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162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包括道床和地梁,所述道床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布置的道床基底回填层、混凝土垫层和道床底板,在所述地梁的正上方设置有紧挨着所述混凝土垫层底部的第一隔振板,所述第一隔振板和混凝土垫层均与所述地梁隔开一定间隙,并在该间隙中填充有松散土回填层。本发明这种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能够有效减少道床对地梁的压力,减弱因道床上的车辆行驶引起的地梁及与地梁相连的上部结构的震动。
【专利说明】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国内大量车辆段及上盖开发的建设,为了满足车辆段轨道道床从差异沉降控制和上部隔震等多方面要求,均要求道床与上部结构脱开。
[0003]然而,根据现有抗震规范等规定,上部结构的桩基承台间要求设置拉结地梁(上部结构与拉结地梁相连),而且该地梁跨度大(如果有两股道,跨度往往在12m以上)。这样一来,如果地梁再承担道床荷载,必然需要将地梁的断面做的非常大。而且,道床直接压在地梁之上,其车行震动也对上部结构的正常使用带来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以有效减少道床对地梁的压力,减弱因道床上的车辆行驶引起的地梁及与地梁相连的上部结构的震动。
[000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包括道床和地梁,所述道床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布置的道床基底回填层、混凝土垫层和道床底板,在所述地梁的正上方设置有紧挨着所述混凝土垫层底部的第一隔振板,所述第一隔振板和混凝土垫层均与所述地梁隔开一定间隙,并在该间隙中填充有松散土回填层。
[0006]作为优选,所述地梁附近的混凝土垫层为倒U型结构,该倒U型结构由水平顶壁、和位于该水平顶壁左右两侧的两块竖向侧壁构成,所述第一隔振板紧贴布置在所述水平顶壁下部、且与所述两块竖向侧壁接触,所述地梁的上部伸入所述倒U型结构内部、且与第一隔振板及所述两块竖向侧壁之间隔开一定空隙,所述松散土回填层布置在该空隙中。
[0007]作为优选,在所述地梁的正上方还设有布置在所述道床底板和混凝土垫层之间的第二隔振板。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隔振板为聚苯板或酚醛泡沫板。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隔振板的厚度为100mm。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振板为聚苯板或酚醛泡沫板。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振板的厚度为100mm。
[0012]作为优选,所述道床基底回填层的承载能力不小于120Kpa。
[0013]作为优选,所述道床底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0014]作为优选,所述混凝土垫层采用C15混凝土浇注而成。
[0015]本发明的优点是:
[0016]1、因为本发明中,道床(尤其是道床底部的混凝土垫层)和地梁之间不直接接触,而是在地梁和道床之间设置了相对松软的第一隔振板和松散土回填层,这样一来,当道床上方的行驶车辆引起道床底板和混凝土垫层发生振动时,振动就必须通过混凝土垫层和地梁之间的第一隔振板和松散土回填层才能传递给地梁,进而由地梁传递给上部结构。而由于第一隔振板和松散土回填层相对松软,具有减震功能,这样混凝土垫层的振动向下传递时就会逐渐衰减,到达地梁后振动幅度几乎为零,也即有效隔离了车辆行驶震动传递到上部结构的路径,降低车辆行驶对地梁及与地梁相连的上部结构的振动影响。
[0017]2、由于地梁和道床之间并非直接的硬性接触,而是在二者之间设置有由第一隔振板和松散土回填层构成的缓冲层。由于缓冲层的存在,道床所受到荷载力的绝大部分就会直接经过道床基底回填层传递到地下,从而有效减少了道床对地梁的压力。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地梁不再同传统结构那样需要承受非常大的上部压力,这样在施工时就可以减小地梁截面尺寸,减少地梁的生产用材,降低成本。
[0018]3、该结构的施工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很好的推广性。
[0019]4、在道床底板和混凝土垫层之间的设置的第二隔振板更进一步增强了本发明的减压减震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002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地梁,2-道床底板,201-道床底板筋,3-混凝土垫层,301-水平顶壁,302-竖向侧壁,4-第一隔振板,5-道床基底回填层,6-第二隔振板,7-松散土回填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实施例:图1出示了本发明这种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它包括地梁1,以及由下而上依次布置的道床基底回填层5 (通常为土石材料)、混凝土垫层3和道床底板2,其中道床基底回填层5、混凝土垫层3和道床底板2都是道床的一部分,道床底板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垫层3采用的是C15混凝土材料。
[0024]本实施例的关键改进在于:在所述地梁I的正上方设置有紧挨着所述混凝土垫层3底部的第一隔振板4,所述第一隔振板4和混凝土垫层3均与所述地梁I隔开一定间隙,并在该间隙中布置有松散土回填层7。
[0025]因为在本实施例中,道床(具体是道床底部的混凝土垫层)和地梁I之间不直接接触,而是在地梁和道床之间设置了相对松软的第一隔振板4和松散土回填层7,这样一来,当道床上方的行驶车辆引起道床底板2和混凝土垫层3发生振动时,振动就必须通过混凝土垫层3和地梁之间的第一隔振板4和松散土回填层7才能传递给地梁1,进而由地梁I传递给上部结构。而由于第一隔振板4和松散土回填层7相对松软,具有减震功能,这样混凝土垫层3的振动向下传递时就会逐渐衰减,到达地梁I后振动幅度几乎为零,也即有效隔离了车辆行驶震动传递到上部结构的路径,降低车辆行驶对地梁及与地梁相连的上部结构的振动影响。
