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车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53162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车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车轮。
【背景技术】
[0002]车轮由轮辋和轮辐组成,以轮辐边缘的外侧面跟轮辋的安装轮辐面的内侧连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轮辐和轮辋组成一个整体。在中国专利号为2011203676179、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5月30日、名称为“轮缘加强型无内胎车轮”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车轮。该专利文件中的车轮包括焊接在一起的轮辋和轮辐,轮辋包括沿轴向从外向到内依次设置的外侧轮缘、外侧胎圈座、轮辐安装面、第二外侧锥面、槽底、内侧锥面、内侧胎圈座和内侧轮缘,轮辐焊接在轮辐安装面上,第二外侧锥面上设有气门孔,气门嘴安装在气门孔上位于轮辐的轴心内侧。该车轮由于气门位于轮辐的轴向内侧,因此充气时十分不便,胎圈座处容易变形而导致轮胎同胎圈座之间不能够密封连接在一起。为了提高车轮胎圈座处的强度和充气时的方便性,设计出了气门嘴位于轮辐轴向外侧的带凸峰的车轮。在国际申请号为PCT/EP00/08681、国际公布日为200年4月26日、名称为“VEHICLE WHEEL FOR GOODS VEHICLES(商用车车轮)”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气门嘴位于轮辐外侧的带凸峰的车轮。该专利文件中的车轮包括轮辋和焊接在轮辋上的轮辐,轮辋包括沿轴向从外向到内依次设置的外侧轮缘、外侦■圈座、外侧凸峰、第一外侧锥面、槽底、内侧锥面、内侧胎圈座和内侧轮缘,轮辐焊接在槽底上,气门孔设置在第一外侧锥面上,气门嘴安装在气门孔上使位于轮辐的轴向外侧,从而提高充气时的方便性,同时在外胎圈座和第一外侧锥面之间设置外侧凸峰来提高外侧胎圈座处的强度。
[0003]现有的车轮存在以下不足:轮辐仅位于轮毂和轮辋之间,因此结构强度差;安装制动件时不便;轮毂和轮辐通过螺栓连接,容易产生松动现象;抗震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强度好、使用方便、连接可靠的摩托车车轮,解决了现有车轮结构强度差、安装制动件时不便、容易产生松动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抗震效果好的摩托车车轮,解决了现有车轮抗震效果差的问题。
[0006]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包括轮辋、轮辐和轮毂,所述轮辋设有气门孔、外侧胎圈座、槽底和内侧胎圈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承套,所述轮辐包括基盘和至少2根一端同基盘一体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辐条,所述辐条的另一端同所述轮辋焊接在一起,所述基盘套设并焊接于所述轴承套,所述轮毂包括圆环形底壁和一端同圆环形底壁一体结构连接在一起的圆筒形侧壁,所述圆环形底壁同所述基盘叠接并焊接在一起,所述圆环形底壁套设并焊接于所述轴承套,所述轮毂和轴承套之间形成制动件安装槽。使用时,将轮轴通过轴承支撑在轴承套中来实现同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制动件(如制动鼓)安装在制动件安装槽中。本技术方案中,轮辐和轮毂叠接并焊接在一起,因此结构强度好且不会产生松动现象。制动件安装槽的形成,提高了安装制动件时的方便性。设置轴承套,使得使用时的方便性提高。
[0007]作为优选,所述基盘和所述辐条之间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同所述圆筒形侧壁焊接在一起。能够提高车轮的结构强度。
[0008]作为优选,所述圆筒形侧壁、圆环形底壁、基盘和弯折部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能够提高车轮的抗震吸能能力。
[0009]作为优选,所述基盘设有基盘部翻边,所述基盘通过基盘部翻边同所述轴承套焊接在一起而同轴承套焊接在一起,所述圆环形底壁设有底壁部翻边,所述圆环形底壁通过底壁部翻边同所述轴承套焊接在一起而同轴承套焊接在一起,所述基盘部翻边、底壁部翻边和轴承套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轮的抗震吸能能力。
[0010]作为优选,所述基盘部翻边的弯折方向同所述底壁部翻边的弯折方向相反。能够提高抗震效果和结构强度。
[0011]作为优选,所述圆筒形侧壁的另一端设有外翻边。既能够提高轮毂的结构强度,又能够提高装配制动件时的方便性。
[0012]作为优选,所述辐条的另一端设有弯头,所述弯头支撑于所述槽底。能够提高轮辐对轮辋的支撑效果,以提高结构强度。
[0013]作为优选,所述弯头同所述槽底焊接在一起。能够提高结构强度。
[0014]作为优选,弯头和槽底的焊接点位于所述弯头沿轮辋轴向的中点处。
[0015]作为优选,所述气门孔设置于所述槽底。布局时方便。
[0016]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轮辐和轮毂叠接并焊接在一起,结构强度好且不会产生松动现象;制动件安装槽的形成,提高了安装制动件时的方便性;设置轴承套,使得使用时的方便性提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A—A#lj视不意图。
