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5475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骨架以及设置于座椅骨架上的座椅,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包括靠背体,靠背体一侧形成有第一容置部,第一容置部内容置有内靠背;在靠背体上、且在第一容置部上方还形成有第二容置部,第二容置部内容纳有内头枕;靠背体内具有空腔,座椅骨架包括位于空腔内的支撑体;在空腔内、且在支撑体上固定设置有沿座椅横向延伸的横杆,横杆上套设有转动环,转动环侧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末端与内靠背固定连接,第二连杆的末端与内头枕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座椅及汽车,对驾乘人员的头部起到保护缓冲的作用,有效防止了鞭打现象的产生,保证了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专利说明】
汽车座椅及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使用量越来越多,从而带来的汽车行驶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汽车座椅作为司机及乘客的承载体,其安全性能是其重要的要求之一。
[0003]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骨架和设置于座椅骨架上的靠背,所述靠背的下端设置有坐垫;经数据统计,在汽车发生后碰时,汽车座椅向前运动,而驾乘人员由于惯性,头颈部很容易发生甩头即鞭打现象,进而对驾乘人员的头颈部极易构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可以在汽车发生后碰时,减少对驾乘人员头颈部伤害,以提高汽车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是为了提供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骨架以及设置于所述座椅骨架上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包括靠背体,所述靠背体一侧形成有第一容置部,所述第一容置部内容置有内靠背;在靠背体上、且在所述第一容置部上方还形成有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容纳有内头枕;所述靠背体内具有空腔,所述座椅骨架包括位于所述空腔内的支撑体;在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支撑体上固定设置有沿座椅横向延伸的横杆,所述横杆上套设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侧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末端与所述内靠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末端与所述内头枕固定连接。
[0006]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所述第一容置部为凹槽结构,所述内靠背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0007]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一容置部之间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杆的末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内靠背相连接。
[0008]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所述靠背体的顶端还设置有头枕,所述第二容置部设置于所述头枕上。
[0009]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所述第二容置部为凹槽结构,所述内头枕设置于所述凹槽内。
[0010]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呈一预设角度。
[0011]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所述靠背体的横截面呈C形结构。
[0012]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所述头枕的横截面呈C形结构。
[001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是为了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座椅。
[00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座椅及汽车,通过与横杆相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并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与内靠背和内头枕相连接,有效地实现了在汽车发生后碰时,驾乘人员会因惯性而挤压靠背,内靠背被挤压,随即使得与内靠背相连接的第一连杆通过转动环在横杆上进行移动,进而使得第二连杆带动内头枕凸出于头枕的外表面,进而可以对驾乘人员的头部起到保护缓冲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鞭打现象的产生,保证了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且提高了汽车使用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侧视图一;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侧视图二;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0]图中:
[0021]1、座椅骨架;2、靠背体;
[0022]3、头枕;41、第一连杆;
[0023]42、第二连杆;5、内靠背;
[0024]6、内头枕;7、坐垫;
[0025]8、第一容置部;9、第二容置部;
[0026]10、转动环; 11、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8]图1为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座椅骨架的结构示意图二;参考附图1、4_5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骨架I以及设置于座椅骨架I上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包括靠背体2,靠背体2—侧形成有第一容置部8,第一容置部8内容置有内靠背5;在靠背体2上、且在第一容置部8上方还形成有第二容置部9,第二容置部9内容纳有内头枕6 ;靠背体2内具有空腔,座椅骨架I包括位于空腔内的支撑体;在空腔内、且在支撑体上固定设置有沿座椅横向延伸的横杆11,横杆11上套设有转动环10,转动环10侧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1,第一连杆41的末端与内靠背5固定连接,第二连杆41的末端与内头枕6固定连接,以实现在内靠背5受到压力沿背离汽车前行的方向运动时,带动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1在空腔内移动,移动的第二连杆42带动内头枕6沿汽车前行的方向凸出来。
