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及其除霜风道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39466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及其除霜风道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及其除霜风道装置,以提高除霜风道的定位可靠性,同时简化安装结构,提高装配便捷性。一种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包括仪表板、车内空调器和除霜风道,所述除霜风道包括前片和后片,所述除霜风道上下压紧在所述仪表板与所述车内空调器之间;所述前片与车身前后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后片与所述仪表板卡接。可见,通过除霜风道与仪表板和车内空调器的配合,实现了除霜风道的各向定位,提高了除霜风道的定位可靠性;同时,在整个定位过程中,基本无需接触其他辅助件,采用压紧、可拆卸连接和卡接的配合形式实现装配定位,不仅可以简化结构,还提高了装配效率,解决了除霜风道左右晃动的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汽车及其除霜风道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及其除霜风道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汽车空调系统是实现对车厢内空气进行制冷、加热、换气和空气净化的装置,可以为驾乘人员提供舒适的环境,降低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车安全。汽车空调系统包括车内空调器(英文为Heating Ventilat1n and Air Condit1ning,简称HVAC)和与车内空调器连通的空调风道,其中,空调风道包括除霜风道、吹面风道等。在空调风道中,除霜风道的固定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汽车的除霜效果,进而影响驾驶安全性,因此,除霜风道的安装固定尤其重要。
[0003]现有技术中,除霜风道通常借助仪表板固定,通过螺接、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将除霜风道与仪表板固定连接。但是,这种连接方式需要投入相应的工时和必要的紧固标准件或非标准件,安装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汽车在总装的流水线上采用集成装配的方式进行零部件的装配,以获得较高的整车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具体到除霜风道的安装,现有技术中通常将仪表板总成、空调风道总成(由除霜风道、吹面风道等组装而成)与车内空调器总成采用预先集成组装的方式形成风道组件,然后再将风道组件安装到车身上。详细地,空调风道的装配方式为:首先将HVAC总成装配到汽车的车身上,再将空调风道与HVAC总成的出风口对接后扣到车身的通风室钣金上,最后将仪表板总成装配到车身上,并利用仪表板总成的定位结构固定空调风道。
[0005]采用上述集成装配的方式,除霜风道的前片与通风室钣金卡接,后片与仪表板上开口斜向下的V型卡口固定,虽然可以简化结构、提高装配便捷性,但是,受装配便捷性的影响,前后卡接处的卡口尺寸要大于除霜风道的前片或后片的尺寸,使得除霜风道的定位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尤其是,除霜风道的左右方向不存在任何定位结构,使得除霜风道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左右晃动。
[0006]有鉴于此,亟待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优化设计现有技术中的汽车空调系统,设计一种汽车及其除霜风道装置,以便在兼顾装配便捷性的同时,提高除霜风道的定位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及其除霜风道装置,以提高除霜风道的定位可靠性,同时简化安装结构,提高装配便捷性。
[000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9]—种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包括仪表板、车内空调器和除霜风道,所述除霜风道包括前片和后片,所述除霜风道上下压紧在所述仪表板与所述车内空调器之间;所述前片与车身前后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后片与所述仪表板卡接。
