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2915阅读:6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变速箱固定板和垂直于第一变速箱固定板的第二变速箱固定板,提高了变速箱固定板的稳定性;选挡软轴固定板平行于第一变速箱固定板,换挡软轴垂直于第一变速箱固定板,使得选挡软轴固定板与换挡软轴固定板不在平行的平面内,选挡软轴固定板与变速箱固定板总成之间的距离增加,在安装时,固定变速箱固定板总成时,不会受到选挡软轴固定板或换挡软轴固定板的干涉;同样,在固定选挡软轴或者换挡软轴时,也不会受到换挡软轴、选挡软轴及变速箱固定板总成的干涉。
【专利说明】
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选换挡软轴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0002]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用于安装选挡软轴和换挡软轴,其上具有变速箱固定部、选挡软轴固定部和换挡软轴固定部;三者均通过相对应的安装孔实现相应的固定。
[0003]目前普遍使用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中,选挡软轴固定部位于变速箱固定部和换挡软轴固定部之间,选挡软轴固定部与换挡软轴固定部之间设置有加强筋,以提高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整体强度。然而,选挡软轴固定部的设置位置更靠近变速箱固定部,造成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与变速箱之间的安装空间较小,不便于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与变速箱的安装操作。
[0004]此外,为了保证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整体强度,常采用一体铸造的方式加工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由于加强筋与选挡软轴固定部和换挡软轴固定部的结合处具有棱角,使得铸造模具在铸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整体强度不够尚O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该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与变速箱的安装比较方便,且能够提高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强度。
[000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总成、选挡软轴固定板及换挡软轴固定板;
[0008]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总成上设置有变速箱安装孔,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上设置有选挡软轴安装孔,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上设置有换挡软轴安装孔;
[0009]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包括第一变速箱固定板和第二变速箱固定板;所述第二变速箱固定板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的下表面;
[0010]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通过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固定连接;
[0011]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
[0012]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所在平面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平行。
[0013]所述第一支撑板自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向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方向延伸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宽度逐渐减小。
[0014]所述第二变速箱固定板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板。
[0015]在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
[0016]在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的下表面与所述选挡软轴安装孔相对位置,以及在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换挡软轴安装孔相对位置,均设置有凸焊螺母。
[0017]所述第二变速箱固定板上的所述变速箱安装孔为腰形孔。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中,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包括第一变速箱固定板和垂直于第一变速箱固定板的第二变速箱固定板,提高了变速箱固定板的稳定性;选挡软轴固定板平行于第一变速箱固定板,换挡软轴垂直于第一变速箱固定板,使得选挡软轴固定板与换挡软轴固定板不在平行的平面内,选挡软轴固定板与变速箱固定板总成之间的距离增加,在安装时,固定变速箱固定板总成时,不会受到选挡软轴固定板或换挡软轴固定板的干涉;同样,在固定选挡软轴或者换挡软轴时,也不会受到换挡软轴、选挡软轴及变速箱固定板总成的干涉。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正视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侧视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俯视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装配正视图;
[0023]图5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装配俯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I第一变速箱固定板,2第二变速箱固定板,3选挡软轴固定板,4换挡软轴固定板,5支撑板,6连接板,7加强板,8凸焊螺母,9选挡软轴,10换挡软轴,11变速箱安装孔,12变速箱,31选挡软轴安装孔,51第一支撑板,52第二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总成、选挡软轴固定板3及换挡软轴固定板4。
[0028]变速箱固定板总成用于变速箱12固定,在本申请中,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包括第一变速箱固定板I和第二变速箱固定板2;所述第二变速箱固定板2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I的下表面;第一变速箱固定板为非标准板形结构,在第一变速箱固定板I上设置有两上变速箱安装孔11,紧固螺栓穿过这两个变速箱安装孔11将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固定于变速箱12上。
[0029]第二变速箱固定板2上设置有一个变速箱安装孔,该变速箱安装孔为腰形孔,用于固定变速箱固定板总成时的微调整。在本申请中的变速箱安装孔位置可以根据不同的变速箱型号或者不同的车型进行调整。
[0030]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3平行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I;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3通过支撑板5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I固定连接;在本申请中,支撑板5同时垂直选挡软轴固定板3和第一变速箱固定板I。
[0031]所述支撑板5包括第一支撑板51和第二支撑板52;所述第二支撑板52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一支撑板5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52所在平面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4平行。支撑板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组成三角形支撑结构,提高支撑板的强度。
[0032]所述第一支撑板51自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向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方向延伸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宽度逐渐减小。这样当将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固定于变速箱后,会因为支撑板的宽度减小而同时减小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占用空间。
[0033]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3上设置有选挡软轴安装孔31,在本申请中,选挡软轴安装孔31为两个,选挡软轴9的连接件通过选挡软轴安装孔31固定连接;在本申请中,在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的下表面与所述选挡软轴安装孔相对位置,设置有凸焊螺母8,这样在安装选挡软轴时,只需要将螺栓拧入凸焊螺母即可,即节省了扳手的使用,也提高了安装的方便性。
[0034]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4垂直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I;所述第二变速箱固定板2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4之间设置有连接板6,用于提高换挡软轴固定板的强度。在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的上表面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7。同样起到提高换挡软轴固定板强度的作用。
[0035]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4上设置有换挡软轴安装孔;在本申请中,换挡软轴安装孔为两个;在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换挡软轴安装孔相对位置,设置有凸焊螺母8,这样在安装换挡软轴10时,只需要将螺栓拧入凸焊螺母即可,即节省了扳手的使用,也提高了安装的方便性。
[0036]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总成、选挡软轴固定板及换挡软轴固定板; 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总成上设置有变速箱安装孔,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上设置有选挡软轴安装孔,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上设置有换挡软轴安装孔; 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包括第一变速箱固定板和第二变速箱固定板;所述第二变速箱固定板垂直固定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的下表面; 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平行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通过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固定连接; 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边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所在平面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自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向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方向延伸时,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宽度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速箱固定板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变速箱固定板与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的下表面与所述选挡软轴安装孔相对位置,以及在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换挡软轴安装孔相对位置,均设置有凸焊螺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速箱固定板上的所述变速箱安装孔为腰形孔。
【文档编号】B60K20/02GK205686181SQ201620653658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4日 公开号201620653658.7, CN 201620653658, CN 205686181 U, CN 205686181U, CN-U-205686181, CN201620653658, CN201620653658.7, CN205686181 U, CN205686181U
【发明人】张翔, 何山, 陈光明, 高畅, 柯何俊, 孙艳林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