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85782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其主要特征是:后轮半轴通过轴承连接到专用轴承座上,轴承座再通过两根(或多根)竖向平行的导向主销连接到支座上,支座再活动连接或永久固定到后车架上,以实现悬架的支承和定位、导向功能;半轴外端连接后轮及制动装置,内端连接动力传动机构,以实现后轮驱动;减振器下端连接轴承座,上端连接支座以达到减振目的;螺旋弹簧套在减振器或(和)导向主销外面,以实现承载和缓冲功能;车辆后车架左右各连接一套本装置即构成完整的独立后悬架系统。本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所占空间小,造价低,并且稳定性和驾乘舒适性好,可用于各种车辆的独立后悬架系统。
【专利说明】
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尤其是一种结构简单并可连接传动机构,能实现后轮驱动的独立后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车辆独立后悬架用得最多的是双A臂式和多连杆式独立悬挂,主要由螺旋弹簧承载和缓冲,由阻尼减振器实现减振作用,由双A臂或各种连杆实现传力、支承和导向功能,效果较好,但缺点是结构复杂,所占空间大,造价高,定位难度大,后轮倾角随时变动,影响轮胎寿命。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且可实现后轮驱动的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以克服现有各种独立后悬架装置结构复杂,占空间大,造价高的不足之处。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拟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取消现有独立后悬架结构中复杂的由各种摆臂和连杆部件组成的传力、导向机构,将驱动后轮转动的半轴通过轴承连接到一个特制的轴承座上,轴承座再通过两根(或多根)竖向平行的导向主销连接到方框形结构或“]”形板式结构的支座上,支座再活动连接到后车架上,以此实现后悬架的支承、传力和导向功能;半轴的外端连接后轮和制动装置,内端连接动力传动机构,以实现后轮驱动,如不需要后轮驱动,半轴内端可空着或减短制作;减振器的油缸活动连接到轴承座上,减振器的阻尼活塞杆则与支座上端活动连接,或者减振器的阻尼活塞杆活动连接到轴承座上,减振器的油缸则活动连接到支座上端,当后轮受冲击力时便连同半轴、轴承座沿竖向平行的导向主销上下滑动,并在减振器的阻尼力作用下实现减振功能;螺旋弹簧套在减振器或(和)导向主销外,螺旋弹簧下端与轴承座相连,上端则与支座活动连接,以此实现螺旋弹簧的承载和缓冲功能;轴承座外端活动连接一个连接板,连接板上活动连接刹车系统的非转动类制动部件,以配合后轮制动;轴承座为方筒体或圆筒体或中空多棱柱与中孔方板相交而成的整体或活动连接的组合体结构,轴承座可连接半轴、减振器、导向主销和螺旋弹簧,并沿导向主销上下滑动;本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在后车架左右各连接一套,即构成完整的独立后悬架系统,将半轴与动力传动机构连接即可实现后轮驱动。
[000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将后轮半轴通过轴承连接到轴承座,轴承座再通过竖向平行的导向主销连接到支座上,支座再连接到后车架上,以此实现独立后悬架的传力、支承及导向功能,比现有车辆采用各种摆臂和连杆传力、导向的方式结构大大简化,所占空间小,造价低,而且连接更简单可靠,定位更精确。本装置中后轮只能沿导向主销上下滑动,不会产生后轮内外倾角的变化,与地面接触较好,加之本悬架横向刚度好,使得车辆稳定性和驾乘舒适性较好。
[000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示意图。
[000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示意图。
[0009]图3为图1中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00?0]图4为图1中另一种轴承座的结构不意图。
[0011]图5为图2中另一种支座的结构不意图。
[0012]图6为图1中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7为采用图2所示装置构成的独立后悬架系统示意图。
[0014]图8为采用图1所示装置构成的独立后悬架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实施例1: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之一的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带动后轮转动的半轴(5)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到特制的方筒形的轴承座(3)中,方筒形的轴承座(3)再通过两根(或多根)竖向平行的导向主销(2)活动连接到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上,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再活动连接到后车架上即可实现悬架的支承、传力和导向功能;半轴(5)外端即靠近连接板(4)的一端,连接后轮及制动装置,半轴(5)内端活动连接动力传动机构,即可实现后轮驱动,当不用后轮驱动时,半轴(5)内端可空着或减短制作。减振器(7)的油缸与方筒形的轴承座(3)活动连接,减振器(7)的阻尼活塞杆则与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上端活动连接,或减振器(7)的油缸与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上端活动连接,减振器(7)的阻尼活塞杆则与方筒形的轴承座(3)活动连接,当后轮受冲击力作用时,便连同半轴(5)和方筒形的轴承座(3)沿导向主销(2)上下滑动,并在减振器(7)的阻尼力作用下实现减振;螺旋弹簧(6)套在减振器
