外,如前所述,将缝合部66c与加强片70B共同缝合,将缝合部66b的一部分与加强片70B共同缝合。
[0183]将这样形成的加强片组装体97B从连接口部33B的开口35c插入,将内囊63B的流出口部65B与加强片70B的释放部70f—起配置于从气囊主体31B的连接口部33B的主体侧筒部34B起直至供给路部38为止的区域,另外,如果将内囊63B的连接筒部64与加强片70B的插入部70d—起配置于气囊主体31B的连接口部33B的插入侧筒部35B,则能够形成气囊30B,与前述的气囊30相同,只要搭载于车辆V即可。
[0184]而且,在图示例子那样的结构的将加强片70组装于内囊63B而得到的加强片组装体97B中,能够容易地将内囊63B和加强片70B配置于双层编织的连接口部33B内。当然,对于这种加强片组装体97B而言,还能够用于缝制的连接口部33。
[0185]而且,如图示例子,作为加强片70B,可以相对于内囊63B分别组装第2罩部81B和第I罩部71B而形成加强片70B。
[0186]并且,如图示例子,即使第2罩部81B的开口部81c的下缘Sld侧配置为较长地向下方延伸而进入供给路部38的区域,下缘Sld侧被缝合部Slf缝合于内囊63B,从而不会在内囊63B内晃动、或偏移。因此,内囊63B能够顺畅地发挥使膨胀用气体G从流出口部65B的前后两侧的流出口 65a、65b分流流出的整流作用。并且,以使得缝边81 g侧反转而与内囊63B的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直接接触的方式对下缘Sld侧的缝合部Slf进行缝合,缝合部Slf相对于膨胀用气体G进行流动的第2罩部81B的内周侧被车内侧部83和车外侧部84覆盖,从而并未暴露于膨胀用气体G中,具有耐热性(参照图18)。因此,第2罩部81B能够使膨胀用气体G从未偏移的下缘81 d侧的开口部81 c顺畅地向内囊63B的流出口部65B侧流动。
[0187]另外,作为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可以图23所示构成。
[0188]与图2?图6所示的气囊30相同,如图23?图28所示,该气囊30C的气囊主体31C由多个安装部60、双层编织部47以及连接口部用布料52构成。但是,作为较大的不同点,存在下面的不同点。
[0189]S卩,加强片70C的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作为分体为了提高耐热性,如图25、图26所示,在与充气机20的前端侧外周面21b相对且暴露于膨胀用气体G的面,配置有由硅树脂等构成的用于提高耐热性的涂覆层CL。
[0190]另外,第2罩部81C配置于第I罩部71C的内侧,并且与第I罩部71C缝合以便不使其因膨胀用气体G而翻卷。具体而言,如图25、图26、图30、图32所示,第2罩部81C利用由缝合线95实现的缝合部78/79,将第2罩部81C的沿充气机20的轴向ID从充气机20的前端离开的前缘81h侧与第I罩部71C缝合。
[0191 ] 并且,加强片70C不具备设置于加强片70的引导布94,而具备舌部88(881、880),如图26、图29、图37所示,该舌部88以从插入口 70e在车内外方向上与内周侧的第2罩部81C相对的方式凸出,而且使得前端88a折返。这些舌部88(881、880)将配置于第2罩部81C的周围的第I罩部71C、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C、以及设置于连接口部用布料52的贯通孔87贯通,并熔接于与充气机20的外周面21b接触的第2罩部81C的部位。即,舌部881、880利用该熔接部89而维持从加强片70C的内周面侧向连接口部33C的外周面侧折返的状态,并将第I罩部71C、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C以及连接口部用布料52的开口 35c(插入口 64a、70e)侧的端面覆至
rm ο
[0192]并且,如图23、图24所示,除前后的流出口65a、65b以外,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C构成为具备中间流出口 65c,该中间流出口 65c在流出口部65C与气囊主体31C对应、且在处于折痕68a侧的下缘63c侧的前后的流出口 65a、65b之间的部位形成。
[0193]此外,气囊主体3IC在供给路部38的下缘侧具备开口38a,从中间流出口 65c流出的膨胀用气体G通过该开口 38a。而且,气囊主体31C的主体膨胀部37C的后侧膨胀部40的前方侧的前侧膨胀部39构成为具备:调压室39b,其与开口 38a连通;以及调压室39b的前方的主室39a。在该气囊主体31C中,前侧膨胀部39能够通过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调压室39b而抑制膨胀初期的主室39a的过度的压力上升。
