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44597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防撞梁,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为了保证车辆在夜间行驶的安全,汽车的后面均装有回复反射器。当灯光照射到回复反射器上时,它可将射来的光反向射回,前方车辆的后回复反射器就能给后方车辆提供警示,使后方驾驶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回复反射器是车辆夜间行驶重要的安全保障装置。
[0003]由于受汽车法规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及购车者期望车辆在低速碰撞后维修费用尽量低,回复反射器的布置受到了比较大的约束。考虑到车辆的外观对顾客购车会有很大的影响,往往很难将回复反射器布置在碰撞区域以外,所以一般在后保险杠上设置较深的凹陷结构,回复反射器安装在凹陷结构里边,碰撞时回复反射器与后保险杠产生随动效果,但回复反射器在碰撞移动过程中,往往很容易与后防撞梁产生挤压,导致回复反射器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及汽车,保证汽车造型特性不变和满足总布置要求的前提下,确保回复反射器在低速碰撞,与后防撞梁产生挤压后能正常使用。
[0005]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该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包括:后防撞梁本体,所述后防撞梁本体两侧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上固定连接有防护吸能结构,
[0006]所述防护吸能结构包括:
[0007]连接部;
[0008]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
[0009]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
[0010]第一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及
[0011]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二翻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另一端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防护吸能结构呈U形。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上至少设置有加强筋或溃缩筋中任意一种。
[0014]优选的,所述加强筋或溃缩筋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加强筋或溃缩筋均匀分布。
[0015]优选的,所述防护吸能结构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连接方式为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
[0016]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
[001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1、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上的防护吸能结构整体呈U型结构,成型简单,能起到较好的支撑防护作用,在立面适当位置上布置加强筋或溃缩筋,达到期望的碰撞变形效果和碰撞性能要求。
[0019]2、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能够在保证车辆造型特性不变和满足总布置要求的前提下,避免回复反射器在低速碰撞时被后防撞梁挤压损坏,保证回复反射器在碰撞后仍能正常使用,提升了车辆低速碰撞性能,降低了汽车维修成本。
[0020]3、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上的防护吸能结构在两侧生成翻边结构,可根据不同工艺要求,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栓联接的方式进行安装,适用性广。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的吸能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的整体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5]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该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包括:后防撞梁本体2,后防撞梁本体2两侧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图中未示出),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图中未示出)上固定连接有防护吸能结构I。本实用新型仅在后防撞梁本体2上安装防护吸能结构I,保证了车辆造型特性不变,同时也满足了总布置要求。
[0026]参见图2,防护吸能结构I包括:连接部10;第一弯折部11,第一弯折部11的一端与连接部10的一端连接;第二弯折部12,第二弯折部12的一端与连接部10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翻折部13,第一翻折部13的一端与第一弯折部11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二翻折部14,第二翻折部14的一端与第二弯折部12的另一端连接。防护吸能结构I呈U形,使该结构在低速碰撞过程中能很好的起到支撑防护作用,提升低速碰撞性能。防护吸能结构I与后防撞梁本体2可根据不同工艺要求,采用焊接或铆接,也可采用螺栓联接的方式,即在防护吸能结构I的第一翻折部13和第二翻折部14和后防撞梁本体2外表面上开螺栓孔,进行螺栓联接。多种安装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护吸能结构I的适用性广。
[0027]为了更好的实现支撑防护作用,以达到所期望的碰撞变形效果和碰撞性能要求,第一弯折部11和第二弯折部12上至少设置有加强筋16或溃缩筋15中任意一种。同时,加强筋16或溃缩筋15的数量应为多个,且加强筋16或溃缩筋15均匀分布。
[0028]参见图3,在低速碰撞中回复反射器3与后保险杠4产生随动效果,防护吸能结构I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回复反射器3在低速碰撞过程中被后防撞梁2挤压损坏,对回复反射器3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保证回复反射器3在碰撞后仍能正常使用,提升了车辆低速碰撞性能,降低了汽车维修成本。
[0029]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
[0030]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防撞梁本体,所述后防撞梁本体两侧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上固定连接有防护吸能结构, 所述防护吸能结构包括: 连接部; 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 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及 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二翻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另一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吸能结构呈U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上至少设置有加强筋或溃缩筋中任意一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或溃缩筋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加强筋或溃缩筋均匀分布。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吸能结构与所述后防撞梁本体的连接方式为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6.—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及汽车,该汽车吸能防护后防撞梁包括:后防撞梁本体,所述后防撞梁本体两侧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固定连接有防护吸能结构,所述防护吸能结构包括:连接部;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连接;以及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二翻折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另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护吸能结构整体成型简单,能起到较好的支撑防护作用,提升了车辆低速碰撞性能,降低了汽车维修成本。
【IPC分类】B60R19/18
【公开号】CN205256248
【申请号】CN201520977498
【发明人】叶国飞, 殷为洋, 汪家胜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