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箱支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60273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速箱支承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箱支承,尤其涉及一种用在汽车上以承载发动机的变速箱支承。
【【背景技术】】
[0002]如今轿车的动力总成一般都是采用前驱横置三点悬挂的布局。变速箱支承安装在发动机左侧,发动机悬置安装在发动机右侧,摆动支承安装在发动机后侧,具有减震、降噪的功能。现有的变速箱支承存在减振效果差、重量大及生产工序繁冗等问题。
[0003]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变速箱支承,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优异减振效果的变速箱支承。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速箱支承,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底座、主弹簧、悬臂总成和弓形件,所述底座和弓形件由钢材冲压成型,所述主弹簧呈正方体结构并位于底座与悬臂总成之间,底座与弓形件固定在一起,底座与悬臂总成位于底座与弓形件之间,悬臂总成设有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悬臂总成设有凹陷部,弓形件设有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的卡持部。
[000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底座包括底壁及自底壁的相对两端延伸的一对侧壁,底壁包括第一底壁、一对第二底壁及一对第三底壁,第一底壁、第二底壁及第三底壁呈阶梯状,第一底壁位置低于第二底壁的位置,第二底壁的位置低于第三底壁的位置,第一底壁与侧壁组成第一收容空间,第二底壁与侧壁组成第二收容空间,第三底壁与侧壁组成第三收容空间。
[000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主弹簧收容在第一空间内,悬臂总成设有收容在第二空间内的支撑脚,弓形件设有收容在第三空间内的固定边,主弹簧位于一对支撑脚之间。
[000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主弹簧设有凹槽,第一底壁设有收容在凹槽内的凸肋。
[000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悬臂总成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固定部及限位部,固定部插入限位部使二者固定在一起。
[00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固定部设有若干固定孔,限位部设有主体,所述支撑脚自自主体向下延伸形成。
[00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主体设有相对的一对侧边及连接一对侧边的顶边,所述第一凸及第二凸耳自主体的侧边延伸形成,所述凹陷部自主体的顶边向主体内部凹陷形成。
[00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弓形件包括基部,基部包括一对相对的侧墙及连接一对侧墙的顶壁,侧墙与顶壁组成收容孔,悬臂总成收容在所述收容孔内。
[00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固定边自基部的侧墙延伸形成,所述卡持部自顶壁延伸形成。
[00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固定边与底座的第三侧壁分别设有定位孔,所述变速箱支承包括穿过定位孔把弓形件和底座固定在一起的定位件。
[0015]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正方体结构的主弹簧保证纵向、垂向和横向三个方向提供足够的刚度值来缓冲振动,悬臂总成上的凹陷部与弓形件的卡持部形成装配,在横向和垂向方向限制了动力总成的位移,而悬臂总成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限制了动力总成在纵向方向的位移,所以,汽车在极限工况(如急速刹车、弯道拐弯、恶劣路面行驶)和一般工况下都能很好的限制动力总成的运动及振动向车厢内的传播,达到预期的减震效果,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变速箱支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支承的立体分解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的变速箱支承的底座的立体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的变速箱支承的弓形件的立体图;及
[0019]图4是图1所示的变速箱支承的悬臂总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支承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底座1、主弹簧2、悬臂总成3和弓形件4。
[0021]底座I由钢材冲压成型,包括底壁10及自底壁10的相对两端延伸的一对侧壁12。底壁10包括第一底壁101、一对第二底壁102及一对第三底壁103。第一底壁101、第二底壁102及第三底壁103呈阶梯状。第一底壁101位置低于第二底壁102的位置,第二底壁102的位置低于第三底壁103的位置。第一底壁101与侧壁12组成第一收容空间1011。第二底壁102与侧壁12组成第二收容空间1021。第三底壁103与侧壁12组成第三收容空间1031。第一底壁101设有凸肋1012。主弹簧2呈正方体结构,其收容在第一空间1011内。主弹簧2设有与凸肋1012对应的凹槽21。