[0194]并且,如图25?图28、图33所示,内囊63C以如下方式构成,S卩,将接触布69缝合于内周侧以提高耐热性,并且,能够抑制因膨胀时的应力集中而引起的损伤。即,接触布69通过利用了缝合线95的缝合部69a、69b、69c而缝合于形成内囊63C的囊用片材68C的内囊63C的内周面侧。缝合部69c是中间流出口 65c的周缘的缝合部位,缝合部69a、69b沿着利用折痕68a将囊用片材68C折叠为两部分而重叠的外周缘相互的缝合部66b而配置。即,缝合部66b是从内囊63C的流出口部65C朝向连接筒部64大致弯曲为L字状的弯曲部67的缝合部位(参照图35),缝合部69a、69b在从弯曲部67的缝合部位66b离开的弯曲部67附近沿着弯曲部67,相对于囊用片材68C的折叠为两部分的折痕68a的两侧的部位即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而将接触布69缝合。
[0195]在该气囊30C中,如图28所示,作为构成部件的连接口部用布料52、囊用片材68C、接触布69、形成第I罩部71C的第I罩构成部件91C、以及形成第2罩部81C的第2罩构成部件92C,分别构成为设置有在对具有挠性的片材、例如聚酰胺等丝线进行平织而得到的布料等涂覆硅树脂等能提高耐热性的涂覆剂的涂覆层CL,而且,将涂覆层CL侧的面配置为暴露于膨胀用气体G中、或者接近膨胀用气体G侧。此外,在连接口部用布料52、囊用片材68C、接触布69、形成第I罩部71C的第I罩构成部件91C、以及形成第2罩部81C的第2罩构成部件92C,缝合时的定位用的定位孔(省略附图标号)在周缘开口。
[0196]此外,在该气囊30C中,对与气囊30大不相同的部位.部件适当地标注大写字母的C,对与气囊30相似或相同的部位.部件标注针对气囊30而标注的标号,并适当地省略说明。
[0197]对该气囊30C的制造进行说明。首先,对加强片70C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如图29A、图29B所示,形成折痕92c,在第2罩构成部件92C的主体部92a的外周侧对层叠用加强部92b进行折叠,使用由聚酰胺等构成的缝合线95设置缝合部92d,形成加强部86。
[0198]然后,如图30A、图30B所示,将第2罩构成部件92C配置于第I罩构成部件91C的内周侦U,设置缝合部78而缝合于第I罩构成部件91C。此外,该缝合部78以将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车内侧部73、83相互缝合的方式大致形成为长方形的环形,并配置为尽量从第2罩部81C的前缘81h侧的轴向侧折痕82的附近向下缘81d侧延伸。但是,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车外侧部74、84相互也通过缝合部79(参照图32)而缝合,因此为了减小加强片70C的厚度尺寸,缝合部78以不与缝合部79重叠的方式配置于轴向侧折痕82的附近的气体流路部81b的上侧一半的区域。
[0199]然后,如图30B、图31A所示,形成轴向侧折痕82,将第2罩构成部件92C折叠为两部分而形成第2罩部81C,并且,如图31A、图31B所示,形成交叉方向侧折痕72,将第I罩构成部件91C折叠为两部分,在将第2罩部81C配置于内侧的状态下形成第I罩部71C。
[0200]此外,该第I罩部71C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以如下方式配置,S卩,设置从充气机20的轴正交方向VD朝向开口部71c侧张开的倾斜角度Θ (实施方式中约为60°)而倾斜(参照图32)。
[0201]并且,如图31B、图31A所示,将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车内侧部73、83翻卷,利用缝合部79将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车外侧部74、84相互缝合。该缝合部79大致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尽量作为第2罩部81C的前缘81h侧而以与缝合部78在车内外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下缘Sld侧。而且,如图32B所示,为了防止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偏移、并且防止第I罩部71C的车内侧部73和车外侧部74的偏移,如果使用缝合线95将缝合部75、85缝合,则形成加强片70C。而且,对于该加强片70C,也以将交叉方向侧折痕72和轴向侧折痕82连接的方式进行重叠配置。
[0202]此外,在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车内侧部73、83和车外侧部74、84进行共同缝合而形成缝合部75、85,虽然标注不同的标号,但是是相同的缝合部位。