[0029]其中,对于座椅骨架I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座椅骨架I设置为凸字形结构或者几字形结构等等结构,只要能够实现稳定地支撑起靠背体2即可;另外,对于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的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实现的功能作用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的具体结构进行设置,如可以将第一连杆4与第二连杆4之间设置为呈一预设角度,该预设角度可以为锐角、直角或者钝角;此外,对于内靠背5和内头枕6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如可以将内靠背5或者内头枕6设置为圆形结构、椭圆形结构、矩形结构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结构等等,只要能够使得内靠背5和内头枕6可以实现上述功能效果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0030]另外,对于空腔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座椅骨架I以及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的具体尺寸形状来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实现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2可以在空腔内进行移动,以实现将内头枕6凸出来即可,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对于本实施例中的靠背体2为包括头枕3与座椅靠背的整体结构,而对于头枕3与座椅靠背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头枕3设置为与座椅靠背分体式连接或者一体式连接等,具体可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0031]通过与座椅骨架I连接的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并且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的末端分别与内靠背5和内头枕6相连接,有效地实现了在汽车发生后碰时,驾乘人员会因惯性而挤压靠背,内靠背被挤压,随即使得与内靠背5相连接的第一连杆41通过转动环10在横杆11上进行移动,进而使得第二连杆42带动内头枕6凸出于头枕3的外表面,进而可以对驾乘人员的头部起到保护缓冲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鞭打现象的产生,保证了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且提高了汽车使用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0032]图2为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侧视图一;图3为所给出的汽车座椅的侧视图二;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5可知,本技术方案中对于第一容置部8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其实现的功能对第一容置部8进行设置,其中,较为优选的,将第一容置部8设置为凹槽结构,内靠背5设置于凹槽内。
[0033]其中,对于凹槽的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然而,较为优选的,将凹槽的形状结构设置为与内靠背5的形状结构相同,并且凹槽的尺寸大于内靠背5的尺寸,以实现在内靠背5受到驾乘人员所施加的压力时,可以在凹槽内沿背离汽车前行的方向移动即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汽车座椅外形的美观程度,并且还保证了该汽车座椅使用的稳定可靠性,进而提高了汽车座椅的市场竞争力。
[0034]另外,对于第一连杆41的末端与设置于第一容置部8内的内靠背5的具体连接方式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其中,较为优选的,将空腔与第一容置部8之间设置有通孔,第一连杆41的末端通过通孔与内靠背5相连接。
[0035]其中,对于通孔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第一连杆41的形状结构进行设置,如可以将通孔设置为圆形通孔或者椭圆形通孔等等,只要能够使得第一连杆41的末端通过通孔与内靠背5相连接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0036]通过设置的第一容置部8将内靠背5设置于靠背体2上,有效地保证了内靠背5与靠背体2连接的稳定可靠性,并且还保证了座椅外形的美观程度;另外,通过通孔将第一连杆41的末端与内靠背5相连接,保证了第一连杆4与内靠背5连接的稳定可靠性,并且在座椅的外观上隐藏了内靠背5与第一连杆4的连接缝隙,进一步提高了汽车座椅的外形美观程度。
[003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3可知,本技术方案中对于内头枕6与靠背体2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其中,较为优选的,靠背体2的顶端还设置有头枕3,第二容置部9设置于头枕3上;第二容置部9为凹槽结构,内头枕6设置于凹槽内。
[0038]在靠背体2包括头枕时,空腔包括位于头枕3内的第一子空腔和位于靠背体2内的第二子空腔,其中,第一子空腔主要是用于第二连杆42移动;另外,对于第二容置部9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进行设置,然而,较为优选的,将第二容置部9与内头枕6设置为相同的形状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汽车座椅外形的美观程度,进而提高了汽车座椅的市场竞争力。
[003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5可知,本技术方案中对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其中,较为优选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呈一垂直角度,即将连杆4设置为L形连杆。