[0010]可选地,所述仪表板具有由上至下向前倾斜的前抵顶部,所述仪表板前移而带动所述前抵顶部与所述前片前后抵接。
[0011]可选地,所述仪表板具有由上至下向前倾斜的后抵顶部,所述仪表板前移而带动所述后抵顶部与所述后片前后抵接。
[0012]可选地,所述前抵顶部的下端至所述后抵顶部的上端由前至后向下倾斜,且倾斜角度处于预定范围;所述后片的上端具有供所述前抵顶部穿过的缺口。
[0013]可选地,所述前抵顶部的上端向前延伸预定距离形成对所述前片进行装配导向的第一导向部;和/或,所述后抵顶部的上端与所述前抵顶部的下端的连接面形成对所述后片进行装配导向的第二导向部。
[0014]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部具有与所述后片卡接的卡部,所述卡部为工字型或T字型。
[0015]可选地,所述前片具有若干与车身前后可拆卸地连接形成的连接点,所述后片具有若干与所述仪表板卡接的卡接点;相邻的所述连接点或所述卡接点之间设有用于维持所述除霜风道的出口形状的维持件。
[0016]可选地,所述维持件包括隔挡件和由前至后延伸的维持板,所述维持板的一端与所述除霜风道的对应端固连,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除霜风道的另一端,并设有凸部;所述隔挡件设置在所述除霜风道的另一端,并隔挡在所述凸部的前侧。
[0017]可选地,所述除霜风道的下端具有压合面,所述车内空调器的出风口的上端具有与所述压合面配合的支撑面,以及对所述除霜风道的下端进行装配导向的下导向部。
[00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霜风道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0019]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霜风道装置,除霜风道的上下通过仪表板和车内空调器压紧,以实现上下定位;除霜风道的前片能够与车身前后可拆卸地连接,以实现前后方向的定位,并且,除霜风道的后片还能够与仪表板卡接,以实现左右方向的定位,限制水平转动。可见,通过除霜风道与仪表板和车内空调器的配合,实现了除霜风道的各向定位,提高了除霜风道的定位可靠性;同时,在整个定位过程中,基本无需接触其他辅助件,采用压紧、可拆卸连接和卡接的配合形式实现装配定位,不仅可以简化结构,还提高了装配效率;尤其是,与现有技术中的装配形式相比,解决了除霜风道左右晃动的技术问题,辅助改善了除霜效果。
[0020]—种汽车,设置有上述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具有上述除霜风道装置能够产生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除霜风道装置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装配过程剖面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所示除霜风道装置的装配完成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除霜风道与仪表板卡接状态的剖视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除霜风道设有维持件部分的剖视图。
[0026]其中:
[0027]仪表板1、后抵顶部11、前抵顶部12、第一导向部13、第二导向部14、卡部141;
[0028]车内空调器2、出风口 21、支撑面22、下导向部23;
[0029]除霜风道3、前片31、后片32、缺口321、维持件33、隔挡件331、维持板332、压合面34、卡扣35。
【具体实施方式】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1]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为了区别结构或用途相同或者类似的多个部件、结构或数值,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本文所述的附近、基本等词,是为了说明在某个数值或者位置附近,可以允许小幅度的波动,只要波动处于允许的误差范围内,都可以认为处于附近或者满足基本的要求。
[0032]再者,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文所述的上下、左右和前后均以汽车为参照,以汽车的行驶方向所指向的方向为前,与前相对的方向为后;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上下方向,在上下方向上,靠近地面的方向为下,远离地面的方向为上;在平行于地面的水平面内,垂直于前后的方向为左右方向,沿行驶方向看,处于驾驶员左右边的方向为左,处于驾驶员右手边的方向为右。