[0203]如图32B所示,这样形成的加强片70C形成有:筒状的插入部70d,其在后端侧配置有能够将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朝向前方侧插入的插入口 70e ;以及释放部70f,其在前缘70a侧的下缘侧配置有使膨胀用气体G流出的释放口 70g(参照图24?图26)。释放部70f接受从充气机20的气体喷出部22的气体喷出口 22a喷出的膨胀用气体G,并从释放口 70g、换言之从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开口部71c、81c将所述气体释放。而且,与加强片70相同,释放部70f的部位由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气体流路部71b、81b构成。
[0204]如图34、图35所示,这样形成的加强片70C放置于折叠前的囊用片材68C上,使用缝合线95将通过折痕68a进行折叠而重叠的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的、除插入口 64a、流出口 65a、65b的部位以外的规定的外周缘相互缝合。即,如果形成内囊63C的前缘侧的流出口 65a和插入口 64a之间的外周缘的缝合部66a、以及后缘侧的插入口 64a和流出口 65b之间的外周缘的缝合部66b,则形成内囊63C。缝合部66b设为在连接筒部64的插入口 64a侧的后缘64b、和流出口部65C的比连接筒部64靠后方侧的上缘65d配置、且大致弯曲为L字状的弯曲部67的缝合部位。
[0205]此外,在气囊30C的情况下,不对缝合部66a和加强片70C进行共同缝合,但局部地对缝合部66a和加强片70C进行共同缝合。因此,利用缝合部66a、66b形成内囊63C的形状,并且利用缝合部66b将加强片70C也连结于内囊63C,形成设置有加强片70C的内囊63C,换言之形成为加强片组装体97C。
[0206]另外,如图33A、图33B所示,在通过折痕68a而折叠为两部分之前的囊用片材68C、且在内周侧缝合有接触布69。接触布69配置于内囊63C的连接筒部64的前侧、和流出口部65C的除流出口 65a、65b的周缘以外的中央部位。而且,利用由缝合线95实现的缝合部69a、69b、69c将接触布69缝合于囊用片材68C的内周侧。
[0207]如图27、图35所示,缝合部69a处于从内囊63C的弯曲部67的缝合部66b附近的缝合部66b离开的内囊63C的内周面侧,且是以沿着缝合部66b的方式在内囊63C的车内侧部63a对接触布69进行缝合的部位。缝合部69b处于从内囊63C的弯曲部67的缝合部66b附近的缝合部66b离开的内囊63C的内周面侧,且是以沿着缝合部66b的方式在内囊63C的车外侧部63b对接触布69进行缝合的部位。此外,如图33所示,缝合部69a、69b的相互分离的端部(上端)69at、69bt侧以与折痕68a正交的方式延伸为直线状。
[0208]另外,缝合部69c设为在中间流出口65c的周缘将接触布69缝合于囊用片材68C的部位。
[0209]然后,在将在内囊63C设置有加强片70C的加强片组装体97C组装于气囊主体31C时,在气囊主体31C中,与气囊主体31相同,如图36A、图36B所示,预先设置使用缝合线95的连结缝合部57,而将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缝合于双层编织部47的分断部位50的车内侧壁部32a和车外侧壁部32b。接着,如图37A、图37B所示,在展开的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之间配置加强片组装体97C。而且,设置使用了缝合线95的囊形成用缝合部55的前缘侧缝合部55a和后缘侧缝合部55b,如果对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加强片70C、以及内囊63C进行共同缝合,则能够形成连接口部33C,并且能够将在内囊63C设置有加强片70C的加强片组装体97C配置固定于连接口部33C内。利用前缘侧缝合部55a共同缝合于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的部位,是内囊63C的上前缘和加强片70C的比轴向侧折痕82靠上方侧的上缘70b的部位(参照图24)。利用后缘侧缝合部55b共同缝合于连接口部用布料521、520的部位配置于加强片70C的缝合部75、85的后方侧,且是内囊63C和加强片70C的插入侧筒部35的下缘侧的部位。换言之,前缘侧缝合部55a未将交叉方向侧折痕72、轴向侧折痕82的部位缝合。
[0210]此外,在连接口部33C中,使从加强片70C的插入口70e以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的方式凸出的舌部88(881、880)的前端88a侧折返,将在第2罩部81C的周围配置的第I罩部71C、内囊63C以及设置于连接口部用布料52的贯通孔87贯通,预先熔接于与充气机20的外周面21b接触的第2罩部81C的部位,并安装于开口 35c的周缘的连接口部33C的插入侧筒部35C的外周面侧。(参照图24、图26)。
[0211 ]接着,如果将安装部60缝合于规定部位,则能够形成气囊30C。
[0212]然后,以使得下缘31b接近上缘31a侧的方式对气囊30C进行折叠,卷绕防止折叠松散用的能够断裂的未图示的带,并且将安装托架13安装于安装部60,从连接口部33C的插入侧筒部35C的开口 35c侧经由插入口 70e而将充气机20的前端侧20a插入于内囊63C的连接筒部64内的加强片70C的插入部70d内,并以将夹紧件28从插入侧筒部35的外周侧向充气机20侧按压的方式进行连结,如果使充气机20与插入侧筒部35连接,则能够对气囊组装体99进行组装。