[0040]通过设置的转动环10,可以使得第一连杆41在受到内靠背5的压力时向背离汽车前行的方向运动,使得转动环10围绕横杆11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连杆42向汽车前行的方向在空腔内进行移动,带动了内头枕6凸出于头枕3的外表面,有效地防止鞭打现象的产生,实现了对驾乘人员头部的保护。
[0041]另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附图1-5可知,本技术方案中对于第一容置部8和第二容置部9的具体形状结构不做限定,其中,较为优选的,将第一容置部8设置为呈矩形结构,靠背体2的横截面呈C形结构;将第二容置部9设置为呈矩形结构,头枕3的横截面呈C形结构。
[0042]通过设置的矩形结构的第一容置部8和第二容置部9,有效地增加了内靠背5与靠背体2、内头枕6与头枕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内靠背5与靠背体2以及内头枕6与头枕3的连接的稳定可靠性,保证了汽车座椅的使用效果。
[004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座椅。
[0044]通过设置的汽车座椅,在汽车发生后碰时,有效地避免了驾乘人员头部出现鞭打现象,保证了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而提高了汽车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0045]具体设计时,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骨架I以及安装在座椅骨架I上的头枕3、内头枕6、靠背体2、内靠背5;
[0046]该头枕3为泡沫结构,发泡倍率在20倍率左右,安装在座椅骨架I的顶部,整体的横截面呈C字形结构,内部开设有第二容置部9,在第二容置部9内部安装有内头枕6,头枕3的底端中部设置有第二子空腔,可以使得第二连杆42在第二子空腔内通过,其中,该头枕3起到对乘员头部依靠的作用,同时对内头枕6起到支撑的作用。
[0047]内头枕6也为泡沫结构,发泡倍率在40倍率左右,安装在头枕3的第二容置部9内,内头枕6与第二连杆42的末端连接,用于在发生后面碰撞时对头部进行缓冲。
[0048]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均为钢杆结构,钢杆直径在1mm左右,第二连杆42连接内头枕6,第一连杆41连接内靠背5,第一连杆41与第二连杆42的连接处设置有转动环10,转动环10套在座椅骨架I的横杆11处,在第一连杆41与第二连杆42受力达到IKN时,该第一连杆41与第二连杆42可以绕座椅骨架I横杆转动,第二连杆42起到在发生后面碰撞乘员挤压靠背体2,可以带动内头枕6向外突出从而缓冲保护头部的作用。
[0049]座椅骨架I呈“凸”字形结构,在“凸”字形中间焊接有横杆11,横杆11上通过转动环10连接有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座椅骨架I上安装有靠背体2,座椅骨架I用于支撑头枕3和靠背体2。
[0050]靠背体2为泡沫结构,发泡倍率在20倍率左右,安装在座椅骨架I上,呈C字形结构,靠背体2上开设有第一容置部8,在第一容置部8内部安装有内靠背5,靠背体2用于支撑驾乘人员的后背。[0051 ]内靠背5为泡沫结构,发泡倍率在40倍率左右,安装在第一容置部8内部,内靠背5与第一连杆41的末端连接,用于在发生后面碰撞时,乘员后背对内靠背5向第一容置部8内部挤压,从而带动第二连杆42将内头枕6凸出于头枕3外表面。
[0052]另外,该汽车座椅还设有用于供驾乘人员乘坐舒服的坐垫7,该坐垫7设置于靠背体2的下部,起到对乘员进行支撑的作用。
[0053]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汽车座椅,内头枕6和内靠背5分别与第一连杆41和第二连杆42相连接,通过转动环10套在座椅骨架I的横杆上,在受力达到一定时可以绕其转动,在汽车发生后碰时,乘员挤压靠背,使得内靠背5被挤压到第一容置部8内部,带动第二连杆42使内头枕6沿汽车前行的方向凸出于头枕3的外表面,从而可以对乘员头部起到保护缓冲的作用,从而起到防止鞭打现象的发生,该汽车座椅不仅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容易加工,便于生产使用;而且还有效地保证了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了汽车使用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005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汽车座椅,包括座椅骨架以及设置于所述座椅骨架上的座椅,所述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包括靠背体,所述靠背体一侧形成有第一容置部,所述第一容置部内容置有内靠背;在靠背体上、且在所述第一容置部上方还形成有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容纳有内头枕;所述靠背体内具有空腔,所述座椅骨架包括位于所述空腔内的支撑体;在所述空腔内、且在所述支撑体上固定设置有沿座椅横向延伸的横杆,所述横杆上套设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侧部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末端与所述内靠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末端与所述内头枕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部为凹槽结构,所述内靠背设置于所述凹槽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一容置部之间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杆的末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内靠背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体的顶端还设置有头枕,所述第二容置部设置于所述头枕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部为凹槽结构,所述内头枕设置于所述凹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呈一预设角度。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体的横截面呈C形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枕的横截面呈C形结构。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
【文档编号】B60N2/427GK205498688SQ201620117652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5日
【发明人】丁成, 彭昌坤, 董传林, 张立玲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