[0033]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用于连通车内空调器2的出风口21和仪表板I的除霜格栅,以便将车内空调器2产生的热风或冷风通过除霜风道3输送至仪表板I的除霜格栅,进而通过除霜格栅输送至整车的除霜区域。本实用新型的除霜风道装置,以除霜风道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仪表板I和车内空调器2连接,以便上下压紧在仪表板I与车内空调器2之间;同时,除霜风道3与车身前后可拆卸连接,以借助车身实现除霜风道3的前后定位;并且,除霜风道3还与仪表板I卡接,进而实现左右定位。
[0035]可见,仪表板I和车内空调器2分别从除霜风道3的上下两端压紧,实现除霜风道3的上下定位;同时,除霜风道3能够与车身前后可拆卸连接、与仪表板I卡接,以实现左右和前后方向的定位,还可以防止除霜风道3的水平转动。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除霜风道3的各向定位,提高了除霜风道3的定位可靠性,解决了除霜风道3因定位不可靠产生的左右晃动问题;而且,整个定位过程中,除霜风道3与仪表板1、车内空调器2之间基本无需任何连接件,完全依靠压紧、卡接和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实现定位,不仅简化了结构,还提高了装配便捷性。
[0036]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除霜风道3可以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前片31和后片32,前片31和后片32可以通过连接筋等实现连接,并在前片31和后片32之间围成输风通道,输风通道的上端与除霜格栅连通,下端与车内空调器2的出风口 21连通。
[0037]如图1-4所示,除霜风道3的前片31与车身前后可拆卸地连接,实现前片31的前后定位;所述前后可拆卸地连接可以为卡接。仪表板I还可以具有由上至下向前倾斜的前抵顶部12,在仪表板I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前抵顶部12前移,使得前抵顶部12与前片31前后抵接,前片31的后端面能够向后抵压前抵顶部12,实现前片31与仪表板I前后方向的连接。由于除霜风道3的前片31与车身的前部相连,会受到车身的前部对前片31产生的向后抵顶力,故前抵顶部12的设置可以通过仪表板I向前抵顶前片31,以尽可能地减小前片31在前后方向受到的合力,避免前片31在前后方向产生变形,使得除霜风道3的前片31与后片32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
[0038]与此同时,仪表板I还具有由上至下向前倾斜的后抵顶部11,仪表板I向前移动时还可以带动后抵顶部11 BU移,使得后抵顶部11与后片32肖U后抵接,后片32的后端面与后抵顶部11抵压配合,以实现后片32的前后定位。由于前片31和后片32相对固定,当前片31和后片32固定后,整个除霜风道3的前后方向得以固定。也就是说,一方面,除霜风道3通过前片31与车身在前后方向可拆卸地连接,车身可以向后抵顶除霜风道3的前片31;另一方面,仪表板I的后抵顶部11向前抵顶除霜风道3的后片32,使得整个除霜风道3前后抵压在仪表板I和车身的前部(具体可以为通风室或者流水槽)之间,进而实现整个除霜风道3在前后方向的定位。
[0039]也就是说,仪表板I的前抵顶部12和后抵顶部11可以相互配合,作为除霜风道3的后方定位结构,对除霜风道3施加向前的抵顶作用力;除霜风道3的前片31可以设置与车身可拆卸连接的结构作为前方定位结构,对除霜风道3施加向后的抵顶力,在向前和向后的抵顶力作用下,除霜风道3实现了可靠的前后定位。
[0040]前抵顶部12和后抵顶部11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用于与除霜风道3连接的整体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连接部。具体可以在除霜风道3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若干连接点,在仪表板I与除霜风道3的各连接点对应的位置均设置由前抵顶部12和后抵顶部11连接而成的连接部,以便将整个除霜风道3与仪表板I可靠连接。
[0041]其中,前抵顶部12和后抵顶部11连接时,可以前抵顶部12的下端与后抵顶部11的上端连接,以形成由前至后向下倾斜的连接面,且连接面的倾斜角度可以处于预定范围。由于前抵顶部12抵顶于前片31的后端面,后抵顶部11抵顶于后片32的后端面,在组装过程中,仪表板I向前靠近除霜风道3时,前抵顶部12要首先穿过后片32,因此,可以在除霜风道3的后片32的上端设置供前抵顶部12穿过的缺口 321,便于进行安装。