[0213]而且,如图1所示,这样组装成的气囊组装体99,将组装有安装托架13的各安装部60配置于车体I侧的内面板2的对应的安装部位,通过插入于各安装孔60a等而将安装螺栓14紧固连结于螺纹孔,并且,利用螺栓26将安装托架24固定,将充气机20固定于内面板2,将气囊组装体99安装于车体I。接着,将从规定的充气机工作用的控制装置延伸的未图示的引线连接于充气机20,将前支柱装饰件4、天花板衬里5安装于车体I,并且,如果将中间支柱装饰件7、后支柱装饰件8安装于车体I,则能够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搭载于车辆V。
[0214]在使用这种气囊30C的气囊装置S中,在工作时,也能够获得与使用气囊30的气囊装置S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利用气囊30C的结构能够获得如下作用.效果。
[0215]S卩,在该气囊30C中,如图24?图26所示,加强片70C的第2罩部81C的沿充气机2的轴向ID从充气机20的前端离开的前缘81h侧,通过缝合部78、79而与第I罩部71C缝合。
[0216]因此,在该气囊30C中,能够防止第2罩部81C的前缘81h侧从第I罩部71C离开的翻卷。而且,能够防止膨胀用气体G向第2罩部81C的前缘81h迂回,而进入第2罩部81C的外周侧和第I罩部71C的内周侧之间。因此,例如,即使膨胀用气体G与第I罩部71C的交叉方向侧折痕72的部位接触而反弹,然后朝向第2罩部81C的轴向侧折痕82侧,第2罩部81C的前缘81h也难以翻卷,因此难以进入轴向侧折痕82的外周侧,即使将第I罩部71C、内囊63C等缝合的缝合部位(缝合部)55a处于第2罩部81C的轴向侧折痕82的外周侧,也能够防止该缝合部55a的由膨胀用气体G引起的损伤。
[0217]此外,为了防止第2罩部81C的翻卷,可以将使得第2罩部81C的前缘Slh侧遍及上下地与第I罩部71C缝合的构造应用于图11所示的加强片70。
[0218]另外,在该气囊30C中,如图25、图26所示,以如下方式构成,S卩,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至少一者的与充气机20的外周面21b接近的一侧(图示例子中为第2罩部81C侧),在与充气机20接触的内侧面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CL。
[0219]因此,在这种结构中,能够提尚加强片70C的耐热性。
[0220]特别是在该气囊30C中,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均以如下方式构成,S卩,在与充气机20的外周面21b侧相对、且暴露于膨胀用气体G中的面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CL,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尚加强片70C的耐热性。
[0221]此外,在该气囊30C中,由分体的第I罩部91C和第2罩部92C构成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能够容易地将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的涂覆层CL侧配置于与充气机20的外周面21b相对而暴露于膨胀用气体G中的面侧。
[0222]另外,如图8至10所示,在由一片状加强用片材90形成的加强片70中,第I罩部71和第2罩部81的内周面侧成为片材90的表面背面而不同,因此至少可以在加强用片材90的表面背面的单面侧设置涂覆层CL,以使得将涂覆层CL配置于与充气机20接近的第2罩部81的内周面侧。
[0223]另外,在图19、20所示的第2罩部81B、第I罩部71B中,也优选在暴露于膨胀用气体G的面设置包含有内囊63B(与图3的内囊63也相同)在内并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
[0224]而且,在气囊30C中,即使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中的与充气机20的外周面21b侧接近的侧构成为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CL,第I罩部71C和第2罩部81C中的与充气机20的外周面21b侧接近的侧在图示例子的情况下为第2罩部81C侧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第2罩部81C侧在连接口部33C的使充气机20插入的开口 35c侧设置以将充气机20置于中间而相对的方式延伸的舌部88(881、880),将相对的两个舌部881、880的前端88a如图26所示那样折返至连接口部33C的外表面侧,利用熔接部89而安装于连接口部33C的外表面侧。
