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车门防撞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24067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动车车门防撞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增加车门强度的机动车车门防撞梁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客户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玻璃升降的舒适性,平稳性是客户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以往的升降器都是直接安装在
0.7mm厚的车门内板上,且周围没有其他加强件以提高安装点强度,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升降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抖动发出噪音,且会影响玻璃升降的舒适性平稳性,导致客户抱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加车门强度的机动车车门防撞梁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机动车车门防撞梁结构,它包括有车门内板,固设在车门内板上的双导轨玻璃升降器以及车门玻璃,其特征在于:在车门内板的下部沿车门内板斜向设置有一断面结构呈Μ状防撞梁,在Μ状防撞梁的中部还设置有一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的防撞梁支架,所述防撞梁支架固定设置在位为双导轨玻璃升降器固定位置之间的车门内板上;Μ状防撞梁的两端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
[0005]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为了增强玻璃升降器安装点强度,使升降器更加牢固地安装在车门上,防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抖动;同时可提高侧碰试验中车门的抗撞击性能。
[0006]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可有效提高玻璃升降器安装点强度,防止升降器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抖动产生噪音。同时能更好的传递能量,提高侧碰性能。
[0007]该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应用范围宽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简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撞梁结构示意简图。
[0010]附图中主要部件说明:1为车门内板,2为双导轨玻璃升降器,3为车门玻璃,4为防撞梁,5为防撞梁支架,6为减震胶层。
[0011]下面将结合附图并通过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0012]由图1-2所示,图中的1车门内板,2为固设在车门内板上的双导轨玻璃升降器,3为车门玻璃;在车门内板1的下部沿车门内板斜向设置有一断面结构呈Μ状的防撞梁4,在Μ状防撞梁4的中部还设置有一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的防撞梁支架5,所述防撞梁支架5固定设置在位为双导轨玻璃升降器2固定位置之间的车门内板1上…状防撞梁4的两端与车门内板1固定连接。
[0013]本结构采用双导轨式玻璃升降器2,导轨共有四个安装点,通过螺栓固定在内板上。双导轨式玻璃升降器可使玻璃在升降过程中更加平稳,但同时重量也会增加,对安装点的强度要求较高。
[0014]防撞梁主体采用冲压成型,断面结构成“Μ”型。两端通过点焊与内板进行连接,在焊接位置涂抹点焊密封胶,提高焊接质量;中间两条突起即可起到加强作用,也可以在上面涂减震胶层6以支持外板,起到减震降噪作用。中间位置增加防撞梁支架(如图2所示),通过点焊与内板连接(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螺栓连接,而本结构采用点焊进行连接)。
[0015]本结构形式的防撞梁较管状式防撞梁强度更高,可以有效提高车门的抗侧碰性能。同时,通过中间位置的支架与内板焊接,可以提高内板的局部强度,切此位置处于玻璃升降器下端两个安装点之间,可以提高升降器安装点强度,防止由于安装点强度不足,无法有效支撑玻璃升降器重量而导致玻璃抖动,提高了玻璃升降的舒适性平稳性,可以给客户更加舒适的感受。
【主权项】
1.一种机动车车门防撞梁结构,它包括有车门内板,固设在车门内板上的双导轨玻璃升降器以及车门玻璃,其特征在于:在车门内板的下部沿车门内板斜向设置有一断面结构呈Μ状防撞梁,在Μ状防撞梁的中部还设置有一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的防撞梁支架,所述防撞梁支架固定设置在位为双导轨玻璃升降器固定位置之间的车门内板上;Μ状防撞梁的两端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车门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Μ状防撞梁的外表面还设置有起减震降噪作用的减震胶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车门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Μ状防撞梁与车门内板及通过防撞梁支架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为螺栓固定连接或焊接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机动车车门防撞梁结构,它包括有车门内板,固设在车门内板上的双导轨玻璃升降器以及车门玻璃,其技术要点是:在车门内板的下部沿车门内板斜向设置有一断面结构呈M状防撞梁,在M状防撞梁的中部还设置有一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的防撞梁支架,所述防撞梁支架固定设置在位为双导轨玻璃升降器固定位置之间的车门内板上;M状防撞梁的两端与车门内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梁可有效提高玻璃升降器安装点强度,防止升降器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抖动产生噪音。同时能更好的传递能量,提高侧碰性能。
【IPC分类】B60R19/42, B60J5/04
【公开号】CN205034065
【申请号】CN201520719937
【发明人】张骥, 杨殿旭, 于波, 杜鹏
【申请人】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