[0042]实际上,由于前抵顶部12和后抵顶部11之间连接面的倾斜角度处于预定范围,该缺口 321的高度也不会过大,后抵顶部11实际抵顶于后片32处于缺口 321以下的部分,连接面的后端至于缺口 321的上方或者与缺口 321的底壁贴合;而且,正是由于前抵顶部12的下端高于后抵顶部11的上端,而后抵顶部11的上端对应缺口 321的底壁,在仪表板I向前运动而带动前抵顶部12穿过缺口 321时,不会与缺口 321产生接触,进而便于装配。如图所示,当倾斜角度处于预定范围时,能够在除霜风道3后片32的缺口 321底壁与前抵顶部12的下端之间形成高度为H3的间隙;这个高度为H3的间隙可以使得仪表板I能顺利装配,是有效固定除霜风道3的必要条件。
[0043]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时,向前推动仪表板I,前抵顶部12经由后片32的缺口321穿过而靠近前片31的后端面,同时,后抵顶部11靠近后片32;当前抵顶部12抵顶前片31的后端面时,后抵顶部11正好抵顶后片32的后端面,前抵顶部12的上端与前片31的上端大致平齐,后抵顶部11的上端大致与后片32上缺口 321的底壁平齐;前抵顶部12向前抵顶前片31,后抵顶部11向前抵顶后片32,同时,前片31的前端面可以与车身的前部可拆卸地连接,通过车身的前部向后抵顶前片31,以实现仪表板I与除霜风道3的前后抵接定位。
[0044]当仪表板I装配到位之后,前抵顶部12与除霜风道3的前片31具有高度为H4的配合面,后抵顶部11与除霜风道3的后片32具有高度为H2的配合面,并且,车身前部与除霜风道3的前片31卡接固定,可以将除霜风道3的前后可靠固定。通常,仪表板I采用整体注塑成型,整个仪表板I用于固定除霜风道3的结构,如前抵顶部12和后抵顶部11,均可以与仪表板I的出模方向一致,即跟随仪表板I的主出模方向,无需额外增加滑块、抽芯等结构。
[0045]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导向结构,对仪表板I与除霜风道3的装配进行导向。具体而言,前抵顶部12的上端可以向前延伸预定距离,以形成对前片31进行装配导向的第一导向部13,后抵顶部11的上端与前抵顶部12的连接面可以形成对后片32进行装配导向的第二导向部14。进行安装时,可以向前推动仪表板I,相应地,除霜风道3相对仪表板I后移,除霜风道3的前片31沿第一导向部13向后移动,后片32沿第二导向部14向后移动,直至前片31的上端到达前抵顶部12的上端、后片32的上端到达后抵顶部11的上端,此时,前片31的后端面与前抵顶部12抵接,后片32的后端面与后抵顶部11抵接,实现了除霜风道3与仪表板I前后抵接定位。
[0046]可见,通过第一导向部13和第二导向部14的设置,可以对仪表板I与除霜风道3的装配进行有效导向,以提高安装效率,保证装配精度和可靠性。
[0047]为实现除霜风道3的前片31与车身前后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可以在前片31的前端面设置卡扣35等卡接结构,卡扣35的卡口具体可以向前开设,以便与车体的通风室钣金或者流水槽的槽壁前后卡固,进而提供除霜风道3的前后定位力。
[0048]可以理解的是,除霜风道3的前片31与车身前部在前后方向的定位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具体还可以设置其他结构实现与车身的前后定位,例如采用插接、铆接等方式。
[0049]请进一步参考图3,如图3所示,除霜风道3具体可以在第二导向部14设置卡部141,以实现与后片32的卡接定位。详细地,卡部141可以向下延伸,后片32可以在与卡部141对应的位置设置卡接口;当仪表板I与除霜风道3前后抵接时,卡部141也嵌入后片32的卡接口内,仪表板I的第二导向部14通过卡部141实现与后片32的卡接,进而实现除霜风道3的左右定位。
[0050]换言之,在装配的过程中,仪表板I上的导向结构还可起到左右方向的限位作用。当仪表板I装配到位之后,仪表板I的第二导向部14存在伸入后片32的部分,该部分构成卡部141,卡部141使得仪表板I与除霜风道3在左右方向上存在高度为Hl的限位结构,可起到防止除霜风道3的水平移动和转动。
[0051]其中,卡部141的结构形式多样,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卡部141可以为工字型或者T字型,或者说卡部141的垂向截面在前后方向的侧视图可以呈工字型或T字型,以兼顾卡部141的强度和装配便捷性。尤其是,当采用工字型的结构时,处于工字型上下两端之间的竖部可以具有较小的左右宽度,以尽可能低减少用料,起到减重的作用;而且,工字型下端的横部具有较大的左右尺寸,以承受左右方向的作用力,使得卡部141的左右侧壁与后片32的卡接口形成有效卡挡,进而保证除霜风道3与仪表板I的左右定位可靠性。当卡部141设置为T字型结构时,可以简化卡部141的结构,还可以使得T字型的竖部与后片3 2的卡接口在整个高度方向上充分接触,进而提高左右定位可靠性。
[0052]当除霜风道3的左右和前后定位得以保证时,还可以防止除霜风道3的水平转动,进而保证除霜风道3的使用可靠性。