[0225]因此,在该气囊30C中,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CL通常由硅树脂等涂覆剂构成,难以滑动并难以使充气机20插入。然而,如果连接口部33C的开口 35c的端面侧由从内周面侧向外周面侧折返的舌部88(881、880)覆盖,则能够以舌部881、880将充气机20向连接口部33C的加强片70C的内周侧压入,能够容易地进行充气机20向连接口部33C的插入作业。另外,利用舌部881、880将加强片70(:、气囊主体31(:的连接口部33(:的端面侧覆盖,因此还能够消除将充气机20插入加强片70C的外周面侧与气囊主体31C的连接口部33C的内周面侧之间的误组装。
[0226]另外,在该气囊30C中,内囊63C在流出口部65C的两侧的流出口65a、65b间的折痕68a侧(下缘63c侧)具有能够流出膨胀用气体G的中间流出口 65c。
[0227]因此,内囊63C构成为在流出口部65C,除了两侧的流出口65a、65b之外,还设置有中间流出口 65c,能够对应于在气囊主体31C设置的多个膨胀部位39a、39b、40而多种多样地设定从内囊63C的各流出口 65a、65b、65c流出的膨胀用气体G的流量,提高气囊30C的性能。即,在该气囊主体31C中,前侧膨胀部39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至调压室39b,由此能够抑制膨胀初期的主室39a的过度的压力上升,在乘员头部位于主室39a的上部附近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向乘贝头部的压力。
[0228]并且,在该气囊30C中,内囊63C以下述方式形成,S卩,利用折痕68a将囊用片材68C折叠为两部分,利用缝合部66a、66b将重叠的外周缘相互缝合。而且构成为,在缝合部66b的部位配置从流出口部65C朝向连接筒部64大致弯曲为L字状的弯曲部67。而且,在该气囊30C中,在内囊63C的弯曲部67的至少附近的内周侧设置有具有挠性的接触布69ο该接触布69在从弯曲部67的缝合部66b离开的弯曲部67附近,相对于内囊63C的折叠为两部分的折痕68a的两侧的部位即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而分别沿弯曲部67进行缝合,与内囊63C—体化,并且在弯曲部67的缝合部66b将端缘69d、69e相互重叠而与内囊63C—起进行缝合。
[0229]因此,在使内囊63C在气囊主体31C的内周侧且在加强片70C的外周侧从连接筒部64在流出口部65C侧进行膨胀时,由于因膨胀用气体G的压力而产生的拉伸力使得应力在弯曲部67附近的缝合部66b产生应力集中。其中,内囊63C如图24、27所示,通过弯曲部67的缝合部66b将接触布69缝合而进行加强。即,内囊63C的折叠为两部分的折痕68a的两侧的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分别在弯曲部67的缝合部66b的近前,利用缝合部69a、69b而将接触布69缝合,由此以使得厚度增加的方式进行一体化而加强。因此,内囊63C的弯曲部67附近的缝合部66b难以受到因膨胀用气体G的压力引起的损伤,不会破损,能够顺滑地使膨胀用气体从流出口 65a、65b、65c流出。
[0230]此外,在图示例子的情况下,缝合部69a、69b配置于相对于连接筒部64位于流出口部65C中的内囊63C的外周缘的缝合部66a、66b内且曲率较大的后缘侧的L字状(也称为J字状)的缝合部66b的附近,但在前方侧的缝合部66a侧容易发生膨胀时的损伤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缝合部66a的附近设置接触布68的缝合部位。
[0231]另外,在图示例子的情况下,如图33、35所示,缝合部66a侧构成为,从缝合部66b离开,但与缝合部66b相比曲率更小,并且利用缝合部69a、69b进行向接触布69的片材68C的一体化,由此以缝合部66a附近也增加厚度的方式而变为一体化的状态,难以受到膨胀时的损伤。特别是在图示例子的情况下,缝合部69a、69b具备从折痕68a离开的片材68C的端缘、SP延伸至连接筒部64的上缘64c侧为止的端部69at、69bt。因此,缝合部66a侧利用端部69at、69bt进行接触布68向连接筒部64的周壁的部位的片材68C的一体化,由此,成为被加强的方式,通过端部69at、69bt的缝合部位,缝合部66a也防止膨胀时的损伤。
[0232]因此,在以使得片材68C(内囊63C)的厚度增加的方式将接触布69缝合而与片材68C(内囊63C)—体化的情况下,可以至少在前后的缝合部66a、66b之间从内囊63C的连接筒部64的外周缘大致以直线状向下方延伸,直至越过流出口65C的曲率较大的弯曲部67的区域为止,将接触布69缝合于片材68C。