[0022]悬臂总成3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固定部31及限位部32。固定部31插入限位部32使二者固定在一起。固定部31设有若干固定孔310。限位部32设有主体320及自主体320向下延伸的一对支撑脚321。支撑脚321收容在所述第二空间1021。主弹簧2位于一对支撑脚321之间。主体320设有相对的一对侧边322及连接一对侧边322的顶边323。主体320的侧边322延伸设有第一凸耳3220及第二凸耳3221。主体320设有自顶边323向主体320内部凹陷的凹陷部3230。
[0023]弓形件4由钢材冲压成型,包括基部41、自基部41延伸的一对固定边42及自基部41延伸的卡持部43。基部41包括一对相对的侧墙410及连接一对侧墙410的顶壁411。侧墙410与顶壁411组成收容孔412。悬臂总成3收容在所述收容孔412内。一对固定边42分别自所述一对侧墙410延伸形成,卡持部43自顶壁411延伸形成。卡持部43收容在悬臂总成3的凹陷部3230内以限制悬臂总成3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位移。一对固定边42分别收容在第三空间1031内。一对固定边42与底座I的第三侧壁103分别设有定位孔421,定位件5穿过定位孔421把弓形件4和底座I固定在一起。
[0024]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支承的正方体结构的主弹簧2保证纵向、垂向和横向三个方向提供足够的刚度值来缓冲振动,悬臂总成3上的凹陷部324与弓形件4的卡持部43形成装配,在横向和垂向方向限制了动力总成的位移,而悬臂总成3第一凸耳3220及第二凸耳3221限制了动力总成在纵向方向的位移。所以,汽车在极限工况(如急速刹车、弯道拐弯、恶劣路面行驶)和一般工况下都能很好的限制动力总成的运动及振动向车厢内的传播,达到预期的减震效果,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变速箱支承的使用寿命。
[0025]应当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变速箱支承,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底座、主弹簧、悬臂总成和弓形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弓形件由钢材冲压成型,所述主弹簧呈正方体结构并位于底座与悬臂总成之间,底座与弓形件固定在一起,底座与悬臂总成位于底座与弓形件之间,悬臂总成设有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悬臂总成设有凹陷部,弓形件设有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的卡持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壁及自底壁的相对两端延伸的一对侧壁,底壁包括第一底壁、一对第二底壁及一对第三底壁,第一底壁、第二底壁及第三底壁呈阶梯状,第一底壁位置低于第二底壁的位置,第二底壁的位置低于第三底壁的位置,第一底壁与侧壁组成第一收容空间,第二底壁与侧壁组成第二收容空间,第三底壁与侧壁组成第三收容空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弹簧收容在第一空间内,悬臂总成设有收容在第二空间内的支撑脚,弓形件设有收容在第三空间内的固定边,主弹簧位于一对支撑脚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弹簧设有凹槽,第一底壁设有收容在凹槽内的凸肋。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总成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固定部及限位部,固定部插入限位部使二者固定在一起。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有若干固定孔,限位部设有主体,所述支撑脚自自主体向下延伸形成。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箱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有相对的一对侧边及连接一对侧边的顶边,所述第一凸及第二凸耳自主体的侧边延伸形成,所述凹陷部自主体的顶边向主体内部凹陷形成。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弓形件包括基部,基部包括一对相对的侧墙及连接一对侧墙的顶壁,侧墙与顶壁组成收容孔,悬臂总成收容在所述收容孔内。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速箱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边自基部的侧墙延伸形成,所述卡持部自顶壁延伸形成。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速箱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边与底座的第三侧壁分别设有定位孔,所述变速箱支承包括穿过定位孔把弓形件和底座固定在一起的定位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支承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底座、主弹簧、悬臂总成和弓形件,所述底座和弓形件由钢材冲压成型,所述主弹簧呈正方体结构并位于底座与悬臂总成之间,底座与弓形件固定在一起,底座与悬臂总成位于底座与弓形件之间,悬臂总成设有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悬臂总成设有凹陷部,弓形件设有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的卡持部,具有很好的减震效果。
【IPC分类】B60K17/06, B60K5/12
【公开号】CN204712869
【申请号】CN201520452998
【发明人】潘兵兵, 徐波, 徐天铠, 王鲁斌, 何平江, 林乾乾
【申请人】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