[0019]图中:轮辋1、气门孔11、槽底12、内侧胎圈座13、外侧胎圈座14、轮辐2、基盘21、辐条22、弯头23、弯折部24、基盘部翻边25、轮毂3、圆环形底壁31、圆筒形侧壁32、外翻边33、底壁部翻边34、轴承套4、第一焊点51、第二焊接点52、第三焊点53、第四焊点54、第五焊点55、第六焊点56、制动件安装槽6、第一缓冲腔7、第二缓冲腔8。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参见图1,一种摩托车车轮,包括轮辋1、轮辐2、轮毂3和轴承套4。
[0022]轮辋I设有气门孔11。
[0023]轮辐2包括基盘21和辐条22。辐条22有3根。基盘21套设在轴承套4上。辐条22的一端和基盘21以一体结构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辐条22的另一端设有弯头23。弯头23通过第一焊点51同轮辋I焊接在一起。
[0024]轮毂3包括圆环形底壁31和圆筒形侧壁32。圆环形底壁31套设于轴承套4。圆环形底壁31同基盘21叠接并通过第二焊接点52焊接在一起。圆筒形侧壁32和辐条22通过第三焊点53焊接在一起。轮毂3和轴承套4之间形成制动件安装槽6。
[0025]参见图2,轮辋I包括沿轮辋轴向依次设置的外侧胎圈座14、槽底12和内侧胎圈座13。气门孔11设置于槽底12。第一焊点51将弯头23同槽底12焊接在一起。第一焊点51位于弯头23沿轮辋轴向的中点处。
[0026]辐条22还通过第四焊点54同轮辋I焊接在一起。第四焊点54位于槽底12和外侧胎圈座12的连接处。基盘21和辐条22之间设有弯折部24。弯头23、辐条22、弯折部24和基盘21四者为一体结构连接在一起。第三焊点53位于辐条22和弯折部24的连接处,使得弯折部24同圆筒形侧壁32也焊接在一起。第二焊点52位于基盘21的中间圆处。圆筒形侧壁32、圆环形底壁31、基盘21和弯折部24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7。
[0027]圆筒形侧壁32另一端设有外翻边33。圆环形底壁31设有底壁部翻边34。底壁部翻边34向左弯折。底壁部翻边34通过第五焊点55同轴承套4焊接在一起,也即圆环形底壁31是通过第五焊点55同底壁部翻边同轴承套4焊接在一起的。
[0028]基盘21设有基盘部翻边25。基盘部翻边25向右弯折。基盘部翻边25通过第六焊点56同轴承套4焊接在一起,也即基盘21是通过第六焊点56同轴承套4焊接在一起的。基盘部翻边25、底壁部翻边34和轴承套4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8。
【主权项】
1.一种摩托车车轮,包括轮辋、轮辐和轮毂,所述轮辋设有气门孔、外侧胎圈座、槽底和内侧胎圈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承套,所述轮辐包括基盘和至少2根一端同基盘一体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辐条,所述辐条的另一端同所述轮辋焊接在一起,所述基盘套设并焊接于所述轴承套,所述轮毂包括圆环形底壁和一端同圆环形底壁一体结构连接在一起的圆筒形侧壁,所述圆环形底壁同所述基盘叠接并焊接在一起,所述圆环形底壁套设并焊接于所述轴承套,所述轮毂和轴承套之间形成制动件安装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盘和所述辐条之间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同所述圆筒形侧壁焊接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形侧壁、圆环形底壁、基盘和弯折部之间形成第一缓冲腔。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盘设有基盘部翻边,所述基盘通过基盘部翻边同所述轴承套焊接在一起而同轴承套焊接在一起,所述圆环形底壁设有底壁部翻边,所述圆环形底壁通过底壁部翻边同所述轴承套焊接在一起而同轴承套焊接在一起,所述基盘部翻边、底壁部翻边和轴承套之间形成第二缓冲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盘部翻边的弯折方向同所述底壁部翻边的弯折方向相反。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形侧壁的另一端设有外翻边。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条的另一端设有弯头,所述弯头支撑于所述槽底。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头同所述槽底焊接在一起。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其特征在于,弯头和槽底的焊接点位于所述弯头沿轮辋轴向的中点处。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门孔设置于所述槽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部件。一种摩托车车轮,包括轮辋、轮辐、轮毂和轴承套,轮辋设有气门孔、外侧胎圈座、槽底和内侧胎圈座,轮辐包括基盘和至少2根一端同基盘一体结构连接在一起的辐条,所述辐条的另一端同所述轮辋焊接在一起,所述基盘套设并焊接于所述轴承套,所述轮毂包括圆环形底壁和一端同圆环形底壁一体结构连接在一起的圆筒形侧壁,所述圆环形底壁同所述基盘叠接并焊接在一起,所述圆环形底壁套设并焊接于所述轴承套,所述轮毂和轴承套之间形成制动件安装槽。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驱动好、使用方便、连接可靠的摩托车车轮,解决了现有车轮结构强度差、安装制动件时不便、容易产生松动的问题。
【IPC分类】B60B1/04
【公开号】CN205365047
【申请号】CN201620048478
【发明人】江海卫, 王正清
【申请人】浙江风驰机械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7月6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