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57192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气囊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气囊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国民汽车的普及,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更为普遍,汽车出行使用率日益提高也导致了在日常行车过程中发生碰撞的几率大大提高,因此汽车对乘员保护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0003]现有车辆前排乘员的安全气囊布置在仪表板处,当发生碰撞时气囊由仪表板处爆出,仪表板对爆出后的气囊起到支撑作用,使气囊能够对乘员起到保护作用
[0004]现有的气囊由仪表板处爆出后跳动严重、稳定性差,因此安全性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囊及汽车,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0006]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气囊,所述气囊用于设置在汽车的车体内,并与气体发生器相连接,所述气囊能够在充气状态下形成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以及缓冲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与所述车体的风挡玻璃相贴合,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连接并形成有设定角度,所述第二支撑面用于与所述车体的仪表板相贴合,所述缓冲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相连接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相接触。
[0007]所述的气囊,优选的,所述缓冲面包括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位于所述缓冲面的上部,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的头部和胸部相接触,所述第二缓冲部位于所述缓冲面的下部,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的膝部和小腿部相接触。
[0008]所述的气囊,优选的,所述缓冲面还包括第三缓冲部,所述第三缓冲部位于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之间,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的大腿部相接触。
[0009]所述的气囊,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面为内凹弧面,所述内凹弧面用于包覆在所述仪表板表面。
[0010]所述的气囊,优选的,所述气囊上设有泄气孔。
[0011]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气体发生器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气囊,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气囊相连接,用于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
[0012]所述的汽车,优选的,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气囊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顶盖前横梁上板处。
[0013]所述的汽车,优选的,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卡箍与所述气囊连接。
[0014]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囊,可设置在车体内,并与气体发生器相连接,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器对气囊进行充气使气囊爆出,由于气囊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形成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且第一支撑面能够与车体的风挡玻璃相贴合,第二支撑面与车体的仪表板相贴合,因此提高风挡玻璃和仪表板能够从两个方向对气囊提供支撑力,提高了气囊的稳定性,使气囊能够对乘员形成更好地保护,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囊在充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在气囊充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在气囊充气状态下的侧面视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在气囊充气状态下的侧后方向视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01:气囊;102:第一支撑面;
[0021]103:第二支撑面;104:缓冲面;
[0022]105:第一缓冲部;106:第二缓冲部;
[0023]107:第三缓冲部;108:泄气孔;
[0024]201:车体;202:风挡玻璃;
[0025]203:仪表板;204:顶盖前横梁上板;
[0026]301:气体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请参考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囊101,所述气囊101用于设置在汽车的车体201内,并与气体发生器301相连接,所述气囊101能够在充气状态下形成第一支撑面102、第二支撑面103以及缓冲面104,所述第一支撑面102用于与所述车体201的风挡玻璃202相贴合,所述第二支撑面103与所述第一支撑面102相连接并形成有设定角度,所述第二支撑面103用于与所述车体201的仪表板203相贴合,所述缓冲面104与所述第一支撑面102和第二支撑面103相连接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相接触。
[0028]本实施例中,可将气囊101设置在车体201内,并与气体发生器301相连接,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器301对气囊101进行充气使气囊101爆出,由于气囊101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形成第一支撑面102和第二支撑面103,且第一支撑面102与车体201的风挡玻璃202相贴合,第二支撑面103与车体201的仪表板203相贴合,因此风挡玻璃202和仪表板203能够从两个方向对气囊101提供支撑力,提高了气囊101的稳定性,使气囊101能够对乘员形成更好地保护,提高了安全性。
[002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缓冲面104包括第一缓冲部105和第二缓冲部106,所述第一缓冲部105位于所述缓冲面104的上部,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的头部和胸部相接触,所述第二缓冲部106位于所述缓冲面104的下部,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的膝部和小腿部相接触。由此,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员的头部和胸部能够与第一缓冲部105相接触以得到缓冲,乘员的膝部和小腿部能够与第二缓冲部106相接触以得到缓冲,从而使气囊1I能够对乘员形成更好地保护。
[0030]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缓冲面104还包括第三缓冲部107,所述第三缓冲部107位于所述第一缓冲部105和第二缓冲部106之间,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的大腿部相接触。由此,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员的大腿部能够与第三缓冲部107相接触以得到缓冲,从而使气囊1I能够对乘员形成更好地保护。
[003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支撑面103为内凹弧面,所述内凹弧面用于包覆在所述仪表板203表面。由于仪表板203的横截面通常为弧面,因此,第二支撑面103为内凹弧面便能够包覆在仪表板203的表面,使仪表板203能够从多个方向为气囊101提供支撑力,进一步提高了气囊101的稳定性。
[0032]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气囊101上设有泄气孔108。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员与气囊101接触后能够对气囊101形成压力,通过泄气孔108的泄气,能够使乘员继续移动一段距离,从而使气囊101更好地起到缓冲作用。
[00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201,所述车体201上设置有气体发生器301和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气囊101,所述气体发生器301和所述气囊101相连接,用于对所述气囊101进行充气。
[0034]本实施例中,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器301对气囊101进行充气使气囊101爆出,由于气囊101在充气状态下能够形成第一支撑面102和第二支撑面103,且第一支撑面102与车体201的风挡玻璃202相贴合,第二支撑面103与车体201的仪表板203相贴合,因此风挡玻璃202和仪表板203能够从两个方向对气囊101提供支撑力,提高了气囊101的稳定性,使气囊101能够对乘员形成更好地保护,提高了安全性。
[003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气体发生器301和气囊101设置在所述车体201的顶盖前横梁上板204处。由此,当汽车发生碰时,气囊101可由车体201的顶盖前横梁上板204处爆出以保护乘员,由于气体发生器301和气囊101不再占用仪表板203内的空间,因此利于提高仪表板203内的储物空间。
[003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气体发生器301通过卡箍与所述气囊101连接。由此使气体发生器301与气囊101连接牢固,使用可靠。
[00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用于设置在汽车的车体内,并与气体发生器相连接,所述气囊能够在充气状态下形成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以及缓冲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与所述车体的风挡玻璃相贴合,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连接并形成有设定角度,所述第二支撑面用于与所述车体的仪表板相贴合,所述缓冲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相连接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面包括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位于所述缓冲面的上部,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的头部和胸部相接触,所述第二缓冲部位于所述缓冲面的下部,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的膝部和小腿部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面还包括第三缓冲部,所述第三缓冲部位于所述第一缓冲部和第二缓冲部之间,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的大腿部相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为内凹弧面,所述内凹弧面用于包覆在所述仪表板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上设有泄气孔。6.—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上设置有气体发生器和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气囊,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气囊相连接,用于对所述气囊进行充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气囊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顶盖前横梁上板处。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通过卡箍与所述气囊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囊及汽车,其中,所述气囊用于设置在汽车的车体内,并与气体发生器相连接,所述气囊能够在充气状态下形成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以及缓冲面,所述第一支撑面用于与所述车体的风挡玻璃相贴合,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连接并形成有设定角度,所述第二支撑面用于与所述车体的仪表板相贴合,所述缓冲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相连接用于在所述汽车碰撞过程中与乘员相接触。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IPC分类】B60R21/213, B60R21/231
【公开号】CN205168425
【申请号】CN201520908540
【发明人】张静宜, 邵晓科, 鲍小军, 彭昌坤, 喻俊成, 殷为洋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