[0233]另外,关于连接筒部64和流出口部65C的外周缘的交叉部位,优选在处于具有与缝合部66a相比曲率大的缝合部66b的情况下,如图示例子所示,接近于该曲率较大的弯曲部67侧,从内囊63C的连接筒部64的外周缘(上缘64c侧)大致以直线状向流出口部65C侧的下方延伸,使其端侧的下端69ab、69bb侧沿弯曲部67而转向,然后沿流出口部65C的外周缘的缝合部位即后上缘65d而将缝合部69a、69b直至接触布69的前后方向上的端缘(后缘)69g为止地设置。
[0234]此外,如图示例子所示,缝合部69a、69b的端部69at、69br侧只要沿连接筒部64的上缘64c侧延伸即可,即使不是连接筒部64的上缘64自身,也可以以与连接筒部64的前缘侧即缝合部66a相交叉的方式进行配置。
[0235]而且,在图示例子的情况下,接触布69由在作为整流片的内囊63C的内周侧连接的一张片材构成,相对于构成一张内囊63C的囊用片材68C,仅配置一张接触布69即可,接触布69的处理、管理变得容易。
[0236]如果不考虑这一点,也可以相对于弯曲部67的缝合部66b近前的车内侧部63a和车外侧部63b,由从各缝合部69a、69b附近至缝合部66b为止进行缝合的两张构成接触布。
[0237]此外,在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气囊30、30B、30C中设置有内囊(整流片)63、63B、63C的情况,但作为未设置内囊的结构的气囊,也可以构成为在具备有插入侧筒部35、35B、35C和主体侧筒部34、34B、34C的连接口部33、33B、33C内,仅配置加强板70、70B、70C。在该情况下,加强板70、70B、70C也能够提高连接口部33、33B、33C的前缘34a、上缘35a的耐热性,特别是在配置有前缘侧缝合部55a的连接口部33、33C的情况下为优选。
[0238]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S,但对于气囊,作为从主体膨胀部使连接口部凸出的结构,只要是连接口部在向车辆搭载时,弯曲成L字状而在其内部配置有加强片的结构,就能够实施本发明,例如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帘式气囊,还适用于步行者保护气囊等。
[0239]另外,本发明的气囊的连接口部可以是下述结构,S卩,从主体膨胀部仅以直线状凸出,在向车辆搭载时,弯曲为L字状而形成主体侧筒部和插入侧筒部。
【主权项】
1.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备: 气囊,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膨胀;以及近似圆柱状的充气机,其将从前端侧喷出的膨胀用气体供给至所述气囊, 并且所述气囊具备:气囊主体;以及加强片,其配置于所述气囊主体的内周侧,且具有挠性, 所述气囊主体具备:主体膨胀部,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膨胀为使得正面侧壁部和背面侧壁部分离;筒状的连接口部,其与所述充气机连接,以使来自所述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向所述主体膨胀部流入, 所述加强片在所述连接口部的内周侧,配置为将所述充气机的外周侧覆盖, 该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片构成为具备第I罩部和第2罩部, 该第I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S卩,设置在从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沿着所述充气机的轴向离开的位置上与所述充气机的轴向相交叉的方向上的交叉方向侧折痕而折叠为两部分,利用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的两侧的部位的从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离开的两端侧,将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包围, 该第2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S卩,在从所述主体膨胀部离开的隔离缘侧设置沿着所述充气机的轴向的轴向侧折痕而折叠为两部分,利用所述轴线折痕的两侧的部位将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包围, 