[0053]所述后片32的卡接口具体可以为上述缺口 321,或者说,上述缺口 321也可以作为能够与第二导向部14的卡部141卡接配合的结构,而无需额外设置卡接口,以简化结构。可以对缺口 321的左右尺寸进行设置,以使得缺口 321在供前抵顶部12穿过的同时,能够以其左右侧壁与设于第二导向部14的卡部141在左右方向卡接,实现左右定位。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后片32上额外设置卡接口。
[0054]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缺口321还是卡接口,均可以作为除霜风道3连接时所需设置的连接结构;当在除霜风道3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多个连接点时,每个连接点均需设置所述连接结构。同理,仪表板I在与各连接点对应的位置均需设置与连接点匹配的连接部。
[0055]在上述基础上,不管除霜风道3是否已经装配到整车上,其出口的形状均是需要采用一些措施进行维持的。否则,在装配的过程中会导致装配不顺畅,或装配后除霜效果不可控。为此,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维持除霜风道3的出口形状的结构。
[0056]请进一步参考图4,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用于维持除霜风道3的出口形状的维持件33,以保证出风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使得除霜风道3具有足够的出风量,改善除霜效果。
[0057]详细地,维持件33可以包括隔挡件331和由前至后延伸的维持板332,维持板332的前端可以与除霜风道3的前片31固定连接,后端可以延伸至除霜风道3的后片32对应的位置;维持板332的后端还可以设置凸部,隔挡件331可以固定设置在除霜风道3的后片32,并隔挡在维持板332的凸部的前侧。由于维持板332的前端与除霜风道3的前片31固连,后端通过隔挡件331限制,进而保证除霜风道3的前后尺寸。根据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变换隔挡件331的设置位置,即隔挡件331可以固连在除霜风道3的前片31,此时,维持板332的后端可以与后片32固连,前端设置凸部,然后使得隔挡件331隔挡在凸部的后侧,同样可以实现对前片31和后片32之间空间的限位。
[0058]其中,受剖切位置的影响,图3中没有示出凸部,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凸部的个数,可以为设置在维持板332左右两端的凸起,或者左右延伸的凸条状结构等。
[0059]所述维持板332可以为长条状的薄板;所述隔挡件331具体可以为开口向下的U型挡框,以U型挡框的两个端部连接于前片31或后片32的左右方向,维持板332未设置凸部的一端经由隔挡件331的中空部穿出,凸部被U型挡框的弧部隔挡。本实施例仅以此种方式进行说明,隔挡件331的形式不限于U型挡框,凡是能够实现前后隔挡凸部的结构均可以作为隔挡件331。
[006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除霜风道3的左右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若干维持件33,以使得除霜风道3在整个左右延伸方向具有可靠的防变形能力,保证除霜可靠性。
[0061]当除霜风道3与仪表板I具有左右间隔分布的若干连接点时(通常为多个),具体地,前片31具有若干与车身前后可拆卸地连接形成的连接点,后片32具有若干与仪表板I卡接的卡接点;此时,可以在相邻的连接点之间设置维持件33,也可以在相邻的卡接点之间设置维持件33,通常,各连接点左右间隔分布,各卡接点也左右间隔分布。换言之,连接点和维持件33可以在除霜风道3的左右方向交替分布,或者卡接点和维持件33可以在除霜风道3的左右方向交替分布;一方面可以提高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除霜风道3具有较高的保形性。对于仪表板I上需要布置的连接部的个数或者说除霜风道3所需设置连接点或卡接点的个数,可根据具体车型的仪表板I上的除霜格栅的形状和除霜风道3的结构特征进行确定。一般而言,根据除霜风道3的形状,在仪表板I上适当地设置3?4个连接部即可达到固定除霜风道3的目的。
[0062]此外,当仪表板I与除霜风道3的上端在前后和左右方向定位时,仪表板I压合在除霜风道3的上端,向下压紧除霜风道3;同时,除霜风道3的下端通过车内空调器2支撑,使得除霜风道3上下压紧在车内空调器2与仪表板I之间。具体到除霜风道3与车内空调器2的装配,可以在除霜风道3的下端设置压合面34,车内空调器2的出风口 21的上端设有能够与压合面34配合的支撑面22,实现除霜风道3与车内空调器2的上下压紧配合,如图1和图2所示。详细而言,除霜风道3的下端可以设置类似法兰盘的结构作为压合面34,车内空调器2的出风口 21可以设置与压合面34相对的支撑面22,以便除霜风道3与车内空调器2压紧配合。