(7)或(和)导向主销(2)外面,下端与方筒形的轴承座(3)相连,上端与方框形结构的支座
(I)相连,当后轮和半轴(5)受上下作用力时即可得到缓冲,并实现螺旋弹簧(6)的承载功能;方筒形的轴承座(3)上有连接板(4)可连接鼓刹或碟刹的制动装置,配合对应的其他制动部件即可完成后轮制动;图1所示装置在车辆后车架左右各连接一套即可构成车辆独立后悬架系统。
[0016]实施例2: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本装置是将图1所示装置中的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换成“]”形板式结构的支座(V )形成的,其他结构都相同,也就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可换成各种类似结构的支座,除图1和图2所示支座结构外其他相似结构支座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17]图3为图1中方筒形的轴承座(3)结构示意图,是一个方筒体和一个中孔方板相交而成的整体,也可以制作成活动连接的组合体,方筒形的轴承座(3)制作成活动的组合体时,方筒体的截面外形尺寸即是中孔方板的中孔尺寸,中孔方板上的两个(或多个)竖向平行长孔供连接导向主销(2)之用,方筒体的阶梯内圆孔供装配轴承及半轴穿过,方筒体端面设有装配连接板(4)的螺孔。
[0018]图4为图1中另一种圆筒形的轴承座(30的结构示意图,它是将图3的方筒体变成圆筒体而形成的,还可以将方筒体变成中空多棱柱而形成其他结构和形状的轴承座。
[0019]图5为图2中“]”形板式结构的支座(I')的结构示意图,它是一种“]”形板式结构的支座,上面根据需要加工连接导向主销(2)的平行孔和连接减振器(7)的孔以及半轴(5)穿过的条形孔。
[0020]图6为图1中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的结构示意图,它是一种方框形结构支座,上面同样需要加工连接导向主销(2)的平行孔和连接减振器(7)的孔。
[0021]图7为在车辆后车架(8)左右活动连接图2所示独立后悬架装置(A)形成的独立后悬架系统,两半轴连接动力传动机构可实现后轮驱动,当不需要后轮驱动时,半轴内端可空着或减短制作。后车架(8)只是一个示意,其详细结构根据车辆具体要求设计。
[0022]图8为车辆后车架(8)左右活动连接图1所示独立后悬架装置(B)而形成的独立后悬架系统。
[0023]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方筒形的轴承座(3)和圆筒形的轴承座(30、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和“]”形板式结构的支座(V )的结构不限于图例结构,其它相似结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图例中的后车架(8)只是一种示意,具体结构根据车辆技术要求而定。
【主权项】
1.车辆独立后悬架装置,由螺旋弹簧(6)和减振器(7)、定位导向机构组成,其特征是:将驱动后轮转动的半轴(5)通过轴承连接到一个特制的方筒形的轴承座(3)或圆筒形的轴承座(3')上,方筒形的轴承座(3)或圆筒形的轴承座(3')再通过两根竖向平行的导向主销(2)连接到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或“]”形板式结构的支座(1Q上,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或“]”形板式结构的支座(10再活动连接到后车架(8)上,以此实现后悬架的定位、传力和导向功能;半轴(5)的外端连接后轮和制动装置,内端连接动力传动机构,以实现后轮驱动,如不需要后轮驱动,半轴(5)内端可空着或减短制作;减振器(7)的油缸活动连接到方筒形的轴承座(3)或圆筒形的轴承座(30上,减振器(7)的阻尼活塞杆则与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或“]”形板式结构的支座(V )上端活动连接,或者减振器(7)的阻尼活塞杆活动连接到方筒形的轴承座(3)或圆筒形的轴承座(30上,减振器(7)的油缸则活动连接到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或“]”形板式结构的支座(V )上端,当后轮受冲击力时便连同半轴(5)、方筒形的轴承座(3)或圆筒形的轴承座(3Q沿竖向平行的导向主销(2)上下滑动,并在减振器(7)的阻尼力作用下实现减振功能;螺旋弹簧(6)套在减振器(7)或(和)导向主销(2)外,螺旋弹簧(6)下端与方筒形的轴承座(3)或圆筒形的轴承座(3Q相连,上端则与方框形结构的支座(I)或“]”形板式结构的支座(10活动连接,以此实现螺旋弹簧(6)的承载和缓冲功能;方筒形的轴承座(3)或圆筒形的轴承座(3')外端活动连接一个连接板(4),连接板(4)上活动连接刹车系统的非转动类制动部件,以配合后轮制动;方筒形的轴承座(3)为方筒体与中孔方板相交而成的整体或活动连接的组合体结构,圆筒形的轴承座(30为圆筒体与中孔方板相交而成的整体或活动连接的组合体结构;方筒形的轴承座(3)或圆筒形的轴承座(30可连接半轴(5)、减振器(7)、导向主销(2)和螺旋弹簧(6),并沿导向主销(2)上下滑动。
【文档编号】B60G3/01GK205468358SQ201520892708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9日
【发明人】邱圣渊
【申请人】邱圣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