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88189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包括安装在汽车内部左A柱(1)上的左凸面镜组件(3)和右A柱(2)上的右凸面镜组件(4),左凸面镜组件(3)和右凸面镜组件(4)的结构相同且包括凹槽(5),凹槽(5)中设有方形螺母(6),方形螺母(6)与螺杆(7)一端螺纹连接,螺杆(7)另一端与底座(8)一端固定相连,底座(8)另一端上设有球形铰链(9),球形铰链(9)上固定有凸面镜(10)。该光学装置在不影响汽车流线特性且不受天气影响的同时扩大了驾驶员的视野范围,消除了左右A柱的盲区,提高了驾驶安全性且成本极低;具有灵活性、适用性,能满足不同驾驶员的需求;不破坏车体结构;左右凸面镜成像效果互不影响。
【专利说明】
一种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消除汽车盲区的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背景技术】
[0002]由于车辆在倒车或转弯时,车身会沿曲线行驶,驾驶员一般只注意到车辆前后方向的情况,而不易观测或忽略了侧面的障碍物,从而容易形成盲区。目前虽有多种盲区消除装置,如雷达报警装置、车外摄像装置等,但都存在价格昂贵、安装复杂、以及改装时破坏车体等问题。
[0003] 例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521669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车载显示系统及汽车盲区图像显示方法,其包括摄像头(101)、终端设备(103)以及固定件(102)。其技术原理是通过设置于汽车外后视镜处的摄像头(101)和设置于前柱内侧的终端设备(103)的相互配合,使得司机在驾驶时可以通过终端设备(103)看到前柱盲区内的景象,从而降低了因前柱盲区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了行车安全。但是,这种装置结构简单但价格昂贵, 安装复杂,破坏了车体的结构,其成像效果也受风雨的影响,且不能显示右A柱的盲区。
[0004] 专利公开号为CN104742804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盲区镜结构,其包括汽车(100)、车身(10)、A柱(11)、前挡风玻璃(30)、右前车门(60)、车左前门(50)、汽车盲区镜结构(70)、第一透镜组件(71)、第一凸面镜(712)、第一凹透镜(713)、第一反射镜(715)、 第二反射镜(717)、第二透镜组件(73)、第三反射镜(731)、第四反射镜(732)、第二凹透镜 (735)和第二凸面镜(737)。其技术原理为第一凸面镜收缩被A柱遮挡的光束,且传送至第一凹透镜,第一凹透镜再将光束传送至第一反射镜,第一反射镜将光束反射至第二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反射的光束经前挡风玻璃传送至第三反射镜,第三反射镜将光束反射至第四反射镜,第四反射镜再将光束反射至第二凹透镜,第二凹透镜将光束传送至第二凸面镜,最后第二凸面镜扩散光束。由于外部的光线经汽车盲区镜结构之后不会改变方向,使得驾驶员所看到的景物画面无失真现象,从而有效地防止驾驶员在驾驶中产生错觉,且确保了驾驶安全。这种结构虽然盲区清除效果较好,但其结构较为复杂,影响汽车流线特性且受风雨的影响。
[0005]专利公开号为CN10489057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智能全方位消除汽车盲区的装置,其包括车外摄像装置(2)、(3)、(4)、(5)、(6)、(7)、(8);感光装置(1);车内显示装置(11)、(12)、(13)、(14)、(15)、(16)、(17)、(18)、(19);信号处理装置和定位摄像装置(9)、 (10)。其技术原理是:汽车外部的汽车A柱上、汽车B柱上、汽车C柱上、汽车两侧前车门外和车头前部均设有可转动的夜视摄像头,汽车内部的汽车A柱上、汽车B柱上、汽车C柱上、汽车前车门和汽车驾驶舱前部均设有光线可自动调整的液晶显示器,可以实时反应车外的所有情况,消除了汽车的所有盲区;汽车驾驶舱前部的仪表盘内和汽车A柱内部上端均设有定位摄像装置,可以随着驾驶员头部和眼部不同方位,调整液晶显示器上的图像,并且曲面液晶显示器和汽车结构融为一体,使驾驶员的视野达到360度,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这种装置虽能全方位消除汽车盲区,但成本很高,结构复杂,安装繁琐,受风雨影响且破坏机体结构。
[0006]从以上几种消除汽车盲区装置可以看出,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消除多方位盲区装置过于复杂,价格昂贵,受风雨的影响,不便于安装且破坏车体结构;而消除单个盲区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但安装时破坏车体,影响汽车流线特性且受风雨的影响。
[0007]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缺陷,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消除汽车盲区的装置。
【发明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其在消除汽车盲区的同时,保证装置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不受风雨影响且安装时对车体结构无影响。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其包括安装在汽车内部左A柱上的左凸面镜组件和安装在汽车内部右A柱上的右凸面镜组件,所述左凸面镜组件和右凸面镜组件的结构相同,其特征是,所述左凸面镜组件和右凸面镜组件都包括凹槽,所述凹槽中设置有方形螺母,所述方形螺母与螺杆的一端螺纹连接, 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与底座的一端固定相连,所述底座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球形铰链,所述球形铰链上固定有凸面镜。