[0063]为提高除霜风道3与车内空调器2的装配便捷性,还可以在车内空调器2的出风口21的上端设置能够对除霜风道3的下端进行装配导向的下导向部23,具体可以为上下延伸的导向凸筋,以伸入除霜风道3的下端口。还可以在下导向部23的上端设置倒角等结构,以提高装配时的插装便捷性。
[0064]详细地,除霜风道3的进口与车内空调器2的出风口21的装配方式为端面压接的形式,车内空调器2的出风口 21可以设置高度为H5的装配导向部,即所述下导向部23;在下导向部23的下端,除霜风道3与车内空调器2可以形成高度为H6的密封结构。
[0065]再者,本实用新型中,车内空调器2以及仪表板I均可以采用集成结构,以形成车内空调器总成以及仪表板总成,然后再将两者与除霜风道3组装,以提高装配效率以及拆装便捷性。车内空调器2和仪表板I的具体集成方式请参考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006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由于汽车的种类较多,各汽车包括的部件较多,本文仅对其除霜风道装置进行说明,其他部分请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00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包括仪表板(I)、车内空调器(2)和除霜风道(3),所述除霜风道(3)包括前片(31)和后片(32),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霜风道(3)上下压紧在所述仪表板(I)与所述车内空调器(2)之间;所述前片(31)与车身前后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后片(32)与所述仪表板(I)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I)具有由上至下向前倾斜的前抵顶部(12),所述仪表板(I)前移而带动所述前抵顶部(12)与所述前片(31)前后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I)具有由上至下向前倾斜的后抵顶部(U),所述仪表板(I)前移而带动所述后抵顶部(11)与所述后片(32)^iJ后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抵顶部(12)的下端至所述后抵顶部(11)的上端由前至后向下倾斜,且倾斜角度处于预定范围;所述后片(32)的上端具有供所述前抵顶部(12)穿过的缺口(32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抵顶部(12)的上端向前延伸预定距离形成对所述前片(31)进行装配导向的第一导向部(13);和/或,所述后抵顶部(11)的上端与所述前抵顶部(12)的下端的连接面形成对所述后片(32)进行装配导向的第二导向部(14)。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14)具有与所述后片(32)卡接的卡部(141);所述卡部(141)为工字型或T字型。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片(31)具有若干与车身前后可拆卸地连接形成的连接点,所述后片(32)具有若干与所述仪表板(I)卡接的卡接点;相邻的所述连接点或所述卡接点之间设有用于维持所述除霜风道(3)的出口形状的维持件(33)。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持件(33)包括隔挡件(331)和由前至后延伸的维持板(332),所述维持板(332)的一端与所述除霜风道(3)的对应端固连,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除霜风道(3)的另一端,并设有凸部;所述隔挡件(331)设置在所述除霜风道(3)的另一端,并隔挡在所述凸部的前侧。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霜风道(3)的下端具有压合面(34),所述车内空调器(2)的出风口(21)的上端具有与所述压合面(34)配合的支撑面(22),以及对所述除霜风道(3)的下端进行装配导向的下导向部(23)。10.—种汽车,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除霜风道装置。
【文档编号】B60H1/00GK205523533SQ201620094449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发明人】覃柱人, 金孟, 吕龙福, 许振华, 付鸿晔, 杨浩, 崔嘉明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