并且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S卩,在从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离开的部位,以将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和所述轴向侧折痕连接的方式重叠配置,并且设置有使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主体膨胀部侧开口的开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片的所述第2罩部配置于所述第I罩部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罩部的沿所述充气机的轴向从所述充气机的前端离开的边缘侧与所述第I罩部缝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片的所述第I罩部以下述方式配置,设置从所述充气机的轴正交方向朝向所述开口部侧张开的角度而使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片的所述第I罩部将从相对于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相连的所述主体膨胀部离开的隔离缘相互缝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片的所述第2罩部将从所述轴向侧折痕离开、且与所述开口部连接并使所述连接口部的所述充气机插入的开口侧的边缘相互缝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将从所述轴向侧折痕离开、且与所述开口部连接并使将述连接口部的使所述充气机插入的开口侧的边缘相互重叠而进行共同缝合。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由相互连结的一张加强用片材形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罩部构成为具备将所述交叉方向侧折痕附近设为多层的加强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罩部构成为具备将所述轴向侧折痕附近设为多层的加强部。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的至少一者的与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接近的一侧,构成为在与所述充气机接触的内侧面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均以下述方式构成,S卩,在与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侧相对且暴露于所述膨胀用气体中的面配置有具有耐热性的涂覆层。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罩部和所述第2罩部的与所述充气机的外周面接近的一侧在所述连接口部的使所述充气机插入的开口侧,设置有以将所述充气机置于中间而相对的方式延伸设置的舌部, 相对的两个所述舌部配置为使前端向所述连接口部的外表面侧折返而安装于所述连接口部的外表面侧。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气囊配置于所述气囊主体的所述连接口部和所述连接口部附近的所述主体膨胀部的内部,具备在内周侧配置有所述加强片的具有挠性的整流片, 该整流片构成为具备: 连接筒部,其配置于所述连接口部内,并且使所述充气机的前端侧插入而与所述充气机连接;以及 流出口部,其从所述连接筒部向所述主体膨胀部侧延伸,在端部侧具有使经由所述连接筒部而流入的来自所述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能够向两侧分流流出的至少两个流出口。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片由一张具有挠性的片材形成,并且在所述流出口部侧设置折痕而折叠为两部分,并形成为将重叠的外周缘相互缝合。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片在所述流出口部的两侧的所述流出口之间具备能够使所述膨胀用气体流出的中间流出口。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片构成为在重叠的外周缘相互的缝合部位配置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从所述流出口部朝向所述连接筒部大致弯曲为L字状, 在所述整流片的所述弯曲部的至少附近的内周侧配置有具有挠性的接触布, 所述接触布在所述弯曲部的从所述缝合部位离开的所述弯曲部附近,相对于所述整流片的折叠为两部分的所述折痕的两侧的部位分别沿所述弯曲部缝合,作为所述整流片而实现一体化,并且在所述弯曲部的所述缝合部位使端缘相互重叠而与所述整流片一起缝合。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布由在所述整流片的内周侧连接的一张片材构成。
【文档编号】B60R21/231GK106004771SQ201610183726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8日
【发明人】陈内僚介, 今枝宽树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