[0010]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凹槽通过胶粘贴在汽车内部的左A柱和右A柱上。
[0011]与现有的消除汽车盲区的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0012]1、利用凸面镜扩大视野范围,材料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同时轻便,不易擦花,有较好的成像效果。
[0013]2、利用在车体内部左右A柱安装凸面镜,在不影响汽车流线特性且不受天气影响的同时扩大了驾驶员的视野范围,消除了左右A柱的盲区,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且成本极低。
[0014]3、可旋转且可调节高度的凸面镜使本装置具有灵活性、适用性,能满足不同驾驶员的需求。
[0015]4、采用粘贴的方式安装凹槽,不破坏车体结构。[〇〇16]5、左右凸面镜相互独立,其成像效果互不影响。【附图说明】[〇〇17]图1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的汽车的一部分的整体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安装有左凸面镜组件的部分的放大图。
[0019]图3为凸面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的内容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II围的限制。
[0021]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包括安装在汽车内部左A柱1上的左凸面镜组件3和安装在汽车内部右A柱2上的右凸面镜组件4。所述左凸面镜组件3和右凸面镜组件4的结构相同。由于采用在车体内部的左右A柱上分别安装左右凸面镜组件的设计,使得在消除左右A柱盲区的同时满足不影响车体流线特性且不受风雨的影响。同时, 利用左凸面镜组件观察右A柱盲区,利用右凸面镜组件观察左A柱盲区,左右凸面镜组件相互独立,其成像效果互不影响。再者,所用材料凸面镜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成像效果较好, 解决了消除多方位盲区装置成本较高的问题。
[0022]如图3所示,所述左凸面镜组件3和右凸面镜组件4都包括凹槽5。在使用时,所述凹槽5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左A柱1和右A柱2上。优选地,所述凹槽5通过胶,例如双面胶带粘贴在汽车内部的左A柱1和右A柱2上。由于采用的是粘贴的方式,因此不会对车体造成破坏。 [〇〇23]所述凹槽5中设置有方形螺母6。所述方形螺母6与螺杆7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螺杆7的另一端与底座8的一端固定相连。所述底座8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球形铰链9。所述球形铰链9上固定有凸面镜10。所述凸面镜10通过所述球形铰链9固定,使得所述凸面镜10可旋转且可调节不同角度,从而满足不同驾驶员的行驶习惯,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0024]并且,该装置的凸面镜的下端设有螺杆与方块螺母的组合,通过转动所述螺杆,使得可根据驾驶员的身高、坐姿确定凸面镜的位置,从而使装置具有灵活性,适合不同的驾驶员使用。
[0025]本实用新型的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在消除汽车盲区的同时,保证装置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不受风雨影响且安装时对车体结构无影响。本实用新型在材料上使用价格低廉的凸面镜,通过优化设计解决了结构简单的装置不能消除多方位盲区的现状,达到了消除左右A柱盲区的同时成本极低,安装简单,不受风雨影响的目的。
[002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主权项】
1.一种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其包括安装在汽车内部左A柱(1)上的左凸面镜组件 (3)和安装在汽车内部右A柱(2)上的右凸面镜组件(4),所述左凸面镜组件(3)和右凸面镜 组件(4)的结构相同,其特征是,所述左凸面镜组件(3)和右凸面镜组件(4)都包括凹槽(5), 所述凹槽(5)中设置有方形螺母(6),所述方形螺母(6)与螺杆(7)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螺 杆(7)的另一端与底座(8)的一端固定相连,所述底座(8)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球形铰链(9), 所述球形铰链(9)上固定有凸面镜(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汽车盲区的光学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凹槽(5)通过胶粘 贴在汽车内部的左A柱(1)和右A柱(2)上。
【文档编号】B60R1/00GK205573755SQ201620296547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1日
【发明人】陶臻诣, 蔡敏娟, 李缘, 陶海升
【申请人】安徽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