[0026]并且,由于地梁I和道床之间并非直接的硬性接触,而是在二者之间设置有由第一隔振板4和松散土回填层7构成的缓冲层。由于缓冲层的存在,道床所受到荷载力的绝大部分就会直接经过道床基底回填层5传递到地下,从而有效减少了道床对地梁I的压力。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地梁I不再同传统结构那样需要承受非常大的上部压力,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地梁I截面尺寸,减少地梁I的生产用材,降低成本。
[0027]为了进一步减少道床对地梁I的压力,并更好地隔离车辆行驶震动传递到上部结构的路径,本实施例将所述地梁I附近的混凝土垫层3设置成倒U型结构,该倒U型结构由水平顶壁301、和位于该水平顶壁左右两侧的两块竖向侧壁302构成,所述第一隔振板4紧贴布置在所述水平顶壁301下部、且与所述两块竖向侧壁302接触,所述地梁I的上部伸入所述倒U型结构内部,且所述地梁I的上部与第一隔振板4及所述两块竖向侧壁302之间隔开一定空隙(即地梁的上部和第一隔振板之间隔开一定空隙,地梁的上部和两块竖向侧壁之间也隔开一定空隙;这里所说的“空隙”,与上文所说的第一隔振板、混凝土垫层和所述地梁之间的“间隙”是同一含义,这里之所以采用另外一种说法,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述松散土回填层7就布置在该空隙中。
[0028]另外,本例还在所述地梁I的正上方还设有布置在所述道床底板2和混凝土垫层3之间的第二隔振板6。从而更进一步的减少道床对地梁I的压力,隔离车辆行驶震动传递到上部结构的路径。
[0029]本例中,所述第一隔振板4和第二隔振板6均为聚苯板,当然,它们也就可以采用酚醛泡沫板等其他具有轻质、隔振和可变性性能的板质材料。如果隔振板的厚度太小,会降低地梁I的抗震减压效果;如果隔振板的厚度过大,又会增加施工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基于这一考虑,本例中将所述第二隔振板6和所述第一隔振板4的厚度均设置为100_。
[0030]再结合图1所示,现将本实施例这种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的施工方法简介如下:
[0031]I)开挖地面形成开挖区;
[0032]2)在开挖区中布置好地梁I ;
[0033]3)在开挖区中回填土石形成道床基底回填层5和松散土回填层7,并对道床基底回填层5作夯实处理,以保证处理后该道床基底回填层5的承载力不小于道床要求,一般要求不小于120Kpa ;
[0034]4)在松散土回填层7上面铺设第一隔振板4,且保证所铺设的第一隔振板4正好处于地梁I的正上方;
[0035]5)然后在所述道床基底回填层5、松散土回填层7和第一隔振板4上面浇注C15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垫层3,—般该混凝土垫层3的厚度最好为100_ ;
[0036]6)待混凝土垫层3固化达到一定强度后,在混凝土垫层3上面铺设第二隔振板6,并保证第二隔振板6正好处于地梁I的正上方;
[0037]7)最后在混凝土垫层3和第二隔振板6上面夹设道床底板筋201,之后浇注混凝土,从而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道床底板2。
[0038]该施工方法简单易行。
[0039]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包括道床和地梁(1),所述道床包括由下而上依次布置的道床基底回填层(5)、混凝土垫层(3)和道床底板(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梁(O的正上方设置有紧挨着所述混凝土垫层(3)底部的第一隔振板(4),所述第一隔振板(4)和混凝土垫层(3)均与地梁(I)隔开一定间隙,并在该间隙中填充有松散土回填层(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梁(I)附近的混凝土垫层(3)为倒U型结构,该倒U型结构由水平顶壁(301)、和位于该水平顶壁左右两侧的两块竖向侧壁(302 )构成,所述第一隔振板(4)紧贴布置在所述水平顶壁(301)下部、且与所述两块竖向侧壁(302)接触,所述地梁(I)的上部伸入所述倒U型结构内部、且与第一隔振板(4)及所述两块竖向侧壁(302)之间隔开一定空隙,所述松散土回填层(7)布置在该空隙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梁(I)的正上方还设有布置在所述道床底板(2)和混凝土垫层(3)之间的第二隔振板(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振板(6)为聚苯板或酹醒泡沫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振板(6)的厚度为1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振板(4)为聚苯板或酚醛泡沫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振板(4)的厚度为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床基底回填层(5)的承载力不小于120Kpa。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床底板(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道床与地梁间的减压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垫层(3)采用C15混凝土浇筑而成。
【文档编号】E01B1/00GK103882784SQ201410065603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6日
【发明者】徐文希, 张敏, 胡恒 申请人: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科技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